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黛玉之论
3个月前 作者: 效颦
难得父亲问起此事,黛玉也有意表现一番。【】
虽说没人知道,他们能做到哪一步。可接下来的事情,哪怕黛玉是个女子,也不想只在一边看着。是以,黛玉到底还是斟酌了一番措辞,才道“我也不如父亲,做了那么些年的官,民生政务都擅长。但我们林家似乎几辈人的身子骨都不算好。父亲虽是寒窗苦读、官场沉浮,但终归是家里的独苗,后来又有母亲打理后院。要说后宅恩怨,市井小人的心思,只怕不见得领教够了。”
这是事实。
若非如此,林如海也不至于动了游历天下,完善理念的想法。事实上在黛玉说起她原本经历过的一切之前,林如海甚至都并不知道,后宅之中,居然也会有那么多复杂曲折、阴毒狠辣的小动作!
黛玉继续道“女儿曾寄人篱下,外祖溺爱,却又是舅母不喜。人心反复之处,倒算是领教深刻。可若是仔细想来,终究还是因这些后宅女子,终身被拘囿于一方小小天地之中的缘故。莫说那等不能读书习字的,就算是那等饱读圣贤书的又如何?一生所求,只能是丈夫儿女。操持家务,惦记的事情,又怎能脱于银钱之外?若能另有所见,有别物可求,却也多半不至于如此。”
顿了顿,黛玉接着说道“女儿想来,世人皆是如此。若无可寄托,无可追求,便只能寄托、追求眼前之物,自限自身。又难免走入歧途。”
林如海默默点头。
黛玉的着眼方向不同,但得出的结论,他已经有些感觉了。
而且,黛玉之前说“不见得需要让女子走出闺阁”之语,林如海几乎有些失笑。
“可话说回来,既然人都容易寄托眼前之物,这也是人心的道理。”黛玉继续斟酌着言辞“儒门也是明白这些。虽说教化天下,但其实一直力有未逮,便任由佛道两门传教。若是真笃信佛道两门,不说其他。好歹也不至于祸乱天下。”
林如海又点了点头。
黛玉说得似乎有些杂乱,但他可以理解。
何况她现在说得主要还是现世的情形,或者说儒家渐渐形成的治世之道――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各种礼法道理,比如孝悌仁信之道,都已经深入人心。
但终究还做不到让所有人都知诗书明礼仪,佛道两家,便是不错的补充。
虽说偶尔也有被反噬的时候,但总体来说,天下一直都在儒家的掌控之下。
黛玉继续道。“后世的人也未必不明白这个道理。是以,按墨玉所说,这佛道两门并其他宗派,倒比儒门还要长久些。那净土宗、禅宗教义最为接近人心所求,就更是昌盛。而在华夏之外。类似于极乐净土的天国,也有众多信奉者。都是一样的道理。”
林如海这次简单道“但佛道诸教,不可治世。”
轮到黛玉点头了“这是自然的。供奉仙神,不求自立,不是为人之道。且佛门求善果。真信者难免软弱无争。道门求长生,求得是一己之结果,是以据说如今也已险颓势。这些教派,自然都不擅长治世。但按墨玉所说,后世各国却并无一国能彻底摈弃神佛信仰而治世。也终究是治世之法皆有缺憾的缘故。而这些缺憾,倒确实是儒家能够补全的。”
林如海有些有趣的笑道。“你倒是说说看?”
倒是并不计较黛玉直呼墨玉名字的事。
黛玉认真道“对所谓的世界各国,墨玉也所说不多。不过女儿听来,似乎是接近于法家。所谓的以契约治国。*理而轻人情。但人心所求,岂是律法能完全约束?人心又怎么可能完全寄托于律法?自然只能依靠信仰。若无信仰,光有律法,只怕不足以治世。善恶、道德,想来不是光靠律法就能够界定。”
黛玉没有用什么肯定的词汇,但她对自己的看法还是颇为笃定的。
“而墨玉所说最多的,还是后世华夏的治政。据说那时的思想,也有‘不语怪力乱神’、‘大同之世’的说法,要女儿来说,这倒是后世最完善的治世理念,可惜终究还是差了一筹。否则不至于在一度灭佛绝道之后。又让佛道两门依然复苏了,佛门更是颇为兴盛。”
“差在何处?”
黛玉笑道“自然还是那句话,不曾给人一个寄托之处。人心若是没有寄托,便容易茫然堕落,或有诸多愚行恶性。和眼光狭隘,却是一致的。大同世界虽好,若只有大同世界在彼岸,又有几人能一径前行?儒门好歹还求个清史流名、流芳百世呢。真要说大同之世,也该是儒门的核心之论了,但不说后宅女子,无知愚民,就说父亲日常所见的朝廷百官,可有几个真信这个的?父亲自己相信么?”
说到后面,黛玉说得颇为戏谑。
林如海也只能无奈摇头了。
“士农工商,不论四民,女子又总低男子一等。”黛玉轻叹道“父亲也该知道我之前为何那么说吧?为什么说治世,不见的需要女子走出闺阁?”
林如海点头“你的意思是,大同不可能实现,或民众之间,或男女之间,终归是要有个高下之分的?”
黛玉道“所谓的‘阶级’,便是不明着说,终究也是存在的。所以,孔孟两位圣人也罢,墨玉所说的哲思者也罢,思考了许多天下治世的道理,说了大同之世。光是男、女二字,就已经分出了高下了。哪怕只是疏忽不言。”
林如海叹道“果然你是个有心的。”
黛玉不是说女子真的不用走出闺阁,更多的只是怨愤不平。不过,这种不平,倒没有影响她的根本想法。
她的意见,其实就是两点――
第一,任何治世理论,除了必须的规范、约束之外,都要考虑人心的需求――近的、能在眼前看到的需求,或者说理想。在这方面,连“名垂青史”都稍显高远,就别说大同之世了。
第二,天下大同,这本来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儒生可以说出口的追高要求。可这四个字,本身就是儒门学说里,最飘渺的东西!也许依然可以作为最高理念存在,但势必要做出调整。
于是,林如海都不能不说一句“虎父无犬女”!
这里面的东西,有些是他也考虑到了的,但其中有一部分,连他也觉得颇为受益。
ps:抱歉最近的字数少。这一段其实算是本文的核心之一,但无疑连我自己都有点不想写了。太占位置不说,还弄得头晕脑胀。想要一章之内结束林家父女的对话,结果只有两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