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崔瑞德
[193]藤川正数:《汉代礼学的研究》(东京,1968),第174页以后;陕西省博物馆编:《西安历史述略》(西安,1959),第65页以下。
[194]《汉书》卷八九,第3627页;藤川正数:《汉代礼学的研究》,第177页。
[195]《汉书》卷七,第292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27页)。
[196]《汉书》卷十,第32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401页)。关于其中一次迁移对历史学家班固的影响,见《汉书》卷一○○上,第4198页。
[197]《汉书》卷三六,第1952页以下。
[198]《汉书》卷十一,第34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1页)。
[199]《汉书》卷九六下,第3910、3917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161、176页)。
[200]都护之职最初在公元前60或前59年设立,当时由郑吉担任。由于没有在职都护的完整名单,所以不能肯定在公元23年之前该职务是否连续地有人担任。除了公元前46年至前36年、前28年至前24年、前19年至前12年和前10年至前1年,我们已知道历年任职的官员姓名;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64页。
[201]这个职务称戊己校尉,有一个时期它又分为戊校尉和己校尉,戊和己是天干中的第5和第6字。见《汉书》卷九六上,第3874;卷九六下,第3924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63、189页);何四维之作,第79页注63。
[202]《汉书》卷七,第223页;卷九,第283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160、310页)。
[203]《汉书》卷七九,第3296页。关于数字的可靠性通常受到怀疑,见第1章附录3。
[204]《汉书》卷七○,第3007页以后;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7章。
[205]《汉书》卷七九,第3294页;卷九六上,第3897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141页)。
[206]《汉书》卷九六上,第3885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107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44页以下。
[207]这一部分的主要史料见《汉书》卷十、九七下和九八。又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56页以下、第366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60页以下、第252页以下及264页以下。
[208]《汉书》卷十,第301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73页以下)。
[209]《汉书》卷二二,第1071页以后;卷十,第316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95页);卷二七下,第1368页;卷九七下,第3999页。
[210]《汉书》卷八一,第3338页以下、第3341页以下;卷十,第301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74页);卷八二,第3376页。
[211]关于全部详情,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2卷,第365页以下。
[212]大司马之职先后由王凤(公元前33一前22年)、王音(前22一前15年),王商(前15一前11年)、王根(前11一前7年)和王莽(前7年)担任。
[213]《汉书》卷八一,第3354页以下;卷九七下,第3999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64页以下。
[214]《汉书》卷十一,第333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15页以下)。
[215]《汉书》卷八二,第3380页以下。
[216]《汉书》卷八一,第3356页;卷八六,第3505页。
[217]《汉书》卷十一,第345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38页)。
[218]《汉书》卷九三,第3733页。
[219]同上书,第3738页。
[220]《汉书》卷十二,第347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61页以下);卷九七下,第3998页以下。
[221]《汉书》卷十二,第360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85页);卷八四,第3426页。
[222]《汉书》卷九九上,第4078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17页以下)。
[223]同上书,第4080—4082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卷,第221—225页)。
[224]《汉书》卷八一,第3338页以下。
[225]同上书,第3354页以下。
[226]《汉书》卷九三,第3738页。
[227]见鲁惟一:《通向仙境之路》,第98—101页。
[228]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60页以下
[229]《汉书》卷六十,第2671页;卷八五,第3444页。
[230]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60页以下。
[231]张朝孙(音):《白虎通》第1卷,第124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78页。
[232]《汉书》卷七五,第3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