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日日生
    沉思了片刻,蔡京道:“《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若是万象更新,可称大元!”


    杨霖一口茶水,差点喷了出来,仔细一想,这个时候没有蒙古鞑子建立的元朝,也难怪蔡京能想出这个国号来。


    “就这个是万万不可的。”杨霖赶紧摇头,蔡京不知道哪里让他如此忌讳,也不追问,默默想了起来。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今文渊号赤阳,赤者,火色也;阳者,乃至刚至烈,金乌昧火;诚如此,可称大周!”


    大周让他想起了炊事班的故事,骑着小三轮的买菜火头兵,杨霖不想再浪费时间,道:“就称夏吧。古来王朝以夏始,今以夏终,不再更迭,岂不美哉?”


    蔡京点了点头,不管哪一个,都是自己提出来的。


    他最倾向的还是中国,“中”这一字,太得蔡京之流的文人喜爱了。


    杨霖马上提出了自己此行的最大目的,问道:“太师,我欲再河北雄县,择一地筑城迁都。”


    蔡京点头道:“如今四海之内,唯有北地常年零落在外,受尽欺辱,而不得中原庇佑。北人大多心怀怨愤,若是定都于此,北控辽东,西抚草原,掌握漠北,是个良策。”


    蔡京一同意,杨霖心中便更加放心,接着问道:“若是筑城,难免需要大量人手。再加上开发辽东、跤趾、扩建五京,都是浩繁的工程量。故而我打算招募一些常备人手,专职筑城,兼修道路,铺设桥梁,太师以为如何?”


    蔡京显得有些兴奋,旁边的侍妾愕然发现,自家老爷忙了一早上,精神比刚回来还好,展颜道:“新政之后,民力贵而难得,文渊此心与我不谋而合。”


    “那是朝廷组建,还是民间成立,我们朝廷雇佣?”


    “都要!朝廷成立一个,民间组建成百上千,竞价而用,我等从中布控,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用。若是单靠一个,只怕腐化太快,人浮于事,消极怠工。”


    杨霖豁然开朗,杨天仙已经忍不住了,在一旁挠他痒痒。


    杨霖不为所动,只是和蔡京探讨其中细节。


    杨霖和蔡京,好像达到了忘我之境,越说越投机,竟然没有感觉到女儿的捣蛋。


    杨天仙大感无趣,和姐姐嬉闹起来,杨霖这才发现时辰已经不早了。


    蔡京的身体,需要休息,往常只怕早就歇息了,赶紧起身道:“听长者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天色已晚,就不耽搁太师午憩了。”


    说完起身,迫不及待地回去,准备组建朝廷和民间双工程队。


    新朝既然建立,就得开辟一个不同以往的盛世,让这神州大地,换一副面孔。


    第779章


    改朝换代


    一个普通的秋日清晨,汴梁府内,发生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当今天子,下了一道诏书。本来天子下诏书,是很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当今圣上,轻易不抛头露面,存在感实在太低了。


    而诏书的内容,赫然便是禅位于燕王杨霖。


    虽然近几年,燕王要效仿太祖的事传的甚嚣尘上,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么突然就要改换大宋的江山了。


    人们叽叽喳喳之余,却都没有太多的惊讶和气愤,随着杨霖掌权日久,而民间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已经在心底默认了这一事实。


    甚至有不在少数的人,为此暗暗振奋,以为和该如此。


    赵宋皇帝下的禅位诏书,便是想要为赵宋效忠的臣子,也失去了道义的支撑,茫然无措。


    昭德坊内,杨霖正在打拳,这几乎是雷打不动的习惯。


    听到陆谦叉手禀报,杨霖笑道:“按照惯例,推辞三次,以免吃相太难看。”


    这三次推辞似乎是禅让的必走流程,几乎所有自愿非自愿的禅让,都有这么个步骤。


    杨霖也不想格外出佻,拧了拧手腕,出来之后发现前来宣读诏书的,是内侍省的杨戬。


    这哥俩是老搭档了,一个眼神便默契十足,杨戬挤了几滴眼泪,配合杨霖演了起来。


    “官家这是何意,岂不是折煞本王,本王不能当这个皇帝啊。”


    杨戬抹泪道:“燕王殿下不受诏,岂不是寒了天下百姓的心。”


    杨霖坚决不接受,并且对着皇城方向,遥拜了三下。


    在场的人,无不感动涕零,一副杨霖不出山当皇帝,天就要崩塌了的样子。


    杨戬毕竟年纪大了,跟着大家劝了一会,身子就支撑不住,马上又小内侍给他搬来个凳子。


    在树荫下喝了半壶茶,便起身告辞,回到宫中。


    马上中书门下,起草了第二封奏章,两天之后再次到昭德坊。


    杨霖又坚辞不受,文教司在邸报大肆报道,接连七天都是这方面的文章。


    要么便是歌颂燕王殿下的丰功伟绩,要么便是他的高尚品德。


    一时间民间也有了一种参与这个大事的兴奋,很多地方自发组织人,去东京汴梁城劝进。


    学校的士子们,也开始劝进,最可怕的是京营新军,也选出十几个人来,参与其中。


    这一场荒唐的禅位,持续了一整个冬天,直到第三次禅位诏书下发,已经是岁末,临近新年。


    三次推辞之后,杨霖顺势接受了禅位,在皇城内登基称帝。


    赵宋王朝,在宣和五年岁末,画上了句号。


    朝中大小事宜,一切按原来运行,特许官员可以请辞。


    吏部统计,总共有一百三十余多地方官辞官回乡,汴京无人请辞。


    对于天下军民臣子来说,不过是隐皇帝,走到了明处。


    ……


    昭德坊前,杨霖身穿早就做好的龙袍,着天子冠带,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登坛受禅,接诏、策,和玉玺。


    身边亲卫,依旧是赤袍锦衣,万岁应旧日装束。杨霖得朝,曾号称赤阳,乃是火德之最。所以冠冕龙袍,旄旌节旗,全都是赤红色。


    朝中公卿、列侯、诸将万余人陪同,燎祭天地、五岳、四渎,议改正朔。


    杨霖定国号为夏,年号为重明,取自易经“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尊杨通为太上皇,郑云瑶为皇后,杨天逸为太子。


    紧接着,就是对禅位的赵偲的优待,册封其为祁王,上书不称臣,入宫可骑马,一应俸禄用度,优于亲王。


    封赵佶为嬉王,许下堆玉楼,择地置办房产、田产。


    赵家的宗室,本来就如同推恩令一样,层层下去遍布民间,而没有什么实权俸禄。


    杨霖干脆一应不管,照旧例不再世袭。


    宋江、张舒夜、范宗尹升为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是为右相。首席宰相中书门下平章知事依旧是白时中,四人构成明堂三宰辅。蔡京加封为广阳郡王,虽不是世袭罔替,但是活人封王,也是荣宠之至。


    蔡京的人品暂且不提,他的才能,给这个王朝打下了地基。很多政令,都是他的手笔,也着实收效显著。


    废除枢密院,改设五军都督府,统揽天下兵马大事。


    加封军中有功大将,韩世忠、宗泽、姚平仲、方七佛加太尉衔,官至一品。


    王禀、吴玠、吴麟、呼延通各自加封节度使,武人的封赏隐隐盖过文官,也是对大宋矫枉过正,大肆打压武人的一种补偿。


    忙完这一套,因为有了杨霖提前知会,大典算是简易版的,所以不是特别的疲乏。


    坐到了皇帝的宝座,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杨霖这几年位高权重,也没有一般的人骤得大位的激动。


    他十分冷静地总结了一下大宋失败的原因,这百十年间的风云变幻,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面对五代时候武将一方独大,不应该一味打压,文武相济,才是王道;


    面对强虏犯边,更不应该一味求和结盟送岁币,而不思积蓄实力,反攻反击。


    艮岳内,郑后收拾好行装,在一群家人的陪同下,从这个园林中撤出。


    杨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给了她重回郑府的自由,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关心这些了。


    郑太师亲自前来,接大女儿和两个外孙女出去,艮岳作为一个巧夺天工的园林,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杨霖特意下令,敞开艮岳,供百姓游玩、避暑。


    旧日寺人宫女内侍,不想出去的,就在此地继续当差,维持秩序,喂养珍禽异兽,清扫落叶。


    这些人中很多人,为此感恩戴德,从此终老艮岳。


    日暮时分,昭德坊内,一队队亲卫,护送着内院的人进皇城。


    外院依旧不会收回,外院居住的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的,此时也都出来夹道欢送。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