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青史尽成灰
大门关闭,王良璟回到王老太太的房间,王宁宏和王宁宣两个孩子站在门口,彻底都傻了,见到王良璟回来,突然扑上去,嚎啕痛哭。
“四叔,我们没娘了,我娘死了!”
“唉,造孽啊!”王良璟跺了跺脚,“你爹实在是太不像话了,你们两个只管在家里养身体,别的事情,四叔会想办法的。”
安慰两个小的,王良璟才到了王老太太的身边,失望地摇着头。
“老四,你二哥杀了崔氏,这个案子要怎么断?”
“太奶奶,据二伯所说,应该是误杀,只是他之前犯了罪,二罪归一,可就麻烦了。”王宁安抢先说道,生怕老太太又心软了。
今天王老太太无比开通,她只是无奈摆手,“老身已经不把他当成王家人了,只要不会影响你们就好。宁安,你过来点。”
王老太太枯瘦的手一面拉着王宁安,一面拉着王良璟,格外用力气。
“我错了啊,我当初以为读书明理,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重兴王家。可是老二他……算了,不说他了,不说了。”
王老太太激动道:“老四,宁安,王家以后就要看你们爷俩了,你们有什么打算?”
“让宁安说吧。”王良璟推给了儿子。
“太奶奶,包大人建议父亲去应征效用士,我认为是个机会,可以培植家丁部曲,只要有足够的实力,杀敌立功,终究有一天,我们王家会成为大宋最显赫的将门!”
王老太太眼中满是迷茫,“宁安,能行吗?”
“行!”王宁安笃定道:“养兵不难,关键就是一个钱字,我有办法替王家挣钱,挣很多很多钱,有了最好的装备,最好的训练,没有理由怕辽狗!”
王老太太看着神情坚定的父子俩,没有再泼冷水,反而温和一笑,“你们想好了,就去做吧。等着,我给你们拿一件东西。”
王老太太艰难起身,指了指床头的一个旧柜子。
“老四,你去搬开。”
王良璟遵命,搬开了黝黑的柜子,闪目看去,下面居然有个暗格,王良璟按照老太太的指示,掀开了木盖,从里面掏出了一个硬木箱子。
“打开!”
轻轻展开,里面的东西显露出来,王宁安闪目看去,里面是一面古旧的战旗,黄色的旗面,四周是通红的火焰,象征着炎宋王朝!
王良璟缓缓展开,一行斑驳的绣字出现在面前。
“大宋淄州刺史王!”
“是太爷爷的旗号?”王良璟惊呼道:“奶奶,当年你不是都给烧了吗?”
王老太太叹口气,抚摸着褪色的旗面,充满了爱惜。
“傻孩子,这是咱们家的根,奶奶怎么会烧了!”王老太太自嘲笑道:“以往我盼着老二他们读书应试,真没想到,竟是空欢喜一场,这就是命,王家人注定要在疆场上搏一个富贵。”
老太太紧紧抓着旗号,凶巴巴道:“老四,宁安,可别辱没了祖宗,就算老身到了地下,也不会放过你们的!”
第40章
弓箭社
眼下王良璟连个正式的效用士都不是,淄州刺史的旗号当然不敢打出来,不过却不妨碍他的好心情。
把旗号抱在怀里,哪怕过去了一个甲子,似乎你还能嗅到旗号上面的血腥味道,将军百战,捐躯赴国,男儿如铁,百死不悔……
整整一夜的功夫,王良璟心潮澎湃。到了第二天,王宁安爬起来了的时候,发现老爹已经早早在院子里练起了拳脚,发达却不夸张的肌肉,充满了力量感,细腰宽肩,长胳膊长腿,放在后世,老爹也是标准的模特身材,丝毫不要怀疑他身体里蕴含的力量,能够对拼宫分军,老爹绝对是十足的猛士!不惧生死的好汉子!
不过自古以来,被自己人害死的忠臣猛将,绝对远远多余死在敌人手里的。
武夫不缺勇气,缺的是脑子!
老祖宗王贵,还有杨无敌,就是死在了文官手里,死在了愚蠢的赵二手里!要想重兴王家,不光要有敢打敢拼的猛士,还要有聪明的头脑,能够趋利避害,不光要防着对面的敌人,还要小心着身后的猪队友……
这么有难度的事情,当然要交给自己来做了。
王宁安觉得自己任务太重了,担子太沉了,一定要养好精神,所以……翻身睡了个回笼觉。
差不多中午时分,王宁安才被老爹揪着耳朵,提了起来。
“堂堂男子汉,怎么把娘的绝招都学去了?”王宁安不情不愿嘟囔着,穿好了衣服,往外面看去,顿时吓了一跳,院子里黑压压的,都是人。
王宁安揉了揉眼睛,没错,足有四五十人啊!
“爹,你搞什么啊?”
王良璟捧着井水,洗了洗脸,得意笑道:“用你的话,这叫,叫人格魅力!大家伙听说要去当效用,都争抢着报名,足有四五十人哩!”
王良璟十分得意,王宁安脑袋却大了起来。人是不少,可有没有真本事啊?他们可不能要废物,再说了,这么多人也要管理起来才行,不然他们怎么会给王家卖命?
不用问,这些事情老爹统统没有想过,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王宁安毫不犹豫腹诽道,好在他有了想法之后,心里面拟好了章程。
简单洗漱之后,就把所有人都请到了一起。
一共三十几个汉子,最大的不到四十,最小的十六七岁的模样,每一个都肌肉扎实,筋骨强健,粗胳膊壮腿。
沧州不但民风剽悍,还是武术之乡。
这些汉子里面,一半是土塔村的,剩下都是其他村子的,多数都曾经上山打猎,身手不差。
他们听说王良璟得到了父母官的赏识,要投身军中,大家伙都过来探探口风,他们并不是都愿意当兵,但是打听一下,总没有坏处。
“效用士的好处很多,第一不用离家,每月只要去军营报道就可以,其他时间可以陪着家人,第二吗,效用士不需要刺字,也不用担心被人家视作贼配军。战时打仗立功,平时就是普通百姓,至于第三嘛,效用士的粮饷还算丰厚,朝廷会出一些,只是大头儿还要我们出,再有你们的武器盔甲,训练开销,也要我们家承担。”
王宁安把好处讲清楚,同时也是告诉大家伙,你们吃王家的,用王家的,就要听王家的话。
在场的汉子们不怎么在乎,吃谁的粮,就听谁的话,关键是开出的价码合适!
王宁安拉着老爹,算了一笔账,算完之后,爷俩都脑袋大了,王良璟干脆都打退堂鼓了,果然养兵不是说笑话,根本是在烧钱啊!
以普通禁军为例,基本俸禄各地稍有不同,甚至因为身高也会有差别,五尺八寸,差不多一米七左右,每月可以拿到1000文,五尺七寸就剩下700文,五尺六寸只有500文……以此类推,个子不够,连兵都当不上。
燕赵之地多伟岸大汉,老爹找来的这些人,普遍在五尺七八以上,甚至有五六个六尺多的,每个月一个人就要1000文。
别忙,还有其他的花销,一月要给一石七斗至两石的粮食,以沧州所在的河北东路来说,春衣要给绢两匹,布半匹,钱1000文,冬衣除了和春衣一样之外,还要加上12两棉花……总的折算下来,养一个禁军,一年要50贯,一个厢军一年30贯。按照米价折算,50贯差不多相当于8000到10000软妹币。
就算是后世不断提高士兵待遇,和宋代比起来,也是弱爆了!
这还只是日常开销而已,而且效用士的待遇要远超一般的禁军,再加上盔甲,马匹,药物,抚恤金……王良璟脑袋都大了三圈,低低声音道:“宁安,要不咱们放弃吧?”
“那怎么行?太奶奶可是把旗帜都给了咱们,硬着头皮也要做下去,难道还要对不起老祖宗?”
“可,可这也太多了!”王良璟不敢置信道:“宁安,你说折家,种家,他们养上千的部曲,要花多少钱啊?莫非他们有金山银山不成?”
“他们肯定有来钱的路子。”王宁安道:“折家和种家都是当地的大户,拥有无数的土地,他们手下的效用士其实多半都是佃农,给一点地租优惠,就能吸引年轻人给他们卖命。而且他们实力强,每逢打仗都有很多赏赐,缴获也不少,再有他们没准也学崔家那样,做走私生意,或者弄点私盐什么的。”
“那,那不是违背朝廷法度吗?”王良璟不信道。
“律法永远是个弱者准备的,人家世袭罔替,俨然土皇帝一枚,哪里还会在乎什么法度!”
成大事不拘小节,老爹还没转过弯,王宁安并不着急,坐上了那个位置,他会想明白的。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手上只有一座酒楼,每个月最多能赚100贯,只够养两个效用士。
“光有粮饷还不行,买盔甲,买武器,而且每年都要训练几个月,耽误了朝廷的徭役,我们还要出免役钱。”王良璟都快绝望了。
王宁安也不得不感叹,难怪看似巨大的漏洞,赵宋朝廷却不在乎,折家和种家都是异类当中的异类,想要复制他们的成功,实在是太难了。
不过越是困难,就越要迎难而上。
拿不出钱,不是还有其他东西吗?
……
“各位叔叔伯伯、诸位兄长,入选效用士是给大家伙谋一个出路,堂堂大丈夫,岂能老死在田间地头儿?我知道大家肩上都挑着一家人,不能脑门一热,就不管不顾,我这里有个设想,大家伙一起参详,看看成不成……”
王宁安提议先成立一个“弓箭社”,这可不是他的首创,在河北诸路,面对着辽国的强大压力,大宋朝廷鼓励百姓习武结社,保境安民,缉捕盗匪,弓箭社遍地开花,在沧州的其他村镇,就有弓箭社。
不过王宁安的弓箭社和其他人的不同,加入了弓箭社,成员就可以和王家签订约书,优先采购他们的粮食,而且王宁安还决定把敲猪的技巧告诉大家,扶助成员养猪致富。
作为交换,弓箭社的成员要在农闲时候,接受训练,表现优异者可以成为效用士,拿到丰厚的军饷待遇……
第41章
倒霉的王良珣
结社自保,平时练武,有危难的时候,大家伙共度难关,没有什么稀奇,人是社会动物,抱团取暖是本能。偏偏王宁安自作聪明,提出了养猪致富的主张,不少汉子都摇头了,他们七嘴八舌,把王宁安的计划喷的一无是处。
养猪需要买猪仔,需要饲料,有些人家都会养一两头猪,喂家里的残羹剩饭,一年到头,能长到一两百斤,杀了之后,换一点年货,剩下的留着过年,仅此而已。
想要多养,饲料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