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全金属弹壳
    行了,收获来了,敖沐阳又扫了一眼后浮出水面游向母船。


    带鱼食性凶猛,它们不会客气,逮着食物就会吞,所以很容易上钩。


    这样钓带鱼的周期很短,长长的钓线投放完毕后,仔船就可以慢悠悠的返回第一浮标,去钓取鱼线。


    相比其他捕鱼法子,母子钓很累,它是一个连轴转的活,仔船回到第一浮标位置后,前手要快速收钓起鱼,后手一边将前手捞出水面的带鱼装入流体冰中保存,一边还得将三手制作的鱼饵挂在钩子上重新投入大海。


    其中三手的任务就是制作新饵料,同时帮着脱钩、上钓,舵手则调节船速,调控航向。


    敖沐阳刚回到船上就听到鹿无遗的叫声:“我噻,姐夫,你看那边,大鹏弄上来的那条带鱼真漂亮!”


    敖沐鹏拎着一条大带鱼给周围的人看,这条带鱼着实漂亮,长有一米,宽有成人巴掌,身体线条流畅,皮肤雪白如镀银,阳光照耀,随着它跳动,银色肌肤反射阳光竟然发出了彩虹般的光泽!


    第1566章


    打家具


    带鱼本身是极美的,它们美就美在那一身胜雪肌肤。


    一轮母子钓结束,仔船纷纷回归母船,将一箱箱的带鱼送上船来。


    带鱼是深水鱼,如果是被渔网拖上来的,那短时间内的水压变化加上在网具中的挤压,足以要掉它们的命。


    所以市场上出现的带鱼都是死鱼,没有活鱼,但母子钓不同,它是能钓上活鱼来的。


    箱子送上母船后,船上的人开始忙活,他们将一条条鱼捋直了放入流体冰中及时进行冰镇,以完美的保存它们的品相。


    因为母子钓不是一窝端,它是下鱼钩后让鱼群争抢,而能抢到鱼饵的往往是体格健壮的大鱼,所以这样钓到的鱼体长且大,品质远优于一般带鱼。


    这种优质带鱼看了就让人心喜,鹿无遗拎起一条来让敖沐阳拍照,说道:“给头特写,姐夫记得特写啊。”


    敖沐阳郑重其事的拍了几张照片,鹿无遗喜滋滋的放下鱼拿起手机滑动屏幕看了起来,这一看懵了:“这这这,怎么都是鱼头啊?”


    “你不是要对头进行特写吗?”


    “我说的是我的头!”


    “那你不说清楚?喏,给你重新拍。”敖沐阳翻了个白眼拿过手机又给认真拍了几张。


    鹿无遗再度美滋滋起来,结果一看屏幕更懵了,鱼头倒是不见了,可怎么拍的都是他的裤裆呢?


    “你的头,特写。”老敖对他挤了挤眼睛,“不过这摄像头没有透视功能,所以没法直接拍到你的小头。”


    鹿无遗悲愤无比:“姐夫,我要回去跟我姐说,你调戏我。”


    “都说小姨子是姐夫的半个屁股,那小舅子呢?”敖大国不怀好意地笑道,“莫非小舅子是另外那半个屁股?”


    一听这话,敖沐阳脸都绿了,果断拿回手机正儿八经给鹿无遗拍了几张照片。


    鹿无遗一边看照片一边说道:“姐夫,这钓上来的带鱼多好多珍贵,肯定能卖出高价,为什么以前不见大家用这法子来钓鱼?”


    敖沐阳说道:“因为不赚钱呗。”


    这么多人、这么多船,还是有他这个引路人带队,即使如此一趟出行顶多也就能弄上个四五百斤的带鱼,收获跟付出完全不成比例。


    敖大国回忆道:“以前大家还真是用这法子来钓带鱼的,只是大概从70年代开始吧,机帆船多了,船上都是底拖网、围网、帆张网之类的东西,这样谁还用母子钓来钓鱼?”


    说着他忍不住摇起头来。


    鹿无遗说道:“现在可以用呀,带游客出海观赏这种钓法,这绝对是个很不错的卖点,另外还可以把这些特别优质的带鱼用高价卖给游客,游客里面多土豪,绝对有的是生意。”


    “谁买呀?不管你保存多好,带鱼下油锅一炸都是一个样。”有人笑道。


    鹿无遗摆摆手道:“NONONO,还真不是一个样,你当现在游客来渔村就是为了吃东西?那可错了,现在饮食业已经全球流通化了,他们是来体味不同风情的。你钓上来的带鱼给了他们不同的风情体验,那他们就愿意花钱。”


    这点确实,敖沐阳点头,以后可以试试。


    渔船在海上飘荡一天,前后找到了四个带鱼群,不断下钩,收获很不错。


    回到村里后,这些带鱼第一时间送入冰库,敖沐阳正在忙活呢,敖志满来找到他问道:“村长,你这快结婚了,我一直没问,你打好家具了吗?”


    新婚打家具,也算是当地风俗,以前渔家所用家具都是手工打制而成,对一个家庭来说,大件家具可能一辈子就打一套,便是在结婚时候制作。


    敖沐阳笑道:“我不打家具了,满爷,打家具太费劲,我就不弄了。”


    敖志满勉强的笑了笑,道:“嗯,现在家具城里啥都有,自己打的家具样式不好看,谁还打它呀?”


    看他情绪不太对劲,敖沐阳赶紧解释道:“满爷,我不打家具可不是因为打出来的家具不好看,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师傅。这打一套家具费老劲了,咱们乡里我就知道你能打家具,可你哪有功夫?”


    听他这么一说,敖志满的笑容顿时热烈起来:“嗨呀,我能有什么事?再说我的事哪有你结婚的事重要?那我给你打一套!”


    敖沐阳苦笑道:“五月十四号我结婚,还有不到半个月,只能来得及吗?”


    敖志满说道:“来得及、来得及,水桶、饭桶、提桶、挈档这些零散物件我那里都有,我挑好的给你准备一套,费劲的是箱柜厨,不过也不打紧,我把模子都打出来了,再收拾收拾就行了,早给你准备好了。”


    看他高兴的样子,敖沐阳心里有些惭愧,老人家一直记挂着他的事呢,肯定提前都把一切准备好了,就等他上门说一声。


    结果他没在乎这事,还得让人家老爷子主动上门来问。


    这事怪他,他想起了前些日子敖金福上门送锯齿剑的时候说的话,说老爷子早给他准备好新婚礼物了,显然说的就是这些家具物件。


    敖沐阳擦擦手,当场跟着老爷子去家里看看家具,以决定样式。


    他进门的时候看见敖金福在砍木头,别看少年长得瘦,可脱衣有肉,他一手抓着斧子砍下去,手臂肌肉结实,一斧头能剁开一段木头。


    剁开木头后他立马拿起来看看,敖沐阳注意到他的动作便笑道:“怎么了,福娃,你现在研究起木雕来了?”


    敖金福沉默寡言不说话,敖志满便说道:“他在找千年鸟不食呢。”


    千年鸟不食是一种虫子的俗名,这虫子学名叫斗米虫,名字来源于古代传说,因为它能治小孩尿床或者消化不良厌食这些毛病,也能治疗一些老人病,所以价值很大,需要一斗米才能换到一条虫。


    而千年鸟不食这名字倒不是说鸟不吃它,而是吃不着它们,斗米虫藏在一种长刺树里,专吃树心,即使是啄木鸟都很难能抓到它们,这才有了千年鸟不食的称呼。


    斗米虫专门钻云实刺树,对树体伤害很大,听敖志满说了这话,敖沐阳惊讶问道:“哦,这是云实刺树啊?里面有千年鸟不食吗?”


    第1567章


    打家具


    听着他的问题,敖金福将身边的小瓷碗挪了出来,里面有半碗的小虫子,跟蛆有点像,一样是白色,但要更长一些。


    这就是斗米虫了,长得有些恶心,可是很好吃,且很有营养。


    半碗虫子在一起缓慢的蠕动着,这看起来让人很倒胃口,老敖没这样的感觉,他眼疾手快把碗端了起来说道:“阿福,谢谢啦。”


    “不用谢,等等,你谢我什么?”敖金福愣了愣随即急眼了,“这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虫子,不用谢我,我不给你!”


    “你不给我,我自己来抢。”敖沐阳说道。


    敖金福叫道:“你不能抢,还给我。”


    老敖很不要脸地笑道:“凭本事抢到手的虫子,凭什么还给你?再说你这么大的青年了,吃这个干嘛?”


    敖金福怒道:“你比我还大!”


    敖沐阳说道:“我不是自己吃,你知道你阳哥我马上要结婚了,结婚以后就生孩子,小孩会尿床,我留着给他吃呢。”


    “哦。”敖金福听他这么说便点点头同意了。


    欺负老实人没有成就感,见少年被自己糊弄朱了,老敖反而不好意思了,又把碗给放下了。


    敖金福挠挠头问道:“村长哥,你不是要带回去晒干了给我大侄子吃吗?”


    敖志满说道:“你村长哥逗你玩呢,不过村长你要是稀罕你就拿走,这两天福娃没事干就去山上找虫子,他已经吃了好几顿。”


    老敖哪有脸真去抢人家的零食?他含糊地说道:“没事,我明天自己去山上找,咱们先看看家具的样式吧。”


    他们主要商定的是橱柜这些大件的问题,像木桶之类的简单,爷孙俩平时在家没事就攥木桶,院子里有许多新木桶,随便选就可以。


    木桶里面唯一要选的是挈档桶,这种木桶不是男方家庭准备的,而是渔家女方出嫁的嫁妆,专门用于妇女物品和以后孩子物品比如女性内衣裤及婴儿尿布等的盛放和洗涤。


    敖志满给鹿执紫做了一个,他解释道:“我知道现在人用不上挈档了,不过好歹是个风俗么?鹿老师家里人不给她准备嫁妆,我把我力所能及的给她弄一弄,好歹像那么回事。”


    敖沐阳笑道:“行,满爷,我替阿紫谢谢你了。”


    敖志满道:“这谢啥?虽然福娃最后也没能去上学,可鹿老师当时为了让福娃上学费了好些工夫,咱不能忘本,都记在心里哩。”


    挈档桶早就没人用了,平时老爷子并不做这种木桶,这次特意给鹿执紫做了个算作嫁妆,便做的很用心,跟艺术品似的,整体呈椭圆形,看起来矮矮胖胖,外表还上了一层漆粉,有镂刻雕工,镶嵌着好些雕品。


    选了木桶,接下来就是订箱柜橱的样式和风格。


    在电器普及之前,这几样东西是渔家人最主要的家具,很多家庭除了床桌椅就是几样箱橱柜了,所以箱橱柜打造的是否结实大方,样式是否时髦华丽,这就成了检验一个家庭贫富的标志。


    由于箱柜橱体积大、在房间内陈列位置醒目,所以渔家人在这些家具的外表装饰上动足脑筋,竭尽展示之能事。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