第十六章 灵光济济(1)
3个月前 作者: 寸铁杀
于九十就有些着急了。[..info超多好看小说]
颜岫被绑成这样,看样子一时半会儿逃不出来。自己是应该先去看看狄甲甲呢?还是在这儿再等等,看看情况?甚至,再换一个人?
最后这个想法倒是可行。可是像颜岫这样的,人长得高大魁梧,身手还不错,又是孤身一人――要去哪儿找,才能找到条件这么合适的人选呢?
牵着绳子的,正是那个彪壮的汉子。他骑在马上,有些不耐烦地拽扯着绳子,想让颜岫走得再快些,好赶上众人的队伍。
他忽然一带缰绳,让马停了下来。又扯动手里的绳子,把颜岫拽到马前。
那汉子忽然俯下身,压低了声音对颜岫说:“一会儿上了官道,一看见国君的车仗,你就大声喊冤,知道吗?”
颜岫愣住了。
“等到君上喊你问话的时候,你要把你刚才在坟地说的那些话,好好地再说一遍。我们君上最重仁义的人了,要是听进去了,兴许当场就会把你给放了!――明白?”
颜岫这下听明白了,猛烈地点着头。
“不过,你还得明白――”那壮汉一脸讥诮地说:“我这么做,可不是为了你好,你别想错了!咱俩刚才不是没比试成吗?我是心有不甘!君上真要是放了你,那你可要准备好了,咱俩得好好比试一场!到那时候,也许你就该后悔了!你要是不求君上放你,你兴许还能留一条命。君上放了你,你就得死在我手里了!――别说我没提醒你!”
于九十听明白了,原来这厮居心不良啊!
还以为他是真心想救颜岫的呢?原来是想亲手杀了他呀!不过,有自己在这儿,你未必能够如愿吧?既然你起意杀人在先,就不能怪自己手下无情了!你要比试,总不能让颜岫空着手吧?就算颜岫技不如人,敌不过你,可不是还有他于九十吗?只要颜岫手里有兵器――还别说是兵器,只要有点儿带楞、带刺的家伙,自己就有把握让你自食其果!
想到这里,于九十就轻松多了。(..info)自己正想不出怎么让颜岫逃掉呢?现在好了,可以光明正大地离开了。
他正想着,整支队伍却忽然停了下来。
等那壮汉牵着颜岫赶上来,走在最前头的那个侏儒忽然发出了指令。
“把他的簪子拔了!”
那时候的人是不修理头发的,打一生下来,头发有多长是多长,都要留着。为了方便,会用一根簪子把头发别到头顶。有钱的人会用金簪、玉簪,没钱的人就用竹簪、木簪。
颜岫用的就是一根木簪。木簪一被拔掉,头发立即披散了下来,直接就遮住了头脸。也不光是头脸,连前胸后背都被挡住了大片。于九十看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形象看着很眼熟啊!很像贞子不是吗?
“五花大绑!”这是侏儒的第二个指令。
这倒有些出乎于九十的意外。那个壮汉也有同感,怔了怔,但是没说什么。于九十就想,绑就绑吧!反正不耽误喊冤不是吗?说不定还能给他赢得些同情分呢。
等到侏儒又发出了第三个指令,于九十的感觉可就不仅仅是意外了,而是绝望了。
“把他的嘴堵上!”
完了!
这下啥指望也没有了,只能考虑换人了不是吗?!
可是?且慢!
那个壮汉不等别人伸手,先从马鞍里摸出了块麻布头,跳下马,上前把麻布一卷,塞进了颜岫的口中。
按说,这点儿小事儿用不着他来做吧?他居然抢着做,这之中,是不是有着什么猫腻呢?会不会是故意留了什么后手,好方便颜岫到了关键时刻,可以突发其响、一鸣惊人呢?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啊!于九十就又看到希望了。
可是?这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总是事与愿违不是吗?别说你一个普通人了,就是君主也常常拗不过这条铁律不是吗?
官道上,坐在辇车里的卫国国君卫灵公,现在就有这种受挫感。
眼前的这支鲁国车队,刚才因为避让不及,只得跪伏路边,拜见君驾。自己只是为了显示平易近人,随口问了他们几句。没想到几句话问下来,倒勾起了自己的好奇心。
这个名叫范伯孚的卒长,口齿倒还伶俐,见识也不差。也是,被鲁君派去觐见周天子的人,当然不能太差了。卫灵公很好奇,鲁昭公居然会派这样一支毫无礼仪感的队伍去天子之都,是去做什么呢?
范伯孚不敢隐瞒,具情以告。
原来,鲁国国都在翻盖旧粮仓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道夹壁墙。在这道夹壁墙里,找到了一堆简,居然是一部失传已久的古卦书:《归藏》。这还不算稀奇,稀奇的是,书简里居然还有一道周武王要求焚毁这部《归藏》的敕令。
鲁昭公看着这堆书简,不知该如何是好。是遵照几百年前的武王遗命,将这堆书简一把火烧了?还是不顾先王遗命,打开来看看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想来想去,莫衷一是。后来还是一个大臣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这些书简原封不动地给周天子送去。天子好歹也是武王后人啊!加上他又贵为天子,显然更有资格处理先王的遗物不是吗?
于是就有了这架装载书简的篷车,以及这支护送篷车的队伍。
《归藏》?敕令?
卫灵公的好奇心就是被这两个词给勾起来的。他当然知道《归藏》了。还别说是他,随便哪个读过两天书的人,有谁不知道《归藏》啊!
传自远古的卜筮之书共有三部,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易》。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前两部书莫名其妙地就失传了,只剩下了《易》书一部。如今早已失传的《归藏》居然重现天日,哪个会不好奇啊!
鲁国是周朝之初,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封地。周公的儿子伯禽去鲁建国时,带去了大量的文物典册。诸侯皆知,整个周朝的文物典册,唯有鲁国保存的最为完备。所以,在鲁国出现《归藏》,乃至出现武王的敕令,也算于理有据。
说到武王的敕令,卫灵公就更好奇了。周武王是谁啊?那可是天纵神武的一代英王啊!观兵孟津,大会诸侯;替天伐纣,激战牧野,最后逼迫商纣王自焚于鹿台――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英王明主,居然会有余暇关注一部卜占之书吗?而且还特地颁布焚毁的敕令,必欲除之而后快?
卫灵公就跟范伯孚商量,说自己想看一眼这部《归藏》。当然不会白看,肯定有好处了。让君王满意了,还愁腰包不满吗?
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卫灵公变得越来越郁闷了。
小小卒长范伯孚,居然不怕拂逆君威,直接就给拒绝了。当然他的一番话说下来,还是很婉转很客气的,可那意思就是明白无误的拒绝。也是,这里面的道理很容易明白啊!你卫灵公简直是自取其辱啊!鲁昭公都自认为没资格动的东西,你一个跟鲁君平级的卫灵公,居然还想染指吗?且不说周天子了,你眼中又把鲁昭公置于何地呢?
于九十漂浮在众人头顶,对下面的勾心斗角毫无兴趣,他只关心那个叫颜岫的,这人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喊冤呢?自己可还等着去见狄甲甲呢。你这边赶紧弄利索了,咱俩也好快点儿上路啊!
他下意识地升高了些,想往狄甲甲那边张望一下。可就在他目光一转的当口,忽然,他有了些异样的感觉。他忙又让目光转回来,盯住了下面的人。
怎么回事儿?自己居然在卫灵公、范伯孚的头顶上,看到了一抹影影绰绰的亮光!还不光是这两人,连那个盗徒弥子瑕的头顶上,也有一抹飘逸的亮光!
这亮光他很熟悉呀,狄炳烛在他眼中,摇曳出的就是这么一抹亮光啊!
什么意思?难道说,这里除了自己,居然还有别的凡根识吗?而且,人家已然堂而皇之地入驻胎身了!就跟燕子筑巢一般,正频繁地进出呢!――他们怎么就不怕被遣返呢?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凡根识,也包括自己,怎么会跟开party似的,一窝蜂地都聚集到这儿来了呢?这不是很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