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天真的心

3个月前 作者: 梦影3
    天力灵示:实相或真神――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假神――绝不想要一颗狭隘、肤浅、受限而又琐碎的心,他要的是能够欣赏他而又健康的心,一颗富足的心――不是饱读诗书,而是天真无邪――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经验之痕,也没有时间感。你们发明了一些假神,为的是得到一些慰藉。假神可以接受迟钝而又饱受折磨的心,但真神不想要这样的心,他要的心是充实、富足、清晰,有强烈感受,能够发现树木的美及孩子的笑颜,也能了解那个从未饱餐过的妇人的苦。


    你必须拥有这份不凡的感受力,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力――对走过墙檐的野猫、脏乱、尘嚣、人类的贫苦无依,都有强烈的感受。你的这份感受力是没有特定方向的,也不是一种来来去去的情绪,而是整个神经系统、眼睛、身体、耳朵等都能敏锐地感知。你必须随时随刻处在高度敏感的状态,除非能变得如此敏锐,否则很难产生智慧。智慧是透过感受力和观察而产生的。


    情绪在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很简单,它们是透过外在的刺激和神经传导而产生的。你用针刺我,我立刻会跳起来;你赞美我,我会感觉开心;你侮辱我,我会不高兴。情绪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快感,这是很显然的事。你喜欢加入某个团体、某个社群或隶属于某个古老的传统。你喜欢像《薄伽梵歌》或《奥义书》这么古老的传统经典。伊斯兰教徒也有他们自己的喜好。我们的情绪很显然是借由外在的刺激、环境里的人和事物而产生的。


    情绪在生活里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快感这种情绪就是爱吗?欲望就是爱吗?如果情绪即是爱,那么爱就成了一个永远在改变的东西,对不对?


    因此你必须明白。情绪、心情、热忱、觉得自己很善良之类的感觉,跟真正的热情或慈悲都无关。所有的情绪或心情都跟思想有关,所以才会造成快感和痛苦。爱是没有痛苦和哀伤的,因为它不是快感和欲望的产物。


    将智慧释放出来。容许我建议你一件事,不妨观察一下你为什么总是有特定的思考模式,总是会生起某种感觉。不要企图去改变你的思想和情绪,也不要去分析它们。只要觉察你为什么会有特定的思考模式,你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虽然你能透过分析来发现行为背后的动机。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观察;只有全神贯注地觉知思想和情绪正在运作的那一刻,才能看见真相;这样你就会认清它们的复杂性和隐微的程度。只要你心中还有“必须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的想法,就永远也无法发现思想和情绪的快速变化。


    我很确定你们都是从“必须怎么样”和“不能怎么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因此你们的思想和感觉已经遭到破坏。你们已经被各种体系、方法和老师所捆绑。试着将那些“必须怎么样”或“不能怎么样”的想法都放掉。但这并不意味你该放任自己,而是去觉察心中的“应该”或“不应该”。然后智慧就会像清晨绽放的花朵一样开始运作起来。


    智力与智慧。训练智力并不能带来智慧。只有当情绪和理智和谐运作时,智慧才会产生。智力和智慧有很大的不同。智力是一种不带着情绪的思想活动,一个人如果撇掉情绪去接受某种思想训练,很可能会发展出高度的智力,但这并不是智慧。智慧是既有能力感觉,也有能力推理;这两种能力都包含在智慧里面,并且是强烈而和谐的。


    你会认为把情感带进商业活动里,一定会造成不诚实或无法妥当管理的情况。于是你把自己的心分隔成好几个区块:某个区块是你的宗教信仰,某个区块是你的兴趣,另一个区块则是跟你的智力或情感无关的商业活动。你商业化的那个部分。总是把自己的生命视为赚钱谋生的工具,如此一来你的生命就变得四分五裂了。如果你真的把智慧运用在商业活动里,也就是情感和思想都能和谐地运作,那么你的生意很可能垮台。(.无弹窗广告)但是你可能会任由它垮掉,因为你已经感受到这种生活方式的残忍、荒谬和唯利是图。


    除非人类能够以智慧而非智力来处理人生,否则没有一个政治体系可以帮助人类脱离汲汲营营的生活。


    情绪会助长残忍。你会发现情绪与心情都跟爱无关。情绪与心情只是一些好恶的反应罢了。我喜欢你,于是我对你开始产生兴趣;我喜欢某个地方。我觉得它真是美极了。这些心情之中都有对另一种东西的排斥,因此情绪和心情往往会助长残忍的心态。


    因此你会发现,当某种心情和情绪产生时,爱就不见了。助长好恶之心的便是情绪和心情。同时你还会发现,只要忌妒一产生,爱显然就消失了。因为你的地位比较高,工作的收入比较好,房子比较大,长相比我美,智力比我强,头脑也比我清醒,于是我对你产生了忌妒。但我不会明说我对你忌妒,我只会在暗地里跟你竞争。一旦发现忌妒和羡慕都不是爱,我们自然会将其一扫而空;我们不会只是在嘴上说说就算了,而会真的将它们扫荡干净,就像雨水洗净绿叶上的尘埃一般。


    止息心中所有的情绪。我们所谓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感官上的反应或觉受?譬如怨恨、奉献的精神、喜爱的感觉或是对别人的同情――这些都是情绪反应。我们把爱、同情之类的情绪视为正向。把怨恨之类的情绪视为负向,并且一直想排除掉它们。然而爱是不是恨的反面?爱是不是借由记忆而延伸出来的一种情绪或觉受?我们所谓的爱到底是什么?很显然爱跟记忆无关。这一点我们很难了解,因为对大部分的人而言。爱就是一种记忆。当你说你爱你的妻子或丈夫时,你的意思是什么?你爱的是不是一个能够带给你快感的东西?你爱的是不是你所认同,并且属于你的东西?我并不是在捏造一些讲法,这些都是事实,因此不要看起来那么惊慌。


    我们爱的只是“我妻子”或“我丈夫”的形象罢了,我们爱的并不是那个人。我们对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其实所知有限;如果你以为认识一个人就是不断地去辨识他,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他。因为辨识的活动永远是奠基于记忆的――对苦乐的记忆。对自己曾经追求过或拥有过的事物的记忆。爱怎么可能跟恐惧、哀伤、孤独或绝望相关呢?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怎么可能有爱呢?但我们都有巨大的野心,不论这野心是体面的或不体面的。


    因此若想弄清楚爱是什么。必须毫不费力地止息所有的情绪、好恶的反应以及过往的历史,就好像它们是有毒的东西一样。


    强烈的感受力。现代社会有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已经失去了强烈的感受力。我所说的感受力不是情绪或心情,也不是兴奋的心境。而是觉知、聆听和感觉,包括对阳光下的树叶、在树梢鸣叫的鸟儿,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


    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深刻地、强烈地、洞穿地去感觉眼前的事物,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的烦恼实在太多了。无论什么事都可能被我们弄成一种烦恼。很显然人类的烦恼是永无止境的,而且人们也似乎没能力去解决。烦恼越多,我们的感受力越低。


    我所谓的感受力就是去欣赏树枝曲曲折折的美,观察路上的尘土。感受别人的痛苦,或是欣喜万分地看着落日的美景。这些都不仅仅是情绪或心情而已。情绪或心情会形成残忍的态度,被社会所利用;只要落入情绪和心情里。你就变成了社会的奴隶。但是人必须有强烈的感受力。美、语言、话语间的静默以及对声音的觉知,这一切都会带来强烈的感受。只有感受力能够使人心变得敏锐。


    不带思想的观察。若是没有思想,就不会有情绪,而思想的背后一定有一份对快感的追求。因此,快感、思想和情绪是连在一块儿的。不带思想或情绪的观察就是一种高能量的觉知。但能量会被思想、联想、快感或时间感所消耗,于是观察的能力就不见了。


    感觉之全体。什么是感觉?感觉跟思想是差不多的东西。感觉就是一种觉受。我看到一朵花,我对这朵花产生了好恶的反应。这些好恶的反应是由我的思想所操控的,而思想则是从记忆中所生起的反应,于是我说“我喜欢这朵花”或“我不喜欢这朵花”,“我喜欢这种感觉”或“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可是爱跟感觉到底有没有关系?很显然,感觉就是一种觉受――好恶、好坏之类的觉受。这样的觉受跟爱有没有关系?你有没有观察过门前的那条街道,有没有观察过自己居家的方式,行住坐卧的方式?有没有留意过自己所崇拜的那些圣人?对他们而言热情就是一种性欲,所以他们否定了热情,否定了爱――否定指的是把这些东西抛至一旁。因为把感觉抛弃了,所以心中的爱也不见了。“感觉会让我变成性欲的囚犯,因此我必须割舍它。”如此一来你就把性变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若是能彻底去了解自己的感觉,认清感觉之全体,你自然会知道什么是爱。如果能看见树木的美、笑容的美以及城墙后面的落日――完整地看到这一切――你自然会知道什么是爱。


    深刻的洞察力。心能不能在无所求的情况下从核心生出深刻的洞识?“不去寻求什么”可能是唯一能产生这份洞识的方式。无所预期地巧遇实相,其中是没有任何欲求的,如此一来所有的传统修炼方式都被否定了,这样心才能变得高度敏感、彻底觉醒,而不再依赖任何经验来让自己保持觉醒。我们必须了解名相并不是那真实的东西,譬如“树”这个字并不是真实的树。你必须真的去接触这个东西,而不是透过名相,才会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这意味着名相已经失去了蛊惑人心的力量。(未完待续)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