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正文

3个月前 作者: 王国维
    五帝纪


    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山海经·海内经》注。〉


    朱氏右曾曰:《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郭璞</a>引此而释之曰:「乾芒卽韩流也,生帝顓頊。」璞意顓頊为黄帝曾孙,与《史记》以为黄帝孙者异。然《礼记·祭法》疎引张融曰:「孔子</a>刪书求史,记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若五帝当身相传,何得有元孙帝魁?」疎又引《春秋</a>命厤序》称:「炎帝</a>传八世,合五百二十歳;黄帝传十世,合一千五百二十歳;少昊传八世,五百歳。」次曰:「顓頊传九世,三百五十歳;次是帝嚳,传十四世,四百歳。」然则顓頊非黄帝孙,亦非黄帝曾孙,明矣!《水经》曰:「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注曰:「若水沿流,閒关蜀土,黄帝子昌意降居斯水,为诸侯焉。」今四川打箭炉厅西南二百八十里有鸦龙江,卽古若水,下流合金沙江。」


    帝王之崩曰「陟」。〈《韩昌黎集·黄陵庙碑》。〉


    王国维案:此昌黎隱括本书之语,非原文如是。


    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意林</a>·巻四·抱朴子</a>》。《御览·巻七十九》引《抱朴子》曰:「《汲中竹书》」云云,今《抱朴子》无此文。〉


    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顓頊。〈《路史</a>·后纪六》。《路史·后纪五》注:「《汲书》云:『左彻乃立顓帝。』〉


    朱氏右曾曰:案,黄帝之后尚有少昊金天氏。顓頊继少昊而登帝位,《左氏》有明证也,此与《史记》並略。金天一代,盖洪荒?古,传闻异词。陈氏曰:「《路史》当是引《博物志</a>》。」


    顓頊产伯鯀,是维居阳,居天穆之阳。〈《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朱氏右曾曰:《史记索隱》曰:「皇甫謐云:『鯀,顓頊之子,字熙。』《系本》亦以鯀为顓頊之子。……《汉书·律志》则据帝系云:『顓頊五代而生鯀。』案:鯀既仕尧,尧与舜代系悬殊,舜卽顓頊六代孙,则鯀非是顓頊之子,盖班氏之言尽得其实。」


    帝尧元年丙子。〈《隋书·律厤志》引《竹纪年》云:「尧元年丙子」。《路史·后记十一》。〉


    朱氏右曾曰:韩恰《纪年辨证》曰:「皇甫謐、邵康节、金仁山定为甲辰。」罗泌《路史》在戊寅,章俊卿《山堂考索</a>》在癸未,右曾案,《通鑑外纪》在戊辰,其论不一。又《竹书》作於魏人,去古较近,似可信也。古人不以甲子名歳,自王莽以下,书言:「始建国五年,歳在寿星,仓龙癸酉」,又云:「天凤七年,歳大大梁,仓龙庚辰」是始变古。原古人之法,以歳星定太歳之所舍。星有超辰,则太歳亦与倶超,故不可以甲子名歳也。东汉以来,歩厤家废超辰之法,乃以甲子纪年,以便推算,此「丙子」二字,疑荀勗、和嶠等所增也。《路史·后记》注:「《竹书》云:『尧元年丙子』,故隋袁象先云:『尧以景子受命,四十九年得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至仁夀甲子,凡八经上元。』」然考尧以戊寅卽位,四十七年始得天正甲子,是年冬至日在虚一度,为演纪之端。在位百年禪舜,舜五十年起戊午,自天正甲子至开元甲子,三千一年,日退三十八度,四千一百二十八分。日在斗十度,下至皇朝庆厤四年甲申,凡三千三百一十一年。日退四十二度,五千五十八分,是歳冬至在斗五度。以歳差考之,毎七十八年差一度。则尧甲子歳,日至在虚一度,于是中星皆正。皇甫謐、邵尧夫皆以尧为甲辰卽位、舜以壬午、尧在位七十载,皆误。


    尧有圣德,封於唐。梦攀天而上。


    朱氏右曾曰:《路史》曰:「始帝在唐,梦御龙以登云。」注云见《梦书》。


    后稷放帝朱於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史记·髙祖本纪》、《五帝本纪》正义两引倶作『帝子丹朱』。〉


    朱氏右曾曰:《尚书》逸篇曰:「丹朱不肖,舜使君丹渊为诸侯,故號曰丹朱。」《太平御览·巻六十三·丹水》《汉书·律厤志》称:「帝系曰:『陶唐氏让天下於虞,使子朱处於丹渊为诸侯。』」盖朱卽放,舜因封之也。《山海经》曰:「苍梧之山,帝舜葬於阳,帝丹朱葬於阴。」郭璞曰:「丹朱称帝者,犹汉山阳公死加献帝之諡也。」《括地志》曰:「丹朱故城在邓州内鄕县西南百二十里,去丹水二百歩。」《史记正义》内鄕县,今隶河南南阳府。


    又曰:《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引《竹书》云:「舜囚尧,復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亦见《路史·发挥五》注。《广弘明集</a>·巻十一》引《汲冢竹书》云:「舜放尧於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案,《史通</a>·杂説》引此以为《琐语》文,故不録,《路史》注以为《纪年》文,妄也。卽此可知,罗长源父子亦未见《纪年》古文也。又,苏鶚《汉书演义》引《竹书》云:「尧禪位后,为舜王之。舜禪位后,为禹王之。」案,此即咸邱蒙所谓「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之」意,盖亦《琐语》文。


    舜耕于歴。梦眉长与髮等。遂登庸。〈《鸿书》。郝氏《尚书正义》。〉


    命咎陶作刑。〈《北堂书钞·巻十七》。〉


    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靑龙生於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通鑑外纪·巻一》注。《路史·后纪十二》注,小异。〉


    朱氏右曾曰:韦昭《国语》注曰:「三苗,炎帝之后,诸侯也。尧舜之时,诛討有罪,废絶其世,不灭其国。所以歴代常存,屡不从化。」 《战国策》:「呉起云:『三苗氏德义不修,禹灭之。』」《墨子</a>·非攻下篇》:「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於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穀变化,民乃大振。髙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夏纪


    禹


    禹居阳城。〈《汉书·地理—志》注、《续汉书·郡国志》注。〉


    黄帝至禹,为世二十。〈《路史·发挥》三。〉


    王国维案:此亦罗长源隱括本书之语,非原文。


    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启


    启曰会。〈《路史·后纪》十三「启曰会」,注见《纪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晳</a>传》。《史通·疑古篇》《杂説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


    九年,舞九韶。〈《路史·后纪》十三注引「启登后九年舞九韶」。《大荒西经》注引「夏后开舞九招也」。〉


    二十五年,征西河。〈《北堂书钞》十三引「启征西河」四字。《路史·后纪》十三云「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


    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眞誥》十五。《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国维案:《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 「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二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鑑外纪》引皇甫謐曰:「启在位十年。」则《世纪》不得有「启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纪年》而误题《世纪》也。此与《眞誥》所引「启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纪年》启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大康


    大康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傅瓚曰:「《汲冢古文》大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乃失邦。〈《路史·后纪》十三注。〉


    羿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仲康


    相


    后相即位,居商丘。〈《太平御览》八十二。〉


    王国维案:《通鑑外纪》「相失国,居商丘」,盖亦本《纪年》。《通鑑地理通释 四》云:「商丘当作帝丘。」


    元年,征淮夷、畎夷。〈《后汉书·西羌传》引「后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纪》十三「征淮、畎」,注:「准夷、畎夷,《纪年》云元年。」〉


    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二年征风、黄夷」,注:「並《纪年》。」《后汉书·东夷传》注及《通鑑外纪》二均引「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通鑑外纪》二引「于」作「干」。〉


    相居斟灌。〈《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路史·后纪》十三引臣瓚所述《汲冢古文》。〉


    少康


    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此下有「献其乐舞」四字,疑渉帝发时事而误。〉


    杼


    帝宁宣居原,自原迁于老丘。〈《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御览》作「自迁于老丘」。《路史》注」宁「作「予」,「丘」作「王」。〉


    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九百九引「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路史·后纪》十三:「帝杼五歳,征东海,伐三寿」,注:「本作王寿,」《纪年》云:「夏伯杼子之东征,获狐九尾。」又《国名纪》己云:「后杼征东海,伐王寿。」〉


    芬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后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通鑑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御览》「芬」作「方」 ,又此下有「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十九字,郝兰皋曰:「疑本注文,误入正文也。」〉


    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荒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北堂书钞》八十九。《初学记》十三引「珪」作「璧」,「鸟」作「鱼」,无「命九东」三字。《太平御览》八十二引「荒」作「芒」,「鸟」作「鱼」,无「命九」二字。〈〉国维案:「九」字下或夺「夷」字,疑谓后芬时来御之九夷。〉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后芒陟,年五十八」。〉


    泄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东夷传》注。《通鑑外纪》二引「帝泄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下有「繇是服从」四字。〉


    二十一年〈陟〉〈《路史·后纪》十三注。〉


    不降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云:「《纪年》云六十九陟。」〉


    扃


    厪


    帝厪,一名胤甲。〈《太平御览》八十二。〉


    胤甲即位,居西河。〈《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八十二、《通鑑外纪》二。《开元占经》六引作「胤甲居西河」,《御览》四引作「胤甲居于河西」。〉


    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开元占经》六、《太平御览》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山海经》注无「天」字,《佔经》无「妖」「十」二字。《通鑑外纪》二引「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路史·后纪》十三:「胤甲在位四十歳,后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並照于东阳,其年胤甲陟。」注云:「以上《纪年》。」案《路史》此条或有增字。又《御览》四引「十日並出」下有「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十三字,则恐是注文也。〉


    孔甲


    昊


    后昊立三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发


    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帝敬发,一曰惠。」注曰:「见《纪年》。」〉


    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北堂书钞》八十二。《后汉书·东夷传》注、《御览》七百八十引均无「再保庸」以下七字,《通鑑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引亦同。《外纪》末句作「献其乐舞」乃改本书句,《路史》仍之。〉


    其子立为桀。〈《太平御览》八十二。〉


    桀


    居斟鄩。〈《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畎夷入居豳岐之间。〈《后汉书·西羌传》。案《西羌传》三代事多本《汲冢纪年》,而语有增损。〉


    后桀伐岷山,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a>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一百三十五。《艺文类聚》八十三引无末四句,《御览》八十二引无末二句。「后桀伐岷山」,《御览》八十二引作「后桀命扁伐山民,进女于桀二人」,《类聚》引作「岷山庄王女于桀二人」,《御览》八十二引作「山民女于桀二人,桀受二女」,《御览》八十二作「桀爱二人」。「琰」,《御览》引皆作「玉」。「刻其名」, 《类聚》及《御览》八十二引皆作「斵其名」,《北堂书钞》二十二亦引「斵苕华」三字。〉


    筑倾宫,饰瑶臺。〈《文选·呉都赋》注。《文选·东京赋》注引作「夏桀作琼宫、瑶臺,殫百姓之財」,《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桀倾宫,饰瑶臺,作琼室,立玉门」。〉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八百八十。《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六字。〉


    汤遂灭夏,桀逃南巣氏。〈《太平御览》八十二。〉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歳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八十二。《文选·六代论》注引「凡夏自禹至于桀十七王」十字,《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末二句,《通鑑外纪》二引「四百七十一年」六字,《路史·后纪》十三注:「《纪年》並穷、寒四百七十二年。」〉


    商纪


    汤


    汤有七名而九徵。〈《太平御览》八十三。〉


    外丙


    外丙胜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仲壬


    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咸有一德》疎、《通鑑外纪》三引《纪年》,《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杜《后序》,均作「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咸有一德》琉、《通鑑外纪》三。《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汲冢琐语》同,但无「于桐」二字,又「立」下有「四年」二字。〉


    大甲


    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成有一德》疎、《通鑑外纪》三。《外纪》「放大甲」作「于大甲」。《文选·豪士赋序》注引「大甲既出自桐杀伊尹」九字。〉〈十二年陟。〉〈《史记·鲁世家》索隱:「《纪年》大甲惟得十二年。」〉


    沃丁


    沃丁绚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庚


    小庚辨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甲


    小中髙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雍己


    雍己伷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大戊


    仲丁


    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囂。〈《太平御览》八十三。〉


    征于蓝夷。〈《后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


    外壬


    外壬居囂。〈《太平御览》八十三。〉


    河亶甲


    河亶甲整即位,自囂迁于相。〈《太平御览》八十三。〉


    征蓝夷,再征班方。〈《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乙


    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路史·国名纪》丁引「滕」作「胜」。〉


    祖辛


    开甲


    帝开甲逾即値,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丁


    祖丁即位,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


    南庚


    南庚更自庇迁于奄。〈《太平御览》八十三、《路史·国名纪》丁。〉


    阳甲


    阳甲即位,居奄。〈《太平御览》八十三。〉


    盘庚


    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太平御览》八十三。《水经·洹水注》引无「旬」字,《史记·项羽本纪》索隱、《殷本纪》正义均引作「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虚」,《尚书·盘庚》疎引「盘庚自奄迁于殷」七字,《路史·国名纪》丁引「旬」下有「即位」二字。〉


    殷代鄴南三十里。〈《尚书·盘庚》疎。《史记·项羽本纪》索隱引作「南去鄴三十里」,《殷本纪》正义引作「南去鄴四十里」。〉


    王国维案:此七字乃注文。


    自盘庚徙殷,至紂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记·段本纪》正义。案「七百」朱辑本改作「二百」,又下有「紂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別馆」二十三字,盖误以张守节释《史记》语为《纪年》本文也。〉


    王国维案:此亦注文,或张守节隱括本书之语。


    小辛


    小辛颂即位,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乙


    小乙敛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武丁


    祖庚


    祖庚曜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甲


    帝祖甲载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山海经·大荒北经》注。〉


    王国维案:「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纪年》繫之阳甲,乃有阳甲名和之説矣。


    冯辛


    冯辛先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庚丁


    庚丁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武乙


    武乙即位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三十四年,周王季歴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太平御览》八十三。〉


    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通鑑外纪》二引「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十字。〉


    大丁


    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后汉书·西羌传》注。《通鑑外纪》二「周人」作「周公季」。〉


    三年,洹水一日三絶。〈《太平御览》八十三。〉


    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后汉书·西羌传》注。《文选·典引》注引「式乙即位,周王季命为牧师」,与此异。〉


    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后汉书·西羌传》注。〉


    十一年,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后汉书·西羌传》注。〉


    文丁杀季歴。〈《晋书·束皙传》、《史通·疑古篇》《杂説篇》。《北堂书钞》四十一引《纪年》云「文丁杀周王」云云。〉


    帝乙


    帝乙居殷。〈《大平御览》八十三。〉


    二年,周人伐商。〈《大平御览》八十三。〉


    帝辛


    帝辛受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六年,周文王初禴于毕。〈《通鑑前编》。《唐书·暦志》「紂六祀,周文王初禴于毕」,虽不著所出,当本《纪年》。〉


    毕西于丰三十里。〈《汉书·刘向传》注。〉


    王国维案:此亦注文。


    殷紂作琼室,立玉门。〈《文选·东京赋》注及《呉都赋》注。〉


    天大曀。〈《开元占经》一百一引「帝辛受时天大曀」。〉


    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歳四百九十六年。〈《史记·殷本纪》集解。《文选·六代论》注引「殷自成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十四字,《通鑑外纪》二引「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十字。〉


    周纪


    武王


    十—年庚寅,周始伐商。〈《唐书·暦志》。〉


    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水经·淸水注》。〉


    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臺,遂分天之明。〈《水经·淇水注》。《初学记》二十四引「周武王亲禽受于南单之臺」十一字。〉


    武王年五十四。〈《路史·发挥》四。〉


    成王


    康王


    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太公吕望墓表》。〉


    晋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北堂书钞》十八。〉


    成康之世,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文选·贤良詔》注。《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十」下有「余」字。〉


    昭王


    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渉汉,遇大咒。〈《初学记》七。〉


    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初学记》七。《开元占经》一百一、《太平御览》九百七引无末句。〉


    昭王末年,夜淸,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反。〈《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四。《路史·发挥》三注引「淸」作「有」。〉


    穆王


    穆王元年,筑祇宫于南郑。〈《穆天子传》注。〉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晋书·束皙传》。〉


    穆王以下都于西郑。〈《汉书·地理志》注臣瓚曰云云,不言出何书,然其下所云郑桓公灭鄶居郑事皆出《纪年》,则此亦宜然。〉


    王国维案:上二条皆束皙、臣瓚隱括本书之语。据第二条则《纪年》穆王、共王、懿王元年,均当书「王即位居西郑」矣。


    穆王所居郑宫、春宫。〈《太平御览》一百七十三。《初学记》二十四引下四字。〉


    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騮马,是生緑耳。〈《穆天子传》注、《史记·秦本纪》集解。「騮马」集解引作「驪马」。〉


    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山海经·大荒北经》注。《穆天子传》注引「穆王北征,行积羽千里」九字。〉


    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王遂迁戎于太原。〈《穆天子传》注引「取其五王以东」六字,《后汉书·西羌传》:「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考《西羌传》前后文皆用《纪年》,此亦当隱括《纪年》语。〉


    十三年,西征,至于靑鸟之所憩。〈《艺文类聚》九十一。《山海经·西次三经》注引「穆王西征,至于靑鸟所解」十字。〉


    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见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鸟甹人。」〈《穆天子传》注。《艺文类聚》七引至「西王母止之」,《史记·周本纪》集解、《太平御览》三十八引至「见西王母」,又二书「西征」下均有「至」字。〉


    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山海经·西次三经》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引作「穆王五十七年」,然《穆传》注引「其年来见」,其年即承上文十七年,则《山海经》注所引衍一「五」字。〉


    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黿、鼉以为梁。〈《文选·恨赋》注。「三十七年」,《文选·江赋》注、《艺文类聚》九、《初学记》七、《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二、《通鑑外纪》三引同,《御览》三百五、《路史·国名纪》己均引作「四十七年」,《广韵》二十二元引作「十七年」 ,《御览》七十三引作「七年伐越」,《北堂书钞》一百十四引作「伐大越」,《类聚》九、《外纪》三引作「伐楚」,《御览》三百五引作「伐紂」,《路史·国名纪》己作「伐紆」,「紂」乃「紆」之讹,「叱」,《类聚》、《初学记》均引作「比」,《书钞》引作「驾」,《御览》七十三及三百五均引作「架」。《文选·江赋》注引作「叱」 ,与此同。〉


    穆王南征,君子为鹤,小人为飞鴞。〈敦煌唐写本《修文殿御览》残巻。〉


    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开元占经》四。《穆天子传》注引「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十三字。〉


    共王


    懿王


    懿王元年,天再旦丁于郑。〈《太平御览》二、《事类赋注》一。《开元占经》三引「懿王元年天再启」。〉


    孝王


    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倶冻。〈《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八引《史记》,案《史记》无此事,殆《纪年》文也。〉


    夷王


    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珪。〈《北堂书钞》三十一、《太平御览》八十四。〉


    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太平御览》八十四。《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作「三年致诸侯,翦齐哀公昴」。〉


    猎于桂林,得一犀牛。〈《太平御览》八百九十。〉


    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兪泉,获马千匹。〈《后汉书·西羌传》注见《纪年》。〉


    七年,冬雨雹,大如礪。〈《初学记》二、《太平御览》十四。〉


    厉王


    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后汉书·东夷传》。案此条章怀太子注不云出《纪年》,然范史四裔传三代事皆用《史记》及《纪年》修之,此条不见《史记》,当出《纪年》也。〉


    共伯和干王位。〈《史记·周本纪》索隱。《庄子·让王篇》释文引作「共伯和即于王位」。〉


    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厉王死,宣王立。〈《太平御览》八百九十七引《史记》,然《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宣王


    四年,使秦仲伐西戎,为戎所杀。〈《后汉书·西羌传》。〉


    秦无歴数,周世陪臣,自秦仲之前,初无年世之纪。〈《广弘明集》十一。〉


    王国维案:此亦注文。


    王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年,有兔舞镐。〈《太平御览》九百七。《初学记》二十九引作「宣王三年有兔舞镐」,《通鑑外纪》三作「三十年有兔舞于镐京」。〉


    〈三十一年,〉王师伐太原之戎,不克。〈《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三年,有马化为狐。〈《开元占经》一百十九。《佔经》作「周灵王三十三年」,「宣」「灵」形相近,字之误也。《御览》八百八十七、 《广韵》四十祃均引「周宣王时马化为狐」,《御览》九百九引「宣王时乌化为狐」''「乌」亦字误。〉


    〈三十六年, 〉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后汉书·西羌传》。〉


    戎人灭姜侯之邑。〈《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九年,〉王征申戎,破之。〈《后汉书·西羌传》。〉


    晋纪


    殤叔


    〈《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无诸国別,惟特记晋国,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隱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歳首,编年相次,晋国灭,独纪魏事。」案殤叔在位四年,其元年为周宣王四十四年,其四年为幽王元年,然则《竹书》以晋纪年,当自殤叔四年始。〉


    文侯


    〈元年,周〉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后汉书·西羌传》。〉


    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水经·洧水注》。案「同惠」疑「周厉」之讹。又《汉书·地理志》注引臣联瓚曰:「郑桓公寄奴与財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公之丘,是以为郑。」傅瓚亲校《竹书》,其言又与《洧水注》所引《纪年》略同,盖亦本《纪年》。然臣瓚以伐鄶为在幽王既败二年,《水经註》以为晋文侯二年,未知孰是。〉


    〈七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为太子。〈《太平御览》八十四。《御览》一百四十七引「幽王」下有「八年」二字,《左传·昭二十六年》疎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服」作「盘」。〉


    平王奔西申。〈《左传·昭二十六年》疎。〉


    〈九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十年,〉伯盘与幽王倶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並立。〈《左传·昭二十六年》疎。〉


    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记·周本纪》集解。《通鑑外纪》三引《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


    二十—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左传·昭二十六年》疎。〉


    昭侯


    孝侯


    曲沃庄伯


    晋庄伯元年,不雨雪。〈《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案《史记》无此语,又不以庄伯纪元,当出《纪年》也。〉


    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晋郊。〈《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


    八年,无云而雷。十月,庄伯以曲沃叛。〈《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


    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水经·澮水注》。《水经註》引此条不繫年,然首句与上条《御览》所引《史记》同,知在是年,又足证《御览》所引《史记》实《纪年》也。〉


    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水经·澮水注》。〉


    鲁隱公及郑庄公盟于姑蔑。〈《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据《后序》在庄伯十二年正月。〉


    武公


    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水经·河水注》。〉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庭乃返。〈《水经·涑水注》。〉


    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


    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


    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引作「九年戎人逆之郟」。〉


    〈十三年,〉楚及巴灭邓。〈《路史·国名纪》戊引「桓王十七年」云云。〉


    〈二十三年,〉齐襄公灭纪郱、鄑、郚。〈《史记·秦始皇</a>本纪》正义。〉


    二十九年,齐人歼于遂。〈《唐书·刘貺传》。〉


    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水经·汾水注》、《汉书·地理志》注。《文选·北征赋》注引「荀」作「郇」,「原氏黯」作「原点」。〉


    献公


    献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为蜮射人。〈《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太平御览》九百五十。〉


    〈十七年,〉衞懿公及赤翟战于泽洞。〈《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后序》云「洞」当为「泂」。〉


    郑弃其师。〈《唐书·刘貺传》。〉


    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衞,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春秋后序》引「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十一字,「下阳」《路史》注作「夏阳」。〉


    〈二十一年,〉重耳出奔。〈《史通·疑古篇》。〉


    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水经·涑水注》。〉


    惠公


    晋惠公二年,雨金。〈《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


    秦穆公〈十二年。〉取灵丘。〈《古文苑</a>》註一引王顺伯《诅楚文跋》。〉


    六年,秦穆公渉河伐晋。〈《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


    惠公见获。〈《史通·疑古篇》。〉


    〈十一月,〉陨石于宋五。〈《史通·惑经篇》。〉


    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渉自河曲。〈《水经·河水注》。〉 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軫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縶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水经·涑水注》。〉


    文公


    〈五年,〉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文公城荀。〈《汉书·地理志》注。《文选·北征赋》注引作「郇」。〉


    襄公


    晋襄公六年,洛絶于[氵向]。〈《水经·洛水注》。〉


    灵公


    成公


    景公


    〈十一年,〉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甗。〈《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厉公


    悼公


    平公


    昭公


    晋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龙门三里。〈《水经·河水注》。〉


    六年十二月,桃杏华。〈《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顷公


    定公


    晋定公六年,汉不见于天。〈《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五。〉


    十八年,靑虹见。〈《太平御览》十四。〉


    淇絶于旧衞。〈《水经·淇水注》。〉


    燕简公卒,次孝公立。〈《史记·燕世家》索隱:「王邵案《纪年》,筒公后次孝公,无献公。」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简公卒在是年。〉


    二十年,洛絶于周。〈《水经·洛水注》。〉


    二十五年,西山女子化为丈夫,与之妻,能生子。其年,郑一女而生四十人。〈《开元占经》一百十三。〉


    三十——年,城顿丘。〈《水经·淇水注》。〉


    〈三十五年,〉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水经·获水注》。〉


    出公


    晋出公五年,澮絶于梁。〈《水经·澮水注》。〉


    丹水三日絶不流。〈《水经·沁水注》。〉


    六年,齐、郑伐衞。〈《水经·济水注》。〉


    荀瑶城宅阳。〈《水经·济水注》。〉


    宅阳一名北宅。〈《史记·穰侯列传》正义。〉


    王国维案:此亦注文。


    十年十一月,于粤子句践卒,是为菼执,次鹿郢立。〈《史记·越世家》索隱。〉


    衞悼公卒于越。〈《史记·衞康叔世家》「悼公五年本」,索隱引《纪年》云:「四年卒于越。」据《左氏·哀二十六年传》,悼公四年,当晋出公十年。〉


    十二年,河絶于扈。〈《水经·河水注》。〉


    十三年,智伯瑶城髙梁。〈《水经·汾水注》。〉


    十六年,于粤子鹿郢卒,次不寿立。〈《史记·越世家》索隱引《纪年》「鹿郢立六年卒」。 〉


    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水经·巨马水注》、《初学记》八、《太平御览》六十四。〉


    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水经·洛木注》。〉


    燕孝公卒,次成侯载立。〈《史记·燕世家》:「孝公十二年,韩、赵、魏灭智伯,十五年,孝公卒。」索隱曰:「《纪年》智伯灭在成公三年。」又曰:「案《纪年》成侯名载。」今据此补。〉


    二十二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併其地。〈《史记·晋世家》:「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併其地。」索隱:「如《纪年》之説,乃出公二十二年事。」今据补。〉


    二十三年,出公奔楚,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史记·晋世家》素隱。〉


    敬公


    〈三年,〉于粤子不寿〈立十年。〉见杀,是谓盲姑,次朱句立。〈《史记·越世家》索隱。〉


    六年,魏文侯初立。〈《史记·晋世家》索隱引「敬公十八年,魏文侯初立。」案《魏世家》索隱引《纪年》,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由武侯卒年上推之,则文侯初立当在敬公六年,《索隱》作十八年,「十八」二字乃「六」字误离为二也。〉


    〈十一年,〉田庄子卒。〈《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纪年》:「齐宣公十二年田庄子卒。」案宣公十二年当晋敬十一年。〉


    〈十二年,〉田悼子立。〈《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


    燕成公〈十六年。〉卒,燕文公立。〈《史记·晋世家》索隱。〉


    幽公


    幽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水经·济水注》《太平寰宇记》曹州乘氏县下引作「幽公十三年」。〉


    七年,大旱,地长生盐。〈《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


    九年,丹水出,相反撃。〈《水经·沁水注》。〉


    十年九月,桃杏实。〈《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十二年,无云而雷。〈《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


    〈十四年,〉于粤子朱句〈二十四年。〉灭滕。〈《史记·越世家》索隱。〉


    燕文公〈二十四年。〉卒,简公立。〈《史记·燕世家》索隱。〉


    〈十五年,〉于粤子朱句〈三十五年。〉灭郯,〈《史记·越世家》索隱。〉 以郯子鴣归。 〈《水经·沂水注》。《水经註》引作「晋烈公四年,于越子朱句伐郯,以郯子鴣归」,系年与《索隱》不合。〉


    秦灵公卒。〈《史记·秦始皇本纪》「肃灵公」,索隱曰:「《纪年》及《系本》无「肃」字,立十年。」〉


    〈十七年,〉于粤子朱句〈三十七年。〉卒。〈《史记·越世家》索隱。〉


    十八年,晋夫人秦嬴贼公于髙寢之上。〈《史记·晋世家》索隱。〉


    烈公


    晋烈公元年,赵简子城泫氏。〈《水经·沁水注》。〉


    韩武子都平阳。〈《水经·汾水注》。〉


    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经·丹水注》、《路史·国名纪》己。〉


    四年,赵城平邑。〈《水经·河水注》、<初学记》八。〉


    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水经·河水注》。〉


    王国维案:田居思即《战国策》之田期思,《史记·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讹。《水经·济水注》引《纪年》作田期,《史记·田敬仲世家》引《纪年》谓之徐州子期。而据《济水注》,「齐田期伐我东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此时三家尚未分晋,赵不得有邯郸之称,疑《河水注》所引「晋烈公五年」或有误字也。


    〈六年,〉秦简公〈九年。〉卒,次敬公立。〈《史记·秦本纪》索隱。〉


    〈九年,〉三晋命邑为诸侯。〈《史记·燕世家》索隱。〉


    十年,齐田肦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


    十一年,田悼子卒,〈次田和立。〉 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廩丘叛于赵。田布围廩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廩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水经·瓠子水注》、《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引「齐宣公五十一年,公孙会以廩丘叛于赵」十五字,「次田和立」四字亦据索隱补。〉


    十二月,齐宣公薨。〈《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


    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水经·汶水注》。〉


    景子名虔。〈《史记·韩世家》索隱。〉


    王国维案:此司马贞据《纪年》为説,非原文。


    〈十五年,〉魏文侯〈五十年。〉卒。〈《史记·魏世家》索隱。〉


    〈十六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


    〈十八年,〉秦敬公〈十二年。〉卒。乃立惠公。〈《史记·秦本纪》索隱。〉


    二十二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今《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王国维案:《史记·晋世家》索隱引《纪年》,魏武侯以晋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卒年推之,则烈公当卒于是年。烈公既卒,明年太子喜出奔,立桓公,后二十年为三家所迁。是当时以桓公为未成君,故《纪年》用晋纪元盖讫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即魏武侯之八年,则以魏纪元矣。《御览》引晋烈公二十二年,知《纪年》用晋纪元讫于烈公之卒。《史记》索隱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无七年以前年数,知《纪年》以魏纪元自武侯八年后始矣。至《魏世家》索隱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缓,则惠成王元年之误也。説见后。


    魏纪


    武侯


    武侯十一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史记·魏世家》索隱。〉


    宋悼公〈十八年。〉卒。〈《史记·宋世家》索隱。〉


    〈十七年,〉于粤子翳〈三十三年。〉迁于呉。〈《史记·越世家》索隱。〉


    〈十八年,〉〈齐康公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


    〈二十年〉〈于粤子翳三十六年。〉七月,于粤太子诸咎弒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呉人立子错枝为君。〈《史记·越世家》索隱。〉


    〈二十一年,〉于粤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史记·越世家》索隱。〉


    齐田午就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


    王国维案:《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郯立,后十年齐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又据索隱引《纪年》,齐宣公薨与公孙会之叛同年。而据《水经·瓠子水注》引,则公孙会之叛在晋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则康公元年当为晋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当为魏武侯十八年,此事又后十年,当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隱又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又案《魏世家》索隱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成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讹。则桓公即田午。十八年当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当在是年矣。年代参错,未知孰是。


    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韩世家》索隱。〉


    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韩若山立。〈《史记·韩世家》索隱。《晋世家》索隱引「晋桓公十五年韩哀侯卒」。〉


    赵敬侯卒。〈《史记·晋世家》索隱引「晋桓公十五年赵敬候卒」。〉


    二十六年,武侯卒。〈《史记·魏世家》索隱。〉


    燕简公〈四十五年。〉卒。〈《史记·燕世家》索隱。〉


    梁惠成王


    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水经·浊漳水注》、《史记·晋世家》索隱。〉


    昼晦。〈《开元占经》一百一。〉


    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史记·魏世家》:「初武侯卒也,子莹与公中缓爭为太子。」索隱引《纪年》曰:「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云云。案武侯元年当作惠成王元年,据本文自明。《水经·沁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国名纪》己引同,惟「葵」作「鄈」,索隱引作「蔡」,乃字之误。〉


    鄴师败邯郸之师于平阳。〈《水经·浊漳水注》。〉


    二年,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水经·河水注》。〉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史记·魏世家》集解。〉


    三年,郑城邢丘。〈《水经·河水注》。〉


    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渭水注》。《太平寰宇记》雍州蓝田县引「惠王命秦子向为蓝田君」,《长安志》引作「梁惠成王命太子向为蓝田君」。〉


    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河水注》。〉


    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


    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水经·渠水注》。《汉书·髙帝纪》注臣瓚曰:「《汲冢古文》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史记·魏世家》集解、 《孟子</a>》正义皆引「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于粤寺区弟思弒其君莽安,次无顓立。〈《史记·越世家》索隱。〉


    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史记·魏世家》索隱。〉


    雨碧于郢。〈《太平御览》八百九、《广韵》二十二昔、《路史·发挥》一注。〉


    地忽长十丈有余,髙半尺。〈《太平御览》八百八十。〉


    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水经·浊漳水注》。〉


    雨黍于齐。〈《太平御览》八百四十二引「惠成王八年雨黍」七字,又八百七十七引全文作《史记》。〉


    雨骨于赤髀。〈《路史·发挥》一注。〉


    齐桓公〈十一年。〉弒其君母。〈《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


    九年,与邯郸楡次、阳邑。〈《水经·洞涡水注》。〉


    晋取泫氏。〈《太平御览》一百六十三、《太平寰宇记》泽州髙平县条、《路史·国名纪》己注。〉


    王会郑厘侯于巫沙。〈《水经·济水注》。〉


    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水经·渠水注》。〉


    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靑衣水来归。〈《水经·靑衣水注》。〉


    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戸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軹道,与郑鹿。〈《水经·河水注》。〉


    东周惠公杰薨。〈《史记·六国表》集解。〉


    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水经·济水注》。〉


    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河水注》。〉


    郑取屯留、尚子、涅。〈《水经·浊漳水注》。《太平寰宇记》潞州长子县下引「郑取屯留、长子」六字。〉


    十三年,王及郑厘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厘于郑。〈《水经·济水注》。〉


    齐威王立。〈《史记·魏世家》索隱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又《田敬仲世家》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 ,今据补。〉


    十四年,鲁共侯、宋桓侯、衞成侯、郑厘侯来朝。〈《史记·魏世家》索隱。〉


    于粤子无顓〈八年。〉薨,是为菼躅卯。〈《史记·越世家》索隱。〉


    十五年,鲁共侯来朝。〈《史记·六国表》集解。〉


    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史记·六国表》集解。〉


    遣將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太平寰宇记》郑州原武县下。〉


    郑筑长城自亥谷以南。〈《水经·济水注》:「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曰: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


    十六年,秦公孙壮帅师伐郑,围焦城,不克。〈《水经·渠水注》。〉


    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氏。〈《水经·渠水注》。〉


    邯郸伐衞,取漆富丘,城之。〈《水经·济水注》。〉


    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水经·鲍丘水注》。〉


    邯郸四曀,室坏多死。〈《开元占经》一百一引作周显王四年。〉


    十七年,宋景[善攴]、衞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水经·淮水注》。〉


    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史记·孙子呉起列传》索隱:「王劭案《纪年》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我桂陵,与此文异。」又《田敬仲世家》「田臣思」索隱:「《战国策》作田期思」,《纪年》谓之徐州子期。〉


    东周与郑髙都、利。〈《水经·伊水注》。〉


    郑厘侯来朝中阳。〈《水经·渠水注》。〉


    有一鹤三翔于郢市。〈敦煌唐写本《修文殿御览》残巻。〉


    十八年,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水经·淮水注》。〉


    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水经·淮水注》。〉


    王会齐、宋之围。〈《水经·淮水注》。〉


    赵败魏桂陵。〈《史记·魏世家》索隱。〉


    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水经·沁水注》。〉


    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水经·汶水注》。《史记·苏秦传》正义引「齐」下有「湣王」二字。〉


    〈二十四年,〉楚伐徐州。〈《史记·越世家》索隱。〉


    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絶于汾。〈《水经·汾水注》。〉


    二十六年,败韩马陵。〈《史记·魏世家》索隱。〉


    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肦败梁马陵。〈《史记·孙子呉起列传》索隱。案《魏世家》索隱引「二十八年与齐田肦战于马陵」,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周正为二十八年二月,是《魏世家》索隱已改算为周正也。《田敬仲世家》索隱引「齐威王十四年田肦伐梁战马陵」,考《纪年》齐威王以梁惠王十三年立,至此正得十四年。〉


    二十八年,穰苴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通逋。〈《水经·渠水注》。〉


    二十九年五月,齐田肦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水经·泗水注》。《史记·魏世家》索隱引作「二十九年五月齐田肦伐我东鄙」。〉


    九月,秦衞鞅伐我西鄙。〈《史记·魏世家》索隱。《商君列传》索隱引无月。〉


    十月,邯郸伐我北鄙。〈《史记·魏世家》索隱。〉


    王攻衞鞅,我师败绩。〈《史记·魏世家》索隱。〉


    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史记·六国表》惠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年会诸侯于泽,徐广曰:「《纪年》作逢泽。」《水经·渠水注》引徐説略同。〉


    二十年城济阳。〈《水经·济水注》。〉


    秦封衞鞅于鄔,故名曰商。〈《水经·浊漳水注》、《路史·国名纪》己。《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作「衞鞅封于鄡」。〉


    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经·渠水注》。〉


    邳迁于薛,改名徐州。〈《水经·泗水注》。《史记·鲁世家》索隱引「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孟尝君列传》正义引「梁惠王三十年下邳迁于薛,改名徐州」,「三十」下夺「一」字。〉


    〈三十二年,〉与秦战岸门。〈《史记·秦本纪》索隱。此年据《史记·六国表》补。〉


    三十六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


    一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二年,〉郑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史记·韩世家》索隱。〉


    〈九年,郑〉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郑宣王朝梁。〈《史记·韩世家》索隱。〉


    〈十年,〉齐田肦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


    〈朱氏右曾曰:此事《水经註》引作晋烈公十年,索隱云《纪年》败韩举当韩威王 八年,计相距七十八歳,不应有两田肦、两韩举。考《赵世家》云:「肃侯二十三年, 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肃侯元年当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后元十年,为肃侯 之二十五年,盖《赵世家》误「五」为「三」,《水经註》误「惠成后元十年」为「晋 烈公十年」也。至《韩世家》以韩举为韩將,则更舛矣。 〉 十一年,〈会韩威侯、齐威王于〉平阿。〈《史记·孟尝君列传》:「田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索隱曰:「《纪年》当惠王之后元十一年,作平阿。但齐之威、宣二王文舛互不同也。」案韩昭侯《纪年》亦当作韩威侯。〉


    十三年,会齐威王于甄。〈《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隱。〉


    四月,齐威王封田婴于薛。十月,齐城薛。〈《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隱。〉


    婴初封彭城。〈《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隱。〉


    王国维案:此司马贞据《纪年》为説,非本文。


    十四年,薛子婴来朝。〈《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隱。〉


    十五年,齐威王薨。〈《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隱。〉


    十六年,惠成王卒。〈《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今王


    〈四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髙平。〈《水经·济水注》引无年,《史记·赵世家》集解:「徐广曰:《纪年》云魏襄王四年改河阳曰河雍,向曰髙平。」据此补。又《秦本纪》集解:「徐广曰:《汲冢纪年》云魏哀王二十四年改宜阳曰河雍,向曰髙平。」案《纪年》终于今王二十年,不得有二十四年,「二十」字衍。〉


    碧阳君之诸御产二龙。〈《开元占经》一百十三。〉


    〈五年,〉燕子之杀公子平。〈《史记·燕世家》索隱。〉


    齐人禽子之而醢其身。〈《史记·燕世家》集解。〉


    赵立燕公子职。〈《史记·六国表》集解。《赵世家》: 「赵召燕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集解:「徐广曰:《纪年》亦云尔。」〉


    六年,秦取我焦。〈《路史·国名纪》己。〉


    齐地暴长,长丈余,髙一尺。〈《太平御览》八百八十引作周隱王二年。〉 七年,韩明帅师伐襄丘。〈《水经·济水注》。〉


    秦王来见于蒲坂关。〈《水经·河水注》。〉


    四月,越王使公孙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水经·河水注》。〉


    齐宣王〈八年。〉杀其王后。〈《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隱。〉


    楚景翠围雍氏。〈《史记·韩世家》集解。〉


    秦助韩,共败楚屈丐。〈《史记·韩世家》集解。〉


    韩宣王卒。〈《史记·韩世家》集解。〉


    齐、宋围煮枣。〈《史记·韩世家》集解。〉


    八年,翟章伐衞。〈《史记·魏世家》索隱。〉


    秦楮里疾围蒲不克,而秦惠王薨。〈《史记·樗里子列传》索隱。本不繫年,以秦惠王薨年考之列此。〉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经·洛水注》。〉


    五月,张仪卒。〈《史记·韩世家》及《张仪传》索隱。〉


    楚庶章帅师来会我,次于襄丘。〈《水经·济水注》。〉


    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水经·济水注》。〉


    十二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围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水经·汾水注》。〉


    十三年,城皮氏。〈《水经·汾水注》。〉


    〈十四年,〉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史记·穰侯传》索隱。〉


    〈十六年,秦拔我蒲坂、〉 晋阳、封谷。〈《史记·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阳晋、封陵。」索隱曰:「《纪年》作晋阳、封谷。」〉


    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將军、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水经·河水注》。〉


    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水经·济水注》。〉


    楚入雍氏,楚人败。〈《史记·韩世家》集解。〉


    二十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今王终二十年。」〉


    附 无年世可繫者


    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水经·洛水注》。〉


    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主甲微假帅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河伯僕牛。〈《山海经·大荒东经》注:「河伯、僕牛皆人姓名,见《纪年》」。〉


    不窋之晜孙。〈《尔雅·释亲》注。〉


    应。〈《水经·滍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瓚曰:「《汲冢古文》殷时已有应国。」〉


    留昆。〈《穆天子传》注:「留昆国见《纪年》。」〉


    盟于大室。〈《北堂书钞》二十二。〉


    执我行人。〈《史通·惑经篇》。〉


    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水经·泚水注》。〉


    宋大水,丹水壅不流。〈《水经·获水注》。〉


    子南弥牟。〈《史记·周本纪》集解、《水经·汝水注》、《汉书·武帝纪》注皆引臣瓚曰:「《汲冢古文》谓衞將军文子</a>为子南弥牟。」 〉


    子南劲朝于衞,后惠成王如衞,命子南为侯。〈《史记·周本纪》集解、《水经·汝水注》、《汉书·武帝纪》注。〉


    梁惠王废逢忌之藪以赐民。〈《左传·哀十一年》疎。《汉书·地理志》注引「废」作「发」。〉


    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水经·涑水注》。〉


    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水经·沁水注》、《路史·国名纪》丁。《太平寰宇记》怀州下引「秦师伐郑,至于怀、殷」。〉


    宋桓侯璧兵。〈《史记·宋世家》「闢公闢兵」,索隱曰:「《纪年》作桓侯璧兵。」〉


    宋剔成肝废其君璧而自立。〈《史记·宋世家》索隱。〉


    纺子。〈《太平寰宇记》赵州髙邑县下「《史记》云''赵敬肃侯救燕,燕与中山公战于房子,惠文王四年城之''是也,《竹书纪年》作纺子。 」〉


    衞孝襄侯。〈《史记·衞康叔世家》索隱:「乐资据《纪年》以嗣君即孝襄侯。」〉


    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水经·滱水注》。〉


    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水经·滱水注》。〉


    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戸邦郛。〈《水经·丹水注》。〉


    孙何取?阳。〈《水经·潁水注》。〉


    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取纶氏。〈《水经·伊水注》、《后汉书·黄琼传》注、《路史·后纪》十三。〉


    秦胡苏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胡苏于酸水。〈《水经·济水注》。〉


    翟章救郑,次子南屈。〈《水经·河水注》、《汉书·地理志》注。〉


    魏章帅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水经·汝水注》。〉


    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水经·渠水注》、《左传·定九年》疎。〉


    救山塞,集胥口。〈《史记·苏秦传》集解。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