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丹尼尔秦
谭云秋不会允许自己演砸的,对林海文来说,写完这个本子也就没了,只管等到今天来看戏。可是对于谭云秋来说,这一切是截然不同的。为了《图兰朵》这个戏,国内的部分就不说了,意大利的部分,她也是费尽心血——不是没有人想要把她换掉的。虽然图兰朵是个古代华国的公主,但意大利人不会认为放个华国面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换人这种事情,并没有放到台面上——谭云秋知道还是林海文在镇着。
而她自己如果想要得到证明,终究还是要到首演这一点,所以她决不允许自己半年的努力白费掉。
“怎么样?现在是不是有信心一点了?不太紧张了?”
既然下定决心要成功,就没必要患得患失了。
“呼,好多了。”
林海文回坐席的时候,身边大人物云集,意大利歌剧届的几位泰山北斗今天都在场,当然,最重磅的还是林海文的老朋友多明戈,这位三大男高音之一的西班牙大师。除他之外,来自罗马剧院、威尼斯凤凰剧院,以及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的负责人也悉数到场——严格来说,他们并不是冲着林海文来的。
《图兰朵》的排练过程中,剧本也好,曲谱也好,能看到的早就都看到了。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最终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它是否如想象中、期待中那么好。对于这些剧院老板来说,传统经典剧目固然长盛不衰,也是经营的法宝,但一出崭新的经典,却毫无疑问将刺激到更多的人——现代人创作的,能够媲美《奥赛罗》和《卡门》的名作,无论真假,单单这个评价,就值得去买一张票确认一下了。
团团打过一圈招呼后,多明戈和林海文落座在最中间位置,在演出开始前,抓紧聊了几句。
“每次听到你的西班牙语,我就怀疑你是不是一个华国人。”
“标准,是我的宗旨。”
“……好吧。我其实很期待你登台的,为什么不呢?你的实力没有任何可以怀疑之处。”
“低调,也是我的宗旨。”
“哈哈哈,别开玩笑了。”
“……我认真的。”
多明戈在渐渐昏暗下来的剧院里,凑近看了一会儿他,林海文调整了一下表情,表示自己非常认真。
“算了,看演出吧。”多明戈靠了回去,“哈哈哈。”
哈你个大毛头啊。
第1130章
意大利,别为我疯狂
林海文其实并没有看过多少歌剧表演,甚至话剧表演,而且无论话剧还是歌剧,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只能说是小众——一部分铁杆拥趸和一部分刷逼格的老帽,这就组成了它们的主要观众群。而要命的是,这种小众,又已经成为了歌剧、话剧艺术的一部分,很难相信,也很难接受,某一天歌剧开始靠露肉,而话剧开始靠三俗笑话,这样活着,还不如死去。
它们就这么高雅而孤独地存在着。
但是当《图兰朵》序章开幕,阴森的铜管响起……并不那么适耳的意大利高音开始冲击耳膜,当优秀的歌唱演员们声情并茂地演绎着一个古老的传奇,林海文还是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和气势。他并不陌生,当他看米勒的《雅典学派》,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他也会有这样的感触。
雄浑的美声、高音、花腔……展现的是和华国戏曲截然不同另一种古老舞台戏剧模式,好像是战场上的一曲战歌。
欧洲果然骨子里就是野蛮的。
对于狗血剧情的担忧,在整个表演当中,也几乎没有出现问题——歌剧某种程度上其实是音乐剧,剧情、布景、道具等等,似乎都在其次,唯有音乐是永远的C位,这也是为什么歌剧中永恒留名的大师总是谱曲。
当最后一幕,谭云秋饰演的图兰朵对着天下臣民说,她知道了王子的名字——“那就是爱”的时候,林海文微微露出了一点笑容,这算是整个表演中,他对剧情唯一的吐槽了。尽管名义上,这个剧情也是他自己创作的。
意料之中的,雷霆一般的掌声如约而至,没有缺席。
多明戈的两个大熊掌哐哐哐地拍了一阵之后,还拥抱了一下林海文。
“无与伦比的作品。”
“新生的经典。”凤凰剧院的经理也难忍激动。
意大利人在今夜,毫不犹豫地倾倒在林海文和《图兰朵》的脚下,这部作品的水准几乎肉眼可见。舞台上的演唱者们激动的不能自已,谭云秋作为唯一一个华国人,华国面孔,包括男主演,知名的歌剧男高音阿尔贝罗,都将她推前半步,接受最多的欢呼和掌声。
林海文在台上也为她鼓掌。
“昨夜谭的眼泪,就如同《图兰朵》一样迷人”——意大利最大的报纸《晚邮报》,以这个标题报导了《图兰朵》的首演。
“昨天,全球著名的华国艺术家林海文,亲自观看了他创作的歌剧《图兰朵》,它讲述了一个华国公主的故事,关于爱情,也关于生命。女高音歌唱家谭云秋,男高音歌唱家阿尔贝罗等一众知名演员献出了他们精彩的表演。
现场一千二百个座位,座无虚席,来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的歌剧爱好者云集罗马大剧院——他们见证了新的经典诞生。
‘看完之后,我确实满含热泪,真的,这种感觉,就像我第一次观看《茶花女》的时候’——一位来自法国的观众如此评价,而《茶花女》已经是歌剧史上不朽的经典。
……
威尼斯凤凰剧院的经理阿瓦罗难掩激动之情,他认为《图兰朵》可能是20世纪以来最卓越的意大利语歌剧作品,如果不必谦逊的话,它可能也是那之后整个欧洲最优秀的作品。‘我知道,在仅仅演过一场后,就得出这样的结论,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从我的内心来说——要知道我从业近四十年,听过无数的作品,还从未有如此激动的时刻。我几乎从《图兰朵》身上嗅到了十九世纪歌剧黄金时代的味道,那些唱词,那些腔调,活脱脱地是从历史中直接拓印下来的,让人迷醉。’
阿瓦罗表示,他将竭力让《图兰朵》能在最快的时间于凤凰剧院上演。
而据悉,更为知名的,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具有无可取代意义的斯卡拉歌剧院,也将争取让《图兰朵》在剧院开演。
……
这股久违的经典歌剧旋风,尽管是由一位华人带动,但意大利人仍然为之兴奋不已。”
是的,兴奋不已。
除了《晚邮报》,意大利的另外几家大报纸,《共和国报》《新闻报》,也都没有缺席——当然更重要的,这个时代最具传播量的是社交媒体。Facebook意大利语版本关于“歌剧”的搜索成倍成倍增加,一跃进入到热搜榜单当中。
这跟一众知名的文艺届人士的推崇分不开。
84岁的意大利国宝索菲亚·罗兰,几乎以极致热忱的态度推荐了这部作品:“当我看完《图兰朵》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当年斯拉卡歌剧院重建之后,所有米兰人都恨不得冲进去听一场表演,是的,就是那种无法等待,无法忍耐的感觉,太美妙了,我昨夜的梦境都是瑰丽的。@林海文,林,你真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天才。”
意大利裔的好莱坞演员,演技之神罗伯特·德尼罗尽管未曾看到首演,但转发了罗兰的文章:“我将无比期待看到它,是的,如你所说,我现在就有一种无法等待的迫切了。”
两位大神的参与,直接带动了大批意大利演员、导演、歌手的转发。
这几乎成为一场意大利语社交媒体的难得狂欢。
比“歌剧”在热搜榜更靠前的,毫无疑问就是“林海文”。
意大利人像是挖掘宝藏一样,一点一点把他的生平和成就挖出来,只不过他们总习惯在前头加上两个字:竟然。
他竟然是当世最知名的,最昂贵的油画家之一,开创了源古典主义流派,跟现代主义分庭抗礼。
他竟然被称作东方的帕瓦罗蒂(这位是意大利最值得骄傲的歌唱家)——他寥寥几次登台,证明了他不负这盛名。
他竟然是一位超级亿万富翁……
……
当然,还有更多他们感受并不那么真切的成就,譬如是华国古诗词的千年之才,华国最负盛名的编剧和作曲……如此等等。
一位意大利网友总结道:
“我们以为这是一个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励志故事,却发现,它其实只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超级天才随手而为的小动作——而我们的惊讶和颤栗,都如同没见过世面的那不勒斯乡下的土包子。”
第1131章
找乐子
意大利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毫无疑问,意大利人对他们的传统和历史都极为骄傲——这包括意大利语歌剧。所以看似小众的歌剧,在意大利掀起的风暴,完全不逊色于最热门的流行话题——尽管歌剧不会因此就变得热门起来。
媒体的大书特书,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专业人士们的盛赞,都将《图兰朵》的名字印进意大利人的心中。
这股热潮也不可抑制地扩散到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对于现在这个世界,不论华国是否已经足够强大,但毫无疑问、舆论中心,话语权中心仍然在欧美。意大利的事情,也就是世界中心的事情,欧美舆论是不会吝啬力量的,尤其涉及到的华国人,已经在西方威名赫赫。
林海文即将前往的巴黎,也已经开始宣扬他在意大利的传奇。
亨利院长和拖尼特教授,在《费加罗报》上看到关于林海文的新闻:“歌剧新的经典——诞生于一位古典画家之手”。
“真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亨利院长摇摇头,不过脸带笑意。这波新闻,多少缓解了一点他们的压力。在巴黎高美设立林海文源古典主义研究中心的计划,尽管在高美管理层得到了通过,但是西方世界是人人有话说的,高美内部师生中,对这一点抱有疑虑的并不在少数,尤其取向上偏现代艺术的,比例就更高一点。临近揭幕的时间,亨利院长和拖尼特那边,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听到的反对声音也就越多。
但这一波从意大利刮过来的风,意外稍微缓解了一下他们的压力。
歌剧是高雅艺术,不逊色于油画,从复兴难度的方向来看,甚至比油画还要更加高端一点——一般来说,越难救回来的,当然也就越牛叉。
比如在华国,相声就比不过昆曲,刺绣就比不过缂丝,没有别的原因,后面的更难,所以就更高端。
优越感这种东西,有时候是坚不可摧的,真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哪怕他比你穷,比你弱,他还是会坚持某些东西上的优越感。但优越感有时候也是非常脆弱的——在面对更高级优越感的时候。
毕业于985的人,哪怕发展的不如211的,他还是很优越的,但要是面对一个清大京大的,他这种优越感消失的就很快了。
高美的人也是差不多的。
从媒体和各种回馈来看,林海文创作的《图兰朵》,都被凤凰剧院的阿瓦罗认为是二十世纪以来最佳了——这就牛叉了。好比林海文的源古典主义,同样也是古典主义自19世纪末以来最佳,被视作安格尔之后古典主义新生的巨匠。
艺术家们内心经过复杂的运转,反对的意志也就虚弱了很多。
“我看还不如他跟楚的韵事呢。”拖尼特忍着笑,法国是真正的浪漫之国——有一个采访,记者询问法国女性们,如果她们的丈夫出轨了,她们怎么办,结果这些女人居然众口一词表示如果丈夫们对家庭依然负责,她们愿意原谅。这个采访未必能够代表所有的法国女人,但也足以说明这个国度的婚姻观和爱情观,跟今天的华国有多大的差别。
基于这样的文化,林海文跟楚薇薇的绯闻在法兰西是非常有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