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断刃天涯
    带着十艘战舰和十艘武装商船出现在巴亚尔塔港外的海面时,福朗格作为这里的海军将领,不得不带着他手里仅有的五条战舰迎敌。这个时候他是绝望的,但是没有选择,这就是大航海时代。如果他们不战而逃,殖民地就变成了别人嘴巴里的肥肉,想怎么啃都随意。


    满怀悲壮的情怀,五艘战舰打出旗语,“这里是西班牙王国的领地”。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知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了,因为冲在最前面的那艘冒着黑烟的大家伙,用主炮发言了。


    仅仅是一次一千米距离上的齐射,一艘西班牙战舰就变成了两段,两发命中,一发击中船只的中部,龙骨直接断裂了。随后的战斗,只能用屠杀来形容了。新式舰炮的威力,根本就不是还在滑膛炮时代的西班牙人可以抵抗的。


    战斗不能算激烈,仅仅是一个小时的时间,五艘西班牙风帆战舰就变成了碎片。最后时刻,福朗格向港口方向发送的旗语为“保重,上帝保佑西班牙。”


    上帝是不是保佑西班牙不知道,反正庞大的蒸汽战舰一次齐射之后,港口内的两艘西班牙商船挂起了白旗。不是不想跑,而是满载货物,根本跑不快。教堂上的钟声急促的响起,西班牙人选择了战斗。


    被视作庇护所的坚固要塞,在巨大的舰炮轰击面前狼狈不堪,要塞固然难以摧毁,但是上面的炮台却被洗了一遍。完成了这个工作之后,舰队放下了小船,陆战队登陆。结果同样是毫无悬念,这一次的抢劫行为,大获成功。两艘满载白银的货船成为了战利品,一百吨白银整齐的堆在船舱内,登陆部队占领了这个港口城市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劫行动。一共抢得白银一百余吨,黄金八吨。


    胜利者不但带走了大量的贵重金属,还带走了五百多人的俘虏,留下的是一片狼藉。这还是因为国内没有正式宣战,不然李恒和戴志远就不会这么客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美战略的重点,在于不断的向东推进,墨西哥反而不是发展重点。


    为什么国内会制定这样的计划不得而知,李恒作为舰队司令的任务,就只能是执行任务。这一次抢劫成果之丰硕,李恒自己都吓傻了。回到金山之后找戴志远一商量,这独食不能吃。干脆,二一添作五,一半上交国库,一半大家分赃。即便如此,这么分下来,整个殖民地的头头脑脑们都吃撑了,最后为了统一思想,所有殖民地的合法人口,每人发两块钱。本地归顺的土著,都发了不少铁器,这是后话不提。


    两国之间发生“大型冲突”的消息传回国内之后,不知道怎么被报纸捅出去了,《明报》上刊登了这个消息之后,整个大明都沸腾了。一时间所有的报纸都喊“打打打”,不这么写,你的报纸就没人看了。


    一开始内阁还比较慎重,陈燮特意开会研究,没曾想这帮被海外殖民的外财红了眼珠子的内阁成员们,异口同声的要求对西班牙宣战。既然如此,陈燮就无话可说了,他惦记马尼拉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这里作为欧洲人在南洋最后的据点,早就想拔掉了。


    相比之下,西班牙人的反应就慢的多了,消息传回国内需要时间,找到英雄港发现大使不在,赶紧派人往大明赶呗。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使团的船队还在海上呢,大明的舰队已经堵住了马尼拉港口。这一次打吕宋的行动,南洋各地的舰队最为积极了。陈继业甚至赶在冬季,派人传消息回京师,要求出任这一次行动的总指挥。


    这个要求自然是毫无结果,最终获得总指挥位子的人不是什么海军将领,而是陆军的宿将林雅,以六十岁的高龄挂帅,指挥兴海舰队和驻军,配合从大员赶来的舰队作战。战役的开场是封锁海港,警告其他国家的船只离开。


    西班牙马尼拉总督紧急派特使赶往兴海城,询问缘由。得到的答案如同晴天霹雳,墨西哥殖民地的西班牙舰队,向大明开战了。尽管一再解释这是个误会,但是一切都晚了,大明帝国兴海王陈继业表示,大明不认为这是个误会。


    实际上陈继业是这次战争最坚定的支持者,原因很简单,他一直有一个想法,把吕宋也变成他的封地。南洋富庶,现在他已经据有爪哇,拿下吕宋,陈家子弟还有谁能跟他一较长短?到时候,不管是谁,都得以他为尊。


    陈继业的这个想法很正常,但是陈燮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了。所以才会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派人王瑞走了一趟兴海城,当面告诫陈继业,守好爪哇这块基业就够了,不要生出什么非分之想。这个举动对陈继业算是不小的打击,王瑞抵达兴海城后,开始在行政上剥夺兴海王的权利。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你可以成为一个大富翁,但是绝对不能明目张胆的行割据之实。


    陈继业无法理解陈燮这么做的原因,陈燮也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解释。不管怎么说,这一次打击之后,陈继业的做事手法发生了转变,开始用手里的钱来慢慢的影响整个爪哇的政治格局,而不是毫不掩饰的去掌握权力。他这么做,陈燮意外的默许了。


    发生在1670年春天的这场大明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毫无悬念可言,强大的大明海军,集中了三十艘战舰,轻而易举的就消灭了西班牙人在马尼拉的舰队。之后的登陆战也没有太多的变故,两个步兵师从东西两侧登陆后,对马尼拉形成了包围。


    西班牙特使赶到兴海城的时候,对马尼拉的战斗已经结束了。三千多西班牙人战死,八千多人受伤,一万五千多西班牙人,成为了俘虏。西班牙特使不能改变任何结果,只能退而求其次,赶往京师,求见陈燮。希望通过谈判,取得一个不错的结果,希望能想墨西哥那样,至少能包住殖民地。但是他的努力失败了,陈燮甚至见都没有见他,只有李明睿出来打了个招呼,来了一句:大明帝国受到了挑衅,反击是必然的。


    大明帝国的报复行动,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个海上强国之间的关系意外的发生了抓变。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关系快速的转暖,西班牙和法国的关系,虽然依旧僵硬,但是没有进一步恶化的意思。各国使节在私下的场合里达成了一个秘密协定,英、荷、西、葡四国,结成了一个海上联盟。共同应对欧洲各国可能遭遇的海外的不测。


    法国在一系列秘密会晤的过程中,意外的选择了中立。回到欧洲的皮埃尔,在面见路易十四的时候,再三强调了大明的强大。明确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联合大明,称霸欧洲,瓜分世界。路易十四对此观点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在随后的明法关系中,大明和法兰西之间相互派驻外交使节(领事)。两国关系,没有走上结盟的道路,仅仅是维持现状。


    路易十四的心态不难理解,一方面他有称霸欧洲的野心,另外一方面,又担心大明的手伸进欧洲,对他的霸业来说,造成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路易十四还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四国之间结成秘密联盟的消息,告诉了大明。


    1670年的明西战争,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方面是大明帝国的造船业全面开火,大量生产新式战舰取代旧的风帆战舰。另一方面,则是在美洲的发展全面提速。


    欧洲各国开始学习大明,研究大明,准备一场针对大明的全面战争。1671年,北美第一家钢铁厂建成,大明帝国开启了在北美发展工业,就地生产军需的步伐。同年,大约三十万大明人口移民北美。殖民地不断向东发展,与土著之间的战争不断,同时也不断的将一些愿意合作的土著纳入大明的北美的户籍。


    1673年10月,兵工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年产步枪一万五千支,各种口径大炮三十门,迫击炮五百门。这一时期的原材料,还需要从本土引进,毫无疑问,即便如此,北美殖民地的武装需求,随着这个兵工厂的建成,大大的缓解了需求压力。


    次年11月,钢铁厂建成,年产钢铁十万吨,其中可用于制造枪炮的钢铁三万吨。由此,北美殖民地的军工生产自给自足。年底,北美舰队司令李恒回国述职,经内阁报请皇帝,封为金山侯。同期封侯的大明将领六人,分别为各殖民地开发者。


    1675年春,盐湖城殖民点设立,同年开建从金山至盐湖城铁路,北美移民人口正式超过五十万,归顺土著人口十万。内阁总理陈燮提议,加快北美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大移民力度,确保北美殖民地高速发展。正式成立北美特别行政区,下辖金山省,洛杉矶省,盐湖省。同年新版的大明地图上,多了北美特别行政区和特别埃及行政区。


    第八百六十九章


    什么才叫民意?


    “为了使后人方便了解中华文化灿烂的历史,相关史册中采用新历法,不在以年号为文本纪年方式。新历法为大明科学院天文所多年研究之结果……”《明报》上的一段新闻,如果放在过去就是大逆不道。抓起来杀头一百遍都足够。但是现在的大明文化界真的变了,过去研究天文,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禁区。钦天监这个部门,最大的作用不是研究天文,而是证明皇帝受命于天。


    “在自然科学发展前进的车轮面前,一切神神怪怪的朦胧面纱,终究会有被揭开的一天。”该文最终如此结语,一篇关于新历法的新闻,最终引申出长篇大论。天是什么?天命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堂而皇之摆在桌面上,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但是在《明报》的起家之地南京,无数的年轻学子登上了紫金山,看到了月亮,看见了浩瀚的宇宙。月亮上没有嫦娥,也没有玉兔,更没有吴刚。而太阳,不过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地球呢?则是太阳身边一个小小的行星。


    由此,大明再次因为自然科学引发一场全国性的辩论,这场辩论还没有平息,又爆发了一次更大的波澜。根源是内阁总理陈燮在新年国情咨文的报告会,地点在国会。


    全国两院六百三十六名议员到场,议长顾炎武的位置前面,摆上一张演讲台的模式,现在大家已经全面习惯了。内阁总理要对国家负责,而国家的代表是什么人?自然是在场的国会议员了。至于皇帝,现在就是一个象征。不管皇帝怎么蹦跶,越来也多的人接受了这个观念。皇帝嘛,呵呵呵。提到这个字眼,很多人就是笑笑而已。谁都没想到,陈燮从出现在大明至今不过47年,这个国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大明政治、经济、军事飞速发展的当下,现行的官员选拔制度已经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当下的大明,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来应付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知识性更加全面,思路更为大胆的新式官员来补充我们的官员队伍。由此,内阁特情国会通过公务员选拔制度法案。”讲台上的陈燮,看着依旧没有显老的意思,一般人六十岁就不太能看了,这家伙都六十七八了,站在那里依旧像一个不到五十岁的人。好在大明的官员和国会议员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切,陈相就是天赋异禀,就是不同常人,不服气你也能活成这样?


    用大明朝当下最流行的评语来说:“陈相身体康健,此大明之福也,此大明五十年国泰民安之基石也。”这就是大明人眼中的陈燮,他的一举一动,除了被人反复研究之外,还有一种强烈的神秘色彩。在大明研究陈燮并在报纸上登出研究结果这种事情不犯法,而且还大受读者欢迎。老百姓都是爱八卦的,大人物的家长里短才有意思嘛。


    酝酿日久的公务员改革制度不是朝夕之事,开始的时候就是打着政策研究的旗号,由教育部出面搞研究,主要方向还是针对大明现状,提出一些官员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挑刺的工作当然轻松了,这种面向全国的找茬活动进行的并不顺利,为啥啊?官员有抵触呗?这种事情,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但是人家教育部说了,这个调查研究,都是发表在内刊《时政摘要》上,所以不用太过担心。


    尽管如此,类似的调查依旧无法顺利,千方百计的阻挠依旧在进行,但是不可阻挡。这个时候各省的议会作用就出来了,你一个官员现在干的好坏,省议会是有监督权力的。得知有这么一个研究,议会方面主动找上门配合。哪哪的官员如何如何,做了什么事情等等。


    这些研究文章陆陆续续的刊登之后,慢慢的汇总出一些结论。前后进行了五年左右的研究,相关文章都堆成山了。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存在这些问题不是官员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和选拔制度存在不足。怎么弥补呢?公务员制度呼之欲出了,这种活就得慢慢来,求的就是一个水到渠成。公务员制度是双轨制,一方面保留过去的科举,这个不能操之过急。公务员制度更大的作用是起一个补偿的作用,等于给那些科举无望的人开了一扇小门。内阁的人事部门抵触也不大,当然这都是现在的过渡。也是陈燮一直追求的平稳过渡,或者叫改良。


    当然,很多历史时期,改良都不会有结果。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任何一种根深蒂固的体制,要进行改良,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种反弹,可能是政治斗争,也有战争。日本这么一个小国,民治维新都打了起来,大明如此之大,怎么会平安无事?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大明不是出了个开挂的陈燮么?一手抓军事,一手抓经济,两手都硬,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大明内部的反弹很难掀起波澜。这些年各地多有官员打着皇帝去旗号闹出点事情来,都被当地驻军无情的镇压了。整个大明类似的事件,发生了上百起。但是在报纸上,你肯定看不到这些内容。言论自由,不是没限度的。说的难听一点,报纸上骂内阁没事,骂陈燮本人生活腐败也没事,但是设计他搞出来的制度,那就肯定有事。


    尽管陈燮发出的声音没有人会站出来以激烈的方式抗衡,但是陈燮每一次的政治改革,都会拿出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每一次都在媒体上先做铺垫,然后才会启动。这么做的结果,自然是效率较低,但是每次改革的成果来看,都颇为客观。


    制定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这个政策必须是大多数人接受的,而不是强加的。


    “新的公务员制度未必完善,欢迎社会贤达斧正,敦促进一步的改良。”陈燮说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都歪歪嘴。现在敢于在报纸上喷陈燮的人,也就是一些老家伙了。仗着活不长了,嘴大敢说。这些人都是一些过去的清流,家里估计也没啥买卖人。


    陈燮在民间的声望太高了,值得一提的是,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的头一年,招致各种反对的声音。结果某些文人被读者人肉出来了,走在大街上被人指指点点都是轻的,一些大妈大婶的直接上烂白菜和臭鸡蛋。


    老百姓是最现实的,陈燮执政期间,锅里有肉的时候多了,肚子能吃饱的时候多了,孩子能上学了,地主的租子收的少了。这些都是很现实的东西,现在的大明百姓可不是以前了,不说某个乡绅就能随便忽悠的。就算是穷乡僻壤的,每逢赶集,都会有人拿着喇叭宣传各种新的朝廷政策。


    “大明的农民很苦,他们不到要辛勤耕作保证天下人的口粮,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在大明当下的社会变革之中,国家的政治改良,农民一直不是直接受益者,这是不公平的。在此,本总理郑重恳请各位国会议员,通过全面废除徭役法。今后各地官府需要使用劳动力,一律以工薪的方式,由地方财政指出。如果是国家公路干线、大型水利等工程,则由国家出一部分,地方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征徭役。”


    新年伊始,报纸上就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陈相在国会的讲话。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公务员制度改革,具体内容为,不论任何人,只要是合法的大明在籍百姓,年龄十八岁以上,接受过八年国家教育者,都可以报名参加该考试。这一考试,将起到选拨一些小官员的作用。比如说县里某个衙门办事人员了,怎么办?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优异者录取。公务员将从国家最底层的工作做起,视政绩提拔使用,不设上限。传统的科举制度呢?怎么处置?很简单,进士依旧可以直接做官,从县令做起。举人、秀才同样具备公务员的资格,不用再考试。


    这一点看似公平,实际上还是引起了民间读书人巨大的反弹。江南文风最盛之地的苏州,传统的秀才们再次举行了抗议游行,反对内阁这一不合理的政策。结果这一次游行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斗殴事件,民间另外一群读书人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也走上街头对抗。双方从最初的口角开始,演变成一场数千人的大规模群殴。结果自然是传统读书人大败,原因很简单,人数实在无法占有。双方斗殴的时候,经常有来自路边的助拳者,都是帮新式读书人的。


    比如路边某个小店里的掌柜,十有八九就是某某财会学堂毕业的,又比如某个酒馆里正在喝酒的客人,搞不好就是技术学校毕业的。这些学堂都是民间自己办的居多,但是这些民间学堂的毕业证书,政府只要承认了,就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江苏这个地方比较特殊,义务教育开始的最早,从三年制度到现在的五年制度,继续读到初中毕业的大有人在,就算没读初中,转而去读各种职业学校的更多了。


    以前这些人的前途是注定的,到企业做事,或者去读更高一级的学堂(各类军事学堂、各类格物学堂),这些人不是当兵就是走企业的道路,从政是基本没机会的。现在机会来了,你居然敢反对?不揍你揍谁?


    这一日的苏州警察局和医院人满为患,前前后后抓了一千多人,都是参与斗殴的读书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谁都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苏州民间百姓自发对传统功名者进行抵触,做早点、赶车之类小买卖的小商贩,不做他们的生意,开店的门口,帖一张“有功名者恕不接待”的声明,就连菜市场的大叔大妈,都表示“就算菜烂掉了也不卖给他们”。


    传统读书人一直是民间百姓羡慕的对象,谁都没想到在一夜之间,会发生这么激烈的事情。高人一等的功名所有人们,被这个现象吓坏了。这个时候,媒体要不跟上推波助澜,那就枉做媒体人了。为了稿费,很多同样是旧功名出身的家伙,在笔尖之下,各种挖苦自己的同类,然后各种反思。一个叫南山隐樵的笔名,洋洋洒洒的写了三千多字,最后发出一声呐喊:何为民意?走到大街上看一看,列位看官就知道了。


    数日之后,某个叫吴之荣的报社记者,夜间走在路上时,被一群蒙面人套了麻袋,一顿棍棒打的个半死,这都是后话了。这一事件引发的社会动荡,传遍全国。再次引起了剧烈的争议,因为各地警察局的严防死守,各地官员根据内阁指示精神,以法律条文为依据,对于任何没有经过批准的游行举动,组织者全部都抓起来。这才避免了全国性的大规模动荡。


    1675年的大明,从春天到夏天的半年内,可以说是热闹非凡,但是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阁以通电的方式,向全国发出通知,第一次全国性的公务员考试,将于十月金秋开始,时间定为十月三日。消息一出,举国沸腾,各种声音都有,但是再也没有人敢于用激烈的手段来阻拦。九月,地方法院根据内阁精神,本着依法治国的原则,对于苏州发生的非法游行集会一案公开审理,从快从严。未经允许的游行组织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伤亡后果,十八名生员被流放北美,三十七人被革去功名。


    法院宣判并执行的这一日,苏州市区鞭炮齐鸣,满城烟火。《苏报》称:此为寻常百姓的胜利,此为民意之胜利。《明报》则称: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挑战国家法律法规。否则,必将严惩不贷。又称:大明进入了法治时代,传统读书人动辄以民意为借口聚众闹事,要挟地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第八百七十章


    筑路(一)


    任何一个热点背后都是有故事的,也会有人去寻根探源。百年以后,有作者撰文《苏州轶事》提到了这一次的热点故事,重点意外的不是文坛的反应,而在于民间的一些言论记录。该作者总结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此事发生在内阁废除徭役之后,不能不说是有预谋的行为。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很简单,百姓常云:陈相废徭役,普天同庆,一干酸丁措大,竟敢为难陈相之举,国法制裁之前,深以不能当面而唾之为憾。


    塔塔塔,马蹄声由远而近,路口处的岗亭抬起栏杆后探出一个脑袋来,朝外面来的马队招手:“陈璞,你家里来信了,居然是京师来的,你不是说自己是江南人么?”


    从铁路工地上回来的马队,打头的正式一脸风尘的陈璞。小伙子被嗮成黑炭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道:“应该是内人自京师岳家来的信。”陈璞笑着翻身下马,招呼车队进入镇子后,这才从岗亭里取了信,道了一声谢谢。


    妻子为江南商户之女,所谓京师岳家,子虚乌有。应该是妻子受自己所托,去京师给老爷子请安。打开信一看,抬头就是一句:夫君,见信如晤,五年之期以过两载,离别之情,至今未敢淡忘分毫。北美荒蛮之地,夫君多多保重……


    娟秀的字迹,字里行间透出淡淡的思念,岁月逝去,不曾有分毫的减少。陈璞作为陈氏铁路的继承人,两年前主动请缨来北美主持铁路修建。从金山到盐湖城的铁路修完之后回国之日,就是他接任铁路集团总裁之时。这一点,陈璞倒是明确的告诉了妻子柳氏。


    如今的盐湖城还仅仅是一个小镇,这里作为大明北美特别行政区向东发展的跳板,已经引起了各国殖民者和本地土著的关注。自从洛杉矶建立之后,北美行政区针对现状,对土著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


    比如修铁路,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从哪来?过去都是抓土著当奴隶,省钱是省钱了,但是伤亡不可避免的同时,工作效率也不高。于是有人提出了“善待土著,睦邻友好”。


    当然了,这仅仅是说法,具体实施的时候就是四个字“区别对待”,再具体一点就是“顺昌逆亡”。对待一些温和的土著,殖民者主动的与之交易,依靠大明强悍的生产力以及北美钢铁公司的产出,备受土著欢迎的铁器价格直线跳水。当然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愿意与大明殖民者合作,愿意纳入大明北美行政区体系的土著才有这个待遇。


    小镇的住所非常简陋,就是一个三十来平米的木头房子,这还是因为他的身份优待的。随着大批人口的涌入,盐湖镇围墙之后的地方明显变得拥挤了许多。最初不过一千多人口的时候修的围墙,还是按照五千人居住的要求来修的,结果涌入了一万多人。为了安全,大家自然都挤在这个镇子内。


    也有胆子大的人搬到镇子外居住,自己修建房屋,宽敞是肯定有保证的,但是安全就不好说了。这里已经深入北美大陆了,周边的土著尽管还算克制,但是落单的时候,人家真不介意客串一下强盗。陈璞想过住在镇子外头,但是被身边的两个随从坚决的阻止了。


    “少爷,回来了,这一路上还好么?”一排木屋中的一个门打开了,走出来一个五十来岁的老汉陈福。这就是陈璞的随从之一,孤儿出身,在陈家呆了一辈子。接过陈璞手里的缰绳,陈福去安置牲口。屋子里又出来一个年轻人,满脸苍白,面色黝黑,看见陈璞便艰难的笑了笑道:“少爷回来了,没想到我这一病,居然还要少爷照顾我。”


    这是陈璞一起长大的仆人的孩子张麓,其母为陈璞的乳娘,两人一起读书一起长大,跟兄弟差不多的关系。陈璞来北美,张麓死活要跟来帮忙。他倒不是学铁路的,而是学的财会。正好,给陈璞当了一个账房用,也算是学以致用了。


    陈璞笑着上千,自己动手用压井打水,洗脸之后笑道:“你我之间何必少爷长短的?怎么说你都不听。”习惯是很可怕的东西,张麓一直这么叫,让他改太难了。每次陈璞这么说,压都是笑笑就过去了。


    “路上还安全吧?”张麓上前接过脸盆,倒掉了污水。陈璞晾好毛巾道:“跟着护路队一起走的,怎么会不安全。三十几号人,全副武装的。”说着话,陈璞摘下腰带,上面还有一把左轮,挂好之后又道:“工程进展的还算顺利,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铁轨的产量不够。我们修铁路的,还要跟机械厂争夺钢铁。”


    镇子上的人都不知道陈璞的身份,也没人拿他当什么陈相的孙子对待,就是一般的铁路工作人员的待遇。当然了,陈璞在公司内部,因为其个人的能力,现在是铁路工程的技术总监。众人眼中的青年俊彦,手里权利很大,也是商人们讨好的对象。


    “家里来信了,也有你一封。”陈璞从口袋里掏出信来,递给张麓道:“细君在信上说,家里邮寄来了包裹,估计迟几天到,你记得查收一下。”


    两人正说着话呢,一个军官急急忙忙的冲了进来道:“陈总监,五十里铺急电,数千土著围攻,请求增援。”陈璞一听这话脸色就变了,五十里铺那个地方,工程极为难修。一旦遭到破坏,再想重修会增加很多难度。


    铁路工程开始至今,沿途很多路段都非常的荒凉,土著袭击事件层出不穷。五十里铺算是一个小镇子,那里有一个连的驻军,还有五六百局面和工人,应该能顶住几天的。关键是看救援了,土著袭击破坏性很大,他们喜欢扒掉铁轨,然后拿回去打工具。说起来,土著的打铁技术,还是这些年一些归顺土著学会之后流传出去的。


    趴在地图上看了看,陈璞皱眉道:“奇怪,这一带的土著不是一直很合作么?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大的事情?”军官摇头道:“这个谁知道呢?现在要命的是,电报线路也断了,我们联系不上金山方面,也联系不上枫叶镇的驻军。”


    “枫叶镇的驻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就算去了也是废水车薪。这样吧,你带上部下,去带上护路队。镇子里有民兵还有那么多居民,不用我们操心安全问题。”陈璞快速的说完,转身抓起腰带系上的同时,张麓已经从里头的屋子出来了,手里拿着一杆步枪道:“少爷,带上这个,我就不去给您添乱了。”


    看着他满头大汗的脸,陈璞笑着点点头:“安心养病,很快就会好的。”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