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 定论(上)
3个月前 作者: 土土的包子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557定论(上)
人总是很奇怪,一边喋喋不休地厌恶着所生活的环境,骤然身处一个陌生的世界之后,总会想尽千方百计的要把周遭的环境改造成所熟悉的那个时代。\\9vk首发\\你可以说这是习惯,依赖,恶趣味,等等等等。但可以肯定的是,身处熟悉的环境,人总是如鱼得水。而穿越众也是如此……当然,改造之后,虽然身处的环境类似,但身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会从草根一跃成为既得利益者。
所以有些时候对于穿越众的恶趣味,你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恶趣味。这是他们试图改造并且融入这个时代的积极举动。
颠鸾倒凤一晚满足了大洋马的史文博,翌日清早乘坐着轮船去了巴达维亚。他期待着在巴达维亚会有一番美好的回忆,就如同之前那次带回来安娜一样。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对象是足以让贵妇变荡妇的美妙小玩意――金钱。
同一天,汇丰银行正式在南明十六处网点同时开始销售战争债券。当然,汇丰银行为其起了个极具蛊惑力的名字:爱国债券。
从扬州到广州,从上海到桂林,汇丰银行那些长相甜美的柜员,总会在处理完一笔业务之后,忽闪着大眼睛,用醉人的声调向客户陈述着爱国债券的种种好处,以及如果北伐成功这种债券所能带来的巨额收益。
即便是不考虑北伐成功之后巨大的升值空间,单单是官方制定的三年期每年百分之十的回报率,也高过银行的定期存款很多。也许是大明的富户们已经熟悉了粮票这种纸币,或者把债券那张薄薄的的纸片当成了定期存款单,总之他们把债券当成了汇丰银行推出的新把戏。回报更高,收益更多。于是乎手头有闲钱的,或者暂时没有投资意向的,总会多多少少买上一些。也是托了汇丰银行金字招牌的福,从十六个网点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战争债券的销售情况还不错。
银行内部的分析师乐观地估计,两个月内很有可能会销售出去近三百万两白银的债券。而如此好的销售形势反倒引得南明户部担心不已。户部尚九天文学//
注册会计师用了足足一个钟头,向户部尚书大人陈述国债的好处。比如拉动经济增长,实行基础建设投资。但我们的户部尚书大人只是一个劲的摇脑袋,他更担心如果自己任内朝廷还不起这笔钱,会不会因此受到朝野一片责怪,继而黯然卷铺盖卷走人。
申晨暗自腹诽了一阵,然后只用了两分钟就说服了户部尚书大人。那家伙乐颠颠地就走了,走之前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表示能卖多少卖多少。
因为申晨告诉他,国债不是一次性的,可以是长期的国策。聪明的户部尚书立刻想到了拆东墙补西墙。去年的债今年还,卯吃寅粮。至于大明的财政能否负担得起,他在不关心呢。只要不是在他任内大明财政崩溃就好。相反,此时收上来更多的银子,说不定朝廷还会嘉奖户部尚书大人。
与此同时,朝廷的邸报早就随着澳洲人开办的、价钱昂贵的电报局电波,飘向了各地。北伐之议,早已引得朝野上下物议纷纷。
当然,父母官们收到电报,略一看内容,头一个反应就是那帮子清流又折腾了。当然,不折腾的就不是清流。每个月总会折腾上那么一两回,这个月嚷嚷着要北伐,下个月就叫喊着要灭鞑虏。便仿佛盘踞在江北的鞑子会随着他们声嘶力竭的嘶吼声会消失掉一样。
可仔细一看,事情似乎有些不太对。怎么提出北伐的是马士英,然后一帮子清流找着各种靠谱、不靠谱的理由推延?嘶……朝廷这次要动真格的了?
大明官场上的政治,从来都是先看屁股再看脑袋。那些马士英提携上来的地方官自不用提,一个个附和着要北伐;与马士英是生死大敌的家伙们则恰恰相反,一面夸大满清骑兵的厉害,一面将朝廷窘迫的财政夸大其词。趋炎附势的地方官们,一面忍着电报局昂贵的收费,开始习惯于言简意赅;一面不停地炮制着鸿篇巨著,用以将无耻的对手驳倒。
澳洲人开办的南京时报,更是摘录了朝廷邸报上的精彩文章。将敌对双方的精彩辩词一次不落地印制在报纸上,进而将官场上的风潮变成全国性的风波。
一时间朝野上下,男女老幼都在议论着朝廷的北伐举措。赞成者有之,或者出于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或者是买了巨额的战争债券,或者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反对者有之,或者是满清曾经留下的心理阴影,或者是出于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更多的则是在和稀泥。
打仗?那玩意也不能当饭吃。小老百姓,图的就是一日三餐。打仗是朝廷大人物拿主意的事儿,操那闲心干嘛?有那功夫莫不如在街口听一段澳洲之声播放的《三国演义》。
与士子们的群情激奋,官场小人物的各执一词不同,真正能取决定作用的各地督抚们,这些封疆大吏们,毫无例外地一个个噤口不言。他们在观望,在等待,等着那个享天下人望的重臣表态。
而让所有人挠头的是,整整半个月了。那位人望极高的大明重臣,却始终保持着沉默。不止是观望风色的人有些急了,甚至就连广武军自己都急了。
肇庆,两广总督府。
头发花白了大片的孙传庭躺在竹制的摇椅里,闭目养神,听着广播里播放的昆曲,悠哉悠哉地摇着蒲扇。便好似这府邸与世隔绝,外界的一切他丝毫不关注一般。
书办苦着脸溜进了后花园,站在孙传庭背后,直到等到一曲昆曲结束,这才躬身作揖道:“大人,广武军四十七名尉官联名上血书,请求参战。”
孙传庭‘恩’了一声,便没了下文。
书办急了:“大人,不论大人如何抉择,还请移步军营。属下担心,再这么闹下去,早晚生变。”
“变?”孙传庭好笑地睁开眼睛:“怎么变?难不成林泰那些家伙还会哗变不成?”
“这……倒不会。只是……”
孙传庭摆摆手,打断了书办的说辞。
“不必说了,本官心中有数。”
广武军从无到有,沿用了澳洲军的模式,完全就是他孙传庭一手创建的。他甚至能清楚地叫出每一名尉官的名字。就如同李云龙说的一般,每一只军队,骨子里都会刻着创建者的脾性。广武军的反应,孙传庭一点都不奇怪。
这些终日在操场上摸爬滚打,吃饭睡觉说梦话都会喊出一嗓子‘矢志北伐’的广武军士兵,在这个节骨眼上怎会退缩?
军队有血性是好事,可马士英这个老狐狸选在这个并不恰当的节骨眼上发动北伐,其背后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一名出色的将军,首先就得是一名出色的政客。孙传庭以文入武,自然熟悉官场上的权谋。所以他在观望,在思量,等待着马士英图穷匕见。然后见招拆招……
书办住嘴,便要退出。陡然想起了什么,驻足,报告道:“大人,李定国等人到了。”
“这么快?”孙传庭诧异着问了一嘴:“他们不是还有半月的假期么?”
书办笑道:“大人,李定国等人是降将……想是听到了风声,自然不肯错过北伐。”降将不好过,降将如果出身是反贼泥腿子,那就更不好过。所以降将们要么老老实实的当宅男,窝窝囊囊过一辈子;要么就得拼死拼活,在战场上见真章。用军功堵住所有人的嘴巴。
“他们人呢?”
“正在门外等候。”
孙传庭从摇椅上起身,呷了口茶,吩咐说:“引他们后园一见。”
书办应诺,没一会儿的功夫,引着三个年轻的耀眼的年轻人到了孙传庭面前。
“卑职……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参见大帅!”
寥寥地寒暄几句,孙传庭踱着步,说道:“广武军中早有安排。你们从军校毕业,所得军衔是?”
“回大帅,是上尉。”
“恩,上尉。那在我广武军中,便做上尉的差事便是了。本官不管尔等此前种种,只看实际表现。能力强,出力多,自然升得快。尔等可有异议?”
李定国三人心中苦笑。既然已经招安了,哪里还有什么异议。从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变成小小的上尉,这种落差,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卑职等自然尽心……”
孙传庭摆摆手:“套话听多了,腻。还是来日见真章吧……尔等舟船劳顿,这么快便到了肇庆。想来是听闻北伐之议了?”
三人彼此对视一眼,躬身应是。
“既然如此,依尔等之见,我广武军做何表态?”
刘文秀嗤的一声笑了:“大帅早有定论,何须我等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