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白色十三号
    “首映午夜场纪录:7200万美元;周五票房及单日最高票房纪录:1亿6500万美元;首部单日票房过1亿5000万美元的影片;最快突破票房1亿美元、1亿5000万美元及2亿美元影片;12月首映票房纪录,是原纪录保持者《霍比特人:意外之旅》8460万美元的四倍;IMAX午夜场最高纪录、IMAX最高单日票房3400万美元及首周末票房纪录7010万美元。”


    “大范围放映影片首周末单馆纪录:7.5万美元;打破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瑞典、挪威、芬兰、奥地利、波兰、丹麦、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克罗地亚、乌克兰、冰岛、塞尔维亚、新西兰等国家的首周末票房纪录,位列法国、比利时、以色列、智利首周末票房历史亚军;IMAX全球首映票房纪录:9800万美元;北美首周末票房纪录:3亿4451万美元;全球首周末票房纪录:5亿9515万美元……”


    伊万卡·特朗普随后又看了北美电影市场1月份和2月份的排映表,这两个月里根本没有重量级的影片上映,也就是说没有能对《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真正形成冲击的影片的存在,最终的票房会走向什么样的高度?


    她会一直关注这部影片的情况。


    影片最终会走向什么样的高度,谁都不好说,能不能冲破《阿凡达》的27亿多美元的全球票房,更是没有人敢肯定。


    但想要拿到高票房,杜克很清楚,即便是以如今的热度,依然需要加大宣传营销的力度。


    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双双打破《复仇者联盟》的北美首周末票房纪录和全球首周末票房纪录后,杜克旗下的另一家公司立即发来贺电。


    漫威影业在自己的官方推特和即时分享以及多个网站上,发布了一张最新的海报,海报中复仇者们的大脑和指挥官美国队长将一面金色的奖牌挂在了BB-8的脖子上面。


    这也是北美电影圈的传统,而这一传统正是来源于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当年,《星球大战》票房超过《大白鲨》后,《大白鲨》导演斯皮尔伯格就发图祝贺《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后来《侏罗纪公园》票房超过《星球大战》,卢卡斯也发图祝贺斯皮尔伯格。


    与此同时,杜克也在官方推特和即时分享上发图,串联起整个复仇者联盟的黑寡妇娜塔莎·诺曼诺夫和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正式向《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蕾伊和萌神BB-8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加入复仇者联盟……


    北美的影迷立即脑洞大开。


    “难道漫威的宇宙要与星战宇宙统一起来?”


    “天行者家族加入复仇者联盟,与美队和钢铁侠并肩作战?Oh,My……”


    很明显,杜克就是为了宣传和引起话题度,不仅仅是《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乔·罗素和安东尼·罗素兄弟执导的《复仇者联盟2:奥创时代》将在明年五月份上映,这也是为了宣传这部影片。


    毫无疑问,从漫威计划的第二阶段开始,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变得异常重要,众多影片的计划都将围绕美国队长展开。


    于是,杜克在即时分享上面的个人签名也变得奇怪了起来。


    在他的即时分享留言下面,都加上了这样一段特殊的标签。


    “他被视为是美国精神的象征。”


    “他的力量、速度、耐力都远超于常人。”


    “他为美国及世界在二战中立下显赫战功。”


    “他被政府赋予如他意志一般坚硬的合金盾牌。”


    “他带领复仇者联盟出生入死,赢得一次又一次不可能的胜利。”


    “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也没有钢铁般的不死之躯,他只是比一般人坚强、勇敢、机智。”


    “他为了人民可以不顾生死,他为了自由可以不惜一切,他相信,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他就是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


    北美市场的宣传已经炒得火热,杜克也放松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中国市场的推广,虽然太平洋对岸的上映时间比全球公映晚了足足半个多月,但这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好事,毕竟跟风观看这种事不但在北美以及西方世界存在,太平洋对岸同样也有。


    “蒂娜……”


    飞往纽约参加宣传通告的公务机里,杜克合上面前的文件,相当严肃的说道:“告诉华纳兄弟和华纳大中华区的负责人菲尔,我不同意这么做。”


    坐在对面的蒂娜·菲点了点头,立即打开电脑,准备发送邮件。


    好莱坞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导演,在影片的宣发过程中不会有任何话语权,杜克当然是例外,只要他强力反对,华纳兄弟和华纳大中华区肯定不会继续推行。


    杜克所反对的其实很简单,华纳大中华区的菲尔建议,《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中国地区上映时,像大部分热卖的中国影片一样,在首周采取暗中买票房的营销方式,以便让影片的票房看起来足够耀眼,从而增加影片对路人观众的吸引力。


    在中国的电影市场,这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宣传和发行策略,杜克这种人也没有所谓的道德洁癖,只要能对电影的商业成绩带来足够的推动作用,他也不介意使用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


    问题是,这样的策略适合太平洋对岸的国产电影,绝对不适合作为外来入侵者的好莱坞电影。


    像这种事情根本无法完全做到保密,一旦泄露出来,肯定会被太平洋对岸的媒体和电影公司群起而攻之,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


    简单点来说,这种策略只适合本地电影,而不是外来者。


    本地的电影剧组和电影公司,虽然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但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使用这样的手段被曝光,也不可能被人死缠烂打,因为大部分的本地产热门电影都在这么做,这次你曝光别人,相同的待遇下次就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对待好莱坞电影,他们自然没有这种顾虑。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上映时间段并不好,杜克很清楚这一点,一来十二月份是对岸大剪刀从来都不承认,却真真正正存在的国产保护月;二来杜克和卢卡斯影业拒绝了中影集团投资的要求。


    除非杜克和卢卡斯影业的高层脑袋进水,才会在星战这种项目上接受外来投资,哪怕对方只要票房分成。


    蒂娜·菲安静的发着邮件,杜克还在思考这件事,以曾经的那个他最后几年的经历推测,太平洋对岸无疑处于这种宣发策略普遍泛滥的时代,也不能怪大中华区的菲尔想到这种不太靠谱的策略。


    大家做而你不去做,明显就落于下风。


    杜克不自觉的就想起了曾经的那个他经历的最后一年,隐约还记得那是一个周六,反应布鲁斯·李的师傅的某部影片的第三部,上演了一出可能是中国影史空前的发行表演,当时的他和所有电影行业同仁一起有幸见证了这一或将载入史册的一天。


    当天深夜时分,有放映这部影片的影院,在最好观影的中间几排座位几乎没有售票的情况下,数个影厅的前两排票竟然全部售出,而且一向打折的深夜票价高达111元和203元。


    只要去影院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前两排是最不适宜观看电影的位置,但竟能几乎齐刷刷的被买走,还是在几家票价超过100元的影城,在明明中间更适宜观赏的座位可选的情况下,如此反常的购买大量并不适宜观赏的座位,“观众”想来是做好人好事吧。


    不仅仅如此,随后在更多的影院里,周一上午场所有放映这部影片的影厅,竟然都出现了预售票全部售出的情况,这可是工作日!


    如果一个或者两个影厅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可以用偶然来解释,但那么多影厅突然一起出现呢?


    那堪称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周末。


    这种情况自然瞒不过明眼人,网络上面出现了不少鸣不平的声音,大剪刀也约谈了这部影片相关的公司以及负责人,然而板子高高举起,却轻之又轻的拍下——此举只是个别影城为了争取第三方票补而采取的个人行为……


    是不是个人行为谁也说不清楚,或许只有内部人士才真正明白。


    杜克却知道,太平洋对岸的国产影片能用这些手段,不代表华纳兄弟和《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也能用,其实这些手段以及大剪刀的调查乃至聊胜于无的处罚都很正常,任何地区和市场都会有本地保护,就连号称最为开放的北美也不例外。


    在明知本地保护存在的情况下,还硬要拿脑袋往上面撞,那纯粹是自己找死。


    确实,按照华纳大中华区传过来的资料看,太平洋对岸的国产电影买票房已经非常疯狂了。


    甚至,有著名导演都这么说过:“现在有首日不买5000万以上票房一天能过亿的国产电影吗?”


    第九百三十四章


    独家消息


    事实上,在太平洋对岸的行业内部,“买票房”已经不是一个秘密。


    参与“包场”和“刷票房”的,不只是片方,影院、广告合作方和直接卖出电影票的电商,都可能插手其中,分一杯羹。


    票房“注水”早已成为电影宣传惯用伎俩,造假最严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率达百分之五十以上,目的是“诱骗”观众走进影院,从高报票房到票房升高,被不少太平洋对岸的发行公司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公理”。


    大小影片票房“放卫星”成风,令人难辨真伪,而发行方敢于放开胆子鼓吹票房,是因为电影票房的交税、分账并不以此为标准,而是另有一套官方数据。


    吹牛不交税,也不会遭到任何处罚措施,促使发行方大胆虚报票房。


    片方用一定的金钱买到相当多场次,首先能获得很高的票房基数,对外报票房时能拿出优秀成绩,并且凭借宣传来吸引相当多的路人观众;二能抢占排片,这意味着,同档期上映的其他电影,已经被排挤出局。


    发行方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为了成为一线的发行公司,也会做高票房,发行公司大多还是上市公司,还能对股价的提升起积极作用,而对于影院来说,省下放映成本,不用担心没有观众就能直接获得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电影的投资方和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比如创造某个捉妖神话票房奇迹的电影公司——同时还拥有院线资源,相当于做到了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本质上则是一种自产自销和行业垄断。


    曾经最后一年的时候,一位业内人士对杜克透露过,影片的合作方有时候也会主动大量包场,赠送给自己的客户,比如《富春山居图》的时候是奥迪每天包了300场,然后一天30万到50万,硬是把那片给撑过了3亿。


    还有XXX音乐天王代言的通讯商也给他主演的一部电影包了千万的场子,与电影合作的广告商包场请人看电影,其实也是在为自己与电影有关的产品做广告。


    在电商兴起后,行业里也出现了电商包场这种新形式,对于市场前景好的大片,电商都希望谈下独家合作,往往会豪掷几千万事先包场,用于保证电影的排片量,然后再以低价卖给观众。


    “低价策略”能够培养电商的用户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电商也能扩大自己的渠道、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当然,杜克很清楚,这样的情况绝不是太平洋对岸市场的个例,北美电影市场同样存在这种现象,资本在利益面前能用出的商业手段可谓无所不容,如同所有的商业圈一样,电影圈根本不是白花花的良善之地。


    但不同的是,北美的监管相对较为严苛,而这边无论是电影市场还是监管措施,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太平洋对岸的市场买票房发展到如今的地位,与监管的缺失不无关系,对于虚报的单位,暂时而言,监管机构并无太有效的手段,票房数字“给”多高,只能靠片方自己“自律”,而并没有真正有约束力的管制。


    哪怕到杜克离开那个世界的时候,这一现象也没有任何改观。


    这种事情杜克也无能为力,只能让自己的影片在这方面谨慎从事,以免踏进雷区。


    抵达纽约之后,杜克只是回家休息一晚上,与母亲一起聚过餐,就汇合已经赶到这里的剧组,参与繁忙的宣传工作,相比于之前的宣传,在影片火爆开局之后,更多的媒体将目光投向了黛西·雷德利和丹尼尔·吴两位新人演员,因为所有的媒体从业者都知道,这两个人已经以火箭发射般的速度爆红。


    在华尔道夫大酒店的宣传活动上,杜克几乎完全隐藏在演员的后面,剧组也将宣传的焦点集中在了黛西·雷德利和丹尼尔·吴身上,特别在现场为他们安排了《纽约时报》的采访。


    现在的爆红是完全可以预料的,黛西·雷德利与丹尼尔·吴也有专业的经纪人和公关经理,在他们的提点下,两位新人演员的采访可谓既有卖点,而又滴水不漏。


    当《纽约时报》的记者问及“蕾伊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角色,她结合了莱娅公主、韩·索罗的特质,你的表演灵感从何而来时”,黛西·雷德利如此回答。


    “我并没有那样演,我只是演我自己的角色,灵感这个问题,我没有去想其他角色,我只是演出我该有的样子,因为这是个新角色,她有其他人的特质,但她不是其他任何人,所以如果我去想这些问题反而会影响我,所以我只是在演蕾伊。”


    坐在距离黛西·雷德利不远的地方,杜克听得清清楚楚,不由轻轻点了点头,黛西·雷德利无疑是个非常聪明的演员,也具有同龄人很少具备的成熟和冷静,现在看来没有被爆红冲昏头脑,说出的话在宣传影片和角色的同时,也在彰显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