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房屋利定居 磨制工具助生产
3个月前 作者: 楚人
侬人氏族走向平原之后,他们披荆斩棘,开垦土地,种植各种作物,希望获取更充足的食物,这一过程是特别艰难的,他们要克服的较大难题是:没有了洞穴之后,如何遮风避雨?如何躲避寒冷?如何保存好辛苦收获的粮食?
有的成员忍受不了没有了洞穴的不便,不断提出要回到山洞去,怎么办呢?氏族中的人们都在苦苦思考着各种办法。一位被大家叫做巢人的男青年,他的身体很轻便,常常能够爬到很高大的树木上,为大家摘取各种果实,巢人也与大家一样,经常思考居住的问题。
选择了在平原地带种植,就不能回到山洞,大家在天降大雨时,常常用一些植物的巨大叶子遮在头顶上,或者躲在附近的一些大树下,巢人对树木比较敏感,他仔细观察树木的形状,他发现,各种大树的树冠大都是上尖下宽的冠状,而树木上的很多鸟巢,大都是用树枝和植物的径、叶以及泥土做成的,能不能做一些这样的东西供自己居住呢?
巢人先是模仿鸟类,在树木上用树枝、树叶与一些草类搭起一个巨大的像鸟巢一般的东西,他钻了进去,窝在里面休息,他发现不够舒服,因为里面的面积太有限,睡觉时不能够伸开四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遇到大风时,自己搭的巢窝不够结实,甚至有摔下树木的可能,怎么办呢?
巢人是个执拗的家伙,他想起了自己过去居住过的洞穴,忽然,脑袋中灵光一现,他有了一个主意:“对了,我在一个比较低凹的地方搭上一个冠状的窝巢。”想到此,巢人就开始寻找合适的位置,他最终发现了一个比较低凹的土穴,巢人找来树枝、树叶、杂草,搭成了一个像是窝棚一样的建筑物,通过一个小口,巢人钻了进去,哈哈,既能遮蔽阳光照射,又能挡住风雨,太好了。
巢人的发明很快被同伴们学习模仿,一座座鸟巢似的建筑物很快建了起来,大家在夜晚的时候,一个个钻进窝棚之中休息,冬暖夏凉,储存粮食也很好用,大难题解决了,没有人再吵着要回到山洞了。
有了房屋村落可以安居,有了大片的土地可供种植,通过艰辛的劳动,收获到粮食,人类的生存有了可靠的食物保障,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开始了原始的农耕定居时代,离文明的门槛越来越近了。
我们的先民们,用粗糙的石器,开垦土地,种植庄稼,生活虽然艰辛,但是总算有了比较可靠地保障,他们在各个大河流域包括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渭水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迁移、繁殖、生产、生活,创造了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
除去种植庄稼之外,我们的先民还经常打猎、捕鱼等,他们经常使用的工具除了石器之外,还大量地使用木制工具,比如,他们使用比较坚硬锐利的树枝在河中扎鱼,他们用木棒来打击野兽,在打猎、捕鱼的过程中,先民们不断思考如何将工具制作的更加锐利好用。
一开始,他们试图用石块砍砸树枝的末梢,希望将树枝的末梢削尖,但是仍不理想。一位叫做燧的先民。他在砍砸的过程中,无意识地用石块磨蹭了树枝的尖部,他惊异地发现,树尖被磨光了,他继续磨了下去,竟然加工出了一个更加锐利的鱼枪,他跳起来大喊:“看我的鱼枪。”
大家赶过来,用手摸着燧制作的锐利工具,询问他制作的方法,燧很得意地教授大家磨制鱼枪的过程与方法,所有的氏族成员都掌握了磨制工具的方法。工具越来越好用了。
燧不仅找到了磨制木质鱼枪的方法,他还用同样的手段来尝试着将石器磨光,一旦石器的锋面被磨薄、磨平,那么,各种石器包括石刀、石铲、石斧等都将大大地提高使用效率。
木质工具较好制作,也比较轻便,但是不太耐用;石质工具耐用,但是使用起来笨重费力,燧就考虑骨质工具,一些动物的骨骼巨大坚硬,可以用来生产、捕鱼、带、打猎,骨质工具还有一个较大的优点是轻便耐用,有些头脑灵巧的同伴甚至用细藤条将骨刀、骨铲、骨斧与木棒捆绑在一起,增长了柄的长度,使用起来更加便利,个别大块骨头上有一些天然的骨孔,穿过骨孔,将骨器与木棍捆绑在一起,这样的工具更加便于使用。
燧不断地动脑筋思考,加入能够在石器上钻孔,将木柄与石铲、石斧等牢牢捆在一起,那么,加了柄的石铲、石斧、石刀将有多么便利啊!燧马上找来工具,试着制作,他凿啊、磨啊,不太理想,孔太难做了。
他拿着一根木棍,脑子想着事情,手却不停地随意地在地上翻转着木棍,当他停下来时,燧惊异地发现,他手中的木棍竟然将脚下的硬地钻出了一个洞,对啊,用这种方法试一试,燧找来一块坚硬的尖石,在一个石斧上反复地钻着,钻了整整一天,终于钻出了一个石孔,燧将一根结实的木棍穿进石孔,再用细藤将木柄与石斧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一种神奇的工具就产生了,手持这柄石斧来砍砸野兽,它的威力将比过去用手直接拿着石斧,增加十几倍的力量。
燧的能力得到大家的称赞,他十分兴奋,他每天都在思考着用新的方法来创造出新工具,他简直像是着了迷似的。他不停地制造着各种新工具,他的尝试大多不成功,但是,他还是乐此不疲,坚持尝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