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司马迁
项籍率领军队向西进军,来到新安,又派英布等人趁夜色偷袭并坑杀了章邯的二十多万降兵。到达函谷关时,受到阻碍,无法向前推进,又派英布等人从隐蔽的小路穿过去,打败守关的军队,从而进入函谷关,一直来到咸阳。在战场上,英布总是担任军队的前锋。所以项王分封诸将时,英布被封为九江王,以六安为都城。
汉元年四月,诸侯皆罢戏【戏:河水名。】下,各就国。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郴县:今湖南郴州。】。
汉二年,齐王田荣畔楚,项王往击齐,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与:联合。】者独九江王,又多【多:称赞。】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
汉元年(前206年)四月,诸侯都离开戏下,各自返回封国。项籍拥立楚怀王为义帝,并将都城改迁到长沙,却暗中派九江王英布在途中偷袭义帝。这年八月,英布派手下将领偷袭义帝,在郴县追上义帝并将他弑杀。
汉二年(前205年),齐王田荣背叛楚国,项王带兵前去攻打齐国,向九江王英布徵调兵力,九江王英布借口自己生病无法前往,只是派部将带着数千人前去。汉王在彭城大败楚军,英布依旧称病不去救援楚国。项王自此对英布心生怨恨,多次派使者前去指责英布,并召英布前来见面,英布越发惶恐,不敢前去面见项王。项王正在为北方齐国、赵国的事情担忧,而又担心汉王在西边起兵,与项王联合交好的只有九江王英布,项王又十分欣赏英布的才能,想要亲近他、重用他,因此没有派兵攻打他。
汉三年,汉王击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谓左右曰:“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谒者随何进曰:“不审【不审:不清楚,不明白。】陛下所谓。”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倍:通“背”,背叛。】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因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军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汉王战于彭城,项王未出【出:离开。】齐也,大王宜骚淮南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然而楚王恃战胜自强。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jiào【徼:边境上的军事工事。】乘【乘:登,登高而守。】塞,楚人还兵,间以梁地,深入敌国八九百里,欲战则不得,攻城则力不能,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楚兵至荥阳、成皋,汉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得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裂地:割分一块土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故汉王敬使使臣进愚计,愿大王之留意也。”淮南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汉三年(前204年),汉王攻打楚国,在彭城与项羽展开大战,汉王战败,从梁地撤兵,来到虞县,跟身边的随从说:“像他们那些人,不值得与之商议天下大事。”谒者随何向汉王进言说:“我不明白陛下您所说的是什么意思。”汉王说:“谁能为我出使淮南,让他们发兵造反,背叛楚国,牵制项王在齐国停留几个月,我夺取天下的计划就能够万无一失了。”随何说:“我请求陛下准许我出使淮南。”于是随何带领二十人出使淮南。随何到达淮南后,由英布的太宰出面主持接待,等了三天也没能见到九江王英布。随何借机游说太宰说:“大王不肯召见随何,一定是觉得楚国势力强大,汉国势力弱小,这也恰好是我出使到贵地的原因。让我得到大王的召见,如果我的话说得对,那不正是大王想要听到的;如果我的话说得不对,我们这二十人甘心受罚,任由大王在淮南市上公开处死,以表明大王背叛汉王亲近楚国的决心。”于是太宰就将随何的话转告给英布,英布便召见了他。随何说:“汉王派我亲自到大王面前,恭敬地给大王上书,我个人却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大王会和楚国那么亲近。”淮南王英布说:“因为我臣属于楚国。”随何说:“大王您与项王都是诸侯,如今您却要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将国家托付给他。项王攻打齐国的时候,他亲自背着修筑营垒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您应该出动淮南的全部兵力,亲自率领部将,担任楚军的前锋,如今却只派出四千人协助楚国。这是一个北面称臣侍奉人家的人,本来应该做的吗?那汉王在彭城作战,项王仍然没有离开齐地,大王此刻应该调动淮南全部人马,渡过淮河,帮助项王与汉王在彭城之下不分昼夜地作战。大王拥有淮南万民,却没有一个士兵渡过淮河作战,您这是在垂衣拱手地观看项王和汉王两军谁胜谁败。将自己国家托付给人家的人,原本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大王徒有依附楚国的虚名,事实上是希望趁机发展自己的实力,我个人认为大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大王还没有背弃楚国,是因为认为如今的汉国势力弱小。但是即使楚国的军队力量再强大,他们依旧背负着不义的罪名,因为项王背弃了盟约又杀害了义帝。但是楚王凭借着一时战争的胜利而认为自己很强大。汉王收拢诸侯后,回军驻守在成皋、荥阳,从蜀地、汉地转运军粮,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分兵把守在边境要塞,要是楚国想要撤军,中间有梁国阻隔,楚国深入敌人腹地八九百里,楚国想开战,又不能获胜;想要攻城,却又攻不下城池,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辗转运送军粮。等到楚国军队抵达荥阳、成皋的时候,汉王的军队坚守不出,楚军攻打又攻不破,撤军又不能逃过汉军的追击。因此说楚国的军队不足以成为凭恃的后盾。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那么各个诸侯深陷险境,必定会彼此救援。那么楚军的强大,恰巧便招来天下大军的攻伐。因此楚不如汉,形势是很明显的。如今大王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交好,反倒将自己和国家托付给危在旦夕的楚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感到疑惑。当然,我并不认为仅仅凭借淮南的军队力量就足以灭掉楚国。只要大王出兵背叛楚国,项王的兵力就必然会受到牵制。您只需牵制项王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的大计就能够万无一失了。我请求大王您提着宝剑,与我一同归附汉国,汉王一定会对您割地封王,更何况您还有淮南,淮南必定是大王您的囊中之物。所以,汉王才派我作为使臣出使淮南,向您进献我不成熟的计策,希望大王能够认真地考虑。”淮南王说:“就按照你说的办。”英布私下同意叛楚归汉,但是没敢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
伏滔:“黥布以三雄之选,功成垓下,淮阴既囚,梁越受戮,嫌结震主之威,虑生同体之祸,遂谋图全之计,庶几后亡之福,众溃于一战,身脂于汉斧。”
楚使者在,方急责英布发兵,舍传舍。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坐,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构:成。】,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因起兵而击之耳。”于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项王留而攻下邑。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布欲引兵走汉,恐楚王杀之,故间行与何俱归汉。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踞床洗:在床边坐着让别人给自己洗脚。】,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于是乃使人入九江。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布使者颇【颇:稍稍,略微。】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汉益分布兵而与俱北,收兵至成皋。四年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
当时,楚国的使者刚好就在九江,使者正在加紧催促英布出兵援助,他们居住在馆舍里。随何直接闯到馆舍去,坐在楚国使者的上席位置上,说道:“九江王英布现在已经归附汉王,楚国凭什么让他发兵?”英布感到惊慌失措。楚国使者起身准备离开。随何趁机劝说英布道:“事已至此,大王您可以杀死楚国的使者,不让他们回去告密,我们也可以尽快向汉王靠拢,并肩作战。”英布说:“就按照你的意思行事,出兵攻打楚国吧。”于是英布杀掉使者,发兵攻打楚国。楚国派项声、龙且攻打淮南,项王亲自留下来攻打下邑。几个月后,龙且攻打淮南,打败了英布的军队。英布想带兵撤回汉国,又担心楚国的军队会在半路截杀,因此,英布一人和随何从小路逃归汉国。
淮南王到达汉王那里时,汉王正坐在床上让人给他洗脚,召见英布入内见他。英布看到这种情形,顿时怒火中烧,后悔前来投奔汉王,想要自杀。当他退出来后,来到汉王专门为他准备的馆舍,见到帐幔、器皿、饮食、侍奉官员都与汉王是相同规格,英布又喜出望外。于是就派人进入九江。当时,楚王已派项伯收编了九江王残余的士兵,并且杀死了英布的妻子和孩子。英布派去九江的人找到英布当时的宠臣和老朋友,带领数千人马归附汉国。汉王又给英布增加了兵力,英布带领军队一路北上,到成皋一路招兵买马。汉四年(前203年)七月,汉王封英布为淮南王,展开对项籍的攻击。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折:贬低。】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去:离开。】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如:合,满足。】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
汉五年(前202年),英布派人进入九江,攻占数个县邑。汉六年(前201年),英布和刘贾进入九江之后,利诱楚国大司马周殷,周殷背叛了楚国,于是英布发动九江的军队与汉王的军队一同攻打楚国,在垓下大败楚军。
项籍死后,天下安定,汉王在宫廷里置酒设宴。汉王在酒席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认为随何不过就是个迂腐保守的读书人,治理天下如何能用如此不合时宜的人。随何跪下说:“当初陛下带领军队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发兵去攻打齐国,陛下可以调动的兵马只有五万步兵、五千骑兵,凭借这点兵力陛下就能成功夺取淮南吗?”汉王说:“不能。”随何说:“陛下派我和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一到淮南,陛下就得偿所愿,我的功劳比那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要大。但是陛下却说我是一个迂腐保守的读书人,治理天下不能用我这样的人,这是为什么呢?”汉王说:“我正考虑您的功劳呢。”于是就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分封英布为淮南王,在六安建都,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都归属英布。
司马贞:“九江初筮,当刑而王。既免徒中,聚盗江上。再雄楚卒,频破秦将。病为羽疑,归受汉杖。贲赫见毁,卒致无妄。”
七年,朝陈。八年,朝雒阳。九年,朝长安。
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梁王彭越,醢hǎi之【醢之:剁成肉酱。】,盛其醢遍赐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部聚:聚集,聚合。】兵,候伺【候伺:暗中探听。】旁郡警急。
布所幸姬疾,请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姬数如医家,贲赫自以为侍中,乃厚馈遗【厚馈遗:赠送厚礼。】,从姬饮医家。姬侍王,从容语次【次:及,谈到。】,誉赫长者【长者:忠诚厚道的人。】也。王怒曰:“汝安从知之?”具说状。王疑其与乱。赫恐,称病。王愈怒,欲捕赫。赫言变事,乘传诣【诣:到达。】长安。布使人追,不及。赫至,上变,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微验:偷偷调查。】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反书闻,上乃赦贲赫,以为将军。
汉七年(前200年),淮南王到陈县朝见。汉八年(前199年),英布到雒阳朝见。汉九年(前198年)英布到长安朝见。
汉十一年(前196年),高后诛杀了淮阴侯,英布因此内心惶恐。这年夏天,汉王杀死了梁王彭越,并将他剁成了肉酱,还将肉酱分装后分别赏赐给各位诸侯。肉酱送到淮南的时候,淮南王正在外面狩猎,看到肉酱,特别惊恐,暗中派人安排部署,集结军队,密切关注邻郡的动向。
一个英布十分宠爱的姬妾生病了,送到医师处治疗,医师的家和中大夫贲赫的家对门,姬妾多次到医师家接受治疗,贲赫认为自己在宫中担任官职,于是送去了厚礼,并且随英布的姬妾在医家饮酒。这位姬妾就在侍奉淮南王的时候,闲谈称赞贲赫是一个忠厚老实的长者。淮南王十分生气,说道:“你从哪里知道这些的?”姬妾于是就将与贲赫饮酒的事情全部告诉了他。淮南王怀疑她和贲赫之间有私情。贲赫十分恐惧,借口生病不出家门。这让淮南王更加愤怒,打算逮捕贲赫。于是贲赫便扬言英布叛变,坐着驿车前往长安。英布派人前去追赶,但是没能追上。贲赫到达长安后,上书给汉王汇报有变故,说英布有谋反的迹象,可以在他还没有发动叛乱之前杀死他。汉王看了他的上书后,与萧相国商量,萧相国说:“英布不应该会发动叛乱,恐怕是因为他与人结怨而被别人诬告陷害。请求将贲赫关押起来,派人暗中试探淮南王。”淮南王看见贲赫畏罪潜逃,向汉王上书告密说自己要叛变,本就开始担心贲赫会说出自己暗中布署的事情。如今汉王的使臣又来到淮南了,查出一些端倪,于是英布便杀死了贲赫的全家,起兵造反。造反的消息传到了长安,皇上得知英布造反的事情,于是释放贲赫,并且封他为将军。
上召诸将问曰:“布反,为之奈何?”皆曰:“发兵击之,坑竖子【竖子:小子。有鄙视的意味。】耳。何能为乎!”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令尹曰:“是故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令尹曰:“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其人有筹策之计,可问。”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山东:崤山以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下蔡:县名,今安徽省凤台一带。】,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千户:千户侯。】。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皇上召集诸位将领问道:“如今英布起兵造反,我们应该怎么办?”将领们都说:“出兵讨伐他,把这小子活埋了,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汝阴侯滕公召来原楚国令尹询问这件事情。令尹说:“英布原本就该造反。”滕公说:“汉王割分土地封他为王,分封爵位让他身份显贵,使他能够南面称王,成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要造反呢?”令尹说:“朝廷往年将彭越杀死,前年又杀死韩信,这三个人,功劳相同、三位一体。英布当然担心祸患会殃及到自己身上,所以起兵造反。”滕公将这些话上书给皇上说:“我的门客原楚国令尹薛公是一个很有韬略、智慧的人,皇上可以询问他如何处置淮南王。”于是,皇上召见了薛公。薛公回复皇上说:“英布造反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英布采取上策,那么崤山以东的地区就不归您所有了;如果英布采取中策,那么输赢胜负就很难说了;如果英布采取下策,陛下您就可以安枕无忧了。”皇上说:“何为上策?”令尹回答说:“英布向东占领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向燕国、赵国发出一纸檄文,命他们坚守自己的土地,崤山以东的地区就不再是汉王的土地了。”皇上又问:“何为中策?”令尹回答说:“英布向东攻占吴国,向西占领楚国,吞并韩国夺取魏国,将敖庾的粮食据为己有,封锁成皋的要道,这样一来,谁胜谁败就难以预知了。”皇上接着问:“何为下策?”令尹回答说:“英布向东发兵占领吴国,向西攻下下蔡,将辎重财宝全部迁徙到越国,然后自己跑到长沙,这样的话陛下就能够安枕无虑了,汉朝就没事了。”皇上说:“既然这样,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呢?”令尹回答说:“英布会选择下策。”皇上说:“他为什么会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令尹说:“英布原本只是一个骊山的囚犯,依靠自己的努力才成为万乘之主,他做这些都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并不会考虑到黎民百姓,更不会考虑子孙后代,因此我说他会选用下策。”皇上说:“好。”于是赐封薛公为千户侯。同时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于是皇上亲率军队攻打英布。
陈亮:“薛公谓布必出下策,已而果然。然吾之意则谓之意上策曰东取云云,夫吴在布后,楚在布左,以力取之诚易也。复竭力以并齐,则其力疲矣。而欲传檄燕赵,能保必降乎?汉苟遣一信臣,持节往论之,则燕赵必复为汉用,因命信臣率燕赵兵以收齐鲁,而弟亲率关陇韩魏兵以与布角,布力亦疲,一举必败。布败则吴楚可不战而复,虽出上计亦败也。”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筹之,东击荆,荆王刘贾走死富陵。尽劫其兵,渡淮击楚。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民:这里指刘邦的属下。】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
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甀zhuì。布兵精甚,上乃壁【壁:安营扎寨。】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恶:厌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
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绐:欺骗。】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立皇子长为淮南王,封贲赫为期思侯,诸将率多以功封者。
英布造反之初,对麾下将领们说:“皇上年纪大了,厌恶打仗,一定不会亲自带兵前来作战,皇上派将领前来作战,在所有的将领之中我只担心淮阴侯、彭越两人,如今他们都已经死了,其余的将领不值得担忧。”于是英布起兵造反。英布果真像薛公预料的那样,向东攻打荆国,荆王刘贾逃走并死在富陵。英布收编了荆王所有的兵力,渡过淮河攻打楚国。楚国调动军队在徐县、僮县之间与英布交战,楚国兵分三路,想要采用彼此援救的奇策。有人劝告楚国的将领说:“英布擅长用兵打仗,大家一直都很畏惧他。何况兵法上说,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与敌人作战,士兵们留恋家园,一旦有什么危急情况发生,很容易四处逃散。如今兵分三路,只要英布打败我们其中的任意一路军队,其余的士兵就都跑散了,又如何会彼此援救呢!”楚将并不听从忠告。英布果然先打败其中的一路军队,其他两路军队就四处逃散了。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英布、王霸、张辽、刘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扩廓贴木儿等,战将也。”凌约言:“布先因信诛而心恐,后因越醢而大怒,故令尹曰‘自疑祸及身’,深知布之心者。”
于是,英布率军向西进发,在蕲县以西的会甀与皇上亲率的军队相遇。英布麾下都是精锐的士兵,于是皇上在庸城驻守,看见英布排布战阵与项籍军队的阵形很相近,于是皇上十分厌恶。皇上与英布遥遥相望,远远地对英布说:“你何苦要造反呢?”英布说:“我想要当皇帝。”皇上怒不可遏,大骂英布,于是两军展开大战。英布的军队溃败逃走,渡过淮河,英布屡次停下来与皇上的军队交战,都不顺利,于是英布和一百多人逃到长江以南地区。英布原来和番阳县令通婚,所以长沙哀王派人前去诱骗英布,佯装和英布一起逃亡,将英布诱骗到南越地区,英布十分信任他,故而跟随他一起到了番阳,番阳人在兹乡的一座民宅里杀死了英布,于是黥布被灭。
皇上册封他的儿子刘长为淮南王,封贲赫为期思侯,大多数将领都因为立下战功而得到封赏。
太史公曰: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皋陶之后哉?身被刑法,何其拔兴【拔兴:振兴。】之暴【暴:勐烈。】也!项氏之所坑杀人以千万数,而布常为首虐。功冠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于身为世大僇【僇:耻辱,羞辱。】。祸之兴自爱姬殖,妒媢【妒媢:妒嫉。】生患,竟以灭国!
太史公说:英布,难道他的祖先是《春秋》中所记载的,被楚国灭亡的英国、六国,皋陶的后代吗?英布自身遭受黥刑,能够突然之间迅勐振兴到如此地步!项氏坑杀数以千万的士兵,而英布的确是罪魁祸首。英布的功劳在其他诸侯之上,因此才能够称王,但是最终也免不了身死人手,蒙受羞辱。究其祸根,其实是从英布宠爱的姬妾开始的,因为嫉妒而酿成祸患,最后竟然让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苏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推择为吏:战国以来,有一种制度是乡官向国家举荐本乡能够做官的人。】,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蓐:通“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漂:漂洗棉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竟:到最后。】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王孙:指年轻人。】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韩信是平民的时候,家里很穷,加上他品行放荡不羁,没有被推荐去做地方官吏,他又不能通过做生意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里吃闲饭,所以大多数人都很讨厌他。韩信曾经数次去下乡县南昌亭亭长的家里吃闲饭,一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很厌恶他,于是每天早上很早就将早饭做好,在床上将早饭吃了。等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到亭长家,亭长夫人并没有给他准备饭食。韩信当然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竟然离开亭长家没有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几位老妇人在河边漂洗棉絮,其中一位老妇人见到韩信饥饿难耐,于是拿来饭食给韩信吃。漂洗棉絮几十天,就一直给韩信拿饭吃。韩信十分高兴,对那位老妇人说:“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的。”老妇人生气地说:“大丈夫竟然连自己也不能养活,我是可怜你这个年轻人才给你饭吃的,难道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吗!”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袴:通“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蒲伏:同“匍匐”,爬行。】。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杖剑:执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郎中:侍从。】。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连敖:管理仓库粮食的小吏。】。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淮阴的屠户中,有一个年轻人羞辱韩信,说:“尽管你长得人高马大,又喜欢随身佩带刀剑,但事实上你不过就是个胆小鬼。”年轻人又当众羞辱韩信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出剑来跟我比试一番;如果怕死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上下仔细打量了这个年轻人一番后,伏下身子,趴在地上,从年轻人的胯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如鼠。
后来项梁带领军队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持剑追随项梁,在项梁部下,默默无闻。项梁战败之后,韩信又依附于项羽麾下,项羽让韩信做个侍从。韩信曾经多次向项羽献策,但是项羽始终没有采纳韩信的计策。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从楚军逃走归附了汉王,依旧默默无名,因此韩信在汉王部下只是做了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后来由于触犯军法而被判处斩刑,他的同伙十三个人全部被杀死了,轮到韩信的时候,韩信抬头仰望,目光正好和滕公夏侯婴相对,韩信说:“汉王难道就不想要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十分惊奇,又见他仪表堂堂,于是放了他并没有处斩。滕公与韩信交谈,十分欣赏他。于是将这件事情禀报给汉王,汉王委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还是没有发觉韩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失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以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行道:中途。】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韩信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对于韩信的过人之处十分惊奇。抵达南郑的时候,在半路上逃跑的各路将领共有几十人。韩信猜想萧何等人已经前后多次向汉王举荐自己,但是汉王始终没有重用,于是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向汉王汇报,立即亲自去追韩信。有人禀报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怒不可遏,萧何一走,汉王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拜谒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是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走的人。”汉王说:“你所追的逃走之人是谁呢?”萧何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接着骂道:“各路将领逃亡的一共有几十人,您一个也没去追;却唯独去追赶那韩信,你这是在欺骗我。”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但是像韩信这样的人,全天下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那么自然用不着韩信;但是如果大王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谁能够与您共商大事了。这全在大王如何决策了。”汉王说:“我当然也想要向东扩张,怎么能够郁郁寡欢,长期待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决意要向东发展的话,如果能重用韩信,韩信自然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他最后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就看在您的面子上,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就算是大王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那我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无礼,如今想要任命大将军就如同呼喊一个小孩子一样。这正是韩信想要逃走的原因。如果大王已经决定想要任命他为大将军,一定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亲自斋戒,之后在广场上设置一个高坛,所有的礼仪都十分完备,这样才可以。”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请求。众将听说要拜大将军的消息后都很高兴,人人认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汉王任命大将军的时候,居然是韩信,全军将领都感到很惊讶。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贺:称赞。】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喑噁叱咤:呵斥的声音。】,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呕呕:温和的样子。】,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刓:磨去棱角。】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韩信接受大将军任命仪式后,被请入上座。汉王说:“萧丞相数次推荐将军,将军有什么良策指教我呢?”韩信谦让了一番后,问汉王说:“如今向东进军夺取天下,难道我们的敌人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韩信说:“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和兵力等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胜一筹?”汉王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说道:“我比不上项王。”韩信起身向汉王拜了两拜,赞许地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项王。但是,我曾经服侍过项王,请准许我评价下项王的为人吧。项王在盛怒咆哮的时候,能够让千百个人心惊胆颤、瘫软在地,而且他不能知人善用,这不过就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人生病,项王心疼得涕泪横流,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生病的人。等到有人立下战功,准备加封进爵的时候,项王就将已经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反复把玩,直到大印连棱角都磨圆了也不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之仁。尽管项王称霸天下,诸侯都臣服他,但是他却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势,而在彭城创建都城。而且,项王还违背了与义帝的盟约,将自己的亲信全部分封为王,这让诸侯十分愤怒。诸侯看着项王将义帝改迁到江南偏僻的地方,也都返回各自的封地、驱赶自己的国君,挑选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全都遭到摧残毁灭,因此天下百姓大都十分怨恨项王,不愿归附于他,如今只不过是碍于形势所迫,勉强服从而已。尽管他现在是名义上的霸主,但是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因此说他现在很强,但是很快就会变弱。如今大王如果真的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骁勇善战的人,这样一来,还有什么不能被诛灭的呢!将天下的城邑分封给立下大功的臣子,还有什么人不心服口服呢!您率领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们东归的心愿,还有什么样的敌人能不被击溃呢!更何况项羽所分封的三个诸侯王,他们原本都是秦朝的将领,带领秦朝的士兵征战数年,被杀死及逃走的人多到无法计算,却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归降诸侯。到达新安后,项王使诈坑杀了已经投降于他的二十多万秦军,只有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得以脱身,秦地的父老兄弟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如今项羽仰仗着自己的威势,强行册封这三个人为诸侯王,秦地的百姓没有一个爱戴他们的。而大王您进入武关以后,不伤害百姓丝毫,废除了秦朝严酷的律法政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留在秦地称王的。何况根据诸侯之间已经达成的盟约,大王理所应当在关中称王,而关中的百姓都清楚这件事。大王后来失去了应得的爵位而被封在汉中,秦地的百姓没有谁不怨恨项王的。如今大王带领军队向东进军,只需要给天下人下一道檄文,三秦封地就能立即平定了。”汉王听了非常高兴,自认为与韩信相见恨晚。于是汉王听从韩信的谋略,部署各路将领准备攻打预定目标。
洪迈:“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陈仓:地名,今陕西省宝鸡附近。】,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河关:蒲津关,也叫临晋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阏与:今山西省和顺。】。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八月,汉王率军途经陈仓向东进军,一举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前205年),汉军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随后韩王、殷王也前来向汉王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一同向楚军展开攻势。四月,到达彭城,汉军大败,溃散而归。韩信重新收复溃散的人马,在荥阳与汉王会合,再次在京县、索乡之间将楚君打败。楚军因此始终没有办法向西进军。
汉军在彭城战败之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背叛汉王,向楚王投降,随后齐国、赵国也背叛汉王,与楚国讲和。六月,魏王豹借口看望生病的老母,向汉王请假回乡,魏王豹刚返回封国,就立即切断了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反叛了汉王,同时与楚军定下盟约讲和。汉王派郦食其前去游说魏王豹,没能游说成功。这年八月,汉王委任韩信为左丞相,韩信带兵前去攻打魏王豹。魏王将主力部队驻守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于是韩信增设疑兵,陈列战船,假装要过河,但实际上却让部队暗中在夏阳附近用木制的盆瓮漂浮过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率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俘获了魏王豹,魏地平定,汉王在魏地设置河东郡。汉王派张耳和韩信一起,带领军队向东进发,向北攻打赵国和代国。这年闰九月,韩信、张耳的军队打垮了代国的军队,在阏与活捉了夏说。韩信攻占魏国,摧毁代国之后,汉王立即派人将韩信的精锐兵力调走,将他们带去荥阳,与楚军对抗。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馈:运输,运送。】粮,士有饥色;樵苏【樵苏:砍柴。】后爨cuàn【爨:做饭。】,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和张耳带领几十万兵马,打算向东进军突破井陉口攻打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闻汉军即将攻打赵国,就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说:“我听说汉王的将军韩信曾经渡过西河,俘获魏王豹,擒获夏说,最近又血洗了阏与,如今韩信还有张耳的协助,计划攻占赵国。这是乘胜追击离开本国的领土远征,他们的锋芒必定不能阻挡。可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草,士兵们必然会忍饥挨饿;如果需要就地砍柴伐草,军队必定不能经常吃饱。如今井陉这条小路,不能并排行走两辆战车,不能让骑兵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一定会绵延数百里,这样一来,汉军运输粮食的队伍必定会被远远地抛在后边。希望您能临时调拨三万奇兵给我,让我通过隐蔽小路偷袭汉军,前去拦截他们的粮草辎重。您就在赵地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不与汉军交战。他们向前不能战斗,向后没法退兵,我出奇兵阻断他们的退路,他们在荒郊野地里,什么东西也抢不到,不出十天,韩信、张耳两位将军的人头就能够送到将军您的帐下。希望您能够认真考虑我的计策。否则的话,一定会被他们二人所俘。”成安君,是一个信奉儒家学说的人,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应该采用欺诈的诡计,成安君说:“我听兵书上说,兵力十倍于敌人的时候,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超过敌人一倍的时候就可以与敌人交战。如今韩信的军队号称有数万人,实际上不过才数千人而已。数千士兵居然长途跋涉前来袭击我们,一定已经疲惫不堪。现在如果我们像这样回避不出击的话,等到他们强大的后续部队赶到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诸侯会说我胆子小,就会很轻易地攻击我们。”于是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
王世贞:“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之初说光武也,武乡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韩信使人间视【间视:暗中窥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bì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向坐,西乡对,师事之。
韩信命人暗中窥探,得知成安君并没有采用广武君的计策,使者回来向韩信汇报,韩信十分高兴,才敢带领兵马进入狭窄的井陉道路。在距离井陉要塞出口还有三十里的时候,停下来扎营过夜。半夜的时候,韩信传令出发,从士兵中挑选出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手里拿着一面红旗,经由隐蔽小道来到山上,隐藏在山上观察赵国军队的一举一动。韩信告诫部下说:“两军交战的时候,赵军看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军,你们立即冲进赵军的营垒之中,将赵军的旗帜拔掉,然后竖起汉军的红旗。”接着,韩信又让副将向士兵们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败赵军就正式举行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只是假意回答说:“好。”韩信对手下军官说:“如今赵军已经先在有利的地势上筑造营垒,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大将的旗帜、仪仗,就不会攻打我军的先遣部队,因为他们担心我们到了险要的地方就退回去。”于是,韩信派出万余名士兵担任先遣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的阵势。赵军远远望见韩信的士兵,大笑不止。天蒙蒙亮的时候,韩信架起大将的旗帜,设好战鼓,敲起进攻的鼓声开出井陉口。赵军终于打开营垒开始攻打汉军,两军激战了很久。于是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营垒中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接着又和赵军展开激战。赵军果真倾巢出动,争相抢夺汉军的旗鼓,追逐大将韩信、张耳。韩信、张耳进入河边阵地以后,全军将士拼死奋战,赵军不能打败他们。韩信事先派出去的两千名轻骑兵,见到赵军倾巢出动,前去追逐战利品,便立即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中,将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又立起提前准备好的两千面汉军红旗。这个时候,赵军已经无法战胜背水一战的韩信军,又无法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自己的营垒,却发现营垒上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十分震惊,还以为赵军的将领已经全都被汉军俘获了,于是军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士兵们纷纷逃散,即使赵将诛杀逃兵,也不能制止士兵逃走。于是汉兵前后夹击,一举彻底摧垮赵军,俘虏了赵军的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活捉了赵王歇。
唐顺之:“孔明之初见昭烈论三国,亦不能过。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韩信传令军中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够活捉广武君的人,赏赐千金。于是,有人捆绑着广武君将他送到韩信的军营,韩信亲自解开他的绳索,并邀请他面东而坐,自己则是面向西与广武君对坐,像对待老师那样恭敬地对待广武君。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拊循:顺应人心。】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市人:指乌合之众。】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诸位将领纷纷献上敌军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完毕后,询问韩信说:“兵法上曾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背靠山脉做屏障,要对着河流做依靠。这次将军却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打垮了赵军今天正式举行会餐,我们这些人心里并不信服。但是居然真的取得了胜利,这究竟是什么战术?”韩信回答说:“这种战术也在兵法之上,只是诸位没有注意到而已。兵法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何况我并没有平时接受我训练的将士,这就是俗语所说的‘赶着乌合之众去作战’,这样的形势下,只有把将士们先置于死地,让每个人都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死战;要是给将士们留有生路,那么他们就会全部败逃了,如何还能依靠他们获得胜利呢!”将领们都信服地说:“好。将军的谋略并非我们这些人能够比得上的。”
曾国藩:“彭越败散,而后信收兵至荥阳,破楚京索之间。下魏破代,而后汉辄收信精兵荥阳距楚。成皋围急,而后汉王至赵,驰人信壁。此三役,皆高祖有急,赖信得全。子长于此等处,颇为用意。”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委心:诚心地听从安排。】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辍耕释耒:从事农业生产。】,褕衣【褕衣:盛装,这里指穿的好。】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喧言:扬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于是韩信询问广武君说:“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呢?”广武君推辞说:“我听说‘战败的将领,没有资格再说勇敢;失去国家的大夫,没有资格参与谋划国家大计’。如今我是一个用兵失败、国家灭亡的俘虏,哪里有资格再商议国家大事呢!”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居住在虞国的时候,虞国灭亡了;百里奚在秦国,秦国却得以称霸,并不是说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愚蠢,而到了秦国之后就聪明了,而在于他的国君懂不懂得知人善任,能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如果成安君真的采纳了您的计策,我韩信也早被赵国生擒了。因为成安君没能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才得以在这里侍奉您。”韩信坚持请教广武君说:“我一定会认真听从您的计谋,希望您不要再推辞。”广武君说:“我听人说‘有智慧的人千思百想,一定会有一次失误;愚钝的人如果能够反复考虑,也一定会有一次正确的’。因此俗话说‘狂人所说的话,圣人也能够选择性地听取’。我只是担心我的计谋不足以让您采用,但我一定会竭尽所能,忠心效力。成安君原本拥有能够百战百胜的计谋,但是一旦他失去了这个计谋,军队就只能在鄗县大败,而自己也死在泜水之上。如今将军您横渡黄河,活捉了魏王,在阏与活捉夏说,一举攻占井陉,只用了不到一个早晨的时间就打败了二十万赵军,诛杀了成安君。如今您的名声已经传遍四海了,您的声威也已经震动整个天下了,农夫们都因感到兵灾即将临门而纷纷放下农具,停止耕作,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食物,等待您出兵的消息了。像这些,都是将军的优势。但是,如今百姓劳苦困顿,士卒疲惫不堪,很难继续作战。如果将军打算驱使这些疲惫的士兵,驻扎在燕国坚固的城墙之下,想要进行作战,恐怕很长时间也难以攻克。一旦军队实情暴露,军队的威势就会减弱,长此以往,军粮消耗殆尽,而弱小的燕国始终不肯投降屈服,齐国一定会拒守边境,想办法自强起来。如果燕、齐两国始终坚持不肯服从,那么,汉、楚双方的胜负就很难断定了。果真像这样的话,这就是将军征战策略上的短处了。我的见识浅薄,为人愚钝,但是还是认为您的策略是错的。所以,善于行军作战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打敌人的短处。”韩信说:“那么我又该怎么做呢?”广武君回答说:“现在如果为将军打算,不如按兵不动,让士兵休养生息,稳定赵国的社会秩序,安抚赵国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样一来,方圆百里之内的百姓,一定会感激不尽,每天送来酒肉,犒劳将士。将军可以向北进军,将军队驻守在前往燕国的要道上,然后派出说客,拿著书信前去燕国,在燕国国君面前展现己方的优势,燕国一定不敢不归附。燕国归附之后,再派说客往东游说齐国,齐国必定会闻风降服。就算是有聪明睿智的人,也没有办法替齐国谋划了。这样的话,那么天下大事就都可以谋取了。用兵原本就有先以声势夺人,然后再采取实际行动的策略,这正是我所说的情形。”韩信说:“好。”于是听从了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后果然投降。韩信又派使者前去报告汉王,并请求汉王立张耳为赵王,以便镇压安抚赵国。汉王答应了韩信的请求,封张耳为赵王。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叶【叶:今河南省叶县一带。】间,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平原:今山东省平原一带。】,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伏轼:乘车。】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竖儒:见识浅薄的儒士。】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亨:同“烹”,烹杀。】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楚国多次派出奇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赵国张耳、韩信经常往来救援赵国,趁着行军之便,将所经过的赵国城邑全部占领,接着发兵支持汉王。当时,楚军正将汉王围困在荥阳,汉王从包围圈的南面突围,逃到宛县、叶县一带,在那里得到了黥布,然后直奔成皋,楚军又赶紧围困成皋。六月,汉王从成皋逃出,向东渡过黄河,身边只有滕公跟随,逃亡到张耳军队在修武的营地。汉王到达修武后,就住进馆舍中。第二天清晨,他自称是汉王的使者,骑马直接奔进赵军的营垒。张耳、韩信两人还没有起床,汉王就来到他们的卧室里,抢夺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召集诸位将领,调整了他们的职务。韩信、张耳起床之后,才知道汉王来了,十分震惊。汉王夺走了韩信、张耳两人统领军队的军权,命令张耳在赵地坚守。委任韩信出任赵国的国相,让他收编征集赵国还没有前往荥阳的军队,准备攻打齐国。
韩信带领军队向东进军,还没渡过平原渡口时,就听说汉王派郦食其为使者,已经将齐王成功说服了。韩信想要停止进军。范阳的说客蒯通劝谏韩信说:“将军您是奉汉王的诏令攻打齐国,而汉王现在只是暗中派出一个使者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汉王下诏命将军停止进攻了吗?将军为什么要停止进军呢!况且那郦食其只不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他坐着车子,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就收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将军您带领数万大军,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才攻下赵国的五十多座城邑。身为将领这么多年,功劳反倒比不上一个小小儒士了吗?”韩信认为蒯通说得很对,于是听从了他的计策,就带领军队渡过黄河。齐王听从了郦食其的劝降以后,挽留郦食其把酒言欢,撤除了防备汉军的守卫。韩信乘机突袭齐王麾下的军队,战争很快打到齐国的都城临菑。齐王田广认为自己被郦食其出卖了,于是将他烹杀,然后逃往高密,派使者前往楚国请求援助。韩信平定临菑后,就带兵向东追赶田广,一直追到高密城西。这时,楚国也派将军龙且带领著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前来救援齐国。
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未合。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遂战,与信夹潍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囊:口袋。】,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详:通“佯”,假装,假意。】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齐王田广与龙且的两支部队汇合,一起对抗韩信,还没有交锋。有人劝说龙且道:“汉军远离本国土地来到这里,必定会拼死作战,他们的锋芒不可抵挡。齐、楚两国的士兵是在本乡本土作战,士兵很容易溃败逃散。不如深挖沟壕,高筑壁垒,坚守在城池中,不出门迎战。让齐王派他的亲信大臣,前去安抚已经被韩信攻陷的城邑,如果这些城池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们的君主还活着,楚军又赶来援救齐国,必定会联合起来反叛汉军。汉军身在两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齐国城池的人又都纷纷反抗他们,那他们肯定得不到粮食,这样就能够迫使他们不战而降。”龙且说:“我向来很了解韩信的为人,他很容易对付。而且如今项王命我带兵前来援救齐国,如果没有经过战斗而让韩信投降,那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说?现在如果能战胜他,齐国有一半土地能够划分给我,这样的仗为什么不打!”于是两军开战,龙且与韩信隔着潍水布阵。于是韩信下令连夜赶制出一万多个口袋,口袋里装满了沙子,用这些口袋将潍水的上游堵住,带领一半军队从上游渡过河去,攻打龙且,然后假装战败,向后撤退。龙且果然大喜:“我原本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的人。”于是,龙且就渡过潍水追击韩信。韩信立即下令将堵塞潍水的沙袋移开,河水汹涌而至。当时,龙且的军队还有一半多没有渡过潍水,韩信便回军勐烈反击,杀死了楚军将领龙且。潍水东岸尚未渡过潍水的龙且余部,看见这种情况立即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一路追击败兵到了城阳,将楚军的士兵全部俘虏了。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终于平定了齐国。韩信派人上书给汉王说:“齐国是一个阴险狡诈,反复无常的国家,它南面与楚国交界,如果不在齐国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齐王来镇抚百姓,齐国的局势一定没办法稳定。为了巩固当前的局势,希望您能允许我暂时代理齐国的王。”当时,楚军正在荥阳加紧围困汉王,韩信的使者到达后,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如今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只盼你能来救我,你居然想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了汉王的脚,接着对汉王耳语说:“如今汉军处境十分危急,您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借此机会封他为王,好生待他,让他好好镇守齐国。否则的话,韩信很可能会叛变。”汉王也醒悟过来,又假装骂道:“大丈夫既然平定了诸侯,那就做真正的王好了,为什么要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汉王派张良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徵调韩信的军队来攻打楚军。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必:可信。】,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楚军已经失去了龙且,项王十分担心,于是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齐王韩信说:“天下人苦于秦朝的残暴统治,所以大家才合力攻打秦。秦覆灭以后,项王按照功劳分割领土,大家各自为王,士兵们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如今汉王又带领军队向东进军,侵犯、掠夺他人的封地,汉王在平定三秦之后,又率军出函谷关,四处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合力向东攻打楚国。汉王的意图十分明显,不吞并整个天下,他是不会罢休的,汉王贪心不足至如此地步,实在是太过分了。何况汉王本来就不值得信任,他自身曾经多次落到项王手中,是项王的怜悯才让他得以苟活,但是汉王一经脱身,就立即背弃盟约,再次攻打项王。他是这样一个不可亲近,不可信赖的人。如今即使您自认为和汉王有很深厚的交情,您替他全心全意地领兵作战,最后还是会被他所擒。您之所以能够保存性命到今天,就是因为项王还存在。现在刘、项二人争夺天下,胜败的关键,就取决于您了。如果您倾向西边,那么汉王就会取胜;如果您倾向东边,那么项王就会取胜。如果项王今天被汉王消灭,那么接下来要消灭的就是您了。既然您与项王原本就有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王,与楚军联和,然后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现在,您放弃了这个时机,一定会帮助汉王攻打楚王,一个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选择吗!”韩信辞谢说:“我当初在侍奉项王的时候,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侍从,所居职位不过是个手持战戟的侍卫,进言不被听从,计策不被采纳,所以我才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玺,授予我数万兵马,脱下他自己的衣服给我披上,将他吃的食物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得到如今这些东西。人家对我如此亲近、信任,我背叛他的话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即使一直到我死也不会改变想法。请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