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37)吕迁的老师(下)
3个月前 作者: 习惯呕吐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吕迁说的绿绮别府,坐落在内城长寿坊的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巷里。小巷很短,南北不过四五十步,车半宽的街道两边没有几户人家,自然也看不到什么买卖生意的招牌幌子。这个绿绮别府也不象比的歌楼瓦肆那般绿瓦粉墙倒厦高灯地张扬,只有个砖帽瓦檐门户细掩的小门脸。要不是有吕迁带路,再加门头匾额上题着四个端端正正的颜体楷书“绿绮别府”,蒋抟说什么也不会想到,这样的地方竟然还有藏着一座歌肆。
蒋抟他们的车马刚刚在绿绮别府的门前停下,门里马上就迎出来一个人,满脸堆着笑嘴里说着道歉话:“客人来了。还请客人们原宥,今天我们这里来了几位贵客,已经包下了整座别府……”转眼就瞧见从车厢里出来的吕迁,立刻就换上一副宾至如归的真挚笑容,躬身拱手作了个礼。“啊呀,原来是吕大人……”
吕迁截口打断门房的话,劈头问道:“老先生走了没有?”
“老先生还在的。刚才他还使人传话,教您来了就赶紧过去!”
吕迁这才缓下绷了一路的紧张表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下了马车,招呼着蒋抟说:“振云兄,请!”又对荀安说,“荀先生也请。一一哦,看我蠢笨得,竟然怠慢了先生,大半天居然都没有请教荀先生的表字别号。”说着就连连拱手致歉。
荀安顿时青一阵红一下,嘴里喏喏地说不上话了。他一个寻常的百姓,哪里会有什么表字别号?
吕迁根本没料想到应伯府的客卿竟然会没有表字别号,也有点尴尬起来。好在蒋抟就在旁边,接过话来说道:“荀先生是没有别字的。不过,你可不要就此而小觑了荀先生。他虽然是市井出身,但通达世事干练人情,胸怀沟壑腹藏锦绣,非我所能比拟。不然,荀先生何以教应伯待之以师友?”
吕迁根本不信这番言辞。但他并不怀疑荀安的应县伯府客卿身份,虽然心头很是诧异应县伯为什么会找这样的一个客卿,可嘴里却说着“怪不得却是我浅薄了”之类的客气话,就领了两个人进了别府。
绿绮别府似是分了南北两处院落。南边院子里鸦雀无声人影也不见一个,北边院子里却隐隐地传来筝箫笙篁之声。院落门口还守着两个随从装束的汉子,见是吕迁领着人过来,也不说话,只是上下打量了蒋荀二人一眼就微微颔首让过。
进了院子,吕迁也没带蒋抟和荀安去上房,绕着庑廊走过一个月洞门,穿过婆娑竹影间的一条通幽小径,又是一处院落。到了这里,原本隐隐约约飘飘扬扬的笙篁之声就渐渐地清晰起来,只听绵软的女声娇娆唱道:
“……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末收篇之句重关三叠一再吟唱,似在婉转倾诉,又似在窃窃私语,直至乐声止歇歌声渐去,耳畔却依旧象有人在缠绵涕泣……正是唐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蒋抟不好声色丝弦,也难得进一回歌楼瓦肆,可听了这院落里女子的歌声,心头也禁不住一声赞叹:“绝唱!”
堂房里似乎有人在说话,但声音不大,蒋抟也听不清楚那人到底说了什么赞扬的话,唯一听到的一句,不过是极寻常极平淡的一句“不错”。他忍不住便想,吕迁这位老师的架子就真是不小……
吕迁对他老师可真的是异常地尊敬,才走到窗扉边就停住脚步,等堂房里的人察觉到并出声询问“是德远吗?”,才垂头拱手神情肃穆地低声禀告说:“老师,我把蒋先生请来了。”
“进来吧。”
看着吕迁如此谨慎小心的模样,蒋抟和荀安自然也不会放肆。可吕迁的老师也实在是太过倨傲了,两个人走进堂屋,他居然连起身迎接一下的意思都没有,四平八稳地坐在条案后面,随手朝着条案两端的空座一指,说:“蒋先生请坐。德远也坐……”说到这里,他的话蓦地停顿了一下。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留意到进来的不止两个人。
“这是荀先生。荀先生他是应县伯家里的首座客卿。”
“……哦?”绕是吕迁的老师涵养工夫深厚再大的事情也难以使他动容,可听说了荀安的身份,也是忍不住惊噫一声。他上下打量了荀安一眼,相貌寻常就不说了,关键是这位荀先生佝腰塌背亦步亦趋,眼神游移唇边藏笑,一看就是惯会观貌察色看人脸色心情说话办事的唯唯诺诺之人,怎么会被商燕山瞧上眼?他心头迷惑,脸上却丝毫都没有显露出来,微微点了下头,说:“既然是应伯的客卿,那也是贵客,该当请上座。”说着就指了条案的右首边,让荀安坐下。再指着案前的鼓凳对吕迁说,“德远,你就坐这里。”
他回头望一眼蒋抟。蒋抟本来人就长得黑瘦,又是刚刚从城外赶回来,家门都没进,脸没洗衣衫没换便被吕迁拖着拽着拉扯过来,这时候满脸满身都是尘土,更加显得潦倒落魄。不过,蒋抟到底是见过不少的场面,仪态从容举止镇定,作礼称谢施施然地便坐下,一边由着旁边陪坐的美姬斟茶,一边打量着吕迁的老师。这老者的岁数应该在五十上下,但保养得极好,望之倒似四旬的人,颏下蓄留着的一指长短的胡须,也几乎见不到些微的斑白颜色,只有仔细留意,才能发现眼角有很细碎的鱼尾纹。他捧起盏,向吕迁的老师道了谢,呷了一口才说:“在老先生面前,我可不敢当‘先生’的称谓。先生叫我的表字就是。不敢请教,老先生如何称呼?”
“我姓陈,”老先生说,“名字倒是多年没有听人提起过,自己都有些淡忘了。倒是有个别号,叫作‘莲宫’。”
蒋抟回忆了一下,实在是想不起来“莲宫”的究竟涵义。他并不知道,这个“莲宫”的别号是出自唐人李咸用的《游寺》诗中的一句,“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寓意其实是“自在”。他认不出来吕迁的老师到底会是哪位姓陈的大家,又不清楚“莲宫”的别号到底有何所指,想说两句颂扬话也无从说起,只好没话找话地说道:“原来是莲宫先生。先生也姓陈一一这倒是国姓……”
老先生不接这个话,说:“今日偶有闲暇,恰恰又在坊市上巧遇德远,我就拉着他出来听曲散心。席间德远说到蒋先生……”蒋抟赶紧说自己不敢当“先生”的称谓,老先生于是便从善如流。“……我和德远不拘话题随意闲话,其间便说到了你。德远对你大加赞赏,对你的‘经济学问’更是推崇备至,我便让他邀约你来小坐。谁知道德远还真是干练,不仅请到了你,还有荀安先生。”说到这里他颇有意味地一笑,似是认真又似是玩笑地对荀安说,“荀先生果然大才,连德远也只敢称先生而不名。先生的表字别号是……”
“荀先生的学问,非我所能及。”蒋抟赶紧接过话。
老先生笑而不语,但也不再纠于荀安,顺着蒋抟的话就转了题目,说:“适才德远言道,早在夏初时候,振云你就指出,京畿地方很可能会出现钱贵物贱百业萧条之象,其后也确如你所料想,京畿并邻近州县渐渐有了败相。不知道,你当时有什么样的依凭,能得出如此一番道理?”
蒋抟一听,顿时就来了兴致。他在京师不得志的时间久了,除了商成和霍士其之外,就只有吕迁这一个知己和朋友。他平日里受够了人前的奚落人后的流言,哪里想到今天居然会有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请教自己生平最是得意的经济学学问,而且这向他请教的人还是一位看着就颇似有身份有来历的老者,自然是心情舒畅得无以复加。当下就把自己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各种学问知识现象逐一地为老先生细致地作讲解。
老先生听他说话并不是十分认真,一边听他解释什么是“通货紧缩”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是“货币”还有什么是“市场”,一边偶尔和身边的美姬说上两句话,还时不时地教荀安和吕迁“无须客气一切自便”,但每逢蒋抟的兴致稍被打搅,他就会立刻提出一两个新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蒋抟自觉得意之处。蒋抟被挠到痒处,哪里肯放过这位悟性极高且学问渊博的“好学生”,自然是滔滔不绝地一路解释讲述,恨不能把自己所知所学的通通地灌输给这位陈莲宫老先生,以后也好有能有一个人可以与自己畅谈经济学的学问。
一直过了大半个时辰之后,蒋抟总算是把京畿地区当下的境况以及可能发展到的地步都作了一番细致的概括和阐释,最后得出结论,他有八成把握,这就是“通货紧缩”现象。当然,他也提到,他的一位师长并不认同他的这个结论,而是认为当前的情况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大环境改变,即朝廷公布了东倭方略或者东倭方略的前景变得清晰之后,这种短暂的萧条现象立刻就会得到缓解,并且会很快地恢复到之前的繁荣。
蒋抟并没有说他的师长到底是哪一位,老先生也没有去追问,只是问他:“那,在外部条件一一就是在朝廷不公布东倭方略或者东倭方略的前景并不明确的前提下一一在外部条件不明朗的情况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缓解……缓解京畿地区的通货紧缩现象?”老先生是皱着眉头说出这番话的,有时候还会停顿下来思索一下。看来他有些不太习惯这些新名辞。
“有!”蒋抟很肯定地回答。
“哦?”老先生的眼睛里光芒一闪。他本来一直都是在用一种很澹泊随意的神情和口气在同蒋抟谈话,可这个时候脸上却一下就露出惊喜的神色。他急忙追问道,“请教,何等措置能化解当前的艰难困局?”
“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社会需求,鼓励生产和商业活动……”蒋抟一口气说了六七样,并且每一条都加以详细解释,最后说道,“这些都能够缓解通货紧缩现象。”
这一下,老先生脸上的失望神情根本就掩饰不住。蒋抟说的他都听懂了,但每一样他都没办法。朝廷也想多铸铜钱,可受每年产出的精铜总量限制,能铸出来的钱就只有那么多,再多就只能混杂更多的铅铸造劣钱,这实际上根本没有增加铜钱的总量,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钱荒”现象。蒋抟说扩大社会需求也可以解决市面萧条的景象,这也是泛泛之言。谁都知道,有买有卖才算是生意兴旺,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呢?蒋抟也没说清楚。当然,也不能说蒋抟没把话讲清楚,而是蒋抟说的那些办法根本就不可能实施。降低赋税?提高百姓收入?还有什么鼓励民间投资?除了第二条之外,别的根本想都别去想!就是这看似可行的第二条,也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好听话谁都会说,关键是怎么做!显然,蒋抟并不是很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做,或者蒋抟心里清楚却不愿说得很清晰……还有鼓励生产和商业。鼓励生产这是朝廷一直就在做的事情,鼓励商业嘛……呵呵,朝野内外,大约也就只有蒋抟敢说这样的话吧。这可当真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家伙。从商周到现在,历朝历代哪个不是执行“尊本镇末”的重农轻商国策?
在旁边喝了一肚皮茶汤填了一肚皮点心的荀安,这个时候突然插话进来说:“其实,有个办法,或许能成。”
老先生,蒋抟,还有进屋就只带了耳朵没带着嘴的吕迁,一下就都把目光转向他。
荀安马上就意识到自己多嘴。这种场合哪里是他能够插嘴的?他一缩脖子,嗫嚅着说:“我,我……我失言了。你们谈,你们谈……”
老先生目光炯炯地凝视着他,稍稍一沉吟,轻轻地自言自语一声:“怪不得……”又说,“荀先生有何高见,但讲无妨!今日大家品茶叙谈,只不过寻常闲话而已。在这样地方,有什么话不能说的,又有什么话不能言的?言者,言者……嗯,什么话都可以说。”
蒋抟也鼓励荀安:“你有什么看法?都说出来,大家也听一听。”
荀安迟疑着,说:“蒋先生刚才说,鼓励商业,我觉得,这个应该不难做到。是这样的,我在平原府做过一段时间的税丁……”
听着他这句话,老先生和吕迁的脸上同时流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神情。他们就说嘛,这个荀安先生怎么看都不象是个做学问的人。也不知道商燕山到底是怎么把他给看上了,还把他请回去做了商家的客卿。
“……我在平原府做税丁的时候,时常听人议论说,本朝的商税抽得过重,而且不论是行商还是驻商,都是逢十抽一,这就很使一些人断了经营的念头。”
老先生说:“本朝国策一一其实历来各朝各代,都是鼓励农桑抑制行商!这一点是不能变更的。粮食是国家根本所在,更是关系到国本存固,绝不可掉以轻心!要是大家都去贪图厚利贩卖货物,那会是怎么一番景象?”
“我不是说朝廷说的不对。”荀安连忙替自己做辩解,“但也不能象如今这样一刀切吧?本朝商税分住税和过税。住税是在对本地有店铺做经营的商户进行征缴,这就不说了。其实也不是不说,只是其中关节太多,嘿……”他做税丁的自然知道这住税之中的关节,不好说也不敢说,于是就只提过税。“本朝早前在太宗皇帝还是高宗皇帝的时候,曾经把粮食、茶叶、布匹和药材等七大类货物单独划分,准许免征或者少征商税。但朝堂上的大人们都没想过,其实一百个行商之中,能做这些大宗生意的人未必能有一个。能做大宗生意买卖的,还有谁会在乎免不免税的?他们都是背后有靠山有背景有来历的。其实吧,我觉得,绝大多数的行商也就是在本地州县做点小营生,能走到三百里之外做买卖的人,十停里不到一停。可是,每过一道关卡一个税所,他们就要缴纳一成的货值做过税,这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荀安是个小衙役出身,家常闲话拉扯点咸事淡情没问题,可要说到大道理,立刻就会现原形。他东一句西一句地攀扯,老先生听得心思都变得有点混乱了,一时两会地思虑不清楚荀安到底想说点什么,干脆就问道:“你究竟想说什么?”
荀安避开他有些不耐烦的眼光,犹豫着说道:“……我就是想说,那什么,也许把小商贩和大行商区别征缴商税的话,也许能缓解京城的事情吧。”
无稽之谈!老先生立刻就在心里给荀安的话作出了评语。
一直都没说过一句话吕迁,忽然说道:“老师,荀先生的话,或许也有几分道理。”
“唔?”
“学生记得,高宗时,朝廷曾经细分过住税和过税,以货值多少和路程远近为准,把住税分为三等,过税分作七等。不过施行的时间很短,前后不过三四年,原因是物议极大,最后不得不废除。不过,似乎在施行的那几年间,商税确是有所增长。”吕迁说道。
吕迁的话说得模糊含混,蒋抟和荀安都没听得很明白,但老先生一下就听懂了。所谓“物议”极大,就是说朝野的反对声音很大;至于朝野为什么反对,就是因为朝廷的措置对有些人不利,也即是荀安说的那句话,在大行商的背后,往往都是站着一些有身份有背景有来历能影响朝廷决断的人……
他深深地看了吕迁一眼,几乎是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站起来说道:“时辰不早了。改日有了空暇,再与诸位说话。”说完,连个招呼也不打,自顾自地就去了。
蒋抟和荀安面面相觑,都不知这位老先生是什么意思。他们见过架子大的人,可象今天这位如此率性的,却是从来没有见识过。可吕迁只是站起来垂手肃立做出一付恭送的模样,居然连脚步都没迈一下,更别提什么追随告别了。吕迁不仅自己不去相送,还低声告诫他们两个:“只要站着就好,切切不得乱动!千万千万,不得轻举妄动!”
蒋荀二人虽然不明所以,但见吕迁说得极其郑重其事,于是有样学样,跟着他肃立礼送。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估摸着老先生的车都出了长寿坊不知道多少里路了,吕迁才轻声说道:“现在好了。”说完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似乎是不胜其累一般。
“这位老先生,他到底是谁?”蒋抟问道。
吕迁没有说话,只是领着两个人默默地离开绿绮别府。
在别府门口话别的时候,吕迁才蚊子哼哼一般的声音说:“今日之事,两位藏在心间即可,千万不要拿出去传扬炫耀。一一这是当今天子。”
蒋抟还好一点,毕竟他早就料想到老先生来历不凡。但听了吕迁的话,还是唬得面无人色,张开了嘴半晌也合不上。
荀安更加不堪,“扑通”一声,他在平地上就摔了个马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