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志向的坐标不能随风摆动

3个月前 作者: 一 剑
    世界上只有一种标是随风而动的,那就是风向标。


    如果将风向标比做人生,你就会发现它很累,六神无主、无所适从——它永远在风的控制下忙忙碌碌,摇摆不定。


    对于像风向标一样生存的人来说,人言、专家的论断、众口铄金的定律、游戏规则以及当下的潮流、市场形势等等都是不可抗拒的,他在这些影响下随波逐流,而没有自己真正的方向。


    但是拥有自己志向的人,却有着一个不可动摇的坐标。他们有自己的方向,决不会摇摆不定。


    信念守恒的人,始终如一,孜孜不倦,他们从不为潮流所迷惑,而是步步为营,永不停步地照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风向标式的人则很容易被人言所改变或击倒。


    有个年轻人来到集市上,买了一只山羊,他牵着羊,走在街上。


    几个骗子看见了,其中一个对他说:“你牵着这只狗干什么?”


    “别开玩笑,这是一只山羊。”


    他牵着没走几步,迎面又过来一个骗子。


    “你为什么牵着狗哇?你要这狗干吗?”


    “这是山羊!”他冒火了。


    不过,他开始动摇了:会不会真是一条狗呢?他低头看看这只长着黑胡子的东西,狐疑:狗?这明摆着一只山羊嘛!不过……


    又走了几步,他听见有人在喊:“喂,小心,别让这条狗咬着!”


    “天哪,我真糊涂!”这人终于大叫起来:“我怎么会把它当成山羊买来啊!”他信了骗子的话,把山羊扔在大街上了,那几个骗子捉住山羊,吃了一顿烤羊肉。


    当然,这是一个故事。但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这种情况:你要做一件事,拿到了一个好项目,决定做下去,然而,身边的人一致认为“不保险”、“不可为”。于是,你相信了他们的话,结果是你把一只肥羊当做瘦狗放掉了。


    正所谓众智成愚,当你没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而随别人的意见左右摆动时,只能让很多本来可行的事,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不行”。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小学一年级时小小班头儿,中学时的团支部书记,毕业后处长、局长、市长……一路攀升到人生的制高点。


    其实他的成长很可能只是源自孩童时老师的一句赞扬。


    老师表扬他是:“好样的,全班的带头人!”


    大人都夸他:“这孩子将来一定当大官儿!”


    他得到一种来自方方面面的“高标准,严要求”,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得更好,将来才能“当大官”。


    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一种矢志不渝的信念,而这信念约束着他的言行,也督促着他的上进心,直到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当一种信念逐渐演化成一种优良的习惯品质时,无论到任何时候,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都不会改变。10年,20年,他永远是这个样子积极上进,永不放松。


    罗杰·罗尔斯这位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却是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在这儿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因为在大多数纽约人的眼中,这里的黑人,不是抢匪就是流氓。然而,罗杰·罗尔斯却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他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不提,他仅说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后来人们才知道,皮尔·保罗是他小学的一位校长。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当罗尔斯从窗台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尔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的生命中高高飘扬。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说话时也不再夹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并用自己的高尚行为处处影响黑人们的的生活习惯。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长。


    他在就职演说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启迪。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没种”的人,在这句真理的鼓舞下,成为了影响一个时代的“王侯将相”。所谓“种”,对于现代人来讲,其实就是一种在信念支配下的精神与行为。


    有了这种信念的支持,你的人生就有了恒久的动力,它指引着你走向成功。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判定你是失败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判定你的失败,除了你自己。


    你若认为自己完蛋了,那便确实不可救药了。


    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在,起死回生就不是没有可能。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成功人士曾经从人生辉煌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在并不被人支持的情况下仍然不肯放弃努力,再次向那高高的顶点攀去。例如:香港亿万富豪杨受成几番磨难,不改初衷;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在被国民遗弃而落选的情况下,经过一番努力,再登首相宝座;摩托罗拉人创始人保罗·高尔文一再失败之后,仍然能够再次奋起。


    脆弱的人在遭到失败的打击后,往往一蹶不振,认定了自己不会成功。


    而顽强的人却不会就此放弃,无论多么沉重的打击,他总是告诉自己,成功还有机会。只要坚持,下一次就是成功的开始。


    很多人把成功的赌注压在了“零失败”上,失败对于他来说,就是事业与志向的终结,他没有胆量再做下一次的尝试。另外,还有一些人在经受了几次挫折之后,豪气冲天地提出个“最后一搏”的口号,他以为这样悲壮的努力必定成功。


    但是“最后一搏”也不一定通向成功。而提出最后一搏的口号,不过是提前给自己铺好了退路,它的潜台词是:这是最后一次了,不成功就此放弃。


    追求的道路何其漫长,成功之人,跌跌撞撞很难以次数计算。对于信念守恒者而言,努力不存在最后一次,只有下一次。


    世界知名的演说顾问、女高音歌唱家、作家多罗茜·莎诺芙讲过自己一段很不幸的故事:


    离我开始做第一份工作还有几个礼拜,那份工作就是在圣路易市歌剧院做临时女替角,我感冒了,喉咙发炎。我很笨,竟然没有停止排练,结果喉炎就越发严重,最后就失声了。我只好保持安静,希望到圣路易的时候可以复原。但我错了,我的声音还是不对劲,没办法,我还是得按照预定计划,站在舞台上,面对满座的观众,与文森特·普莱斯同台演出。我开口高唱,但没有声音,什么也没有。


    “第一份工作就这样完蛋了。于是我跑去找国内顶尖的喉科专家,”我想你不能再唱歌了,“他说,”你可以说话,但我怀疑你是否还能唱歌。


    我茫然若失,这是任何一个歌手结束事业的前兆。医生打算给我做声带手术。我很欣赏的一位大都会歌剧女高音就做过这种手术,但她的声音却从此大不如前。不,这等于自毁前程。我不想就此完蛋!除了手术,我还有另一种选择:完全不出声,让声带有痊愈的机会。我就这么办了,四个半月里完全不吭一声,一个字也没说。后来,我被允许悄悄低声说10个字了。之后,被允许用正常的声音说出10个字。回音就像钟楼的钟声一般,令人难忘。


    复原6个星期后,也就是距离站在舞台上没有声音的那个梦魇6个月之后,我成为纽约大都会歌剧试唱的最后人选。如果我还在圣路易工作,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从圣路易那次失败后,我变成了纽约市场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在13场歌剧演出中,和格特鲁德·劳伦斯合演《国王与我》,并在所有俱乐部里演出,还曾5次出演埃德·沙利文的剧目。


    “当我失去声音时,我发誓要学习所有和声音有关的知识,不让我的悲剧降临在我认识的人身上。在这过程中,我学到如何改变说话的方式,例如,降低音量,改变共鸣音等等。我的第二个事业讲演就此展开了。”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当医生宣布她完蛋了时,她并不认同。她既要治好病,又要使自己的嗓音丝毫不受损。


    她做到了,是因为她不肯承认自己完蛋了。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