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赤军
“女公子以我为英雄乎?何所见而云然?”
荀氏女道:“我曾暗随家父,去城外迎候裴公,见公麾下严整,士饱马腾,当今乱世,有此强军者,必能成就大事业,岂非英雄乎?其后公在堂上与家父交谈,执礼甚谨,颇露善意,私以为当可保我家门安泰……”
裴该心说惭愧,我还真不是特别瞧得起你爹,仅仅因为第五猗为人倨傲,竟然不肯到城门口去迎我,而且初始交谈就驴唇不对马嘴,我心里不满意,所以才跟他没话说罢了。
“如此,女公子即倒转炙肉,签尖向心,以提醒裴某,”裴该又问,“然堂上人多,必不能明言,倘若裴某不悟,那又如何?”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倘若裴公始终不悟,那公之命,便只能付之于天了。且疏忽大意之人,必难立足乱世,即便今日脱身,翌日也必罹难——又何必救?”
荀崧听女儿说话有点儿不客气,正待呵斥,却被裴该摆摆手给拦住了。裴该心说好险,其实我完全是瞧见了你的相貌,这才警觉起来的呀,倘若只是一名普通男仆,我才不会在乎你使什么眼色呢……“然则女公子是谋定而后动了,既如此,何不在墙边早做安排,而要裴某去钻狗窦?”
荀氏女掩口而笑:“其实早有木梯暗藏在侧,我特以试裴公耳。若公为保性命,自狗窦遁出,失朝廷大臣仪体,那即便出得墙去,墙外也不会有马,更无人指点西门可行了。”
荀崧再也忍不住了,沉声呵斥道:“不得妄言,冲冒裴公!”荀氏女急忙低下头去,敛衽致歉。
裴该心道这女人心计可挺深哪——嗯,我喜欢!幸亏我最近一段时间锻炼身体有成,而且前一世小时候也顽皮得不行,惯常爬树翻墙,否则若是一犹豫,最终还是被迫去钻了狗洞,恐怕逃不过这一劫去——而且还会比在酒席宴间遭人拿下更加的丢脸!
“朝廷大臣仪体”?我脑袋里还真没有这根弦儿,而仅仅考虑到自己的脸面罢了——我一大老爷们儿,怎么能在女人面前钻狗洞呢?
“女公子倒也诚实。”
荀氏女微笑着瞥一眼荀崧,回答道:“家父常诫我,当以至诚待人,不可诳言。”
裴该心说这话别说我了,就连荀崧本人都不会相信。顿了一顿,终于下定决心,说:“不想荀氏门中,尚有女公子,智谋胆气,不输男儿,且大有尊先祖文若公之遗风!”转过头去问荀崧:“该冒昧,不敢请问令爱芳龄几许?”
第三十六章
摘瓜
裴该瞧着荀氏女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不过女孩子发育得早,从十三四到十八九,具体容貌因人而异,差别很大,还真是不易准确判断——只是打死裴该也不信她只有虚岁十三。
现在他终于可以确定了,《晋书》所载原有所本,起码荀崧真有一个闺女儿,而且很能干,至于是不是能够骑马破围而出,历史已经改变了,失去了机会,恐怕会成为永远的谜吧——不过伪造乃父书信去向周访求援这种事儿,她应该能够干得出来。只是,“十三岁”这种说法究竟是打哪儿来的?
还是说这姑娘真的发育得早,才十三岁就有十六七的容貌和身量?这种早熟之人现实中倒也确实存在,好比说裴该前世某个初中同学,才十三四岁就有一米七几的个头儿了……象荀氏这种高门大户,富贵人家,营养肯定不缺啊,早发育一些,长得高一些,也很正常吧。
目测荀氏女目下大概一米六五、六六的样子,比裴该只矮半个头,说不定以后还会蹿。
所以他好奇心大起,就忍不住要询问对方姑娘的年龄。问女人年岁自然很不礼貌,但裴该预先打了伏笔,夸赞对方“智谋胆气,不输男儿,且大有尊先祖文若公之遗风”,潜台词是:你才多大啊,竟然养成了如此的能为?这是另一方面的好奇,跟你是男是女毫无关系。
荀氏女垂下头去,不敢应答。荀崧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老实回答裴该的提问:“小女辛酉岁生人……”
裴该掐指一算,辛酉岁,那就是永康二年……原来才只有十五岁!若论实岁,只有十四,还真是个初中女生!
虽说比《晋书》上所记载的“十三岁”大了两岁,仍然很恐怖啊,这姑娘竟然如此地早熟!是不是“十三”为“十五”传抄之讹呢?很有可能……
不禁站起身来,慨然而叹道:“我今始知,世间果有早慧之人,甚至是天纵奇才——女公子之谓也!”
……
又问了问夺城之事,荀氏女就退出去了。裴该低头沉吟,良久不语,荀崧等了好一阵子,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不知裴公何所思也?”
裴该心说“何所思”?我当然是在思你的闺女啊。
要说荀氏女绝对是个人才,其勇、其谋,简直不让须眉……不,即须眉男儿当中,也罕见这般人物。倘若是个男子,即便年齿尚幼,可能心性尚且不够成熟,裴该绞尽脑汁也要将其罗致麾下——甘罗十二岁能为秦之上卿,荀某都十五了,难道不能出仕么?问题她是个闺阁千金……
若能娶之为妻,比招之为辅,可能作用更大,夫妇一体,基本上可以不必担心其忠诚度;最多她为娘家荀氏多考虑考虑,但出嫁从夫,把娘家利益放诸夫家之上的可能性并不太高。再说荀氏虽为高门,终究与琅琊王氏不能相提并论,如今势穷力蹙,也无“齐大非偶”之虞。
但更重要的是,这姑娘虽然不是天姿国色,也很看得过了,若能置之内帏,夫妇之间肯定能找到很多共同语言,不至于整天大眼瞪小眼,除了家事外别无话题可谈。在这种时代,能够找到个志趣相投的配偶,难度系数本来非常之大,没想到老天爷眷顾,竟然直接送了一个到裴该的面前。
裴该终究是来自于两千年后的灵魂,骨子里男尊女卑的旧思想就极其淡薄,他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个有思想、有能力、有灵魂、有人格的,而不仅仅是生育机器。此番得遇荀氏女,倘若就此错过,还上哪儿找这般佳偶去?恐怕全中国都很难挑出第二个来了吧!
问题是自己已经跟杜家定了亲了……
筹思良久,最终还是一拍大腿——罢了,罢了,反正只是定亲,尚未成亲,就算食言而肥,也不至于变成陈世美。再说了,貌似这年月的士人也并不把定亲看得太重,只要还没正式过门,随时都可以毁约另聘。虽说对不大起杜家,但考虑到自己的终身幸福,正不必太过执著于俗礼。
要是已经把杜氏女迎到了临淮,再休妻另娶,不但会招致士林的冷眼,自己心上那道坎儿也过不去——很可能误了杜家姑娘终身哪!但如今仅仅是耽搁了她几年时光而已,目前杜氏女也就十六七岁,还不至于嫁不出去。至于该如何措辞、毁约,那便只有请姑母裴氏多费点儿心啦……
裴该拿定了主意,这才终于抬起头来,望向荀崧。但他先不提荀氏女,只问:“我牧守徐州,终不能久在荆襄,且歇兵五日,便待启程东返,将宛城交还于荀公。但不知荀公此后做何打算?第五猗既为阶下囚,杜曾也已授首,我料王世将必欲夺占全荆——宛城残破,非数月即可修缮完全,则荀公是欲东向,还是北归哪?”
你打算服从于建康政权呢,还是干脆返回河阴或者长安去?
荀崧闻言,神色不禁有些慌乱——裴文约你什么意思,打算甩手不管我了是吗?那我荀家辛辛苦苦救你,又是为得何来?
急忙拱手:“还请裴公指点一条明路。”
裴该点点头,心说很好,你既然口出此言,就说明没有必投建康之意——“杜曾残部,尽为我所俘,不下五千众,若尽屠之,恐伤上天好生之德;若纵之去,恐害百姓;若交与荀公,又怕荀公难以驾驭。倘若荀公有意,且为我暂驻宛城,当致信王世将,请其来接收襄、宛,将城、兵尽数与他,荀公则求一太守任,为我镇定东海,如何?”
拿你控制不住的荆州北部要冲之地,换一个实职的东海太守,这笔生意,我觉得是很合算啦,就不知道你意下如何?你肯不肯跟着我干哪?
裴该这话虽在意料之中,荀崧却仍显犹豫——一个是虚名都督,一个是实职太守,一是依附建康,一是归从裴该,何者为佳,使自己和家族的前途更有保障,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掂量得清的。
裴该见荀崧不能即刻回答,便笑一笑:“荀公不必急作决断,可与令爱商议再行。”你头脑没有你闺女清楚,还是等会儿去问问她好了——“倘若荀公允诺,该即请聘令爱为妻,从此裴、荀两家同辱共荣。荀公请熟思之。”
说完这几句话,他便起身离开了内室。
裴该是希望荀氏父女可以看清形势,自觉自愿地答应婚事,进而归从于自家麾下的——终究强扭的瓜不甜嘛。那么倘若父女两个商量了老半天,结果还是拒绝,又该怎么办?裴该心说那就只能来硬的呗,不管甜不甜的,先把瓜摘到手里再说!
……
打完一仗,夺占宛城,裴该自然有很多公务要处理——首要之事便是论功行赏了。
徐州军中有一套完整的授功体系,是裴该与卞壸等人反复商议后制成的。功勋论级,裴该换了个后世的词汇,称之为“转”——《木兰辞》中即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句,有可能是南北朝时代的名词。
古代多以斩首数作为报功的凭据,但裴该本人却并不很喜欢这种野蛮手段——正所谓“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而且士卒割取和争抢首级,也容易混乱队列,甚至于贻误战机。故此裴该规定,只有敌军将吏之首,才有价值——且与生俘同论——普通小兵的脑袋你割下一万个来,我也全当没瞧见。
功勋由基本作战单位“营”(六百五十到八百人的普通营)的军法官“司马”来计算总额,按照实际功劳大小分与各队,再依次由各队分与各排,各排分与各伍,直至落实到每个士兵头上。倘若认为自家主官分配不公,即便普通士卒也有向营司马申诉的权力。
倘有讳败为胜、贪冒功劳、上下其手等事,主官必受严惩。
功勋累积一转始可受赏——因为有可能分下来,某伍全体只得一转,那分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五分之一转,不够数——赏赐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授以实物,比方说甲一领、钱几缗、绢几匹等;二是升其职务;三是授以田宅。
升职的话,普通士卒积二转可为伍长,伍长积三转可为排副、五转为排长,排长积七转可为队副、十转为队长……即便暂时没有合适的位置,那也可以按照相应职位来厚给衣食、装具。
裴该手底下的士兵,大多数都有家眷在广陵屯田,本来就答应说屯田三年,即放为自耕农的,从今春开始,徐州方面已经开始分田授业了。但屯农成为自耕农,所受田产比徐州土著要略低一些:丁男六十亩,丁女四十亩,老弱一律十五亩——这是为了一定程度上弥合主客矛盾。若士卒得功一转,即可多予其家三亩地,得功三转,额外赏赐一处家宅。
计算功勋、平衡各方面利益,这是件很繁琐的事情,暂时还没有人能够帮到裴该,他只能亲历亲为。在与荀氏父女相谈这段时间,很粗略的功劳统计就已经由各营司马汇报给甄随、刘夜堂二督,再由他们呈递到了裴该的案头。裴该熬了大半宿,终于把所有数字都统计、核算完成了——不管怎么说,阿拉伯数字和后世的算式,即便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也比这时代的筹算要方便得多。
虽说这年月实际上已经有了珠算,但算盘的形质要比后世简单、粗陋得多,而且也尚未普及,不是随便扯个小吏来就能拨拉的。士人倒是大多会摆算筹,但那玩意儿使着实在太麻烦啦。
……
裴该忙得夜深不眠,荀氏父女却也一样,两个人高燃着蜡烛,足足交谈了好几个时辰。
荀崧首先把裴该所言向女儿合盘托出,然后就问:“汝以为裴使君所言若何?”
荀氏女晕生双颊,垂着头说:“一切全听阿爹主张。”荀崧不禁皱起眉来,心说你长这么大,除了还在襁褓之中,啥时候听过我的主张啊?平素大大咧咧的,有若男子,我多次警告你再这么发展下去,肯定嫁不出去啊,你全当耳旁风,怎么如今倒做起小儿女之态来了?我瞧着都不习惯,心里头瘆得慌……
哦,对了,正是因为那个“嫁”字。裴该说要向我家提亲,对于终身大事,你终究还是个姑娘家,不敢自己拿主意,所以才如此娇羞——但我要问的不是你的婚事啦!
“我家是仍屯宛城,还是跟随裴使君前往东海,对于此事,汝究竟有何看法?”
荀氏女听到父亲明确的问话,这才收敛起羞怯之态,抬起头来问道:“阿爹自河阴南下,也已二岁,未知除一宛城、两千疲兵外,还置起了什么产业?”
荀崧轻轻叹一口气:“是我无德,不能为朝廷镇守江北……”
荀氏女说我不是在质问阿爹啊,你也不必太过自责——“人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太平时守牧一方,使民皆安足,且知礼仪,阿爹当不让人;然身当乱世,披坚执锐,本非我荀氏家传之学……”
要是裴该在,听到这几句话,肯定会嗤之以鼻,说:“无论太平时节,还是动乱时节,百姓之心有什么差别?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而且在第五猗、杜曾杀过来之前,周边也无强敌,在这种情况下你老兄只能占着座宛城,招募一两千弱军,别说扩展地盘儿了,连防守都困难,就这么点儿才能,我不信换个太平世道,你就能飞上天去!姑娘啊,别给你爹脸上贴金啦,黏不住的!”
然而荀氏女身为人子,当然不能直接指着老爹的鼻子说你无能,只好绕个圈子,宽慰几句,然后说:“我家即便复得宛城,料也难以持久……”或许换她干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她也只是个小姑娘而已,不可能真正走上前台,而仅仅做名高参,那也得老爹言听计从才成啊。
荀崧是管不了他这闺女,可终究是一家之主,也不会总被他闺女牵着鼻子走。否则的话,如何决断,他不需要跟闺女商量,直接请对方拍板就是了。
因此荀崧就问了,说我也知道不可能久守宛城,那么是否应当归从于建康呢?终究琅琊王是陕东大都督,裴该只是青徐都督而已,且名义上还要受建康辖制,那我为什么不跟随老大,而偏要跟着小弟呢?
荀氏女微微一笑,反问道:“从来请客容易,送客为难,阿爹以为,裴使君肯放我等东归建康么?”
第三十七章
钱世仪
荀氏女对荀崧说,裴使君今日之语,分明有招揽阿爹之意,你要是俯首依从,还则罢了,倘若不从,如今宛城落于人手,他随时都可以收拾咱们——
“我初观裴使君,似有英雄之志,然其才得逃生,便剑及履及来攻宛城,入城后分兵把守四门,如此果决,恐实有枭雄之姿。今其得强兵为恃,必不甘久为建康所驭。阿爹试想,他若与建康齐心,根本不必入城来见第五盛长,而当与王世将合力。既入城来见,是有两属之意,或欲从中取利。如此,安肯使阿爹东归琅琊大王?”
其实若只是一个荀崧还则罢了,在裴该看来,即便不是彻底的废物,也不是能够在乱世中给予自己太大帮助之人,爱去哪儿去哪儿。但问题是荀氏一门身负天下高名,荀崧作为荀彧的玄孙,天然是一杆烈烈飘扬的锦绣旗帜,可以号召到不少士人相从,这般宝货,既已落于己手,又岂肯轻易与人呢?
“我意阿爹若肯从他,必受重用;若不肯从,恐有不忍言之事也。”
其实这点儿荀氏女却想左了,因为裴该很想得其为妻,所以必然不会对荀家下狠手——不过挟持乃至于绑票等事,肯定是跑不了的。
荀崧还有点儿不以为然,说:“我看裴使君之意,欲先归徐州,而使我将宛城与王世将交接,则不但不肯害我,且来去皆可由我自主。”
荀氏女略略一撇嘴:“口中言语,如何信得?裴使君既有将杜曾降卒交于阿爹,恐阿爹难以驾驭之语,则他虽然东归,也必会留兵监护。且若他行一封书与王世将,说我家实与第五盛长合谋,则王世将又将如何对待阿爹?此乃借刀杀人之计,彼可不污自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