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行者寒寒
    一个老者带头跪倒,老泪纵横下,承上了对崇祯大帝最高的敬意。


    随即四周的民众波浪般跪倒,向着皇城的方向齐声呐喊着吾皇万岁,万人同气,声势震天。


    崇祯大帝没有去刑场,此时的他仍然在乾清宫批阅着永远不能清理干净的奏折,大概是累了,崇祯大帝叹了口气,起身走到窗前。


    身后随堂太监王二喜也随之跟上,远处突然传来模糊不清的呼喊声,崇祯皱了皱眉。


    “皇上你听,是京城的百姓们,他们在喊着,喊着皇上万岁!”王二喜侧耳仔细倾听。


    “是吗?”崇祯疲惫的双眼顿时热泪盈眶。


    第45章


    寒门崛起


    庶吉士周仁像往常一样很早就起了床,桌上一叠腌萝卜条,两碗稀粥,就是他与糟糠之妻吴氏的早饭。


    吃过饭周仁和妻子吴氏齐齐出了门,为了贴补家用,吴氏找了个替布庄缝补衣服的活计,从早忙到晚,一个月能有三钱银子,还是布庄老板念及她家中有个功名在身的男人。


    而周仁则步行向翰林院走去,他从小便以才气闻名乡里,十九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本以为从此可以步入仕途,为百姓谋些福利。


    奈何朝廷多年以来,被佞臣把持,行的是利己之私,一些家里有余财的同僚,早通过关系上下打点,入朝为官,他本就寒门出身家里一贫如洗,又不屑于行那龌龊之事,想到此周仁不仅摇了摇头。


    他如今已经二十八岁了,在翰林院呆了也有五年,每日的工作就是抄书,翰林院中有大量古籍,由于年久受潮或是被蚁虫啃咬,很多书籍已经无法辨读。


    为了挽回这些古籍,恰好没什么事做的翰林院庶吉士们就被上官派去抄书,这是一个刚考上秀才的人都可以干的活儿,不仅枯燥乏味,且薪俸低微。


    庶吉士没有秩品,像他这样的寒门子弟,整个翰林院为数众多,苦读了十年书,到头来上不能尽其智以报国,下不能奉双亲以尽孝,真是呜呼哀哉!


    五年了啊,周仁放下笔杆叹了口气,正思量间,外院传来一阵脚步声。


    “哪位是周仁周大人?”一个身着黑色衣服的吏目进入院子高声询问。


    周仁一开始还有点迷糊,他在翰林院呆了这么久,除了上头的几位编修,极少有外人来关心他们,更何况他喊我什么?大人?


    来不及细思,周仁赶忙丢下笔杆,打踏步出去。


    “在下就是周仁,不过担不得‘大人’这个称呼,敢问找在下有何事?”周仁对着吏目拱了拱手,谦逊的行礼道。


    “以前或许当不得,但从现在起,您就是兵科的新任给事中了,如何当不得?”吏目也是一脸笑意,把手中的升任文书交给一脸不可思议的周仁。


    “周大人赶快去兵科衙门报到吧!下官还要去吏部复命,这就告辞了!”吏目拱了拱手,不待周仁回礼,遍出门而去,他还有许多文书要送。


    “恭喜周兄了,终于走出这个牢狱般的鬼地方!哦,也许我应该喊周大人了!是小弟唐突了!”闻讯出来的众多庶吉士们,齐齐拱手向周仁道贺。


    周仁一直还在错愕之中,直到反复看了手中的文书,确认是吏部下发的,还盖押了吏部的印章,才放下心来。周仁压下心中的喜意,回身向周围同僚回礼,随即面向皇城方向扣头,以谢圣恩。


    还没待周仁收拾完东西,又有几个吏目齐齐赶来。


    “请问哪位是耿文勉耿大人?”


    ……


    早在两天前,崇祯就召集吏部官员商议过各部各司中层官员的任命问题,京城半数官员空缺,各部主官、侍郎还可以从现存官员中选拔,并且对于这些朝廷大员,崇祯也是颇为慎重。


    但是目前最缺的各部中层官员却让崇祯头痛起来,各部尚书的任命固然重要,但其实这些中层官员才是基础。


    往日里中层官员都是各部主官举荐,然后由吏部交与崇祯,可崇祯也不认得这些人,出于对各部尚书侍郎们的信任,崇祯一般都会老实的盖了印。


    可现在崇祯不打算这么干了,前日里被砍头的众官员,大多都是互相举荐,然后结党贪污,虽然现在留下的这些官员以及新提拔的各部主官都两袖清风,但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实践证明,举荐不可取,结党之势必须遏止。


    考虑良久,崇祯还是决定让他的刘爱卿,安国伯刘鸿渐过来参谋参谋,自从主持过砍头大会,他的这位爱卿已经三天没来上朝了,这真是岂有此理。


    朕,得再给他找点事做了!崇祯心想。


    接到崇祯的口谕时,刘鸿渐正在家里的后院扛着锄头,挥汗如雨的锄着地。


    这几天孙秀秀身体也好多了,刘鸿渐经常陪着她在院子里晒太阳,现在春意正浓,孙秀秀又提起在后院开垦苗圃的事情,怕错过了最佳时节。


    刘鸿渐想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锻炼锻炼身体吧。


    于是乎派牛大棒槌出去买种子,自己则不知从哪搜罗来一把生了锈的破锄头,嘿哟嘿哟的喊着口号,开始翻地,直把一旁坐在椅子上的孙秀秀乐的花枝乱颤。


    干累了刘鸿渐就坐于孙秀秀身边给她讲故事,讲红楼梦里的故事,自从上次开了头,小妻子就迷上了红楼梦,听到动情处往往潸然泪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太痴情了,夫君,你喜欢这样的人吗?”孙秀秀拿起秀帕又给心爱的夫君擦了擦额头的汗。


    “我呀,只喜欢你这样的,其他的为夫都不感兴趣!”刘鸿渐轻揽爱妻酥肩,嘴唇轻轻在孙秀秀额头轻点一下。


    “夫君,伤口又痒了。”孙秀秀红着脸躲开刘鸿渐的进一步侵袭。


    “哪里?是这里吗?这里?”刘鸿渐故意装作不知,右手在爱妻香肩下方慢慢移动,不一会就攀上了盈盈一握的酥软,还故意轻轻揉了揉。


    “夫君,你……你……秀秀不理你了。”本来她看他一脸认真的样子,还以为刘鸿渐是想帮她挠痒痒,结果却遭到了自己夫君的‘咸猪手’,虽然院子里只有二人在,但毕竟是光天化日之下,孙秀秀的脸蛋红的像熟透的苹果。


    “老爷,外面又来了一位公公,说是皇上派来的……”正待刘鸿渐想着如何哄小妻子,外院牛大棒槌扯着杀猪嗓子吼道。


    “不见不见,每次都坏老子好事……”


    说是这样说,但刘鸿渐还是一脸不爽的进了宫,生在这样一个社会,又有几人敢于挑战天子威严,况且崇祯大帝已经对他够宽容的了,有时他觉得崇祯看他的眼神就像一个长辈对于后生的关切。


    仍然是乾清宫,仍然是摆了一桌宴席,可与上次相比,明显此次的菜品比上次丰盛多了,虽不说是山珍海味,但毕竟是宫中御厨出品,味道怎是外面那些个酒楼里可比。


    刘鸿渐假装上前行礼,结果动作还没摆出来,崇祯大帝就挥手免礼,示意他坐下谈话。


    上次的鸿门宴搞的特别成功,不仅一次端掉了朝廷吸血的毒虫,还充盈了国库,现在崇祯大帝心情别提多好了,有银子了一切都好说,崇祯郑重的表达了对刘鸿渐的嘉奖,然后率先端起了杯子。


    刘鸿渐自然是不客气,端起酒杯就是干,然后不顾形象龇牙咧嘴的夹着菜,崇祯大帝也不生气,这是个率真的人,嗯,一个真性情的人。


    推杯换盏,酒过三巡,酒量稀烂的刘鸿渐话又开始多了起来,崇祯趁机随口问刘鸿渐对于那些六部、三法司等空缺的中层官员有何看法。


    刘鸿渐打了个酒嗝儿,起身一摇一晃的指着头顶的大殿,略做思索状。


    “皇上可曾听说过李白的那首诗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不动安……如山……”


    “寒士,寒士,爱卿是说朕应当启用出身寒微之人吗?不对,这首诗当是诗圣杜甫所作……”


    “那不重要皇上……你听我跟你说……”


    第46章


    万岁山千户所


    第二天早朝,特地被崇祯点名要来的刘鸿渐磨磨蹭蹭的又站到了武勋末尾。


    崇祯看起来心情极好,端坐在宝座上面色颇为平和,也难怪,铲除了贪官,国库也充盈了,满目疮痍的祖业,如今重新焕发出青春,崇祯大帝现在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朝会上崇祯首先发言,夸奖了包括户部、吏部以及安国伯刘鸿渐在内的众多官员,然后又勉励刚刚步入仕途的寒门子弟,只要他们一心为大明办事,必不会亏待他们云云。


    对于崇祯的奖励刘鸿渐只是呵呵一笑,户部和吏部的几位爷爷级的官员,也只是谦逊的向崇祯行礼。


    倒是那些新入职的寒门子弟们,个个面露喜色,兴奋异常,任把谁丢到一个被人漠视的地方吃几年土,忽然把你捞出来,再给你梦寐以求的功名,也会乐的合不拢嘴吧。


    这些寒门子弟齐齐的跪地谢恩,几乎所有的人都额头触地,誓言会秉公执法、衷心为国,为皇上分忧,人,只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刘鸿渐一点不怀疑这群新人的忠诚。


    接着随堂太监王二喜宣读了崇祯的中旨,宣布要给所有官员补发拖欠的俸禄,王二喜刚宣读完毕,除了那些刚出茅庐的职场新秀,其余老大臣们个个左右看看,满脸的喜意。


    鸿门宴行动后,能留在这里的老大臣大都是一清二白的老顽固,如果以为这些老爷爷都是一心为民为国的众臣的话,那说明你也只是个菜鸟。


    事实上即使是两袖清风的文臣,为了往上爬,也没少给崇祯使绊子。


    为了成就万古流芳的美誉,这些文人前仆后继,他们不贪污、不受贿,在明朝的名利场里,这群人只为名,不为利。


    而明朝官员的俸禄又是出了名的低,国库空空如也,薪俸欠发半年以上,本就拮据的大臣们也是天天饿的前胸贴后背。


    如今崇祯宣布补发拖欠了半年多的薪俸,怎能不使这些老头开心,要知道对于这些顽固的老大臣来说,那半年的薪水一次性发放,可是一笔巨款了。


    朝会上下其乐融融,刚刚步入仕途的庶吉士们摩拳擦掌,誓要大干一场为皇上分忧,老大臣们则互相道喜,寻思着回了家要大吃一顿以示庆祝。


    刘鸿渐却蹲在皇极殿门口快睡着了,敢情皇上所说的大事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破事吗?


    “皇上,臣有事启奏!”一个高亢的声音打断了朝会里许久不见的欣喜气氛。


    新任兵部尚书李邦华脸色看不出任何的喜庆,上前一步,跪地奏事。


    “哦?李爱卿有何事奏,快快说来!”对面前这个以严苛、刚正著称的李邦华,崇祯也是有些头痛,这厮可是谁的面子都不给的,但据刘鸿渐说,兵部就缺这么个人儿。


    “臣昨日收到山海关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发来的奏疏,奏疏上说北境形势不明,边关将士军饷不足,且缺衣少穿,乞请皇上速速增派军饷。”


    李邦华对于这个吴三桂也没什么好感,奈何目前来说他也没什么办法,京营经过多次战争洗礼,剩下的这点人,连北京城墙都摆不满,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哼!这个吴三桂,朕前些天不是才给了他们二十万两吗,这才半个月又来索求,简直……”


    崇祯就是这么个性子,没太多城府,高兴愤怒都写在脸上,虽然早知道吴三桂有问题,但目前他是真的没办法。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