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试考一
3个月前 作者: 王世贞
国家初起,右武,其于文事,亦不数数焉,大要各以其途进。然庚戌诏,见天子意在矣。百余年来,日以益重,非从此出者,多见摈异途,不辄当要津,此岂一朝一夕哉!作《科试考》。
初设科举条格诏: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成周之制,取材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俗淳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汉唐及宋,科举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词章之学,而未求六艺之全。至于前元,依古设科,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之官每纳奔竞之人,辛勤岁月,辄窃仕禄,所得资品,或居士人之上。怀材抱德之贤耻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起,风俗之弊,一至于此。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君子而用之。自洪武三年八月为始,特设科举,以取怀材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其中选者,朕将亲策于廷,观其学识,品其高下,而任之以官。果有材学出众者,待以显擢。使中行文武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毋得与官。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
一、乡试、会试文字程序。
第一场,试《五经</a>》义,各试本经一道。不拘旧格,惟务经旨通畅,限五百字以上。《易》程朱氏注、古注疏,《书》蔡氏《传》、古注疏,《诗》朱氏《传》、古注疏,《春秋</a>》左氏、公羊、榖梁、胡氏、张洽《传》,《礼记</a>》古注疏。《四书</a>》义一道,限三百字以上。
第二场,试礼乐论,限三百字以上。诏诰表笺。
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惟务直述,不尚文藻,限一千字以上。
第三场毕后十日面试,骑观其驰骤便捷,射观其中数多寡,书观其笔画端楷,律观其讲解详审。
殿试,时务策一道,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一、出身。
第一甲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一十七名,正七品,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八十名,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
一、乡试。各省并直隶府州等处,通选五百名为率。人材众多去处,不拘额数。若人材未备不及数者,从实充贡。
河南省四十名,山东省四十名,山西省四十名,陜西省四十名,北平省四十名,福建省四十名,江西省四十名,浙江省四十名,湖广省四十名,广西省二十五名,在京乡试直隶府州一百名。
一、会试额取一百名。
一、高丽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
一、开试日期。
乡试,八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会试,次年二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殿试,三月初三日。
一、三年一次开试。
一、于洪武三年乡试,洪武四年会试。
一、各省自行乡试,其直隶府州赴京乡试。凡举,各具籍贯、年甲、三代、本姓。乡里举保,州县申行省印卷。乡试中者,行省咨解中书省,判送礼部印卷会试。
一、仕宦已入流品,及曾于前元登科并曾仕宦者,不许应试。其余各色人民并流寓各处者,一体应试。
一、有过罢闲人吏、娼优之人,并不得应试。
一、应举不第之人,不许諠闹,摭拾考官及擅击登闻鼔,违者究治。
一、凡试官,不得将弟男子侄亲属狥私取中,违者许赴省台指实陈告。
一、科举取士,务得全材。但恐开设之初,骑射书算未能徧习,除今科免试外,候二年之后,须要兼全,方许中选。
於戏!设科取士,期必得乎全材。任官惟能,庶可成于治道。咨尔有众,体朕至怀。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按洪武三年庚戌始开科,就试者乡举士百二十三人,中式者七十二人。主试则御史中丞刘基</a>、治书侍御史秦裕伯,同考则翰林侍读学士詹同、弘文馆学士睢稼、起居注乐韶凤、尚宝丞吴潜、国史编修宋濂</a>,而序录出于濂。中式士未及会试,悉授官。
四年,京畿乡试,兵部尚书</a>吴琳、国子司业宋濂。濂仍为序。寻合诸省之士会试,凡二百人,中式者百二十人。知贡举官,特进中书省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左丞相胡惟庸。主文,礼部尚书陶凯、前翰林侍讲学士潘庭坚。考试,翰林侍读学士詹同、国子司业宋濂、吏部员外郎原本、前贡士鲍恂、掌院吏部右侍郎顾贞。监试,御史孔希鲁、宋圭。提调兼印卷,礼部尚书杨训文。同印卷,中书左司郎中孙煜祖。提调,礼部侍郎秦文绎、礼部主事姜渐。受卷,吏部主事林光弼。弥封,兵部主事许方。誊录,苏州教授贡颖之。对读,翰林应奉文字唐肃、礼部主事张孟兼</a>。此外又有监门、搜检、巡绰镇抚,供给主事及掌行科举文字省掾令史,供给、奏差等官。廷试,总调则前汪广洋、胡惟庸。读卷,祭酒魏观、博士孙吾与给事中李顾、修撰王僎。监试,御史马贯、徐汝舟。掌卷,工部员外郎牛谅。受卷,工部主事周寅。弥封,秘书监丞陶谊。对读,尚寳丞魏潜、编修蔡玄。提调,前陶凯、杨训文。以官品考之,尚书、祭酒正三品,侍郎、侍读学士正四品,给事中从四品,左司郎中、司业正五品,员外正六品,主事、应奉、修撰正七品,编修、秘书正八品。
是岁取中俞友仁等。廷试,赐吴伯宗、郭翀、吴公达俱及第。状元授员外郎,余及出身俱授主事,同出身授县丞。会元亦授县丞。高丽生入试者三人,唯金涛登三甲第五,授东昌府安丘县丞,余皆不第。三人俱以不通华言,请还本国。诏厚给道里费,遣舟送之。涛寻为其国相。儒籍中者六十三人。
六年,谕中书省臣:“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词若可有为,及试用之,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甚寡。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今各处科举,宜暂停罢,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是年遂诏天下举人罢会试。正月初八日,河南解额内选四名,第一人张唯,年二十七;其次王辉,年二十八;李端,年二十一;张翀,年二十七。二十三日,山东解额内选五名,第一人王琏,年二十三;其次张凤,年二十八;任敬,年二十六;陈敏,年二十三;马亮,年二十五。皆拜翰林编修。又选国子监蒋学、方征、彭通、宋善、王惟吉、邹杰等拜给事中,于文华堂肄业,命太子赞善大夫宋濂、太子正字桂彦良分教之。
十七年三月戊戌朔,命礼部颁行科举程序。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举人不拘额数,从实充贡。乡试,八月初九日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许各减一道。《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诗》主朱子《集传》,《易》主程、朱《传》、《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榖梁、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十二日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十五日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未能者许减其二,俱三百字以上。次年礼部会试,以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为三场,所考文字与乡试同。乡试,直隶府州县则于应天府,在外府州县则于各布政司。其举人,则国子学生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皆由有司申举性资敦厚、文行可称者应之。其学校训导专教【生】徒,及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与居父母丧者,并不许入试。其中式者,官给廪传,送礼部会试。考试官皆访经明公正之士,官出币帛,先期敦聘。主文考试官二人,文币各二表里。同考试官,乡试四人,会试八人,文币各一表里。提调官,在内,乡试应天府官一人,会试礼部官一人;在外,布政司官一人。监试官,在内,监察御史二人;在外,按察司官二人。供给官,在内,应天府官一人;在外,府官一人。收掌试卷官一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皆择居官之清慎者充之。巡绰监门、搜检、怀挟官四人,在内从都督府委官,在外从守御官委官。凡供用笔札饮食之属,皆官给之。举人试卷自备,每场草卷、正卷各用纸十二幅,首书三代、姓名及其籍贯、年甲、所习经书,在内赴应天府、在外赴布政司印卷。会试、殿试赴礼部印卷。试之日,黎明,举人入场。每人用军一人守之,禁讲问代冒。至晚纳卷,未毕者给烛三枝。文字回避御名、庙讳,及不许自叙门地。弥封者编号作三合字。誊录者用朱,考试官用墨,以防欺伪。其会试中式者,三月朔日赴殿试。
是秋九月,应天府奏中式者廖孟瞻等二百二十九人。按《双槐岁抄》云:“内多国子生,上悦,命有司出榜原籍旌之。”
十八年乙丑会试,命待诏朱善、前典籍聂铉为考试官,取黄子澄第一,练子宁次之,花纶又次之。纶,浙江解元也。及廷试,纶第一,子宁次之,子澄又次之。既启封,上自以梦故,用丁显为状元,子宁如故,纶第三,抑子澄三甲为庶吉士。然三人俱授修撰。亡何,亦擢子澄为修撰云。见刻丁显策者,仅三百字,称上为“上位”,余多不成语。《实录》云:“赐二甲进士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李震为承敕郎,陈广为中书舍人。三甲危瓛为卫府纪善,李鸣冈为潭府奉祠正,杨靖为吏科庶吉士,黄耕为承敕郎,蹇瑢等为中书舍人,邹仲实为国子助教。其诸进士观政翰林院、承敕监、近侍衙门者,采《书经</a>》‘庶常吉士’之义,俱称庶吉士,六部俱称进士。”
是岁,沈溍、杨靖咸受上知,不两岁至兵、刑部尚书,而皆不克终。蹇瑢改名义,授中书舍人,满九载,溍、靖死后,始进官,而为吏部尚书者三十四年。俞宪《登科考》名姓次序俱以《会试录》为准,然不载杨靖、蹇瑢,其脱略可知矣。
二十一年戊辰会试,命翰林院编修苏伯衡、李叔荆为考试官,取中施显等。廷试,擢任亨泰第一,命有司于襄阳建状元坊以旌之。亨泰甚被上宠任,每召议,手书“襄阳任”而不名。后自礼书</a>谪御史,不知所终。第二人卓敬,第三人卢原质。原质,方孝孺</a>之姑子,十年而为太常少卿。
按是岁解缙</a>年十九,中三甲进士。考《年谱》、《志铭》,俱云改中书庶吉士,与姊夫黄金华同。而《实录》内绝不载其事。《实录》为缙总裁,岂应删略至此?盖缙得罪后,以重修故去之耳。《题名记》:卢原质、卓敬以死难,磨去不存。
二十三年庚午,赐应天府考试官傅箕、苏伯衡、谢南、毛瀚钞各十锭。中式举人黄文史等五十人各二锭。其监生、生员试不中者钞二贯,且谕以进学之方,俾无怠无忽。
二十四年辛未,天下会试者六百六十人,取中许观等三十一人。廷试,仍赐许观第一,时年二十八。张显宗次之,吴言信又次之。上以连科状元出太学,召祭酒宋讷面褒焉。
是岁,复擢下第举人张孟镛等为主事。
二十七年甲戌,取中彭德等。廷试,赐张信及第。信,定海人,为侍读,后坐以教韩王冩杜诗含讥刺,及策稿削御制二语,得罪。后坐考试事诛。彭亦坐事除名。
三十年丁丑会试,命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宋琮等五十一人。廷试,赐闽县陈?为首,吉安尹昌隆、会稽刘谔次之。时大江以北无登第者,下第诸生上疏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于是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黄章、纪善周衡、萧揖及、昌隆、谔,人各阅十卷。或言刘、白嘱信等以陋卷进呈。上益怒,亲赐策问,擢韩克忠、王恕、焦胜等六十一人及第有差,授第一名韩克忠为翰林修撰,第二名王恕为编修,第三名焦胜为行人司副,进士陈性善为行人,陈诚为检讨。考信等,俱磔杀之。三吾以老戍,、谔安置威虏。唯赦戴彝、尹昌隆。、谔取回,为司宾司仪署丞,复杀之。宋琮拜御史,后以检讨掌助教致仕。
建文二年己卯,命文学博士方孝孺、太常少卿高巽志(三)【主】应天试,取中刘政等。政后以兵变不食死。
三年庚辰(命)会试,【命】礼部左侍郎兼学士董伦、太常少卿高巽志为考试官,取中吴溥等。王(良)【艮】策第一,以貌不及胡广</a>,又广策多斥亲藩,遂擢广第一,改名靖。(良)【艮】为第二。是岁得人最盛,如胡及二杨、胡濙</a>,俱登显要,为时名臣。而(良)【艮】能狥节,尤可重也。
命礼部乙榜举人署教谕、训导事者,给俸三年,入礼部试。试中,计所教人得中乡试,就进士出身资格递升一级,否从本级。其下第而所教人中乡试者,与实授。九年通考称职、平常、不称职黜陟,否仍署职,减俸十之五。乙榜年未三十不愿署教者听。
永乐二年甲申会试,命侍读学士解缙、侍读黄淮为考试官,取礼乐制度为问,欲以求博洽之士,唯曾棨卷记独详。上喜,御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尚资启沃,惟良显哉!”第二、第三人周述、周孟简,从昆季也,亦皆有御批褒许之辞,至谓“兄弟齐名,古今罕比”,授修撰、编修等官。仍于二甲择文学优长杨相等五十一人,及善书汤流等十人,俱改翰林庶吉士进学。赐棨与述、孟简罗衣各一袭。五月,擢庶吉士杜钦、王惟正、郑庆为户科给事中,周玉、罗亨信、张(伺)【侗】为工科给事中。又命翰林院试下第举人张钦等六十一人,召见,皆赐冠带,命于国子监进学,以俟后科,且勉以立志,谓:“尔等学已有根,但更百尺竿头进步尔。后科第一甲人,有不在尔曹者乎?”至次年正月,复命学士缙等,庶吉士杨相、刘子</a>钦、彭汝器、王英、王直、余鼎、章敞、王训、柴广敬、王道、熊直、陈敬宗、沈升、洪顺、章朴、俞学夔、罗汝敬、卢翰、汤流、李时勉、段民、倪惟哲、袁天禄、吾绅、杨勉及棨等二十八人,于文渊阁肄业,时人谓之二十八宿。进士周忱自陈年少,愿进学。上喜曰:“有志之士也。”命增入之。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给朝暮膳,礼部月给膏烛钞,人三锭,工部择近第宅居止。是岁人知选二十八人,不知初为六十一人也。
是科自曾棨等三名外,得留者仅王英、王直二人。而至八座者,亦仅二王及周忱耳。陈敬宗、李时勉皆已授官而复入者。
三年乙酉,翰林院学士王景、侍读学士王达主应天试。
四年丙戌,命翰林院侍读学士王达、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编修杨溥为考试官,取中朱缙等。廷试,赐林环、陈全、刘表及第。改进士江殷、胡启先、孙迪、张叔豫、李岳润、陈孟洁、张文选</a>、郑复言、曾春敬、萧福、曹阊、卢永、黄献为庶吉士。
是岁仍取乙榜举人廷试,擢周翰等三人进学翰林,余除学官。
六年戊子,命翰林院修撰李贯、检讨王洪主应天试。
七年己丑,命翰林院侍讲邹缉、左春坊左司直郎徐善述为考试官,取中陈璲等。皇太子以副榜第一名孔谔为左春坊左中允,赐出身。御史劾出题《孟子</a>节文》、《尚书》“洪范九畴”偏题,缉等俱下狱。又复取下第胡槩、金庠等十余人。时上幸北京,俱寄国子监读书。至辛卯,始廷试,赐萧时中、苗衷、黄旸及第,俱为修撰。改进士杨慈、刘永清、陈璲、钱习礼、黄寿生、陈周俱为庶吉士。钟英、张习、张试、马信、邵聪初为国子生,选入翰林习译书,至是中进士,亦改庶吉士。
九年辛卯,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a>士胡广、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侍讲杨荣</a>主应天试。
十年壬辰,命左春坊(右)【左】谕德翰林院侍讲杨士奇</a>、右谕德兼侍讲金幼孜</a>为考试官,取中林志等。廷试,赐马铎、林志、王钰及第。其进士原在翰林习译书者蒋礼、赵勖、徐俊、何贤、潘勤、黄裳、罗兴、杨荣、张观、马玉、马训、王璜、刘浚、胡让、邵进、来显、方复俱改庶吉士。林志,福建解元也。
十二年甲午,北京行部请乡试,始命翰林院侍讲曾棨、翰林院侍讲兼左春坊左中允邹缉主之。
皇太子命司经局洗马兼翰林编修杨溥、编修周述主应天试。
十三年乙未,始诏天下举人会试北京,命翰林院修撰梁潜、王洪为考试官。初,拆卷得第一名曰陈循,其乡人也,避嫌改置第二,而擢林文秸。既又以秸字难识,定洪英为第一。第五名王翱者,盐山人也。上喜得畿辅士,以布衣召见,赐酒食。既廷试,复赐陈循及李贞、陈景着及第。景着时年十八。改进士洪英、王翱、林文秸、宋魁、陈镛、曾弘、林道节、胡靓、章文昭、严珊、金开、王英、郑洛、袁璞、周崇厚、习侃、郑雍言、牟伦、吕裳、张英</a>、黄仲芳、廖谟、宋琰、朱昶、范琮、黄瓛、陈文璧、高榖、张坚、沈旸及原习译书王懋、姚升、胡清、方勉、林超、曹义、龚英、时永、彭麟益、陈坤奇、李芳、叶颍、王士华、吴绍生、丁毅、石玉、黎民、张游、万完、周贵、连智、王谕、樊斆、王麟、戴觐、许彬、徐景安、石庆、郑猷、李冠禄、周安、谢晖为庶吉士。
是年,内阁左庶子兼侍讲杨荣、右谕德金幼孜尚列大理寺丞马麟后。
十五年丁酉,北京行部请乡试,命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中允邹缉、侍讲王洪主之。寻出王洪为主事,改命侍讲王英。
皇太子命翰林院侍讲兼右赞善梁潜、侍讲陈全主应天试。
十六年戊戌会试,命行在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棨、侍讲王英为考试官,取中董璘等。廷试,赐李骐、刘江、邓珍及第。骐初名马,上自改之,唱名莫有应者,上为道其故,乃出应。取进士周叙、董璘、杨珙、褚思敬、尹凤岐、陈询、徐律、习嘉言、王寅、胡文善、周懋昭、王暹、雷遂、莫珪、孔友谅、秦初为庶吉士。
十八年庚子,命左春坊左中允兼行在翰林院侍讲邹缉、侍讲王英主顺天试。
皇太子命翰林院修撰张伯颖、左春坊左赞善兼编修陈仲完主应天试。
十九年辛丑,命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翰林院侍讲周述为考试官,取中陈中等。廷试,赐曾鹤龄、刘矩、裴纶及第。取原习译书进士卫恕、陈融、温良、姚本、张恕、万硕、黄澍、杨鼎、王琏、李学、吴得全、朱子福、王振、蒋谦、韦昭</a>为庶吉士。
二十一年癸卯,命翰林院侍讲王英、翰林院修撰林志主顺天试。
命□□□□□□□□□□□□□□□主应天试。
二十二年甲辰,命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棨、侍讲余鼎为考试官,取中叶思等。廷试,赐邢宽、梁湮、孙曰恭及第。初,上取第一孙曰恭,嫌其名近暴,曰:“孙暴不如邢宽。”遂擢宽第一,仍用朱书填黄榜,一时称异事云。取进士徐贤、何志、薛理、李芳、蔡英、葛陵等为庶吉士。
宣德元年丙午,命(左)【右】春坊右谕德林志、翰林院侍讲余学夔主应天试。上亲征汉王,顺天不及试。
二年丁未,命行在太常寺卿翰林院学士杨溥、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棨为考试官,取中赵鼎</a>等。廷试,赐马愉、杜宁、谢琏及第。命进士江玉琳等九十六人归家进学。原译字邢恭为庶吉士。
四年己酉,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直、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读钱习礼、翰林院修撰刘永清主应天试。
五年庚戌,命左春坊大学士兼行在翰林院侍讲学士王英、翰林院侍读钱习礼为考试官,取中陈绍等。廷试,赐林震、林文、龚锜及第。选萨琦、(逮)【逯】端、叶锡、陈玑、林补、王振、许南杰、江渊为庶吉士,给酒馔房舍,月赐灯油钞,一如永乐甲申例。复命兵部与皂隶,人赐文绮衣一袭,钞三百贯。命学士王直教习。是岁试录,礼部尚书称总提调兼知贡举,革掌行科举文字。诸执事官由举人者,皆称贡士。震,福建解元,又会试第二人也。
七年壬子,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周述、翰林侍读钱习礼主顺天试。
命行在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时勉、侍读苗衷主应天试。
是岁九月,顺天府尹李庸检举科场诈冒事。御史杨怀、给事中虞祥等劾奏庸及监试等官御史梁广成等罪,上命姑宥之。已而顾侍臣曰:“科举求贤,国家重事,于此而不用心,他事可知已。御史、给事中所劾,本不可宥,但念斯事因庸觉察,不然,奸弊不克露矣。”
八年癸丑,致仕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淮以谢恩至京,命与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王直为考试官,取中刘哲等。廷试,赐曹鼐、赵恢、钟复及第。先,鼐举贡士,为学官,上书愿得一剧职自效,改太和典史。以解粮至京,请与试,许之,中第二人。廷试,复第一人。十年之内,入阁辅政矣。上复命内阁、礼部选进士及乙榜年少质美者,得进士尹昌、黄瓒、赵智、陈云、傅纲、黄回六人为庶吉士,乙榜龙文、章(谨)【瑾】、李沧、梁楘、黄平、陈韶、田钧、李蒲、王鉴、朱奎、袁和、林同、柴同恩、张承翰、陈康、龚理、相佐、黄舆、李柰、王佐、郑观、胡如旸、赵象、蒋荣祖二十四人送国子监。庶吉士令王直教习,赐居第,给酒馔灯油钞。龙文等赐冠带,给训导俸,以待下科会试,翰林院三月一考其文。至十一月,复选进士徐珵、赖世隆、吴节、李绍、姜洪、虞瑛、潘洪、王玉、陈金、刘实、郑建、方熙、何瑄为庶吉士,亦命王直教之。
十年乙卯,命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时勉、翰林院侍讲高榖主顺天试。
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周述、翰林院侍读苗衷主应天试。
正统元年丙辰,【命】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直、翰林院侍讲学士陈循为考试官,取中刘定之</a>等。廷试,赐周旋、陈文、刘定之及第。或云首揆既取三卷,未定,问同事者曰:“有识周旋者否?状何如?”或曰:“白而伟。”盖疑谓淳安周瑄也,遂首旋。既传胪,貌甚寝,为之愕然。同考太常少卿魏骥,循师也,官秩尊于循。改王鉴、刘越、余忭、王尚文、伊侃、李振、王忠、王伟、徐珪、秦瑛、古镛、顾目隺 、雷文为庶吉士,少詹事王直、王英教之。
是岁,诏增乡试、会试取士额。先是,祭酒陈敬宗言:“比者解额有定,副榜数少,以致天下教官类多缺员。吏部遂建议兼考监生补除教职,往往侥幸选列,不称师范。窃以为纵科举取人之滥,犹愈于监生考试之精。请量宽解额,专取之于副榜,庶几诲道得人,贤才无滞。”于是行在礼部议增会试为百五十人,顺天府近已增至八十人,其应天、浙江等处各增旧额有差。上定顺、应天满百人,浙江、福建皆六十人,江西六十五人,河南、广东皆五十人,湖广五十五人,山东、四川皆四十五人,陕西、山西皆四十人,广西三十人,云南二十人。其监生学业无愧者,仍除教职。
顺天府尹姜涛奏:“本府八月乡试,例取举人八十名。近者浙江等布政司并应天府举人俱视常例有增,顺天府仍旧。然本府与应天府俱有监生并各处儒士吏典应试,乞准应天府例增二十名。”从之。
三年戊午,命翰林院侍读学士曾鹤龄、翰林院侍读洪玙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学士钱习礼、翰林院侍读陈询主应天试。
是岁,顺天初试之夕,场屋火,旋灭,试卷有残缺者。有司惧,不敢请更试,欲请修场屋以终后两试。鹤龄曰:“必更试,然后可以涤弊而不枉士子。”有司具二说以进,诏更试日。
四年己未,命行在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直、行在翰林院学士钱习礼为考试官,取中杨鼎等。廷试,赐施盘、杨鼎、倪谦</a>及第。盘时年二十三,不久卒。杨鼎,陕西解元。
六年辛酉,命□□□□□□□□□□□□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循、翰林院侍讲陈用主应天试。
七年壬戌,命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王英、翰林院侍读学士苗衷为考试官,取中姚夔等。廷试,赐刘俨、吕原、黄谏及第。
是岁,同考则有永新知县陈员韬、京卫武学教授纪振,俱进士;岐阳教谕彭举。中式十二名□,都察院吏。三十三名南昱,刑部吏。一百二十一名郑温,松陵驿丞。
九年甲子,命主□□□□□□□□□□□顺天试。
命□□□□□□□□□□□□□□□□□□□主应天试。
十年乙丑,命翰林院学士钱习礼、侍讲学士马愉为考试官,取中商辂</a>等。廷试,赐商辂、周洪谟、刘俊及第。辂,浙江解元也,本朝中三元者,惟辂一人。
是岁同考,一教授,二教谕。又《水东日记》云:“是科《会试登科录》‘天’字皆称‘’字。”今考部本不然,以为叶传闻之误。叶是科进士,岂有误理?或本部翻刻,未可知也。
廷试读卷,有兵部尚书徐晞、户部侍郎掌光禄寺柰亨,俱吏员也。
十二年丁卯,命翰林院侍读习嘉言、翰林院侍讲邢宽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讲王一宁、检讨钱溥主应天试。
十三年戊辰,命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榖、侍讲杜宁为考试官,取中岳正等。廷试,赐彭时</a>、陈鉴、岳正及第。
是年同考,二教谕,一训导。办事官舒庭模中一百二十五名。改万安、曹鼎、熊瓒、刘吉</a>、孙茂、刘珝、王勤、谢环、田行顺、李泰、宋弼、邢让、刘清、乔毅、李本镛、王恕、孙昱、孟祥、曹辅、韩敏、尹旻、张斐、李钻、李宽、华显、霍荣、郭安、李坚、成章为庶吉士,命侍读习嘉言、侍讲王一宁、编修赵恢教习,后补命侍讲刘铉、修撰王振。
是岁《登科录》,李泰书父永昌司礼监太监。又读卷官太常少卿程南云,乃习书字人。
唱名日,当呼第一名彭时,不见,上候之,长久始至,特释之。明年八月,时以修撰入内阁,预机务。
是年读卷,户部右侍郎兼学士陈循列于户部左侍郎柰亨后,右都御史掌鸿胪寺杨善亦守城生员。
景泰元年庚午,命翰林院侍讲学士刘铉、翰林院侍讲陈文主顺天试。
命翰林院侍讲吴节、刘定之主应天试。
二年辛未,命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江渊、翰林院修撰林文为考试官,取中吴汇等。廷试,赐柯潜、刘升、王?及第。改进士吴汇、周舆、戚澜、张永、吕晟、王献、刘宣、俞钦、相杰、杨守陈、童缘、张业、樊冕、林孔滋、张瑄、金文、钟清、田斌、章表、杨昶、彭信、刘泰、江朝宗为庶吉士,俱于东阁读书。
是年读卷,工部尚书学士高榖以内阁列本部尚书石璞后,阁体犹未重也。
先是,户科给事中李侃等奏:“今年会试,礼部奏准取士不分南北。臣等窃惟江北之人文词质实,江南之人文词丰瞻,故试官取南人恒多,北人恒少。洪武三十年,太祖高皇帝怒所取之偏,选北人韩克忠等六十一人,赐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洪熙元年,仁宗皇帝又命大臣杨士奇等定议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今礼部妄奏变更,意欲专以文词多取南人。乞敕多官会议,今后取士之额虽不可拘,而南北之分则不可改。”刑部侍郎罗绮亦以为言。事下礼部,以为:“顷者诏书:科举自景泰元年为始,一遵永乐年间例行。本部查得:永乐二十年间,凡八开科,所取进士皆不分南北。已经奏允。今侃称礼部变更,意专以文词多取南人。夫乡举里选之法,不可行矣,取士若不以文,考官将何所据?且北方中土人才所生,以古言之,大圣如周公、孔子</a>,大贤如颜、曾、思、孟,皆非南人。以今言之,如靖远伯王骥,左都御史王翱、王文,皆永乐间不分南北所取进士,今岂可预谓北无其人?况本部止遵诏奏书行,即不曾奏请多取南人、少取北人。今各官所言如是,乞敕翰林院定议。”命遵诏书行,侃等所言不允。
是岁,知贡举官胡濙、杨宁二尚书,同考侍讲刘俨秩尊于林文。又有广东参政罗崇本,教授、训导各一。廷试,王越卷为风飞去,上复给卷足成之。或云堕于朝鲜,次岁送还,上喜,擢越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