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卌四章 独领风骚(中)
3个月前 作者: 小猪快跑
这时候大家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在江湖上撒下英雄榜,广招天下英雄去对付那东海白衣客。..此刻他手无寸铁,又为酒色所劳形,若有一名高手出手,必定能将他杀了,给蓬莱派和那几位前辈报仇,更能名扬江湖,为天下人所景仰。
人同此心,这几日间,济南府的街头忽然多了许多练家子,城中的几家大一点的客栈都已经满了。就连许多向来无人问津的小酒店也住满了人。可是纵然如此,那些武林豪客还是不停的赶过来。城中渐渐地住不下了,连周围几个县里面也住满了人。就连许多不慕名利,或是自知武艺不及的江湖人,也来凑凑热闹。更有许多游商走贩,知道这里人多生意好,也纷纷赶了过来。一时之间整个济南府热闹非凡,连东京汴梁也颇有不及。
这些江湖豪客中,有许多是绿林中人,哪里晓得什么王法?又平素自高自大惯了的。在济南府的街头横行不法,当地官府也不敢管。这些江湖豪客聚在一处,哪里还有个安生的?往往一语不睦,便大打出手。毁坏房舍桌椅不说,往往还要流血死人。
济南府的知府叫做刘锡彤,乃是进士出身,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这刘知府的运气也可说的上是极差了。有宋一代,进士一等的,往往官官至宰相。这刘锡彤当年也是琼林宴的座上嘉宾。只是他是东京本地人,不便留京任职,因此放了外任。
进士若是放了外任,则不管有缺无缺,直接下到安抚使和转运使那边。各州城府县,有缺则补。因此又称“老虎班子”。这位刘知府有一个远房舅父在济南府,因此他便某了一个山东路的缺1。
可是谁知道这山东路竟然一连四十年都没有缺。这位刘锡彤进士本来三十岁皇榜得中,意气风发,只想出将入相,彪炳史册。谁知道这一等就是四十年,他也年过七十,把什么雄心壮志也都渐渐地淡了,只想安安稳稳的过了这个任期,别在这时候出什么岔子。
可是偏偏就是在他卸任的最后一年,济南府忽然涌入了无数的江湖豪客。这些人打架斗殴,强买强卖那都是寻常。到时候转运使问起来不过问一个办事无能,可是如果这些人在这里杀人越货,冲州撞府。到时候发配充军,老来还落一个生活无定。
因此刘锡彤大老爷当即决定,要到东京去借一些兵马来。他家在东京,当地的官府也知道他放了外任,大有油水。这种事谅来不会不准,因此当即修书一封,命从人快马送到东京去,信中并没有说什么事,只说要借三千兵马来帮忙维护一方安宁。可是谁知道这封信不送也还罢了,正是这封信送了出去,反而节外生枝。
那封信送出之后,刘锡彤心头的石头自然放了下来。如此一来,纵然事情发生到不可控制,那也不是他刘锡彤大老爷的事情了。
就在那封信送出几天后,刑部就回了公文,说这件事乃是不发刁民闹事,不宜出动禁军,惊动圣驾。因此便派了大理寺和刑部治下的几名捕头来协助调查此事,让刘锡彤着意招待。
刘锡彤深谙官场之道,知道这是刑部和大理寺的几位大佬,特来向他要些孝敬银两。京官度日清苦,那也不必说了。只是刘锡彤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哪里还想着刮地皮?来这边做官务求平平稳稳,平日里下面送来的银子也不敢收。这一下便犯了愁。
幸好刘大老爷的座下有一名主簿,当年也好学些拳棒。只因家里面有些关系,这才给他在府里谋了个职位。这几日间在街头看到许多江湖人士,心中不觉的疑惑。又上街去打听了一圈,才知端的。后来又闻听大老爷已经给京里面修书,这些江湖人士虽然能闹腾,但却哪里是天兵的敌手?因此就将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
这一日他正在府中,忽然看见刘锡彤捧着一函公文,正在那边不住的唉声叹气。这主簿看着奇怪,急忙走上前去问道:“不知老爷为何唉声叹气?”
刘锡彤长叹一声,说道:“最近咱们济南府忽然多出许多人,这你也知道了。前些日子,我修书一封,送到京城里。原指望能请下大军,纵然闹出什么事来,也不是咱们爷们的责任了。可是谁知道刑部将这档子事拦了过去……哎,你且看看这个吧。”说着便把那封公函递给了主簿,那主簿双手捧过,仔细看去。
刘锡彤又说道:“他们这是来要孝敬银子的,我岂有不知?但是老爷我为官虽不敢说清似水明如镜。但是也没有那么一大笔钱打法这些人啊!”主簿将那封公函看完,又恭恭敬敬的放了回去,说道:“这几人都是六扇门1中的好手,武林中也是大有名望之人。平时手头宽绰得很,这次来的人又多,还要给朝中的大老们留下一份。这一来只怕没有五万两银子,这件事是办不下来的啊。”
刘知府听完当即瞪起了眼珠子:“五万两?咱们济南府一年入库也没有这么多钱,这叫我从哪里变出来给他们?没有!没有!”主簿见老爷急了眼,急忙说道:“老爷请稍安勿躁,小人自然知道老爷是清官,两袖清风,没有这许多银子。但是我济南府民间富庶得很,要拿出这五万两银子,还不是什么难事。”
听了他这话,刘知府皱起了眉头,说道:“你这么说倒也有道理,但是谁肯平白把银子送人?总不成去生抢?”主簿听了,偷偷的笑了一笑,说道:“自古官匪不分家,抢便抢了。只是我们不但要抢,还要让他们被抢的心悦诚服,而且巴不得我们来抢!”说着附耳在刘知府耳边说如此如此,把刘锡彤美得哈哈大笑,连称妙极!
1六扇门是指中国古代的衙门大门一共有六扇,所以六扇门泛指官府中的捕头,并不是一个政府部门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