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行者寒寒
第925章
立生祠,加九锡
同一时间,乾清宫内,朱慈烺坐在书案前满脸的不爽。
大明水师击溃荷兰海军的消息已经传过来一个多月,甚至于大批的战利品都已经归入国库,可身为水师提督,刘鸿渐却并未与水师一起返回。
听说好像是走了陆路,这让朱慈烺嘉奖水师将领时格外的分心。
就好像一个怨妇等待未归的郎君,结果郎君在家门前拐弯出去喝酒了,还顺手将一堆小弟留给她招待一样难受。
两个时辰前朱慈烺接到东厂番子汇报,说刘鸿渐一家已经回了京城王府,本以为刘鸿渐到京城后会立即来宫里汇报,这也是朱慈烺十分不爽的原因,刘鸿渐根本没来。
“皇爷,您该歇息了。”东厂厂督、司礼监秉笔太监庞大海笑盈盈道。
“朕还不困,再给朕取些奏疏来。”朱慈烺呷了一口茶水道。
正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朱慈烺精力充沛常常挑灯夜战。
“皇爷,今日递上来的奏疏都已经批阅完了,最后一部分才送去内阁,估计要到明天才有结果。”庞大海一边给朱慈烺倒茶一边道。
“今儿老奴在东厂衙门办差,听闻继河南之后,山东济南府、山西太原府也都在为秦王殿下建造生祠。
如今秦王殿下又打了胜仗回来,老奴想见,用不了多久大明各地定然会掀起为秦王殿下建造生祠的风潮。”庞大海侯在一边亲切的道。
“都是钱多烧的了,刘卿还活的好好的,建造什么生祠?明儿你去拟一道旨,大意是训斥那些浪费资财的官员士绅,命令各地府县禁止建造生祠!”朱慈烺道。
以他对刘鸿渐的了解,刘鸿渐定然不喜欢如此做派,而且建造生祠一说还是从魏忠贤开始的,魏忠贤是无恶不作的国贼,这让朱慈烺对生祠十分反感。
“是,老奴待会儿便去拟旨。
要说这秦王殿下呀,如今在民间好评如潮,各地百姓说起秦王殿下没有一个不拍手称赞的,听说江南那边家家都供奉着秦王殿下的排位呢!”庞大海知道朱慈烺喜欢听这些奇闻轶事,投其所好道,说完还悄摸看了看朱慈烺的脸色。
“刘卿国之栋梁,当得此殊荣。”朱慈烺直言道。
“给朕说说,百姓们都怎么夸刘卿的?”朱慈烺想了一下询问道。
“哎哟!五花八门,夸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没有秦王殿下,就没有他们的好日子,也有的说秦王殿下之才干,华夏千年未遇,大明之中兴,自秦王殿下始。
如今秦王殿下在咱们大明各地,可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呢!”庞大海笑道。
“唉,这可难办了。”朱慈烺捏着下巴皱起了眉头。
庞大海见状嘴角微微露出一丝笑意,并询问何事让他烦忧。
朱慈烺足足沉默了半晌才道:“刘卿已经封无可封了,朕发愁今后该如何赏赐他。”
……
第二天早朝,刘鸿渐果然没有去上朝,朱慈烺甚至想着早朝结束出宫去西山转转,随着掌印太监王二喜的一声吆喝,工部左侍郎齐京彪出班奏事。
“启禀陛下,彰德知府上报,所辖地区士绅百姓意欲在城内为秦王殿下建造生祠一座,需征用土地五亩,除此之外平阳府、汝宁府也相继请示生祠用地,此皆是各地百姓士绅自发行为,征用土地事关重大,还需陛下裁决。”齐京彪语气平和,说完后却并未回到自己的位置。
齐京彪说罢,工部尚书王家彦与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程志对视了一眼,随即低头等待朱慈烺批复。
“此事朕已知晓,耕地乃国之重事,生祠之事劳民伤财,朕意各地府衙应禁止此举,旨意今日朕便会颁布。”朱慈烺略作考虑后道。
其实旨意昨晚已经拟好了,只不过刘鸿渐没想到六部的人今天一早又会提出来。
齐京彪闻言这才行礼退回到自己的位置,次辅张天禄闻言嘴角也微微上扬,还抬眉看了看庞大海,而后出班行礼道:
“启奏陛下,秦王殿下自南洋而归,不仅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荷兰国,还为大明打通了南洋航线,最重要的是,麻六甲港重归大明统属,扼守此港便可保南洋太平,实在是居功甚伟。
臣恳请,陛下应为秦王殿下加九锡,以示皇恩浩荡!”张天禄说完竟跪了下来。
而后文臣们尽皆下跪请奏,另一边的武臣见状也相继跪了下来。
朱慈烺脑袋有些发懵。
据他所知张天禄等人一直与刘鸿渐不和,虽然这两年来在他的调节下也没闹出什么幺蛾子,但次辅带头为刘鸿渐请赏还是令他感觉很诧异。
心说难道是老师们都想通了?
朱慈烺心中掠过一丝喜悦,但脸上却并未表露出来。
“朕近日正愁不知如何奖赏刘卿,张爱卿之言倒是点醒了朕,今日刘卿没来,倘若他在的话定然也会感激众卿。
不过……朕以为此举与生祠一般,甚为不妥,此事还是容后再议吧。”朱慈烺右手虚扶示意众卿家起身道。
张天禄等人闻言脸上表情不变默默起身重又回到班次,而反观武臣们脸色就没那么好看了,禁卫军副提督何国兴脸拉得老长,正好回京述职的黄德功欲言又止。
武臣们没那么多歪心思,只知道朱慈烺这是拒绝为刘鸿渐加九锡,再加上朱慈烺下旨禁止各地为刘鸿渐建造生祠,这传达给武将们的直接信号就是,陛下已经不再如先前那般宠信刘鸿渐了,这对于武臣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
反观文臣这边,虽然个个老神在在脸上看不出悲喜,但后排几个年轻些的文官功夫差些,脸上难掩喜色。
朱慈烺压根不直到底下人的诸多心思,见再无人启奏,便宣布退朝。
黄德功等人等朱慈烺下去,随即冲张天禄轻哼一声拂袖而去,张天禄则站在原地没动。
待群臣走的差不多了,张天禄这才向着庞大海拱了拱手道:“方才上朝时,本官便见公公面色疲惫,公公为内臣之首日理万机,还需多多注意身体呀!”
张天禄边说边走近庞大海,在与其寒暄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将一纸条塞到了庞大海的手中。
“劳烦张大人挂怀,咱家就是这劳苦的命,只要把皇爷伺候好了,咱家就算再累啊,这心里也是热乎的。”庞大海忙拱手相谢。
待张天禄等人走后,庞大海回了自己值房才悄摸将纸条展开来只见上头写道:
“亥时正刻,某请公于家中一叙。”
……
第926章
为之逊色,为之汗颜
庞大海自然知道次辅张天禄要找他商议何事,但王二喜就站在他身后还未离去,他也只好与张天禄寒暄了两句匆匆走开。
到了晚上庞大海悄摸到张府时屋内已经坐了好几个人,张天禄坐在主位,前首辅现任兵部尚书李邦华坐在下首位。
再之后是礼部尚书程志、工部尚书王家彦、督察院都御史施邦昭,再加上司礼监秉笔太监庞大海,人不多,但个个都身居要位、当朝肱骨。
一番寒暄之后,张天禄率先开口道:“诸位皆非外人,子昭就不说题外话了,摄政王殿下曾力挽狂澜挽救过天下苍生,这一点我等皆承认。
摄政王之功虽不亚于开国之功臣,然大明有大明之礼法,乱世之时当不拘一格,如今天下承平、四海皆拜服,而摄政王之权甚至凌驾于陛下之上。
诸位皆知,摄政王殿下身兼数职,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而后太师、太傅、太保位列三公,不仅是武英殿大学士,还是锦衣卫指挥使、禁卫军提督、南北水师提督,更有甚者还是大明三百年来第一位异姓亲王。
其手握天下兵权,包括禁卫军、羽林军、边军、水师在内,权势滔天,高澄霍光为之逊色,王莽曹操为之汗颜,然,大明江山不姓刘,它姓朱啊!
其年不过而立已然身居如此之高位,年轻则气躁,非大明之幸也,实则已成大明之患也!”张天禄一口气说了不少话,他年纪也不小了,坐下来喝了好几口茶才缓过劲儿来。
建极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程志看了看李邦华和施邦昭,接下了话茬儿道:“在此之前,已有数位同僚为之抗争,前工部尚书孟兆祥孟大人、吏部尚书郑三俊大人、户部尚书倪元璐大人等等,他们皆为有远见的英雄,为匡扶朝纲不惜此身官服,当为我辈之楷模。
然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等虽有前辈之余烈,亦不可步其之后尘,如今我等以退为进,鼓动天下之民吹捧其功德,已然初见成效。
今陛下先是禁天下之民为其建生祠,又拒为其加九锡,何也?实为忌惮摄政王啊!
我等当趁此机会群起而攻之,则大事可期矣!
诸位意下如何?”程志说完先面向庞大海笑了笑,而后又看向了李邦华和施邦昭。
张天禄和程志之所以说这么多,其实大多是说给李邦华和施邦昭听的,庞大海虽然也位高权重,但在这些人眼里不过是个宦官,若不是因为庞大海常伴朱慈烺左右,交好他可以第一时间得知宫内之消息,这些人压根就不会将庞大海放在眼里。
反观李邦华和施邦昭,虽已退出内阁,但却在旧臣之中名声显望,只要得到二人的支持,东宫党和旧臣合力,他们才有信心将摄政王拉下马来。
李邦华和施邦昭脾性都很直,而且都承认这些年来刘鸿渐为朝廷做的贡献,之所以肯参与其中,只是担心以后罢了,张天禄等东宫派深知这一点,才将理由说的如此冠冕堂皇。
“张大人、程大人之言,老夫早已晓明,但老夫先将话挑明,老夫并不嫉恨摄政王殿下,他是大明的功臣,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老夫只是希望他如其他王爷般远离朝政,并不会落井下石,致其于死地。”李邦华瓮声瓮气道。
施邦昭随即也点头表示与李邦华同一想法。
“先帝有言,秦王殿下当摄政三年,如今三年已过,天下太平,秦王殿下自当回自己的封地享受富贵,此不论从礼法还是人情,皆该当如此。
为此,老夫愿以项上乌沙甚至身家性命来搏,张大人、程大人勿需多虑了。”李邦华年纪比张天禄可大多了,他历经朝廷多次大难,早想告老还乡享受天伦,但朝中唯一让其不放心的便是摄政王刘鸿渐了。
“诸位大人,咱家有话要说。”庞大海坐在一边面色不太高兴的道。
他茶都喝了两碗了,也听他们之乎者也的说了半天,但却没有人询问他的意见,这让他心中甚为不满,但既然上了一条船,该提醒的他还是要提醒。
张天禄、李邦华等人闻言歉意的冲庞大海笑了笑请其发言。
“鼓动天下百姓为其歌功颂德咱家也出了不少力,但诸位真的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吗?
难不成就因为陛下下旨禁止为其建生祠?还是拒绝为其加九锡?”庞大海声色尖锐宛如公鸭,让在座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们都心生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