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北冥老鱼
    正德现在也处于生死关头,不过他没有暴发出超人般的体力,而是脑子越加的冷静,脑子中如闪电般的考虑了一下自己的处境,然后用尽全力的力气把骑在他身上的江彬掀到一边,并且一脚把旁边的刘良女踢开,然后用肩膀撞开小船的船舱跳进水里。


    正德乘坐的小船很小,虽然积水池中的水十分平静,而且事前正德也吩咐不让人靠近他的船,但是他身边的那些护卫因为有周重的事先交待,所以根本不敢离正德太远,都乘坐着小船在后面远远的跟着,现在看到小船上有人落水,这让所有护卫都是大吃一惊,驾着船只飞速的上前救援。


    正德并不熟悉水性,而且之前与江彬的厮打,已经让他耗尽了力气,所以在落水之后,很快就被呛了几大口水,脑子里也晕乎乎的,最后当侍卫赶到并把他救出来时,正德已经昏迷不醒,根本无法让侍卫抓捕江彬,而那些侍卫虽然怀疑皇帝陛下落水的原因,但因为江彬是正德面前的第一红人,又有刘美人作证,所以他们也不敢拿江彬怎么样。


    也正是趁着正德昏迷的这个时机,使得江彬有了逃脱的机会,而且他也知道,等到正德醒来后,他肯定是必死无疑,另外那个刘良女同样知道绝对不能让正德醒来,于是他们两人合谋,准备将昏迷中的正德杀死,但很可惜的是,正德身边的侍卫都是周重让锦衣卫特意安排的,根本不受任何人的指挥,所以他们虽然数次图谋杀死正德,但却都没能成功,反而让那些侍卫对江彬两人更加的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江彬只能孤注一掷的实施最后的计划,那就是实行兵变,无论如何也要把正德杀死,至于杀死正德后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时的江彬也顾不了许多了。


    正德这次来南方主要是为了平定宁王之乱的,所以他身边也带有将近三万人的军队,这些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江彬统领的那些边军,这些边军都是最初从边军中调到京城的外四家军,只听从江彬的调遣,可以说从上到下都是江彬的人,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原来的京营,这些京营经过换装之后,又被正德带到草原上,经历过数次大战,实力也是非同一般。


    江彬的叛乱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他带领自己的边军突袭了京营,想要先把正德杀死,刚开始时毫无准备的京营被他们杀的大乱,而且没有正德的命令,这些京营相当于群龙无首,根本无法组织起来进行反抗,眼看着就要被江彬杀到正德居住的大营。


    但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昏迷中的正德竟然忽然转醒,这让正德身边的亲卫也终于有了主心骨,本来护卫首领是想保护正德杀出去重围求援,但是正德却坚持要亲自平定江彬之乱,他先是把周围的京营收拢起来,然后组织了一次反击,终于把江彬的边军打退了一次,这也让正德有时间收拢更多的军队,等到江彬再次攻来时,遇到的抵抗比之前要顽强多了。


    另外正德也知道,边军虽然听从江彬的指挥,但他们依然是大明的军队,同时也忠于自己这个皇帝陛下,只是这些边军开始搞不清情况,再加上被江彬蒙骗,所以才会做出攻击京营的举动,于是正德立刻让人宣读自己的口谕,让那些边军放下武器,朝廷可以不追究他们的责任,甚至只要有人可以抓住江彬,还会被封爵。


    天下大势毕竟还是在大明手中,那些边军也不是傻子,之前他们被江彬蒙骗,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听从上司的命令,可是现在看到皇帝陛下也站在对面,并且命令他们放下武器,这让大部分的边军立刻停下了脚步,当有第一个人放下武器时,后面的其它人也都是纷纷放下武器投降,甚至江彬身边的人最后也把江彬给绑了起来交给正德,只是这时无论是边军还是京营,都已经遭受到了巨大的伤亡。


    当垂头丧气的江彬送到正德面前时,愤怒的正德亲手杀死了对方,然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又把已经瘫软成一团的刘良女杀死,这场叛乱也总算是结束了,只是对于这场叛乱的处理,却才刚刚开始。


    因为江彬叛乱关系到正德后宫之中的丑事,根本不可能大肆宣扬,否则最丢脸的还是正德本人,所以对于这场叛乱,正德下达了封锁消息的命令,而且也仅仅让当地的官府收拾了一下残局,他也没有再回转南京,直接从清江浦去了上海,然后乘船来到天津,只是在船上之时,正德又大病了一场,直到周重见到他时,正德的身体才刚刚好转。


    听完了正德在清江浦的遭遇,周重也是好长时间沉默不语,他可以体会正德现在的心情,毕竟被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和最宠信的臣子背叛,这种打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致命的,甚至正德到现在都没有发疯,已经说明他足够理智了。


    “皇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你也不要再放在心上,一切都要向前看,而且大明现在马上就可以平定北方,海军更是在海上所向无敌,这一切都是皇兄你的功劳,日后肯定可以成为与唐宗宋祖可以相比的帝王!”周重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正德,只能用国事来转移正德的注意力,希望他不要因为感情方面的事而受到太大的刺激。


    听到周重的话,正德却是对他露出一个淡然的笑容道:“二弟,你不必再安慰我,无论是国事还是私事,我都犯下了太多的错误,特别是国事方面,若不是你与一帮大臣们的扶持,恐怕大明根本达不到今天的辉煌。”


    正德说到这里时,顿了一下接着又道:“这段在船上养病的日子里,我想了许多,也明白了自己以前所犯下的过错,幸好这些过错大都由二弟你弥补上了,而且在治国方面,二弟你也的确比我要强的多,所以我前几天做出一个决定……”


    “皇兄不可!”正德的话还没有说完,周重却是大惊失色的打断道,因为他担心正德会说出什么让他为难的话。


    不过正德却是笑了笑道:“二弟你别担心,我暂时还不会把皇位传给你。”


    听到正德的话,周重也是松了口气,他刚才真的担心正德会把皇位传给他,其实朝中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流言,特别是在周重的带领下,大明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上,都有不少人觉得周重比正德更适合做皇帝。


    “我也知道,就算是我现在要把皇位传给你,恐怕二弟你也不愿意接受。”正德这时继续说道,“不过皇位我可以帮你暂时保存一段时间,但是你却要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事?”周重语气轻松的话,他不愿意让正德把皇位传给自己,一来是他真的没准备要做皇帝,二来他现在身为监国,不但可以行使皇帝的权力,而且还不受皇帝这个位置的约束,这也更方便他对大明进行改革。


    “二弟,我打算永远不回北京城了,北方的鞑靼覆灭在即,对于这个强敌,我是一定要亲手将其灭亡,另外平定了鞑靼后,西域还有亦力巴里、呼罗珊等国,当年蒙古人可以征服这些地方,我们大明同样也可以再次把它们征服……”


    “皇兄,你……”听到正德的话,周重却是大惊失色,因为他没想到正德竟然会生出这样的心思。


    不过周重的话刚一出口,就被正德打断道:“二弟,你不用劝我,我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这些天我已经想明白了,权势、美女、财富都不是我所追求的,对我来说,只有率领大军建功立业才是自己这一生应该做的,而且你也不用担心我会穷兵黩武,只有大明的国力可以支撑之时,我才会发动战争,而且每次战争都会事先向内阁汇报,等到内阁同意后,并且将需要的物资送到前线,我才会真正的发动战争。”


    听到正德说的这些话,周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已经从正德的话中听出来,这些都是正德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看样子这次江彬与刘良女的背叛已经让正德伤透了心,所以才让他决定远离北京,远离朝堂,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军队上,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事情,而且对于正德来说,也许这种生活才是最适合他的,毕竟相比勾心斗角的北京城,军队中的事情就要单纯多了。


    第五百三十六章


    正德的选择


    正德走了,而且像他告诉周重的那样,他仅仅只是在天津港停留了两天,这两天里他也只见了周重一个人,然后也没有去北京,而是直接乘船去了辽东,再由辽东去捕鱼儿海,那里的大明军队已经休养多时,正在酝酿着一次对鞑靼的灭国之战,这需要正德亲自去指挥。


    另外正德在离开之前,又下了一道圣旨,那就是封周重的儿子朱载垣为太子,若是他去世时,朱载垣没有成年,那么皇位就暂时由周重接任,若是朱载垣已经成年,那么就由他接任大明的皇位。


    内阁接到正德这道确定了太子的圣旨后,全都是松了口气,毕竟皇帝常年在外征战,天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出意外,若是国中没有太子,那么到时肯定会引发一场动乱,哪怕是有周重这个监国在,恐怕也阻止不了全国各地的那些藩王,现在大明终于有了太子,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正德第二天死了,他们也根本不用担心。


    另外值得的一提的是,内阁并不知道正德日后不再回京城的事,否则若是知道的话,他们肯定会更加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周重现在更像是一个皇帝,而正德却胡闹的像个孩子,现在既然正德能够在军队中做的不错,那就继续做下去好了,反正大明的朝政也不需要正德插手。


    正德离开天津的时候,周重也还没有回北京,所以在对方离开时,他也站在码头上为正德送行,甚至他已经感觉到了,这恐怕是自己与正德最后一次见面了。


    其实对于正德下定决心不回北京,甚至从实际上放弃皇帝的权力,除了是受到江彬与刘良女的背叛外,正德其实也在担心着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他与周重之间的关系,也正是这件事,使得他最终下定决心不再回京城。


    正德不是个好皇帝,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不过自从正德去了宣府,周重接管大明的朝政后,整个大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场上,都因为周重而出现了极大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更加有利于大明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整个大明几乎是焕然一新,农工商各个方面都爆发出极大的活力,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至少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不再有人背井离乡的逃难了,光是靠着家中的存粮,就足够他们度过荒年也。


    也正是周重做的如此出色,把正德之前的作为立刻衬托的荒唐不堪,甚至不少人都认为,若是由赵王殿下坐上皇位的话,大明肯定早就变得十分富强了,至于正德这个不称职的皇帝,最适合的还是去骑马打仗,所以还不如早早的把皇位传给赵王殿下。


    刚开始的时候,上面的这些流言还仅仅是在民间小范围内传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连官场和士林中也开始有这些言论,这就对周重十分不利了,毕竟他再怎么说也只是一个臣子,现在的声望竟然超过了正德,而且还有这种忤逆的传言流出,若是正德心中猜疑的话,很可能会引来兄弟相残的惨剧。


    不过幸好正德十分的重感情,特别是对于自己这个最亲的兄弟,他几乎是无条件的相信,当他在辽东听到这些流言时,也仅仅是一笑而过,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江彬曾经有一次在正德面前提起这件事,结果被正德训斥了一顿,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弟弟不是那种人。


    也正是因为正德的信任,所以周重在朝堂上才能站稳脚根,同时也可以对大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遇到不少的阻力,甚至还有不少人故意挑拨周重与正德的兄弟之情,但是却都没有成功。


    不过正所谓世事无常,正德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是,前段时间深受他尊敬的宁王竟然忽然叛乱,这让正德在感情上受到极大的打击,更让正德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刚刚平定了宁王叛乱后,竟然在无意间撞破了江彬与刘良女的奸情,这两人一个是他最信任的臣子,一个是他最宠爱的女人,可是他们却双双背叛自己,这让正德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正德在感情上接连两次受到巨大的打击,这让正德开始怀疑身边的一切,甚至连周重也开始怀疑,之前他并不在意的那些流言,也忽然在一瞬间感觉刺耳起来,虽然理智上他觉得周重不会背叛自己,但是内心中却依然无法完全相信周重,更何况现在周重把持着朝廷的大权,又建立了大明的海军,可以说若是周重发动叛乱的话,绝对可以把正德拉下皇位。


    正德知道他这么怀疑自己的亲兄弟是不对的,但是感情受创的他却还是无法控制自己,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放弃自己手中的兵权,完全将整个大明交给周重,而他只需要控制住自己的军队,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也就不会妨碍到周重在朝中施展手脚,而且周重也就没有了对付他的理由。


    对于正德的这种心思,周重其实也猜到了,但是他却不知道该怎么劝说正德,毕竟对方经历了数次背叛后,根本经不起再一次的背叛,所以正德才选择了远离大明的政治核心,将所有大权都交给他,若是这样周重还要发动叛乱,那正德就只能自认自己瞎了眼睛了。


    周重当然不会背叛正德,他也对皇位没什么野心,更何况正德不能生育,日后这个皇位肯定是他儿子的,所以周重根本没有背叛正德的理由,甚至他应该是最担心正德安全的一个人,因为若是正德发生意外,别人很可能会怀疑他的头上,周重可不是一个喜欢背黑锅的人。


    想到正德离开的原因,站在天津港的周重也不禁叹了口气,虽然他并不喜欢皇家的气氛,总感觉皇宫中少了一些人情味,但是处在他这个位置上,已经让他没有其它的选择,他的儿子日后肯定要接任大明的皇位,既然如此,那他就只能将大明打造的更加强盛,哪怕是儿孙中出现了昏庸之辈,也能让大明有底气多撑一段时间。


    几个月后,到达捕鱼儿海的正德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正要对鞑靼发动最后的灭国之战时,一个震惊草原的消息传来,鞑靼小王子在病床上躺了数月后,终于撑不住了,几天前死在了他的汗帐里,而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汗位,竟然大打出手,鞑靼汗国在眨眼之间就分裂成为几个势力,彼此之间征战不休。


    草原的汗位传承一样都是如此,每当一个汗王去世时,他的几个继承人都会争夺汗位而大打出手,这可能也是草原人的传统了,只有最后胜出的人,才有资格坐上大汗的位置。不过这样的争斗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甚至可能会让草原分裂上百年,但是每当有一位雄才大略的草原首领统一草原之时,就会给南方的中原王朝造成巨大的威胁,比如突厥、蒙古等国,都是这种分裂又统一后的产物。


    不过鞑靼小王子在这个关键时刻去世,对于大明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正德再次增加兵力,一举动十五万大军,从捕鱼儿海和宣府、宁夏三个方向进攻草原,同时大明也在向草原各部落招降,只要愿意归顺大明的部落,就可以受到大明的保护,而且还可以优先与大明朝廷交易。


    可以说这次进攻鞑靼并不仅仅是用武力在征服,同时也是在用经济与文化入侵草原,经过之前数年的交易,草原的各个部落都与大明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大明的商品也已经进入到草原的各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部落与大明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再加上现在大明的武力强盛,草原各部族根本无法抵抗,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投降就成为那些部落最英明的选择。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三路大明军队进入草原之后,开始前半个月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这些部落都是距离大明最近,平时与大明的关系也最为密切,他们在面对大明的军队时,也是投降最快的,甚至宁夏那边的军队为了收编这些投降的部落,不得不延缓了行军速度。


    等到进入草原的腹地时,三路大明军队终于遇到了一些抵抗,特别是鞑靼小王子的几个儿子,他们虽然内斗不休,但也知道现在若是不联合起来的话,最后只能一起灭亡,只可惜他们之间有分裂已经成为事实,哪怕再次联合起来,也根本无法完全信任对方,各方势力牵扯之下,军队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力,前期数次与大明军队交战,都被打的大败,甚至连鞑靼小王子的一个儿子也战死在战场上,而且大明的三路大军也开始向鞑靼的核心肯特汗山汇聚,若是等到大明占据这里,那么鞑靼汗国也就相当于灭亡了。


    第五百三十七章


    陆地与海洋


    大明三路大军在肯特汗山周围会合,鞑靼小王子的几个儿子也将自己最后的力量集结起来,准备保卫自己最后的家园,眼看着一场决定鞑靼命运的大战即将开始。


    不过这场决定鞑靼命运的大战事实上并没有发生,当鞑靼小王子的几个儿子刚把军队集结起来,并且在大帐中商议如何应对大明的进攻时,却不料鞑靼的几个部落首领忽然反叛,叛军冲进汗帐之中,把鞑靼小王子的几个儿子全都杀死,然后宣布向大明投降,少数一些不愿意随他们投降的部落,全都被屠杀一空。


    当叛乱的几个大部落带着鞑靼小王子几个儿子的人头来到大明的军队时,他们得到了正德的亲自接见,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封赏,只是这些部落头领在得到封赏的同时,大明也将派人进入他们的部落,一方面统计人口与牲畜,一方面也会将他们纳入大明的统治与管理。


    鞑靼灭亡之后,整个蒙古草原的核心区域已经尽数落入大明的统治之下,只剩下西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的部落,还没有接受大明的统治,只不过这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等到大明稳定了在草原的统治后,就会开始向西部推进,直到完全控制整个草原为止。


    鞑靼的灭亡,标志着困扰中原王朝上千年的北方边患得到了彻底的解决,特别是随着水泥路在草原上的延伸,大明的军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到达草原的任何地方,再加上经济利益的捆绑,使得整个蒙古草原再也无法脱离大明的统治,当然仅仅靠武力与经济统治是无法长久的,另外还必须要配合另外的统治方式,那就是教育与融合。


    本来周重是想借鉴一下后世满清对蒙古的统治,比如分而治之、让蒙古贵族子弟进入京城学习,腐化他们的上层,甚至用宗教麻痹普通的蒙古人,特别是鼓励蒙古男子成为喇嘛,据说当时蒙古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是喇嘛,由此可见这种政策的可怕。


    不过后来周重经过认真的考虑后,却发现满清使用的那一套只能部分借鉴,绝对不能全部照搬,比如鼓励蒙古男子成为喇嘛,虽然可以削弱蒙古人的数量,甚至让蒙古变成一块贫穷愚昧之地,但是日后随着大明经济文化的发展,蒙古就会越加追赶不上大明的脚步,而当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时,蒙古与中原就会再次产生裂痕,甚至最后还是可能会发生战争,所以与其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还不如直接在他这一代就解决掉。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决定把蒙古彻底的捆绑到大明的战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要做到同步,现在大明的商队已经开始带动蒙古的经济发展,于是文化方面自然也要跟进。


    首先周重也将蒙古草原划分成六个省份,每个省份又划分成若干个州府,每个牧民都有自己属于自己的户籍,而且在每个州府都设立至少一所的学校,学校提供食宿,可让牧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不过这些学校并不学习诗词歌赋,而是学习最基础的汉语,毕竟沟通的第一步必然是语言的沟通,只有当大草原上的牧民大部分都懂得汉语时,草原才会与中原大地连成一体。


    学校除了要学习汉语外,也会学习一些简单的算术、医术,这些都是牧民们最常用的学识,其中算术可以让他们在与汉商们交易时不会吃亏,至于医术不但可以治人,更重要的是可以治疗牲畜,草原上的天灾可不仅仅只有雪灾、火灾,瘟疫同样是牧民们最怕的灾难,有时一场大的瘟疫,就能让数个部落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


    除了上面这些对普通牧民的举措外,周重也借鉴满清对蒙古贵族的统治,那就是让那些蒙古贵族将家中的子弟送到京城,他将专门为这些蒙古贵族开办一所学校学习,一方面让这些贵族子弟成为人质,另一方面也从思想上改造这些蒙古贵族,当新一代的蒙古贵族在大明的教育下成长起来,他们对大明就带着天然的亲近感,也就更不容易发生叛乱。


    也就在周重忙着把蒙古草原纳入大明统治的同时,已经去了埃及考察将近两年的大明水利官员也终于传来消息,现在整条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路线已经确定下来,这条运河穿过苏伊士地区本来的四个湖泊,而且全程几乎都是直线,这使得开凿路线大为减少,同时奥斯曼帝国也承诺,他们将负责抓捕奴隶用于开凿运河,这些奴隶不用花钱,只需要保证他们最基本的饮食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开凿费用,但就算是这样,最后估算下来的运河开凿费用还是高达两千一百万两,如此庞大的一笔费用,对于大明和奥斯曼帝国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不过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苏伊士运河是在他们的领土内,而且只要运河开凿成功,那么他们就多了一条黄金水道,每年都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的收益,相信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把运河的费用收回来,更何况还有大明帮他们承担一半的费用,这种好机会他们是绝对不会错过的,所以奥斯曼苏丹赛利姆已经开始筹措这笔资金了。


    周重也没想到开凿苏伊士运河竟然需要这么庞大的费用,虽然大明只需要承担一半,但那也要一千万两银子,幸好这不需要大明一下子拿出来,而是分成数年,这样一来,每年可能只需要一百多万两银子,这笔钱对现在的大明来说,还是可以承担的。


    不过内阁对于这笔庞大的费用却产生了歧见,主要是开凿运河耗费时日太长,据那些水利官员估计,最少也需要七年到九年时间,这么的时间里,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万一大明或奥斯曼帝国其中有一方出现问题,那么很可能会导致运河的开凿出现中断。


    对于内阁的担心,周重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丝毫不担心,因为他知道赛利姆虽然活不了几年了,但是接任苏丹之位的苏莱曼却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苏丹,在他的带领下,奥斯曼帝国走上了顶峰,不但重现了当年阿拉伯帝国的庞大领土,同时把欧洲各国压的喘不过气来,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之所以开启大航海时代,除了对财富的追求外,更是因为他们时刻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威胁,这让他们不得不出海寻找新的居住地。


    想到奥斯曼帝国未来的历史,所以周重丝毫不担心对方会没钱修建运河,至于大明这边,他就更不担心了,现在他还不到三十岁,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时期,而且大明经过他的一番整治后,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说就算从现在开始他什么也不做,整个大明也依然会靠着惯性向前发展,这种发展可能在上百年内都不会停下来。


    不过周重也并没有因此而对苏伊士运河完全放心,特别是奥斯曼帝国即将迎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如此一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他们很可能爆发出更大的野心,甚至很可能会想要撕毁之前的苏伊士合约,向大明的船只征收重税。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周重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大明虽然距离苏伊士运河十分遥远,不可能派陆军过去,但是大明的海军却可以到达遥远的红海,特别是在之前签订合约时,大明就取得了进入红海的亚丁湾的驻军权,这条合约自然要好好利用,只要能够在那里保持着一支强盛的海军,控制船只在红海的进出,到时就可以将苏伊士运河的利益分出一部分。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决定从南洋舰队中单独分出一支舰队,并且在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亚丁地区建立一个港口,那里将是大明在海外最西方的一块飞地,当然这仅仅是暂时的,说不定过了几年后,大明会在更遥远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港口。


    其实大明的海军也同样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改编,当初周重将南洋做为最主要的移民地,所以在建立的三支舰队中,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都是内海舰队,主要作用是稽查和防守,只有南洋舰队才是真正用于海外作战的舰队,当初大明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统治南洋,最主要的就是有这支强力舰队做为后盾。


    不过现在随着南洋统治的稳固,原来的南洋也成为大明的内海,大明的外海变成了更加广阔的印度洋与太平洋,虽然现在太平洋还没有进行真正的探索,但是印度洋却已经成为大明海军的游乐场,无论是葡萄牙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都得遵守大明的规矩才能生活下去。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海军原来的编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现在的发展,所以对海军的改编也是势在必行,只不过在改编海军之前,却有另外一件与大海有关的大事要周重亲自处理。


    第五百三十八章


    开拓太平洋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