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北冥老鱼
第五百二十九章
消除草原威胁
几天之后,穆拉德被周重安排到海军学校中学习,并且还答应他,等到他从军校毕业之后,还可以到大明海军中服役,只要他表现的足够优秀,那么自己就愿意支持他回奥斯曼帝国,与他那位哥哥苏莱曼争上一争。
其实周重对穆拉德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毕竟奥斯曼帝国很少有人知道穆拉德的身份,可以说穆拉德在奥斯曼帝国中也没有任何基础,再加上苏莱曼号称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这样的人岂是那么容易打败的?
不过就算是知道穆拉德夺回苏丹之位的希望不大,但是周重却依然决定尽心培养他,毕竟奥斯曼帝国做为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与大明相抗衡的国家,若是能借着穆拉德给对方找点乱子的话,那么对大明只会有利无害,而且大明对此付出的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代价。
就在周重刚刚安排完穆拉德的事,辽东捕鱼儿海那边也终于传来正德与鞑靼小王子之间的交手结果,当鞑靼小王子带着四万骑兵杀到之时,正德已经带着六万火龙骑严镇以待,双方在草原上展开一场骑兵与骑兵之间的对决。
大明一方占着人数与装备上的优势,而且整个火龙骑有超过一半的骑兵都是蒙古人,所以在交战初期,大明就占据了上风,特别是手雷这种火器的应用,虽然直接杀伤力有限,但是却可以起到惊吓对方战马的效果,从而打乱对方的冲锋队形,对于骑兵来说,当冲锋被打乱时,骑兵的威力就会减少大半。
占据着如此大的优势,大明军队从一开始就压着鞑靼小王子的骑兵打,而且正德是铁了心要消耗鞑靼的实力,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与鞑靼硬拼的准备,反正大明的国力强,人口也多,火龙骑虽然组建不易,但哪怕是这次消耗了光了,只要钱粮充足,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再组建起来,但若是鞑靼人的骑兵消耗光了,那对于草原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天大的灾难。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鞑靼小王子从一开始就落入到被动之中,哪怕是在开战时他占据优势,可也经不起与大明这样的消耗,更何况他们从一开始就被压在下风,根本没有翻身的可能。
面对这种情况,鞑靼小王子也十分无奈,最后只好选择了退兵,本来他还希望对面的大明皇帝能够带兵来追,这样他就可以借助自己熟悉草原的优势,把大明的军队消灭在草原上,甚至直接把那个年轻的大明皇帝俘虏过来,就像当年他们俘虏明英宗一样。
但是很可惜的是,正德根本没有追击的打算,毕竟他也知道自己一方的弱点,停靠后方紧密的后勤时,他们可以利用武器的优势打败对方,但若是孤军深入草原,那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小命交给别人,正德虽然自信,但却还没有到自大的份上。
鞑靼小王子败退之后,并没有死心,在等候了一个月后,他再次组织大军出兵宣府,结果这次他依然是无功而返,不过正德经过上次的大战后,火龙骑受到不小的损伤,再加上鞑靼小王子也防备着大明从捕鱼海方向偷袭自己的老巢,所以正德虽然做出进攻的样子,但最后却没敢真正出兵。
一连两次都没能在大明的军队面前占到便宜,这也使得鞑靼人士气大丧,另外宣府与捕鱼儿海两地的水泥路也在不紧不慢的向前延伸,海当水泥路前进一分,大明的商路也就向前拓展一分,草原上的商品从水泥上运到大明,而大明的商品则沿着水泥路运到草原,甚至不少草原部落为了与大明交易,主动将部落迁移到水泥路两旁,更有不少草原牧人为了大明给出的报酬,亲自加入到修建水泥路的队伍之中。
对于大明的这种缓慢蚕食,鞑靼小王子也是束手无策,之前他已经两次出兵想要破坏大明的这种行动,但是非但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反而还损失了不少的兵力,更加可怕的是,这两次的大败再加上之前对大明的几次大败,已经让他的声望受到极大的打击,不少部落已经开始怀疑他的能力,这也让鞑靼小王子不敢再轻易出兵,否则若是再战败的话,恐怕他这个大汗的位子就要被别人夺走了。
鞑靼小王子不敢轻举妄动,大明对草原的蚕食也就更加肆无忌惮,无数大明的商队开始蜂涌入草原,羊毛、马鬓、各种皮料都是他们喜爱的商品,这几年大明的工商业发展迅速,对原料的需求极大,所以哪怕是收购再多的原料,也根本不用担心销路。
另外在收购原料的同时,大明的商人们也在慢慢改造着草原人的牧业结构,比如大明现在的纺织业十分发达,对羊毛的需求极大,所以这些商人在进入草原交易时,优先收购的自然是羊毛,甚至以前做为常用货物的羊皮,现在都已经有些滞销了,因为随着纺织业的发展,百姓们首选的自然是便宜的纺织品,冬天也喜欢穿棉袄而不是皮衣,如此一来,对于皮革类的需求自然下降,当然这个下降的是最为低端的羊皮,若是牛皮、狼皮这些中高端皮毛,向来都是有多少要多少。
大明的商人最喜欢羊毛,草原上的部落自然也都不笨,他们很快就调整了自己放牧的动物种类,比如增大羊群的比例,然后减少牛群和马群的数量,其中牛群的数量少了,牛皮也会减少,而牛皮则是草原人制作铠甲的最主要原因,至于马群更不用说,缺少马的草原人简直就像是没有双腿的残废,根本没有任何威胁。
当然了,草原上的这种牧业结构的调整是十分缓慢的,而且以草原人的见识,他们也根本无法察觉这种改变对自己的影响,甚至不少“聪明”的部落已经在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放牧的绵羊品种,以前他们养羊主要是为了喝羊奶吃羊肉,羊群可以说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而现在因为大明商人最喜欢羊毛,所以他们开始养那些产毛量大,羊毛比较细长的品种,至于产奶量和产肉量则是在其次,毕竟他们只靠着卖羊毛,就可以从大明商人手中换来足够的粮食,甚至还可以换来美酒与丝绸,如此一来,他们根本不必费心的养那些产奶和产肉的羊。
这咱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缓慢,但却如同病毒一般在整个蒙古草原上漫延开来,毕竟草原上的牧人生活实在太苦了,甚至连基本的生命保障都没有,也许冬天里的一场白灾,就能让一个中型部落消失,而靠着与大明商人的交易,他们可以换来更方便储存的粮食,甚至还有保暖的衣服,有了这些,就算是在某年遇到灾荒,他们也能扛过去,而不像以前那样只能等着活活饿死。
只是随着这种结构的调整,慢慢的草原人就会发现,自己会越来越依赖于大明,比如羊毛这东西,现在是供不应求,但若是整个草原上的牧人都养羊,再加上毛纺织市场的饱和,日后总会有产量过剩的一天,到时就不是大明商人求着他们卖,而是他们求着大明商人来买了。
更加可怕的是,等到羊毛产量过剩的同时,草原人也会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已经完全掌握在大明的手中,若是大明不买他们的羊毛,那么他们就会没有粮食、盐巴、茶叶、衣服、铁锅等等,甚至他们想要反抗之时,也会发现自己竟然连战马都会变得十分稀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人数马,可以一日间奔袭上千里。
另外还有最为关键的,那就是以宣府和捕鱼儿海两地为起点修建的水泥路,这种硬化路面每隔百里都会有一座坚固的堡垒,每个堡垒都会驻扎着一个百人队,等到两条水泥路在草原上交叉而过时,就会形成一个十字形的铁链,将整个草原牢牢的锁住,日后任何地方有异动,都难以逃脱大明的眼线,而且借助方便的交通,大明可以在最快的速度能调集大军,将草原上的异动扼杀在摇篮之中。
眼看着草原的形势一天天好转,以部落为单位的草原人也开始慢慢的向大明靠拢,此消彼长之下,鞑靼的势力更加衰弱,甚至不少鞑靼的大部族首领为了本部落的生存着想,已经开始暗中派来前往大明,希望可以向大明讨要一些好处,然后将自己的部落送给大明,毕竟他们也都不傻,知道再这么下去的话,自己会跟着鞑靼一起灭亡,既然如此,还不如趁着现在给自己要一些好处,顺便也能让部落更好的生存下去。
鞑靼的衰亡,总算让大明上下都是松了口气,特别是周重与内阁,更是感觉身上少了一个大担子,为了这个蚕食草原的计划,大明可是投入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若是不能成功的话,那可就亏大了。
不过也就在北方草原的边患慢慢消失之时,周重也与内阁商量着该如何让正德回来,毕竟一个皇帝常年在外带兵也不像话,不过也就在这时,周重一直担心的一件事却忽然爆发出来。
第五百三十章
宁王造反
宁王朱宸濠造反了,虽然比历史上晚了两年,而且大明也早已经不是之前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但是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却最终还是被皇位冲昏了头,在南昌举旗造反,打出来的旗号更是可笑,竟然说正德和周重都不是先皇的儿子,他要恢复大明朱氏王朝的正统。
对于这个宁王,周重一直都抱有戒心,特别是上次在北京见过一面后,周重就开始着手压制宁王的势力,只是当时他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海上,所以对位于南昌的宁王影响比较小,只有后来他恢复了身份,成为赵王和监国之后,才开始对宁王进行真正的抑制。
另外周重也数次向正德警示宁王有不臣之心,只是正德表面上虽然表示自己会注意的,但实际上根本没放在心上,甚至连周重提出的削减宁王府护卫的提议,也被正德嘻嘻哈哈的给打断了,后来周重又提了几次,但正德都不重视,周重对此也很是无奈。
其实也不怪正德,当初孝宗皇帝去世时,正德接任皇帝之位才刚刚十五岁,而且由于孝宗与张皇后的溺爱,使得正德的心性就像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平时只知道玩乐,结果现在父亲去世,让他感觉像是少了最大的依靠一般,整个人都变得有些迷茫无助。
也就在这个时候,比正德大十岁的宁王朱宸濠出现了,不但经常给正德送好玩的东西,甚至还经常陪着正德聊天解闷,虽然朱宸濠是抱有自己的目的接近正德,但他的出现,却是填补了正德缺少的亲情,甚至在正德心中,朱宸濠就相当于他的父兄,再加上正德又是个比较重视亲情的人,所以宁王在正德的心中,一直都是个无法取代的角色,这也是宁王为何可以几次三番离开南昌进京的原因,若是换成其它的藩王,恐怕连自己的封地都出不去,更别说进京了。
正德对朱宸濠的纵容,使得周重对宁王的压制并不是很顺利,只能用从外围清剿一引起宁王的势力,比如朱宸濠为了筹集造反用的钱财,竟然招募了许多江湖人物,特别是太湖中的水盗,几乎全都制造了宁王府,这也使得南昌一带盗匪横行,无数人家被盗匪袭击,从而导致家破人亡。
说起来这些年随着大明各方面的好转,全国各地的情况也都在逐步提升,不少地方都呈现出一副繁荣的景象,但是唯独南昌一带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还有不少当地的百姓拖家带口背井离乡,逃到宁波、松江一带的沿海地区谋生,甚至还有不少南昌的百姓主动加入海外移民计划,带着全家迁移到海外生活,毕竟海外的环境虽然不太安稳,但总比生活在强盗的刀口下要安全的多。
另外江西和南京的官员也早就发觉了宁王的异动,数次上书朝廷,指出宁王有不臣之心,比如身为江西巡抚的孙遂,就七次上书朝廷,报告宁王谋反的事实,但是朱宸濠不但与正德打下了感情基础,而且还收买了正德身边的心腹钱宁,钱宁不但向他泄露了正德的一举一动,而且还帮他拦截了地方官员对他的弹劾。
甚至钱宁还把江西的锦衣卫送给宁王指挥,不少江西的官员因为不愿意依附宁王,结果遭到宁王的报复,很多人都是死的不明不白,甚至连致仕的大学士费宏,也差点死在宁王的手中,而这些事情很多都是宁王指挥锦衣卫帮他做的。
可以说在江西特别是南昌一带,宁王就是皇帝,他的命令比正德的圣旨还要有用,当地的官员也要看宁王的脸色行事,一不小心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另外宁王手下还有两个谋士,分别为李士实与刘养正,这两人帮着宁王出谋划策,为造反做着积极的准备。
周重恢复了赵王的身份后,就开始着手清除朱宸濠的势力,他先是命大军以剿匪为名进入江西,把那些依附于宁王的湖盗土匪一清理干净,然后用经济手段打击宁王府的经济收入,甚至还特意派人在南昌宣传,号召当地的百姓都迁移出去,虽然这显然有些不太可能,但是南昌的人越少,朱宸濠的影响力也越小,日后就算是造反,也难以形成规模。
也许正是周重的压制,使得朱宸濠不敢再轻举妄动,毕竟以前他敢肆无忌惮的扩张势力,那是因为他知道大明的顶层已经被他收买过来,正德也对自己十分放心,可是现在却忽然出现了一个赵王,而且地位仅在正德之下,对自己也抱有戒心,所以他只能收缩力量,希望可以慢慢的让周重淡忘自己的存在。
可惜周重却十分清楚朱宸濠以后会做什么,所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朱宸濠的警惕,甚至在他成为监国后,再次加大对藩王的控制力度,而宁王府正是他关注的主要地方,比如之前的官吏改革,宁王安插的一些官员全都被周重给清理了出去,再加上钱宁在正德面前失宠,又跑到宣府和辽东,这也让朱宸濠失去了对京城情况的了解。
随着周重对朱宸濠的不断打击,宁王府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势力受到极大的损害,特别是那些水匪盗贼,在外面根本立不住脚,最后不得不向朱宸濠求救,而朱宸濠也需要这些人日后为自己卖命,所以就把这些人给藏到王府中,他的王府经过数次扩张,几乎占据了小半个南昌城,藏进去几万人也是绰绰有余。
朱宸濠眼看着自己的实力不断受损,他也知道周重肯定是抓到了自己造反的铁证,所以才会如此不留余地的打击自己,这让他也是又惊又怒,若是换做以前,他肯定会跑到正德面前哭诉,然后倒打一耙,可是周重是正德的亲弟弟,血缘上比他要近多了,所以就算他去正德面前告状,最后恐怕也是自取其辱。
当年第一任宁王名叫朱权,他是朱棣的弟弟,而且与朱棣一样,都是手握重兵的藩王,当初朱棣造反之时,起兵胁迫朱权,并许诺日后平分天下,结果朱权无奈之下,只得同意出兵,可是后来朱棣夺得天下后,却绝口不提平分天下的事,并且还把朱权夺去兵权,并送到南昌为王,当时朱权才25岁,却不得不与在酒色中虚度自己的一生。
朱权文武双全,当年跟着朱元璋时也是战功赫赫,后来在南昌之时,只能以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自娱,这也让他心中十分甘,可惜当时朱棣强盛,他也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所以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个藩王,只是他想夺回属于自己一半江山的野心却从来没有熄灭过。
朱权死后,他的子孙也继承了他的遗志,一直寻找机会准备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结果到了朱宸濠这一代时,终于让他等到了机会,可以说朱宸濠身负着历代宁王的遗志,而且他也为此几乎付出了前半生的代价,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在朱宸濠在看到宁王府的势力在周重的打击下不断萎缩,大明也一天强似一天,若是再这么下去的话,他就更没有造反的机会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变得有些疯狂的朱宸濠不顾手下谋士的反对,毅然决然的突然起兵造反。
周重也没想到朱宸濠会这么疯狂,竟然会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下起兵造反,这让他一时间也有些措手不及,特别是现在大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征服北方草原和发展海贸上,因此对国内的关注也就少了一些。
南方的兵力本来就弱,之前周重虽然派驻了一些军队进入江西剿匪,但这些军队都是从以前南方军队中抽调出来,刚刚组建而成的军队,这些军队中虽然有一些军校毕业的学员,但手下的士卒别说和精锐的边军相比了,连北方一些地方的驻军都比不上,最多也只能欺负一下那些土匪,而且还要数倍于对方的兵力才行。
可是现在宁王朱宸濠造反,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然后组建大军,号称十万,虽然实际的兵力肯定没有这么多,但是五六万还是有的,这些造反的军队少部分是朱宸濠以前的私兵,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收拢的土匪水贼,再加上被他们逼迫造反的普通百姓,乘船沿着长江而下攻打安庆,看样子他想学当年的太祖朱元璋,先取南京,而后凭借着长江天险,就算无法夺取大明的皇位,至少也可以与大明划江而治。
按照原来的历史上,朱宸濠之乱发生之后,时任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的王守仁立刻组织兵力,举兵勤王,并且使用釜底抽薪之计,并没有先去救南京,而是兵发南昌,先把朱宸濠的老巢给抄了,结果当时攻打安庆的朱宸濠只得回兵相救,可惜在南昌东北的黄家渡时,王守仁大败朱宸濠,此一战也奠定了朱宸濠的败亡,只是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变,王守仁一直在京城中任职,根本没有机会平叛,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可以阻拦朱宸濠的大军呢?
第五百三十一章
闹剧结束
朱宸濠集结数万大军,号称十万兵发南京,前锋部队也很快到达安庆,只要打下了安庆,那么南京将无险可守,到时很可能被朱宸濠一举攻占,而南京做为大明的都城之一,又是当年太祖的龙兴之地,若是被朱宸濠占领的话,将会对大明的军心和民心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这种危险时刻,南京急忙向各地发布求救信息,特别是宁波与松江两府,松江府是原来四海总督府的治所,虽然总督府的编制已经被周重撤消,但海军学校却还在那里,另外上海新城也是发展极为迅速,为了保证那里的安全,松江驻扎着一支上万人的精锐部队,再加上松江距离南京也不远,所以是最适合的求救对象。
至于宁波那里,同时和四海总督府有关,双屿港已经与宁波港划归为一个港区,形成大明沿海最大的一个港口,那里同样驻扎着不少军队,而且宁波新任知府伍文定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却极有勇力,不但弓马娴熟、熟读兵书,对武事也极为重视,是文官中少数文武双全的人才,所以只要宁波与松江肯出兵,那么宁王就不足为虑。
接到南京的告急文书后,松江与宁波的官员也是不敢怠慢,毕竟这不是普通的小事,而是藩王造反,若是有人敢在这个时候拖延的话,恐怕日后肯定会被人扣上一个通贼的帽子,这可是灭族之罪,所以松江与宁波也立刻出兵。
其中松江府距离南京最近,所以当地的驻兵立刻赶往安庆协助防守,有了这一万精兵的加入,再加上安庆又是一座坚城,以宁王集结起来的那些土匪盗贼,恐怕就是全部死在安庆城下,也难以打破这座坚城。
伍文定文武双全,他接到南京的告急文书后,也料定松江那边的军队肯定会赶往安庆,到时肯定可以保证南京无忧,而他若是也带着军队赶往南京的话,一方面路途遥远,另一方面也帮不上什么大忙,甚至他与松江府的军队互不统属,说不定还会闹出什么矛盾。
也正是考虑到这些,所以伍文定最后决定不去南京,而是带领大军向西,一路向宁王的老巢南昌杀去,因为朱宸濠把大部分的兵力都带走攻打南京了,所以南昌的兵力相当薄弱,若是他能够一举攻占南昌的话,那么对朱宸濠将形成巨大的打击,甚至说不定还会逼着对方回援,到时他在半路伏击的话,肯定可以把对方打的大败。
伍文定兵发南昌,并且一路上十分高调的散播自己要攻打南昌的消息,结果当他们到达南昌时,已经在围攻安庆的朱宸濠也接到了消息,这让他是大吃一惊,立刻就准备放弃安庆回援南昌。
但是宁王此举却是犯了兵家大忌,既然大兵出动,若是无功而返的话,肯定会给士气造成严重的打击,再加上他们又是在造反,若是在刚开始时就没能攻克大明的一两座重镇,肯定会让士气再加低垂,所以宁王身边的李士实和刘养正都是拼命劝阻宁王,告诉他士气可鼓不可泄,若是这时撤兵,恐怕不但救不了南昌,还会让大军疲于奔命,到时大明只要在半路伏击,那他们将死无葬身之地了。
可惜朱宸濠不是他的祖先朱权,虽然他长于权谋,但是对带兵却是一窍不通,更没有一个统帅的决断,所以他根本不听手下谋士的劝阻,最后执意带着大军撤回南昌,这也使得安庆之围立刻被解。
朱宸濠不听劝阻,就已经为他的败亡埋下了祸根,当他的大军还在半路之时,就已经接到了南昌陷落的消息,这让朱宸濠大惊失色,急忙停下大军,考虑自己是该继续去救南昌,还是再回过身去杀向安庆?
可惜大明的军队却没有给朱宸濠考虑的时间,就在他的大军刚刚停下来没多久,本来援助安庆的松江军队忽然从朱宸濠大军的背后杀来,而且还是采用晚上偷袭的方式,结果把朱宸濠的大军杀的大败。
正所谓祸不单行,伍文定在攻克南昌后,也接到了朱宸濠回援的消息,于是就带兵准备在半路上伏击对方,没想到刚好遇到朱宸濠的败兵,这让也是大喜过望,立刻命令全军出击,在后方的松江兵前后夹击,最终使得叛军崩溃。
朱宸濠看到大势已去,当下让人把自己的妃嫔全都杀死,本来他还想杀死自己的儿子,但是没等他的亲兵动手,就被伍文定亲自带领着军队把他给围了起来,最后自朱宸濠以下,诸位王世子,以及李士实、刘养正等人全部被擒。
朱宸濠等人被擒,也标志着宁王之乱的结束,而且从宁王起兵到覆灭,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但一个月的时间虽短,但却给江西等地的百姓造成沉重的灾难,特别是宁王军队大都是一些土匪盗贼,所以他们大军所过之处,几乎是十室几空,不但百姓的钱财被掠夺一空,甚至不少百姓还被挟裹为贼,更有不少百姓为此家破人亡。
就在伍文定等人平定了宁王叛乱之时,远在京城的周重也在这件事苦恼,他倒不是担心宁王造反这件事,南方的军队足够把这次造反镇压下去,但是刚刚准备从草原回来的正德听到宁王的造反的消息后,立刻加速赶了回来,现在人已经到了宣府,而且正德还派人给周重送信,让他不要急着剿灭宁王,他要亲自带兵去平定,而且他还要亲自问一问宁王,自己并没有任何亏待他的地方,为何他还要造反?
原来历史上的正德在平定宁王之乱时,可谓是闹剧百出,比如王守仁明明已经平定了叛乱,并且抓住了宁王,可是正德在到达南京后,竟然让人把宁王给放了,然后自己带兵又把宁王抓了一次,最后又呆在南京游山玩水,一直赖着不回去,后世的史学家都说正德胡闹,借着剿灭宁王的机会在外游玩,但其实若是从正德的个人感情方面考虑一下,就可以明白正德当时的心情。
之前就已经说过,在孝宗皇帝去世后,宁王就一直充当着正德感情中父兄的角色,对于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长辈,正德对他的感情其实是很深的,本来以正德的精明,也早就应该发觉宁王的异动,只是正德自己一直不愿意相信,所以对宁王百般纵容,但没想到最后宁王还是起兵造反,这给正德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也正是受到宁王这位父兄般长辈的背叛,所以正德才执意要去南京亲自平叛,这主要是正德想要亲口问一问宁王,他为何要反叛?至于正德一路上的荒唐行为,也是正德的一种对痛苦的发泄。
现在周重的穿越虽然改变了大明的历史,但是他对历史人物的感情影响却并不是很大,比如正德对宁王的感情,并没有因为他而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也使得正德在接到宁王叛乱的消息后,精神也同样受到很大的打击,不过他经过军队的历练,心理承受能力比以前强多了,所以他很快振作起来,然后加快速度赶往南京平叛,甚至在路过京城时,他也没有进京城去见周重和内阁,直接跑到天津乘船向上海赶去。
对于正德的这种举动,周重和内阁也早就习惯了,只能一边帮正德善后,一边命南方的军队加快速度平定宁王的叛乱,虽然正德说过要亲自平叛,但是叛乱这种事,每耽搁一天就要承受巨大的损失,再加上正德也没有正式下圣旨,甚至就算是下圣旨,像这种乱命内阁也有权驳回。
幸好伍文定等人平定叛乱十分卖力,在朝廷的命令下达之前,就已经把朱宸濠给抓获,当这个消息传到朝廷之时,周重与内阁都是松了口气,他们的确有些担心在正德到达之后,宁王还没有被平定,到时万一正德带领着大军头脑一热,做出什么事情的话,到时朝廷也不好收拾。
随着朱宸濠的叛乱被平定,对于一些朝中与朱宸濠相勾结的人也开始进行清算,比如被朱宸濠买通的钱宁,之前不但向宁王提供情报,同时还把江西的锦衣卫交给宁王,如此做法简直是胆大妄为之极,因此在朱宸濠叛乱的同时,钱宁就被抓捕下狱。
另外还有时任吏部尚书的陆完,这个人当年在江西任按察使时,就与宁王勾结在一起,后来进入朝中后,更是为宁王大开方便之门,甚至江西等地官员的数次弹劾宁王的奏折,都被陆完给压了下去,可以说宁王之所以能够在江西横行这么多年,陆完就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除了钱宁和陆完之外,另外还有宫中的一些太监,以及朝中的一些中低层官吏,都与朱宸濠的造反有关联,结果这些人全都被抓捕下狱,虽然周重觉得有些人只是因为贪财而为宁王提供一些情报,算不上太大的罪,但是内阁却认为谋反大罪,所有牵连之人都必须重处,结果这些人要么被杀,要么被贬官流放,最后共有四百多人被处置,虽然比不上明初时的几件大案,但在正德朝时却也是第一大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