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三顾之礼

3个月前 作者: 陈舜臣
    一


    诸葛孔明有事到襄阳去。


    “没想到卧龙先生过隐居的生活,还这么忙碌。听说他弟弟已经娶妻了。”


    刘备听徐庶说孔明出去了,讪讪地说。这之前,他听说孔明为弟弟均娶妻的事忙得很。后来,刘备在新野听到诸葛均娶林氏女儿的消息。


    “大哥倒知道得很清楚。”关羽说。


    刘备一直很留意诸葛孔明这位青年,却又不想让部属看出这件事,就连对经常来访的徐庶姓名,当着部属的面也假装记不得。现在却对连一面都未曾看过的孔明,居然连他弟弟娶妻的事都知道,难怪关羽觉得有点意外。


    “偶然听说的。”刘备若无其事地说。


    “听说明天会回来。”徐庶说。


    “那后天再去拜访他。”刘备说着,打了一个小呵欠。


    “还要在这里待到后天?”张飞不悦地说。


    “反正新野也没什么要紧的事。”


    “要是曹操从乌丸那边折回来该怎么办?刘公不也是这么认为吗?”张飞说。


    “曹公应该不会如此莽撞行事。”


    “是吗?”张飞涨红着脸,嘟起嘴唇。


    “好好看书吧,在新野可没法这么优哉看书啊。”关羽笑道。


    刘备自来荆州当刘表的客将,驻屯新野以来,很勤于看书。他也曾学着读、写,但真正称得上“读书”的,是过了四十岁以后的事,可以说是晚学。刘备起先还觉得难为情,这阵子却有自信了。因为他和同样年龄层的士大夫谈论经史时,发现他们大抵上都是在二十多年前读这类东西,有的人拼命想记起所读过的文章内容,却已经不复记忆了。


    二十年前,刘备当马商的保镖,后来加入*黄巾军的军队,哪能读什么书?而这之前,他还靠织席卖鞋为生。好不容易学习文字,但学的也是一些基础的东西。他过四十岁才正式读书,所读的经史印象还非常鲜明,而且已累积各种人生经验,可以和书籍的内容相对照,理解更加深刻。


    “左将军有思想又有学问啊!”


    以刘表为首的荆州士大夫,起先看不起刘备是卑贱出身的武人,后来意外发现他似乎还有点教养,逐渐对他刮目相看。


    年轻时,刘备懵懂地读书,现在读书则有明确的目的,为的是想在这个乱世存活下来。为存活就必须不断向前迈进。对目前左将军的身份来说,前进就意味着往争霸天下迈进。这种对准焦点的读法,读书的人也觉得兴趣盎然。因此,阅读量也增加了,连张飞也担心起来:“大哥到底怎么回事?”


    然而,这一阵子,刘备在新野已无法悠然读书了,因为四十八岁的他,这才当父亲。


    “我的妻运不好。”


    刘备经常如此叹道。他已有几位妻子过世。他当上豫州牧,住在小沛的时候,纳甘氏为侧室。正室经常当人质,一直很辛劳,可能因此而短寿吧。亡命荆州之后,甘氏总算安定下来,第六年好不容易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孩。


    刘备异常疼爱小孩,甚至舍弃读书时间,去逗小孩。


    “老大回新野,还不是为了看小孩?这样倒不如暂时留在隆中。”关羽心里这么想。


    “该不会要在这儿过夜吧?”关羽只见刘备走到爱马旁边,拍打马鞍,就要跨上马,便开口问道。


    “我们去卧龙先生那儿。”刘备回答。


    “孔明不是外出了吗?”


    “听元直(徐庶)先生说,孔明夫人和他弟弟夫妇好像在家。”


    “我们不是要留到后天,再去见孔明的吗?”


    “没错。”


    “那为什么现在……”


    “我们必须尽到礼节。这样吧,今天我们就当做不知道孔明外出而登门拜访。”


    刘备已经跨上马。关羽和张飞等部属急忙做动身的准备。


    当天,诸葛孔明隆中的草庐中,除妻子绶和均夫妇在之外,难得姐姐铃也回来。


    就在刘备主从一行造访草庐前一刻,铃获知此事。徐庶特地派遣擅于骑马的人,走捷径赶至孔明的草庐通知。


    “真抱歉。舍弟为养子的事情,到襄阳去了。”铃低头向刘备说道。


    “哦?养子?”


    “是的,孔明一直没能生子,江南家兄连续生男孩,所以……”


    “几年了?”


    “左将军来荆州的前一年,民女才嫁进来。”这次换绶回答。


    “那我可更久啰!我今年才生子。可不要放弃!”


    “是的。”绶低着头。


    “对了,孔明先生什么时候回来?”


    “明天。”


    “那我后天再来。”


    刘备一行离去。


    “左将军大人明明知道阿亮不在的。绶,你对此事可有觉悟?”


    等到刘备一行的马蹄声消失了,铃才对弟媳妇说。绶用力点头说:“阿亮有他的打算。我也希望让他做他心里想做的事。”


    “这也对!你的心意我也感觉得出来。这孩子从小就……”


    铃觉得眼眶热了起来。


    二


    三顾之礼。


    后来孔明在《出师表》中,自己提到这四个字。换句话说,刘备三次造访草庐才见到孔明。


    刘备明知孔明不在还登门造访的翌日,天降大雪。孔明冒雪回家当晚发高烧。


    第二次造访,刘备听说孔明发烧,不愿打扰,就要告退。


    “大人特意来了,民女请孔明务必出来拜见大人,孔明整装的时候,请大人稍候。”


    铃这样说。刘备却说:“不要勉强孔明先生。我还会再来。”


    于是当即告退。刘备有意延揽孔明为幕僚,因此想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好好评估一下对方,现在孔明又生病,情况不太适合。


    隔一天,刘备第三度造访,这才见到孔明。孔明已经完全复原了。


    “我从元直先生那儿听到关于先生的种种。听说先生对管仲和乐毅甚为倾心,请问感佩之处何在?”刘备问。


    “管仲出仕齐桓公,助他成为诸侯盟主。齐国能防止楚国北上,让百姓和平度日,这是管仲辅佐之功。没有管仲,就没有桓公。尤其,葵丘之盟更是管仲最高的功业。”孔明回答。


    葵丘是靠近春秋时代宋国首都的一个地方。公元前651年,诸侯在此会盟。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日益强盛,黄河流域的诸侯受到威胁,为此思索对应之策。在这个诸侯会议上,担任盟主的,是齐桓公。辅佐齐桓公的,则是管仲。


    葵丘之盟是依照管仲的想法商定的。它不是军事同盟会议,而是以齐为首,郑、卫、鲁等诸侯议决各国互通的律法。诸侯当然各自独立,各有其特殊的情况。想要超越这一点,确立共同的伦理基础,必须仰赖超乎军事同盟的力量。这便是管仲的想法。


    ——诛不孝,不易树子(后继者)。


    ——尊贤育才,显彰有德者。


    ——敬老慈幼,不忘宾旅(外国人或旅客)。


    关于这类约定,各国应当都无异议。


    ——士无世官(官职不世袭),官事无摄(不兼任)。


    这一项就有点问题了。不过,站在君王的立场,不让臣下世袭、集中权力,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黄河流域诸国只要一国有萧墙之争,就会立即影响其他国家。这一项可以说是为了防杜萧墙之争。


    ——防无曲,籴无遏。


    不可破坏或变更黄河的堤防,不可妨碍粮食输入。换句话说,就是禁止水攻和攻击兵粮。这是人道的约定。遵守相同游戏规则的诸国,同伙的意识势必日益增强。国与国之间的小纷争减少,百姓也可免除灾厄。


    合作超越国度,众国结为一体。——管仲借由辅佐齐桓公,完成此大业。


    倾心是由仰慕、尊敬进而产生仿效的意念。


    “先生应当也有‘拯救庶民之苦’的愿望。”刘备说。


    “不只在下,身为士大夫者必定都有此愿望。”


    “衡诸天下,可有与齐桓公相当的人物?”


    “这是个难题。”孔明笑着回答。


    “那么,我也不先问谁可与桓公相比,我想请教先生,如果桓公重生于今世,他当如何?”刘备改变问题。


    “会先寻找辅佐的人吧,他应该寻找管仲。”


    “假设找到管仲,先生认为管仲要如何进言?”


    “建议占领土地。没有地方盘踞,就不能完成大业。当今之世,不打仗就不能占领土地。”


    “要和谁打仗?”


    “有两个人不可与他打仗。”


    “哪两个人?”


    “曹操和江东的孙权。”


    “为什么?”


    “因为打不赢曹操。和袁绍相比,曹操名望较差,而且兵力也差多了。但是,他最后却能获胜。可能运气好也有关,不过,不只这个原因,他还是个有智谋的人。现在他领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令诸侯。今后想要参与竞争、占领土地的人,必当无法战胜这股大势力。”


    “江东的孙权呢?”


    “他没有曹操那样的实力,但是,他的势力根植当地,承继破虏(孙权之父孙坚的将军名号)、讨逆(孙权之兄孙策的将军名号)之后,已持续三代。所领之地水路多,地形复杂,当地军队易守,外地军队难攻。当地百姓又很驯服。”


    “他的幕僚也有很多贤能之士。”


    听刘备这么一说,孔明吸了一口气之后,微微点头,因为孔明之兄诸葛瑾也是孙权的幕僚之一。


    “因此,进攻江东,即使不败也极难战胜。不可与讨虏将军为敌。”


    孔明说。孙权被授“讨虏”的将军名号。


    “那么,此地……”


    刘备低声说道。不打仗就无法占领土地,而又不可和曹操、孙权打仗,因为打不赢他们。但除这两人之外,其他人就非打不赢了,荆州主君刘表也包括在内。


    “没错。”孔明回答的声音大于刘备。


    “可是,我是荆州之客。”


    “景升公何尝不是荆州之客?”孔明接口就说。


    刘表当上荆州牧,是初平元年(190年)的事,距此时十七年。当时势力也仅止于以襄阳为中心的地域。他完全平定荆州八郡,成为领有十万兵力的实力者,则在建安三年(198年)以后,为时不到十年。


    刘备成为荆州客将系从六年前开始。就非代代居住荆州、统治当地百姓这一点而言,山阳(在今山东省)出身的刘表,和涿地(在今河北省)出身的刘备并无两样。


    诸葛孔明并无意说服刘备。他所说的,是理所当然的事,而非独创的见解,任谁都无异议,他只是试着把众所皆知的事加以整理罢了。他把心里想的事说出口,为的是想进一步深思。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周边拓宽之后,再往下探索,话就随之出现。他希望借由这种方式从对方那边引出什么东西。


    “说的也是。”刘备露出笑容。


    “笑得真舒坦……”孔明盯着刘备的笑容好一会儿,觉得他的笑容似乎扫掉了某些阴霾。


    三


    孔明去襄阳,是去面见哥哥的使者。


    “讨虏将军是不是透过令兄来邀聘你?”


    孔明告诉邻居到襄阳会见哥哥使者的事,邻人立刻表示有人这么推测。就连妻子也这么问孔明,孔明苦笑道:“将军真是有此要求,哥哥也一定会拒绝他的。”


    孔明要是加入孙权阵营,那就兄弟同时出仕了,家人也可相聚。但是,叔父之所以带他来荆州,为的就是要家族分开。处于乱世,家族应该避免同属一块土地、一个阵营,这样总会有人在某个地方存活下来。


    叔父认为分开对诸葛家是最好的方法。


    虽然好不容易分开了,但孔明却没生一儿半子。辛苦采取不让诸葛家断绝香火的办法,如今没有子嗣,又有何意义?倒是哥哥诸葛瑾那边陆续生下男孩,因此,决定将次男过继给孔明。孔明没什么意见,只说:


    “字得改一改才行。”


    哥哥的次男命名为乔,按士大夫阶级的惯例,还要取个字,为表示他是次男,便取字为“仲慎”。长男通常使用“伯”或“元”。哥哥的长男恪,便字“元逊”。末子则取“季”字为多。乔是诸葛瑾的次男,字可以用仲,但既然现在变为孔明的子嗣,成为长男,这个字便不适当。


    其他没什么问题,使者自然谈起江东的种种。曹操南下,是当前孙权阵营最大的话题。


    “乌丸的事情一旦处理完毕,这将是迫切的问题。不过各人意见不一。”使者说。


    “这边也是一样。”


    在场的甘海应口说道。襄阳的显要,对曹操的对策也是意见分歧。


    “听说客将刘备建议乘曹操*乌丸、后方空虚的时候,加以攻击,但不被采纳。襄阳大部分的人都听过这么一回事。”


    很多人主张,既然失去击败曹操的绝好机会,曹操一旦南下,只有投降了。不过,也有人反对曹操。而且,刘表健康不佳,判断力也日益迟钝。


    而孙权阵营则因为领袖年轻,主张投降的人势力较弱。


    孔明想起徐州大屠杀的景象。


    “天下唯独不可让予曹操,否则万民不幸!”


    这种情绪性的想法,在孔*中愈来愈强。那么,又该让谁取得天下呢?


    “我是辅佐的人才,要帮当代桓公取得天下。”


    在襄阳夜宿的时候,孔明热血沸腾。回隆中的前晚,整夜未眠。发烧未必只是下雪引起的。


    庭院传来“沙、沙”的声响,那是积在树枝上的雪掉落下来。


    “他就是桓公……”


    孔明一直盯着刘备。他发觉刘备耳朵大得异常,但他的脸唯独配上这对耳朵才适合。


    “荆州乃用武之地。北有汉水、沔水之险,南可收南海交易之利。渡长江,东达吴郡、会稽,西通巴蜀之地。而且,此地主君甚至无法防守这个用武之地。这简直是天赐将军之物。将军可有意接收?”


    孔明试着缓和眼神,因为他那对盯着刘备的眼睛,不知何时变成在瞪着人。刘备正视着孔明,一点也不退缩,脸上完全不显露感情。


    孔明继续说道:“先取荆州是不够的,这样还不足以和曹操、孙权并立。现在,天下的人将曹公和讨虏将军并称,很少人提及荆州刘表的名字。和中原、江东相比,荆州是小了一点,如果要与曹、孙两人并肩,必须再加上益州。益州乃险塞,沃野千里,古来号称天府之地。高祖即由此地取得天下,可谓是与帝业有缘之地。然而,该地主君刘璋暗弱,北方事实上已被五斗米道的张鲁掌握。土地丰饶、人口也不少,但主君却不懂得照顾百姓。据说有能之士都渴望明君来临。荆州和益州都在等待着将军。”


    庭院树上的积雪似乎在等待孔明说完,然后“沙、沙”地掉落一大块。


    此后便一片寂静。隆中草庐的一间房内,只有孔明和刘备相对,铃、绶、均夫妇,以及和孔明一起回襄阳的甘海,都在另外的房内。刘备的随行人员则在庭院等候。


    “这是上天赐予的。”孔明再次开口,“请接受吧!将军不是汉朝皇室的裔胄吗?四海之人皆知将军重信义。将军如能令英雄心服,热心延揽贤者,又能领有荆、益两州,那将是何等的局面?果真能敦睦西南诸民族,结合江东的孙权,充实内政,即使曹操在中原的势力有多强,都不足为惧。将军授一上将统领荆州之兵,自己带领益州军众出兵秦州(陕西、甘肃),那么,渴求和平的人都将欣喜地迎接将军。如此完成霸业就指日可待。复兴汉室,实现王道,不正是大丈夫的夙愿吗?”


    刘备依然面无表情,但由他肩膀微微耸动,可以察觉内心波涛汹涌。没多久,刘备吐出一大口气,说:“好!”


    短短一个字似乎蕴藏着刘备的千绪万感。孔明深深能够体会。


    “何时出发?”孔明问。


    “明天早上离开隆中。”


    “那么,在下陪将军去新野。”


    “那真感激不尽。”


    刘备深深鞠躬。他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并获得“左将军”的称号。不过,如今却背叛曹操,投靠荆州刘表。身为亡命将军,所带领的数千兵力,也是袁绍给予的,而这却是他的主力军队。


    诸葛孔明并不是非跟随刘备不可,琅琊名族出身,又有如此见识的他,任何势力都迎之唯恐不及。他大可以选择其他主君,但是,他却选择怀才不遇的亡命将军。刘备表达万分感激之意,是极其自然的事。


    “我当竭尽所能成为桓公。”刘备加了一句。


    四


    诸葛孔明,这位卧龙先生,乃荆州众所周知的大有前景的人物,虽然出身琅琊,但因娶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而与襄阳有了浓厚的地缘关系。孔明妻子的姨母是刘表夫人,舅父蔡瑁则是刘表的重臣,因为这层的缘故,一般都认为孔明当然会加入刘表阵营。


    襄阳人士原本预料,诸葛孔明会经常出入襄阳刘表府邸,最后成为刘表的幕僚。没想到孔明根本无意进刘表府邸。


    “孔明没有出仕的意愿,大概和他尊敬的庞德公一样,想过隐居的生活吧?”


    众人后来又这么认为。因此,孔明成为刘备的幕僚,真是大大出乎众人意料。刘备是刘表的客将,也许广义地说,出仕刘备等于也是成为刘表阵营的人。但是,如果同样是加入刘表阵营,成为刘表的直属幕僚,层次岂不更高?在封建意识强烈的时代,“直参”和“陪臣”差异甚大,有的人因为当不成直参,不得不降格当陪臣。就人脉而言,只要孔明表明意愿,就可被迎为直参,然而他却屈就于客将麾下。此举当然令襄阳人士摇头叹息。


    “他看上左将军了。”


    “不,是左将军看上卧龙先生,极力邀聘他的。”


    “听说还尽了三顾之礼。”


    “哦。听隆中的人说,三顾之礼还是在大雪纷飞之际,似乎是蛮诚心的。”


    “卧龙先生想必被感动了。”


    “不,光是感动也不见得会起而投效,必然是亡命将军刘备有令他欣赏的地方。”


    “换句话说,卧龙先生认为襄阳的主君不足为靠。”


    “嘘!不要说得这么大声,地点不对嘛。”


    “事情原来如此。”


    虽然孔明的选择出乎众人意料,但了解荆州状况的人,终究了然于心。这也意味着刘备的行情上涨,刘表则下跌。


    “情况真复杂啊。”


    消息较灵通的人,再仔细一想,不觉叹起气来。因为刘表不但年迈,经常生病,继承问题又不单纯。


    刘表的长子刘琦,长得很像父亲,刘表很疼这个儿子,在众人面前以他为荣。但自从后妻蔡氏生下男孩之后,情况就逐渐改变。蔡氏所生的刘琮长大之后,娶母亲的侄女为妻。荆州土生的实力者蔡氏家族,一直是刘表政权的一大支柱。长子刘琦的母亲并非当地人,因此他没有弟弟那样的背景。


    刘琦当然也觉得情况对他不利。继母的弟弟蔡瑁和蒯越、张允、傅巽诸人,俱是刘表的贴身参谋,张允和蔡氏也有血缘关系,他们表明要拥立刘琮。刘琦简直孤立无援。荆州当地的有力之士几乎都靠向刘琮。


    刘琦于是想拉拢刘备。刘备虽非当地出身的亡命客将,但多少拥有一点兵力,是可以依赖的对象。然而刘备却闪避刘琦,他不愿卷入刘表家族的内讧中。


    刘琦必须铆足全力,他是嫡出的长男,本来继承家业的人非他莫属,但现在谁都看好次男刘琮会继承荆州政权,问题只是在于刘琮应该采取何种解决的办法,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消灭刘琦。刘琦感受到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情况令他不得不卯足全力,现在父亲身体状况不佳,想拥立刘琮的荆州主流派,可能已经将事情进行得如火如荼。刘琦身边也聚集了少数的非主流派,所谓非主流派,毋宁说是不平派。


    “嫡出的长子为何无法继承家业,这是人伦之理嘛。虽然吾等力量微薄,但愿意倾力相助。”


    他们如此表示,而向刘琦靠拢。其中有的人还掉下眼泪,说是为正义而来相助的。不过,刘琦不相信他们所谓的正义和所掉的眼泪。这干人其实只是一群性格有问题或无能而无法接近政权中心的人罢了。虽然刘琦看穿这一点,却又不能拒绝他们,他也正需要同伙。只不过是,凑热闹的人有之,却无一可以依赖的,他发觉再这样下去,自己必将孤立无援。


    “举兵吧!为正义举兵吧!”


    周遭的人悄声建议,不妨指称蔡瑁和张允等人谋叛,将之问斩。弟弟刘琮则以袒护叛乱的名义,加以幽禁,或干脆处死。嫡出长子有足够的理由举兵。


    刘琦闻之战栗。


    “可以向刘备借兵。”建议的人继续说道。


    “刘备一定会借兵的。”


    语气充满自信。不过,刘琦唯恐这个人是主流派派来的奸细。所谓举兵,明显是叛乱,这正好给予主流派消灭障碍者刘琦提供好理由。


    “我不想举兵。”


    刘琦断然摇头拒绝这个劝诱。只是,万一这个人是奸细,不知他会如何报告。对方只要找到口实,就可以任意捏造。


    刘琦虽然拒绝举兵,但觉得已被逼得走投无路。


    “少主是担心刘备以前常打败仗吗?现在不用担心了。刘备这次有卧龙先生诸葛孔明当参谋。少主不妨再考虑看看。”


    建议的人相当热心,刘琦再度拒绝。不过,耳际却留下卧龙先生这个名字。


    “对了!可以去找卧龙先生商量看看。”刘琦突然觉得前途似乎豁然开朗了。


    以前刘琦想接近刘备都未果,因为刘备一直都有关羽、张飞伴随,绝少一人独处,根本没有机会与刘备密谈。比较起来,诸葛孔明一人独处的时候多。独自散步最适合思考事情,孔明来到襄阳,经常在后园散步。刘琦听到孔明有这种习惯,益发觉得亲切。


    后园也是刘琦喜欢的地方,其中他最喜欢目前已不再使用的瞭望台,它可以俯瞰整个襄阳城。刘琦在那儿饮酒,便觉得烦闷尽消。他在上面摆了几坛名酒。家臣的家就在附近,他把梯子寄放在那儿。瞭望台没有梯子上不了,酒坛也不能每上一次就挑一次,因此,就把酒坛和酒杯摆在瞭望台上。


    如果能邀请卧龙先生上暸望台,就只有两人独处,不怕被人听到。大家都知道他们两人都喜欢后园。两人在那儿相遇,然后登上刘琦所喜欢的暸望台,这是极自然的事。


    孔明到襄阳是跟随刘备来的,刘表府邸的人都知道此事。要假装和孔明偶然相遇,对刘琦并不算是多困难的事。


    五


    孔明知道刘琦等着见他。喜欢后园景物,经常到那儿走动的他,也听说御曹司刘琦喜欢那儿。当然孔明也知道最近刘琦的日子很艰辛,而且也听刘备本人谈起,刘琦几番向他求助,都被他拒绝。


    “说来可怜。但是我要是帮他的话,那可就危险了。”


    “不和他接近,是聪明之举。”


    孔明认为刘备的做法是对的。


    “今天或许会遇上御曹司吧?”


    去后园途中,孔明有此预感。这并非没有根据的。昨天晚上刘表府邸有宴会,孔明跟着刘备出席。刘琦也在席上,眼睛一直盯着孔明。孔明觉得那眼神哀伤,似乎想倾诉什么似的。


    “老大恐怕难以处理,如果我去会见御曹司,大概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孔明也染上张飞他们的口头禅,不知不觉中也称刘备为“老大”。


    他果然在后园遇到刘琦,心想:“果然被我猜中了……”


    “哦,原来是孔明先生啊。您也来散步啊?”刘琦主动打招呼。


    “御曹司大人,平日失礼了。”孔明点头说道。


    他在刘表府邸见过刘琦数次,今天却是首度和他交谈。


    “乱世中也别有这种天地,就如同乱世中也有先生这样的人物一般。”


    “过奖了。”孔明微笑道。


    “不,一点也不。久仰先生大名,一直想向先生请教。今天不正是好机缘吗?今天我们就上高处听先生的高论,如何?”


    “高处?”


    “那上头。”


    刘琦回头,指着瞭望台。


    “那上头?上得去吗?”


    “我寄放梯子在这附近的家臣家中,上面摆着名酒,先生可愿赏光?”


    刘琦用词温和,但口气令对方无法拒绝。


    “那是在下的荣幸。”


    孔明拱手说。他早有觉悟,见了面是无法拒绝的。


    瞭望台是供瞭望用的,宽度刚好只够两人对坐。


    “十刻之后,再把梯子摆上。”


    刘琦登上瞭望台,便叫家臣撤走梯子。当时把一天分成百刻,十刻大约两个半小时。家臣的佣人把梯子拿走之后,谁都无法上来了。不过,上面的两人也无法下来。


    “如今我们两人是上不达天,下不着地,天地之间只有我们两人对坐。先生所说的话,只有我听得到。这样先生还不愿开口吗?”刘琦半带强迫的口吻希望孔明赐教。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孔明如此简洁地回答:


    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


    《春秋》和《史记》都提到申生和重耳的故事,当时的知识分子无人不晓。这是发生在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代晋国的故事。


    申生是晋献公的太子,重耳则是申生的弟弟。献公宠爱骊姬,想立她所生的奚齐为继承人。骊姬用计使申生和重耳蒙上谋叛的罪名。近臣劝太子申生逃亡,申生说:“我背着恶名出亡国外,谁肯接纳我?我只能一死以示清白。”遂自杀而死。重耳方面,执行献公命令的人劝他自杀。重耳却找机会溜到后院,攀树跳过围墙。执刑者慌忙出刀挥砍,只砍掉袖子。重耳流浪国外长达十九年,六十二岁被迎回祖国继承王位,即是享有名君之誉的晋文公。


    孔明的建议是,不要当第二个申生,应该选择重耳之道。


    “在下没有要御曹司离开荆州,但至少应该离开襄阳。”孔明说。


    刘琦没回答,只默默地饮酒。身为嫡出长子,他和晋太子申生处于相同立场。如同晋国朝廷被献公宠妃骊姬一党把持住一般,荆州刘表官邸也被蔡氏一党所把持。刘琮相当于奚齐。


    这样下去性命一定不保——刘琦知道此点,才急着寻求对策。他也想过离开襄阳,人是有生命的物种,忍辱逃亡也是一种对策。只是,父亲必定立即派人追捕,要平安逃出广阔的荆州至为困难。


    “孙权之所以频频动兵,并非憎恨荆州,只是憎恨江夏太守黄祖罢了。”


    孔明突然说出这些话。眼睛一直注视着酒杯的刘琦,急忙移起眼光,就在两人视线重合的一刻,孔明率先点头,刘琦也点头回应。


    “关于从军的动机,御曹司不妨提起马明的事。”孔明说。


    刘琦眼睛为之一亮。马明就是屡屡劝刘琦举兵的那个人。为什么孔明知道马明的事呢?刘琦甚为讶异,但对孔明这种人物什么事都不足讶异。


    孔明是建议刘琦离开襄阳,但并非采取逃亡的方式。日前南方的长江流域风云告急,虽然刘表派遣江夏太守黄祖驻屯夏口(现在的武汉),但东方的孙权仍然连年出兵,因孙权视黄祖为杀父仇人。孙权向西出兵,非战略之故,而是复仇之举。


    “孙权此刻正朝荆州东南境进兵,孩儿想从军协助国防。”刘琦只要如此向父亲表明志愿即可。这便是孔明的建议。这样就不是逃亡,而是从军。树子(诸侯的嗣子)从军毕竟是异例,因此动机必须明朗化。


    “马明劝孩儿叛乱,孩儿虽然完全不曾有过此念,但会令马明如此劝诱,却是孩儿无德造成的。孩儿为自我处罚与反省,愿投身于战场。”


    如此说法便是很好的动机。


    “那,马明会怎么样?”刘琦话中带叹。


    “马明是蔡氏一党派来的,勃鞮也没有被杀。”


    孔明回答。勃鞮属骊姬一党,是负责捉拿重耳却被其逃脱的执刑者。


    “孔明先生可有何愿望?”刘琦改变话题。言下之意是想回报孔明建言之恩。


    “在下并非为树子而献策,乃为让此乱世早日结束而献策。对左将军亦是如此。在下期待怜惜民命的王者之出现。左将军或许是在下可以期待为此种王者的人,故而投入其幕营。此外别无其他原因。他是在下最近才得以遇见的人物。”孔明淡然说道。


    “假如我能比左将军更怜惜民命,先生可愿加入我的幕营?”刘琦问。


    “那当然乐于加入……只不过,要怜惜民命,必须拥有实力才行。终结乱世,是怜惜民命最好的方法。容在下失礼,御曹司现在仍未领有一兵一卒。”


    “我懂了。”


    刘琦提起酒壶,为孔明注入一杯酒。


    六


    初平三年(192年),袁术阵营的孙坚包围刘表的居城襄阳。刘表麾下的黄祖军为孙坚所破,逃入岘山。孙坚深入岘山扫荡残敌,却被黄祖伏兵用箭射死。敌军统帅亡故,使襄阳得以解围。——这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当时孙坚的幕僚桓阶,以使者的身份前往襄阳,向刘表请求交还孙坚遗骸。孙坚毙命,导致扫荡部队仓促奔出岘山,不及携走遗骸。


    “愿顾及仁义归还遗体。”


    刘表以仪仗之礼慎重归还孙坚遗骸。为此缘故,孙权只恨杀父的黄祖,而不怨其主君刘表。


    孙坚死后,其军由孙策统率,在江东建立霸权,脱离袁术而独立。平定江东之后,孙策遂沿长江往西进兵。而西方江夏郡此刻正由其所憎恨的刘表部属黄祖驻防。但到达该地之前,须经过庐江郡,面对太守刘勋这股独立的势力。


    建安四年(199年),称帝的袁术已告没落,其军众纷纷前去投靠旧袁术系的孙策,但途中为庐江太守刘勋慰留,而加入其麾下。庐江障壁遂日形坚厚,孙策势必运用策略才行。


    位于鄱阳湖侧,豫章之内的上缭,是一块富裕之地。当地豪族不愿隶属于军阀,屡屡反抗孙策。孙策为此头痛,已是众所周知之事。


    孙策向刘勋请求:“在下对上缭颇为困扰,在下并不想要上缭,只是当地豪族已不愿听命,太守可愿替在下出兵?”


    上缭一直被视为孙策的势力范围,但孙策在此的支配力并不够强大。


    既然孙策说可以向此地出兵,刘勋就认为是伸张势力的绝好机会。现在他又拥有袁术的旧部众,兵力已足够,于是,便立即出兵南下。没想到孙策却乘他不在之际,进军庐江,攻陷皖城。刘勋获悉,急忙调师折回,但根据地被攻陷已导致军队士气大为低落,于彭泽和孙军交战吃了大败仗。刘勋向江夏黄祖求援。黄祖授其子黄射水军五千,前往救援。


    这正中孙策下怀。流沂的会战,孙策大胜。刘勋往北窜逃,投入曹操阵营。黄射则逃往江夏。孙策之弟孙权亦参加此战役。


    复仇之火燃胸的孙策,一直追击至江夏的沙羡,并将仇敌黄祖引出战场,彻底击溃,夺走六千艘战船,消灭数万名兵卒,黄祖仅以身免。


    翌年的建安五年(200年),广陵太守陈登乘孙策不在,煽诱严*的残党进兵江东。孙策自江夏折返,在等待辎重到来之际,遭到暗杀。


    继兄之位的孙权,于建安八年发兵西伐,击破黄祖水军,却无法拔除江夏城,加上后方山寇作乱,只好撤军。


    在孔明接受刘备延聘的建安十二年,孙权再度西伐击破黄祖军,俘虏众多百姓离去。但作战时间短,而且仓促撤军,原因是接获母亲吴氏病危的消息。


    多雪的一年结束,迈入建安十三年。甫新年开始未久,孙权再度挥军西征。其母吴氏已作古,孙权对亡母发誓必为父亲报仇,大举出兵。


    黄祖当然料想到孙权会西征,便在汉水并排为数可观的大战舰,舰与舰之间用强韧的绳索捆绑着,并投下大锚石,堵死水路,舰上有千名士兵轮流操弩防守。


    汉水有时也被人用其上流的沔水来称呼,它与长江汇流的地点是汉口,当时称为沔口或夏口。黄祖在这儿排列的大舰叫“蒙冲”,船体细长,覆盖着牛皮,开有射弓和弩的窗口。这种作战专用的舰船还可以冲撞敌船,所以有此名称,另有名称叫“艨艟”。


    箭雨令孙权军前进不得,但后来董袭、凌统等猛将率领百人武装敢死队搭乘快船,以斧头砍断舰与舰之间的绳索,蒙冲是利用彼此联系形成障壁的,绳索一旦被砍断,锚石也脱离,便往两侧漂流。孙权军因此得以突破。


    黄祖命令都督陈就防守,孙权军都尉吕蒙为前锋,击溃陈就。孙权军乘势由水、陆两路进击,拔下夏口城。黄祖死命逃窜,然而孙权的目标只在黄祖一人,于是穷追不舍,最后一名叫冯则的骑兵斩下黄祖首级。


    孙权完成复仇之愿,他将黄祖首级摆在板子上,在它前面没开庆功宴。


    襄阳的人听说孙权俘虏夏口城内数万民众扬长而去的消息,总算喘了一口气。


    孙权是因杀父仇人黄祖而执拗攻击夏口的。刘表这边有人建议将黄祖从夏口召回襄阳,但终因担心孙权为黄祖会一路攻至襄阳,所以没采纳此议。


    在这个时代,许多人命因战争和疫病丧命,到处都为人口不足而烦恼。因而俘虏敌方的人民,充做己方的劳动力,便成为战争的目的之一。孙权掳走数万名夏口住民,意味着短期间内孙权不会西征。


    “琦儿,晚了一步啦!”


    在襄阳府邸内,刘表对长子刘琦如此说道。刘琦志愿从军,无奈战争已结束。


    “是……”刘琦点头。


    “不过,江夏太守的职位如今还空着。”


    刘表说。他并不希望长子留在襄阳。黄祖一死,正好空出一个职位,对荆州而言,这是极重要的职位。而且被孙权攻陷的夏口城,居民被掳走,重要建筑物几乎全毁,新的江夏太守必须负起重建城市的困难工作。这个职位正好符合荆州主君的公子来做,而刘表也找到好借口将长子调走。


    “请父亲务必任命孩儿担任。”刘琦说。


    “好吧。不过,曹操的动向不定,不能拨出兵力给你。我想孙权大概暂时不会觊觎江夏吧!”


    刘表当场决定该项人事。刘琦不能带兵卒前往任地。由于江夏郡的军队在此战役遭到歼灭,任地已无任何兵力,刘琦等于成了无刀太守。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