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不是冤家不聚首第五节 血脉相承
3个月前 作者: 寒潭水一色
杨棒子在红军时期就是团长,后来一、三军团合并,变成了连长,到抗战爆发时是副营级,然后是团长,又一路降下来,接着又一路升上来,变成大军分区的司令员,能做到这点,和他的背景是绝对分不开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六分区的黄司令员要去陕甘宁之际,军区要把杨棒子扶到统辖两个军分区的位置上,其实除了战功和指挥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杨棒子从延安到麻田的八路军总部,再到晋察冀,都是那条最主要的红一血脉的人!用的放心,绝对信得过!
“山头”,是对革命战争时期,不同根据地、不同部队序列的群体的一种别称(或俗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是由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的,随着革命战争形势的变化,各个“山头”又发生分化、重组和衍生,关系非常复杂。
我军的“山头”是历史形成的,它并非人为“拉帮结伙”的结果。而且各个“山头”也都曾在革命战争时期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山头”的历史地位是这个群体在革命战争时期所作出的贡献奠定的。
前面说过了红一体系了,再说说其他几个体系。红二方面军:二方面军实际上是到了长征即将结束时才成立的,开始时一直称为红2、6军团。
红2军团是贺龙的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没有象刘伯承、叶剑英那样到苏联留学,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队伍,建立了红4军,后与洪湖地区周逸群、段德昌、许光达的红6军合并,建立红2军团。这支队伍最多时曾达到三万人,但两任政治领导都起副作用,影响了部队的发展。先是邓中夏来贯彻立三路线,使部队遭到极大损失;后来的夏曦贯彻王明路线,更是乱杀一气。怀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军出身的领导干部几乎被杀害殆尽,一度全军团只剩下三个半党员:贺龙、夏曦、关向应和卢冬生。军团也缩编为红3军。
红6军团原是中央红军系统的,前身是红3军团的红8军和湘鄂赣地方部队红18军。后来为了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从湘赣地区赶到湘鄂西与2军团会合,一起活动。
由于任弼时党内地位高,两个军团会,得以解决夏曦问题,挽救了红2军团的命运。2、6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后。按中央指示,2、6军团加上罗炳辉的9军团(当时归属四方面军指挥,改称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是贺龙元帅,萧克上将。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实际由张国焘控制。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后,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红四方面军一号人物张国焘。二号人物陈昌浩,三号人物徐向前,但政治上有张国焘做主。
一、四方面军长征中先联合又分裂,造成了两军的严重对立。本来四方面军人多势众,但先是张国焘南下战略失败。随后西路军失败,两个军全部损失,只有李先念率领一小股部队逃出,连总指挥徐向前都是要饭才回到陕北的,这使得张国焘底气大虚,从此双方攻守逆转。四方面军将领多进入红大受训,尤其是抗战爆发后,许多都被分遣至其他部队,没有回原红四方面军部队。
红四方面军的代表是徐向前元帅,洪学智、许世友等上将。
陕北红军:陕北红军从规模和影响上讲,不能与三大主力红军相提并论,但它在红军的存亡绝续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到陕北红军,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红军。当初鄂豫皖红军主力西征四川时,留下了一小股部队红25军,由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率领,在当地打游击,后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就是这支部队的。但这支部队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很难继续立足,于是在沈泽民牺牲后,由中央派来的军长程子华和徐海东等人率领也开始长征,并最先到达陕北。到陕北后,他们发现那里有刘志丹的两块小根据地,于是两支部队合并,建立了红15军团,徐任军团长、程任政委、刘任副军团长。
正宗的陕北红军其实是很弱小的,但这支小部队却出了个大人物高岗,此人曾一度被毛泽东作为接班人培养,地位和刘、周并列。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从出发时的八万人减少到八千人,1、3军团合并为1军团,于是15军团加入进来,组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徐海东服从中央指挥,对中央帮助极大。因此毛泽东一直很感激徐海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55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
二、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原来的四大山头逐渐演变为五大山头。
115师说过了,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治部主任关向应。下辖358旅,旅长张宗逊,为原2军团部队;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为原6军团部队。由于贺龙过于看重统一战线,该师不注重建立根据地,一直发展缓慢,是几支部队中最弱的。该师建立的晋绥军区与其他几大根据地相比要小的多。担任120师副师长是萧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就不再得志了。八路军中另外两位副师长聂荣臻和徐向前后来都是元帅,萧克却只授了个上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萧克支持张国焘,被毛泽东视为“叛徒”。王树声尽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也坚决支持张国焘,但他本就是四方面军的人,各为其主,也不为过,毛泽东能原谅他,55年仍授他大将军衔。而萧克是毛在井冈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张浩(林彪堂兄)。恢复政委制后。邓小平接替因病去职的张浩,担任政委。下辖385旅,旅长王宏坤,为原4军部队;386旅,旅长陈赓。为原31军部队。该师活动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地区,以385旅为主建立了太行军区,386旅为主建立了太岳军区,还有陈再道的冀南军区,后来,115师的冀鲁豫军区也划归129师管辖。
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既包括原中央红军留下的部队。如陈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红25军留下的部队,如高敬亭部;还有谁也不属的小部队,如闽东的叶飞部。尽管它是个军,但级别只能与八路军的师平级。这又形成一个新的山头。不过,中央从八路军派出了大量部队加入新四军,使新四军的成分大为改变。后来,只有粟裕的一师和谭震林的六师是比较纯的新四军部队,其他几个师都是原来八路军的部队了。还有个特殊情况: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虽然名义上属新四军序列,但它归中央直接领导。其实是个小山头。他的部队既不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也不是八路军部队南下,而是李先念从延安带一部分干部过去自己发展起来的。到抗战后建立了中原军区,更明确脱离了新四军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五大山头格局不变,但地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东北:抗战胜利后,中央原准备派林彪到山东军区接管115师老部队,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关,和国民党抢占东北地盘。
中央调遣出关东北的部队,基本是抗战期间分散的原115师各部的复盘。山东军区的老部队(原115师343旅发展起来的)和新四军3师(原115师344旅发展起来的)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入东北,建立了东北根据地。随后建立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此时,这支部队已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红一方面军”山头了,高级指挥员里四方面军的干部也很多。程子华的冀察热辽部队原属晋察冀军区,但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连战失利,晋察冀与冀察热辽已被国民党部队隔断联系,冀察热辽部队遂改隶东野指挥。
东北(四野)出了两位元帅、三位大将及一大批著名战将:代表人物有林彪元帅(党、政、军一把手--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在军队方面有罗荣桓元帅、黄克诚大将、肖劲光大将、谭政大将,以及刘亚楼、李天佑、韩先楚、洪学智、邓华、黄永胜、吕正操等一批著名上将。在党政方面还有陈云、高岗、张闻天等。
华北:华北“山头”属于“115师”的分枝。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和其他战略区一样分为两摊,主力部队组建为野战军,军区管地方部队和后勤供应。刘邓大军南下后,原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建立了华北军区。1949年全军整编时,华北野战军未加入野战军序列,没有授予“野战军”番号,三个兵团直接受中央指挥(第一兵团单独执行围攻太原作战;二、三兵团划归东野林、罗、刘统一指挥)。后来,18、19兵团都划归一野序列。
华东:以原115师为主的山东部队进军东北后,原山东军区交给新四军,陈毅任司令兼新四军军长,原新四军的地盘建立华中军区暨野战军,由张鼎丞任军区司令。当时的华中军区受陈毅指挥。同时,陈毅对山东军区的原八路军部队指挥也不顺利,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指挥员时有冲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形势并不乐观。鉴于此,中央决定华中、山东合并为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这才摆脱了被动局面。
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五大“山头”中,东北与华东(山东、华中)、晋察冀(华北)这三个“山头”是血脉相连的,都与115师有着割舍不掉的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