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司马迁
    十年,张仪死。十一年,与秦武王会应。十二年,太子朝于秦。秦来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四年,秦来归武王后【秦来归武王后:秦武王死后,其异母弟公子稷依靠其母宣太后和其舅穰侯的支持继位,就是秦昭襄王,将其嫂武王后逐出秦国。武王后是魏女,故曰“来归”。】。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十七年,与秦会临晋。秦予我蒲反。十八年,与秦伐楚。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


    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哀王卒,子昭王立。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二年,与秦战,我不利。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芒卯以诈重。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为西帝,齐愍王为东帝,月余,皆复称王归帝。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


    十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愍王出亡。燕独入临菑。与秦王会西周。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到大梁,去。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陈。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厘王立。


    襄王十年(前309年),张仪去世。十一年(前308年),魏王和秦武王在应城举行会盟。十二年(前307年),魏太子前往秦国朝见。秦军前来攻打魏国的皮氏,未能夺取就撤兵了。十四年(前305年),秦国把秦武王的王后送回魏国。十六年(前303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蒲反、阳晋和封陵。十七年(前302年),魏王和秦王在临晋举行会盟。秦国把蒲反归还给魏国。十八年(前301年),魏国和秦国联合攻打楚国。二十一年(前298年),魏军和齐军、韩军在函谷关联合打败了秦军。


    襄王二十三年(前296年),秦国又把黄河以外的土地以及封陵归还给魏国,与魏国讲和。襄王去世,他的儿子昭王继立。


    昭王元年(前295年),秦军攻打并占领了魏国的襄城。二年(前294年),魏军和秦军作战,魏军形势不利。三年(前293年),魏国辅助韩国攻打秦国,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阙打败了我方二十四万大军。六年(前290年),魏国把黄河以东四百里的土地割让给秦国。芒卯因狡诈而被魏国重用。七年(前289年),秦军夺取魏国大小城邑共六十一处。八年(前288年),秦昭王称西帝,齐愍王称东帝,一个多月以后,又都重新称王收回帝号。九年(前287年),秦军攻占魏国新垣、曲阳的城池。


    昭王十年(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宋王在魏国的温地去世。十二年(前285年),魏国和秦、赵、韩、燕一起攻打齐国,在济西打败了齐军,齐愍王逃亡到国外。燕军单独攻入临菑。魏王和秦王在西周举行会盟。


    昭王十三年(前283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安城。军队来到大梁,很快又撤走了。十八年(前278年),秦军攻取了楚国的郢都,楚王把都城迁到了陈。


    昭王十九年(前277年),昭王去世,他的儿子安厘王继立。


    安厘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枭:类似今扑克牌中的大小王。】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九年,秦拔我怀。十年,秦太子外质于魏死。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旗【中旗:《战国策》作“中期”,秦国辩士。】冯【冯:通“凭”。】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湛【湛:同“沉”。】者三版。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安厘王元年(前276年),秦军攻占了魏国的两座城。二年(前275年),秦军又攻占了魏国的两座城,军队来到大梁城下,韩国派兵前来援救,魏国把温地割让给秦国以求和。三年(前274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四座城,斩杀了四万人。四年(前273年),秦军打败魏军和韩军、赵军,斩杀了十五万人,赶走了魏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求将南阳割让给秦国以求和。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秦国官爵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如今大王要让想获得魏国土地的人掌握着给魏国官爵的权利,让想要得到秦国官爵的人控制魏国土地,那么,魏国的土地不败尽,这样的事情就不会结束。况且用土地来服侍秦国,就好像是抱着干柴去救火,柴火不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魏王说:“那是当然,尽管如此,事情已经开始施行了,不能再更改了。”苏代回答说:“大王唯独看不见玩博戏的人之所以特别看重枭子,是因为有利就可以把对方的子吃掉,无利就会停下来。如今大王说‘事情已经开始施行,不能再更改了’,为什么大王运用智谋还比不上博戏时的用枭呢?”


    安厘王九年(前268年),秦军攻取了魏国的怀邑。十年(前267年),在魏国当人质的秦国太子去世。十一年(前266年),秦军攻占魏国的郪丘。


    秦昭王对左右大臣说:“如今的韩、魏和他们刚开始的时候相比,哪个阶段更强呢?”大臣们回答说:“不如刚开始的时候强大。”秦王说:“现在的如耳、魏齐和孟尝君、芒卯相比,哪两个人更贤能呢?”大臣们回答说:“如耳、魏齐不如孟尝君和芒卯。”秦王说:“用孟尝君和芒卯那样贤能的人,率领强大的韩国和魏国的联军来攻打秦国,还不能把我怎么样。现在让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疲弱的韩国和魏国的联军来攻打秦国,对我没什么办法是很明显的。”左右的大臣都说:“确实这样。”中旗双手搭在琴上回答说:“大王对天下的形势估计得有错误。当初晋国六卿掌握权力的时候,知氏是最强大的,他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还率领韩、魏的军队在晋阳包围了赵襄子,决开了晋水灌进晋阳城中,只剩下三版高就要把晋阳城淹没了。知伯巡察大水灌城的形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担任参乘。知伯说:‘我刚开始的时候还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现在知道了。’汾水可以淹灌魏都安邑,绛水可以淹灌韩都平阳。于是魏桓子趁机用臂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了一下碰魏桓子,两个人的肘和脚在车上接触,知氏的土地便被瓜分了,知伯也身死国亡,成为天下的笑柄。如今秦军虽然比较强大,但是也不会超过知氏;韩、魏虽然比较弱小,还是要比他们在晋阳城下的时候强大。现在正是他们互相用肘和脚暗中联合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把形势看得过于简单了!”于是秦王感到恐惧。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称东藩:自称是秦国东部的藩属之国。】,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与:可依赖的盟国。】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因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予王地,则王将奈何?故不若与先定割地,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袭:因袭。】赵之欲,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


    齐、楚两国相约一起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到秦国前去请求救援,到秦国的使臣络绎不绝,可是秦国的援军始终没有到来。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我请求前往西方去游说秦王,一定会让秦国的军队在我从秦国返回之前就出发。”魏王反复参拜,于是准备好车辆送他前往。唐雎来到秦国,入宫拜见秦王。秦王说:“老人家不辞辛苦地从远道来到秦国,真是太辛苦了!魏国前来请求救兵的使臣已经来了很多次了,我已经了解魏国形势的危急了。”唐雎回答说:“大王既然已经得知魏国形势危急却不派出救兵,我私下认为这说明出谋划策的臣子不负责任。魏国,是拥有万乘战车的大国,之所以面向西方侍奉秦国,自称东方藩属,并接受秦国赏赐的衣冠,春秋两季都向秦国进供祭品,是因为秦国的强大足以成为可依赖的盟国。如今齐、楚的军队已经在魏国的郊外会合,可是秦国的救兵却不出发,也就是仰赖魏国的形势还不太危急。如果让魏国的形势到了特别危急的时刻,它就会割地从而加入合纵集团,到那时大王您再去救援又有什么用呢?一定要等到危急的时候才去救援,这是失去东边一个作为藩属的魏国,同时增强了齐和楚两个敌国的做法,那么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于是秦昭王急忙发兵援救魏国。魏国最终恢复了安定。


    赵国国君派人对魏王说:“为我杀了范痤,我愿意献出七十里的土地。”魏王说:“好的。”于是魏王派遣官吏去抓捕范痤,包围了范痤的家但没有杀死他。范痤趁机爬上屋顶骑在了屋嵴上,对使臣说:“与其用死掉的范痤去作交易,不如用活着的范痤去作交易。如果把范痤死了,赵国不给大王土地,那么大王将怎么办呢?因此不如和赵国先划定割让的土地,然后再杀我。”魏王说:“好。”于是范痤给信陵君写信说:“范痤,是过去魏国被免职的宰相,赵国用割地的办法请魏王杀我而魏王竟然听从了,假如强秦也因袭赵国的要求,那么您将怎么办呢?”信陵君向魏王进谏,因而释放了范痤。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仇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群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山:指太行山。】逾河【河:指漳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阸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王之使者出过【过:错误。】而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诛之久矣。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听使者之恶之,随安陵氏而亡之,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国无害乎?


    魏王因为秦国曾经救过自己的缘故,想要和秦国亲近,攻打韩国,以便收回从前的土地。信陵君无忌对魏王说:


    秦国人和狄戎有相同的习俗,他们都有虎狼一样的心肠,贪婪暴戾,好利又不讲信用,不懂得礼义德行。一旦有利可图,连亲戚兄弟也不会顾及,就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们没有施舍厚恩,也不积大德。因此太后是秦王的母亲,却忧心而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劳没有人比他更大的了,然而竟然遭到驱逐;秦王的两个弟弟没有罪过,却一再被削夺各自的封地。他们的亲戚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仇敌之国呢?如今大王和秦国共同讨伐韩国就会更加接近秦国带来的灾祸,我感到非常困惑。大王不懂得这个道理就是不贤明,群臣没有向您来奏报就是不忠。


    如今韩国凭借一个女人来辅佐一个年幼且弱小的君主,国内发生很大的混乱,对外还要和秦魏的强兵作战,大王认为它还能避免灭亡吗?韩国灭亡,秦国就会拥有原来郑国的土地,和魏国的大梁相邻,大王认为还能安宁吗?大王想要得到从前的土地,如今就要凭借和强秦亲近,大王认为这样会有利吗?


    秦国并不是一个不会生事的国家,韩国灭亡以后一定会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就一定会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找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标就一定不会攻打楚国和赵国。这是为什么呢?假如翻越太行山,渡过漳河,途径韩国的上党去攻打强大的赵国,就是重复阏与的失败,秦国一定不会那么做的。假如取道河内,背对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滏水,和赵军在邯郸的郊外作战,就是重复知伯那样的灾祸,秦国也不敢这样做。攻打楚国,取道涉谷,行军三千里。去攻打冥阸要塞,要走的路非常远,所攻之处也很难,秦国也不会那样做。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秦军的右边是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城的郊外作战,秦国也不敢。因此说秦国一定不会攻打楚国和赵国,也不会攻打卫国和齐国。


    吕祖谦:“信陵君之谏,世家不载其从违,亦不书与秦同伐韩取故地,必以其言而止也。信陵之言,深切综练,识天下之大势。使魏能用其计,纠率楚赵竭力助韩,则韩不至失上党,赵不至败长平,六国不至为秦所吞矣。”


    韩国灭亡以后,秦国出兵之时,除了魏国就没有可以攻打的对象了。秦国本来就拥有怀邑、茅地、邢丘,修筑垝津城池逼近河内,河内的共城、汲邑一定会很危险;秦国拥有郑国的故地,得到垣雍城,决开荧泽的水淹灌大梁,大梁就一定会灭亡。大王的使臣出使秦朝错误地毁谤安陵氏,秦国很早就想诛杀他了。秦国的叶阳、昆阳和魏国的舞阳相邻,听任使臣说安陵氏的坏话,听任安陵氏被灭掉,秦军就会绕过舞阳的北面,从东面逼近许国的故地,这样南方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这对魏国来说难道没有危害吗?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秦桡【桡:同“挠”,使弯曲,喻使人屈服。】之以讲,识亡不听,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王速受楚赵之约,而挟韩之质以存韩,而求故地,韩必效之。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又:《战国纵横家书》作“无”。】与强秦邻之祸也。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天时:《战国策》与《战国纵横家书》皆作“大时”,就是大好时机的意思。】已。通韩上党于共、甯,使道安成,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向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憎恶韩国,不喜爱安陵氏是可以的,可是不忧虑秦国,不爱惜南方那就错了。从前,秦国地处河西,当时魏国的都城安邑距离大梁有千里之遥,有黄河和高山阻挡,有周和韩将它隔开。自从林乡一战直到如今,秦国七次攻打魏国,五次进入囿中,边境的城邑全部被攻陷,文台被毁,垂都被焚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捕猎尽,而国都接着便遭围困。秦军又长驱直入至大梁以北,东边一直打到陶、卫两城的郊外,北边一直打到平监。被秦国侵占的,包括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共有大县数十个,名都几百座。秦国在河西,魏国的都城距离大梁有一千里,然而祸患就已经这样了,更何况让秦国灭亡了韩国,拥有郑国的故地,没有黄河大山阻挡它,没有周和韩隔断它,距离大梁仅有一百里,祸患一定会由此开始。


    从前,诸侯间的合纵没有成功,是因为楚国和魏国对合纵表示怀疑,而韩国又不敢加入盟约。如今韩国遭受战乱的祸患已经有三年了,秦国强迫韩国屈服与它讲和,韩国知道自己要灭亡因而不肯服从秦国,送人质前往赵国,请求为天下诸侯率先进军和秦国进行死战。楚国、赵国一定会集结军队,他们都清楚秦国的贪欲是无穷的,除非将天下的各个诸侯国全部灭亡,令海内的人民都臣服于自己,否则必定不会罢休。正因为这样,我愿意辅助大夫用合纵的方法抗秦,大王应该尽快接受与楚国和赵国缔结盟约,挟持韩国的人质来保全韩国,然后再索取从前的土地,韩国一定会归还。这样,士兵和百姓可以不受劳苦就收回从前的土地,其功利要大过和秦国一起去攻打韩国,而且没有和强秦相邻的灾祸。


    保存韩国、安定魏国对天下都是有利的,这也是上天赐给大王的大好时机。开通共城、甯邑的道路连通韩国的上党,让这条路经过安成,商贾进入必须缴纳赋税,这就相当于魏国又让韩国把上党给我们做了重要的抵押。一旦有了这些税收,就足够令国家富足。韩国就一定会感激魏国、爱戴魏国、敬重魏国、畏惧魏国,韩国就一定不敢反抗魏国,这样韩国就相当于魏国的一个县。魏国得到韩国作为自己的县,卫、大梁、河外就一定会安定。如今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安陵就一定会危险,楚国、赵国被攻破以后,卫国和齐国都非常畏惧,天下的诸侯都会向西奔赴秦国前去朝见,而称臣的日子也不会有多久了。


    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蒙骜:秦国名将,蒙恬的祖父。】。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曰:“公孙喜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秦乃止增。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厘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愍王。信陵君无忌卒。景愍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卫徙野王。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十五年,景愍王卒,子王假立。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


    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安厘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军包围了邯郸,信陵君无忌假传王命抢夺了将军晋鄙的军队前去救援赵国,赵国得以保全。无忌因此留在赵国。二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


    安厘王三十年(前247年),无忌返回魏国,率领五国军队攻打秦国,在河外打败了秦军,赶走了秦国的将领蒙骜。魏国的太子增在秦国当人质,秦王大怒,想要囚禁魏太子增。有人替太子增向秦王进言说:“公孙喜本来对魏相说过‘请用魏军快速地去攻打秦国,秦王大怒,一定会囚禁太子增。魏王也会因此发怒,攻击秦国,秦国就一定会伤害太子增’。如今大王囚禁太子增,正中了公孙喜的计谋。因此不如厚待太子增而与魏国联合,以使齐国、韩国猜疑魏国。”秦王于是没有囚禁太子增。


    安厘王三十一年(前246年),秦王政刚刚即位。


    安厘王三十四年(前243年),安厘王去世,太子增继立,就是景愍王。同年,信陵君无忌去世。景愍王元年(前242年),秦军拔取魏国二十座城,将其作为秦国的东郡。二年(前241年),秦军拔取魏国的朝歌。同年,卫国迁都到野王。三年(前240年),秦军拔取魏国的汲邑。五年(前238年),秦军拔取魏国的垣地、蒲阳、衍邑。十五年(前228年),景愍王去世,他的儿子魏王假继立。魏王假元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结果被秦王发觉。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军用大水淹灌大梁城,俘虏魏王假,于是灭亡了魏国,将其变成秦国的郡县。


    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河沟:即鸿沟,魏国所修运河。】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


    太史公说:我曾到过大梁的旧城址,那里的人说:“秦军攻破大梁,引来鸿沟的水淹灌大梁,三个月以后城被毁坏,魏王请求投降,于是秦军灭了魏国。”议论的人都说魏国是因为不重用信陵君的缘故,国家逐渐削弱以致灭亡,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天意正是要让秦国平定海内,它的功业没有达成,魏国虽然得到像伊尹一样的贤臣的辅佐,又有什么用呢?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jué,从封姓为韩氏。


    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诛:清算。】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


    景公十一年,厥与郄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获逢丑父【逢丑父:齐顷公的车夫,在战场上化装成齐顷公,掩护齐顷公逃脱,自己被擒。】。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大业:大禹时人,赵氏的祖先,曾辅佐大禹治水。】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赵成季:赵衰,赵朔的祖父,“成季”为谥号。】之功,今后无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韩国的祖先与周天子是同姓,都姓姬。他的后代待奉晋国,得以被封在韩原,称韩武子。韩武子以后再传三世有韩厥,他跟从封地的名,称为韩氏。


    韩厥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时,晋国的司寇屠岸贾准备发动叛乱,要清算赵盾杀害灵公的罪行。当时赵盾已死,于是想要诛杀他的儿子赵朔。韩厥劝阻屠岸贾,屠岸贾没有听从。韩厥就去通知赵朔,让他逃跑。赵朔说:“您一定要让赵氏香火不断,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韩厥答应了他。等到屠岸贾诛杀赵氏家族的时候,韩厥称病没有离开家里。程婴、公孙杵臼藏起赵氏的孤儿赵武这件事,韩厥是知道的。


    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韩厥与郄克率领八百辆战车的兵力讨伐齐国,在鞍邑打败齐顷公,俘虏了逢丑父。于是,晋国设置六卿,而韩厥占据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景公生病,占卜结果说是大业的后代子孙中有不能申诉冤屈的人作怪。韩厥称赞赵衰的功劳,并说从今往后已经没有人来祭祀他,用这样的办法感动了景公。景公问道:“他还有后代吗?”韩厥于是便谈到赵武,景公便把赵氏原有的田邑重新给了赵武,让他延续赵氏的香火。


    晋悼公之七年,韩献子老【老:退休。】。献子卒,子宣子代。宣子徙居州。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贞子徙居平阳。


    贞子卒,子简子代。简子卒,子庄子代。庄子卒,子康子代。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益大,大于诸侯。


    康子卒,子武子代。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


    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二年,郑败我负黍。


    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


    晋悼公七年(前566年),韩献子退休。献子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宣子承袭父亲的爵位。宣子迁徙到州邑居住。


    晋平公十四年(前544年),吴国的季札出使晋国,他说:“晋国的政权最终会归给韩、魏、赵三家所有。”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韩宣子和赵、魏共同瓜分了祁氏、羊舌氏的十个县。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韩宣子与赵简子一起侵伐范氏、中行氏。宣子去世,他的儿子贞子承袭了爵位。贞子迁到平阳居住。


    韩贞子去世,他的儿子简子即位。韩简子去世,他的儿子庄子即位。韩庄子去世,他的儿子康子即位。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联手打败了知伯,瓜分了他的土地,他们三家的土地更大了,超过了当时晋国诸侯的土地。


    韩康子去世,他的儿子武子即位。武子二年(前423年),讨伐郑国,杀掉他们的国君幽公。十六年(前409年),韩武子去世,他的儿子景侯继立。


    韩景侯虔元年(前408年),攻打郑国,夺取雍丘。二年(前407年),郑军在负黍将打败韩军。


    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和赵、魏一同被列为诸侯。


    九年,郑围我阳翟。景侯卒,子列侯取立。


    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九年,秦伐我宜阳【宜阳:韩国早期都城,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是岁魏文侯卒。


    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郑反晋【晋:此指韩。】。九年,伐齐,至灵丘。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


    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九年,魏败我浍huì。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黄池。魏取朱。六年,伐东周,取陵观、邢丘。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