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丹尼尔秦
“呃,春晚呀。”
恍然大悟。
季铭今年要上春晚的消息早已经不是秘密了,而且消息灵通的,连节目都差不多知道了——创意歌曲节目,从建国之初一路唱到新时代,绝对是扛大梁的重磅节目。
“那你接下来要忙死了。”
“飞呗。”
……
微博之夜也是个分猪肉的奖项,最大的常设奖,微博King和Queen,今年分别给了《陈情令》里的魏无羡,当红的肖占,和电视剧大福星杨梓。这位童星,可谓童星里的战斗机了,这两年跟开了挂一样,演什么红什么,她一个,赵立颖一个,都算是电视剧领域的收视保证了,相当得力,一般的顶流闯进她们的圈子,都得退出一射之地。
此外,微博十年影响力演员,给了一直在各大活动当大咖的李家冰冰,这位也挺有意思,跟大佬们混的精熟,戏嘛没有入眼的,但咖位似乎很高,跟个空中楼阁似的,非常诡异。十年影响力音乐人则给了李宇萶,这位开启大陆地区流量时代和媒体造星时代的里程碑式人物,这些年对音乐还是非常专注的。
季铭并没有拿奖,他谢绝了——诡异的是,这一次杨如意、喜田的经纪人团队,也都赞同他的决定。
拿微博之夜的奖,对季铭来说,似乎不算是个荣誉了,而且他已经拿过了微博之夜的King。
当然,他今天来,也还是有任务的。
微博CEO曹总,在典礼的后半段,向季铭颁发了一份首席品牌官的聘书,类似于品牌代言人的一个职位,但以职务聘任的方式来履行——然后曹总和新鲜出炉的首席品牌官,共同为今年的Queen和King颁奖,嗯……想必很多人内心会比较复杂啊。
……
季铭参加完春晚的第一次大联排之后,乘机飞抵伦敦,参加《默》的宣传活动,辗转伦敦、爱丁堡、伯明翰三站之后,来到了牛津大学,这是上映前的最后一个宣传行程。
牛津大学的戏剧社主办了活动,这个戏剧社其实是非常专业的,而且历史悠久。
现场并不大,只有百来名学生,大部分是戏剧社的,但是这一场有网络直播,观看人数相当可观,数以十万计,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英国的大学生群体。而对英国人来说,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恐怖。
现场是圆形的,季铭、爱丽丝·洛瓦赫等人坐在中间。
季铭挺喜欢这种模式的,而且尤其喜欢接下来的互动——讨论几乎完全专注于电影和音乐剧。
“……”在简单叙述了故事梗概和成绩之后,主持人播放了一个季铭的介绍短片。
这个短片非常用心,应该是从国内弄过来的素材,包括《雷雨》、人艺版《末代皇帝》的话剧片段,也有《遇仙降》《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默》的电影片段,甚至还有他参加邹教授五十周年音乐会的演唱片段……剪辑也很精妙,仿佛是一部属于季铭的艺术家传记片,在彩色和黑白里演绎传奇。
看完片子,在一众惊叹声里,主持人开始转向了电影和表演艺术的讨论:“《默》的主演季铭先生,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都是备受肯定的表演艺术家,我们当然相信,在年轻演员们遇到一个适合的角色时,他们或许可以展现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天赋。但您似乎不仅仅如此,而是拥有与年龄不相称的艺术积累、丰富技能和老练的经验,您能说一说是怎么做到的么?”
季铭穿了件黑色的高领羊绒毛衣,裤子是垂坠感十足的咖色阔腿——描述起来,就像个有气质的知产女性穿着一样。
“我认为如果说我有不同于年龄的一些成就,应当在于两点,感知力和表演法。”季铭站在大家中间,好似来到了中戏的课堂上,至于直播镜头,简直被他理所当然地忽视掉:“体验派演员认为你必须沉浸于某个角色,成为某个人物,才可以将它准确地表演出来,这其实是个感知力的问题,你成为它,才能够完整地感知它。”
顿了顿,季铭看了一圈,笑了一下:“但那需要时间和经验,你需要演十个一百个人物,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经验的,游刃有余的演员。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天赋里有一种敏锐的感知力,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很多,你的练习,你的阅读,你的模仿……都将成为你感知人物的途径,从未帮助你——超越时间。”
说完,季铭面对一众学生,即兴地将《剧院魅影》的幽灵,《悲惨世界》的冉阿让、《V字仇杀队》里的V,乃至《魔戒》里的咕噜,《哈利模特》里的伏地魔……大约七八个人物角色,仿佛旋转木马一样,季铭转一个角度,就换一个角色,一圈下来,这些为英国人熟知的英国经典舞台剧、电影里的角色,都一一展现在他们面前。
掌声已经无法表达他们的震惊。
欢呼也不行。
所以他们站起来,一边欢呼一边鼓掌,季铭笑着等他们重新落座,才继续说:“无数的经典角色,都将有助于你的练习,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你真的去演它们,这是一种天分。
那么第二个因素,表演法。如果说感知力是体验派的法宝,那么表演法当然是方法派的核心——每一个人物都截然不同,但演员只有一个人,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每一个角色无论多么有说服力,它都是人的造物,并不真实存在。既然是创造物,那么它必然由骨头、血肉、毛发、行为特点来组成,然后被表演法统合起来——所以事实上,纵然外相都是不一样的,但统合它们的东西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情绪、思维对身体的控制逻辑。”
“灵与肉?”
季铭和大家伙一起笑了起来。
“灵与肉,物质和精神,唯物和唯心,有很多讲法。”季铭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说法:“但是我们需要具体地理解它,在表演当中,每个人事实上都遵循一种逻辑,它是不具有属性的,角色的呈现取决于它的设定,它的情感,它的背景……演员,或者我,遵循我的逻辑来控制我的身体去展现这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然后它们在观众面前组成截然不同的舞台或者银幕形象。”
季铭这一次没有拿经典角色,而是单纯地面对一个方向,演出了四个形象——畏缩的集中营囚徒,指挥决战的将军、街头谋生的卖烟少年,以及神经质的犯罪者。
他们的气质截然不同,季铭给出的表演行为也截然不同……但是把他们截取出来,放在一块,再加上之前季铭的话,这些学生瞪大眼睛,确实假假真真地感受到季铭的表演逻辑……当然,这是非常难的,过了这一刻,再把季铭演过的角色放给他们看,基本上啥也看不出来了。
讨论很快进入具体,《默》里头的角色,里头的舞蹈和音乐……
“他仿佛是一尊艺术缪斯,”《泰晤士报》在评论这场引发巨大关注的见面会时,如此写到:“在近百牛津大学学生面前,季铭挥洒着自己骄人的表演技巧和天赋,他将那些似乎无可名状的舞台奥秘,惊人地展现给了观众……细微的情绪调整,不起眼的手部动作,眼神……相对于一个宣传电影的演员,季铭可能更像是一位表演系的教授,每一位学生都无比地接近着表演世界的真谛。当然,他确实是中国最好表演院校的教授。”
“他展现了一个极致鲜明的矛盾体,一如中国的形象一样,既锋芒毕露又神秘强大。这放在一个国家身上,或许会让人产生疑虑,但放在一个演员身上,却叫人为之深深着迷。”
“中国的神秘,意大利的深邃迷人,英国戏剧的精粹、美国的纵情挥洒……季铭身具如何复杂而多样的特质,他在西区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和牛津大学礼堂里展现出来的,就截然不同,毫无疑问,也跟他在戛纳的红毯,威尼斯领奖台,以及作为无与伦比的巨星在中国接受粉丝的欢呼时刻,也都不会相同。”
“他像一座宝藏,带来了对中国的全新理解和印象。”
一个中国演员,很难在外面不被扩大化到国家的层面,尤其季铭还因为华维的代言,在欧洲极大地增加了自己的知名度——这也给他带来的很多的麻烦,以至于使馆方面都得给他做专门辅导,免得被恶意引导和利用。
杨如意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非常紧张。
直到《默》正式在英国上映——作为有史以来排片占比最大的华语电影,它真正展示了什么叫“在英国上映”,跟此前的点映和小规模上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全英近900家影院放映这个数字,就足以在国内媒体界掀起一阵巨浪了。
“才900家!”
——“你真是个锤子!你晓得英国一共只有多少电影院么?”
显然,并没有人知道,但是大家很快找出来一些新闻,比如《战狼2》,比如《流浪地球》在英国的上映规模,嗯,十几家、二十几家……这下子,差距大家就都知道了。
“《默》入围了英国电影学院奖那么多奖项,又火了一个多月,比《小丑》的热度还高。”
——“新鲜呀,《小丑》那种电影,好评再高,不愿意看的还是不会去看。我的同学里就有好些不愿意去看的,《默》就不一样了,这些天报纸、影评人、季铭,在英国一阵一阵的热潮,虽然是独立电影的体量,但已经有商业电影的范儿了。而且,来自中国的热门电影,大家基本上都没看过,花个十美金去看看,完全Ok。”
——“主要是大学生群体真的愿意看,不知道楼上学校怎么样,反正我们学校很多人看了季铭在牛津的表现,早早组团准备去看了。”
——“我们学校也是一样的啊。”
——“坐标考文垂大学,真的火,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火的华语片,甚至连这么火的英语片今年都少见,大概也就《复联4》和《玩具总动员4》更火一点,现象级的了。”
——“卧槽,微博现在人均留学了么?”
微博上还算克制,媒体们就吹得有点厉害了。
“《默》在英国掀起旋风,伦敦电影院迎来中国时刻”
“《默》排片超《小丑》,威尼斯获影帝失金狮,季铭在英国挽回一城。”——其实《默》的分级较高,比R级片《小丑》的排片高,并不完全是热度的缘故。而《小丑》在英国的票房,在R级片里,已经非常惊人。
“季铭的英伦旋风继续,《默》排片超越同期全部英语片。”
“新的华语票房纪录即将诞生?”
确实,诞生的非常快。
首周三天,《默》在英国悍然砍下近2000万英镑开局票房——这一成绩,比《小丑》高了足足800万英镑,而《小丑》是上一年度英国票房第四名,仅次于《复联4》《狮子王》和《玩具总动员4》。
震惊!
英国影坛,欧美影坛,都被这一战绩震到无以言表——这下“席卷英伦”“征服伦敦”等词汇,直接出现在了外文媒体里。甚至比中文媒体还要耸人听闻。
“看《默》了么,没有?看来你这一整年都会落后于潮流了。”
“是否观看了中国电影《默》,成为英国人新的问候语。”
“惊人的成功!季铭旋风从西区席卷英国。”
“《默》2000万英镑,为英国电影市场创造纪录性开局。”
欧美影坛为之震惊的时候,《默》则在法国、意大利等欧陆国家陆续上映,乘此东风,战绩凛然。
消息传回国内,引发头条级刷屏,从官媒到地媒,从纸媒到网媒,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没有一个例外。而最早的信源,来自于一个老牌贴吧——北美票房榜。
一位老吧友,很久就在等着box
office
mojo更新数据——当2584.23万的数字出现的时候,他尿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
此前华语电影在英国市场的票房纪录是由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保持,总票房1200万美金。而现在,《默》三天,2000万英镑,2600万美金,已经足足把总票房纪录翻了一番还多,更重要的是,《默》还在上映当中,接下来仍然将席卷更多票房。
他几乎是抖着手发了帖子。
“《默》三天把华语片英国票房纪录翻番,接下来是海外票房纪录么?”
“作为好莱坞华语片,《卧虎藏龙》保持着华语片海外票房纪录,2.1亿美金,其中在北美市场就有1.2亿以上,接下来就是老谋子的《英雄》(作为纯中国片,这部片有多牛逼,现在知道了吧?),1.3亿美金。
《默》在英国大鸣大放地上映,首周三天即砍下2600万美金,生命周期票房可能超7000万,甚至超8000万,这已经是英国年冠级别的数字了。再加上法国、意大利这些比较有保障的国家和地区,超过《英雄》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它能不能超过2001年的《卧虎藏龙》,决定性的应该是北美市场了,此前《默》入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的短名单,明天就会正式公布入围名单,一旦入围,以它在英国和欧洲掀起的热度,要知道社交媒体的传播是无惧大西洋的,在北美的票房一定会相当可观。
这样一来,超过《卧虎藏龙》就是可以想象的事情了。
19年了,谁能想象,华语电影海外票房新纪录的诞生希望,居然来自于一部纯艺术片——而此前的top10,全是功夫片。最高的非功夫片《色·戒》,仅仅有3600万美金票房,《默》弹指可破!!”
——“天不生季铭,华语电影万古如黑夜。”
——“太特么惊人了,怎么会这么牛哔的。”
——“时势造英雄啊,不说威尼斯了,主要是同名音乐剧在西区非常火爆,再加上季铭代言华维,又在欧洲掀起一阵旋风。他在牛津大学那场炫技,也是万众瞩目,而且哈利波特、凯拉·奈特利、凯特·温斯莱特等英国著名演员都有推荐,再加上发行方超越常规的宣传投入……也能勉强解释一下了。”
——“我觉得不行,年冠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