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术小城
作者们通过.nature/submit来投稿,他们的论文或许要在几个月后才能被编辑看到。
沈奇的意思是,咱们不走《Nature》的投稿系统了,直接发E-mail给他们的负责人。我以前都是这么操作的。
哪个行业皆有超脱于规定之外的特殊人士,特事特办吧。武俊强在英国待过一段时间,他被组织安排与《Nature》的负责人进行联系。
武俊强写了封E-mail,收件人是乔治·布雷克,抄送沈奇。
“布雷克博士:
你好。
我是燕大沈奇科研中心生物实验室的研究员武俊强,在我们团队负责人沈奇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一项基因方面的研究,论文稿贴在附件栏,请查收并盼回复。”
《Nature》是周刊,因而其发表科学新闻及研究成果的周期是非常快的。
这也是沈奇偏爱《Nature》的另外一个原因。
跟《Nature》相比,季刊甚至是年刊性质的数学期刊真的是太拖沓了。
这都什么年代了,更新量才是王道呀。
量大管饱同样适用于科学类杂志的读者群。
即便《Nature》的更新速度为行业最快,但从稿件进入.nature/submit系统,到稿件被正式接受,平均周期也有13个星期。
13个星期之后,如果作者的论文稿没被编辑退回,那么论文稿将进入审稿人评审阶段。
如果审稿人过审了,则在7个星期之后,论文将发表于《Nature》上。
也就是说从投稿到发表,一篇《Nature》论文出现在大众读者眼前的平均周期为20个星期。
这是在论文质量非常高的前提下的平均值。
而一半的论文,在编辑这关就被直接咔嚓掉了,根本无法进入审稿人评审阶段。
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Nature》编辑部认为的重要论文。
重要论文通常会在收到稿件后一个月之内发表,目前为止,《Nature》的最快发表纪录是5天,由沈奇的应用物理团队保持。
英国。
《Nature》编辑部。
一如既往的繁忙。
和《Nature》读者群的认知有所不同,《Nature》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并非都是50岁以上的大叔大妈。
实际上《Nature》编辑团队的成员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大部分在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做过博士后。
《Nature》的编辑团队在总编的领导下又分为两个组,生命科学组与自然科学组。
乔治·布雷克博士是自然科学组的主编,他是美国人,在MIT实验室做过博士后研究,今年也只有39岁而已。
美国人非常重视电子邮件。
你给美国人发手机信息,他们可能在第二天才会回复你,也有可能永远都不搭理你。
但你给美国人发一封电子邮件,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查收,并给予答复。
布雷克博士在第一时间看到了武俊强发来的电邮。
布雷克博士主要研究物理和化学,武俊强这个陌生的名字,布雷克博士闻所未闻。
抄送栏的沈奇,则是布雷克博士的老朋友。
“噢,奇,你开始研究基因工程了?”布雷克博士点开附件的PDF《多种SHANK3基因编辑方法的大鼠研究》,沈奇的名字出现在了这篇论文稿里,以及五位看名字像是中国人的作者。
研究了一会儿《多种SHANK3基因编辑方法的大鼠研究》,布雷克博士并没有完全看懂,但也不是一点都不懂。
论文摘要和总结写的通俗易懂:我们团队找到了一些基因编辑方法,并在大鼠身上做实验,对大鼠的智商进行了有效调节。
“果然是基因工程的论文,这个事情交给马特去做吧。”布雷克博士将邮件转发给了《Nature》生命科学组的主编马特·哈里斯博士,并回复沈奇和武俊强:
“奇,武,我已收到你们的论文,但很抱歉,我在生命科学领域是个门外汉,我无法对这篇论文做出任何有价值的评价。我的同事,生命科学组的主编马特·哈里斯博士,将亲自跟进你们的论文。祝你们好运。”
第712章
听您安排
《Nature》编辑部生命科学组的主编马特·哈里斯博士在当主编前就是主攻基因工程的学者,他收到沈奇团队的《多种SHANK3基因编辑方法的大鼠研究》后,花了一整天时间进行解读。
“沈奇团队的编辑方法比较新颖,但对于大鼠的观察周期,是不是太短了?”哈里斯主编也是个专家了,他对沈奇团队的编辑方法感到好奇,而对大鼠的观察周期存疑。
对大鼠进行基因编辑,那么研究者应对大鼠的全生命周期,乃至大鼠的后代进行观察。
沈奇团队观察大鼠几个月就写出了这篇论文,是不是有点草率?
当然了,沈奇团队在论文结尾也写了:“本次实验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下一阶段会持续观察实验大鼠的各种指标,更加深入的研究SHANK3基因的运作原理。”
哈里斯主编陷入沉思:“如果是其他人,我不会把这篇论文给到专家去审稿,毕竟从基因组学的角度严谨考虑,至少应该观察实验鼠的一生,才能给出研究结论。但是,沈奇是大人物,他是三次诺贝尔奖得主,一次菲尔兹奖得主,他还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这样的大人物的论文,我想应该特殊处理。否则,得罪了沈奇,他今后有可能关照《Science》、《Cell》。”
在综合性的科学领域,《Nature》的主要竞争对手是《Science》。
在生命科学领域,《Nature》的主要竞争对手也是《Science》,以及《Cell》。
这些著名期刊十分注重论文的原始性。
《Nature》的投稿须知中明确规定:“本杂志录用论文的重要标准是原始性、独立性,同一论文不得向其他刊物投稿。”
也就是说一篇论文,不允许一女多嫁。
不可既投给《Nature》,又投给《Science》。
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沈奇的学术品德举世皆知,他是个高尚的人,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大家同样知道,沈奇偏爱《Nature》。
这次,沈奇团队投了一篇生命科学方面的论文给《Nature》。
哈里斯主编的意见是,尽快安排行业内权威专家对沈奇团队的论文进行审稿。
哈里斯主编是这样想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很快,《多种SHANK3基因编辑方法的大鼠研究》交给了国际上著名的基因学家去审稿。
哈里斯主编忙碌到了午夜才下班。
而此时的中国迎来了朝阳。
“唔……好舒服。”欧叶起床了,她站在窗台前,张开双臂拥抱阳光、拥抱空气。
“奇……”
“诺菲……”
“翠萍姐……”
“都走了呀。”
偌大的沈院士别墅内只有欧叶一人。
这栋别墅里的人,没有睡懒觉的习惯。
怀孕6个月的欧叶起晚了,她睁眼的时候,老公上班去了,翠萍姐送诺菲上学去了。
早餐已准备好,搁在一楼的餐桌上,余温尚存。
“宝贝你看,这个家里,都是大忙人呢。你爸爸好忙,你姐姐也忙,就你老妈最清闲。”欧叶坐在餐桌前,抚摸腹部,自言自语。
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显的不那么清闲,欧叶一边吃鸡蛋,一边阅读手机上的邮件和信息。
“小欧,你在怀孕及哺乳期间,数论教研室的正常工作还是要开展下去。我们准备提拔一位研究员,晋升为数论教研室的副主任,以协助你管理数论教研室。数论教研室的老员工候选人有两位,夏平川、马千钧。这两人在数论教研室工作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两人的资历也够了,可考虑提拔为数论教研室副主任。这是老鲁的意见。”
“而我的想法是,虽有苦劳,却无功劳,不足以服众。如果大家都靠熬资历来获得晋升资格,这跟体制改革之前有何区别?这对优秀的年轻人来说不公平。”
“我的推荐人选是代数几何教研室的副主任章力,他的优秀程度无需我赘述。章力不仅在代数几何领域有所建树,他对数论也极为精通。我认为,章力可以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当然了,小欧你是数论教研室的主任,选谁成为你的副主任,你的意见排在第一位,你拥有一票否决权及一票决定权。盼复。祝你身体健康。”
以上微信留言,来自燕大数院院长。
凡是涉及人事提拔、调动的内容,都是很敏感的。
欧叶陷入沉思,院长给我发了这么一大段信息,他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