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白色十三号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耀眼表现也将北美大盘带至新高,北美影市在今年圣诞节当天进账超过1亿美元,打破了由《大侦探福尔摩斯》与《阿凡达》共同坐镇的2009年圣诞日票房纪录8600万美元。


    而2015年圣诞及周末三日票房也很有可能刷新2009年同期票房纪录2亿6000万美元,成为北美影史最高。


    这次海外宣传之旅,杜克特意邀请了乔治·卢卡斯,他毕竟不是曾经的华特迪士尼,乔治·卢卡斯也欣然答应。


    乔治·卢卡斯的同行,也让这次海外宣传之旅,增加了不少关注点。


    虽然媒体的宣传报道上面,总拿星战前传三部曲来说事,但在杜克的心中,乔治·卢卡斯的地位远远胜过马丁·斯科塞斯和弗朗西斯·科波拉。


    这与两家的关系无关,而是因为乔治·卢卡斯可以说是现代电影产业的奠基人。


    星战系列,或者也可以说乔治·卢卡斯,从根本上开创了现代系列电影的先河。


    好莱坞乃至世界电影届公认,1975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开启了暑期档大片时代,而《星球大战》系列则将好莱坞大片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系列电影在好莱坞并不受待见,《人猿星球》系列、《007》系列是硕果仅存的成功范例,而星战系列的横空出世及其取得的辉煌战绩改变了这一切,好莱坞开始认真思考并探索成系列的电影产品项目。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哈利波特》系列、杜克的《魔戒》系列和漫威系列的成功都与乔治·卢卡斯1977年石破天惊的首创脱不了关系。


    杜克那句“乔治·卢卡斯是电影界的爱迪生”,并不只是说说,因为他还为好莱坞电影找到了盈利乃至生存的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乔治·卢卡斯在创造出深受欢迎的系列电影之外,还开创了电影衍生品商业模式。


    在那之前,电影周边一般局限于T恤及一些小纪念品,并且数量不多;而《星球大战》系列周边则量大质优花样多。


    卢卡斯先后与玩具界巨头美泰、孩之宝、乐高合作,开发出了许多星战系列玩具,人物、场景、飞船不一而足。


    这也是80年代早期“兵人热潮”的先声,并培养了一大批“收集控”粉丝,也让热血少年们第一次有机会在离开影院后还能买个“卢克·天行者”或者“韩·索罗”在家搭建还原自己最心爱的场景。


    要知道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会儿还没家庭影院呢,通过衍生周边,乔治·卢卡斯在没有看过电影的新生代中也培养出了未来的影迷。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往往在看电影之前就已经爱上它的衍生品了。


    这一诀窍此后被数不清的电影和厂家所沿用,也为80年代美国“周六晨间卡通剧”建立了粉丝群,像《变形金刚》、《宇宙的巨人希曼》、《特种部队》这些,都是卖玩具比拍片子做的更好的例子。


    哪怕是到现在,杜克还记得八十年代他读书的时候,美国校园的流行游戏一下子从“警察和小偷”变成了“义军与帝国士兵”,到处都是挥舞着光剑和激光手枪的孩子,而随着游戏机的兴起,星战系列也随之开发了相关游戏,供街头少年们沉浸于人机交互的星际冒险之旅。


    事实上,到今天为止,整个星战系列产品,包括影视、电子游戏、玩具等早已在全球营收超过300亿美金。


    让粉丝们紧抓住星战文化,并将之融入自身生活有一个过程,不过卢卡斯影业的这一特殊技能从开始就存在,这也是它与其他那些整天对照着法律条据不让人干这、不让人干那的公司的一大区别。


    所以星战的粉丝群一直在潜滋暗长,等到孩子们长大,他们就成铁粉了,现在已经有三代星战迷了,假如仔细想想这一点,就会觉得相当恐怖。


    剧组海外宣传之旅的首站伦敦,就有记者问起杜克对乔治·卢卡斯通过星战首部曲建立起的庞大商业体系的看法。


    “我首先想到的是,当星战首部曲出品时,好莱坞还不存在衍生品工业。”


    确实,那个时代的好莱坞根本没有产业链这种概念,杜克说出的都是基本的事实,“我认为,乔治得到这部系列电影的商品营销权是整个星战产业史上最关键的一步。”


    他稍稍思考后,又说道:“电影始终都是一门生意,但很少有电影能够像《星球大战》一样在这方面做到极致。星战首部曲上映时,世界上还没有这些动辄十亿美元级的衍生品产业,有的只是星战故事。但这些理念,诸如,所有的心灵、生命都同样被原力维系并联结着;世界上存在着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一个从不知名小地方蹦出来的农家小子也能成为抵御几乎不可抗的邪恶之力的关键人物,正是在这些理念之上,建构起了庞大的星战商业帝国。”


    受《星球大战》影响而选定了自身职业道路的粉丝并不只有杜克这样的电影导演们,那些看着星战原初系列长大的孩子们有不少选择了进入NASA以及航天工业工作。


    比如NASA宇航员杰尔·林格伦也接受剧组的邀请,来到伦敦参加这次星战宣传活动,并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觉得星战仅就故事而言就够能激发想象力了,而且,那些高科技,还有能在外太空工作、生活的想法也很激动人心。我们这一代宇航员还是孩子时都看过《新希望》、《帝国反击战》和《绝地归来》。就我个人而言,星战是我对宇宙航行产生兴趣的众多原因之一。”


    在天空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杜克则说道:“《星球大战》历经40年的岁月而始终魅力不减,要用一个最贴切的词来概括就是:传奇。如同希腊神话、西部传说、莎士比亚著作一样,这些故事经受住了时光的考验,并且直到今天还为新生代观众所欣赏。《原力觉醒》其中一个吸引人之处在于,父母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们走进影院,把他们引领进这一独特宇宙,就像在许多年前的孩提时期,我们的父母所做的那样……”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称赞这部电影,杜克加星战的威力再打,也不可能通杀全世界。


    互联网上面也有不买杜克和星战的帐的人。


    “这个世界上有两大公认的骗子,一个是名,一个是利,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骗子——潮流!毫无疑问,《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引领了今年年底的潮流,然而这样的巨制往往是艺术上完全失败的电影,是彻底庸俗化的杜克·罗森伯格为了金钱和利益打造出来的商业电影!”


    “这样的电影能够占领票房,横扫圣诞节档期,凭借的不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成就,而是对感官的刺激,对眼球的刺激,对内分泌的刺激。”


    “我们的社会不可能永远都这么庸俗,人们总有需要活动麻木神经的高雅的艺术的一天,即使彻底庸俗化了的杜克·罗森伯格现在可以占领票房,不远的将来肯定会被观众抛弃!”


    “以杜克·罗森伯格为代表的电影导演,已经忘了电影最初的功能与使命,他们越来越背弃电影本身的定义,越来越多的让电影远离了现实生活……”


    就算是如此,剧组的海外之旅,还是受到了各个城市的欢迎,不说别的,单是每场活动涌入的数以百计的记者,就是极好的宣传工具。


    此外,还有好多有钱有闲的粉丝,从洛杉矶首映日过后,就跟随剧组而动,他们都是商家欢迎的对象。


    每到一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剧组都是所有人的焦点,每次宣传都堪称一场战争,被上千人围追堵截成为了常态,很多人有时候签名签的右手麻了,不得不更换左手,幸亏只是签名,否则肯定会出丑。


    “12月X日,《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剧组在XX城市举行活动,杜克·罗森伯格携剧组成员出现后,整座城市陷入沸腾……”


    这样的新闻,在开始时还能吸引公众的眼球,后来就成为了常态,在所有人眼中,杜克的剧组受到欢迎再正常不过了,哪天他们遭受了冷遇才是大新闻。


    整个欧洲,都因为杜克带领剧组进行的宣传之旅而轰动。


    那些文艺范十足的电影人,比如欧洲以“纯粹艺术”自居的导演们,当然不会甘心,称电影不过就是烂俗的故事,搭配上计算机技术的CG画面而已,失去了电影原汁原味的魅力。


    这种酸溜溜的话,连欧洲的观众都不会相信,北美的媒体根本懒得搭理。


    对影片和普通影迷来说,他们更是没有多少影响力可言,《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也毫无悬念的蝉联了次周末北美和全球票房的冠军。


    第九百三十七章


    北美之王


    2014年的最后一个周末,有五部大规模开画的影片加入到北美圣诞档票房战场,但这些影片跟势头正猛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比,都只是萤烛之光,这些新片丝毫不能减缓《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打破更多纪录的脚步。


    虽然已经上映一周,但这部影片继周五以5934万美元刷新《大侦探福尔摩斯》于2009年首映时创造的2460万美元圣诞日票房纪录之后,周六与周日的两天里,在北美院线市场分别再收6892万美元和5817万美元,北美次周末票房累计高达1亿8643万美元,轻松打破了最高次周末票房纪录,将《复仇者联盟》的1亿1177万美元的次周末票房纪录直接提升了两个段位。


    甚至除去杜克曾经执导的例如《黑暗骑士》和《复仇者联盟》等电影外,全世界再也找不到一部非杜克·罗森伯格制作的影片的首周末北美票房,能比得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次周末票房。


    “杜克·罗森伯格的面前,只剩下了自己!”


    北美和欧洲的很多媒体已经迫不及待的发出了这样的标题。


    上映十天之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北美累计票房攀升至7亿2941万美元,超越《复仇者联盟》最终的7亿2586万美元的北美票房成绩,站在了北美总票房榜的第二位!


    位于北美总票房榜冠军位置的《阿凡达》的票房成绩为7亿4976万美元,《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完成超越已经是必然的事情,剩余最大的悬念无疑是全球票房方面能不能同样完成超越。


    这一周包括周末三天的七天时间里,《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出现在了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院线市场上面,尽管在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还没有上映,还是从海外市场再取3亿8520万美元,从而将影片的全球票房推高到了16亿6921万美元。


    毫无疑问,这也是电影诞生并且进化成一种文化商品以来,全球票房最快破15亿美元的速度。


    新的一周里,由于新年假期即将到来,《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票房走势仍然被业界看好,而影片也不负所望,哪怕是工作日周一的票房,也仅仅比上个周日下滑百分之二十五,收获4363万美元。


    这一数字,也保证影片的北美票房达到7亿7303万美元,从而完成了对《阿凡达》7亿4976万美元的北美票房的超越,排在了北美总票榜的第一位。


    “新的北美之王诞生,世界之王会易主吗?”


    这是周二众多北美媒体的头版头条,《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引发的热潮,早就超过了电影的范围,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相对比其他媒体,更关注好莱坞动态的《好莱坞报道者》指出,“杜克·罗森伯格在未来两个月到三个月之内,将成为第一位单部影片北美票房超过10亿美元的导演!”


    这种观点没有人反驳。


    杜克自己也很清楚,《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北美票房不会是问题,现在最为重要的是全球票房,只有海外市场发力,才能尽快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全球票房推过二十亿美元大关。


    北美人口有限,美国和加拿大加在一起,总人口也不过3亿5000多万而已,算上外来的人口以及会为电影买票的偷渡者们,最多也就是4亿人的市场,十亿美元的票房几乎达到了天花板,毕竟不可能北美每一个人都会喜欢杜克和《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任何一部影片也做不到这点。


    所以,杜克带领剧组干脆离开北美,从欧洲开始,走过每一个重要市场,想尽一切办法博取眼球和关注度,拉动观众的兴趣,促使他们购票走进影院观看。


    每个国家的主流媒体上面,到处可以看到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相关的信息。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和它的导演杜克·罗森伯格正在向记录发起冲击,这部电影在各个发行国家全部成为了票房冠军,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父母带小孩去看,晚辈带长辈去看,这是跨年龄的经验分享。它打破了语言、文化、宗教的隔阂,在全世界掀起了观影热潮,这股风潮持续不退……”


    “随便坐在地铁上,就可以听到周围的人在谈论这部电影,谈论BB-8、千年隼和绝地武士,讨论杜克·罗森伯格关于女主角蕾伊身世设定的各种可能……”


    在2014年和2015年相交的这段时间里,杜克、凯瑟琳·肯尼迪和查尔斯·罗文带着剧组,完全是在飞行宣传中渡过,以欧洲宣传行程的第一个城市伦敦作为起点,他们途经都柏林、巴黎、柏林、米兰、马德里等欧洲各大名城,每到一处,总能掀起空前的风潮。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电影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或者说社会现象。


    尽管欧洲那些充满了羡慕嫉妒恨的导演,使劲浑身解数,不断抨击《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毫无艺术性可言,除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就是为了煽情而煽情的狗血情节,却丝毫不能阻挡这部电影的前进之势。


    他们的观点根本影响不到主流观众,大部分人喜欢的是什么电影?这种问题不用去问也可以得出答案。


    哪怕是欧洲的主流媒体,看到越排越长的购票队伍,面对越来越恐怕的票房数字,就算心不甘情不愿,也只能给予赞美之词。


    特别是舰队街,这些人只要能博取眼球,根本不在乎无限捧高或者贬低一个人。


    “杜克·罗森伯格,好莱坞的第一导演!世界流行文化的引领者!”


    为了迎合观众的口碑,吸引足够多人的关注,舰队街毫不吝啬给予杜克高度的评价,加黑加粗的头版头条标题,搭配着《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伦敦宣传时的照片,分外醒目。


    “哪怕2015年才刚刚开始没几天的时间,我们却可以确认,没有谁能比得上杜克·罗森伯格更有影响力了,他所在的地方简直就是世界的焦点和中心!他的任意一句话,任意一个动作,轻易就能吸引公众的视线,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谁都知道他有多么的优秀,但谁能想到,在轰动全球的《蝙蝠侠三部曲》和《复仇者联盟》之后,他会联手《星球大战》系列给全世界带来如此大的惊喜!”


    “尽管没有英国国籍,但杜克·罗森伯格对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室应该考虑授予他应得的荣誉!”


    虽然整篇文章充满了英式的自以为是,对杜克的吹捧却不遗余力。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