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雨天下雨
马歇尔虽然也皱眉,但是面对这个问题,他觉得还是有必要为克拉克辩解的:“众所周知,中国人的T15坦克和T18坦克已经大规模服役,而且他们派遣到欧洲的部队也都是这两款新式坦克,然而我们在意大利的部队中,大量的主力坦克还是M4,新型坦克M26不足三百辆,而当时参战的两个坦克营中,只有第751坦克营拥有一个M26重型坦克连,剩下的都是M4坦克,加上第767坦克营抵达的时间太晚,主要的战斗还是发生在第751坦克营身上。前中期我们都处于装甲力量的弱势,而后期反攻的时候,敌军又已经构筑了完整的防御阵地。以老式坦克对抗新式坦克,以劣势兵力对抗优势敌人,能够取得这个战果已经是不错了!”
马歇尔之所以皱眉,并不是因为他对前线部队的战术能力不满,而是对于未来的担心,身为陆军将领,他非常清楚现在以及未来的地面战争里头,坦克就是绝对的主力,而坦克性能以及数量就成为了衡量陆军战斗力的标准。
现在美国陆军面对中国陆军,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性能足以对抗T15\18系列坦克的先进坦克,纵然年初开始美国已近大规模量产M26重型坦克,但是在实战中,M26坦克对抗T18坦克的却是占据不到优势,甚至还处于一定的劣势。
作为一款研发时瞄准T15坦克和虎式坦克为目标的重型坦克,M26的性能已经算相当不错了,然而在克查赫和T18坦克的实战对抗中,却是依旧暴露出来诸多的问题。
首先是火力上,克查赫的几个实战例子当中,M26坦克M3型90L53主炮在发射钨合金APCR穿甲弹的时候,尝试过在2000米,1600米,1300米和1000米正面攻击T18坦克,然而只有在1300米以及1000的这两个战例中取得了正面击穿,其他的两个战例都没有击穿T18坦克。也就是说,在实战当中,即便是M26采用美军内数量稀少的APCR穿甲弹,都很难在1500米以上的距离击穿T18的正面首上装甲,更加不用说那180毫米厚的炮塔装甲了。
采用钨合金APCR穿甲弹都如此困难了,那么采用普通穿甲弹的时候,别说1500米了,就算是一千米都很难正面击穿T18的首上装甲。
然而作为对比,T18坦克在发射钨合金APDS穿甲弹的时候,足以在2000米以上的距离击穿M26坦克的正面,而在1300米的距离上,发射普通穿甲弹APCBC的时候,也足以击穿M26的正面装甲,当然这个距离上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坦克兵在对抗M26的时候会使用普通穿甲弹,除非是APDS穿甲弹打光了。
至于防护能力,两者的车体正面都相当,炮塔上T18要胜过M26,其他的侧面之类的,大家都是属于一炮穿的货色,因此总体来说,两者的防护能力是相当的。
而机动能力,T18凭借SV700发动机的七百匹马力,完爆M26以及同时代的任何一款同吨位坦克。
而衡量一个陆军强大与否,数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T18坦克在中国陆军已经装备了大约五千辆,而且还在继续生产,准备全面替换T9\12系列坦克。而美国的M26坦克由于装备的时间比较晚,虽然月产量也非常高,但是如今也不过生产了三千多辆,而且很多都还在美国国内,没有抵达欧洲。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中国陆军去年开始就对T15坦克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升级,把T15坦克的早期型T15A、T15B升级为1944年期间生产的最新型号T15D。二战当中,各国都是对现役坦克进行密集多批次的改进升级,比如苏俄的T34,从开始的76.2毫米主炮升级到85毫米主炮,同时防护能力也是得到了极大飙升,动力系统也是改进良多,所以1945年的T34坦克和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的T34坦克是差距极大的。
第一〇五四章
分析(下)
T15坦克也一样,早期的T15A是基本型号,而1942年定型的T15B作为第一款改型,主要是增加了首上装甲和侧面装甲,首上装甲从70毫米增加到了85毫米,而侧面也是增加了十毫米。
T15A和T15B之间虽然有所变化,但是整体变化依旧不算大,而这两款型号也是生产数量比较多的,占据了T15系列坦克的大半。
T15B在增加了首上装甲和侧面装甲后,陆军依旧对T15B的防护能力不满,所以进一步增加装甲厚度,首上直接增加到了100毫米的大角度倾斜装甲,同时炮塔也更换为新型炮塔,新型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130毫米,而这样改动后就是1943年定型的T15C。
然而T15C虽然防护能力大大增加,但是后于装甲厚度的增加,同时动力系统的变动不大,所以就导致T15C坦克的机动性大幅度下降,在测试里暴露出来了大量问题,所以仅仅是生产几十多辆后就停产,而仅有的这几十辆也在后期被改装升级为T15D。
为了解决T15C坦克动力不足的问题,陆军原本是选用了上海动力公司的新型号汽油发动机,但是当时陆军研发的T18坦克已经进入了尾声,当时T18坦克已经选定用SV700柴油发动机,虽然这个SV700柴油发动机因为体积比较大,而T15坦克的前期型号动力舱都比较小,装不下这个SV700。
但是当时陆军考虑到已经把柴油发动机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且也是考虑到后勤因素,还是抛弃了汽油发动机,选用了汉通机械公司的另外一款柴油发动机SV650,实际上就是SV700柴油发动机的缩小版本,体积上比SV700小一些,功率也相应的降低到了六百五十匹马力,不过油耗以及稳定性都比原本的SV700好很多。
之所以当初不直接选择扩大动力舱直接装备SV700,那是因为如果选择了扩大动力舱,那基本上也就是T18了,当初T18的体型之所以增加,重量也增加到四十吨,就是为了装备那个SV700坦克扩大了动力舱,同时加大了车体用来装备105L50主炮。而且当时还得考虑到另外一点,那就是前面T15A/T15B的后续升级,这两款T15坦克的前期型号动力舱就那么大,后续升级的话发动机体积也只能那么大。所以基于诸多考虑,还是选择了SV650发动机。
选用了新型动力后,由于动力的增加,而且新型炮塔也可以装备T18的主炮,所以干脆就把主炮也给换了,换成了T18坦克的105L50主炮,最后在1944年年初定型。此时这T15D的性能数据已经变为主炮为105L50,首上装甲为100毫米大角度倾斜装甲,炮塔正面为130毫米,采用SV620柴油发动机,相应的整车吨位也从T15A的三十五吨增加到了三十八吨,已经是四十吨的T18A相差不大了。
这个T15D在T18大规模服役之前持续生产到了1944年的9月份,因此产量也比较大,占据了T15系列坦克的四分之一左右。
从外观甚至性能上看,这个T15D和T18实际上都是非常类似的,而这也是很多人和T15和T18坦克称之为一个系列的原因所在,实际上说他们是一个系列也没有错,因为这个T18本来就是T15的后期大改型号。
尽管众所周知中国的T15D坦克在1944年九月份已经正式停产,但是T15系列坦克的升级改装却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1945年初,陆军通过了一项大规模升级计划,主要是针对陆军内保有的大量旧式装备进行技术升级或者改装,以便让他们发挥出更强悍的战斗力。其中包括T9\12系列坦克的大规模改装计划,也就是利用T9\12系列坦克的底盘改装为自行突击炮、自行坦歼火炮、自行榴弹炮以及各种特种坦克,比如喷火坦克,扫雷坦克。而和T9\12系列大规模改装计划并列的还有T15的前期型号升级计划,陆军是打算把前面的大量T15A以及T15B升级到T15D,具体升级计划就是换装新式的SV620柴油发动机,换装炮塔和主炮,同时给正面加焊一块三十毫米厚的装甲板。
这个升级计划对于中国陆军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提升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T15D坦克尽管炮塔的防护以及机动能力不如T18坦克,但是在火力,首上防护两者已经是相当。
中国陆军的升级改装计划那么庞大,哪怕是外军的人也能够获知,马歇尔非常清楚,中国陆军里头虽然有T15和T18之分,但实际上这两者就是属于同一个级别的产物,这也就是说,美国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几千辆的T18,而是上万辆乃至未来更多的整个T15\18系列坦克。
而美国陆军里头唯一能够和他们进行勉强对抗的只有M26,而偏偏这个M26数量还严重不足。
一场克查赫战役,已经让美国人再一次认识到了,M4坦克已经是彻底落后于世界潮流了,同时也是对中国陆军的T18坦克有了更加畏惧的认知。
同时中国人知道自家的第三师是王牌师,而其他部队无法和第三师拥有同等的战斗力,但是美国人了解的却是不多了,他们所认为的是,同样的部队中国还有至少上百个师。
双方都产生了对方不简单的想法。
而同时,对于全面战争的恐惧也是迫使了两国上层人士按捺下心中的激愤,选择了漠视。美军那边不反攻,而中国这边也是在哪下了克查赫后,停止继续南下,同时外交上也是摆出了一副受害者的姿态,不再和以前那样强势。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一次克查赫都算是中国狠狠地扇了美国人一个嘴巴子,更加暴露出来一个让美国人为之害怕的可能性,那就是如果德国问题继续无法得到解决,如果这场世界大战还持续下去的话,难保陈敬云不会发起第二次,第三次大规模军事冲突,而到时候谁都无法保证还能够控制事态,谁都无法保证陈敬云不会往纽约扔核弹!
而同时中国在德国问题上,也是做出了数月以来的巨大让步,首先是中国强行压着德国表态,迫使他们放弃奥地利、捷克的主权,同时也针对苏俄方面,也是表示可以放弃东普鲁士。同时中国也表示德国依旧控制下的荷兰、比利时、丹麦可以在英美两国的主持下恢复独立并成立政权。
而事关中国自己方面,中国再一次发表承诺,中国无意在欧洲获取领土,中国在欧洲驻军只为了保障欧洲人民的独立和自由。
并再一次重申,中国将严格遵守1942年的中英印度洋公约、1944年的中英美太平洋公约、1944年中美联合公报当中国的相关条款,并将一如既往的不承认任何在战争时期的领土变更。
不承认战争时期的领土变更,这一条是二战英美苏、中英美都相互签订过的条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条款,也就是说,各国除了不承认德国为首的轴心国以及日本在战争时期侵占的领土外,同时也承诺不会吞并战争时期占领的领土。
基于这一条款,中国占领琉球、日本本土以及日本各殖民地、马来西亚、菲律宾北部、西部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后,都没有采取直接吞并的政策,而是扶持当地成立独立政府为主,同时以托管的名义托管一些日本原殖民地以及重要地区,比如现在的琉球、日本在中太平洋的诸多殖民地岛屿都是以托管的名义被中国实施军事管理。同时根据中英印度洋公约,中国也托管了英国的原殖民地安达曼群岛,不过根据条约只限于二战期间,战后必须归还,至于说战后会不会真的归还,那就得日后中英两国的外交家们进行扯皮了。
同时由于不能直接吞并,中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军事控制权,是采取了租界军事基地驻军的方法,比如新加坡,去年开始中国就和刚成立没有多久的马来西亚政府签订条约,租界新加坡给中国作为军事基地使用,只不过整个军事基地的范围有些大,包括了整个新加坡而已。
当中国自己同时还迫使德国做出了一定让步后,美国那边也是态度略微软化,并且通过驻华大使馆和中国外交部进行了秘密沟通,探讨通过谈判彻底解决这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而陈敬云和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是相互发了数封私人电报,探讨解决德国问题的方法和可能性。
而双方的秘密谈判中,除了解决德国问题外,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全球利益分配的问题,比如中美两国都非常关注的全球关税协定,虽然去年的中英美太平洋公约、中美联合公报当中都有相关的条款,但实际上一直都没有得到履行。
如今英美两国已经是筹备着成立全球关税协定组织,并正式邀请中国加入,对于加入全球关税协定,中国自然是想的,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来,关起门到发展军工打世界大战是一回事,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说了中国为什么在二战里头四处出击,甚至出兵欧洲,不就是为了获得战后的全球市场嘛。
眼看着中美两国打不起来,这以后嘛玩的就是经济战了,美国眼红中国的国内市场以及中国控制下的亚洲市场,中国同样眼红美国的国内市场和美洲市场以及欧洲市场,这加入了全球关税协定后,以后谁死谁活就得看各自本事了。
同时这一场秘密谈判中,还涉及到了一个战后殖民地地位的问题,中美两国在这方面向来是步调非常一致的,当丘吉尔还不知道的时候,中美两国已经是暗中计划好了印度以及非洲诸国殖民地的未来。
首先是印度,中美两国一致认定印度必须独立,不过中国想要的是印度分别独立为五个甚至六个国家,但是美国却是改变了去年的想法,现在他想要印度独立为一个完整国家,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去年的时候中美矛盾虽然大,但还有个日本在前头顶着,所以当时美国是对印度独立成多少个国家无所谓的,但是现在嘛不一样,中美的对抗已经公开化,表面化,这美国人现在就是希望印度独立为一个完成国家后,凭借印度的庞大国土和人口基数,再加上美国的援助,有把握把印度扶持起来并牵制中国,当然这个时候的美国人还不知道印度是烂泥扶不上墙,后世的苏联援助了独立后的印度几乎一整套的工业基础,再加上英国人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这印度人怎么说也能混一个工业国家的名头吧,但他们到二十一世纪后混到什么地步了,他们连子弹都还要进口,一艘军舰下水十几年都还没有舾装完毕,二十一世纪的铁路系统甚至都不如独立前四五十年代英国殖民时代的铁路系统完善,如此奇葩的民族印度人是全球独一份,比非洲黑叔叔都要来的不堪。
就跟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一样,这印度人搞笑的奇葩天赋是深刻在他们的骨髓里头,都是属于种族特有的劣根性,改不了。
如果1945年的今天美国人了解到印度人的尿性,肯定不会浪费力气去搞什么扶持印度人,而是会选择和中国直接把印度给瓜分了,当工业原材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倾斜市场。
第一〇五五章
巴格达谈判(上)
关于扶持殖民地独立这一点,中美两国摆明了是要挖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的脚跟,其他方面中美争端极大,唯独在这一点上中美两国具有空前的一致性,谁要是在殖民地问题上保持强硬态度,那就是和中美两国对抗,和中美两国对抗,那基本也就是和全球对抗了。
所以哪怕是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地帝国,面对中美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强势,都是不得不低头,哪怕去年他们强烈反对中美联合公报中提及的印度以及各殖民地问题,那也不是说不让印度独立,而是说这是属于英国内政,他们英国人会让印度独立,但是你们中国和美国人就别来干涉我们英国的内政了,说白了就是要个面子。
自从一场克查赫冲突后,中美两国的关系非但没有紧张,反而是缓和了不少,以至于让1945年的10月份在紧张中度过,但是到了十一月份的时候,就是世界局势平静了下来。
而真正让世界局势平静下来的还得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在连续增加了三次拨款,几乎是全面赶工的状态下,美国的曼哈顿工程终于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45年11月27号,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核爆试验,并且取得了圆满成功。
当天晚上,杜鲁门总统就是一脸兴奋的通过无线广播发表全国讲话,宣称美国已经正式获得了原子弹的技术,而美国的原子弹将会成为美国以及世界人民自由的保障。
得知美国成功进行了核爆试验,陈敬云对此的反应不是太大,美国人的曼哈顿工程早就进行了,如果不是军情处的人连续暗杀了一批美国的核物理科学家,人家在上半年就得取得核爆成功了,而且按照历史,上半年就得有核弹可以用于实战了。
美国人研发核弹成功是在预期之内,只不过以后很多事情上都不能依靠自家的核弹来威胁美国人了。以后的外交和各种争端中,双方就会处于一个平等的状态,想去年和今年这样逼得美国人放弃诸多利益,甚至让杜鲁门提心吊胆的事情是很难再出现了。
而让美国人意外的是,面对美国自家的核爆成功,中国没有太过激烈的反应,反而是第一时间里就对美国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中美两国签署一份核不扩散条约,该条约的里规定签字国当中的有核国不得向外国提供核弹的相关技术,而无核国家不得寻求获得核弹技术。总之说来说去就一点,那就是核弹只能中美两国拥有,其他国家都不能拥有。
面对中国的提议,美国人是很感兴趣的,因为核弹这种人见人爱同时人见人怕的大杀器,自然是自己手里握着,别人没有才好。如果说不和中国签订这个核不扩散条约,那么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中国也许会对德国提供核武器技术,而美国自己为了核平衡,也会对英国提供核技术,同时苏俄那边也有可能研发或者其他途径获得核弹技术。到时候核弹这玩意就很难控制了。
所以杜鲁门的想法和陈敬云差不多,那就是核弹这玩意是拥有的国家越少越好。
不过现在德国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二战实际上还可以算得上在继续,所以中美两国签订这个核不扩散条约或者什么关税协定之类的都还是空话,这一切都得等德国问题彻底解决之后。
1945年12月1号,为了表达对和平谈判的诚意,德国主动撤出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三国领土,以上地区交付盟军控制,当然这个过程里少不了中国对德国施加的压力。
三天后,德国再一次宣布,德国将从捷克完全撤出军队,德国原有控制下的捷克西部被中国派遣部队所接受。
又五天后,美国宣布,除非德国彻底放弃任何战争时期所获得的领土,并且将战犯交付给盟军特别法庭审判外,将不会考虑和德国进行和平谈判,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表面态度,而实际上的谈判乃是中美两国之间进行的秘密谈判。
当然这些秘密谈判普通人是不知道的,他们只知道表面上的进程。
于是乎不久后,也就是1945年12月15号,德国再一次宣布从丹麦撤军。由此德国已经是从全部占领区当中撤出,部队回归到德国本土,而实际上这个时候德国还是失去了部分战前的固有领土,比如东普鲁士现在就在苏俄的控制下,他们可没有把东普鲁士交换给德国的打算。
当德国从各占领区彻底撤军后,双方的公开谈判才是进入了正式阶段,1945年12月17号,英美两国宣布将会和德国进行有限度的外交接触。苏俄虽然满心的不愿意,但是这个时候实际上打已经不可能打起来了,苏俄也不可能一直继续就这么拖下去,谈判总是要谈的,所以苏俄次日也是宣布愿意和德国进行停战谈判,当然是附加了一大堆的条件。
在各国外交家们的各种扯皮后,最后达成协议,各国将会派遣谈判代表前往伊拉克的巴格达进行正式谈判。
原本中国是提议在中国南京进行谈判的,但是美国人又坚持在华盛顿,而英国人一开始是说要在伦敦举行,后来说也可以在英军控制下的埃及开罗举行。而苏俄那边也是要求在莫斯科举行谈判,至于德国人嘛,自然是没有那么多要求,只要能谈判成功那里都行。
于是乎经过一轮扯皮后,各国也不想让谈判地点的扯皮搅黄了谈判,所以就是遵照了后来英国提出的建议,在伊拉克的巴格达进行,而谈判的安全由英军方面全面负责。
当这些确定了下来后,谈判的进程就是非常迅速,12月23号,各国谈判代表相继乘坐专机抵达巴格达。
而中国谈判代表团的团长自然是中国老牌外交家、外交部总长顾维钧,当顾维钧从GA-8专机上下来的时候,已经是看到了前来接机的中古驻巴格达方面的外交人员,同时还有其他各国的代表。
和往常一样,中国的GA-8客机照例让各国代表们小小的惊讶了一把,由于巴格达谈判算得上是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也是最大的一次谈判,所以各国代表们基本上都是代表着本国的实力,这乘坐的专机也都是各国最具代表性的飞机。
比如中国代表团的GA-8专机,这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六十吨的专机是从B16轰炸机改进设计而来,足以充分体现中国的航空实力。
美国人的则是DC-4运输机,美国人并没有把他们大名鼎鼎的B29轰炸机拿出来当专机用,而是选了美国空军大量服役的DC-4运输机,这款最大起飞重量三十多吨的运输机虽然看起来不算起眼,但是超远的航程和优秀的低事故率依旧足以代表美国杰出的航空工业。
而德国代表团的则是ME323运输机,原本德国最具代表性的运输机还是JU-52系列,不过那款飞机的航程实在太短,而且只是个双发的中型运输机,实在不适合用在巴格达谈判这种显摆的场合上,所以德国代表团特地选用了一架改装过的ME323运输机,这也是德国在二战后期研发并服役的一款比较成功的重型运输机,为和前面两者一样,起飞重量比较大,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四十多吨,但是航程和其他的德国飞机一样非常短。
英国代表团的约克运输机,二战期间英美曾今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根据这些协议英国可以说完全放弃了运输机的研发和生产,全部由美国提供,但是也有例外,英国根据兰开斯特战略轰炸机改装了设计了一款运输机,这就是约克运输机,并用这款运输机作为要员的专机使用。这同样是一款四发的重型运输机。
苏俄代表团所乘坐的是PE-8重型轰炸机,好吧这就不是一款运输机,而是苏俄在二战中研发并生产的一款四发重型轰炸机,不管是从性能还是从产量上来看,都是一款极度失败的战略轰炸机,但即便是这样它苏俄仅有几种可以拿得出手的战略轰炸机了,由于数量稀少所以很少用于真正的战略轰炸,主要是作为要员专机使用,曾经多次搭载苏俄要员出访英美以及中国。其最大起飞重量也有三十来吨,最大航程也可以达到四千多公里。
以上就是参与谈判的四个主要国家的代表团所乘坐的飞机了,从中大概也可以看得出来各国的航空实力,中国的GA-8代表了中国杰出的战略轰炸机研发和生产能力,而DC-4则是体现了美国成熟并发达的航空体系,德国人的ME323则是体现了德国人在新式武器和技术上的激情,但是也无法遮掩德国航空工业存在产量太低的问题,这个ME323一共也才几百架的产量而已,而苏俄的PE-8则是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苏俄在大型战略轰炸机\运输机方面的短板,毫无争议的取得了四国之中航空能力垫底的桂冠。
至于同样还参与谈判的几个二流三流国家,那基本是来旁听的,比如盟军方面的加大拿、澳大利亚,联军方面的泰国和土耳其,他们大多数都是乘坐其他国家的运输机,比如泰国和土耳其代表乘坐的专机都是中国研发生产的GA-7客机,而加大拿和澳大利亚则是乘坐的美国人的DC-3客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