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九章 顶住经济进攻
3个月前 作者: 泰梦
1990年,索罗斯观察到英国采取了加入新的西欧货币体系——即汇兑机制的决定性的一步,他认为英国此举是一个失误,英国的经济本来不强大,加入汇兑机制,将使英国几乎同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力量——统一的新德国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有利有弊,而英国将完全依赖德国,作为这个区域中的经济最强国,德国将有权决定何种经济措施对其他西欧国家有利,索罗斯认为,此举最终将证明对英国经济来说是致命的。
因为英国可能想要在其货币政策上向前迈进一步,而它又没有这种能力,于是,将不得不使其政策同占主导地位的德国的货币政策相联系。
正如索罗斯所预言的那样,1992年西欧遭受了金融危机,包括大英帝国在内的许多经济体系出现滑坡,英国企图降低其利率。
然而,德国人因为其国内原因不愿意降低利率---他们深深惧怕通货膨胀会再次出现在德国。
20年代的恐惧,他们至今记忆尤新,正是那场通货膨胀导致德国的经济走向崩溃。
如果德国不降低其利率,其他欧洲国家也不会降低,这样做会使它们陷入削弱其货币的危险境地之中,而且货币一旦削弱,只会使袖手旁观的国家渔翁得利。
所以,英国正陷入窘境,它的经济情况很槽糕,英镑面临日益升值的压力,英国力图改善其经济情况,但这样做的话,它就必须让英镑贬值,使其出口更有利。
依据汇兑机制的条款,英国被迫保持1英镑兑换2.95德国马克的比率。
1992年夏季过后,英国政府坚持要在这次风暴中求得生存——将不贬值英镑,不脱离汇兑机制,反正,他们会混过去的。
乔治-索罗斯认为这实属一派胡言,他更了解情况,他知道英国经济已处于何种可怕的境地,他们不可能继续保持汇兑机制,他们不得不弃船而逃。
9月中旬,危机开始了。
谣言四起,说意大利人要让里拉贬值,于是纽约的经纪人蜂拥着抛售手中的意大利里拉。
9月13日,星期六,意大利里拉贬值,但只是下降了7%,仍在汇兑机制条款所规定的限度内。
认为欧洲中央银行将承诺使其货币保持在汇兑机制限度的投资者,因为此举赌注大赚了一笔,认为汇兑机制联盟的国家会超出条款限度而不下赌注的,看起来似乎很糟糕。
但如果意大利人如其所言使里拉贬值,可能还会有第二次浪潮……可能这次该要开始抛售英镑了。
一时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投资者和公司纷纷对西欧诸国政府决意让汇兑机制决定兑换率,大失所望,现在,他们急于想使那些被削弱的各种货币脱手,包括英镑在内。
随着9月15日的过去,乔治-索罗斯关于英国会使英镑脱离汇兑机制的信心在日渐增加。
操盘手斯但莱-德鲁肯-米勒认为时机已成熟,应该下赌注对付英镑,他将想法说给索罗斯听,索罗斯开了绿灯,甚至让他赌下一笔比预想要大得多的赌注。
于是,斯但莱-德鲁肯-米勒遵照索罗斯的嘱咐,抛售了价值100亿美元的英镑。
索罗斯看来非常自信,动身去了第五大道他的寓所,那晚他睡得很香甜。
次日清晨7时,索罗斯住所的电话响了起来,那是米勒打来的,告诉他一切顺利,当索罗斯人睡之时,他已获得9.58亿美元的利润,在这场汇兑机制危机中,索罗斯获利的总值接近二十亿美元。
英国人称1992年9月15日一他们被迫将英镑从汇兑机制抽出的那天为黑色的星期三。
而索罗斯则称它做--白色的星期三。
正是这个赌注,认为英国将会使英镑贬值而赌人100亿美元这一举动,使得索罗斯闻名于世,这一事件成为他投资的出奇制胜的妙计。
所谓的金融危机就是某些势力利用所谓合法的手段对他国发动的一场战争,这种战争完全可以达到武力所能达到的目的,还更加隐蔽,更加符合西方所谓的人道。对于失败的国家就是一场掠夺。
国际投资集团的团队里各种高人尽有,经济学家、数学大师、外交家,所有人员都有其用,攻击一个货币,基本上就是在打下一个国家,虽然不是兵戎相见,周密策划的难度与打仗可无大异。
其中,经济学家负责就是寻找被攻击国家经济、金融的漏洞,说白了,就是现行经济政策与经济实际之间的矛盾点,找到矛盾的地方用经济理论反推出攻击点。
比如英国的情况,你的经济有问题,可是你的英镑不贬值,那原因在哪里?是利率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交叉汇率的问题?找到这个点,就能够制定作战计划。
攻击点很多,哪个攻击代价最小,效果最大?攻击点设定后,就要数学大师上了,数学大师按照经济学家选择的攻击计划,设计出模拟方程式,此处展开一些,西方经济学就是大量的数学方程模拟和推导结果,研究效益最大化的科学来计算效益,计算风险,计算投资总额。
如果攻击点单一,模型设计也很单一,比如攻击英镑,只研究现汇和期汇的方程,也说明英镑实在是太有问题,而攻击马六甲,他们花费的研究也最多。
马六甲一战之所以最难,是因为马六甲经济上的弱点不多,马六甲经济一直被称作是全世界市场化最高的经济体,在世界上历年排在前三,马六甲政府一直延续自由管理经济的方式,政府不干预市场,市场利息在官方利率下自由浮动,进出口免税。
九十年代的马六甲经济应该说与东南亚国家比,是相当健全的,如果非要找问题,主要是之前,当地政府出于自己的目的,大量推动基础建设,将多年的财政收入投入民生建设,甚至发行政府债券,造成马六甲经济非常繁荣,但这种繁荣是钱堆出来的,一旦政府手中的财政资金难以为继,势必减少大型基建投资。
所以,索罗斯的马六甲一战其实是有点无中生有的,也许他的经济学家团队就是看到南华联邦经济的放缓,认为是有机可乘的以马六甲作为进攻的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