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们共同的朋友


    -------------------------------------------------------


    ☆https://.


    -------------------------------------------------------


    译者序


    一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世界著名作家,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和最伟大的代表。他幼年家庭贫困,父亲因债务入狱,十二岁便不得不劳动谋生。这种经历使他熟悉英国下层人民生活,为他后来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打下基础,也为他一生的创作准备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教育、法律、宗教等作出深刻揭露,充满对弱小者的同情,为他们发出不平的呼声。他常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描写人物和事件,长于心理描写,尤其善于描写儿童和变态心理。他的小说情节一般都生动曲折,引人入胜。有些甚至离奇浪漫,富于幻想。因此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近百年来无论在世界的西方或东方,狄更斯作品盛行不衰,对狄更斯思想与艺术特点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各国文艺家重视的课题。


    狄更斯一生创作了数十卷优秀文学作品,为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仅长篇小说,便有十四部之多(如果加上他最后未完成的《德鲁德疑案》,则共有十五部)。他的创作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36—1841),他写了《匹克威克外传》、《奥立弗·退斯特》等作品。第二阶段(1842—1850),写了《董贝父子》、《大卫·考坡菲》等。第三阶段(1851—1870),是狄更斯创作道路上的新的高峰,这时他的创作能力依然旺盛,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度失望使他的小说带有更大的批判性,他的幽默风格和讽刺笔法中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辛辣味道。继《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之后,在1864年至1865年间,他又以在刊物上连载的形式,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朋友》。


    这部作品在篇幅上是他的最大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后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思想上和艺术上都独具特色。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是伟大小说家狄更斯的“天鹅之歌”。


    我们不妨引用几段前人的评语,用以概括地介绍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英国伟大作家萧伯纳(1856—1950)说:“我们只消看一下《大英百科全书》当前流行的一版中有关狄更斯的文章,就会发现那些睿智的批评家们仍在不遗余力地吹捧狄更斯早期描述个人的故事,而对于像《艰难时世》、《小杜丽》、《我们共同的朋友》,甚至《荒凉山庄》……这样一些杰作却无视或贬抑,这是因为它们无情地、忠实而深入地揭露了英国的社会、工业和政治生活;我们从中还会看到狄更斯是多么有力地击痛了统治阶级的良知。”


    俄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卢纳察尔斯基(1875—1933)在他论述狄更斯的长文里说:“狄更斯在他最后的杰作——《我们共同的朋友》这幅巨画里,再度达到了他的创作高峰。……这部小说经过缜密的思考,充满最奇特的典型,自始至终闪耀着机智……狄更斯在他这部最后的作品中聚集了他的幽默的全部力量,在这篇牧歌里,绝妙的、快乐的、可爱的形象遮盖了那弥漫在他内心的忧郁的情绪。”


    美国批评家爱德加·威尔逊(1895—1972)在他公认的杰作评传《狄更斯:悲剧和胜利》中说得更为详尽,他说:“《我们共同的朋友》,如同所有狄更斯后期作品一样,今天对于我们要比当年对他的读者有意义得多。狄更斯一生创作了一系列杰作,这是又一部堪与以往巨著匹配的小说——是过去成就的新发展,但在某些方面又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部作品。狄更斯从来不重弹老调,在三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他的艺术也日臻完善,题材不断翻新,效果日益新奇;所以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有它自己的趣味和意味。狄更斯创作《我们共同的朋友》时遇到不少困难,但它们并不令人感到狄更斯已是江郎才尽,文思枯竭,恰恰相反,这本书瑕不掩瑜,展示了一种旺盛的智力。”


    二


    《我们共同的朋友》由于它鲜明的批判倾向,成为一部十九世纪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表现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度失望,他从自己一生的经历和观察中得出结论,认为金钱是万恶的源泉,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对金钱的疯狂追求,造成了社会上许许多多的罪恶和不幸。作品中引人注目的那些垃圾堆和成为人们争夺目标的老哈蒙遗留的垃圾变来的财产,象征着为人间带来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所积累的不义之财。这本书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灾难都是贫富不均造成的。贫穷压抑了丽齐天生的丽质和聪慧,使她几乎在泰晤士河边的贫民窟里埋没一生。贝拉这个美丽姑娘的善良天性,曾几度被金钱所扭曲。尤金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因为富有,便成天游手好闲,不能为社会做出什么有益的事。魏格这个流氓所表现出的种种恶行恶念,都是在金钱势力的引诱下造成的。此外,波茨纳普、维尼林、拉姆尔夫妇、弗莱吉贝等人,以及维尼林家餐桌边的常客,那些铁路董事长和没有姓名只知道他拥有数十万英镑财产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有钱,便可以胡作非为,可以支配成千上万人的身家性命,甚至可以用金钱买到议员的身份。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的思想是明确的:金钱万恶,私欲可耻,财富害人。他厌恶那个钱能通神、贫富对立的社会,只不过由于历史的限制,他不知道问题不在于财富,而在于分配财富的社会制度,狄更斯和所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一样,看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间的不平,而不能正确地找到这不平的根源。


    在诅咒金钱万恶的同时,狄更斯歌颂人的本性,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金钱势力的压制和引诱下才会出现人间的种种恶行。狄更斯和许许多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样,致力于唤醒人们的善良天性。一种隐而不露的宿命观贯穿在狄更斯所有的作品中,他用一个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来启发人们弃恶从善,《我们共同的朋友》也不例外。我们看见,好心肠的丽齐、尤金、哈蒙、贝拉、鲍芬夫妇、珍妮·雷恩、瑞亚和斯洛皮……一个个都得到他们应有的幸福。而赖德胡德和海德斯东之流,则只能葬身在冰冻的河水里;弗莱吉贝最终挨了好一顿鞭子,还被小珍妮在他的伤口上撒了胡椒粉,作为他应受的惩罚。


    出于这种对人类本性的肯定和尊重,狄更斯在所有的作品中从来都同情下层贫苦人民,《我们共同的朋友》在这方面则又有新的发展。比如作品中的珍妮·雷恩形象,作家便写得比以往任何一个畸形儿更具有美好的心灵和才智。有些批评家对珍妮·雷恩形象曾颇有微词。比如,美国亨利·詹姆斯(1843—1916)甚至说这是一个“小怪物”,而其实,狄更斯正是在像她和老瑞亚这样的人身上流露出他内心深处浓烈的人道主义感情。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家笔下的正面人物,几乎全都是受苦的劳动人民;那两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尤金·瑞伯恩和莱特伍德以及男主人公约翰·哈蒙,也因为他们身上和普通人相通的气质,才得到作家的善意对待。狄更斯在这部作品中对波茨纳普、维尼林、蒂平斯夫人……以及对他们背后的英国上层官僚权贵集团的揭露和讽刺,与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歌颂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们看见,作品中体现了作家心目中的美德的,恰恰是船家女丽齐,而不是别人。丽齐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地下河去救了尤金的性命,而帮助她完成这一壮举的本领,正是她幼年时在艰苦劳动中养成的习惯。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见了狄更斯高尚的民主主义精神。可以说,在这部作品中有着作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限度的否定。这种否定态度直接表现在诸如希格登夫人一生经历以及其他事件的生动描绘中,也表现在作品的每一个章节和许多细节描写中。甚至在他描写景物时,也渗透着对于当时英国生活环境的厌恶。比如写丽齐和珍妮两人在瑞亚老人的屋顶上的那一场就是这样。伦敦城在狄更斯的笔下,是阴沉、昏暗、拥挤、肮脏的,在这里,人类生活被污染、被破坏,而罪魁祸首正是那些以大烟囱、商号、银行等等为象征的资本主义文明。又比如,我们在小说中每次灾祸或可怕事件出现之前往往可以读到一段优美恬静的风景描写,作家好像是有意用这种反衬法来证明,美丽纯洁的大自然已经被这种人类的恶劣制度所玷污。


    三


    《我们共同的朋友》在艺术上的优点是明显的。作家高超的文字技巧、丰富的想象力、幽默的笔调、巧妙的讽刺手段、刻画入微的心理描绘本领,在这里得到尽情的发挥。这部作品既真实、细致、风趣、亲切,又充满着奇妙的想象和诗一般的气氛。我们在贝拉·维尔弗家的餐厅里,在鲍芬家的壁炉旁,在维尼林家的餐桌边,在维纳斯的店堂里所见到的,是真实到栩栩如生的地步的生活描画;而在希格登太太的生活道路和人生态度上,在波茨纳普大言不惭的滔滔宏论中,在赖德胡德这个无赖的咬字不清的胡言乱语里,在鲍芬太太的奇特装束上,所见到的又是一种颇为夸张和着力渲染的、近乎浪漫主义的丰富的想象和透彻的观察。这部作品还饱含着象征意味,不仅那些垃圾堆象征以资本主义方式积累的肮脏财富,魏格这个社会渣滓最终的结局也是被人家抛进一辆垃圾车里,而且连人物的姓名,比如维纳斯、斯洛皮等等,也都带有象征色彩。总之,狄更斯这位伟大的小说艺术家在他这部最后的完整长篇小说中施展了他毕生积累的艺术本领,表现了他未曾减退的艺术才华。这里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


    然而,这部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地方,应该是其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同时又是设计周密、安排巧妙的情节结构。


    狄更斯在他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采用了流浪汉小说或游记体小说的松散写法;这一写法在他第二部小说《奥立弗·退斯特》中就已经开始放弃了。从此,他对小说的情节安排,刻意求工。叙述故事一部比一部枝叶分明,结构谨严,细致绵密。到了《我们共同的朋友》这第十四部也是最后一部完整的长篇,他的写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这部小说和他的其他许多作品一样,是分章分节连载发表的,作家更需要巧作安排,使其每一断处皆有伏笔,高潮之后另有高潮,从而能够不断地引人入胜。这一点和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是颇有共同之处的。


    这整部小说在结构上共分为四部,每部约二十万字,每部十六或十七章,每章一般为一万余字,布局极其匀称。四部小说的名称虽各有讲究,但却都是出于英国的谚语,寓意深长,耐人寻味。四部之间在情节上的编排也是明显的。第一部《杯唇之间》,主要展开故事,介绍人物,交待关键。第二部《人以群分》,叙述各类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集团派别。在第三部《山重水复》中,情节更趋复杂,故事若明若暗,使人难以理出一个线索来。但是到第四部《柳暗花明》里,则真相大白,各得其所,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整个内容丰富、结构宏大的故事中,包含着大约九条情节线索和九个不同类型和性格的人物集团:


    1.泰晤士河滨一带的人:主要有丽齐、查理、他们的父亲、无赖·赖德胡德、他的女儿和酒店老板娘阿贝小姐等。警察局的探长也可以归在这一类。


    2.维尔弗一家、贝拉、她的妹妹、妹夫和父母亲等。


    3.魏格和维纳斯一伙。


    4.希格登太太、斯洛皮、孤儿约翰尼,以及其他收养儿。


    5.珍妮·雷恩、她的醉鬼父亲和老犹太人瑞亚等。


    6.约翰·哈蒙、他的吝啬鬼父亲、他的姐姐和鲍芬夫妇等。


    7.波茨纳普夫妇、女儿乔治娅娜、维尼林夫妇、蒂平斯夫人、拉姆尔夫妇、弗莱吉贝和特威姆娄等。


    8.尤金、莱特伍德和他们的法律事务所。


    9.海德斯东、皮切尔小姐和他们的学生等。


    这九条线上的主要人物各有其特殊的性格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各有其外在的动作和语言特征。即使次要人物,也各有特色,他们的风趣幽默的音容笑貌令人难忘。如维尼林家的仆人“分析化学家”,阿贝小姐酒店的顾客等。九条线索互相接触、联系、交叉、矛盾,构成一个层次繁复的网络。这种交织型的情节结构,和狄更斯以前的以一个人为中心的所谓放射型或环绕型的布局很不相同。它使作品内容饱满,故事紧张突兀,变幻莫测,同时也使书中出现的生活画面更带透视性,展现的生活外表细节更能和社会本质问题相联系,从而达到了深刻揭示和暴露的目的。这种情节结构方式,与同时代的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相近,而和当时的英国小说有所不同。是狄更斯晚期在艺术上对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人物网络中,作家安排了两个对立的阵容,整个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概括地划分为“穷人”和“富人”这两大类,作家便是通过这两类人物的相互接触来暴露问题,揭示金钱万恶和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败坏。作品又主要通过贝拉这个女主人公在这两大阵营中的生活体验和她最后的抉择,企图为读者开一张拯救灵魂的药方。另一个女主人公丽齐也是这两大阵营交接点上的人物,作者通过她表现了自己对劳动和对普通人的崇高敬意。作家告诉我们,尤金这样的富家子弟,只有在丽齐、瑞亚和珍妮这样高尚的普通人当中,才能使自己的天赋和善良本性得到发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从作品的外在结构看,贝拉和哈蒙的一条情节线应是情节的主轴,其他一切情节均由此而派生。然而从作品主题思想的内涵及其展示看,丽齐和尤金这条情节线似乎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民主主义观点、他对资产阶级的鄙视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的道德观、伦理观都更多地表现在这方面的情节中。为了使整个作品展现的复杂情节顺理成章,作者又为故事中的遗产案件精心安排了一条特殊的线索。我们看见,在这部作品中,全部的矛盾、争夺、计谋、胜利、失败,全都是由于老哈蒙的遗嘱造成的。原来他死后留下的遗嘱不是一份而是三份。第一份是故事展开时律师按照它来执行的那一份;第二份是恶棍魏格在“鲍氏宝屋”的院子里搜索得来的那一份;第三份,也就是实际上应该按它执行而由于鲍芬先生的善良品质,将它隐瞒了的那一份。至于这三份遗嘱怎样促成了这一庞大故事的发展,读者自己会读到的。这里只是指出作家在情节安排上的这一巧妙的匠心。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