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要人

3个月前 作者: 御井烹香
    既然张夫人多了这么一句嘴,权家、焦家即将结亲的消息,也很快就传遍了京城的上等人家。权家索性就请了张夫人再做大媒,上门正式提亲,两家换过庚帖,亲事也就提上了日程。因权仲白去苏州有事,婚期定得太近,他恐怕赶不回来,焦家也需要时间置办蕙娘的嫁妆。婚期便定在第二年四月,虽还是紧了些儿,但蕙娘年纪也不小了,权仲白更不必说,因此这样安排,双方也都觉得恰可。就是蕙娘,也都松快了那么一两分:她虽然女红荒疏,但也能应付少许,这一年多时间,给权仲白做几个贴身小物,那是尽够用的了。


    如今亲事已定,焦家人事,自然而然也有所变化,第一个先告辞的是王先生。蕙娘出嫁之后,肯定不能再延请她过权家坐镇。文娘仅会一两套防身拳脚,足够强身健体而已,并没有往深里研习的意思,子乔就更不用说了,还小的很。她出门日久,思乡之情也浓,便同四太太打了招呼,进了三月中,便要回沧州去了。


    当时把王先生请上京城,他们家还是看在蕙娘承嗣女的身份才过来的。可这几年王武备的官路也不能说太顺,蕙娘对王先生是有点歉疚的,最后一天到拳厅去,她便对王先生道歉。“受了您这些年的教诲,做学生的却无以为报……令您虚度光阴了。”


    “还没有恭喜过姑娘。”王先生还是笑眯眯的,她拍了拍清蕙的肩膀。“这几年在京城,我也算是享过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游览过了京畿的名胜古迹。又教了你这么一个学生,现在你终生有靠,双方缘尽,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你做这个样子,我倒要不高兴了。”


    蕙娘别的不说,在拳厅里却的确是个好学生,同王先生也很投缘,她难得地将不舍放在了面上,“一定日日按您的吩咐练拳不缀,可惜,我天份有限,用心也少,并没能把您的衣钵全盘继承下来……”


    “继承我的衣钵做什么!”王先生不禁失笑,看着清蕙花一样的容颜,心底也不是没有感慨:自己才过京城来的时候,她还没到大人腰高,那样小的年纪,马步一扎就是一下午,从睁眼起,课程一直排到晚上,她却从来也不叫苦……自己少年丧夫,没有子女,比起十几年没回的沧州老家,倒是清蕙更像她的子侄辈。“你这个身份,一身横练功夫,那也不像样子。总之师徒一场,以后四时八节,别忘了我老婆子,也就算是没白教你一场了。”


    清蕙身份尊贵,她虽然不在王先生跟前摆架子,但王先生自己说话也很注意,这样亲昵而威严的师长口吻,她是很少出口的。她眼圈儿也有点泛红了,“那是一定,您也知道,我老师虽多,可手把手教了这么长时间的,也就您一个了。本来……您还能早两年回乡的,是我没舍得,强留了您这一段时日,实在是家里人口虽多,可像您这样真心待我的,也没有几个……”


    王先生多少也有收到风声:蕙娘从小受到许多名师教诲,也就是从两三年前焦四爷去世之后,这些名师也都有了新的去处。这孩子当时一句话都没说,唯独向祖父求了情,还是把自己给留下了……


    即使她饱经世故,面对蕙娘拳拳情谊,也的确有所触动,竟难得地吐出了真心话来。“我知道,你这几年心里也不好过。其实你祖父还是因为疼你,把你留在家里,你的路要难走得多——”


    不过,其实就是出嫁了,按权家在道上的风声来讲……王先生眉头一蹙,又道,“你也不要多想了,哪个女儿家不是嫁人生子?天要这样安排,一定有天的道理。将来在夫家要是受了委屈,有用得上师父的地方,你就只管往沧州送句话。”


    她语带深意,“你师父别的不敢讲,道上还是有几分面子的。”


    习武的人,很难有不涉绿林的。王先生的公爹在河北省道上似乎很有威望,她本人的拳脚功夫也有一定名气,这个蕙娘心里有数,只是她从不和王先生谈这个……这不是她这种身份的人可以接触的话题。但她不明白,自己在权家会有什么遭遇,竟可能要寻求王先生的帮助……听王先生话里的意思,权家和道上似乎还有一定的联系。


    “那我也不会客气。”蕙娘也没有细问,她笑了。“师父明白我,我脸皮最厚了,要求您的时候,决不会绷着不开口的。”


    王先生不禁望着清蕙一笑,“是啊,以你为人,在权家,怕也受不了什么委屈!”


    师徒两人玩笑了几句,清蕙送走王先生,便去小书房陪老太爷斟茶说话。


    进了三月,朝中按例平静了下来:今年暖得早,各地春汛,水患肯定是大问题。朝廷有什么纷争,都不会在这时候出招。老太爷也就难得地得了闲,可以经常在家办公,而不至于一定得守在内阁。——自从亲事定了,只要老人家在家,他就都时常令蕙娘在左右陪侍。


    政务上的事,老爷子有成群幕僚帮办,还轮不到蕙娘开口。她自小受的教育,在政治上也只到看得懂这个层次,并不需要学习各种攻防招数。她和老爷子,也就是说些家常闲话,再议论议论各世家的钩心斗角、兴衰得失而已。今天她顺便就问祖父,“听王先生的意思,难道权家还和道上有往来不成?”


    “他们家做了几代药材生意了。”老爷子倒不以为意,“卖砂石、卖药材、收印子钱……这些生意,都一定要黑白通吃,起码两边关系都要能处得好。沧州出护院,也出打手,又是水陆集散码头,权家不说背地里支持个把帮会,同当地一些堂口肯定也有特殊关系。”


    要真只是这样,王先生也未必会这么说话。蕙娘秀眉微蹙,把这事也就搁到了心底:按她身份,过门一两年内,恐怕也接触不到权家的生意。王先生这么说,多半只是未雨绸缪。


    “这倒是提醒了我。”她就笑着同祖父撒娇。“他们家门第高,下人的眼睛,肯定只有更利的。您得匀给我几个可心人……我的陪房,我要自己挑。”


    以蕙娘的性格,会如此要求真是毫不出奇。老爷子反倒笑了,“不是你自己挑,难道还要我亲自给你挑?你母亲可不会操这个心。”


    焦家人口少,彼此关系和睦。这么多年来,老爷子一双利眸什么看不明白?可说四太太,也就是这么一句话而已。蕙娘没接这个话茬,她给祖父出难题。“真的我挑了谁您都给?那我要是挑了梅管事,您可不就抓瞎了?”


    “你在权家的日子,头几年也不会太容易的。”祖孙说话,无须大打机锋,老爷子也就不和孙女绕圈子了。“这一点,我知道你心里有数。权家很看重嫡出,权家大公子成亲十五六年了,膝下还空虚着呢,不要说嫡子,连嫡女都没有一个。你过了门要是生育得早,在你大嫂跟前就更艰难了。她也是权家精挑细选的,永宁伯林家的小姐,林家三少爷的亲姐姐……没几个能人帮着,你能被她活吃了。”


    也就是因为如此,蕙娘才要特别给祖父打招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再千伶百俐,底下人不趁手,在夫家也还是要处处受到掣肘。这一番挑陪房,肯定是要从焦家带走一批能人的。究竟带走多少,还要看焦家陪嫁过去的产业,规模究竟有多大了。


    但她今天要问的也并不是嫁妆的事,蕙娘犹豫了一下,还是往下盯死了问,“那您真能把您的左膀右臂都给我?您就不会舍不得呀?”


    老太爷被蕙娘逗笑了。“是你金贵,还是那群管事金贵呀?除非你要把焦鹤陪过去,那不能答应你……他年纪大了,也不好再折腾,不然,还有什么东西,是你从我这里撬不到的?”


    这倒是真的,老太爷从来不大收藏古董的人,就因为蕙娘学琴,这些年收集的天下名琴,也已经有十多架了。焦家的规矩,就没有蕙娘破不了的。要几个人,又算得了什么?


    蕙娘也就直说了。“鹤叔我不敢要,他还把着家里的弦儿呢。倒是梅叔……您就把他给我带过去吧。有他,以后在权家,我要办点事,也就方便、放心了。”


    焦梅虽然不比焦鹤多年功劳,但这几年来上位很快,因办事能干,阖家又都在府中做事,没有外头的亲戚。随着焦鹤年纪的增大,有一些他手上办着,半隐秘半公开的事情,也就交待到了焦梅手上。如无意外,等焦鹤彻底退下去养老之后,他似乎是可以上位为焦府大管家的。


    老太爷眉毛一动,看得出是有几分吃惊的——蕙娘这个要求,有点不恰当了,不像是她一贯的作风。


    “五姨娘终究是小门小户出身,比较娇惯乔哥。”蕙娘便坦然地道。“将来您要是退下来了……娘又不管事。焦梅的弟媳妇就是子乔的养娘,把他放在焦家,倒不如放在权家。各方面都能更放心些。”


    明面上,蕙娘是想要透过胡养娘对子乔的教育施加影响,免得四太太不闻不问的,由着五姨娘把子乔给惯得不成样子。可老太爷几乎用不着回味就听出来了:焦梅和胡养娘,一在外宅,一在内院,都是身居要职。自己还在的时候,一切好说,他们肯定作兴不出什么花样来。可要自己去了以后呢?主幼仆强,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倒是把焦梅陪到权家去,由蕙娘亲自控制,才能发挥他的才干,又避免了将来可能的不快。


    “有你在,祖父就不用操心家里的事了。”他舒心地叹了口气,“这么办,我看很好。”


    “这件事,您就让我告诉他吧。”蕙娘垂下头,给祖父斟了一杯茶。“焦梅是个能人,要降得他心服口服,少不得也要费些心机。”


    老太爷笑了。“这是自然,也得让他稍微尝尝你的手段……你放手去做就是了。”


    他又问,“听你这么一说,五姨娘倒有惯着乔哥的意思了?”


    像焦家这样的人家,起居作息都有严格的规矩,就算焦子乔在太和坞跟着五姨娘住,五姨娘也不能想怎么摆布他就怎么摆布他。就是过分宠纵一点,太和坞里的老嬷嬷们自然也会提点,再说子乔还小,始终是生母照看得最精心,这两年来,老太爷对五姨娘的表现,大体上也还算是满意的。


    “那倒还不至于。”蕙娘倒为五姨娘分辨了两句,“始终家里就这一株独苗了,大家都是战战兢兢的,唯恐出一点错。有时候,难免行事紧张了一点。”


    话里藏了玄机,老人家若有所思,沉吟了一会,也叹了口气。“以和为贵吧,家里人口已经够少了,你对文娘的做法就很不错,能留面子,还是互相留一留。”


    老人家这番话,并不出乎蕙娘的意料。五姨娘怎么说也是焦子乔的生母,要想学汉武帝,‘立子杀母’,老太爷早就这么办了。就算只是为了个吉祥意头,只要五姨娘不触犯到老太爷的逆鳞,就算招惹老人家不悦,能保,还是会保住她的。


    有谈陪房这个小插曲,蕙娘在小书房里就呆得久了一点,出门的时候天都有几分黑了,屋檐底下还有数位管事正耐心等候。见蕙娘出来,他们这才鱼贯进了里屋预备回事,还有人献殷勤,“奴才领姑娘出去?”


    “不必了。”蕙娘笑着摆了摆手——自雨堂里专管着她出门擡轿的一位老嬷嬷,已经被唤进了院子里,为她打起了灯笼。


    暮春时分,院内暖房开了窗子透气,风里也带上了花香,蕙娘走了几步,忽然瞧见院内一丛峨眉春蕙居然开了花,她不禁停下脚步,踱过去细看,口中还和那老嬷嬷笑道,“今年算开得早了,从前年年都在四月开花,性子慢着呢——”


    话刚说到一半,她又怔了一怔,视线还粘在盆边,过了一会,才慢慢地擡起眼来。


    焦勋便正站在花木之间,这一处恰好有一盆大叶花木,如非那双青缎官靴无意间闯入蕙娘视野,她几乎没有意识到他竟也在院中。


    想必是从蕙娘的反应里,他已知道自己被察觉了,焦勋轻声解释,“明日就要回乡了,奉老太爷召见,也是来辞行的。”


    他没叫她姑娘,也没有行礼,似乎是仗着自己的身形被花木遮掩,老人家看不分明,脸上的神色,竟十分复杂,似乎大有文章在。


    蕙娘的视线又不禁往那丛峨眉春蕙上沉了下去。


    这一丛蕙兰虽然亭亭玉立、淡雅出尘,但花种不甚名贵,如非暗合了她的名字,小书房里是没有它的容身地的。当时到手也是巧,她陪父亲去潭柘寺疗养,在僧房前看着方丈亲手植兰,看得兴致盎然,打从心底喜欢,却又不愿出口讨要。还是焦勋走来,笑着对老住持说,“这是峨眉春蕙吧?倒是恰巧合了我们家姑娘的名字!”


    老和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秋天就送了花苗来,连老太爷都笑了,“既然是你要来的,那就种在自雨堂里吧?”


    小蕙娘却要把它种在祖父院子里,她亲自拿了小铲子,焦勋拎着花苗,两个人头碰头掘着土,那时候她才刚十岁,焦勋却已是十五六岁的少年郎了。她挖了几铲子,便擡头去看焦勋。


    焦勋也正好看着她,在萧瑟的秋风里,他眼中的笑意更显得暖,蕙娘鬓边有一丝发被秋风吹起来,拂过了他白玉一样的容脸……


    两个人的眼神撞到一块,小蕙娘又垂下头去,她拿起铲子,有一下没一下地戳着土,轻轻地问,“傻子,知道为什么把它种在这吗?”


    这一问,当时焦勋并没有答,它像是沉在了土中,漂在了叶间,藏在了花里,直到此刻,伴着盛放,又一次浮上了蕙娘心间。


    “傻子,知道为什么把它种在这?”


    她又擡起眼来,望向了焦勋。


    焦勋一句话都没有说,可他的眼睛说了话,他分明也想起了,他分明正用自己的神色作答:他是知道的,他一直都知道。可现在,他已经不能答了。就好像她也不能问了,她不能问他,‘你恨不恨我,连京城我都不让你呆了’,她不能问他,‘日后,你会去向何处’,甚至连平安两字,她都不能出口,连一点细微的神色,她都不能变化。


    她只能望他一眼,连多一眼都不能够。身后小书房的窗户,就像是祖父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她的背影……


    蕙娘退了一步,连一句话都没有说,便转过身去,冲柱子一样站在道边的老嬷嬷轻轻地点了点头。


    老嬷嬷便又为她擡起了灯笼,让这一点小小的光晕,照亮了她脚下的路。她举得很小心,就好似这方寸天地间,最着紧的,也不过就是这双金贵的秀足,将要迈出的脚步。


    焦勋一路目送十三姑娘娟秀的背影溶进了淡金色的夕阳里,直到再也望不见了,他才低下头去,抹了一把脸,便重又踱到廊下,若无其事地等候着老太爷的召唤。


    老太爷让焦勋陪他吃晚饭。


    一般在焦家,也只有十三姑娘能经常得此殊荣。此外,能进小书房来陪老太爷用饭的,也就只有他多年的智囊幕僚,还有看重的门生弟子,又或者是他要拉拢的焦派干将了。焦勋今天能得这个待遇,想必此后府中,会给他脸色看的人,也必将更减少许多。


    不过,都是要走的人了,府中人事,已经很难在令焦勋用半点心思。就连老太爷这反常的擡举,也很难换来他的受宠若惊。他倒是主动和老人家提起,“知道十三姑娘今儿过来陪您说话,我虽到了院子里,却不敢在墙根下候着,没成想还是撞见了一面。”


    老人家看了他一眼,为重重皱纹包围的双眼轻轻一睐,似乎有一分笑意,又似乎也有些感慨。他似乎满意于焦勋口吻中的淡然,便没搭理焦勋的话,而是令他,“大口吃饭,我看人吃得香,自己才有胃口。”


    焦勋便搬起碗来,往口中填了一口饭,才一咀嚼,他眉头就不禁一皱。老太爷看见了,笑得更捉狭。“噎着了?噎着了就喝口汤。”


    焦家豪富,即使是下人,吃用也都精致。以焦勋的特殊身份,他的衣食住行并不输给一般富家的少爷公子,虽然不是没吃过苦受过磨练,但还真没吃过这么干巴巴粗拉拉的米饭……他日常吃的,都是进上的贡米。


    “您这是故意考校我。”他便苦笑起来,顺着老太爷给的话口说。“可也不至于特意备这一份米饭吧……您不是也——”


    老太爷端起碗来,居然也吃了一口糙米饭,他津津有味地嚼了几口,又夹了一筷子青菜,“专心吃饭,不要说话。”


    这一桌子的粗茶淡饭,真正是粗茶淡饭,青菜虽甜,可缺油少盐,吃着没味。老豆腐一股豆腥味,一桌子都见不着荤腥,焦勋吃得很痛苦,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大快朵颐的样子,勉强噎了半碗饭,便放下了筷子,恭恭敬敬地看着老人家用饭。


    ——焦阁老却吃得很香,他细嚼慢咽,吃了小半碗米饭,还给自己打了一碗芸豆汤喝了,这才惬意地叹了口气。“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宫中教导皇子、皇女,每年夏五月,是一定要吃几顿菜根的。可那拿高汤浇熟的萝卜,哪里能得到山野间的真趣呢?我一吃这饭啊,就想到从前……”


    即使是在家里人跟前,焦阁老也很少提从前的事。焦勋心头一跳,面上却不露声色,听焦阁老慢慢地讲古。“那时候蕙娘、文娘祖母还在,我们去山里赏春,不巧下了雨,被困山里过路人常住的小屋。屋里有些菜米,却无荤腥,她带着丫头好歹对付了一顿出来,孩子们吃几口就吃不下了,要等底下人送饭过来,我吃着却觉得要比大鱼大肉更有味。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的声音低沉了下去,“嘿嘿……人间有味是清欢。”


    焦勋不知说什么好,他挺直了脊背坐在桌前,神色略带得体的同情。焦阁老看在眼底,也不禁有些感慨。


    和蕙娘一样,都是竹子做成的脊骨,什么时候,都坐得柱子一样直……


    他叹了口气。“你老家安徽,可家人都死绝了,连三亲六戚都没有。这一次,不打算回安徽去了吧?”


    安徽当地文风很盛,焦勋要打算走科举之路,在安徽,不如在西南、西北一带入考好些。焦阁老会这么说,肯定是能帮他把户籍办过去的,这点小事,对他来说也就是擡擡手的事。


    可焦勋却没有顺着杆子往上爬,他点了点头,双手扶着膝盖——即使是在阁老跟前,他也保留了一丝从容。“是不打算回安徽去了,若您没有别的安排,我想去广州。”


    焦阁老一擡眉毛。“你是想掺和到开埠的事里去?”


    “是想出海走走。”焦勋安静地说。“我这个身份,一旦入仕,终究免不得麻烦和议论。将来十三姑娘出嫁后,也许会为此受夫家臧否,也是难说的事。再说,仆役出身的人,走官道,限制也实在是太多了点。”


    识得眼色,自己先就做到十分,令人真无从挑剔。


    即使深明焦勋的底细、秉性,老人家依然一阵欣赏宽慰:还是和从前一样,焦勋做事,也是用不着人担一点心的。有些事,自己不好做得太过分,免得落了下乘,他自己能够明白,那就再好也不过了。


    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沉沉地点了点头。“你是你鹤叔从小带大的,走到天涯海角,也不要忘了他的情谊。”


    “再造之恩,怎会忘怀呢?我连一件衣服都是养父给的,”焦勋眼睫一动,他擡起眼来平静地迎视着焦阁老,唇一扭,便露出一个笑来。“这份恩,即使肝脑涂地,也是一定要报的!”


    有了这番表态,焦阁老也没什么好不放心的了……焦家对他,只有恩,没有怨。焦勋能明白这点,就不至于给焦家添了麻烦。放他出去,也是海阔天空,大家都各得其所。


    老人家点了点头,“你要出海,我不拦着你,能多看看走走,也是好事。”


    他语带深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富贵地,有富贵地的好,山野处,也有山野处的清欢。”


    送走了焦勋,他抽出了一张花票。


    这是宜春票号开出的银票,上头写了焦鹤的名字,盖了老太爷的私印,还有焦鹤本人的画押,花花绿绿的,很是好看。


    老太爷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似乎是在看数字,又像是在看印泥,好半晌,他才敲罄唤人,“把这张票子给你们鹤大叔送去。”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