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追逐新千年(十三)

3个月前 作者: 湘西教书匠
    “徐(cz)州,我们来了!”辞别王谨瑜和张欣瑶他们,方斌带着玉儿,驾车开上了沿江公路,往南(nt)通跑,计划经过苏(s)嘉(j)杭公路,经南(nt)通穿宿(sq)迁过淮(ha)安,直达徐(cz)州。又担心玉儿在玉佛寺受了老和尚的影响,情绪不高,有意兴奋地大声喊道,却并没有听到玉儿象往常一样回应自己,转头一看,玉儿没情没绪地望着车窗外,不言不语,心里一沉,却笑嘻嘻地说:“你莫听老和尚胡言乱语,他不吓人,怎么骗钱?你知道的,还胡说我三妻四妾,呵呵,我一个婆娘都忙不过来,哪有那么好的精力?”


    “咯咯----”玉儿终于启齿一笑:“你莫亵渎菩萨!我看老师傅是有道行的!要不,他哪儿能晓得我们是半路夫妻?又怎么说你出身贫寒?现在你也看不出有寒酸样啊?”玉儿说得也是,现在的方斌,早已经不是当初只身来江城打工的样子,象模象样,有了许多企业家的派头。


    “呵呵,如果不是皇亲国戚,有几个人没有少年奋斗的经历?说某人出身贫寒,大体上也不会差到哪里,反而会让人觉得自己经历过努力,并非靠祖辈福荫,有种成就感,从而拉近距离,对老和尚多一份好感;至于说我们是半路夫妻,”方斌嘻嘻一笑,本想说我们可能从面相上看出有年龄差距,又怕玉儿误会,更怕伤了她的心。嘻嘻地笑。促狭地说:“老和尚眼睛毒!可能观察到我们有亲昵的动作或者眼神。俗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我那么恋你,让老和尚猜到我是偷人家的老婆!”


    “瞎说!”玉儿脸颊一红,心里暖暖地,分明感受到了对方浓浓的爱意,看着窗外不断变幻的景色,心情也亮丽起来。几个小时后,就到了徐(cz)州。


    徐(cz)州,简称徐,古称“彭城”,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w)山湖,西连宿(sz)州,东临连(lyg)云港,南接宿(sq)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作为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有超过六千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千年燕京,有“九朝帝王徐(cz)州籍”之说,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


    “夫人,今天我们先休息一下,明天去哪儿玩啊?”在假曰连锁酒店住下来,方斌笑嘻嘻地说。


    “晚上我们先去彭城广场看一看,顺便吃点东西,明天再去云龙山看看。”玉儿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说。


    “好的!你是老板,我是仆人,都听你的。”方斌嘻嘻地笑:“先去洗澡,干干净净再去逛街!”


    彭城广场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广场东西长约250米,西起中山北路,东至彭城路:南北宽400余米,横跨淮海路,管理面积近十万平方米;广场由中心广场、副广场和南广场三个部分组成。主广场按‘鼎‘字形分割绿地,组织游人。‘鼎‘的四只脚为伸向四方的游览道,‘鼎‘身用安溪红、太行红花岗岩铺装成目前国内最大的象棋盘,象征着徐(cz)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最能代表徐(cz)州特色的便是两汉文化,徐(cz)州不仅是江(js)苏西北隅重要工矿业城市和交通枢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为宋国彭城,秦末为西楚都城,三国魏置徐(cz)州,是江(js)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布满全城的历史沉积,尤其是两汉文化,辉映了整个中华。”虽然受了老和尚的影响,玉儿的兴致不太高,但还是简明扼要地给方斌讲述徐(cz)州的历史。


    “是啊。”方斌牵着玉儿的手,笑嘻嘻地说:“刘邦是从这里起家的?两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这个草莽英雄是分不开的。”广场上人很多,有的在随着音乐跳舞,有的在纳凉闲话,树影婆娑,月光溶溶,四周分布着许多小商场小食店。


    “我们去见识一下徐(cz)州有名的辣汤。”玉儿指着不远处小店的招牌,“辣汤是徐(cz)州特有的一种小吃,其他地方绝对没有,原名雉羹,由彭祖创制,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呵呵,是么?”方斌勾起了食欲,“彭祖可是寿星啊?吃了他创制的辣汤,是不是也会长生不老?”


    “嘻嘻---哪有那么好的事?”玉儿嗤嗤地笑,暂时放下了心事,“果真如此,那小小的徐(cz)州,还不挤破了门槛?”两个人说笑嘻乐间,走进店面坐下,点了两碗辣汤和几个烙馍。


    “噫?怎么这样黑乎乎的啊?”辣汤端上来了,虽然闻起来香喷喷的,可是看起来一点也不敢恭维,黑乎乎的一大碗,方斌惊讶地叫了起来。


    “同志你是第一次来徐(cz)州?”端汤的老师傅笑眯眯地说:“你尝一口就知道好不好了?”


    “是么?”方斌低下头喝一口,怔住了:此汤味道粘稠,鲜辣至极,喝到口中有酣畅淋漓之感。连忙说:“老师傅,汤真的好喝!爽口爽心!”


    “那当然!”老师傅自豪地说:“此汤用野鸡和稷米煲制而成,里面放有鳝鱼丝、鸡丝、面筋等等。熬煮时间长达半天之久,直至骨酥肉化,稷熟出汁,和以盐味等佐料,看起来黑乎乎的,喝起来带有增进食欲的胡椒味道,在汤中加上些许香油,更是美味。”又指着放在方斌面前的烙馍说:“二位也是行家!这个馍,也是徐(cz)州一绝!徐(cz)州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烙馍制作的炊具是用直径尺余的铁鏊子、一根枣核式的擀面轴、一根扁竹劈子。我的这种馍,食法多种多样,不仅可卷荤裹素,还可用蔬菜或其他馅料做成菜合。我在中间放了葱花油盐、鸡蛋,做成的是油馍。你们尝尝?”


    “嗯!”方斌对这个老师傅的话,深信不疑,拿起色泽金黄的油馍,咬一口,香脆可口,满嘴带香,酥脆细软,油而不腻,别具风味,赶紧竖起大拇指:“好吃!”老师傅笑而不应,退了回去。方斌和玉儿,一口馍一口汤,吃得大汗淋漓,津津有味。


    第二天一早,方斌带了玉儿去云龙山。


    甫进山门,扑面而来的是苍劲有力的古松和未经雕琢的石阶,无不散发出浓郁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就连路边的一座碑亭、一架小屋,均用粗木搭建,青砖灰瓦,重造型少装饰,简朴大气,典型的汉代风格,令人欣喜。从山门拾级而上,一路上松林茂盛,巨石磷峋,凉风习习,古风盎然。


    “云龙山大石佛当为云龙山镇山之宝,苏东坡的墨宝则为云龙山的点睛之处。”玉儿挽着方斌的胳膊,一边拾级而上,一边滔滔不绝地说:“放鹤亭为宋神宗(赵项)元丰年间(公元1073年)春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又称张山人。他在山上建一亭,并养两只仙鹤,隐居山上。苏轼在徐(cz)州任太守期间,常率宾客在亭中饮酒,和张天骥交成好友。于元丰元年十一月,苏轼写了一篇《放鹤亭记》,现立碑文于放鹤亭南侧,这篇文章脍炙人口,并被选入《古文观止》,徐(cz)州的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文而闻名于全国。”


    “呵呵,文以人传,山因文而名,真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千古,山水不朽!对了,接下来我们去哪儿?”方斌转过头,在玉儿脸上亲一口,笑嘻嘻地问。


    “我看我们不必赶名山大川,也不必去大都市看风花雪月。我想去海边看一看,洗个海水浴,再到孔子故里看一看,坐坐海船,怎么样?”玉儿吊在方斌胳膊肘儿,偏了头笑盈盈地说,那幅娇媚的神态,仿佛一个情窦初开的纯情少女,让男人感觉心旷神怡,又怜惜之心大起。


    “行!知我者,玉儿也!”方斌嘻嘻地笑:“下一站,连(lyg)云港!”。)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