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氏三状元
3个月前 作者: 宋隐之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宋状元、宰相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唐高祖武德元年,井县就建址于大桥场东侧。唐未,任井县令的陈翔就是陈氏三状元的祖父。陈氏祖籍河北,据《陈氏族谱》载:“陈氏自唐有德公其后入蜀,居阆州西水等处。唐未,陈翔为井令,因家焉。”陈翔之子陈省华有三个儿子,即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北宋初年,三子相继进士,尧叟、尧咨考状元,大桥镇因此而闻名当世。古老的井县于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南部县,因“三陈”状元事,留下了不少佳话和古迹。
陈省华夫妇庭训严谨,教子有方,《南部县志》载:“宋陈省华对客,子尧叟、尧佐、尧咨列待,客不安。省华曰:学生列待,常也。”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后来三子成名而母获殊荣。《保宁府志》载:“陈冯氏,南部人,陈省华妻,多智术,有贤行,教子以礼法,以尧叟贵,封鄢国夫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三陈”为官勤政爱民,连皇帝也写诗相赞。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赐尚书陈尧叟出判河阳》诗云:“苑昭清誉,朝端仰盛才。”宋代大豪欧阳修也曾撰《卖油翁》言“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大桥镇东北有一个小山湾,茂林修竹,清幽绝俗。湾内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略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是陈氏三兄弟幼年读书的地方,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洞内有一突出的小石锥,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苦读书而留下的遗迹。历代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诗名。宋淳熙三年,杨异悚诗云:“入户万君子,当岩数老龙。”诗赞陈氏兄弟,言之凿凿。
漱玉洞今大桥小学后面元宝山下,离漱玉洞不远处有瑞笋湾,因三石笋得名。《陈氏族谱》载:“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将相迭出”“瑞笋”其实是石头如笋状,质青而坚硬,笋高达2米,略呈方形,左右圆而略低,可惜特殊时期被毁。清县令李澍有诗吟石笋道:“井县石笋生,联床风雨读书声。古来鼎足无双品,占鳌头第一名。此日残留西水曲,当时纸贵洛阳城”
大桥镇南侧,有一石墩平桥,桥长164米,宽29米,高38米,是陈母“杖坠金鱼部县志》载:“金鱼桥县西十里,宋尧咨守荆南归,母冯氏问尧咨:汝典郡,有何异政;答云:过客己见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报国,一夫之技,岂父训哉。击以杖,坠所佩金鱼,故名。”
大桥镇东南50米处有一座三块巨石砌成的桥,桥刻龙,扬首奋须,故称"龙桥"。旁有一口凿于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广,水味甘美,大旱不竭。传说陈母冯氏汴京思家乡水,尧叟以驿马驰送,故名“思乡井”。龙桥即当时驿马候水处。
大桥镇四山夹一河,山间秀木茂密,支盘河碧水澄清。古时从阆到成都经大桥古道,道边有一座二郎神庙,侧旁又有逍遥观与高大的清风阁相对峙。逍遥观建老君山,山有老君洞,传说神仙常洞聚会谈玄。大桥镇上古时有明月楼,是人墨客常相聚的地方。前人留有诗句题咏井县道:“四面青山拱笔尖,金鱼透海涌寒泉。一道二朗前镇守,逍遥观顶老君眠。清风阁上神仙聚,明月楼口古圣贤。书岩教子谈经史,龙桥古记万万年。”大桥镇因“三陈”事至今闻名遐迩。
“三陈”虽然功名显达,但与眉山“三苏”相比,还是鲜为人知。
“三陈”的生活年代早于“三苏”,其功名、官职也远远超过“三苏”。同时,他们也都勤政爱民,苏轼治理西湖,留有“苏堤”,陈尧佐治理钱塘、卫河、汾河,留有“陈公堤”。
究其原因,“三苏”美名得以章传世,正如三苏祠一联所说: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