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吴小如
    第三,对比的成分放在一起写,正反面的、自然与人事,对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写,这也是宋人学唐诗的途径,真正得到杜甫正反融合笔法的,是辛弃疾,而且议全在叙里面,“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议”,这真得了杜甫的神。杜甫《述怀》“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这是翻个儿的笔法。辛弃疾《破阵子》(赠陈同甫)前面都是壮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后来一个转折,“可怜白发生”,心里的郁闷牢骚,全在这最后一句。这一句相当有力量,把一首全都推翻。这不是泄气,而是沉郁顿挫。东坡的结尾,有时结不住,“大江东去”词真是好,但结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就有点托不住,反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看透,还是给人希望。苏轼乐观主义的东西在《水调歌头》里,《念奴娇》有些泄气了,但辛弃疾最后一句不是泄气,是沉郁顿挫。这得体会啊。我说了不能算,你们要自己去琢磨。


    把这些情况都了解了,再回来看《玉华宫》,就知道为什么像宋诗了。开头“溪回松风长”很美,和陶渊明、王维都很像,第二句就露出本相了,“苍鼠窜古瓦”,老鼠就在建筑物明面儿上窜来窜去,败落、荒凉的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这不是杜甫成心问,他猛一看,建筑讲究,但现在很荒凉,所以就怀疑,不知是哪朝哪代建造的,他是真的不知道,在绝壁之下何以有这样一个建筑,于是怀疑,而不是明知故问。进屋一看,久无人住,阴森可怕,“阴房鬼火青”,再一听,就不是“溪回松风长”了,而是“坏道哀湍泻”。庙外的溪水流得慢,这里流得比较急,声音听着也是让人“哀”的声音。“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是说周围的环境不错,但“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辛弃疾的词“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就从这儿出来。杜甫的议论暗藏在叙述中,即使是美人,现在已经是尘土,更何况还不是真正的美人,是靠涂脂抹粉装扮出来的美人。当年玉华宫中的宫女,侍奉皇帝出来避暑,个个都装扮一新。这里杜甫有批判,朝廷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大量的人力,盖了这样的宫殿,远来避暑,结果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我在课堂上讲苏轼的诗,我说不能小瞧《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用一位美女比西湖,这样一比,西湖永远年轻,永远美丽。后来我讲,又深一层。美要看本质,而不是表面,本质美,淡妆好,浓抹也好。因此,我讲《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定是两首一起讲,不能只讲后一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更不能只讲最后两句。第一首“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有人觉得下雨不好,其实下雨亦佳,这样的佳处只有湖上的水仙王能懂。此诗也是哲理诗。西湖的本质是美的,无论怎样都美。讲东坡的哲理诗,一般不提这首诗,其实也是哲理诗,苏轼学杜甫学到神里去了。宋人的作品确有比唐诗高的地方。“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杜甫这两句很质朴。“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当年的仪仗随从,多么了不起,现在只剩下石马,当初最不起眼的东西却能留存下来。以上种种都是他忧的内容,今昔之感,沧桑之虑,是杜甫最有感触的,“抚事煎百虑”(《羌村》)。


    向前走,走不了了,“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杜甫是一个过客,可以参照鲁迅《过客》来读。“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长年,岁数大的人。杜甫说自己参观完玉华宫,还要向前走,不过是玉华宫的过客。其实,大家都是过客,人的一生也是过客,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之人呢?如果能长年,不就可以看见太宗以来的盛衰之变吗?但无人能如此,每个人都只看见历史的一部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什么“念天地之悠悠”,他就会“独怆然而涕下”呢?一个人心中有无穷的宇宙,他看到自己只是一个短暂的片段,所以他难受,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他的眼前名利,就不会有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境界。这就是杜甫的境界,杜甫看到具体的景象——“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但议论全含在这具体的描写中。杜甫认为贞观之治很伟大,但逐渐转衰,今人王永兴、李锦绣考证,睿宗也是被逼退位,不是禅让。陈寅老的治学方法,用周一良先生的话讲,就是通过很小的事情,看出社会、文化的巨变。杜甫所说的“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你们琢磨琢磨,这里该有多深的意思!《红楼梦》从繁华着锦、烈火烹油的富贵变成衰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如果人能活得足够长,就可以见证盛衰的变化,但谁也活不了这么长,看到的只是一个片段,想想过去,想想未来,所以会“泪盈把”。杜甫真正体会到唐朝的兴衰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第七讲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羌村三首


    (至德二载


    鄜州)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一)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其二)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涕纵横。(其三)


    有的选本只选《羌村》的前两首,不选第三首,我认为这三首不能割裂,第一首写家里的人,包括妻儿、邻居,自己虽然回家,但居于客位,内容只限于家庭的内部;第二首写自己,自己是主角;第三首涉及全村,不要认为它不重要,这一首是写民间疾苦、村落荒凉,意义更大。“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涕纵横。”感情迸发得很厉害。第一首写得很生动,但只限于家庭内部。第二首着重自己的心情。从《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得出杜甫诗歌思想性大大提高。这一组诗,也不是为自己写,“抚事”的“事”包含国事、家事、天下事,不只限于自己。


    前人说杜甫写诗“无一字无来历”,“每饭不忘君”。有人说杜甫一生有几个低谷,在朝为官时诗就不好。这不是读诗,只是在看杜甫的简历。杜甫在朝为官,他对朝廷期望是很高的。在古代,一个读书人,就要靠朝廷,生活离不开政治,可以远离政治中心,洁身自好,但不关心政治是不可能的。杜甫在朝为官时,生活比较安定,但未必没有好诗,比如《曲江》、《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即使写政治诗,像《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也能各就一种现象来写,《石壕吏》是抓丁,老人也不能幸免;《新安吏》是写抓小孩儿,《潼关吏》是写给将领的,一方面勉励那些劳工,一方面告诫将领“甚勿学哥舒”,不要学习哥舒翰。


    安史之乱被平定,与安、史内部的矛盾有关,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将安禄山刺杀,唐朝本身兵力不够,借了回纥(今天新疆的维吾尔族)的兵力。回纥不退兵,有传说郭子仪单骑谏回纥。从那时起,唐王朝名为统一,实际是藩镇割据。杜甫一生什么时候是高峰,什么时候是低谷,不能单从经济条件来看。和达官贵人来往,诗也未必不好。在成都写了不少闲适诗,也未必不好。“三别”也是三种不同的情况。《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无家别》最令人不能忍受,家已无人,还要离乡背井。类似的诗不少,《夏日叹》、《夏夜叹》等,每首诗的主题都不一样。《月夜》写思家,《佳人》写女性,也只一首。在成都写了不少闲适诗。“舍南舍北皆春水”,“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写得好极了。


    一次在林庚先生家里谈选杜诗,一人说为什么不选“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一句是不错,但整首诗就不见得好了。俞平伯先生讲杜诗,还专讲“低谷”时的诗,比如《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朝廷赏赐了衣服,穿上很荣幸,尺寸正合身。要说这诗内容也无聊,衣服又不是只赏你一人,但这是杜甫,他认为有必要写。杜甫不像李白,李是“打秋风”的祖师爷。杜甫和严武那么好,有人考证《宾至》大概就是迎接严武。我认为从诗句看来的这位“宾”是一位当官的,是位俗人,杜甫不是太欢迎的人。不像是杜甫的朋友严武。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砺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诗写得很好。对一个作家,要全面地看。王维《早朝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写的是上朝所见,也是好诗。


    《羌村三首》之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峥嵘,读zhēng


    héng,现在都念zhēng


    róng。我上中学时,好几位老师还念zhēng


    héng。这是黄昏时分的晚霞,火烧云比较重;“日脚下平地”,太阳光一点点落下去,落到地平线下面。“鸟雀噪”,此诗两处反映民俗,陆贾《新语》有“乾雀噪而行人至”。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认为:


    《羌村》第一首,“归客千里至”五字,乃“鸟雀噪”之语,下转入妻子,方为警动。鸟雀知远人之来,而妻子转若出自不意者,妙绝!妙绝!若直作少陵自说千里归家,不特本句太实太直,而下文亦都偪紧无复伸缩之理矣。此等处最是诗家关捩,而评杜者皆未及。


    意思是说“归客千里至”,乃是从群鸟的叫声中反映出来的。其实,鸟雀噪不稀奇,农村树多,很常见。“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这是长江流域两湖的风俗,陈贻焮说湖南就有“鸡公斗,有客来”之语。1964年我到湖北四清的时候,农民也这么说,来了生人,鸟就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这个意思。“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怪”,怪自己还活着。自己从长安到凤翔时,总担心家人出事,家人亦担心自己;第二是“惊”;第三,“惊定”之后,又拭泪。一个平淡的场景也有明显的顿挫。“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次回来是个偶然。“遂”是个语助词,但不反映因果关系,而指突发的事情,“遂置姜氏于城颖”(《左传·隐公元年》);“遂为母子如初”(《左传·隐公元年》);“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里都不表示因果关系,而是说“就这样了”,是一个非因果关系的,人为要让它如此。这里的“遂”当然是一个实词,如愿,达到目的;“偶然遂”,则是意外。“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写得好,“感叹”的是老杜生还,“嘘唏”的是自己家的人还不知如何,还没有消息。歔欷,就是哭,不是叹气的意思,比感叹重,现在把这词的意思淡化了。东邻西舍都来看,这些邻居都会向生还的人打听自己家人的情况,此场此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一定记忆犹新。内地的、沦陷区的,都要互相打听对方的消息。“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行人远归,夜深了还秉烛相对,彼此都在想这应该不是梦。这给后来的诗人留下许多联想的空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初见外弟又言别》);“今宵剩把银照,只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临江仙》),这些诗各有不同的意味。杜诗这里是很沉默的场面,没有多少话可说,即使有话,一时也不知从何说起,反而像做梦一样。前面白天邻里询问,那是一个闹吵吵的环境,等到夜深了,人都散了,家人则如梦中相对。更,读四声;再,燃完一支蜡烛,再换一支蜡烛。有人读一声,更换,我认为读四声要好一些。更与秉两个动词连着,不好。


    第二首争论的关键是“畏我复却去”。这上次讲过,我又看了看浦江清先生的解释,他也认为是见父亲脸色不好,小孩子躲开去。小儿女既不懂“忆长安”,就不会是怕我再离开。“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回家住定,又感觉到前景暗淡,愁眉苦脸,小孩儿不懂,看见父亲的表情,就躲开了。却,退;去,离开。浦江清先生注杜诗,“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之“故”是“常常”的意思,“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故飞飞”是常常飞。记得以前天气热的时候,常绕池边树;现在一片荒凉,池边树亦无可绕。“抚事煎百虑”,想想现在,想想过去,任何一事都让人发愁。下面是设想之辞,“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赖知”,幸亏知道;听说庄稼年成会不错,这样就可以有酒喝了。迟暮,一是指自己人生迟暮,一是指一年之迟暮,当时已“萧萧北风劲”,从大的方面讲,国家也尚未扭转形势。有酒喝便可以混日子了。


    第三首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写到当地的农村,反映当时战乱的情况。这是过了一两天之后,老乡来看望。问,是安慰的意思。携,读西。“浊复清”:一说是有的酒清,有的酒浊;一说酒刚倒出来发浑,逐渐变清。不要嫌弃酒不好,庄稼无人耕种,兵火不断,连儿童都被征去。“儿童”,有两个意思:在父老眼中,被征的兵,都是儿童,这个意思上,儿童是成年人;另一个意思是说,不光成年人,连儿童都被征。《新安吏》即是旁证。这里一层比一层意思深,村子荒凉凋零。“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涕纵横。”歌的内容,就是你们这么艰难,但对我这么好。歌罢自己仰天叹息,父老全都哭了,所以悲痛是共同的,这不是一家一户的沉痛,而是在战乱中所有人的沉痛。三首诗越写面越宽,感情也越深。有第三首这样的感情,才会有以后的“三吏”、“三别”。


    北征


    (至德二载


    由凤翔赴鄜州道中)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菊垂今秋花,石带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瞋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北征》很长,不能细讲,我读一遍。八月初吉是好日子,环境艰苦,朝廷社会皆无闲暇,而我例外,我很惭愧,皇帝对我特别照顾,允许回家。“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是说拜辞皇帝时,对皇帝有所陈奏。虽然我的态度不一定好,我也不一定会谏诤,但的确是怕皇上有遗失。您考虑问题诚然很周到,但安禄山叛军还没有被平定。走出来,我的思想还没集中,还很恍惚,心神不安。天下还到处是百孔千疮,我的忧虑何时能够结束呢?以上是第一段,虽然离朝,时时以国事为重,时时想到国事。


    从“靡靡逾阡陌”到“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是第二段。靡靡,一望无边的意思,有的讲成迟疑,不妥,这与“靡望”接近。路很长,过了一条又一条,人很少,路上到处是受伤的人。过了一座山,又是一座山,经常看见山洞,洞中有水可以饮马。“邠郊”,陕西北部;路上常碰见危险的事儿,听见虎啸,山崖都裂了。菊花到了秋天就开了,石头上的车印,是远古以来留下的。青云打动了我,使我的兴致很高。“高兴”,使我的兴致很高。“幽”,偏僻。“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这一段好像是风景,好像是很安静的生活,实际是说,战乱影响了交通要道,越繁华的地方受到的破坏就越多,在山野偏僻之处,还能见到些野趣,这等于是一个世外桃源,战火还没有弥漫到这里。在这么安适的地方,就好像在桃花源。“坡陀”,山势高低不平。望望家乡所在的鄜州,“岩谷互出没”。岩是高处,谷是低处,形容山路高低交互。“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我走到水滨,为我扛行李的人走得慢,还在山林边上。“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cù)。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卒,读促,现在写作“猝”。哥舒翰打败,军队一下子就溃败了,半个秦国的地方,都受其害。


    “况我堕胡尘”到“生理焉得说”,是第三段。堕与坠是有区别的。以水平线、地平线为线,地平线以上高向下落,叫坠,苹果从树上落,叫坠落,南朝时有绿珠坠楼;向水平线、地平线、正常水平以下,向下落,叫堕,所以说堕入十八层地狱,“堕胡尘”就是沦陷在敌人的包围中;堕胎,也不能说坠胎。凡是不正常的,生活水平以下的,都叫“堕”。当初,自己把妻子安顿在鄜州,欲赴凤翔而身陷胡尘,一番波折,已过去一年。妻子衣服全是补丁。“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这是很伤心的场景,与“溪回松风长”(《玉华宫》)不同,那是幽静的环境,这里很悲哀。自己喜欢的孩子,原来白白净净,现时却“垢腻脚不袜”。小女儿穿的连补带缝才过膝盖。杜甫祖上做过官,还有一些旧物,当初做官穿的衣服,上面有图案,现在都拆了。“颠倒在裋褐”说因补缀,衣上原来的图案已颠倒错乱。“天吴”,海神名。回家后,上吐下泻。自己也带回来一些衣料、化妆品,前文“我仆犹木末”,这是扛行李之人,所以这里交代了行李是什么。“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诗真是写活了。活着回来,看见孩子这样天真,孩子问事,还拽自己的胡子,想到自己沦陷的时候,现在孩子再嚷嚷我也情愿。写得真好。“生理”,生活的计划;“生理焉得说”,将来生活的计划,哪里谈得到。


    下面又一下子转入时局。《北征》等于一段历史记载,开篇是史官的笔法。到第二大段,回家之事已经结束。以下第三大段有两节:“至尊尚蒙尘”到“皇纲未宜绝”是一段,写当前的局面,“忆昨狼狈初”以下是第二段。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练兵,敌人的气焰还很高。“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杜甫对借回纥外兵灭内乱有看法。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回纥的王愿意和我们携手消灭敌人,他们有骑兵,善于驰骋。“四方服勇决”,各地的人都觉得回纥兵很勇敢,很果断,但“此辈少为贵”,借兵不宜太多。他们破安史敌兵比箭还快。皇帝欢迎回纥兵,但对于借回纥打安史的军队,时议不太顺心满意。君臣之间也有不同看法。伊洛可以很快收复,长安也可以一气拿下,但最好不要老用回纥兵,官军也请你们深入,养精蓄锐到一定时候,一定要出击。希望你们一下子夺取苏北山东山西河北。秋天是肃杀的季节,希望正气上扬。期望唐朝的军队有所作为,不要全指望回纥兵。


    最后一段回顾安史之乱爆发时的情景,奸臣被铲服,同党的坏人一起被扫除。褒姒和妲己,都是靠外来的力量消灭的,但杨妃兄妹是靠自己的力量消灭的,所以唐朝比前代强。“不闻”就是没听说古代有这样自除奸恶的事情。“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以汉宣帝和汉光武帝的中兴来比唐朝,陈将军是指陈元礼,他逼死杨国忠、杨贵妃,算得上是忠烈之人,靠了他国家度过危难。“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长安还没有恢复,但沦陷区的人民希望皇帝快点回来,好的气象重归都城。唐朝皇帝的祖先是会保佑的。“数”,定数、命运,按照园陵扫洒的命数来看,唐朝还不会亡。唐太宗时那种国家的元气,将来一定可以恢复。“苴”,又作“菹”,我做过一个考证。“苴”,指菜剁碎了;“醢”,指肉剁碎了。苴,就是榨菜的“榨”。从“艸”为“苴”;从“木”为“柤”,现在写作“楂”。


    第八讲


    每日江头尽醉归


    今天讲《曲江》二首、《九日蓝田崔氏庄》、《独立》、《赠卫八处士》。


    曲江二首


    (乾元元年


    长安)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是杜甫返回长安后写的,肃宗回到长安,杜甫也跟着回来,在作此诗之前,有一系列在朝廷写的诗,比如《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贾至的诗,王维、岑参都有和作。这个阶段杜甫有好几首诗写朝廷,也有表示歌颂的,直到乾元二年写《洗兵马》为止,这个阶段杜甫也有一些应酬诗。杜甫的诗无论哪个阶段都有好有坏,晚年也有不好的,我不同意把在长安做官这段时期概括成杜诗的低谷。不能按照在朝做官还是流落在外,来判断其诗歌创作的高潮和低谷,这是很皮毛的看法。杜甫任左拾遗被贬官,做华州司功参军,“久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官定后戏作》),从这诗里看出,他薪俸很少;在长安时也很穷,所以要“朝回日日典春衣”(《曲江》)。按生活穷困、环境优劣来判断诗歌高低,持这种论点的人有官本位思想。杜甫到成都以后,环境有很大改变,诗风也有很大变化,写了不少近于闲适的诗,“闲适”这个概念是白居易提出的。杜甫住在成都时写的闲适诗都很好。


    《曲江》的背景是至德二载九、十月间,唐肃宗回长安,又把玄宗接回来。杜甫也就在这个时候回到长安,仍做左拾遗,第二年暮春三、四月间写此二诗,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请参看仇注卷六的一首诗,题目很长,《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这就是自传,说明他作《曲江》诗没多久,就被贬谪。在华州辞官,带家眷赴天水,又从秦州走栈道,入成都。从这个很长的题目看,杜甫在长安的处境不是很好。《曲江》二首是名作,浦江清先生选杜诗也选了这两首,王嗣奭


    《杜臆》说两诗是“忧谗畏讥”之作。可见,此诗不能光看表面,而且我认为杜甫写曲江的诗,这两首最有名,前后还写了《曲江对酒》、《对雨》等,皆不如这两首有名、精彩,但毕竟从同时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比如,《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鸂鶒满晴沙。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


    其中“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意思是自己已经当了拾遗,不像过去那样漂泊,自己也不愿再过漂泊的生活,但还是有担心。《曲江对酒》: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这诗很有名,其中“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名句。诗中说自己放纵地饮酒,反正别人都不爱搭理我,已经懒得上朝,我与这个世界合不来。很想去过隐士那样闲散的日子,自己岁数这么大了,还是没有拂衣而去。这和前面的“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都很明显,作者是一肚子牢骚。


    回头看《曲江》第一首。首句“一片花飞”有个争论,王嗣奭讲成“一片花瓣”,这太死了。我认为“花飞”有两种理解,一种和下面的“风飘万点正愁人”联系,是指柳絮,我认为“花飞”是“飞花”,“万点”是“万点”,“花飞”还是花,“万点”是柳絮。大历十才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里的“飞花”,恐怕也不是柳絮。杜甫第二句是说柳絮。春天花先落,柳絮后飞。“一片花飞减却春”,花盛开时春天最好,花飞则春意不足。柳絮飞则春天已过去了,所以“风飘万点正愁人”,见飞絮满眼就更让心中愁闷。尽管花已经没多少,但树上还有一些,“且看欲尽花经眼”,虽是残春,我还是要多看几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心中别扭,喝多也未必就舒服,但尽管别扭,还是喝吧,不要嫌过量。伤多的意思是,不要嫌酒喝得过量对自己不好。伤有怕的意思,伤多,苦多也。“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伤心碧”就是碧得要命,不是伤心的意思,俞平伯先生就这么讲。


    《丽人行》写到的曲江犹如北京的香山、颐和园,社会兴旺的时候,是高官贵族也去的地方,大乱之后,再回到曲江,杨妃这样的外戚家庭已经衰落了,玄宗的宠臣也落魄了。《秋兴》“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一朝天子一朝臣,“江上小堂”不知是当初哪个贵族的别墅,可是,如今“巢翡翠”,当初是很豪华的,现在没人了,却有了鸟窝。“翡翠”,说翡翠是绿色的,其实,翡翠不是一种颜色,翡是红色羽毛的鸟,翠是绿色羽毛的鸟。我以前听周祖谟先生在课堂上讲过,是两种鸟。琲,是红颜色的玉;绯,是红颜色的丝织品;所以桃色新闻,又叫绯闻。有人考证,翡翠是一对鸟,有雌雄不同,是一个品种。当初华丽的房屋是豪华人家避暑游乐之地,现在成为鸟筑巢的地方,这一句是正面写的,杜诗还有“小堂”,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连“堂”也没有了,鸟只能去寻常人家去搭窝。周汝昌先生讲“朱雀桥边野草花”,这个“花”是动词,野草有的开花了,不是经过人工整理,是荒凉的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阔人所住的地方,如今荒凉了。我同意周先生的讲法。不要认为中唐诗就比盛唐差。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假的名胜古迹,像南京把一个旧房子题匾“王谢人家”,试问两家如何住在一起?我在上海,去一个饭馆,进到雅座,上有五个字,竟然写“灯火阑珊处”,饭馆根本不懂“阑珊”是什么意思,饭馆要是灯火阑珊,离关门大吉就不远了。回到杜诗,“苑边高冢卧麒麟”,那死的人当初一定是贵族,不然坟前不会有高大、豪华的石麒麟,然而现在只剩下坟前的这些。今昔沧桑之感不用多说,“巢翡翠”、“卧麒麟”就够了。与《玉华宫》的“故物独石马”是一个意思。曲江当年就是贵族流连的地方。


    “细推物理”指仔细琢磨事物的道理,就是今昔沧桑之变很快,当年玄宗在位时一片歌舞升平,安史之乱,太子跑到西北,皇帝跑到西南,长安沦陷了,变成了“黄昏胡骑尘满城”的荒凉景象,现在回来了,再看看小堂只有鸟,没有人了,贵族的坟那么讲究,但也只剩石兽了。思来想去,人事无常,干脆还是及时行乐吧,“何用浮名绊此身”。这里王嗣奭讲得好,“名”不是名利之名,而是名位之名。为何要为做拾遗这么一个小官,把自己绊住呢?我以前念这两句诗,觉得杜甫这两句诗也平常,或者干脆说是有点俗气,我和吴组缃先生聊过,吴先生说这诗很有名,但“细推”这两句也平常,这么写容易念。这回再读,我觉得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细”用得好,仔细琢磨社会上的道理,下一句“绊”字好,浮名把自己捆住了。我觉得这两句诗不是孤立的,最好还是参考杜甫同时写的其他曲江诗,明显可以看出,他不想久在朝廷。对照“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牢骚之意很直接了,这里“细推”两句没有直说,实际就是不想在朝廷了。古典诗词里及时行乐的情绪很多,比如《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究竟是真的放纵,还是有牢骚,要具体分析,用二分法来看。


    再看第二首,“每日江头尽醉归”,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一个见解,认为“日”当作“向”。我一开始觉得改得还可以,后来一想,似乎又不好。杜甫连用三个“日”。这句是说自己,过日子拆东墙补西墙,上朝的衣服值点钱,今天喝酒没钱,下朝后就把朝服给当了。我联想到杜甫五律《端午日赐衣》,端午节皇帝赏了一件宫衣。俞平伯先生讲这首诗也讲错了。“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俞先生认为宫衣是有名的衣服,我跟父亲玉如公说了,父亲说不是衣服有名,而是名单里有杜甫。朝廷赏赐朝官的衣服,也有我一份,我在名单中。端午节我也受到额外的恩宠。“意内称长短”,赏赐的衣服,一般没那么合适,没想到赏赐自己的这一件,穿上尺寸正合适,是“意内”,不是“意外”。别看这只是一首应酬诗,写得挺好。


    如果是“每向江头尽醉归”,就不是天天喝酒,隔几天都可以叫“每向”,“每日”则是天天喝。“酒债寻常”,七尺为寻,八尺为常,或倍寻为常,“寻常”是度量词,所以“寻常”对“七十”。走个七八步、十来步,就有个酒馆,便有酒债。换句话说,我喝过酒的地方都欠了酒债。通俗也是诗的好,“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年来,这就变成了成语。一个人的诗能有一句传诵千年,也是很荣幸的事,不要说我们自己,许多大诗人也没有这样。这诗写得真好,把心情全都刻画出来了。李白是阔喝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是不是说大话且不论,口气在那里摆者,“陈王昔时宴平乐”,总是与高高在上的贵族相比。这就是李白。杜甫有些穷酸——“酒债寻常行处有”。为什么如此颓唐呢?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不到六十岁就去世了,一生穷困,即使在成都日子好过的时候也不宽裕,他这一辈子,好比一个一辈子唱戏的艺人,唱得非常精彩,但就是不上座儿,死了以后却享大名。


    “穿花蛱蝶深深见”,见(读xiàn),发现,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亦无以见其精微。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所以不碍气格超胜。”他讲得比较抽象,要我讲,就是花都开在叶子上,穿花,可见蝴蝶飞得浅,就在表面,所以容易被看见,但有时也飞到低处、花丛的深处去。“深深见”即是有时见蛱蝶在花丛深处。蜻蜓点水,速度肯定很快,款款则是慢,在水面上徐徐地,从容不迫地飞。杜甫高明。叶梦得见其好,说“见其精微,读之浑然”,但没说出为什么。我这里求个甚解。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这两句不太好讲,前人注解言之不详,我认为这一句是承五、六句而言,让蝴蝶和蜻蜓跟春光传语,“流转”即是流连,请活跃的蛱蝶和蜻蜓,跟风光传语,让它不要走得太快,让它像你们一样在这里流连徘徊吧。我这里看你们很享受,请你们给春光带个话,一块儿多流连流连,多欣赏欣赏,“相赏莫相违”。


    这两首诗很有味道,“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什么叫“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呢?这两首诗写得很精微,“全似未尝用力”(叶梦得语)。杜甫既铺采又摛文,但有顿挫,而无棱角。看起来很自然,其中见他的功夫。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很流畅,但功夫很深,这才是杜甫。陈寅老自己也会作诗,他曾经说杜甫是中国第一诗人。尽管杜甫也有天才,但他后天的功底,没有人比得上,可是后天功底后人是可以学的,只要勤奋下工夫,能掌握一部分,但先天的才华天赋,没有李白的天赋就别想。一个演员有好嗓子不足为奇,愿意怎么唱就怎么唱,听着是过瘾,但因为嗓子好就不讲究,线条就粗。嗓子不好的人,字斟句酌,也可以有韵味,可以学,有迹可寻。为什么后世学杜甫的人多,因为他后天的功底深,只要下工夫,多少可以得一鳞半爪。


    九日蓝田崔氏庄


    (乾元元年


    华州)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蓝田崔氏庄》,这是好得不得了的一首诗。仇注引杨万里评“老去”两句:“方说悲忽说欢,顷刻变化。”把上句之悲与下句之欢对照起来看,他认为这两句写得好,其实我认为这两句功夫太深了,不是很随便写的,中间有一个字“秋”,九月初九正是秋天。对照的其实不仅仅是悲秋之“悲”和下句的“欢”。“老去”和“今日”,也是对照,“君”和“自”也是对照,还有“强”和“尽”也是对照,“强”是本来没有,硬要让它宽慰,“尽”一欢到底。上句的“宽”和下句的“兴来”也是相衔接的,正因为我“强自宽”,所以有“兴”,如果“宽”不起来,就没有“兴”。这十四个字,一个闲字也没有,天衣无缝。念起来也很自然、顺畅,锤炼的工夫都在诗的背后,厚积薄发,老杜下的工夫不是一般人能下的,这还只是中期的作品。


    “羞将短发还吹帽”,用《世说新语》、《晋书》里孟嘉落帽的故事,我要问一个问题:这帽子到底掉了没有呢?桓温在重九请孟嘉喝酒,孟嘉落帽,桓温令人写诗讥其失礼。其实这里的帽子没掉。“将”,戴着。在此处不是助动词,而是直接的及物动词。“把”,用手拿着,李白“手把芙蓉朝玉京”中的“把”也是拿着的意思。王安石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般人讲一条水把绿的田绕住了,我认为绿指水绿,田是不是绿不知道,“将”是带着的意思,水带着绿色绕着田;“送青来”,送来的意思。羞将的“将”,意思是我现在年纪大了,头发稀少,“白头搔更短”,我到这里来就怕别人笑话我、奚落我,要像孟嘉似的把帽子掉了就太丢人了。我现在是一头稀疏的短发,就怕帽子太松容易掉,帽子吹掉,就更让人笑话,所以趁着帽子还没有掉,让旁边的人帮自己正一正。用孟嘉的典故,但反着用,用活了,这才是真正的杜甫。他的意思是,自己头发已经短了,再把帽子吹掉了,就更贻笑大方了。所以不等它吹掉,就请人帮忙正冠。诗从一开始说心情,是内在的,“正冠”与“吹帽”是外在的,是心情的表现。一、二两句很含蓄,三、四说得又很琐碎。如果这样一直下去,诗的格局太小,要有气无力了。古代重阳是大节气,杜甫此时在华州,主人把他请到蓝田,离得不远。五、六句掷笔天外,格局一下就展开了,“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黄庭坚有“落木千山天远大”,他不用一个特别大的数词——“千山”,就不足以把格局展开,“蓝水远从千涧落”的“千涧”也是如此,山上的水流下来,这是从上往下看,然后“玉山高并两峰寒”句是从下往上看。蓝田山又叫玉山,旁边还有一座山,不只一个山头,山带有秋意,所以说是“两峰寒”。王维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什么是“转苍翠”?我问家父玉如公,他说,如果在夏天,一片都是绿的,看不出哪里不绿,秋天树叶落了,别的地方都不苍翠了,山上都是不落叶的乔木一类,反而只显得它绿了。“转”,用得好。“潺湲”,现在都和“潺潺”混淆。“潺湲”,颜师古注武帝《秋风辞》:“水流疾貌”,不是缓缓的流水。秋天水少,水流得急,一天比一天快。许多注都错了。王维这两句,一句水,一句山,都是秋天的景致。“落”还有流得快的意思,这要和王维的诗对照来看。仇注:“山水无恙,而人事难知。”杜甫心里本来不愉快,是“强自宽”、“尽君欢”而已。“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茱萸,九月九佩带可以长寿,明年是不是自己的体力还能和你们一起玩呢?希望自己明年健康一点,还来和你们聚会。“把”,手里拿着的意思。这诗写得太好了。


    独立


    (乾元元年


    华州)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


    飘飖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