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五章 该走的时候

3个月前 作者: 黄昏前面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第一百十五章该走的时候


    在布置战事的同时,李世民也进行着一系列人事的任免及诸多朝政新政的实施。


    人事的任免是在慢慢进行着的,像张亮、刘洎等一些比较有威望,但不认同李恪当太子的重臣都被冷落,那些公开表态支持李恪的大臣,被放在重要的职位上,这样的布置,许多人已经感觉到了不寻常的味,皇帝这是在布置身后之事了。


    当然诸多的新政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这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了异常,又怀疑起前面的决断,若是皇帝布置身后之事,也不会这般的。


    新实施的大部是以王易所提意见而制定的新政,包括作为大唐武器研究院的军品监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初级教育的普及,赋税和金融的改革等方面,这些新政在年内已经开始纳入规范运行,在李世民的强势支持下,及许多官员的参与下,已经取得了比王易预期还要好的结果。


    只是许多人在参与这些新政实施的同时,又在怀疑,皇帝为何这样做,为何这样急迫。


    当然时常与李世民私下讨论的王易是非常明白,李世民这是为李恪扫除当政时候的障碍,李世民有可能想将皇位传于李恪,或者让李恪监国,他躲起来休养一段时间,因此尽早地布置。


    王易是不相信李世民会在死前交权,将皇帝位让出来的,那就只有另外一种可能了。


    这当然是王易期望看到的,他不希望李世民在李恪威望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就将权力移交,而是希望过几年以后,李恪任太子多年了,继任皇位才好!若李恪现在就继任皇帝,他的一些计划就没有实施的可能。他认定李世民不会禅位,因此也在按着自己的计划做事。


    在年底的时候,王易再次向皇帝李世民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方面的改革的建议。


    作为穿越者的王易知道现任皇帝李世民是个历史少见的英明皇帝,大唐以后的皇帝很多,但不可能所有继任者都是英明的,也不可能都是心胸开阔的,人治的缺陷是显而易见,任何人都明白的,在没办法改变君主制的情况下,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将朝事划到一个框框里面,皇权得到一定的制约,集许多的人智慧决定朝政大事,肯定比一人做决断来的完备,王易就是依据这个想法提出新的观点的。


    但王易并没提出内阁制或者首辅机什么的,那样肯定会惹恼李世民的,但现行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对皇权进行制约,在李世民首肯的情况下,王易可以放心提出。


    所有的想法王易已经和李世民交流过,李世民在他滔滔不绝的鼓动和相劝下,基本同意了他所提的,以一系列的制约避免皇帝在朝政上出现专断的情况,这可以说是李世民在任时候力求的,也是王易最赞赏李世民的一点,有这样一位威望极高,无出左右的皇帝认可让三省六部制对皇权进行制约,在君主时代,相比较前朝,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王易在向李世民提出这些建议的同时,也同时上交了辞呈,以身体病痛较重为由,恳请皇帝让他回南方的杭州修养几年,待身体好了,再回来为朝廷效力。


    对于王易来说,或许这个时候选择离开朝堂,是非常不错的决定。


    李恪任太子已经一年多了,以他卓绝的才能得到了朝中大部官员的认可,如今有长孙无忌、马周、李世勣等这些重量级大臣的鼎力支持,王易没有任何的担心,他这位对李恪影响很大,与李恪关系非同一般的人不在朝中,李恪的处境可能会比他在朝中更好,更能获得其他大臣的支持。


    王易现在的身份已经和长孙无忌一样是皇家的外戚了,外戚干政是一向被人诟病的,他要在李恪树立威望的过程中,“避避风头”,免得被人忌恨。


    李恪这个太子,王易在几一两年之内与他交流也是非常多,对于李恪来说,王易是亦师亦友的挚交,许多事想问询王易的意见,李恪当然不希望王易在这个时候离开朝堂,但在听了王易一番讲述后,也明白过来王易的良苦用心,认可了王易做出的决定,并听从了王易给他提的诸多建议。


    在得知王易要离开长安,前往杭州住上几年,已经适应了太子妃身份的王昙可是万分不情愿,连哭带闹地央求王易不要离开,她不希望没有王易在身边的日子,王易也是费了好些日子,才劝服妹妹,并给了王昙很多建议,包括要在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等长一辈人面前表示最大的孝心,及不过问朝事,礼待李恪的其他妃子等,一句放在,就是向长孙皇后看齐。


    王昙是冰雪聪明之人,如何会不明白王易的苦心,在她这位最依恋的二哥相劝下,也明白过来王易这般做的理由,同时也听从了王易的吩咐,表示会以长孙皇后为榜样,做一个让李世民、李恪都称道的好媳妇、好妻子。


    做出的决定得到了李世民父子的认可,也让他最不放心的妹妹王昙接受下来,王易也终于放心,吩咐家人做好离开长安的准备。他当然不会就此隐退,从此不过问朝事,他只是想暂时休息几年,躲开众人的视线,让别人对他的印象淡去,他这样做,以退为进也可以说,躲起来过一段清静的日子也可以说,也可以避开他所提一些意见在朝堂上引起争议时候别人对他的非议。


    王易知道,他已经将历史拔向另外一个方向,只要大唐这个巨人不走岔道,一直往这个方向走下去,再过几年,会更加的繁盛强大,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相抗衡,对于一个后世只是个普通人物的他来说,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这样的作用,已经足够了。


    王易对自己的所会的“才学”很清楚,他只是一个会背一些唐诗,拥有这个时代人所不具有后世现代知识的普通人,也能做到这些已经非常不简单了,什么蒸汽机、电灯、火车那些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重大变革,可以用“工业**”来形容的东西,他没有能力创造出来,这些方面的理论他都不是很懂,后世时候没去钻研过,他想着,一切只要慢慢来就可以了,如今的大唐很重视科技的发展,只要不出现异常的变故,朝廷对科技一直重视下去,工业**肯定会提早在地球上出现,出现在大唐这片国土上的…


    已经为大唐辅垫好很多基础,王易自信,以后的大唐会越加的强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匹敌,二十几年间做出了这么多,他所提的还在其他人的帮忙下继续完善下去,王易觉得,他已经可以安心地暂时隐退了,去陪着家里那一大群美丽的女人,过一阵闲适平淡的日子,那是件非常让人向往的事。妻妾们正是身体最成熟的时候,此时不好好开发,不好好耕耘一下,以后要后悔的。


    消失一阵,还是可以出来的吗。


    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让王易想离开长安,去杭州过几年,那是这段时间经常做到的一个梦,一个无法和任何人讲的梦,梦境的发生地,就在杭州,因为有穿越这样的事发生了,王易并不认为,一些离奇的事不会再发生,所以他一定要去杭州


    有了这些想法,王易立即上奏,请求辞去一切官职,静养一段时间身体,并让长乐公主和长孙凌轮番去宫中及长孙无忌面前游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王易近十份奏本上表的请求,及家中两个妻子的反复游说,李世民终于同意了王易请辞的要求,但在同意王易辞去兵部尚书、将作大匠、太子詹事等重要职务的同时,被委任为新设立的杭州都督。


    李世民在朝会上宣布同意他请乎的要求及新的任,王易大喜,立即令身边的人做准备。


    也在王易意料之中,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三年秋天的时候,对诸臣宣布,他将前往南方的杭州,疗养一段时间,在他离开长安之时,令太子李恪监国,所有国事都交给李恪负责,并命长孙无忌、马周、岑文本、李世勣等人相辅。


    当初李世民与王易的约定,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王易无从去判断和猜测李世民这样做的目的,但他明白,李世民已经身心疲惫,对朝事厌倦,想好好休息一阵了,至于休息以后会如何,那不得而知了。


    李世民动身前往杭州要在下一年春,但王易已经等不及和李世民一道走了,他也不能等李世民,他一定要在皇帝前面抵达杭州,做好准备。


    也就在贞观二十三年仲秋时候,王易终于带着他的一众妻妾及儿女们,踏上往杭州的旅程。


    灞桥边,太子李恪带着满脸泪花依依不舍的王昙,还有作为岳父的长孙无忌,王易的挚友任侍中的马周,补王易离任后空缺职任守兵部尚书的苏定方,还有留在长安的大哥王昂,及刚刚在一年前被王易发掘出来,准备将女儿王子吟许其为妻的右卫郎将裴行俭,及许多原江淮中的旧部将士,都来为王易送行。


    不少的柳枝被人折下,折柳相赠,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伤感,女人们抱在一起痛哭,男人们满是伤怀,只有王易是非常的兴奋。


    “再见,长安…不久以后,我就会再回来的!”在转身向众人拱手作礼告别的时候,王易心里默念…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