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天煌贵胄
一旦将这些东西的制造分流到民间,那么民间又会产生一批用工热吧?工钱会上涨吧?百姓手里的崇祯宝钞会变得吧?
民间的钱变得多了,流通的速度也就必然会加快,商品的流通也会随之加快,随之而来的就是物价上涨和更加庞大的用工热。
除了这些之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还有很多,比如哪里该有发电站,线路怎么铺才能安全,电该怎么输送才能做到最优解,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需要头疼。
已经五十多岁的崇祯皇帝越发觉得这些破事儿让人闹心。
然后大为不爽的崇祯皇帝就不想继续当这个皇帝了。
再然后,一脸懵逼的朱慈烺就被崇祯皇帝拎到了乾清宫——凭什么啊,你不想当这个皇帝了,就准备把我弄上皇位去头疼这些破事儿?你是不是打算带着母后和那些妃子跑出去旅游?
尽管心里这么想着,朱慈烺最终还是没敢说出口,哪怕朱慈烺心里明白,这很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
至于说什么崇祯皇帝主动退位,让太子早早登基以熟悉政务之类的说法,朱慈烺打从心底就一万个不相信。
然而不管朱慈烺信不信,反正崇祯皇帝自己是信了。
望着跪在自己身前的朱慈烺,崇祯皇帝沉默了半晌之后才开口道:“朕接手你皇伯父传给朕的大明时,是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大明。朕将大明传给你的时候,是一个强横无匹,举世无敌,百姓安居乐业的大明,军、政、厂卫,朕都给你,让你真真正正的做一个大明天子,而不用担心朕这个太上皇会怎么样。朕以后的重心,会放在皇家学院那边,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朕能扶你上马再送上一程,但是朕却不能替你做这个皇帝。朕今天之所以告诉你这些,是希望你能记住,有上一任的皇帝扶太子上位,会让权力的交接少了流血和冲突,这对于大明来说是一个尝试,朕希望你能延着这条路走下去。”
朱慈烺俯身拜道:“是,儿臣记住了。”
点了点头后,崇祯皇帝又道:“记着,皇帝的利益,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真正能够让你坐稳这个皇位的,不是勋贵大臣,也不是文臣武将,他们是你治理这个天下需要的人手,而不是你统治这个天下的基础。
想要江山永固,你最大的基础就是百姓,百姓安则天下安,百姓乱则天下乱,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想想汉孝景皇帝是如何对待百姓的,想想他的寝陵哪怕是百姓造反了都没有人侵犯,再想想盛唐是怎么灭亡的,再想想故宋是如何维持住了三百年的江山。
这些事情,朕不告诉你具体的答案,皇史宬收集的史书上面都有记载,你跟在朕的身边处理政务也有接近二十年的时间,该看的你也都看过,该会的你也应该会了。
实在是没有学会的那些,就需要你往后慢慢看,慢慢学,做太子和当皇帝是不一样的。”
朱慈烺再次俯身拜道:“是,儿臣记下了。”
再一次沉默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人之所以会惧怕皇权,是因为皇权的不受限制,予杀予生,予取予夺,尽乎于皇帝一心。
越是到了高位,人就会看的越清楚,也就会越发的害怕,害怕自己会成为牺牲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想方设法的来限制皇权,然而皇权本身过大的权力,又会让人向往着皇权。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想要坐到皇位上面来。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你自己思考吧,朕会在今年年底颁发禅位诏书,你自己准备好。”
崇祯皇帝向来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基本上说要灭人满门,就不会放过一条狗。
所以从第二天开始,崇祯皇帝基本上就不再处理政务,而是将所有的事情都扔给了朱慈烺去处理。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尤其是大明朝堂上的那些人精,更是看的明明白白。
远在英格兰的张世泽也被拎回了大明,从张之极的手中接过了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的位置——张之极的年龄并没有比崇祯皇帝小到哪儿去,再支撑五军都督府,基本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至于文官系统,变化倒不是特别大,毕竟卢象升的身体还算硬朗,再怎么样也能再支撑上几年,到时候首辅大臣怎么换,估计也是朱慈烺的事情,而不是崇祯皇帝要考虑的事情了。
当时间到了崇祯三十七年年底的时候,崇祯皇帝就直截了当的颁发了退位诏书,连乾清宫都让给了朱慈烺,自己则是带着一众大小老婆们跑到了皇家学院附近住了下来。
朱慈烺显然也对崇祯皇帝所说的那番话仔细琢磨了一番,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想要让人们不害怕皇权,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皇权关在笼子里。
登基之后的朱慈烺颁发的第一份诏书,就是限制了皇权。
主生,不主死。
死刑依旧没有废除,只是类似于废除了皇帝可以随意杀人的条例,而将判决和执行死刑的权力交给了法司,也就是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皇权则是保留了特赦的权利。
当然,朱慈烺也没有蠢到将所有的后路全部都堵死,而是特意留下了几条。
比如战争时期所有权力归于皇帝,比如再修改大明律就必须要经过皇帝首肯,这一类的条例基本上就是为了保护皇权而设立的。
崇祯皇帝对此则是不置可否。
自己的路已经走完了,大明到了现在这个样子,跟自己心中所设想的也基本上差不多了,更加美好的大明帝国应该是以后的皇帝所要操心的,而不是自己替后世孙子把所有事情都办好。
自己也没那个本事,毕竟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美的制度,人力有时而穷,指望自己解决掉所有的问题,根本就不可能。
皇位的交接顺利无比,朝臣们先是上书赞美了崇祯皇帝的伟大美德,然后再细数了一番崇祯皇帝的功绩,最后又恭喜朱慈烺成功上位,大明新旧两代皇帝就算是完成了交接。
波澜不惊又再着一丝丝的理所当然。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只要这种禅位模式再来上这么几次,大明帝国以后的皇位交接就会形成一个固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任的太子都会如强汉时的太子一样,在登基之前先执掌一地以熟悉政务,最后再一步步的登顶。
这就意味着,这样儿的太子在登基为帝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对于官场和军事都会有足够的了解,在民间也会有巨大的声望——任何人也别想忽悠这样儿的皇帝。
最为可怕的是,崇祯皇帝搞出来的这种禅位模式与强汉之时让太子先熟悉政务的模式还有很大的不同。
强汉之时,早期的太子都很牛逼,而后来的皇帝一旦坑了,太子就会完蛋,甚至于出现幼主临朝的局面。
然而大明帝国就算是出现了幼主临朝,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别管是外戚还是文臣,甚至于是军方,几方面互相掣肘之下,谁也别想把持朝政!
朱慈烺对此是无比的羡慕,是真的羡慕!
父皇可以任性到极致的颁发一份禅位诏书,将军权甚至于厂卫都直截了当的扔给自己,然而自己以后能不能达到父皇的水平?
然而朱慈烺心里明白,崇祯皇帝之所以能够如此任性,是因为他不在乎,也不害怕。
不在乎权力是不是在自己的手里,不在乎朝堂上的大臣是否认朱慈烺为皇帝,也不担心掌握了军权的朱慈烺会不会对自己不利。
事实上,朱慈烺不敢。
先不说朱慈烺心里根本就没有那种大逆不道的想法,就算有,朱慈烺也不敢表露出一丝一毫——现在百姓们对于自己的认同,更多的还是因为自己是父皇指定的继承人,而不是自己有多么的得民心!
而当崇祯皇帝退位之后,最为高兴的并不是朱慈烺,而是皇家学院的院正宋应星。
宋应星的年经也已经不小了,下一任的接班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概就会是那个叫做易星志的年轻人。
然而人老心不老,宋应星打算趁着自己身体还算硬朗,好好的琢磨出些新东西,替大明再尽上一份力。
而想要琢磨新东西,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崇祯皇帝更厉害了,毕竟从水泥到火枪火炮再到蒸汽机和电,这些东西的背后都有崇祯皇帝的影子。
现在趁着崇祯皇帝还算是年轻,应该赶紧的多从陛下那里弄出些新的想法出来,最起码也要解决掉有线电报的问题才行。
宋应星和崇祯皇帝想到一处去了。
在崇祯皇帝看来,电灯这玩意都出现了,电报这种东西也该琢磨出来了,别管自己活着的时候能不能看到无线电和收音机这些玩意的出现,但是有线电报还是很有可能的嘛。
然后崇祯皇帝就带着自己那些有线的理工科知识,一头扎进了皇家学院这所大坑。
目标,有线电报。
第869章
朕不后悔!(大结局)
在崇祯皇帝的目光转向了有线电报的时候,欧洲的乱局也达到了最高潮。
朱慈熠不缺军火,大明帝国的南北工业集团敞开了无限量供应,发现什么可疑的目标就直接炮火招呼过去,用炮炸死一头羊这种赔本的买卖都不知道干了多少回。
朱慈熠也不缺人手,大明帝国想要捞军功的杀才们如恒河沙数,老大朱慈燝和现在的大明皇帝朱慈烺更是在人手上尽可能的提供支持。
所以就如同苟雷在三秒之后就会进入贤者时间一样,欧洲的乱局在最高潮之后就平定下来了。
大大小小的公国全部被老三给干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统一的晋国,和大明帝国再加上辽国一起,共同将这个世界分成了三部分。
当然,如果仔细算起来,或许还要算上唐王、沈王、桂王、秦王、庆王等等大大小小的藩王们,整个世界一共就是这四大堂口。
四大堂口共认一个老祖宗炎黄,共认一个堂口开创者朱重八,共认一个前任扛把子崇祯皇帝,现在扛把子朱慈烺。
因为都是一家人的缘故,再加上前一任扛把子崇祯皇帝还在活蹦乱跳的搞科学研发,几大堂口扛把子又都是亲兄弟,这三大堂口之间自然也就没有了纷争。
没有了纷争的后果就是人口爆增,哪怕是平叛欧洲时消耗了几万人,但是在整体的大环境上来说,这几万人几乎就是相当于九牛一毛的存在。
人口爆增的后果就是再一次的土地重新分配。
历史上各个朝代之所以完蛋,其实真正的翻开史书去看,除了宋末之时不是因为人口前期人口爆增而造成的土地再分配之外,剩下的几乎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土地不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百姓吃不上饭,造反,然后死上一大批人,十室九空之后,空出来的土地重新分配,百姓们能够吃上饭。
能够吃上饭的百姓继续多生孩子,然后土地再一次不够用,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然后又有人吃不上饭,然后接着造反,死人,重新分配,再生,再不够,再反。
这几乎就成了套在中原堂口脑袋上的魔咒一般。
大明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整个世界除了那些神秘的地区之外,剩下的已知的土地已经全部插上了大明帝国的旗帜,除了南北极没办法耕种之外,剩下的几个大洲全部在大明的治下,倒是显得地广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