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白色十三号
一个来自法国的记者站了起来,“听说这部影片在筹备和拍摄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你是怎么完成创作的?”
“这部电影三次频临死亡——我的意思是,差点死在外来势力的干预下。就算是这样的演员阵容和非常出色的剧本,以及所有的制片人和工作室都充满激情,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依然非常难以将其搬上银幕。”
墨菲想了想,又说道,“这是外界的因素,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能克服。”
“拍摄过程是你计划的情况吗?有遇到意外吗?”又一个记者问道,“你的团队给了多少帮助?”
“导演最理想的场景是这样的……”墨菲笑了笑,说道,“剧本的每个场景描述清晰简洁,故事板绘制的完美,不多花力气就能搞定分镜头和拍摄,剪辑时能立即说出如何拼接场景。在片场大家都睡眠充足,工资也都很丰厚。”
他话音一转,“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这从某方面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电影拍摄的过程存在着混乱,很多麻烦让人处理的很崩溃,但也是因为这些,拍电影才有了一种魅力。”
“我离不开我的团队。”墨菲很直接地说道,“电影是合作的艺术,只有导演或者只有演员,永远无法成就一部戏。只有通过演员、拍摄团队、后期制作等多方合作,才能将一个剧本场景绘制成故事板,然后到分镜头,然后拍成一场戏,再通过剪辑,才能形成我们想要的影片。也是有了这些阶段,很多人说电影是在做减法,从一个想法,到实现出来,总是差了很多。”
一位来自美国的站着起来问道,“斯坦顿导演,这部电影是在为网络时代消逝的老派调查报道正名吗?”
“当然!”墨菲毫不犹豫的点头承认,“过去10年,新闻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不是很确定公众们知不知道他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波士顿环球报》是一份本地报纸,而非《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全国性报纸。我觉得很多故事只有在本地报纸上才有价值。虽然这个故事最后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轰动,但它最开始发源于一份地方性报纸。我不确定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会说‘哇哦!这已经不存在了!’冰山已经开始融化。这些报纸都已经消失了,他们已经被这个新媒体的时代蚕食。”
他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还有一点,我想让电影提醒大家,很多罪恶其实就发生在身边,触动罪恶的人往往还披着天使的外衣!”
“您很愤怒?”
提问的是一个中年女记者,“对于天主教的那些行为,您非常愤怒?”
“是的,非常愤怒!”墨菲痛心疾首,拿出了这一刻最该有的态度,演技指数直接爆表,“这些罪恶来自天主教会!他们不但不正视问题,还到处遮掩,尤其对待想要揭开这些罪恶、提醒社会的人,进行层层的逼迫!”
他露出一个苦笑,“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亲身感受过这些!”
新闻厅里面响起一些记者的笑声,他们知道墨菲与天主教之间发生过什么。
墨菲却没有笑,继续说道,“那毕竟是天主教会,信徒众多,揭开这一毒瘤的过程极为痛苦,就像砍断一代人的精神支柱,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之大,会让人崩溃!”
他舒了口气,“庆幸的是,我挺过来了!”
一名来自《洛杉矶时报》的记者站了起来,这是美国最有名的自由派报纸之一,立场也很倾向于墨菲这个拥有洛杉矶人身份的导演。
“墨菲……”记者问道,“影片中那些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给了你什么样的触动?”
所有记者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墨菲会说出怎样惊人的话。
“2002年一整年,从1月到12月,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团队做了一件事,就是报道波士顿地区神父性侵未成年儿童事件。从最初涉案的13名神父,到最后揭发的249人,它后来扩展到全球,澳洲与欧洲也相继爆发类似丑闻,引起极大反响,因此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墨菲并没有正面回答,有些问题也不需要正面给出答案,“这些神父专挑贫寒人家的男孩下手,令人怒极攻心的是,他们可以做到对一家人中的七个男孩进行猥亵的同时,让他们的妈妈一声不吭,面对如此痛苦独自承受多年。一家七个!称为魔鬼也算是恭维了。事情败露后,神父只是被轻描淡写的调去另外一个教区,而这只是波士顿教区249个神父当中的一个。据调查,被这些神父性侵过的儿童约在1000人左右,他们长大后,把自己叫做幸存者。”
新闻厅里异常安静,除了墨菲的话语,再也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幸存者啊!”墨菲突然拔高声音,严厉地说道,“请问,我们待过的是被撒旦吻过的土地吗?”
这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无数记者为之侧目!
墨菲的语调开始变得沉重,“人们在得知一件事的全部真相前,只会倾向于相信已知或最肤浅的一层,而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社会观念,个人教育程度的高下,获知信息的多少,则会阻碍他们的判断力和对真相的感知。”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墨菲说出的话,也令人信服,“比如,神父代表了上帝的权威,同样的过错,于别人可能是犯罪,于他却是传播福音。而作为性侵受害者,神父是道德主宰,反抗他就是对抗权威,告发神父的性侵行为,对于平常人来讲往往需要更大勇气,以至于这样的可怕事件竟无人举发,或不受重视。”
“电影拍摄中,有一幕让我深受震动,新闻发布前夕的那个平安夜,偌大的教堂中,一对小小的合唱团在指挥下唱着圣歌,孩子脸上透着宁静的光。‘多少慈祥,多少天真,静享天赐安眠,圣善夜,牧羊人,在旷野,忽然看见了天上光华。’”
在需要的时候,墨菲总能爆发出远超平常的能量,哪怕是他不怎么擅长的表演,“他们可能不知道,在这个教堂之外有多少无边黑暗,几乎将他们吞没,有多少大人,拼出性命正是为保全他们平安。也许这世界没有绝对的正与邪,却有胡作非为的强,和逆来顺受的弱。”
最后,墨菲对着无数记者说道,“正是媒体如此艰苦卓绝,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世界终于是亮了起来!”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新闻厅中陷入绝对的沉静,这种沉静维持了不到三秒钟的时间,掌声没有任何预兆的响起,所有记者都放下手中的笔、本子、录音机和摄像机,纷纷用力鼓掌!
前面的那个重视媒体和记者的导演,绝对当得起这样的掌声!
第753章
媒体立场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记者们纷纷以最快的速度离开电影宫,整理手头的素材,尽快传递到各自所在的报纸、网站或者电视台,在这个信息时代,时间就是新闻的生命线,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
来自《意大利新闻报》的记者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几乎是一路跑着上了自己的汽车,上车后没有发动汽车离开,反而尽量把座位往后调,从副驾驶上面的包里取出一个苹果笔记本,就这么放在腿上,开机准备自己的新闻稿。
《意大利新闻报》在意大利及其周边地区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不过受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也创建了能第一时间发表时事新闻的网络版本。
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跑回来的路上,已经跟报社的总编通过电话,简单的描述过新闻发布会的情况,总编让他马上准备一篇新闻稿,发到报社的互联网客户端上面,并且会在第二天的实体报纸上面见报。
电影宫附近的停车场,像是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这样的记者还有不少,刚刚墨菲·斯坦顿在新闻发布会上面的话太过震撼人心,他们根本等不及回到酒店或者其他地方,就在汽车上面开始了忙碌。
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丝毫不受外界的打搅,用双腿支柱笔记本,两只手飞快的在键盘上飞舞,之前已经有了腹稿的一篇文章,渐渐出现在电脑屏幕上面。
“报道《聚焦》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选择这一行业的原因!”
单看标题也知道,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借助刚刚参加的这部新闻发布会,来赞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聚焦》这部电影。
无论是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看到的电影的内容,还是墨菲·斯坦顿说出的那些话,这两方面丝毫都不冲突!
“著名导演墨菲·斯坦顿的新片《聚焦》改编自真实事件,本世纪初《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专题报道组,用一整年时间连续发表了70篇报道,揭露了波士顿地区90名牧师涉嫌对男童性侵。这组报道不仅荣获次年美国的普利策奖,更推动了社会对教会娈童的重视。事件本身具有相当的话题性,但电影讲故事的节奏风格却极其沉稳冷静,影片对《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工作的再现,犹如记者们当初对事件的报道过程一样,严谨、理性、克制,却充满了激情。”
“严肃新闻的魅力在于不强行贩卖观点,避免情绪左右判断,严密取材、小心求证,最终是摧毁一个系统,而不是打垮一个敌人。与之相应的,《聚焦》剧作也工整得几乎无懈可击,比如片中调查取证的受害对象,一个外向弯、一个内敛直,采访层次不同,对话真实可信,尽管受伤害呈现的方式各异,对观众情绪引导效果却殊途同归。深处两个阵营律师的对比刻画也是简练生动,一句‘你们早干嘛去了’让影片不止于对教会的诘问,彰显了媒体该有的自省原则。”
“除了墨菲·斯坦顿本人的剧作,《聚焦》的摄影、剪辑都有如教科书般经典,长镜头沉着稳健不抢内容,多线叙事却剪辑明快,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表演,本片大腕云集但无绝对男女主角,斯坦顿党徒各个出彩,群戏紧张激烈又无人突兀抢戏,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基础上的协作,正像一个出色的新闻报道小组所需要的那样。”
“为了演好片中的记者,五位主要演员和聚焦报道组原型都有过密切接触,了解他们的工作习惯。当然了,我们已经太习惯把演员敬业体验生活当做宣传手段,但表演本身是不会说谎的。我喜欢乔纳·希尔扮演的迈克尔在采访受害人时一个细节:隔桌对坐,迈克尔没有把笔记本放在桌面上,而是问话同时两手悄悄在桌下记录,眼睛始终盯着受访人。这种细节恐怕只有当过记者才能会心领会,当面记录更像庭审,受访者容易被冒犯也容易分心。”
“《聚焦》部是最平民化又最职业化的电影,墨菲·斯坦顿作为导演,最高明的处理,是在故事后半段呈现报道效果时,几乎对‘获普利策奖’只字未提,结尾收在读者打爆热线,忙碌的新闻人一如既往冷静回答:‘你好,这里是聚焦’。媒体记者是所有‘英雄’属性行业里,最需要自觉与光环保持距离的职业,这个简练的结尾隽永得体。”
“尽管《聚焦》从内容到呈现都是最好的电影教科书范本的经典手法,个人却不看好它在威尼斯的得奖前景,导演墨菲·斯坦顿大概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影片对教会的抨击毫不留情,直指教会是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的组织,看完对宗教本身的敬畏也土崩瓦解。这种‘冒犯’显然会让有神论者不舒服。”
“个人看来,故事其实是把在世俗世界拥有强大力量的教会当做了强权控制的设定,《聚焦》所呈现的还是普通人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努力。在不同社会,强权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报人在充分自省的前提下行使监督职责,这正是媒体‘第四权力’的核心价值。”
“尽量用冷静的目光来观看这部电影,但听到‘报道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选择这一行业的原因’的台词时,我还是被燃得不行,在‘纸媒寒冬’的年代,《聚焦》的出现带有某种悲壮色彩,它如实刻画的新闻操守与执行典范,仿佛昨日还是热聊的理想,如今已经成为对黄金岁月的致敬。”
“不是因为报纸和电视的出现,产生了有理想有担当的新闻从业人员,而是因为‘善意’本身导致了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投身传统媒体行业,做出了出色的新闻报道,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普通人所共有的善良和正义感,是永远值得书写的,而这大概就是珍视《聚焦》这样的电影、珍视报纸‘闪亮的日子’的意义。”
写完之后,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又检查校对了一遍,然后登陆报社网络客户端的后台,将自己的文章传了上去,短短两分钟的内部审核过后,这篇文章就出现在了客户端最为醒目的新闻头条上面。
做完这些,靠在汽车座椅上面,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松了口气,却没有立即发动汽车离开,反而掏出手机,登陆了推特,随便翻找了一下,推特上面已经满是关于《聚焦》的消息了,很多以推特等社交平台为基础的自媒体,反应明显比他们这些传统的媒体记者要快上不少。
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没有发动汽车,而是盯着手机,翻看了起关于《聚焦》的一些评论。
作为一个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天主教信徒,不过因为所从事的行业的关系,在信仰上帝的同时,也对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保持着两分警惕。
妻子曾经为此指责过他不够虔诚,还会带坏孩子,但今天这部反应事实的电影证明,他的警惕并没有错,说不准还在某些方面让自己的孩子避免了可能存在的伤害。
推特上面,那些刚刚看过首映的自媒体人,也坚定的站在了《聚焦》和墨菲·斯坦顿的立场上。
“《聚焦》属于那种慢热的电影,开头二十分钟都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无聊,但一旦观众跟随演员们进入了影片之中,就会被深深的吸引,开始感到抽丝剥茧的剧情里巨大的震撼力。”
“本片讲述的这个故事,震撼就震撼在了真实上,导演墨菲·斯坦顿并没有进行煽情,也没有狠狠的鞭笞那些禽兽神父和知情不管的主教。但这种克制的手法反而给本片带来了更加强大的震撼力,我们知道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知道即使被揭穿那个主教依然不会受到什么惩罚,但我们被这群记者感染了,我们开始思索整个宗教体系的问题了,我们开始对这个社会有所思考了,这部电影也就成功了。”
阿尔贝托·埃斯波西托点了点头,又翻开了一篇。
“墨菲·斯坦顿对影片没有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员间的平衡,剧情与对白的火候恰到好处的拿捏,让这部影片随着线索的铺设,一步一步带领观众,不知疲累的走到了终点。”
“回想全片,脑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对话,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场无比真实的案件调查经过,不需要故弄玄虚的情节,只需要真相被一点一点的剥开,每一层外壳的瓦解,显露出的内核,都足已令观众更加神经紧绷,目不转睛的等待,见证真相公之于众的瞬间……”
就像去年美国的主流媒体对天主教的抨击一样,随着《聚焦》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欧洲乃至西方所有国家的主流媒体,也站在了墨菲这一边。
不过,作为影片的导演,墨菲却在首映当晚,带着小罗伯特·唐尼等演员,离开了威尼斯。
第754章
亚裔记者
离开威尼斯,墨菲没有回洛杉矶,而是带着整个剧组奔赴加拿大,参加在9月1日开幕的多伦多电影节。
虽然《聚焦》不可能再参与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去角逐人民选择奖,但多伦多电影节向来是美国电影的后基地,这里口碑大爆的影片对北美观众和即将到来的颁奖季的影响更加巨大。
如果说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是为了针对天主教的话,那墨菲带着影片来到多伦多电影节,则是真真正正为影片的宣传和口碑制造声势。
《聚焦》已经在威尼斯电影节赢得一片赞誉,在如今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爆炸的口碑早就传到了北美。
作为影片的发行方,二十世纪福克斯总共为《聚焦》在多伦多电影节安排了十个场次的放映,从放映的第一场起,就场场爆满,即便墨菲和斯坦顿党徒没有出现的后面几场,上座率也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在影院行业,这样的上座率也可以划归到百分之百的行列中。
多伦多电影节的第一天,《聚焦》总计放映了三个场次,即便是开幕影片《模仿游戏》也在同期放映,口碑似乎也很不错,但是媒体、专业和观众的口碑上面,都完全被压了下去。
尤其是北美的主流媒体,刚刚与天主教打完一轮嘴仗,新仇旧恨还在心间,现在一部质量相当不错的揭露天主教丑闻的影片问世,一个个的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争先恐后的站出来力捧这部影片。
“《聚焦》如果换一个导演,这个故事也许会被拍成英雄主义高大的背影,但在导演墨菲·斯坦顿手中,伟业被做了减法,这是一部没有主演的影片,故事才是真正的主角,这是一部没有炫技的影片,剔除繁杂的拍摄技巧,配乐也基本只有钢琴曲,就连此类型常有的激烈戏剧冲突,也少之又少。这种冷峻克制的表达,更具有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洛杉矶时报》
“能出产这样的电影,我觉得是好莱坞的幸事,因为如果遇见庸俗的导演,整部电影必会增加许多戏剧性桥段,电影也恐怕已是另外一种基调。所幸这是一部墨菲·斯坦顿刻意做了减法的电影,没有过分的煽情,没有激烈的节奏,没有用力过猛的音乐。只有真实的事和低调的场景处理手法,一切都是中肯地将整个事件陈述出来,让观众思考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何为新闻价值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