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北冥老鱼
    更加糟糕的是,他们进入海峡后不久,海峡中竟然起了大雾,哪怕是海峡中的大风都不能把大雾吹散,结果这给航行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甚至有一艘船不小心撞到了礁石,结果船底破了一个大洞,船舱里全是海水,最后连船体也开始倾斜,最后赵佳不得不下达了弃船的命令。


    第一千六十二章


    子嗣的问题


    损失了一条船,另外还有两艘船受了些损伤,最后赵佳他们才好不容易的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这条海峡,因为海峡之中多雾,所以他们将这条海峡命名为迷雾海峡,这也是赵佳他们第一次遭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不过他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至少赵佳他们已经将迷雾海峡中的大概情况给记录下来,为日后探索航线打下了基础。


    离开了迷雾海峡后,赵佳他们的船并没立刻向西航行,而是继续沿着南美洲的沿海北上,一直到达赤道的位置才停了下来,因为在赤道附近有两条从东向西的洋流,只要他们进入这两条洋流之中,就不用担心迷失航向,洋流会将他们带到南洋一带,到时赵佳他们就可以十分轻松的回到大宋。


    也就在赵佳他们到达赤道的同时,大宋朝堂之上却是一片繁忙,因为赵煦准备到泰山封禅的事已经昭告天下,说起来赵煦虽然年轻,但他自从登基之后连灭北辽和金国,又将大宋的国土拓展千里,国内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说文治武功都达到一位帝王的极限,因此大宋国内不少人都称赵煦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明君,所以他去泰山封禅也是顺理成章事。


    不过封禅可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对于朝堂上的大臣们来说,这简直是他们从政以来的第一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赵煦出京后来安全,以及朝政如何处置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事先经过详细的安排,所以这段时间朝堂上也是繁忙无比,所有人几乎都在围着封禅的事转。


    相比之下,身为封禅主角的赵煦却比较闲,自从大宋停止了扩张之后,平时一般的政务由几位相公处理,能够让他亲自处理政务并没有太多,所以这段时间他除了熟悉一下封禅时所需要了解的礼仪外,其它时间竟然显得很闲,平时忙完了政务后,他甚至还有时间出宫去找自己的三哥赵俊聊聊天喝喝酒。


    不过赵煦悠闲的日子并没能持续太久,因为这天上午时,他在垂拱殿中批阅着政事堂送来的奏折,这些奏折其实都已经被政事堂的几位相公批阅过了,上面也写着他们的一些处理意见,赵煦只需要在将他们的意见总结一下,或者再加入自己的一些指示就可以了。


    今天的奏折同样不多,所以赵煦很快就把奏折批阅差不多,不过当他看到最后一本奏折上的内容时,却不由得脸色一沉,因为这份奏折与其它奏折不同,而是政事堂的几位相公联名上奏,至于奏折上的内容也十分简单,无非就是劝说赵煦多往后宫走动一下,最好是能够尽快的让后宫的妃子们怀上龙子,这样大宋的社稷有后,江山也能更加的稳固。


    这份奏折赵煦没看完就扔到了一边,本来还不错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十分糟糕,因为几位相公的这份奏折刚好揭开了他心中最不愿意提到的事,那就是他的子嗣问题,说起来也真是奇怪,他后宫的妃子也不少,平时也经常让宫里的妃子侍寝,可偏偏后宫的妃子里极少怀孕,好不容易有两个妃子怀孕了,最后却只生下两个小公主,至于皇子是根本没影子。


    本来赵煦认为自己还年轻,所以没有儿子这件事并不怎么在意,因为他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他不相信自己会一直生女儿。可是他不急朝堂上的大臣们却很着急,因为只要赵煦一天没有儿子,那么大宋就一天没有皇位的继承人,说句不好听的,万一赵煦有个什么意外的话,那将会对大宋的江山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为此颠覆大宋的江山。


    可以说赵煦的子嗣并不他的私人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大宋江山社稷的国家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朝堂上的大臣也有足够的底气在这件事上说话,特别是这几年,几乎每个月都会给赵煦送来一封奏折,内容也是大同小异,直接点的就是让他看在大宋的江山社稷的份上,以国事为重,让后宫的妃嫔早点生下龙子;委婉一点的则是让他在民间挑选秀女入宫,早点让皇家血脉开枝散叶等等。


    其实也不能怪大臣们着急,因为之前已经有了宋仁宗这个榜样,所以他们也生怕赵煦像仁宗皇帝那样一生都没有儿子,到时大宋再因为立储的问题上发生内乱的话,说不定会将现在的大好局面完全断送掉。


    可是大臣们虽然着急,但他们却没有站在赵煦的角度上想一想,而且只是一味的劝说赵煦让后宫早点怀上龙子。赵煦本来不着急,但被大臣劝说的次数多了,最后也着急了,但是生孩子这种事也不是他能控制的,结果越是着急越是生不出来,甚至外界都已经开始怀疑他的身体是不是有问题,这也让赵煦更加的恼火,但却又无处发泄,只能自己生闷气。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今天赵煦看到几位相公联名上书的这份奏折时才会那么生气,本来以前只是某位大臣偶尔上书,后来改为某位相公上书,结果现在倒好,竟然发展到几位相公联名上书,一般这种情况只有发生战争时才会出现几位相公联名上书的事情,而且赵煦心里也十分明白,这是大臣在给自己增加压力,督促他快点生儿子。


    “一帮老糊涂了,生孩子的事情是朕可以控制的吗?”当下只见赵煦狠狠的把奏折拍在桌子上怒声道,其实他倒真想快点让宫里的妃嫔怀孕,这样他的耳朵也就清静了,可也奇了怪了,他的身体明明十分健康,那方面的能力也不错,可是后宫的妃嫔们就是不怀孕,这让他也十分的无奈。


    “五弟,你是和谁生气呢?”正在赵煦生气之时,忽然只听外面传来一个人清朗的笑声,紧接着只见赵俊微笑着走进殿中。


    第一千六十三章


    赶赴泰山


    看到三哥赵俊进来,赵煦也不好意思再发脾气,当下有些无奈的坐下来,然后把手中的递给赵俊道:“三哥你看吧,朝堂上那帮人天天逼着我生儿子,你说他们是不是瞎操心?”


    只见赵俊这时伸手拿起奏折看了看,最后却是微微一笑道:“五弟,大臣们督促这件事也是关心咱们大宋的江山社稷,你也没必要太生气,当然了,生孩子这种事咱们控制不了,你要是不着急的话,那就一切顺其自然,若是你不想再听大臣们唠叨,那就不如去找四叔问一问,弄个生儿子的方子吃上几服,说不定很快就会有皇子诞生了。”


    “找四叔?”赵煦听到赵俊的这个建议也不禁有些心动,虽然他坚信自己的身体没问题,但这么长时间没能生出儿子,这让他也不禁有点担心,不过他又不想去找御医,因为宫里根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若是他今天去找了御医,估计明天整个京城都会流传着他那方面不行的谣言。


    不过若是去找四叔赵頵就不一样了,首先赵頵医术高明,是曹佾与直鲁古两位神医的亲传弟子,宫里的御医也比不过他,另外赵頵是自己的亲四叔,自己去找他检查一下身体的话,就不用担心会走露消息。


    看到赵煦脸上意动的表情,赵俊也能猜到他心中的想法,当下再次开口笑道:“我看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你找个机会去拜访一下四叔,估计也没什么大事,毕竟你都已经有两个女儿了,生儿子也是迟早的事。”


    “这倒也是,不过现在我可不敢去四叔那里,听说他正准备编一本什么医书,所以这段时间是闭门谢客谁也不见,不过等到我去泰山封禅时,四叔他肯定也要随同我们一起去,到时再让他帮忙也不迟!”赵煦这时笑呵呵的道,这次封禅不但朝堂上主要大臣们要去,另外一些重要的皇族也同样要去。


    “这倒也是,不过说起泰山封禅这件事,我倒也很感兴趣,所以这次我也想随你一同外出走走。”赵俊说到这里时忽然提出一个要求道,本来以他的身份,自然可以参加这次封禅,只是他的身体一向不怎么好,平时都呆在京城里养病,从来没有外出过,所以赵煦之前制定名单时,就没有把赵俊的名字记上去。


    “三哥你也想去,可是你的身体……”赵煦听到这个要求却有些迟疑的道,赵俊虽然看起来只是有些瘦弱,但其实他的身体一直很不好,三天两头就会生场病,甚至前几年还生过几次大病,当时还是曹佾亲自出手这才把他救了回来,否则赵俊恐怕早就英年早逝了。


    “呵呵,放心吧,这几年我听从曹神医的叮嘱,在服药的同时也做一些简单的锻炼,身体早就好多了,虽然平时偶尔也会生病,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这些年我一直呆在京城,其实和五弟你也差不多,所以早就想外出走走了。”赵俊这时微笑着开口道。


    “这个……好吧,既然三哥你想去,那我就让人把你的名字加上去。”赵煦听到这里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道,他也是考虑到赵俊的身体虽然不好,但从东京到泰山这一路上都是乘坐火车,而且随行的又有自己四叔那样的大神医,所以只要让人小心的照顾一下,想必三哥的身体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接下来又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封禅一事也终于进行到最后阶段,所有前期的准备都已经完成了,而且之前选好的封禅日期也快要到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赵煦也终于可以如愿的做好准备离京了。


    东京城东北方的火车站中,平时这里都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是今天却一下子安静下来,因为车站早就提前做好了准备,今天上午所有火车都不会进站,同样也不会有其它的火车开走,因为今天上午是皇帝陛下要乘坐火车去泰山的日子,所以整个火车站从昨天下午就已经戒严了,任何无关的人都不得靠近。


    赵煦乘坐着龙撵来到火车站,随行的除了五千人的护卫外,还有此次要随他一起去泰山封禅的王公贵族和朝中大臣,本来按照赵煦的打算,这次随他一起封禅的贵族大臣不用太多,可是真到了挑选人选时却乱了套,因为所有人都抢着要去,毕竟这次封禅可不比之前宋真宗的那次封禅闹剧,而是真正可以与秦皇汉武相比的封禅大礼,这可是要在史书上大写特写的,所以这些人都想借着这个机会沾点光,再不济也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史书上。


    对于大臣们对封禅的热情,赵煦事先还真没想到,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后来他考虑了一下,干脆拍板决定,京城这边除了必要的留守人员外,其它愿意去泰山的臣子可以都随他一起去,毕竟他这个做皇帝的都出京去散心了,也不能让臣子们太过辛苦,带上他们就当是集体外出游玩了。


    当然赵煦一下子带走这么多人,朝中的政务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不过问题也不大,大不了每天让人把政务送到他和手下的大臣手中就是了,反正他们坐在火车上也没什么事,可以边处理公务边赶路。


    不过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赵煦他们这次离京足足准备了二十辆火车,毕竟人实在太多了,光是保护赵煦安全的护卫就足足有五千人,再加上那些王公大臣们,二十辆火车也是勉强塞下,至于封禅所需要的物品,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送到泰山了,否则还得加火车。


    赵煦与几位相公坐在同一辆火车上,只是赵煦自己坐在一个车厢,几位相公在相邻的车厢,这样有什么事情时,几位相公也方便向赵煦请示。除了他们这两节车厢外,其它的车厢乘坐的则是宫女内侍,不过最多的还是护卫,毕竟赵煦的安全一直都是出行的首要任务,而当火车开动时,赵煦整个人也一下子激动起来,从出生到现在,他终于可以离开京城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


    第一千六十四章


    抵达袭庆


    火车平稳的车厢里,赵煦背着双手站在窗前,眼睛中满是好奇的打量着窗外的景色,对于从小就没有离开过京城的他来说,窗外的所有事物都十分的新鲜,虽然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一些农田或村庄,但是赵煦却看的津津有味,简直像个小孩子似的。


    其实赵煦有这样的表现也不奇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来没有出过京城的他对外界抱有无数的好奇与幻想,现在正是他亲眼看一看外面世界的机会,而且也可能是他这一生中唯一一次外出的机会,所以他要趁着这次机会多走走看看,将外面的世界完全印在自己脑子里。其实从这方面来看,赵煦也真是挺可怜的。


    第二个原因则更简单一些,他毕竟是大宋的皇帝,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可是平时他只能看到京城百姓的生活状态,但这并不能代表大宋的所有臣民,当然他也可以通过大臣或情报机关了解外面的情况,但这些都需要借助别人的眼睛,他只能听别人的转述,而且这些转述还未必准确,所以他做梦都想亲眼看一看自己治下的大宋是个什么样子。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自从离开了京城后,赵煦的眼睛就一直盯着窗外,说起来自从出现火车与铁路之后,铁路沿线就慢慢的热闹起来,因为初期的火车速度很慢,很多人可以跟着火车跑动向车里的人兜售商品,但这样做十分的危险,所以后来朝廷下令,除了车站外,任何人不得靠近前进的火车五十步之内,否则被抓到立刻就是十大板,虽然这个禁令不是人人都遵守,但至少大部分人都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的追着火车兜售货物了。


    不过火车行进时虽然没有人敢上前,但是到了车站就不一样了,从东京到泰山有相当长的距离,而火车上的煤与水消耗很快,所以到了车站就要停下加水加煤,赵煦又不可能每到一站都清场,这样太过扰民了,结果这时就会有不少小商贩围着火车的窗子兜售货物,哪怕是赵煦他们的火车也不例外,毕竟这些小商贩们也不知道车上坐着的是他们的皇帝陛下。


    当然了,这些小商贩肯定无法靠近赵煦所在的火车,毕竟每当火车停下时,车上的护卫都会把人群与火车隔开,不过赵煦却感觉很有意思,甚至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商品时,还会指使内侍前去买一些回来,就算自己用不着,日后回京也可以用来送人。


    东京城到泰山并不算远,若是后世坐火车的话,恐怕用不了几个小时就可以到,但是大宋的火车速度远远无法与后世的相比,所以这段路程足足要跑上一天,虽然与后世比很慢,但是对于宋人来说却已经很快了,要知道以前没有火车时,就算是骑马也要跑上好几天,毕竟再好的马也不可能不吃不喝的一直跑下去,但是火车却可以。


    赵煦他们上午出发,直到晚上才到达泰山脚下的衮州袭庆府,也就是后世的泰安市,不过泰安这个名字是金国占据这里后才出现的,现在金国早就已经被灭了,因此泰安这个名字恐怕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火车在袭庆府的车站缓缓的停下,当地的官员早就接到了消息,这时全都在车站等候,另外还有之前派往这里准备封禅大典的文武官员,也同样焦急的等待,直到赵煦的火车缓缓进站时,这些人才终于松了口气,然后上前准备迎接。


    当赵煦他们的火车缓缓的停稳之后,车门立刻打开,随后一队又一队的护卫冲出来,将整个车站的防务完全接管,并且验明在场所有人的身份,等到确认没有任何危险后,船上的王公贵族与大臣们这才开始下车,直到最后这才见到赵煦走下火车。


    只见赵煦这时笑呵呵的走下火车,然后与迎接的官员见面,当他在人群中看到一个年轻的武将时,立刻眼睛一亮刚想和对方打招呼,但却只见对方微笑着向他摆了摆手,这让赵煦也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这才没有上前,而是笑着对他点了点头。


    人群中的年轻武将自然正是赵煦的亲大哥赵佾,他是第一批被派往泰山处理封禅事务的官员之一,而且赵佾的任务还十分重要,那就是排查泰山周围可能出现的隐患,以免在赵煦封禅时出现不必要的危险,不过赵佾为人十分的低调,甚至在军中还改了姓名,为的就是不让人知道他真正的身份,所以这时见到赵煦时,也没让他拆穿自己的身份。


    袭庆府中有一座行宫,不过这座行宫并不是赵煦让人建造的,事实上这座行宫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当初宋真宗来泰山封禅,于是就让人建造了这座行宫,只是使用了一次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几十年下来已经十分破败了,不过赵煦知道这件事后却十分高兴,只是让人将行宫彻底的修葺整理了一下,作为自己来泰山后的住所,并没有让人重新建造,这样可以节省下不少的开支。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煦来到袭庆府后,很快就被当地的官员迎接到行宫之中,这里已经被彻底的修葺了一下,虽然还是显得有些老旧,但住人肯定没什么问题,而且在行宫的大殿之中,已经准备好了接风的酒宴,宴会上使用的正是这里十分出名的豆腐宴,完全是素食没有任何荤腥,这也是帝王前来封禅时的礼仪用膳,因为整个封禅大典时期,赵煦都需要食素静心,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天地的尊敬。


    豆腐宴虽然是素食,但当地的厨师却可以将一块小小的豆腐做出无数种花样,每一道菜都十分的有特色,哪怕是赵煦这样吃尽了山珍海味的帝王,也同样感觉豆腐宴十分的鲜美。


    等到宴会结束之后,赵煦这才有机会单独召见赵佾,而当赵佾进宫见到赵煦时,立刻躬身施礼道:“臣赵佾拜见陛下!”


    第一千六十五章


    封禅大典


    “大哥,这又不是在朝堂上,私下里咱们还是以兄弟相称就是了!”赵煦看到赵佾也十分高兴的道,说起来他与赵佾也是多年未见,上次调赵佾来泰山时,也是赵佾在西域接到调令就直接赶到泰山,期间并没有与赵煦见面。


    “君臣之礼不可废,臣不敢僭越!”赵佾这时却是一板一眼的道。


    看到这里,赵煦却不由得苦笑一声道:“大哥你还是老样子,算了,我也不劝你了,不过一会三哥也要来,咱们兄弟坐在一起好好的喝上几杯!”


    赵煦了解自己这位大哥的性子,从小赵佾就比别的孩子懂礼貌,长大之后更是如此,接人待物的礼节十分周到,这虽然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坏事,因为这个样子的赵佾实在让人亲近不来,这点他就不如赵俊了,平时赵俊见到赵煦时,只要没人都是以兄弟相称。


    正在说话之时,赵俊这时也从外面走了进来,当看到赵佾时也立刻笑着上前行礼,这次赵佾倒是表现的热情了一些,估计是因为赵俊不是皇帝,他们之间没有地位上的差距,这让旁边的赵煦看到眼中也不由得暗叹一声,除了少数几个人外,他身边的绝大部分人都因为身份上的差距而与他有意无意的保持了距离,这也是他平时感到孤独的主要原因。


    赵俊是少数不在乎赵煦身份的人之一,而且他这个人心思细腻,看到赵煦的样子也能猜到他的想法,所以在与赵佾谈话的同时,也不忘把赵煦拉进来,这让兄弟三人之间的气氛慢慢的热烈起来,特别是赵煦主动谈论起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时,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三人之间的距离。


    接下来的几天里,赵煦趁着封禅大典还没有开始,特地在泰山脚下转了转,比如有名的岱庙,也就是俗称的东岳庙,这座庙始建于汉代,到唐朝时已经形成一片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而在大宋建国之后,赵煦的老祖宗赵匡胤还派人重修了东岳庙,后来那位到泰山封禅的宋真宗也在东岳庙中修建了一座天贶殿,而且还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特别是宋真宗在封禅之后,又让人在东岳庙中刻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铭》的碑文,其实就是记录他在泰山封禅的事,以便让后人铭记,不过因为他封禅只是场闹剧,所以这块碑只能让宋真宗成为后世的笑柄。


    算起来宋真宗是赵煦的太祖父,对于自己这位不靠谱的太祖父,赵煦也感到十分无奈,而且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他也无法改变史实,更加倒霉的是,他在面对宋真宗在岱庙留下的封禅碑文时,还要亲自去祭拜一番,以表示自己这个玄孙对太祖父的尊敬,可是天知道他在祭拜时是不是在心里骂自己这位太祖父?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封禅大典终于如期举行,整个封禅仪式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封礼祭天,二来禅礼祭地,两者合起来才叫封禅,只是对于封禅这两者的顺序却有些分歧,因为当初秦始皇封禅时,是先祭天后祭地,而汉武帝封禅时却是先祭地后祭天,两者刚好反过来。


    赵煦受到赵颜的影响,对秦始皇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而且也对秦始皇的武功十分敬佩,所以从他个人的意愿来说,他更希望可以按照秦始皇的那套礼仪,不过考虑到秦始皇在历史上的糟糕名声,特别是儒家对他的痛恨,虽然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儒家学说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据着主流地位,所以赵煦考虑到上面这些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按照汉武帝的那套礼仪。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封禅大典开始之后,赵煦先是来到泰山旁边的梁父山,这座小山高不过百丈,正是当初秦皇汉武祭地的地点,山上已经布置好五色土祭台,并且当场宰杀白牦牛、白鹿、猪等祭品,周围有庞大的乐队奏乐,赵煦就在盛大的音乐中进行了祭地。


    等到祭地结束之后,赵煦这才带着大臣们来到泰山脚下,这时山脚下也同样布置了一座祭台,赵煦先是在这里进行了第一次祭天,然后又率领着少数重要的贵族大臣一起徒步登上泰山,在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祭天。


    等到这次祭天结束时,西边的太阳已经快要落下了,泰山的山势虽然不像华山那么险峻,但也不适合连夜下山,所以赵煦他们当天晚上就要在山上休息一晚,这也是赵煦特意安排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即可以欣赏一下泰山的晚霞夕照,也可以在第二天早晨欣赏一下泰山的云海和日出,这可是泰山最有名的几大景观,绝对不可错过。


    夕阳西下,赵煦站在泰山之巅俯看着夕阳,只见天空中的朵朵残云被夕阳染出一道道金边,就像是一座座堆砌在一起的山峦一般,偶尔有几道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大地,看起来壮观无比,让人的心胸也一下子开阔起来。


    “好一个晚霞夕照,以前只从书本上看到一些描述,可是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原来书本上的千言万语也难及眼前美景的万一啊!”赵煦双眼迷醉的看着远处的夕阳自语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比之下,我还是对明天早晨的日出和云海更加期待!”正在这时,站在赵煦旁边的赵佾却是忽然开口道,只是在说话之时,他的眼睛半眯着,脸上也表情也十分模糊,让人猜不透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呵呵,大哥是个军人,自然更喜欢朝气蓬勃的早晨,不过我倒是觉得美景虽然动人,但也要看和谁一起欣赏?比如咱们兄弟三人难得聚在一起,而且还一同欣赏美景,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回忆起今天的情形时,肯定也是一桩美事!”赵俊这时却是开口笑道,而且在说到最后时,还笑吟吟的看了赵佾一眼,眼睛里却带着几分常人难以领会的意味。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