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菲利普·津巴多
我想如果乔治变成隐形人,悄悄地观看并加入到游戏中去,而且其他孩子也可以跟他和睦相处,他就不会如此不自在了。很显然,他不可能消失不见,但是他可以办到另外一件事情——变成像他心目中的英雄‘孤胆奇侠’一样的假面人。
晚餐后我鼓励乔治和我一起,把一个棕色的购物纸袋做成面具。我们剪出眼睛、鼻子和嘴巴,为了让面具更吸引人,我们还稍微涂了些颜色。他非常喜欢戴上面具,并让我一遍遍地重复问‘戴面具的小孩是谁?’他也会很高兴地回答道:‘是孤胆奇侠’,或是‘无名氏’,又或者像狮子一样吼叫。有时他还会把面具摘下来,好像是想让我确定戴着面具的仍然是他。
他的老师也同意实施我的计划,事实上她不仅仅同意了,还做了很多事情帮助我的计划成功。她对其他的孩子说,新来的孩子会戴一个特别的面具,大家可以一起玩耍,但不能摘掉那个孩子的面具。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不同寻常的方法竟然奏效了。尽管乔治和其他的孩子分开坐,但他仍然是班里的一分子。当他不想被认出的时候,他不需要隐藏自己,只需要想象就可以了。渐渐地,他同其他孩子越走越近,几周后,他就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了。
在幼儿园的又一年里,随着对班级事务的日渐熟悉,他也越来越自信了,但是他仍然戴着面具——早上上课之前戴上,只有当哥哥过来带他回家时才会摘下面具。
接着又到了年底最重要的一天,班级表演队要给快毕业的孩子们的父母表演节目。因为乔治在这里顺利度过了一年,而且在表演节目方面,他也算是经验丰富。老师就问他:‘你想做表演队的队长吗?’听完,他兴高采烈地跳上跳下。随后老师灵机一动,说道:‘乔治,你知道表演队队长是不能戴面具的,只能穿精美的服装,戴上高高的帽子。所以如果你想成为表演队队长的话,你就要摘下你的面具,穿上这套衣服,可以吗?’乔治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就这样,乔治不仅是班里的一员,还成为了表演队队长。他叫喊着,要让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他不再需要面具,并且逐渐变成一个更快乐、更健康的孩子。尽管他不是特别外向,但是他确实和孩子们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后来上初中和高中时,他一直都是班长。”
乔治把纸袋套在头上达一年半之久,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但是这种新颖的方法却使他渐渐开始与别人进行交流,并使他最终摘下了面具,做真正的自己。这个戴面具的方法对于极其害羞的男孩来说是有效的。但可能其他人就没有乔治这么幸运了。在他们还没学会如何解决此类令人苦恼的难题之前,他们就已经长大成人了。
害羞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具有同最严重的身体缺陷一样的致残性,而且它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害羞的人很难接触别人、结交朋友或是享受可能很美好的经历。
◎害羞的人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
◎害羞使别人难以对你的优点做出积极的评价。
◎害羞唤起人本能的警觉性,使自己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反应。
◎害羞使你无法清晰地思考和有效地交流。
◎害羞总是与挫败、担忧和孤独等消极情绪相伴而生。
害羞就是害怕人,尤其是害怕那些不知为何会让自己从情感上受到威胁的人:新奇而又不确定的陌生人、权力在握的权威者、可能甜蜜邂逅的异性。的确,每个人都会使乔治和开篇提到的那个女孩感受到威胁。他们都是极其生动的案例。其实,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类似问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参加一个很热闹的聚会,你只认识女主人,而她却不在?有人问你是谁,你却紧张地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你去加入一个小组,组长高兴地建议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说点自己的喜好,更好地互相了解。你很快就进入了自我排练状态:“我叫……(真是该死,哦,对了)……菲利浦·津巴多,我是一个……一个……人(还不够具体的,为什么我不说看电影呢?重来一次,不说个人爱好了)我是……,呃……!”这种常见的经历至少使那些不害羞的人开始体会到害羞的人所经历的痛苦。
尽管害羞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它是可以克服的。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害羞,然后制订计划来克服它。
什么是害羞
害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研究越细致,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种类越多。所以我们只得更多地了解什么是害羞,然后再开始考虑怎样克服它。牛津词典上记载,历史上最早使用“害羞”这个词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首诗,该诗写于公元1000年左右,在这首诗中该词的意思是“很容易害怕”。我们说一个人很“害羞”就是指他“因为胆小、谨慎或是不信任而难以接近”。害羞的人通常很谨慎,不乐意遇见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他们谨言慎行,不妄下断言,胆小而又敏感。害羞的人可能生性孤僻、保守、不自信,从另一角度来说,他们甚至被认为是可疑、声名狼藉、内心阴暗的。韦氏词典则将“害羞”定义为“对别人的出现感到不自在”。
然而这些定义似乎没有增加我们对于害羞的了解。因为对不同的害羞有不同的含义,没有哪一个定义足够说明问题。它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轻微的不自在,到莫名其妙地对人感到恐惧,再到极端的神经质,这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对将近5000人进行了斯坦福害羞研究(Standford
Shyness
Survey)。
◎现在你觉得自己是害羞的吗?
A.是
B.否
◎如果你回答“否”,你是否觉得在生命里的某段时间自己是个害羞的人?
A.是
B.否
调查中,我们有意识地没有对害羞下明确的定义。相反,我们允许每个人采用他自己的理解和定义。首先,我们让他们自己决定接受或者拒绝害羞的说法,接着我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我们询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景使他们害羞,什么样的想法、感情、行动和身体特征会使他们感到害羞。你在第8章看到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我们也尝试了解其他有关害羞的信息。
害羞具有普遍性
我们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害羞是人类共有的、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在接受访谈的人中:超过80%的人表示: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有人曾经经历过害羞,有人正在体验害羞,有人甚至经常感到害羞。在这些人中,超过40%的人认为他们现在是害羞的,这意味着我们每遇到10个人,就会有4个人正在体验与经历着害羞,也就是说8400万美国人会觉得害羞。
有一些人一直受害羞的困扰。例如,1/4的人说他们长期处于害羞中。在这些人中,仅有4%属于非常害羞的人,因为他们定义的害羞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面对任何人他们都会觉得害羞。
不同的文化对害羞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害羞也会因人而异。然而我们的研究却发现:所有参加调查的小组中,都有多于1/4的人认为自己目前正处于害羞之中。值得关注的是:初中女子组和东方学生组,正处于害羞的人数比例竟高达60%。除此之外,研究发现,非常害羞的人占到研究总人数2%以上。而来自日本的研究数据显示,非常害羞的人高达10%。
为了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害羞,参与研究的人将他们感到害羞的发生频率作为标志。1/3的人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会感到害羞;超过60%的人只是偶尔觉得害羞,但他们认为这种偶尔的害羞已经足以说明他们是害羞的人。比如说,你可能只有在演讲时感到害羞,但是这对于必须站在公众面前发言的学生和商人而言,已经足以造成严重的影响。
参与研究的人员中,认为自己不害羞的人低于20%。对每个人而言,害羞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几乎所有人认为:害羞不单纯是个人的人格特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人认为,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自己也会脸红、心跳和焦躁不安,这些反应恰好也是害羞的特征。换句话来说,特定的人和特定的场合会使他们与害羞者有同样的想法、感受及行为。这种情境型害羞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害羞的,而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的一种不适感,正如突然走进一间全是陌生人的屋子里一样。对自认为是害羞的人和把害羞作为特定情境的反应的人进行区分十分必要,我们也会在第2章重点探讨害羞者的个人世界。
害羞具有普遍性,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我们都是以扎实严谨的数据调研作为基础的。在美国人的抽样调查中,只有7%的人说他们从未感到害羞。同样地,在其他文化中,只有少数人说他们从未感到害羞。
谁在害羞
与成人相比,学生中的害羞者更为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成年人克服了其童年时代的害羞而变得落落大方。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害羞之所以在孩子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是因为他们几乎天天都受到严厉的管束,这种情况在成年人则相对少见。但害羞却不单单存在于儿童中,仍然有一部分成年人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害羞。电视宠儿罗伯特·杨(Robert
Yong)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直都很害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很害怕老师。后来我长得又高又瘦,我的长相跟体重都让我没法进入足球队,也就顺理成章地不能成为受同学仰慕的核心人物。而在我的青春时代,受到大家喜欢与认同,成为大家的焦点的感受对我相当重要。”
一些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要比男孩更加害羞。我们在一所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4~6年级的学生中,比较害羞的学生占到样本的42%,跟前面所做的调查基本持平。这个年龄段的男生和女生都想给自己贴上害羞的标签。但是当我们在7~8年级进行测查时,这个比例却攀升到了54%,12%的增长率主要源于女生中害羞人数的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处于青春期的女生,认为自己只有更有魅力和吸引力,才能引起男生的关注。有一个14岁的女孩在发泄自己愤怒的时候这样写道:
“我很紧张,头也开始疼得难受,而我却只能像个疯子似地挠着头。我不知道在一群人面前该怎么办。我在学校表现得跟在家完全不一样,我甚至与自己做对,甚至不穿自己最喜欢的衣服上学。”
她的困惑在给安娜·兰德斯(Ann
Landers)的一封信中可窥一斑,她害怕和同伴们不同,她想与她们一样,但是也许她确实是有一点特别。
亲爱的安娜·兰德斯:
我希望你不要把这封信随手扔掉,因为这出自一个困惑的女孩之手。我觉得特别不舒服,我需要你的帮助。目前我最大的困扰是不接受自己的性格——我也很想变得很友好,能够克服我的害羞,大声地说话!我嫉妒那些同龄女孩,我希望能像她们一样。我也曾经尝试过,但都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