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第十个名字
    “自毁个屁啊!你以为这是好事儿?如果这件事儿放到金河帝国,百姓们在没搞清楚事情始末、没获得官方正式通知之前,你猜他们会跑出来吗?”洪涛让自己的身体从脑中风状态里恢复了正常,他非但不喜欢这种场面,还有些厌恶。原因很简单,自己的人民太盲目、太不理智了,这是缺乏教育的体现,总体智商偏低,才容易被人蛊惑。


    “……应该是不会……”文南在金河帝国生活了很多年,很了解当地的民风。别说被人蛊惑了,就算是政府正式通告,百姓们也不一定买账。


    “原因何在?”这个问题洪涛必须和文南说清楚,因为它牵扯到大宋今后的政策走向,而这些政策的执行者就是文南。


    “读书者多寡……”文南没白当了几年帝国部长,也没白当洪涛的学生,略微想了想,就找出了问题之所在。


    “在我以前的国家里,有这么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用在大宋和金河帝国,也一样适用。”文南的答案靠谱,但也不完全对,读书和知识并不能等同。


    “难道读书不好?”文南让洪涛说糊涂了,在这一刻之前,洪涛是一位对教育非常热衷的人,不管他走到哪儿,学校总是第一批建立起来的,而且真舍得花钱花精力。


    第四十九章


    教育是把双刃剑


    “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是站在统治阶级角度讲的。假如你是一位皇帝,是愿意统治一群文浩呢,还是一群他们?而现在我们就是统治阶级,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想清楚。”完成了和金河帝国的谈判,洪涛已经把大宋当做了自己的国家。政治、经济、农业、国防、城市建设、交通建设都可以仿照金河帝国的模式进行,不用另外费脑子琢磨,唯独有一样东西他还拿不定主意,就是教育,准确的说是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怎么了?有了金河帝国的援助,老师肯定不缺,不敢说每个村都弄一所公办小学,至少每个县弄几座是没问题的。钱什么的更不是问题,洪涛穿越过来之后,很少在钱上面发过愁。就算没有金河帝国支援,只要他肯舍下脸来去南方沿海城市里走一圈,海商们的捐款就够建立小学的了。有钱有人,普及教育还算是大问题吗?


    在洪涛看来,如何定位大宋帝国在教育上的投资力度,是一个很微妙也很重要的大问题。普及教育是越多越好吗?全民扫盲是扫的越干净越好吗?答案恐怕是不确定的。


    教育是国之根本,这个定义肯定没错。当年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做为德意志统一的奠基者、普鲁士军队的领导者、总参谋长毛齐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这句话的背景就是德意志的崛起,当普鲁士还在赔偿巨款赔款给拿破仑时,每年却节衣缩食的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到国内的学校建设上,从小学到大学都毫不吝啬。他们把未来的战略定位于国民素质教育上,这一条政策德国人始终坚持了下来,也让德国受益了很久,成为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可以说德国真正做到了“再穷不能穷教育”。


    但教育也是个洪水猛兽,这个定义听上去有点不可理喻,但实际上被这头猛兽吞噬的例子数不胜数,包括中国自己也尝过这头猛兽的滋味。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而且在这时候,教育问题就不再单纯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任何一个想进入工业化的国家,首先就得有与工业化进程相匹配的教育基础。因为没有足够多受过教育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工业化就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不能指望着让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渔民、牧民、猎户去当产业工人和工程师吧,科学家就更别提了。


    可是从政府统治层面上讲,教育过于普及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民越蠢就越好统治,这玩意是真理,不管在任何政治体制下都适用。


    远的不说,就看近代史。北洋政府在教育上不可谓不用心,它在当时那种恶劣的条件下,也仿效普鲁士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搞得还很成功,教育出来一两百万小学生和成千上万的留学生。但是结果呢?正是这些小学生和留学生成了后来推翻北洋政权的骨干力量。历数之后的几十年间,看看活跃在政治舞台和革命阵营里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北洋政府教育出来的知识份子。


    再看看前苏联,它的教育体系不能说世界第一吧,也得是前三名里的。当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还在收取高额学费时,前苏联的大学不光免费,还给补贴。最主要的是这些大学面向全体国民,只要你考得上,不分家庭出身都可以就读。


    在苏联刚刚建国时,全国总共只有二十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但到了一九八四年,全苏联总共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数量翻了一百七十多倍,达到五千多万人。当时苏联的人口数量只有二亿多,要是再把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加进去,整个苏联基本就没有文盲一说了,这也是苏联能迅速强大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在苏联解体前这段时间里,最恨政府的人是谁呢?和北洋政府一样,就是那些被政府教育出来的知识份子,前苏联的解体也正是这些人推动的。


    事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脑子就越不容易被忽悠。他们可以自主的分析政府的执政状态,一旦觉得不合理了,这知识分子不会像没受过教育的人一样逆来顺受,他们总想改变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他们的办法很多。用俗话讲,就是知识越多越反动!


    大宋目前准确的说,还是一个农业国,不管沿海商贸、手工业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多茁壮,也不管大城市里商业社会的雏形多明显。总体上讲,全体人民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农业社会中。


    洪涛想要让大宋自己强大起来,就必须把它向一个工业国转变,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到底要不要开展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是摆在洪涛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


    开展吧,就得把大宋完完全全的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只有资本才能满足未来知识分子的需求,不光是生活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否则自己教育出来的这些人,在未来几十年后,说不定就是推翻大宋的生力军。


    不开展吧,没有足够数量的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让大宋进入工业化时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大宋不像金河帝国,它的体量太大了,也无法像金河帝国崛起时那样,四处占据殖民地,把自己国家的发展成本均摊到殖民地人民头上去。


    因为大宋能找到的殖民地一部分被金河帝国占领了,剩下的估计也得和金河帝国一起瓜分。不管大宋和金河帝国是何种关系,现在毕竟还是两个国家,金河帝国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大宋出去四处抢地盘而无动于衷。


    如果大宋真要这样做,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呢,搞不好哪天就会把金河帝国惹毛。真要到了那种状态下,自己管洪金河叫爹也没用,金河帝国的军队还得卷土重来,谁也拦不住。


    所以大宋还只能自己闷着头发展,短时间内谁也别去招惹,尽量别让金河帝国感觉到太大威胁。等把一身内伤、外伤都养好了,国内各种势力也有效融合了,再说和金河帝国掰手腕的问题。这玩意就像是两个大公司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太强一个太弱,那就没有谈条件的可能性。强大的最终会吃掉弱小的,连收购的方式都不用,直接就挤垮了。


    洪涛不想让大宋成为金河帝国的附庸,就算自己的设想里这两个国家最好的发展方式是合并,那也得是真正的合并,相对平等的融合,不能是一个吃掉另一个。这个想法很宏伟,可实现起来真不太容易。目前的每一步规划都会影响到未来的走向,走错一步都不成,而且每一步迈出去之前,都不能只看眼前,还得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南觉得不管今后如何,教化人民终归不是坏事,至于说以后嘛……南也想不出究竟来。”文南真是理解不了洪涛对教育问题的思路,他也必须理解不了,这个问题在十三世纪还没出现呢。


    “我也想不出来,咱索性就不想了,爱咋地就咋地吧。这些天你还得把普及教育的事情捋一捋,我的意见是先在每个县里建立一座新式初级学校,学制五年;再选十座大城市,建立十座中级学校,学制也是五年;高级学校嘛,就先设立两座吧,一个做为帝国大学、一个做为帝国军校。不过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不能总指望从金河帝国招募国家的管理人才,所以还得弄一座专门为帝国培养中低层官员的临时培训班。它的任务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为国家提供尽可能多的基层官吏。这个培训班的生源就从大宋官员、太学学生、原本的读书人、沿海城市商人子弟里挑选。只要是愿意为国效力的年轻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都可以吸纳进来。”


    洪涛也想不明白太远的问题,改造大宋对他而言也是一个新课题,与之前建立金河帝国、春天联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这次要高级多了。前面两次尝试都是平地起高楼、白纸上作画,需要顾及的事情很少。这一次是要改造一个偌大的帝国,处处需要改动,但还不能全都推到重来,基础越厚,难度就越大。


    “沿海城市的商人子弟没问题,只要老师您稍稍表露出来一点让商人们进入国家管理层的意思,我估计他们能把临安城的城门踏平。大宋官员也不太难,这些人里也有比较希望改变的人,可是太学学生和读书人就有点麻烦了。就像您说的一样,这些人是既得利益者,大宋就是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途径,可是您这套新政却断了他们上升的通道,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乐意的,更不会为了新政添砖加瓦,能不出来捣乱就不错了。”文南对洪涛的教育推行计划大部分认可,只是在洪涛选定的群体上有些异议。


    第五十章


    制度决定人品


    “嘿嘿嘿……老文啊,我能把你改造过来,就能把他们也改造过来。你当初一点不比他们开明,顽固的时候我都想直接把你扔海里淹死算了。说一句你不爱听的,士人是一群最没骨气的人群,他们知道的越多、学识越高,骨头就越软,真正愿意站出来捍卫自己理想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种人也不是一点用没有,我会给他们安排一个非常适合的位置。以前大宋不是有台谏制度嘛,以后我也不会取消,这个部门可以融入到议会中去,让他们充分发挥给政府挑错的功能。现在先不忙下结论,你只管去做,不指望这些人能马上转变思想。凡事儿都要有个过程,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再能让这些事原原本本的让百姓们知道,不给那些心怀鬼胎、造谣生事的人机会,他们就翻不出什么浪花来,早晚会认同的。”


    对于大宋的士人阶级,洪涛并不打算赶尽杀绝。他们的思想守旧只是相对自己而言,如果自己不是穿越者,这些人的思想和同时代的人比,有些地方还是很先进的。之所以这个阶级没有把大宋治理得更好,根源不在于他们本身,而是受制度的牵累。只要把这些人放到一个合适的制度中去,他们中的部分人很快就能认识到新制度的优越性。


    “对于那些不打算睁开眼看新世界的人,你也就别客气了,连改造的机会都别给他们。这种人到了什么地方都是不安定因素,对国家、对民族、对我们的统治一点好处都没有,直接处理掉比较合适。过一段时间,慈禧把中华烟草公司的事情处理完,就会到这里和咱们会和。到时候大宋还会有一个类似帝国监察部的机构在他手下形成,你只需要把这些人的名单给慈禧,剩下的事情由他去做。”当然了,洪涛也没指望制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自己连文浩都敢用,慈禧自然更得用了。他现在再待在墨西卡就不太合适了,索性就让他继续来大宋接着干脏活累活儿。


    这件事从自己还在北美的时候,慈禧就已经开始筹划了,他这次要建立的大宋帝国调查局比原来的金河帝国监察部规模还大,触角遍布亚洲、非洲、欧洲甚至北美洲。目前他就在紧锣密鼓的在这些地方布局呢,一旦初步构架完成,这个天生的大特务头子就会出现在临安城,开始以大宋为总部,正式重建他的情报帝国。


    “有些事情还真得慈部长来办,他和您一样,都是喜欢剑走偏锋的人。不过我始终还是有些担心,如果新政府里全是贾似道、丁大全这些人,对外的名声就有问题了,这些人本身的名望就不高。”文南一听慈禧还要过来,脸上的表情就有点精彩。如果板着手指头数数,好像大宋新政府里就没几个好人了,真成了鱼找鱼虾找虾。这些人的能力足够,可是一个政府的对外声望也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各项新政颁布的可信度。


    “还不止,你忘了你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叛匪头子堂弟吧?文浩已经同意为我效力,以后你们兄弟俩就要同朝为官了。怎么样,你这个当哥哥的有啥感想不?”洪涛觉得文南显然还漏说了一个人,这个人一点不比贾似道、丁大全的臭名声轻,说不定是故意漏掉的。这哪儿成啊,自己必须提醒提醒他。


    “……我很庆幸,当初商量具体工作安排的时候,我只负责外交、教育和宣传,把民生政务扔给了老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是让老罗去对付他吧。他们也是熟人,我倒要看看罗总理有什么好办法降服他。”文南肯定是故意没提文浩的事儿,现在让洪涛挑明了,只能拿罗有德当挡箭牌,来掩饰自己心中的矛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理,一种规则也养一种官员。在大宋朝廷里他们是臭狗屎,到了咱们的新政府里,他们就不见得是臭狗屎,说不定能变成治世名臣。我这句话先放在这里,你也记住了,过几年之后咱们再聊这个问题,到时候不用争论,直接看结果就够了。另外我还要提醒你一件事儿,你和文浩不要完全翻脸。在这种时候,他最需要得到你这个亲人的原谅和支持,否则他会恨你一辈子的,而且是恨的最深的那个。为了你们将来开展工作方便,还是别太让情绪左右自己了,就算你不想认他这个弟弟,以大宋总理的身份和他相处也成啊。要到临安城了,我这次交给他一项非常重的任务,估计把他吓得够呛。你去底舱和他聊聊,就以帝国总理的身份聊工作,帮他把把关。你这个弟弟很聪明,脑子也很好使,比我还喜欢剑走偏锋。有时候太偏了也不成,我找他谈他一直都放不开,还是你去比较合适。”


    在洪涛眼里,如果抛开私人品德问题,文家兄弟才是一对儿最合适的政治搭档。文南稳重仁厚、文浩偏激阴毒,如果兄弟俩能同心协力的做一件事儿,那就是一个完美的红脸和一个完美的白脸,相辅相成,一般人都扛不住这种组合。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洪涛还是乐于看到他们兄弟俩把关系弥补弥补的,至少维持在一个能正常相处的状态,别在互相仇视了。


    “老师您的心可真大,他当初就挑拨过帝国和大宋的关系,没少给您增加麻烦。后来又打上了金河的主意,要不是咱们回来他还真就得逞了,搞不好以后还得祸害金河帝国。可是到头来最护着他、最替他说话的反倒是您自己,如果不是我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任凭别人怎么和我解释,我也不会相信这些事是您做出来的。”一说起文浩,文南的怨气就忍不住向外散发,这个人已经成了文南的心病,非常不愿意听别人提起他,尤其是提起自己和他的关系。


    “你可小看他了!江竹意的弟弟也是受他蛊惑才从帝国叛逃到欧洲去打算找我报仇的,甚至我的退位也和他有很大关联,要论如何蛊惑人心,我真不如他。但也正是他的这个特点让我对他又恨又惋惜,我希望他能把这些本事用到有用的地方上,别整天想着如何为自己牟利。只要他能拿出一小部分心思去想想别人,他未来的成就不会比你低。咱们的政府此时需要这种人,如果你不打算真的看着他身败名裂,顺便能让新政顺利推行下去,还是去帮帮他吧。这次不仅仅是帮他个人,也是在帮咱们的事业。”文南对文浩的这种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改变,洪涛也不能强制文南原谅文浩,只能先找理由让他们有正常交往。通过互相沟通,说不定可以互相影响,这对大宋和文浩个人来讲,都是好事儿。


    “好吧,既然老师您这么说,我就为了事业把个人荣辱先放一边吧……”文南得到了这个大台阶,也不再坚持,转身向船舱走去。文浩这次看来是真的怕了,外面这么热闹,他也没敢从船舱里出来。


    “等你知道我给他一个什么任务之后,估计就不会这么想了,说不定会对他生出怜悯之心,嘿嘿嘿……”洪涛很了解文南,他这些年虽然改变了不少,但好面子的习惯还是没改太多,很有点刀子嘴豆腐心的意思。当他知道自己的堂弟就要去当第二个王安石之后,肯定会把恨意收敛很多,转而开始替文浩担忧。这个任务历朝历代都有人干过,至今为止就没一个成功的,全是不得好死的结局。


    舰队终于在临安城外的码头上靠岸了,尽管码头区域都被划为了禁区,还有上百名荷枪实弹的陆战队员领着几百人的御林军围着,依旧挡不住临安人民对和平使者的敬仰。他们不敢进入禁区,就在禁区边上簇拥着,爬上每个制高点,想看看这位大英雄究竟长什么样。


    “老丁、老贾啊,这个场面是你们俩安排的吧?”在码头上迎接洪涛得胜归来的不止上万临安百姓,还有一大群朝廷官员。他们在码头上排成了左右两个方阵,就和上朝时差不多,领头的人自然是贾似道和丁大全。这两位已经度过了适应期,对新职位越来越有心得了。


    “总理大人独力逼退群贼,真乃是我大宋的救星。大臣们都是自发来此迎接,百姓们也是主动的,臣等绝对没有逼迫之意。”丁大全不知道洪涛喜欢不喜欢这种排场,小心翼翼的回答着。他说完这番话之后,身后的群臣也是极力应和,生怕洪涛这位大魔王发飙。


    “本来官家也是要来迎接总理大人凯旋的,只可惜昨夜偶感风寒,身体实在不适……要是总理大人觉得场面还不够热烈,不如由臣下去宫中再请官家一次……”丁大全说完就是贾似道了,他倒是很光棍,没有瞻前顾后,既然选择了这种拍马屁的方式,就打算把功效发挥到极致,甚至不惜去威逼理宗皇帝也出来迎接。


    第五十一章


    孤胆英雄


    “官家病了?”洪涛现在全明白了,这场庆典就是他们两个人鼓捣出来的,否则金河帝国战舰退却的消息也不会这么快就传回来。


    这种事儿虽然自己不喜欢,但也不反对。必要的形象工程还是得搞,这也算是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效果还不错。至于说理宗皇帝没亲自出面迎接,这倒不是什么问题,不出来其实比出来要好。一旦皇帝出现在这种场合,自己还得假惺惺的演戏来蒙骗百姓,礼来礼去的很麻烦。可是理宗皇帝生病的问题不能马虎,是真生病了还是假生病,洪涛没去问贾似道和丁大全,而是把目光看向了负责宫中安全工作的陆战队中尉。


    “确实病了,从昨天晚上开始高烧,军医已经守了一夜。早上的时候病情有所好转,不过还是有些烧,不适合出来活动。”中尉明白洪涛的意思,赶紧把理宗皇帝的病情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哦,官家也是为了国家担忧操劳才忧虑成疾,两位大人可否把好消息通知了陛下?”洪涛听了中尉的话,心里稍微放了点心。目前理宗皇帝还不能死,这对保持大宋国内的稳定不利。


    “总理大人请放心,臣下已经亲自和女官们说过了,请她们代为转达。陛下听到总理大人退敌的喜讯之后,病体定会好转的。”丁大全不光说的很真诚,脸上的表情也很真诚,就好像他真是这么想的一样。


    其实在这些日子里,他总共也没见过理宗皇帝几面,除了上朝之外,理宗皇帝一家居住的宫苑被陆战队全部封闭了,对外唯一的联络通道就是慈禧手下的那些燕子。她们暂时在皇帝身边充当宫女领,处理皇帝一家的所有事物。


    “那就好!依两位大人看,我用不用去和百姓同乐一下?”知道皇帝暂时没生命危险,洪涛又开始琢磨着如何把这次庆典活动的功效挥到极致了。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还得征求丁大全和贾似道的意见,临安人是什么想法、什么习惯,他们最清楚。


    “不用不用!大人只需上马回宫即可,百姓们敬仰大人的风采,那就只能敬仰,过近反而不美。”贾似道率先明白了洪涛的意思,也给出了他的意见。


    “贾大人说的极是,总理大人是朝廷重臣,朝廷自有朝廷的威仪……”丁大全也随声附和。


    “得,那我就从善如流一次。也别上马了,在船上待时间长了,胳膊腿都有些麻木,走一走吧,这里就劳烦两位大人支应了!”一听自己不用去装样子,洪涛很高兴,笑呵呵的冲在场的官员拱了拱手,又冲着远处的临安百姓拱了拱手,这才迈开大步向嘉会门走去,文南和刚从战舰上下来的陆战队员跟在后面。


    这是洪涛占领临安之后第一次公开在临安城里露面,也算是正式对外宣布了自己的到来。目前他的身份还是大宋皇帝和朝廷请来的援军,不过很快就会有圣旨颁布,他这个援军会被理宗皇帝拜为大宋总理。这次和金河帝国进行谈判的过程,硬生生被丁大全和贾似道扇呼成了一次孤胆英雄的节奏,对自己很有利,新总理上任就有点名正言顺了,至少不会让太多人感到唐突。


    这件事洪涛事前并没有想到,完全是丁大全和贾似道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来顺势而为的。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可以衍生出很多好处,尤其是在积累声望上,谁沾上这种事儿,谁就能获得一大把声望。而他们的新主人目前缺的正是声望。对他们俩来说,新主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俩的后半生,所以不用新主人事事躬亲,凡是对新主人有利的事情,他们就得自觉的去做。维护新主人的同时,也是维护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就叫利益共同体。虽然他们说不出这个词儿,但是这个道理,他们理解得比洪涛还透彻。


    一二五四年的冬天,大宋终于从战争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南方如火如荼的战事突然随着西北风的到来烟消云散了。十月下旬,海峡公司国突然毫无征兆的宣布单方面停战。不光是说,他们的军队第二天就开始后撤,一口气从战场上后撤了几十到上百公里,把很多可以据守的关隘都让了出来,不可谓不诚心。


    十天之后,大宋朝廷也给出回应,理宗皇帝下了圣旨,接受海峡公司国的停战决定,并宣布重新开启双方的谈判,派遣新任大宋帝国副总理文南做为全权代表。同时大宋南方的军队也开始停止接触,慢慢向后撤,在交战双方之间留出了一条缓冲带。


    几乎就在同时,金河帝国宣布做为停战调停者正式派遣观察员进入双方之间的缓冲带进行监督,谁敢在谈判期间单方进入缓冲带进行军事挑衅行为,那就等于是在和金河帝国宣战。


    这一连串突然变化,让所有人都有点目瞪口呆,从南到北这时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好端端的打着打着,怎么突然就停战了呢。而且一直不肯正式露面的金河帝国也插了进来,这次不是当拉偏手的,而是成了真劝架的。这里面肯定有事儿,三个国家就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互相配合得这么默契,要说是偶然巧合,除了偏偏老百姓之外,谁也不会相信。


    其实这里也不是没有脉络可循,很快就有人把这几个月朝廷里生的异常现象捋了捋,从中找出了一些端倪。先是有人要刺杀皇帝,然后就是朝廷里开始了大清洗,很多官员受到牵连。原来的右丞相一派当其冲,而左丞相丁大全和临安知府贾似道成了护驾的忠臣,并且在朝堂里掌握了话语权。


    从这时开始,朝堂里出的圣旨就和不要钱一样,一份接着一份。大多是针对各州县地方官员和各军镇任免的,不过基本没有动当地的一把手,而是把二把手都调了回去。通判、监军本来就是朝廷的耳目,再加上值此多事之秋,大面积的调换一下也说得过去。


    可是新上任的通判和监军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们全是朝廷请来的外援,据说来自东洋。这些东洋人一律说着一口怪腔怪调的汉语,来了之后整天在辖区内四处走四处看,除了拿着本子记录之外,并不急于抢班夺权,对一把手的所作所为也毫不过问,非常好相处。


    如果要是换在平时,那些在地方和军镇里势力很大的地方官早就上奏朝廷质问此举意欲如何了。大宋朝廷里有外族官员,但没这么多,现在突然派来这么多二把手,是啥意思!可这次大部分官员都不约而同的闭上了嘴,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能感觉到朝中生了巨变,虽然谁都不知道到底生了什么,但从临安城里隔三差五传来的消息证明了这种猜想很正确。一批又一批的官员都成了谋逆反贼,被押到嘉会门外给砍了。你还别提什么迫害忠良之类的话,这些人几乎每一个都是证据确凿的,最次的也是勾结叛匪,人证物证俱全,抵赖都没法抵。


    再往后的情节就更让人晕头转向了。金河帝国皇家海军举倾国之力大举北上,云集杭州湾外,这是来干嘛的,连问都不用问,肯定是来拉偏手的。海峡公司国的背后一直都有金河帝国的影子,只是没想到它会这么快就蹦到了前台,摞胳膊挽袖子直接参战了。正当很多大宋地方官和军将都觉得朝廷大势已去时,那伙儿东洋人又蹦出来了,居然带着十艘战舰主动出航迎战,并且一战定乾坤,把皇家海军舰队给逼退了。


    是什么人这么厉害?皇家海军是什么成色谁不清楚?可它的百多艘战舰居然被十多艘战舰给逼退了。据大宋水师的人讲,当时这位带着十艘战舰在皇家海军的战舰群里毫无惧色,孤军深入,直逼金河帝国皇帝的旗舰,生擒了对方的主将,这才不费一兵一卒,生生逼退了敌人。


    太尼玛神奇了,这都快赶上演绎里的英雄人物了,万千军中取上将级啊!但凡是有点脑子的人,也得在心中划一个大大的问号。可架不住大宋百姓喜欢这种段子啊,中国人从上千年前就崇拜孤胆英雄,如果这位英雄最终是个悲剧收场,那就更感人了,必须流芳千古。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