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白色十三号
比尔·罗西斯点了点头,“这话没错。”
就像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轮值主席一样,不管内部情况如何,对外首先要维护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利益,否则这个位置根本坐不稳。
在墨菲的猜想中,从某些方面来说,天主教教廷与国家政治其实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比如民众总是希望能代表他们声音的政治领袖上台,但每一个上台的政客首先维护的都是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然后才是其他……
所以,无论新任的教宗是谁,都不会真正改变天主教目前的形势。
这种从内部推动的改革,往往比外部力量推动的改革更难。
比尔·罗西斯端起咖啡杯喝了一口咖啡,又说道,“据说方济各与本笃十六世的理念有着很大的分歧,他在天主教的丑闻方面认为教廷应该以更加严厉的措施,来纠正内部所出现的问题。”
“这么说来他还是比本笃十六世开明一点。”盖尔·加朵说道。
墨菲接话道,“越是遮遮掩掩,越是不让人说,越是限制言论,其实越是心虚的表现。”
曾经他生活的地方,有句古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或许强大的权力可以一时压制对自己不利的言论,乃至让很多人为之妥协,不得不遵从他们的意志行事,但当这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把他们所维护的一切炸的四分五裂。
从去年开始爆发出的天主教的各种丑闻可谓轰轰烈烈,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实际上只是开了一个头,后面媒体和公众的疯狂跟进,其实就是过往很多年里对天主教不满能量的一次集体大爆发。
这疯狂的爆发,直接导致现任教宗下台。
随后的几天里,墨菲除了继续忙于《聚焦》的宣传公关,特地抽出时间来,关注了一下梵蒂冈教廷那边的变化。
如同他想的一样,梵蒂冈教廷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利更迭有不少相似之处。
很多欧洲媒体突然间爆出,教宗本笃十六世的哥哥拉辛格,在1960年所领导的合唱团发生过严重的儿童性侵事件,他知情不报犯嫌疑包庇,虽然拉辛格已否认,但这些性侵丑闻案也再度重创天主教的形象。
除此之外,拉辛格后来负责的维也纳少年合唱团也爆发性侵丑闻,有两名已成年的前合唱团成员指控,在1985年到1987年期间,曾经被迫在合唱团管理人员面前清洗下体……
只要有些政治嗅觉的人都能觉察出,这一切直指教宗本笃十六世本人。
很快,梵蒂冈方面就召集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本笃十六世因为身体原因决定退休,教廷将会在现有的红衣枢机大主教当中,选出合适的接任者。
这一消息瞬间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本笃十六世由于身体原因退休只是个借口,最近十个月来爆发出的一系列关于天主教的丑闻,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
甚至,例如英国《太阳报》这样的八卦小报,已经急不可待的在头版头条上炒作类似“本笃十六世被墨菲·斯坦顿和好莱坞电影赶下台”的夸张新闻了。
对于这种炒作,墨菲一概不予理会,反而梵蒂冈方面传来的消息,让他颇感兴趣。
虽然梵蒂冈教廷还没有正式公布,但根据CAA掌握的情况,方济各接任新一任教宗已然成为定局,这位相比于他的前任,看起来似乎更加适合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对于教廷最近因为《聚焦》受到的各种责难,梵蒂冈方面已经开始了危机公关。
教廷的新任发言人在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讲述天主教性侵丑闻的《聚焦》,忠实地描绘天主教如何在面对“残酷真相”时试图捍卫自身立场,但并非那么反天主教。
紧接着,很多欧洲主流媒体上,出现了一些洗地的文章。
《罗马观察报》评论:“性侵者不一定都披着神职人员衣服,恋童癖不一定出自于发下守贞禁欲的誓言。但现在清楚的是,天主教中有太多人关心自己在教会的形象,更胜于这种行径的严重性。”
《意大利新闻报》认为:“身为上帝的代理人,无论是谁利用职权虐待无辜者,都无法以这些理由合理化这个极为严重的罪过:这在片中已经清楚表达。”
他们还辩称:“《聚焦》这部电影的描述功力本身就具有说服力,这不是一部反天主教电影。”
随后,方济各不出所料的成为了梵蒂冈教廷新任教宗。
他在自己的就职典礼上声称,“公众依旧信任天主教与教宗,我正持续推动天主教发起改革行动”。
方济各宣布在教廷成立道德审查委员会,对于参与猥亵儿童的任何牧师,都会给予严惩……
看到方济各成为新任教宗之后,墨菲就不怎么关注天主教方面的信息了,更不会傻乎乎的再与天主教打嘴仗,《聚焦》已经伴随着无数人的关注上映了,根本没有必要再去做一些画蛇添足之类的举动了。
至于小报炒作的他和他的电影让本笃十六世黯然下台,也就那些头脑简单的人才会相信,这些不过是给了教会内部不同于本笃十六世的那些人发难的机会而已,虽然不知道方济各背后代表了多大的力量,但墨菲很清楚,如果没有这股力量的话,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就足够背起这口黑锅。
像天主教这样强大的堡垒,也只有内部力量才能攻破。
按照CAA和比尔·罗西斯的猜测,方济各选择这个时间段发动,多少也与《聚焦》有关,抢在《聚焦》扩大放映规模之前,自身摆出一个较低的姿态,未尝不是一种不错的公关。
不过,这对《聚焦》本身也有利。
毕竟,从表面上看,这部影片直接影响到了教宗更迭的层面……
一部上映中的电影,有足够的话题度,又有良好的口碑,还有各种广泛传播名气的途径,再加上过硬的导演品牌效应,扩大放映规模后,会取得怎样的票房成绩,其实并不难猜。
二十世纪福克斯和卡拉·费斯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及时调整了《聚焦》的发行策略,在第二个周末,就将这部影片的北美放映影院数从10家扩大到了1800多家。
短短一周的时间内,从联系院线到准备拷贝,二十世纪福克斯将所有的工作做得近乎完美,充分显示出了好莱坞六大公司的超强实力。
《聚焦》的表现也没有让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失望。
这部影片的题材和类型确实不符合市场主流的欣赏口味,但有关天主教的丑闻在北美已经震荡了十个月的时间,造就了无数关心的人群,为《聚焦》创造了好的不能再好的市场环境。
只要稍稍了解电影市场的人都知道,社会环境形势对于一部电影的影响有多大。
扩大放映后的第一天,也就是周五,《聚焦》就从北美院线当中斩获980万美元;到了周六,影片票房走势继续上扬,当天豪取1230万美元。
加上周日收获的920万美元,《聚焦》在第二个周末拿下3130万美元,轻松拿到了当周的北美票房排行榜冠军。
还有之前点映获得的110万美元的票房,北美票房累计达到3240万美元,很快就会超过制作成本线。
与票房相辅相成的是影片的口碑,随着放映规模扩大,《聚焦》的口碑丝毫没有滑落,无论是互联网评分和媒体打分,还是专业评论与影迷观点,全都维持在了之前的水平上。
这对一部由点映迅速扩大放映的影片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出色的票房与爆棚的口碑,都预示着影片将直指明年的奥斯卡金像奖!
第761章
现身说法
口碑和票房上面的成功,必然会成为影片冲击奥斯卡的助力,虽然颁奖季还没有拉开大幕,但十一月份转眼就会过去,CAA、二十世纪福克斯和斯坦顿工作室在舆论上面的造势,早就开始了。
如今的社会形势,尤其是天主教的一系列变化,确实变得对电影很有利,但也不能就此放松。
大笔的公关宣传资金,也纷纷投入到了很多主流媒体上面。
圈内影响力巨大的《好莱坞报道者》,更是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投放的重点,每隔几天总会出现对《聚焦》极其有力的报道。
“墨菲·斯坦顿的新片《聚焦》,是今年到现在为止最不张扬、是最无可争议的年度最佳作品,故事锋芒收敛又暗流涌动,情节驳杂曲折又丰富饱满,人物群像鲜明,在有限的表演空间里个个有血有肉、灵魂附体,用一腔热血,汇成了静水深流。从各个层面,都体现出了当今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最高的成就。”
而且,在有了足够的收益作为基础后,《好莱坞报道者》的记者们,还采访了刚刚顶替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来加州中南教区上任的奥利维拉·罗德里格斯大主教。
“《聚焦》这影片描述了教会历史上‘令人痛心的时刻’,教会必须面对那些被隐藏的、令教会蒙羞的事情。”
相比于前任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奥利维拉·罗德里格斯大主教工作作风要温和许多,对电影所反应的事情更是直言不讳,“教宗并不会劝阻我们不要看这部影片,而是提醒我们要从影片中发现教会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预防新的问题出现。”
天主教会焕然一新的态度,也让《聚焦》更加备受称赞。
不少媒体上面,都出现了像是“影片《聚焦》挤破社会毒瘤,促使天主教会改革”之类的报道。
这些都有助于《聚焦》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十二月份也悄然到来,新的美国电影颁奖季拉开大幕,在整个颁奖季公布的第一个奖项上面,墨菲和《聚焦》就成为了大赢家。
哥谭独立电影奖把最佳导演与最佳影片的奖项分别授予了墨菲和《聚焦》!
这可以说是非常罕见,哥谭电影奖自从更名为哥谭独立电影奖以来,获奖的几乎都是独立影片,很少有六大公司发行的影片能拿走重要奖项。
《聚焦》获奖并没有引起争议,似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哥谭独立电影奖在公布最佳影片是《聚焦》的同时,还给了相应的评语——为了肯定无畏的精神,令人震撼的无畏……这部电影戳破了丑闻,引发波士顿、美国国内以及国际关注,促使梵蒂冈天主教会发生改变。
无论从哪方面讲,《聚焦》始终都保持着极好的口碑和近乎火爆的关注度。
这些最为直接的反应在了影片的票房上面。
在影片上映第三个周末到来之前,北美票房就突破了4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线,然后放映规模进一步扩大,由1800多家上升到了接近3000家,基本出现在了北美各地的影院里面。
有了足够的银幕作为支撑,《聚焦》在这个周末的票房虽然稍有下滑,但幅度不大,周末三天再收2720万美元,北美票房渐渐接近了7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这部影片开始进入欧洲部分国家的电影市场,由于之前的一系列造势和出色北美票房与口碑,一个周末的时间就从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等天主教影响深刻的国家当中卷走4500万美元。
《聚焦》的全球票房也顺利突破了一亿美元大关。
后面的一个周末里,二十世纪福克斯继续在海外扩大上映规模,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提,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欧洲的另外一些国家,也加入到了放映行列之中。
这一个新的周末过后,影片的北美和海外票房相加又收获了5000多万美元。
至此,《聚焦》这部影片的票房已经超过了1亿6000万美元。
随后,二十世纪福克斯和斯坦顿工作室的奥斯卡宣传开始了新一个阶段的计划,邀请各个主要角色的原型人物出来现身说法。
早在影片筹备的时候,斯坦顿工作室就与以马蒂·巴龙和罗比·罗宾逊为首的原型人物达成了协议,只要影片的立场和质量没有问题,他们都会参与到实地宣传当中。
随着颁奖季的深入,马蒂·巴龙率先加入到了《聚焦》的造势宣传大战里面,他的一篇关于《聚焦》这部电影的文章,出现在了《华盛顿邮报》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