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菲利普·津巴多
    电子游戏中性和色情的组合有着惊人的成长潜力,这已经是既成事实了。据报道,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有超过两千万用户账号登记,其中超过半数都是当前活跃着的游戏玩家。现在已经有人通过“虚拟陪伴服务”27真正发了大财,其中一些人的收入达到了六位数。白天,一个女人可以是妈妈、律师或者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夜幕降临,她的声音就化身无数,成了一个向男人提供虚拟陪伴和虚拟交媾的色情女郎,每小时收费20美元。11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创业公司“罪恶机器人”(Sinful


    Robot)是一家采用头戴显示器技术设计虚拟现实类游戏的公司,头戴显示器是一种3D技术,能够像滑雪镜一样完全覆盖使用者的全视野12。该公司在2013年解体了13,但是迟早会有其他的公司创作这种沉浸式的3D游戏,其中会包括虚拟性爱,或者像Lovense公司的产品那样,加入跟色情影星的一举一动交相呼应功能的同步交互式的性玩具14。


    情欲和动机都是以唤起为基础的。如果在性方面欲火中烧,兴奋就会转而指向性的方向;如果决心要获得成功,兴奋就会把一个人带向设定目标和长期成就之路。色情片和电子游戏俯拾皆是,得来全不费工夫,给人享受并且让人轻松愉快,因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实的生活都在与自己的数字替代品进行着竞争。很多年轻的男性通常就会情不自禁地抛弃真实存在的物理世界,而选择那个数字替代品。


    《飞出个未来》(Futurama)里面“我跟机器人约会”那一集跃然映入眼帘,在这一集里,偶然落入公元3000年的年轻男子弗莱创造了一个长得像刘玉玲28的机器人,并且为她编制程序让她爱上自己的一切。仅仅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只想和这个机器人待在一起,觉得其他任何事情都索然无味。这个时候他的朋友们决定插手,于是给他放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讲述人机恋爱危险的片子。在这个片子中,一个叫比利的年轻人迷恋上了一个酷似玛丽莲·梦露的机器人。除了跟这个机器人耳鬓厮磨之外,比利什么都不想干。甚至当他的邻居梅维丝,一位魅力十足的年轻女性,邀请他晚些时候到自己家里来卿卿我我,他都会告诉她为了亲热而需要走到街对面去太麻烦了。这个古板影片中的画外音低沉忧郁地问道:“你在结尾的这个场景中看到有什么问题了吗?”画外音继续说道,在有这种机器人之前,为了跟梅维丝佳人有约,比利必须要在自己报童的岗位上加倍努力挣钱,才能有机会博得异性的青睐,继而有机会发生性关系乃至繁衍后代。“但是在一个青少年可以随意约会机器人的世界里,有必要这么麻烦吗?”顺理成章地,不久之后外星人就把这个星球夷为平地了15。


    尽管真实世界中所有的社交和人际需求在数字世界中都有相应的顶替,这些数字替代物能否像原始的东西一样地满足那些需求目前尚不得而知。在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描绘了人类的需求发展过程往往像个金字塔,最底层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生理需求必须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满足。然而,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上面三层需要——归属感、爱与尊重以及自我实现,是否有可能在数字现实中得到满足呢?一个人是否能在数字现实中得到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满足呢?答案既是“是”也是“否”。诚然,有些需求能够在数字世界中获得满足,但是这些需求在被满足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风险成分,并且多数都是在社交隔离的环境中满足的,就像一场彩排。举例而言,一个人单打独斗玩游戏,可能会非常好地满足其自尊需求,但是这对于归属感完全没有触及,也不会对爱的需求有任何贡献。


    游戏玩家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成功地“越狱马斯洛”(见图11-1)了,但这并不是完全没有代价的:得到了权利,却失去了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如同我们的调查中一个人所说:“游戏把你放到了一个虚幻的成熟情境里,万事俱备,但是却没有任何的代价。你可以感到自己有权有势而且‘经验丰富’,却不用经历那些在真实世界中取得同样成就所必需的失败。”于是一个游戏玩家可能在一个世界里“红得发紫”,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但是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仍然名不见经传,对其作为也一无所知。此外,不满足他人的某些需求,一个人就不可能获得自我实现的感受,而这种与他人的亲密感和对他人的欣赏的缺失,就创造了一种跟任何共有的社会现实毫无关系的扭曲的能力感和成就感。换句话说,建立关系能力的缺失,尤其是人际社交技能的缺失,会对社会成就的评估造成严重的扭曲。


    图11-1 马斯洛越狱版


    资料来源:Nikita


    Coulombe&Philip


    Zimbardo.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访谈的一个25岁的男性游戏玩家是这么看的:


    电脑游戏玩家的精神世界是极度精英主义的,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优越情结和低劣情结的混合物。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面对“圈外人”的时候感到自惭形秽,于是就需要得到补偿。他们有一种在线上扮演凶神恶煞的需求,因为这样他们就能感到自己比其他人更强有力了。如果你搞砸了一个游戏,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大发雷霆。过去有种说法叫作“GGWP”——游戏好,打得也好(Good


    Game,


    Well


    yed),但是现在这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在打败仗的时候,人们相互嘲弄,攻击辱骂。就算这场胜负仅在伯仲之间,你的对手也会让你卸载这个游戏,或者会说“炮打蚊子,胜之不武”,只不过是为了想让你生气,搞点动静出来。他们也可能团结起来勒索或欺负你,把你放到“低级队列”,让你在游戏中进退不得卡在中间,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他们把整个队伍的失败责任都推到你头上来,或者仅仅是因为别的几个人讨厌你。这种现象在DotA里司空见惯,我玩过的其他游戏里也有不少,并且也不仅仅是在大型多人在线游戏里才有。


    当我们问他游戏世界中的优越感在真实生活中又会是哪般模样的时候,他说有很多游戏玩家在社交技能上低于平均水平,但却“在游戏里感觉自己好像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一样”。这些人在真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而这种线上人格和真实世界的巨大落差又反过来让他们更加疯狂地打游戏,让自己的技能日臻完美无人能及,因为显而易见,在游戏世界里比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让自己心满意足。


    斯坦福大学“虚拟人际互动实验室”(Virtual


    Human


    Interaction


    Lab)的主任杰里米·拜伦森(Jeremy


    Bailenson)和他的研究伙伴尼克·伊(Nick


    Yee),把这个现象称作“普罗透斯效应”29,也就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中越来越多地掺入了自己的“数字人格”16。普罗透斯效应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似乎有助于帮助人们摆脱毒品和酗酒问题,并且,在虚拟世界里会面,相互支撑一起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成瘾问题也确实切实可行,尤其是对那些无法入住物理上的戒断中心的人们而言17。但是在消极的那一面,普罗透斯效应也会创造或者加强一个人本就膨胀的自我,让他和现实世界越走越远,进一步“去个性化”30,或者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在真实的生活中,当人们彼此之间互动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对方的措辞和姿态。拜伦森、伊和杜尚诺(Ducheneaut)在实验中展示了一个现象,在虚拟世界的对话中,如果一个替身能够模仿对话参与者的头部运动的话,则参与者对于这个模仿者的观点的认同程度,要比在真实世界里一个人被模仿之后的认同程度更高。在另外一个实验中,替身竭尽全力游说一名参与者,这个替身的脸部经过了处理,添加了20%~40%的参与者的面部特征。面部相似性是个强有力的线索,甚至能够改变参与者对政治竞选活动中候选人的选择。在电子游戏中,人们所扮演的人物的吸引力甚至是穿着打扮、衣服的颜色和样式,都会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知觉,并且继而影响他们如何与他人互动,不仅在游戏里,也在真实的生活之中18。


    除了虚拟自我跟现实生活的南辕北辙之外,我们对儿童和青少年们到底是如何穿插游走于真实生活和数字世界之间的了解依然匮乏。在纽约“追求学习”(Quest


    to


    Learn)学校中主管设计的凯蒂·萨伦(Katie


    Salen)对我们说:


    人们总是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反复强调,并且也有一种对于年轻一代有没有能力区分两者的担忧。但是我却认为所谓的“区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成年人视角的观念,这种观念来自于上一代人,对于这些人而言,虚拟世界原本并不存在,是后来无中生有地加入这个真实世界的。但是孩子们却有能力在数字和真实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19


    拜伦森认为,当前数字世界和真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两者甚至是等价互换的同一回事。在纪录片《数字民族》(Digital


    Nation)中,拜伦森制作了一个外貌逼真、栩栩如生的主持人道格拉斯·罗希霍夫(Dous


    Rush-koff)的数字替身:


    在一个实验中,我们把你的替身做得比你本人的身高高出10厘米,然后让你去同某个人进行谈判。跟自己的真实身高之间10厘米的区别,会让你在虚拟世界的谈话过程中动手打人的概率比现实世界高出三倍。不论我们的实际身高如何,当我们在谈判过程中的时候,你就会对我动手。而即便是短时间曝光在虚拟世界中的体验,也会被带入人们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候的行为。我们也有儿童参与的实验,在其中,孩子们在虚拟现实中体验了自己同鲸鱼一起在水中嬉戏;一周之后,有一半的孩子真的相信了自己曾经和鲸鱼一起游过泳。20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离水之鱼”(fish


    out


    of


    water)——一直身处水中的鱼儿意识不到水的存在,而对于在数字时代出生成长的儿童们来说,虚拟的“水”的样子和感觉都跟真实的“水”并无二致。那些稚嫩而全然沉浸在人工视觉世界中的眼睛,可能无法轻松区分虚拟媒体和真实生活中的内容。


    色情的动力


    在1975年的影片《爱与死》(Love


    and


    Death)中,伍迪·艾伦(Woody


    Allen)说:“没有爱的性只是空虚的体验,但是就空虚体验本身而言,这是其中最无与伦比的!”果真如此吗?在当下时刻,色情片会令人痴迷沉醉,但是之后的巨大消极后果也需要被考虑进来。


    我们调查中的一个高中男生是这样跟我们分享他的想法的:“我觉得色情内容和电子游戏所提供的这种召之即来的便捷快感、享受、控制以及压力缓解,实际上大大削弱了我们的耐心,让我们产生了非常不现实的期望,甚至导致我们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色情内容本是对于性这个主题的外显呈现,本意是为了刺激性兴奋和产生满足。跟艺术或者色情作品不一样,今天的色情视频几乎没什么艺术价值,唯独聚焦于性的生理和图像方面来竭尽能事,而非展现这种亲密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和情绪。自从史前时代就已经有了对于性的描绘,但是直到19世纪下半叶,色情文学的概念才被广泛地理解。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对于庞贝古城的大规模发掘,引发了对究竟什么才算是淫秽或者猥亵的讨论,其结果就是被发现的大量色情物件被放逐到了私人博物馆里面。


    1895年电影发明之后不久,就出现了色情影片的制作。紧随其后的,就是公然表现与性相关的内容被视为淫秽,法律禁止这样的内容公开呈现,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所改观。《纽约客》杂志的一位常青树漫画家戴维·赛普雷斯(David


    Sipress)在一幅画里把这个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一个老头儿在跟他的儿子和孙子讲话,两人膝头都放着笔记本电脑,老头儿告诉他们:“想当年我跟你们一样大的时候,为了看几个黄色画片儿,就必须要长途跋涉十几公里,穿过冰天雪地跑到某个商店里去才行。”21时移事易,年代不同了。


    时至今日,匿名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在任何地方看到色情片,并且不需要跟任何人互动就能手到擒来。理论上而言,18岁以上的人才可以获得这些色情材料,但是真的想要落实这种“社区标准”是镜花水月,更别说是在互联网这种地方了。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赤裸裸的性行为描写不应该让儿童看到,但是接触到这种东西——不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都是非常难控制的,更不要想去规范了。


    尽管其利润似乎高达几十亿美元,产业大佬们仍然在抱怨色情业在这些日子里由于尚在恢复途中的经济而苦苦挣扎,同时还要受到盗版、免费或者超低价格的网络色情片的威胁22。


    旅馆房间里的成人娱乐和DVD销售确实带来了非同小可的利润,然而这个市场仍禁不住物美价廉和匿名身份的诱惑,渐渐地投入了互联网的怀抱中。现在,色情内容仅仅是轻敲几下鼠标就会跃入眼帘。高科技让整个产业的门槛变得更低。现在任何愿意在摄像机前面做爱并且公之于众的人,都可以成为色情片演员;而且只要能让人血脉偾张,一个女人甚至是女孩就可以成为一个收入可观的艳星。


    那么观看色情片能让年轻的男孩子们学到性知识吗?从某种角度而言,当然可以了。他们能了解到性行为可以有形形色色的形式;然后,只要对方同意,一个人在一辈子里可以跟自己的性伴侣尽情尝试花样翻新,从而得到各种快感。除此之外,色情片能带来的恐怕就只有自惭形秽了。因为人们都会假设自己在片子中看到的是“正常的”,而且也只有这样才是可以被接受的表现,才是跟自己伴侣的正常关系。最糟糕的是,你会看到尺寸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决定一切。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201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色情片的使用程度,与男性对自己身体的不满程度、对于自己外表的自信的下降程度以及对于关系的焦虑和回避程度呈正相关23。其他一些研究也都有类似的发现:一个年轻男性越是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满足,尤其是自己的阴茎尺寸,他与性相关的焦虑就会越少24。


    几个年轻男生在我们的调查中慷慨陈词:


    毋庸置疑,我相信这会让男孩子们都变成妄想狂而且有着极不现实的期望,因为在性教育中这些东西都只字未提(至少在我经历过的性教育中是这样)。这也就是说男孩们只能自给自足,自己去进行探索了,然后如果发现自己跟他们所看到的相去甚远,就会失去作为男人的信心……


    男性朋友都会非常失望,因为女孩们没有他们在色情片里看到的那么闹,或者是她们没有达到哪怕是一次的性高潮,而他们已经在色情片里见过女人可以在男人之前达到很多次高潮……女孩们对于男人的活力只能持续短短的几分钟也倍感失望,这跟她们在色情片里见过的可以坚挺半个小时差得太远。


    我当前没有受到任何的性教育。然而,我的确相信网络色情片让人们产生了对性非常不现实的预期,因为色情片里展现的都是某种“艳星”形象,这跟生活中的任何平常人比起来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不仅仅让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而且彻底击溃了他们的自尊,同时也毁掉了他们的性爱观,因为其中展现的都是自私的快感和生物吸引力,而漠视了对伙伴的情感和依恋。


    也有几个年轻女性讨论了她们所观察到的东西:


    我参加过一个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这个研究强调了媒体对于女性如何看待自己身体的巨大影响。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我对于教授似乎认为媒体对男性的身体形象感觉毫无影响感到非常气愤。当我和我的男朋友刚刚开始约会的时候,对他来说,在我们的关系中,性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后来他决定去进行治疗,消除他对自己的身体和满足我性需求能力的怀疑。我相信这跟媒体的影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例如电子游戏和色情内容中所描绘的男性气质以及男人怎么样才算是性感。这些东西虚构了一个画面,使得这个我深爱并且非常吸引我的男人对自己妄自菲薄,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感到伤痛莫名。认知行为治疗确实调整了他对自己表现的焦虑,我们现在好多了。


    因为老一辈人没有为这种事情伤过脑筋,他们不理解今天的男人们需要得到一些性教育,理解性是一件需要两情相悦、双方都得到满足的事情。现在有很多男人根本不明白,女性需要在性生活里被当作伴侣而不是艳星或者色情女郎来对待。年轻的男性们对这两者的区别全然不知,并且对于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像他们在色情片中看到的“那么做”感到莫名其妙。


    色情片千真万确地让年轻人(主要是男性)对于性的预期完全脱离了现实,它提倡了一种镜花水月般的“完美景象”,继而梦想破灭就会一落千丈。另外,它也把性描述成一种毫无情感、没有任何意义的纯生理活动,这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肯定也会造成很多问题。


    色情片让性变成了廉价品,并且让男人们离浪漫和真正的亲密关系越来越远。它让他们学会了忽视女人的情感需求,只用很自私的方法对待性。


    我的观点是,男性和女性的角色似乎正在飞速变化着。举例而言,在很多夜店里面你可以轻易看到,过去的那种男人急不可耐追求女人的情景已经迅速消退了,取而代之的却是女性显得更加迫切,主动投怀送抱到那些只会逢场作戏然后飘然而去的男人身上。这种情形简直跟色情片上的情节一模一样。然而尽管我自己强烈反对色情片和与之相关的一切,人们却不能把这种情形怪到男人头上,因为现在实际上是女人们变得更加轻易行动,并且在需要获得男人尊重的时候并不自重。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