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年谱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年表
清康熙</a>三十二年癸酉。
十月二十五日子时,先生生。
先生姓郑氏,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明洪是始迁居兴化城内之汪头。
曾祖新万,字长卿,痒生。
祖提,字清之,儒官。
父之本,字立阉,号梦阳,廪生,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先后数百人。
母汪夫人,继母郝夫人。
叔之标,字省阉,生子墨,字五桥,痒生。
三十三年甲戌,二岁。
三十四年乙亥,三岁。
三十五年丙子,四岁。
母汪夫人卒,育于乳母费氏。七歌云:「我生三岁我母无。」
乳母诗序云:「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
三十六年丁丑,五岁。
三十七年戊寅,六岁。
三十八年已卯,七岁。
三十九年庚辰,八岁。
四十年辛已,九岁。
四十一年壬午,十岁。
四十二年癸未,十一岁。
四十三年甲申,十二岁。
四十四年乙酉,十三岁。
四十五年丙戌,十四岁。
是年继母郝夫人卒。七歌云:「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优饥寒。......」
四十六年丁亥,十五岁。
四十七年戊子,十六岁。
四十八年已丑,十七岁。
读书于真州之毛家桥。题画云:「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因年月无考,姑系于此。
四十九年庚寅,十八岁。
五十年辛卯,十九岁。
先生至友李鳟举乡试。
五十一年壬辰,二十岁。
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与王竹楼国栋、顾桐峰于观同塾。七歌云:「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案七歌作于三十岁时,故推知二十岁从陆就学。
五十二年癸已,二十一岁。
五十三年甲午,二十二岁。
五十四年乙未,二十三岁。
是年徐夫人来归。
五十五年丙申,二十四岁。
五十六年丁酉,二十五岁。
堂弟墨生。怀舍弟墨云:「我年四十二,我弟年十八。」故推知当生于是年
五十七年戊戌,二十六岁。
设塾于真州之江村,有村塾示诸徒诗。
五十八年已亥,二十七岁。
五十九年庚子,二十八岁。
六十年辛丑,二十九岁。
六十一年壬寅,三十岁。
父立庵公卒。
作七歌。是时已有二女一子。七歌中有「郑生三十无一营」,「今年父殁遗书卖」,「我生二女复一儿」等语。
雍正</a>元年癸卯,三十一岁。
友人顾万峰赴山东常使君幕,先生作贺新郎词三阕赠之。
二年甲辰,三十二岁。
出游江西,识无方上人于庐山。
三年乙已,三十三岁。
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言同论,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
有燕京杂诗三首、花品跋诸作。
四年丙午,三十四岁。
五年丁未,三十五岁。
客于通州。友人高凤翰为歙县县丞。
六年戊申,三十六岁。
读书兴化之天宁寺,阽哔之暇,手写论语</a>、孟子</a>、大学</a>、中庸</a>各一部。
七年已酉,三十七岁。
完成道情十首初稿。
八年庚戌,三十八岁。
九年辛亥,三十九岁
客于扬州,有客扬州不得之西村诗。
是年徐夫人病殁。次年游杭州,作韬光阉诗,中有「我已无家不愿归」之句。又次年所作得南闱捷音诗有「无人对镜懒窥帏」之句。有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诗。
十年壬子,四十岁。
是年秋,游杭州,观潮于钱塘江上。作韬光庵、观潮行诗。
作词西潮夜月有怀扬州旧游调寄沁园春。
有家书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赴南京乡试,中举人。板桥自叙云:「板桥康熙秀才,雍正壬子举人,乾隆</a></a>丙辰进士。」
作得南闱捷音诗,念奴娇,金陵怀古词十二首。
十一年癸丑,四十一岁。
叔省庵公卒。怀舍弟墨诗云:「我年四十二,我弟年十八。......年来父叔殁,移家僦他宅。.....」客海陵,有赠梅鉴和尚之作。
十二年甲寅,四十二岁。
作怀舍弟墨诗。又为顾世永代弟买妾事作七律一首
十三年乙卯,四十三岁。
读书镇江之焦山。有焦山读书寄四弟墨、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等家书四封。
乾隆元年丙辰,四十四岁。
赴北京,试礼部中式成进士。作秋葵石笋图,题诗云:「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与伊福纳兼五游西山。
有赠瓮山无方上人、瓮山示无方上人、赠图牧山、酬中书舍人方超然弟、读昌黎上宰相书因呈执政、游香山卧佛寺访青崖和尚和壁间晴岚学士虚亭侍读原作、寄青崖和尚、山中夜坐再陪起林上人作诸诗。
二年丁已,四十五岁。
作乳母诗。
南归扬州,复与友人顾万峰相遇。顾有诗赠板桥郑大进士。
郑生积学晚有名,感念平生意凄恻。深心地底迥星芒,苦节坚冰炼木德。文成亦爱今人赏,宦达仍惭古贤责。遇我扬州风雪天,酒阑相向意茫然。邱陵同寻史阁部,祠庙还董广川。亦有争奇不可解,狂言欲发愁人骇。下笔无令愧六经,立功要使能千载。世上颠连多鲜民,谁其收之唯邑宰。读尔文章天性真,他年可
以亲吾民。「顾万峰.陆诗钞」
三年戊午,四十六岁。
是年江南大旱。
作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七律四首。七律之三有「赤旱于今忧不细,披图何以绘流亡」之句,故知作于此年。
四年已未,四十七岁。
卢见曾为淮南盐运使。十月,先生作七律四首赠之。诗后题云:「乾隆四年十月廿日,恭赋七律四首,奉呈雅雨山人卢老先生宪台,兼求教诲。」
五年庚申,四十八岁。
五月,为董伟业耻夫扬州竹枝词作序。竹枝词之一云:「梦醒杨州一酒瓢,月明何处玉人箫?竹枝词好凭谁赏,绝世风流郑板桥。」
六年辛酉,四十九岁。
作逢客入都寄勖宗上人口号。
入京,有淮安舟中寄弟墨书。
需次春明,慎郡王极敬礼之。(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号紫琼道人。)
七年壬戌,五十岁。
是年春,为范县令,始订定诗、词集,并手写付梓。刘柳村册子云:「四十四岁成进士,五十岁为范县令,乃刻拙集。是时乾隆七年也。」
将之任,与慎郡王允禧相唱和,作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允禧亦有送板桥郑燮为范县令诗。先生为紫琼道人写刻之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完成,并为撰跋。见与紫琼道人书。
八年癸亥,五十一岁。
道情十首,几经更定,至是方付梓。刻者上元司徒文膏。
作止足诗。有跋临兰亭序。
九年甲子,五十二岁。
有范县诗、送陈坤秀才入都、赠二生、登二生、登范县东城楼、音布诸诗。
作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寄弟墨第二书、寄舍弟墨第三书、寄舍弟墨第四书</a>。
是年妾饶氏生子。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云:「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
十年乙丑,五十三岁。
有范县呈姚太守兴滇、怀扬州旧居、怀江七姜七、姑恶、怀李三鳟、署中示舍弟墨诸诗。
先生从祖福国和尚至范县见访,为作扬州福国和尚至范赋二诗赠行。
作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十一年丙寅,五十四岁。
先生自范县调署潍县。
是岁山东大饥,人相食,先生开仓赈贷,令民具领券借给。
又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活万余人。秋又歉,捐廉代输,活民无算。
潍县饥民出关觅食,先生有感而赋逃荒行。
十二年丁卯,五十五岁。
有词玉女摇仙佩,寄呈慎郡王。
是年饥荒未已,先生随高斌放赈,有和高相公给赈山东道中并五日自寿之作。
德保主试山东,先生同试院,相与唱和。先生有济南试院奉和宫詹德大主师枉赠之作,德保亦有赠郑大尹板桥诗。
中秋日山左闱中招同事诸公小酌,即席赠郑大尹板桥。诗云平分秋色玉轮清,照耀奎垣影倍明。好客弥惭孔北海,论诗偏爱郑康成。不因佳节生乡感,惟以冰心见物情。料得三条椽烛尽,几人翘望蓬瀛。「乐贤堂诗钞」。
有和学使者于殿元敏中枉赠之作、御史沈椒园先生新修南池建少陵书院并作杂剧侑神令岁时歌舞以祀诸诗。
十三年戊辰,五十六岁。
乾隆东巡,先生为书画史,治顿所,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
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东封书画史。」
潍县饥民由关外络续返乡,先生为撰还家行以纪其事。
有与江宾谷江禹九书,畅论为文应自树旗帜,有关于民生日用;并对当时趋风气、讲词藻之文风予以评击。
十四年已已,五十七岁。
予入塾就师。
有潍县与舍弟墨等家书五通。按:潍县与舍弟墨弟一书、第二书未署年月,姑与后三通一并系于是年。
重订家书十六通、诗钞,并手写付梓。
撰板桥自叙,述已之生平志趣颇详。
子于兴化病殁。
与御史沈延芳椒园同游郭氏园,沈有过潍县郑令板桥招同朱天门孝廉家房仲兄纳凉郭氏园诗赠板桥。
乾隆已已月夏五,郑君邀我过花圃。是时炎暑气郁蒸,连日川途走澍雨。汗脚不袜衣不船,喜得凉泾觏贤主。入门一围青雪林,森然迮地多嘉树.苍苔小径蜗庐盘,绀石幽洞董堵.高高亭子冷冷风,漱玉麓台近堪睹。缅惟尚书</a>昔构此,(郭尚书尚友,万历进士,善居乡。)告归娱老门尝杜。即今云能世家,百年东
第存堂庑。我来消夏兴独豪,朗吟恍梦游天姥。请君图书发秘藏,少连康乐争摩拊。老砚名印钿匣罗,岐鼓秦碑墨香吐。最后触鼻还流胪,禹书神迹伟岣嵝。况君三绝过台州,草圣仙芝得黠。
诗题剡纸点筠兰,先辈青藤安足数?郑君郑君尔才奇特风义古,为政岂在守文簿?一官樗散如丝,万事苍茫心独苦。人生作达在当前,惟有清游豁灵府。酒酣勿起商瞿悲,生子还应胜贾虎。(板桥方抱西河之痛。)「潍县志」。
高凤翰卒,寿六十七。
十五年庚午,五十八岁。
二月十日,撰潍县文昌祠记。
于板桥自叙后又缀附记数十言。
十六年辛未,五十九岁。
先生服官十年,对官场黑暗多致不满,乃有归田之意,撰诗思归行、词满江红</a>.思家、唐多令.思归等述志。
十七年壬申,六十岁。
潍县诸绅修城隍庙,先生主其事,并为撰城隍庙碑记。
十八年癸酉,六十一岁
是年春,先生终以请赈忤大吏罢官。据郑氏墨迹怀潍县送郭伦归里诗后附跋云:「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夏四月,板桥郑燮去官十载,寿七十有一。」知郑氏去官之日在乾隆十八年。画竹别潍县绅民,并系以诗。
先生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官东省先后十二年,无留牍,无冤民。在潍县曾开仓捐廉以赈饥民,活人无算,故潍县人民极为感戴。先生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与赖光表等同祀。
先生在潍任中颇多著述,所为诗词小曲,在民间广泛流传。
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描摹潍县风土人情及民生疾苦,曲尽委宛,尤为脍炙人口。
十九年甲戌,六十二岁。
是年春,游杭州。又应乌程知县孙扩图邀至湖州匝月。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自云为平生快举。五月,返兴化。有与墨弟书、赠济宁乌程知县孙扩图二首。
秋,与汪仲升堂、药根上人等集百尺楼,分韵赋诗。见李福祚昭阳述旧编。
二十年乙亥,六十三岁。
与李复堂、李方膺合作岁寒三友图,先生并题诗。
二十一年丙子,六十四岁。
与程绵庄等九人聚饮扬州,并作九畹芳兰图以纪其盛。
跋兴化王李四贤手卷。
二十二年丁丑,六十五岁。
乾隆乙亥,卢雅雨再为两淮运使。是年红桥修禊甚盛。扬州画舫录</a>卷十:「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公工诗文,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时人谓之矮卢。辛卯举人,历官至两淮转运使。丁丑修禊虹桥,作七言律诗四首云。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先生亦预其会,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诗四首、再和卢雅雨四首。
游高邮,作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二十三年戊寅,六十六岁。
五月,友人慎郡王卒。
作词西村感旧调寄贺新郎。
有真州八首并及左右江县、真州八首属和纷纷皆可不辞老丑再叠前韵诸诗。
二十四年已卯,六十七岁。
从拙公和尚议,自定书画润格。
撰兴化城北平望铺自在庵记。
二十五年庚辰,六十八岁。
撰板桥自序及刘柳村册子于扬州汪氏之文园,叙已之生平志趣颇详。
二十六年辛已,六十九岁。
题高凤翰画册。
二十七年壬午,七十岁。
画兰竹石,并题云:「.....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惜复堂不再,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也。」扬州客斋写兰竹石赠六源同学,并题二十八字见志。
二十八年癸未,七十一岁
卢雅雨官两淮都转,清明日招先生及诸名人泛舟红桥,各纪以诗。
与袁枚</a>相晤于卢雅雨席上,袁枚有诗投板桥明府。
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倍欢。遇晚共怜双鬃短,才难不觉九州宽。红桥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兴化县志」。
作怀潍县二首送郭伦归里。
二十九年甲申,七十二岁
为人题画册,有萱猫、八哥、鹌鹑、鹭鸶、菊花、芙蓉等六诗。
三十年乙酉,七十三岁。
十二月十二日卒,享年七十有三。葬于兴化县城东管阮庄。有二子均早卒,以弟子田(字砚耕)嗣。
女二,长适赵,次适袁。孙镩(字范金),曾孙国璋(字文址)。清代学者像传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有政声。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先生为人疏宕洒脱,天性独挚。工画兰竹,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有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楷书尤精,惟不多作。诗近香山放翁,吊古诸篇,激昂慷慨。词亦不肯作熟语。时有「郑虔三绝」之目。所著有板桥诗钞,手书刊刻行于世。集后附刻家书数篇,情真语挚,悱恻动人。
郑板桥年谱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一六九三 一岁
十月二十五日子时,板桥诞生于江苏兴化东门外古板桥。
《郑板桥年表》载:「先生姓郑氏,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明洪武间始迁居兴化城内之汪头。曾祖新万,字长卿,庠生。祖湜,字清之,儒官。父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先后数百人。母汪夫人,继母郝夫人。叔之标,字省庵,生子墨,字五桥,庠生。」
是年,画家八大山人</a>(一六二六~一七○五)六十八岁、石涛(一六四二~一七○七)五十二岁、华岩(一六八二~一七五六)一十二岁、高凤翰(一六八三~一七四九)十一岁、汪士慎(一六八六~一七五九)八岁、李(一六八六~一七六二)八岁、金农(一六八七~一七六四)七岁、黄慎(一六八七~?)七岁、高翔(一六八八~一七五三)六岁。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 一六九四 二岁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 一六九五 三岁
五月,康熙帝巡视新堤及海口运道。
是年,李方膺(一六九五~一七五五)生。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 一六九六 四岁
板桥母汪夫人病逝。乳母费氏育之。
板桥自称:「我生三岁我母无。」(《七歌》)又称:「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乳母诗?序》)据此,板桥三四岁时,其母去世。
二月,康熙帝出独石口亲征噶尔丹。五月,昭莫多之战,噶尔丹败。
是年,杭世骏</a>(一六九六~一七七三)生。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 一六九七 五岁
板桥父约于是年继娶郝夫人。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 一六九八 六岁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 一六九九 七岁
是年,因生活所迫,乳母费氏悄然离开郑家。
二月,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五月回。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 一七○○ 八岁
康熙四十年辛巳 一七○一 九岁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 一七○二 十岁
是年,乳母费氏返归郑家。
《乳母诗》:「后三年,来归侍太孺人,抚燮倍挚。」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 一七○三 十一岁
是年,乳母子俊任操江提塘官,屡迎母,其母因板桥及其祖母不忍去。
《乳母诗》:「方来归之明年,其子俊得操江提塘官。屡迎养之,卒不去,以太孺人及燮故。」
正月,康熙帝第四次南巡;三月回。
十月,康熙帝西巡至西安;十二月回。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一七○四 十二岁
约于是年就读于真州毛家桥。
《为马秋玉画扇》:「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去则湿泥软沙,潮来则溶溶漾漾,水浅沙明,绿荫澄鲜可爱。时有鲦鱼数十头,自池中溢出,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与余乐也。」
按:王氏《郑板桥年谱》系于康熙四十一年(一七○二年)板桥十岁时;而《郑板桥年表》则系于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年)板桥一七岁时。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一七○五 十三岁
正月,康熙帝第五次南巡至杭州;闰四月回。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 一七○六 十四岁
继母郝夫人去世。
《七歌》:「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触抵。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为前洗。呜呼三歌兮歌彷徨</a>,北风猎猎吹我裳。」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 一七○七 十五岁
正月,康熙帝第六次南巡;五月回。
十二月,江南大旱。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 一七○八 十六岁
是年,师从陆种园震先生学填词。
《重修兴化县志》卷八,《人物志</a>》,《文苑》:「陆震,字仲子,一字种园。廷抡子。少负才气,傲睨狂放,不为龊龊小谨。宋冢宰荦巡抚江南,期以大器。震澹于名利,厌制艺,攻古文辞及行草书。贫而好饮,辄以笔质酒家,索书者出钱为赎笔。家无儋石储,顾数急友难。某负官钱,震出其先仪部奉使朝鲜方正学辈赠行诗卷,俾质金以偿。后遂失之,某恧甚。震曰:『甑已破矣。』与其人交契如初。诗工截句,诗余妙绝等伦,郑燮从之学词焉。所填甚伙,身后无子,稿半佚。同里刘宗霈搜罗荟萃,属休宁程某锓版行世。」
按:一说于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师从陆震学填词。
九月,废皇太子允礽,惩处其党羽。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 一七○九 十七岁
三月,复立允礽为皇太子。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 一七一○ 十八岁
正月,命修满汉蒙合璧《清文鉴》。
是年,清廷始修《康熙字典</a>》。
康熙五十年辛卯 一七一一 十九岁
十月,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兴。
是年,李、卢见曾中举人;高凤翰中秀才。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 一七一二 二十岁
二月,升朱熹</a>于孔庙四配十哲之次。
九月,再废皇太子允礽。
是年,清廷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即一七一一年人丁二四六二万,丁银三三五万余两为准)。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 一七一三 二十一岁
二月,《南山集》案结,戴名世被处死。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一七一四 二十二岁
是年,开始绘画创作。
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题《墨竹图横幅》:「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首而已也。」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 一七一五 二十三岁
是年,与同邑徐氏成婚。
秋,于北京瓮山之漱云轩书《小楷欧阳修</a>秋声赋轴》并作《跋》。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 一七一六 二十四岁
约于是年中秀才。
按:王氏《郑板桥年谱》称:一七岁「参加县学考试取中秀才」。
闰三月,《康熙字典》纂成。
是年,袁枚(一七一六~一七九七)生。
程梦星告归扬州,建筱园,立诗社。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 一七一七 二十五岁
堂弟郑墨(号五桥)生。
《怀舍弟墨》:「我年四十二,我弟年十八。」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 一七一八 二十六岁
设塾于真州之江村。
《仪征县续志》卷六,《名迹志》,《园》:「(江村)在游击署前。里人张均阳筑,今废。兴化郑板桥燮尝寓此,与吕凉州辈唱和,有联云:『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 一七一九 二十七岁
作《村塾示诸徒》诗于江村。
诗曰:「飘蓬几载困青毡,忽忽村居又一年。得句喜拈花叶写,看书倦当枕头眠。萧骚易惹穷途恨,放荡深惭学俸钱。欲买扁舟从钓叟,一竿春雨一蓑烟。」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 一七二○ 二十八岁
康熙六十年辛丑 一七二一 二十九岁
是年,卢见曾中进士。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 一七二二 三十岁
板桥父立庵先生去世。
作《七歌》,感慨己之生平。
诗有曰:「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学剑皆不成。市楼饮酒拉年少,终年击鼓吹竽笙。今年父殁遗书卖,剩卷残编看不快。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呜呼一歌兮歌逼侧,皇遽读书读不得!」
正月,举行「千叟宴」。
十一月,康熙帝驾崩;其四子胤祯继位,是为雍正帝。
十二月,以张廷玉</a>为礼部尚书;诏速将《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成书。
雍正元年癸卯 一七二三 三十一岁
约于是年卖画扬州,前后历时十年左右。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题画?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是年,始与梅鉴和尚交往;作《贺新郎?送顾万峰之山东常使君幕》词二阕赠友人顾万峰。
是年,令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雍正二年甲辰 一七二四 三十二岁
其子蒇儿约殇于是年。板桥作有《哭蒇儿五首》,以志哀痛。
闰四月,命修《大清会典》。
是年,出游江西,于庐山识无方上人。
是年,定「火耗归公」制。
是年,杭世骏中举人。
雍正三年乙巳 一七二五 三十三岁
四月六日,题《宋拓虞永兴破邪论序册》,主张「书法与人品相表里」。
《壮陶阁书画录》卷二二,《宋拓虞永兴破邪论序册》:「书法与人品相表里。方炀帝征辽时,世南草檄,袁宝儿顾盼殿上,帝佯优之,命赋一诗而罢,终身不复见用。及太宗皇帝定天下,乃起从之。卓为学者宗师,可不谓神龙出没隐现,各得其时哉!士固有遇有不遇,藉使开皇之末,仍然五季,天下土崩,无复圣天子出,虽终其身蓬室枢户可也,岂区区于仕进乎!夫区区仕进,必不完于炀帝时矣。今观其所书《庙堂碑》及《破邪论序》,介而和,温而栗,峭劲不迫,风雅有度,即其人品,于此见矣。昔有评右军书云:『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华未泯,翰牍仍存。』吾于世南亦云。题《破邪论序》后。时乙巳清明后一日。板桥郑燮。」
第二次出游京师,寓于慈宁寺。
《本朝名家诗钞小传?板桥诗钞小传》:「壮岁客燕市,喜与禅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
结交康熙帝第二十一子允禧(字谦斋,号紫琼道人,封慎郡王,善书画),甚相得。
《紫琼岩诗钞》卷中,《喜郑板桥书自潍县寄到》:「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见古人风。东郊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匆匆。忽看堂上登双鲤,烟水桃花锦浪通。」
作《燕京杂诗》三首,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诗曰:「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偶因烦热便思家,千里江南道路赊。门外绿杨三十顷,西风吹满白莲花。碧纱窗外绿芭蕉,书破繁阴坐寂寥。小妇最怜消渴疾,玉盘红颗进冰桃。」
由京师返扬后,成《道情》十首初稿。
《板桥书道情词墨迹》(一九一九年石印):「乾隆二年人日,板桥书《道情》十首,跋云:『雍正三年,岁在乙巳,予落拓京师,不得志而归,因作《道情》十首以遣兴。』」
七月,立保甲法。
九月,以「维民所止」兴查嗣庭狱。
是年,陈梦雷</a>新制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
是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西南全面推行「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丙午 一七二六 三十四岁
黄慎于是年书《道情十首》。
八月,中俄签订不平等的《恰克图条约》。
雍正五年丁未 一七二七 三十五岁
是年,客于南通州(今南通市)。
雍正六年戊申 一七二八 三十六
岁春,读书于扬州天宁寺,写《四书》。
《四子书真迹序》:「戊申之春,读书天宁寺,呫哔之暇,戏同陆、徐诸砚友赛《经》□生熟。市坊间印格,日默三五纸,或一二纸,或七、八、十余纸,或兴之所致间可三二十纸。不两月而竣工。虽字有真草讹减之不齐,而语气之间,实无毫厘错谬。固诵读之勤,亦刻苦之验也。」
八月,李、黄慎同寓天宁寺,品诗论画。
黄慎作《米山小帧》,板桥题之曰:
「苍茫一晌扬州梦</a>,郑李兼之对榻僧。
记我倚栏论画品</a>,蒙蒙海气隔帘灯。」
雍正七年己酉 一七二九 三十七岁
作《道情十首》。
《道情十首》跋曰:「是曲作于雍正七年。」
《刘柳村册子》:「《道情》十首,作于雍正七年。」
是年,作《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过桥新格》。
五月,兴吕留良案;九月,颁《大义觉迷录</a>》。
是年,除山西、贵州及少数民族地区外,普遍实行「地丁制」。
雍正八年庚戌 一七三○ 三十八岁
是年,李方膺就职于山东乐安。
十月,翰林院庶吉士徐骏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句被杀。
雍正九年辛亥 一七三一 三十九岁
妻徐夫人去世。板桥有《客扬州不得之西村之作》诗,以志丧妻之痛。
诗曰:「自别青山负夙期,偶来相近辄相思。河桥尚欠年时酒,店壁还留醉后诗。落日无言秋屋冷,花枝有恨晓莺痴。野人话我平生事,手种垂杨十丈丝。」
十二月二十九日,作《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汪夫子,名芳藻,兴化县令)诗,以寓志。
诗曰:「琐事贫家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禁寒。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结网纵勤河又冱,卖书无主岁偏阑。明年又值抡才会,原向秋风借羽翰。」
是年,高凤翰知安徽绩溪县。
雍正十年壬子 一七三二 四十岁
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板桥作有《得南闱捷音》诗,抒发中举后的心情。
《板桥自叙》:「板桥康熙秀才,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丙辰进士。」
《得南闱捷音》:「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何处宁亲惟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他年纵有毛公</a>檄,捧入华堂却慰谁?」
游览南京诸名胜,作有《念奴娇?金陵怀古》词一二首(《石头城》、《周瑜宅》、《桃叶渡》、《劳劳亭》、《莫愁湖》、《长干里》、《台城》、《胭脂井》、《高座寺》、《孝陵》、《方景两先生祠》、《弘光》);观潮钱塘江,作有《观潮行》、《弄潮曲》诗等。
中举后,因身患大疮,栖居于小海外祖父家。
李方膺调知兰山,以事系狱。
是年,《大清会典》修成。
雍正十一年癸丑 一七三三 四十一岁
是年,板桥叔父省庵先生去世。
重阳节,作《别梅鉴上人》诗两首。
是年,板桥父挚友朱子功八十二岁寿辰,板桥为作《行书恭祝子功八十二寿通屏》一二幅,叙及两家世谊。
《行书恭祝子功八十二寿通屏》:「东海之滨,有君子焉,姓朱氏,人称子功先生,盖予先君子之良友而愚小子之父执也。……先君子馆西团,常过小海造先生之庐而谒焉。其心慕口诵,为予小子言者历历也。东海之风,亦于斯一变矣。今嗣麟标、丹五两世兄,幼与予善,迄今廿有余载,其人敛英才于学力,浑义勇于从客,所见者大,所识者远也。其孙秉琳如芝草五色而日,兰芽初茁而带露也。盖先生之孝友德让足以动天而报以后人,有以夫!雍正十一年,先生八十有二,子始克祝于其家,请先生而谒焉。其气清貌古,意浑神闲,益信先君子之言不谬。而两世兄之根柢深而枝叶茂也。……」
得友人程羽宸资助赴焦山读书,准备应试。
《怀程羽宸》:「余江湖落拓数十年,惟程三子鵔奉千金为寿,一洗穷愁。羽宸其表字。 世人开口易千金,毕竟千金结客心。自遇西江程子鵔,扫开寒雾到如今。十载音书迥不通,蓼花洲上有西风。传来似有非常信,几夜酸辛屡梦公。」
五月,续修《大清会典》成。
是年,罗聘(一七三三~一七九九)生。
雍正十二年甲寅 一七三四 四十二岁
七月九日,有感于顾世永代弟买妾事,作《为顾世永代弟买妾事手书七律一首》。
诗曰:「一夜花枝泣别离,东风无复订佳期。樱桃熟后凭人摘,梅子酸时只自知。何幸荆钗完夙契,免教破镜惹相思。人间处处风波在,莫打鸳鸯与鹭鸶。 德远老亲台老年翁为其弟世美买妾,既成价矣,闻其有夫,即还之,不责其值,且赠以金。此义举也。中尊汪夫子既旌其庐,复歌咏其事。燮不揣固陋,赋诗谨和。时雍正十二年七月九日也。」
作《怀舍弟墨》诗,以志堂兄弟手足之情谊。
诗曰:「我无亲兄弟,同堂仅二人。上推父与叔,岂不同一身!一身若连枝,叶叶相依因。树大枝叶富,树小枝叶贫。况我两弱干,荒河蔓草滨。走马折为鞭,樵斧摧为薪。含凄度霜雪,努力爱秋春。我年四十二,我弟年十八。忆昔幼小时,清惧欠肥肭。老父酷怜爱,谓叔晚年儿。饼饵拥其手,病饱不病饥。出门几回顾,入门先抱持。年来父叔殁,移家僦他宅。幸有破茅茨,而无饱糠核。老兄似有才,苦不受绳尺。贤弟才似短,循循受谦益。前年葬大父,圹有金虾蟆。或云是贵征,便当兴其家。起家望贤弟,老兄太浮夸。家贫富书史,我又无儿子。生儿当与分,无儿尽付尔。离家一两月,念尔不能忘。客中有老树,枝叶郁苍苍。东枝近檐屋,西枝过邻墙。两枝不相顾,剪伐谁护将?感此伤我怀,苦乐须同尝!」
是年,金农客扬州,始留髯,人称「髯金」。
是年,扬州梅花书院落成。
雍正十三年乙卯 一七三五 四十三岁
二月,游扬州北郊时,于玉勾斜饶家与饶五姑娘一见钟情,遂介赠《西江月》词为媒定情,并书《道情十首》赠之。
《西江月》词曰:「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夏,重游设塾之真州江村,作《仪征县江村茶社寄舍弟》。
五月二十四日,作《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
六月十日,作《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
八月,被聘赴杭州任浙江乡试提调监试(此职为外帘官)。由杭返扬,与李道及赴浙事,因合作诗画。
乾隆元年板桥题雍正十三年十二月李《三清图轴》:「雍正乙卯,余分校浙闱,得外帘,同人皆怅怅不乐,因解之曰:『孤山探梅,不胜于区区桃李。』……归而语复堂先生,先生曰:『吾为君作红梅夺桃李之色有余矣。子盍题诗以纪其事乎。』乃爰笺书二十八字:『浙江桃李属他人,只有梅花是我春。写取一枝清又贵,夕阳红影出松筠。』」
冬赴京师,准备应会试。
十月,收回前颁《大义觉迷录》。
十二月,《明史</a>》纂成。
乾隆元年丙辰 一七三六 四十四岁
春应礼部试,中贡士;殿试中二甲第八八名进士。欣喜之余,板桥挥毫泼墨,作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诗其上。
诗曰:「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得中进士后,板桥之出仕情态呈露于《呈长者》、《读昌黎上宰相书因呈执政》等诗中。但一时授官无望,遂与任陈晋</a>入顺天学政崔纪文幕。
在此期间,与伊福纳、无方上人、青崖和尚、仁公、起林上人、图清格、侯嘉璠、方超然、胡天游</a>、娄近垣等往还唱和。
程羽宸至扬州得知板桥与饶五姑娘事,慷慨解囊,以五百金授饶氏为聘资。
卢见曾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旋被劾;高凤翰因卢见曾案亦被劾。
是年,扬州重建平山堂。
三月,颁《十三经</a>》、《二十一史》于各省府、州、县学。
九月,召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帝亲试一七六人于保和殿,取中一五人。
是年,清廷召开《三礼</a>》馆;又命纂修《礼书</a>》。
乾隆二年丁巳 一七三七 四十五岁
南归扬州。
正月七日,作《行书道情十首卷》,赠勉友人西峰。
其序、跋云:「暑往寒来春夏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a>闲花满地愁。列位晓得这四句诗是那里的?是秦王苻坚墓碑上的。那碑阴还有《敕勒布歌》。无非慨往古之兴亡,叹人生之奄忽,凄凄切切,悲楚动人。那秦王苻坚也是一条好汉,只因不听先臣王猛之言,南来伐晋,那晓得八公山草木皆兵,一败而还,身死国灭,岂不可怜!岂不可笑!昨日板桥道人授我《道情十首》,倒也踢倒乾坤,掀翻世界,唤醒多少痴聋,打破几场春梦。今日闲暇无事,不免将来歌唱一番,有何不可。……雍正三年岁在乙巳,予落拓京师,不得志而归,因作《道情》十首,以遣兴。今十二年而登第,其胸中犹是昔日萧骚也。人于贫贱时,好为感慨。一朝得志,则讳言之,其胸中把鼻安在!西峰老贤弟从予游,书此赠之。异日为国之柱石,勿忘寒士家风也。乾隆二年人日,板桥居士郑燮书并识。」
复得程羽宸资助五百金,与饶五姑娘成婚。
是年,乳母费氏去世。板桥作《乳母诗》以志其哀。
《乳母诗》有云:「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高凤翰罢官,寓扬州长寿庵。
是年,卢见曾罢官。
乾隆三年戊年 一七三八 四十六岁
与金农游扬州,甚得山水之趣。
金农《冬心先生画竹题记》:「十年前予与先后游广陵,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也。」
李任山东临淄县知县。
是年,江南大旱。
乾隆四年己未 一七三九 四十七岁
是年,卢见曾复为淮南盐运使。
十月二十日,书《赠卢雅雨诗墨迹》,以志友谊。
诗曰:「扬州自古风流地,惟有当官不自怡。盐米囊销岁月,崖花涧鸟避旌旗。先生德泽原沦髓,此日宽闲好赋诗。试把青鞋踏隋苑,壶浆献出野田儿。龙标格韵青莲笔,复以精华学杜陵。吟撼夜窗秋纸破,思凝寒涧晓星澄。楼头古瓦疏桐雨,墙外清歌画舫灯。历遍悲欢并喧寂,心丝袅入碧云层。宦途翻覆总埃尘,策足何须要路津。世外清标能寿国,古来高爵不荣人。去毛折项葫芦熟,赤足蓬头婢仆真。从此飞腾附霄汉,相期努力继先民。何限鹓鸾供奉班,惟予引对又空还。旧诗烧尽重誊稿,破屋修成好住山。自我鹅群教幼妇,闲拈玉笛引双鬟。吹虚更不劳前辈,从此江南一梗顽。乾隆四年十月廿日,恭赋七律四首,奉呈雅雨山人卢老先生老宪台,兼求教诲。板桥后学郑燮。」
是年,袁枚成进士。
李调署山东滕县。
是年,殿版《二十四史</a>》刻成。
乾隆五年庚申 一七四○ 四十八岁
与沈心定交于金农寓楼。
六月十八日,为秉钧作《行书节录怀素自叙轴》。
六月二十二日,为图清格《兰石轴》作题。
题曰:「牧山雅人,文公韵士,如兰如石,相得益章。往余在京师,遇牧山,极道文公不置;及来扬,遇文公,又道牧山不去口。余以非材谫陋,得二公雅爱,且喜且惭,亦如苔斑墨汁,乱点于幽兰怪石间也。 板桥弟郑燮。乾隆五年六月廿有二日。」
九月初一日,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十一月十二日,自题所作《芝兰轴》。
题曰:「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不不闻也,闻之久与俱化也,日与士人君子相磨切,岂复有不善之事乎?画芝兰如见君子逊逊室中,屋室俱美。 板桥郑燮。乾隆五年十一月十有二日写于扬州寓斋。」
十一月,《大清律令》、《大清一统志</a>》修成。
乾隆六年辛酉 一七四一 四十九岁
作书予堂弟墨,表明自己何以好骂「秀才」。
《淮安舟中寄弟墨》:「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处。愚兄平生漫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橐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至于缺阨危之处,亦往往得人之力。好骂人,尤好骂秀才。细细想来,秀才受病,只是推廓不开,他若推廓得开,又不是秀才了。且专骂秀才,亦是冤屈。而今世上那个是推廓得开的?年老身孤,当慎口过。爱人是好处,骂人是不好处。东坡以此受病,况板桥乎!老弟亦当时时劝我。」
九月,入京候补。
在京师期间,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遇。
《板桥自序》(乾隆二十五年作):「紫琼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体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式、傅雯凯亭持以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后先之际,何多让焉!』」
二月,颁《钦定四书》于官学。
乾隆七年壬戌 一七四二 五十岁
春,铨选得范县令(兼署朝城县)。
将赴任,作《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答谢慎郡王允禧知遇之恩。
写刻慎郡王《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成,于六月二十五日为之作跋。
是年,订定所作《诗钞》、《词钞》,手写付梓,由门人司徒文膏刻版。
《刘柳村册子》:「四十举于乡;四十四岁成进士;五十岁为范县令,乃刻拙集,是时乾隆七年也。」
乾隆八年癸亥 一七四三 五十一岁
春暮,与金农、杭世骏等友人在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聚会。
几易其稿,所作《道情十首》于是年付梓,门人司徒文膏主其事。
七月十八日,作《破格书王羲之</a>兰亭集序》,并作题跋。
跋云:「黄山谷云: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也。况兰亭之面,失之已久乎?板桥道人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而实出以己意,并无所谓蔡、钟、王者,岂复有兰亭面貌乎?古人书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若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胡作此破格书以警来学,即以请教当代名公,亦无不可。 乾隆八年七月十八日,兴化郑燮并记。」
作《止足》诗。
诗曰:「年过五十,得免孩埋。情怡虑淡,岁月方来。弹丸小邑,称是非才。日高犹卧,夜户长开。年丰日永,波淡云回。乌鸢声乐,牛马群谐。讼庭花落,扫积成堆。时时作画,乱石秋苔。时时作字,古与媚皆。时时作诗,写乐鸣哀。闺中少妇,好乐无猜。花下青童,慧黠适怀。图书在屋,芳草盈阶。昼食一肉,夜饮数杯。有后无后,听已焉哉!」
杭世骏于二月考选御史对策中,因主张「天下巡抚汉满参半」被革职。是年,板桥致书杭世骏以示慰问。
《与杭世骏书》:「君由鸿博,地处清华,当如欧阳永叔在翰苑</a>时,一洗文章浮靡积习,慎勿因循苟且,随声附和,以投时好也。数载相知,于朋友有责善之道,勿以冒渎为罪,是所冀于同调者。堇浦词兄,燮顿首。」
是年,金农与杭世骏、丁敬等于杭州结诗社。
十一月,命山东将养椿蚕、柞蚕之法移咨各省,依法喂养以收蚕利。
乾隆九年甲子 一七四四 五十二岁
饶氏育一子。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六月十五日作)、《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作于是年。
作有《范县诗》、《送陈坤秀才入都》、《登范县城东楼》等诗。
乾隆十年乙丑 一七四五 五十三岁
呈诗姚太守以明志。
《范县呈姚太守》:「落落漠漠何所营,萧萧澹澹自为情。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无聊挂姓名。布袜青鞋为长吏,白榆文杏种春城。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
作有《怀扬州旧居即李氏小园,卖花翁汪髯所筑》、《姑恶》、《怀李》、《署中示舍弟墨》、《破衲》、《扬州福国和尚至范赋二诗赠行》等诗;作《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署中示舍弟墨》诗曰:「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求困贫,托名风雅。免谒当途,乞求官舍。座有清风,门无车马。四十科名,五十旃旌。小城荒邑,十万编氓。何养何教,通性达情。何兴何废,务实辞名。一行不当,百虑难更。少予失教,躁率易轻。水衰火炽,老更不平。日有悔吝,终夜屏营。妻孥绮縠,童仆鼎羹。何功何德,以安以荣?若不速去,祸患丛生。李三复堂,笔精墨渺。予为兰竹,家数小小。亦有苦心,卅年探讨。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与李同老。诗学三人,老瞒与焉。少陵为后,姬旦为先。字学汉魏,崔蔡钟繇</a>。古碑断碣,刻意搜求。维兹三事,屋舍田畴。宦贫何畏,宦富可惴。即此言归,有赢不匮。人不疵尤,鬼无瞰祟。吾既不贪,尔亦无恚。需则失时,决乃云智。」
冬,送饶氏母子返兴化。
按:王氏《郑板桥年谱》称: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前后「送饶氏及子返回兴化」。
高凤翰《归云集》成,始号「归云老人」。
是年,潍县疫;七月十九日海水溢。
乾隆十一年丙寅 一七四六 五四岁
由范县改任潍县,自是联署七年。
九月,与华岩、时颜、许大诸友人集于程兆熊之桐华庵,合作《桐华庵胜集图轴》。
华岩题识曰:「乾隆丙寅秋九,同人集□于梦飞桐华庵斋中。清话之余,野鸟相逢,秋色争妍,得此佳趣□对景画之,时颜叟补石,许大写菊,梦飞曰:『此幅似未毕乃事也,得板桥墨竹则可矣。』俄顷,童子报曰:『郑先生来也。』相见揖让,更写竹数个。」
是年,山东大饥,板桥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责积粟者平价出售。开仓赈贷,饥民得以活者无数。
《重修兴化县志》卷八:「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县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
有感于潍县饥民外出逃生的惨相,赋《逃荒行》以纪其悲状。
约此时画竹呈包大中丞括,并题诗其上。
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乾隆十二年丁卯 一七四七 五十五岁
秋,调济南参加乡试事,于锁院作《行书扬州杂记卷》,记与饶五姑娘之浪漫情缘等事;又作有《济南试院奉和宫詹德大主师枉赠之作讳保》、《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讳敏中》等诗,与德保、于敏中相唱和。
秋,与汪士慎、李、李方膺合作《花卉图轴》。
板桥题《花卉图轴》诗曰:「梅花抱冬心,月季有正色。俯视石菖蒲,清浅茁寒碧。佛手喻画禅,弹指现妙迹。共玩此窗中,聊为一笑适。 乾隆丁卯秋日,士慎画梅,复堂补佛手、石菖蒲,晴江添月季,余作诗于上。」
是年春,潍县旱,大饥。自五月十八日后,连雨两月,造成潦灾。
三月,殿版《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成。
六月,命校刊《通典</a>》、《通志</a>》、《文献通考</a>》,并命编《续文献通考》。
乾隆十三年戊辰 一七四八 五十六岁
二月,乾隆帝出巡山东,板桥随行泰山,为书画史,治顿所,卧泰山顶四十余日。为此,板桥镌有一印曰「乾隆东封书画史」,以志其荣遇。
三月,协理高斌主持山东放赈事宜。
秋,倡修潍城,首修城工六十尺,作有《乾隆修城记》以纪其事。
九月,作《与江宾谷江禹九书》,论文章风格。
是年,作有《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乾隆十四年己巳 一七四九 五十七岁
春,潍县饥。
三月,潍县城工修讫,作《潍县永禁烟行经纪碑文》。
五月,与御史沈廷芳诸人游郭氏园,沈廷芳作《过潍县郑令板桥进士招同朱天门孝廉家房仲兄纳凉郭氏园》诗赠板桥;沈心作《留别郑板桥》诗。
作《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叮嘱堂弟墨悉心培育子为人厚道之意;又作有《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与四弟书》。
饶氏生子六岁,病殇于兴化。
秋,大熟,难民陆续还乡,板桥作《还家行》以纪其事。
为载臣作《自咏》诗。
诗曰:「潍县三年范五年,山东老吏我居先。一阶未进真藏拙,只字无求幸免嫌。春雨长堤行麦陇,秋风古庙问瓜田。村农留醉归来晚,灯火千家望不眠。 载臣先生政,板桥弟郑燮。」
误闻金农去世,服缌麻设位而哭。
约于此时,作《潍县竹枝词》。
是年,重订《家书》十六通、《诗钞》、《词钞》,手写付梓;作《十六通家书小引》,序《后刻诗》、《词钞》。
《十六通家书小引》:「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何以叙为!乾隆己巳,郑燮自题。」
《后刻诗序》:「古人以文章经世,吾辈所为,风月花酒而已。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虽刳形去皮,搜精抉髓,不过一骚坛词客尔,何与于社稷生民之计,三百篇之旨哉?屡欲烧去,平生吟弄,不忍弃之。况一行作吏,此事又束之高阁。姑更定前稿,复刻数十首于后,此后更不作矣。板桥又题。
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是年,作《行书板桥自叙》,论次生平志向所在。
其言曰:「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云。板桥外王父汪氏,名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生女一人,端严聪慧特绝,即板桥之母也。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辈,皆成就。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尔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答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簿之类,靡不览究。有时说经,亦爱其斑驳陆离,五色炫烂。以文章之法论经,非《六经》本根也。
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好山水,未能远迹,其所经历,亦不尽游趣。乾隆十三年,大驾东征,燮为书画史,治顿所,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亦足豪矣。
所刻《诗钞》、《词钞》、《道情十首》、《与舍弟书十六通》行于世。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又以余闲作为兰竹,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庋。然板桥从不借诸人以为名。惟同邑李复堂相友善。复堂起家孝廉,以画事为内廷供奉。康熙朝,名噪京师及江淮湖海,无不望慕叹羡。是时板桥方应童子试,无所知名;后二十年,以诗词文字与之比并齐声。索画者,必曰复堂;索诗字文者,必曰板桥。且愧且幸,得与前贤埒也。李以滕县令罢去。板桥康熙秀才,雍正壬子举人,乾隆丙辰进士。初为范县令,继调潍县。乾隆己巳,时年五十有七。」
是年,清廷召举经学之士。
乾隆十五年庚午 一七五○ 五十八岁
二月十日,作《文昌祠记》。
《记》有云:「心何为闷塞而肥?文何为通套而陋?行何为修饰而欺?又何为没利而肆?帝君其许我乎?潍邑诸绅士,皆修文洁行而后致力以祀神者,自不与龌龊辈相比数。本县甚嘉此举,故爱之望之,而亦谆切以警之,是为民父母之心也。 乾隆十五年岁在庚午二月初十日杏苑花繁之际,板桥郑燮书。」
夏,作《行书诗三首条幅》。
诗曰:「晴丝寸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红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收尽狂飙卷尽云,一竿晴日晓光新。柳魂花魄都无恙,依旧商量作好春。淮南二十四桥月,马上时时梦见之。想得扬州醉年少,正围红袖写乌丝。乾隆庚午夏日,板桥老人郑燮书。」
秋,与李合作《蕉竹图》。
是年,缀附记于《板桥自叙》后。
其言曰:「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归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其理愈求而愈精,其法愈求而愈密。鞭心入微,才力与学力俱无可恃,庶几弹丸脱手时乎?若漫不经心,置身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贾、董、匡、刘之作,引绳墨,切事情。至若韩信登坛之对,孔明</a>隆中之语,则又切之切者也。理学之执持纲纪,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板桥《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a>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指远之处。
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求精求当,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板桥又记,时年已五十八矣。」
是年,清廷举行「经学特科」。
乾隆十六年辛未 一七五一 五十九岁
二月十五日,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
九月十九日,作六分半书「难得胡涂」匾额。
「难得胡涂」:「聪明难,胡涂难,由聪明而转入胡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乾隆辛未秋九月十九日,板桥。」
钱泳</a>《履园丛话</a>》有云:「郑板桥尝书四字于座右,曰:『难得胡涂』,此极聪明人语也。余谓胡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又难得胡涂,须要于聪明中带一点胡涂,方为处世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便生荆棘,必招怨尤,反不如胡涂之为妙用也。」
秋,作《竹图轴》。
题识曰:「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迭迭?乾隆辛未秋,板桥居士郑燮。」
秋,作《梅兰竹菊四屏条》以言怀。
其《菊》曰:「进又无能退又难,宦途局蹐不堪看。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板桥郑燮。」
十一月,书旧作二四首《潍县竹枝词》。
是年,板桥归老田园之志愈益强烈,《思归行》诗、《思归》、《思家》词呈露出其此时的心绪。
《唐多令?思归》曰:「绝塞雁行天,东吴鸭嘴船,走词场三十余年。少不如人今老矣,双白鬓,有谁怜?官舍冷无烟,江南薄有田,买青山不用青钱。茅屋数间犹好在,秋水外,夕阳边。」
《满江红?思家》曰:「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将毋左?」
金德瑛为《题郑板桥赠兰竹画》诗,推扬板桥作画之妙。
《金桧门诗存》卷三,《题郑板桥赠兰竹画》:「画兰不多三五茎,画竹不多三五干。纸宽墨润腕力余,更添古石三五片。微香馥馥清影摇,满堂观者增欣羡。齐东有竹却少兰,玉版尊师唯悟半。板桥家法所南翁,心花无根舒烂漫。平生妙墨懒收拾,偶欲追寻从友案。胸中事即对人言,与弟家书刊共看。颠字怪剧游嬉,叵耐折腰趋下县。西范东潍十载宽,自怜天鉴超忧患。同心知我称石交,为拂古瓦摅柔翰。别久争讶鬓霜盈,逢稀似类优昙现。径题长句画中间,如使两人长对面。」
正月,乾隆帝南巡。
是年,继上年「经学特科」,再取陈祖范、吴鼎、梁锡玙、顾栋高四人。
乾隆十七年壬申 一七五二 六十岁
正月初一,作《城隍庙碑草稿自跋》,论为文之意。
文曰:「板桥居士作《城隍庙碑草稿》初就,赵君六吉即剪贴成册,可谓刻划无盐唐突西子矣。是碑不足观,而作文之意无非欲写人情,所欲言而未能说,此实在眼前,实出意外,是千古作文第一诀。若抄经摘史,窃柳偷苏,成何笔手?乾隆十七年元日,板桥道人郑燮又记。」
四月四日,题宋拓《圣教序》。
五月,作《城隍庙碑记》。
秋,作《兰竹石图》并题识。
题识曰:「世间盆盎空栽植,唯有青山是我家。画入悬崖孤绝处,兰花竹叶两相迟。乾隆壬申九秋,板桥居士郑燮写于北海。」
十月二十五日,自作六十寿联。
联曰:「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月,算来百岁已多。」
是年底,卸任。
按:板桥去官之因,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或言以婪罢,或言以忤大吏罢,或言乞休归,或言以病罢,或言乞病归,或言老病归等。要之,官场容不得板桥,板桥亦不适应官场。其虽曾孜孜于求学仕进,一度踌躇满志;然一入官场,则处处碰壁,难以一展其「致君泽民」之夙志宏愿。其「狂」、「怪」之性情怎么也难以融入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两难窘境。归老田园,寄迹山水,实乃板桥不得已之无奈抉择,亦是其悟得「难得胡涂」之真谛的人生归宿。
乾隆十八年癸酉 一七五三 六十一岁
正月,作《隶书扇面》以言志。
题曰:「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买山无力买船居,多载芳醪少载书。夜半酒酣江月上,美人纤手炙鲈鱼。乾隆癸酉太簇之月,板桥郑燮罢官作二首。」
春日,离潍去官日,百姓痛哭挽留。板桥别潍县绅士民,为作竹图并题识。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小豆棚</a>》卷一六:「当其去潍县之日,止用驴子三头:其一板桥自乘,垫以铺陈;其一驮两书夹板,上横担阮弦一具;其一则小皂隶而娈童者骑以前导。板桥则风帽毡衣,出大堂揖新令尹,据鞍而告之曰:『我郑燮以婪败,今日归装若是其轻而且简,诸君子力踞清流,雅操相尚,行见上游器重,指顾莺迁,倘异日去潍之际,其无忘郑大之泊也。』言罢跨蹇郎当以行。」
板桥返扬,宴请诸友,李啸村葂赠板桥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众人叹为工妙。
《楹联丛话</a>》卷一二:「板桥解组归田日,有李啸村者,赠之以联。板桥方宴客,曰:『啸村韵士,必有佳语。』先观其出联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曰:『此难对。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语,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称为绝对。吾辈且共思之,限对就而后食。』久之不属,启视之,则『一官归去来』也,感叹其工妙。」
张维屏《松轩随笔》称:「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三月十五日,作《雨后新篁图屏风》并题识,志其作画得自然之妙蕴。
题识曰:「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出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爰为数首以当竹歌:『雷停雨止斜阳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写将来』;『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乾隆十八年春三月之望,板桥郑燮画并题。」
是年,罗聘与方婉仪喜结良缘。
卢见曾再任两淮盐运都转,自此联署九载。
程南陂重建扬州竹西亭,春暮宴集诸友人吟酬。
乾隆十九年甲戌 一七五四 六十二岁
春,游杭州;又应孙升、李堂之邀游湖州诸名胜。
《与墨弟书》有云:「掖县教谕孙升任乌程知县,与我旧不相合,杭州太守为之和解,前憾尽释。而湖州太守李公讳堂者,壬戌进士,久知我名,硬夺杭守字画。孙乌程是其下属,欲逢迎之,强拉入湖州作一月游。其供给甚盛,姑且游诸名山以自适。第一是过钱塘江,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是平生快举,而吼山尤妙,待归来一一言之。华灿且留住数日,我于端午后必回。」
六月十八日,作《竹石图》并题识。
题识曰:「竹少石多,竹小石大,直是以石为君,聊复以数片叶点缀之耳。画竹何须千万枝,两三片叶峭撑持。千秋不改嵩衡岳,不靠青山却靠谁? 乾隆十九年六月十八日雨中,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
重九日,作《竹石图轴》并题识,提出画之意在「活」。
题识曰:「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
九月二十九日,与汪堂、药根上人等十余友人聚于百尺楼,分韵赋诗。
十月,作《墨兰图轴》并题识,表明自己作兰不拘泥于某一家。
题识曰:「予作兰有年,大率以陈古白先生为法。及来扬州,见石涛和尚墨花,横绝一时,心善之而弗学,谓其过纵,与之自不同路。又见颜君尊五笔极活,墨极秀,不求异奇,自有一种新气。又有友人陈松亭,秀劲拔俗,矫然自名其家,遂欲仿之。兹所飘擎,其在颜、陈之间乎?然要不知似不似也。 乾隆甲戌十月,板桥郑燮画并记。」
乾隆二十年乙亥 一七五五 六十三岁
是年,与友人李、李方膺合作《三友图》,板桥为题。
其题曰:「复堂奇笔画老松,晴江干墨插梅兄。板桥学写风来竹,图成三友祝何翁。」
是年,李定居扬州,以「觯」代「」。
是年,马曰管(字秋玉,号嶰谷)去世。
五月,清廷禁满人与汉人唱和及较论同年行辈往来。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 一七五六 六十四岁
二月三日,作《九畹兰花》并题识,以志与黄慎、王文治等人「一桌会」以百钱为永日欢之盛谊。
题识曰:「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三日,予作一桌会,八人同席,各携百钱以为永日欢。座中三老人、五少年:白门程绵庄、七闽黄瘿瓢与燮为三老人;丹徒李御萝、王文治梦楼、燕京于文浚石乡、全椒金兆燕棕亭、杭州张宾鹤仲谋为五少年。午后济南朱文震青雷又至,遂为九人会。因画《九畹兰花》以纪其盛。诗曰:『天上文星与酒星,一时欢聚竹西亭;何劳芍药夸金带,自是千秋九畹青。』座上以绵庄为最长,故奉上程先生携去。」(按:程绵庄,名廷祚,字启生,绵庄其号,又号青溪居士。黄瘿瓢,名慎。)
四月十四日,作《兰竹石轴》于移情书屋,并题识。
题识曰:「古人云:『吾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弗乐也。我愿处深山古涧之间,有芝不采,有兰不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乃为诗曰:『高峰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老夫高枕卧其间。』乾隆丙子孟夏之月十有四日坐移情书屋午饭清茶后写为文翁老学老长兄正画,板桥居士郑燮。」
秋,作《六分半书五言诗轴》。
诗曰:「酒罄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苟能得其意,窃谓不学乎?」
是年,作《露竹新晴图轴》并题识,阐发画竹之意蕴。
题识曰:「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乾隆丙子,板桥郑燮画并题。」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 一七五七 六十五岁
正月二十三日,作《行书书目横披》。
三月三日,卢见曾主持红桥修禊盛事,板桥预其会,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再和卢雅雨》诗各四首,以纪其盛。
《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一线莎堤一叶舟,柳浓莺脆恣淹留。雨晴芍药弥江县,水长秦淮似蒋州。薄幸春光容易老,迁延诗债几时酬?使君高唱凌颜谢,独立吴山顶上头。 年来修禊让今年,太液昆池在眼前。回起楼台回水曲,直铺金翠到山巅。花因露重留蝴蝶,笛怕春归恋画船。多谢西南新月挂,一钩清影暗中圆。 十里亭池一水通,俨开银钥日华东。逶迤碧草长杨道,静悄朱帘上苑风。天净有云皆锦绣,树深无雨亦溟蒙。甘泉羽猎应须赋,雅什先排禊帖中。草头初日露华明,已有游船歌板声。词客关河千里至,使君风度百年清。青山骏马旌旗队,翠袖香车绣画城。十二红楼都倚醉,夜归疑听景阳更。」
七月,作《兰竹石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世人只晓爱兰花,市买盆栽气味差。明月清风白云窟,青山是我外婆家。 乾隆丁丑秋七月,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先构石,次写兰,次衬竹,此画之层次也。石不点苔,惧其浊吾画也。燮又题。」
八月,作《兰石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暮,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以避日、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其香味直上,透而远,乃知物亦各有本性。且系以诗云:『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山上兰花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叶肥而劲,花皆出叶,盖山中之兰,而非盆中之兰也。丁丑秋八月,板桥郑燮。」
是年,与阔别二十多年的友人织文在高邮相会,流连之余,作《行书赠织文轴》以志其谊。
文曰:「织文世兄,别去二十余年。余在山左,常念之;君在江南,亦常想至吾山左。虽不果厥志,而两心相照,无一刻忘也。乾隆丁丑,来高邮,方图买舟过访,而织文已荡桨而至,叩余寓斋。邀归村落,流连数十日,以偿廿年饥渴。织文极能诗,而谬爱拙作,辄能诵数十篇。不辞老丑,更录近草十数纸,为屏风帖以请教。昔太宗屏风摘古人嘉言懿行,而余自写其诗词,无知自大,真有愧古人,亦曰从主人之意耳。书毕系以诗:『杭州只有金农好,宦海长从李游。每到高山奇绝处,思君同倚树边楼。』板桥老人郑燮。」
春,李作《三友图轴》。
是年,罗聘拜金农为师。
正月,乾隆帝第二次南巡。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 一七五八 六十六岁
正月二十九日,作《与柳斋书》。
书曰:「佳政满矣,流及旁邑,况本邑乎?燮在下风,拜沾余泽,欣慰之怀非笔舌所能述也。古人一行作吏,诗文笔墨束之高阁,非大才鲜克兼之。足下惠泽满人间,而新诗妙染,纷纭几席,其论文尤清瘦而腴。陈孟公书启、苏子瞻竹石,风流其复见乎?昨在贵治,曲荷周旋,沃领大教。界河船中一会,未罄雅谈,至今耿耿。燮一岁之中,居家者不过二三月,其余则东西南北而已。非尽为贫而出,盖山川风月,诗酒朋侪,性之所嗜,不可暂离耳。老弟屡过敝邑,未展一饭之留,深为歉仄。令兄先生及诸侄、诸年侄,首春清吉,最切怀思,殊深一念之想也。学愚兄郑燮顿首柳斋老弟执事。乾隆着雍摄提格太簇之月窈九日行。」
二月,为高凤翰题写墓碑。
三月二日,为友人肃公作《双松图轴》并题识。
四月,作《竹图》并题识。
题识曰:「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馌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乾隆戊寅清和月,板桥郑燮画竹后又记。」
秋杪,作《行书自遣诗轴》以写怀。
诗曰:「啬彼丰兹信不移,我于困顿已无辞。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看月何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乾隆戊寅秋杪,板桥郑燮。」
是年,作《真州杂诗八首并及左右江县》及《真州八首属和纷纷皆可喜不辞老丑再迭前韵》诗。
《真州杂诗八首并及左右江县》:「春风十里送啼莺,山色江光翠满城。曲岸红薇明涧水,矮窗白纸出书声。衙斋种豆官无事,刀笔题诗吏有名。昨夜村灯鱼藕市,青醇酒见人情。村中布谷县中啼,桑柘低檐麦隆齐。新笋来泥未洗,江鱼买得酒还携。山花雨足皆含笑,絮袄春深欲换绨。何限农家辛苦事,渐看儿女满町畦。寒衣新熨折参差,一笑裘毛落许时。脾土渐衰唯食粥,风情不减尚填词。雪中松树文山庙,雨后桃花浣女祠。最爱卷帘高阁上,楚江晴碧晚烟迟。月白潮生野水潺,上游千里控荆蛮。洗淘赤壁无遗燎,溶漾金陵有剩山。烟里戍旗秋露湿,沙边战舰夕阳闲。真州漫笑弹丸地,从古英雄尽往还。吴越咽喉铁瓮城,隔江相望晓烟横。高樯迥与山排列,浊浪喧同海斗争。卷去芦花浑雪意,飘来鼓角尽秋声。中原万里无烽燧,扶仗衰翁未见兵。南国枫凋结绮楼,雷塘北去蓼花秋。染成红泪胭脂湿,蘸破新霜草木愁。两地干戈才转瞬,一般成败莫回头。后庭遗曲江边唱,又听隋家《清夜游》。行过青山又一山,黄将军墓兀其间。悬崖断处孤松出,骇浪崩时血泪还。江上诸藩皆逆类,枢中一老复颓颜。抵天只手终何益,远去心枯事总艰。何事秋风只杜门,护花长怕晓霜痕。挂冠盛世才原拙,卖字他乡道岂尊?山雨乍晴如洗沐,江烟一起又黄昏。惟君诗兴清豪在,唤醒东南旅客魂。」
二女儿适袁氏,板桥为其作《兰竹石图轴》并题。
题曰:「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无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乾隆戊寅,板桥老人为二女适袁氏者作。」
诗人陶元藻(一七一六~一八○一)客扬州,板桥、金农等与之每月联吟唱和。
五月,知遇之友慎郡王允禧去世。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 一七五九 六十七岁
七月十九日,又题《宋拓圣教序》。
其中论</a>用墨、用笔之法曰:「用墨之妙,当观墨迹,其浓淡燥湿,如火如花。用笔之妙,当观石刻,其弱者强之,肥者瘦之,镌手亦大有力。新碑不如旧碑,取其退火气。然三四百年后,过于剥落,亦无取焉。郑燮又记。」
作《兰竹石图横幅》并题识。
题识曰:「近处香微远处赊,随风飘渺透烟霞。青山翠竹方为伴,洗尽凡心看此花。画兰画竹已多年,竖抹横拖近自然。更向云中画山石,令人如望藐姑仙。乾隆己卯,板桥郑燮画并题。」
是年,为摆脱他人索书索画之烦恼,从友人拙公和尚之议,自定书画《润格》,开一先例。
《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是年,为唐君欣若《集唐诗》撰序,畅发对集唐诗的见解。
《集唐诗序》称:「集唐诗,则必读唐诗,而且多读唐诗。自李、杜、王、孟、高、岑而外,极幽极冷之诗,一旦火热,使得翻阅于明窗净几之间,此亦天地间一大快事也。读唐诗,则必钻其穴,剖其精,抉其髓,而后能集之。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之心,即为我之心。常觉千古之名流高士,俨聚一堂,此又天地间一大快事也。集唐之难,不得参差错落,谬托于古;必须五七言律,字字对仗精工,而又流利通适。往往有六句七句,独欠一句,左对右对,皆不得妥;三月两月,搔首搔耳,而其句不成。及一触忽然得之,如获异宝,如释滞疾,此又天地间一大快事也。有时集句已成,颇自得意,而亦少有未安。良朋好友猝至,指之曰:某句未妥。则心病一挑,不能藏匿。而又有一友从旁曰:以某句对之,何如?顿觉天衣无缝,如铸成的,如树上结的,如圣叹之有龂山相资相助,皆得并传于世,此又天地间一大快事也。唐君欣若,自能诗,而又好集唐诗。集之久,而己诗俱废。盖以专一而得神奇者也。夫唐人之诗,旧诗也,读之千古长新,得君之集而更新,满纸皆陆离斑驳。今人之诗,新诗也,但党满纸皆陈饭土羹。与为彼之作,正不如君之集也。问序于愚,愚何能序唐君之甘苦阅历,约略言之,非为唐君言之,为后之学诗学文者言之也。 乾隆己卯,板桥郑燮撰。」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 一七六○ 六十八岁
五月,客居通州,寓于保培基之井谷园。
五月十三日,为李方膺《墨梅卷》作题,表达自己对画梅的看法。
题曰:「兰竹画,人人所为,不得好。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惟俗工俗僧为之,每见其几段大炭,撑拄吾目,其恶秽欲呕也。晴江李四哥独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奇,以孤见实,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划,乃真刻划也。岂止神行人画,天复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问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来通州,得睹此卷,精神焕发,兴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夹杂飞舞,令人莫得寻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工课而后去耳。 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桥郑燮漫题。」
七月七日,与汪之珩诸人共度七夕于汪氏之文园。
秋日,为刘柳村三作《刘柳村册子》于汪氏文园,叙己之生平经历。
文曰:「板桥自京师落拓而归,作《四时行乐歌》,又作《道情》十首。四十举于乡,四十四岁成进士,五十岁为范县令,乃刻拙集,是时为乾隆七年也。
《道情》十首,作于雍正七年,改削十四年,而后梓而问世。传至京师,幼女招歌首唱之,老僧起林又唱之,诸贵亦颇传颂,与词刻并行。
拙集诗词二种,都人士皆曰:『诗不如词。』扬州人亦曰:『词好于诗。』即我亦不敢辩也。
游西湖,谒杭州太守吴公作哲,出纸二幅,索书画。一画竹,一写字。湖州太守李公堂见而讶之曰:『公何得有此?』遂攫之而去。吴曰:『是不难得,是人现在此,公至南屏静寺访之,吾先令人作介绍可也。』次日,泛舟相访,置酒湖上为欢;醉后,
即唱予《道情》以相娱乐。云:『十年前得之临清王知州处,即爱慕至今,不知今日得会于此!』遂邀至湖,游苕溪、霅溪、卞山、白雀,而道场山尤胜也。府署亭池馆榭甚佳,皆吾扬吴听翁先生所修葺。……高丽国索拙书,其相李艮来投刺,高尺二寸,阔五寸,厚半寸如金版玉片,可击扑人。今存枝上村文思上人家,盖天宁寺西院也。……板桥貌寝,既不见重于时,又为忌者所阻,不得入试。愈愤怒,愈迫窘,愈敛厉,愈微细,遂作《渔父》一首,倍其调为双迭,亦自立门户之意也。
板桥最穷最苦,貌又寝陋,故长不合于时;然发愤自雄,不与人争,而自以心竞。四十外乃薄有名,所谓诸生曰『万盈四十乃知名』也。其名之所到,辄渐加而不渐淡,只有中有汁浆耳。庄生谓:『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人又云:『草木怒生』,然则万事万物何可无怒耶?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颜鲁公《座位稿》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乾隆庚辰秋日,为柳村刘三兄书此十二页。」
是年,板桥于汪氏文园又作《板桥自序》,对自己之生平学行加以自省。
文曰:「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少陵七律、五律、七古、五古、排律皆绝妙,一首可值千金。板桥无不细读,而尤爱七古,盖其性之所嗜,偏重在此。《曹将军丹青引》、《渼陂行》、《瘦马行》、《兵车行》、《哀王孙》、《洗马兵》、《缚鸡行》、《赠毕四曜》,此其最者;其余不过三四十首,并前后《打鱼歌》,尽在其中矣。是《左传</a>》、是《史记</a>》、似《庄子</a>》、《离骚》,而六朝香艳,亦时用之以为奴隶。大哉杜诗,其无所不包括乎!
七律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皆由此而推之,五律诗《秦州杂诗》二十首、《咏物》三十余首、《达行在所》三首,皆由此而推之;
五言古诗前后《出塞》、《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北征》、《彭衙行》,以及排律之《经昭陵》、《重经昭陵》、《别严贾二阁老》、《别高岑》,皆由此而推之。立志不分,乃疑于神。
板桥平生无不知己,无一知己。其诗文字画每为人爱,求索无休时,略不遂意,则怫然而去。故今日好,为弟兄,明日便成陌路。
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体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式、傅雯凯亭持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后先之际,何多让焉!』
板桥游历山水虽不多,亦不少;读书虽不多,亦不少;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初极贫,后亦稍稍富贵;富贵后亦稍稍贫。故其诗文中无所不有。
陋轩诗最善说穷苦,惜其山水不多,接交不广,华贵一无所有。所谓一家言,未可谓天下才也。板桥诗如《七歌》,如《孤儿行》,如《姑恶》,如《逃荒行》、《还家行》,试取以与陋轩同读,或亦不甚相让;其它山水、禽鱼、城郭、宫室、人物之茂美,亦颇有自铸伟词者。而又有长短句及家书,皆世所脍炙,待百年而论定,正不知鹿死谁手。
乾隆庚辰,郑燮克柔甫自叙于汪氏之文园,与《刘柳村册子》合观之,亦足以知其梗概。
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虽圣帝明王在上,无所可忧,而往古来今,何一不在胸次?叹老嗟卑,迷花顾曲,偶一寓意可耳,何谆谆也!燮又记。」
秋,作《兰竹石图横幅》并题识。
题识曰:「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此幅虽小景,要是山脚下洞穴旁之兰,不是盆中磊石凑栽之花,谓其气整故尔。聊作二十八字以系于后:『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乾隆庚辰秋,板桥郑燮。」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 一七六一 六九岁
四月二十日,与江春、杭世骏诸人游扬州铁佛寺,各得字分赋。
四月,作《兰竹石图册页》并题识。
题识曰:「兰花质性太清幽,卖与人间不自由。好把竹枝兼石块,故交相伴免春愁。」
七月七日,作《墨竹通屏》并题识。
题识曰:「画大幅竹,人以为难,吾以为易。每月只画一竿,至完至足,须五、七日画五、七竿,皆离立完好。然后以淡竹、小竹、碎竹经纬其间。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或肥或瘦,随意缓急,便构成大局矣。昔萧相国何造未央宫,先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然后以别殿、内殿、寝殿、宫室、左右廊庑、东西永巷以经纬之,便尔千门万户,总是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易易耳。一丘之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其人之意境何如耳。 板桥郑燮画并题。乾隆辛巳七夕雨中成此。」
是年,罗聘妻方婉仪三十初度,板桥为作《石壁丛兰轴》。
其款识曰:「板桥道人没分晓,满幅画兰画不了。兰子兰孙百辈多,累尔夫妻直到老。 乾隆辛巳,为两峰罗四兄尊嫂方夫人三十初度。郑燮草稿。」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 一七六二 七十岁
春日,于扬州寓斋写赠同学兄六源《兰竹石图轴》,以见志。
题识曰:「老夫自任是青山,颇长春风竹与兰。君正虚心素心客,岩阿相借又何难!乾隆壬午春日,扬州寓斋写赠六源同学兄,并题二十八字见志。板桥道人郑燮。」
初夏,作《墨竹四屏条》并题识。
其一曰:「琼条玉线才开碧,凤尾鸾翎已扫空。自是书窗借青翠,砚池茶碗色如葱。乾隆壬午初夏,板桥郑燮。」
其二曰:「秋风昨夜窗前到,竹叶相敲石有声。及至晓来浓露湿,又疑昨夜未秋清。板桥。」
其三曰:「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垂,风吹不折。板桥郑燮。」
其四曰:「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教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板桥郑燮。」
小春月(十月),作《兰竹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昔人画竹者称文与可、苏子瞻、梅道人。画兰者无闻。近世陈古白、吾家所南先生,始以画兰称,又不工于竹。惟清湘大涤子山水、花卉、人物、翎毛无不擅长,而兰竹尤妙绝冠时。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叶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清湘之意,深得花竹情理。余故彷佛其意。又闻有明三百年,文人皆善兰竹,今不概见,不识何故?乾隆二十七年,岁在壬午小春月,板桥郑燮。」
作《竹石堂幅》并题识。
题识曰:「竹也瘦,石也瘦,不讲雄豪,只求纤秀,七十老人尚留得少年气候。板桥郑燮。」
作《兰竹石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乾隆壬午,板桥郑燮画并题。」
作《兰竹石四屏条》并题识。
其《竹石》曰:「记得为官种竹枝,泰山脚下峄山陲。应知尔日新篁发,定有清风忆我时。 乾隆壬午,板桥郑燮。」
其《兰竹石》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板桥。」
是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
是年,卢见曾告休,两淮盐运都转由赵之璧接任。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一七六三 七十一岁
三月三日,举行红桥修禊,板桥与袁枚于修禊席间初遇,互有诗句赠答。
四月五日,应卢见曾之邀,与杭世骏、金农诸人泛舟红桥,赋诗唱和。
《和卢雅雨红桥泛舟》:「今年春色是何心,才见阳和又带阴。柳线碧从烟外染,桃花红向雨中深。笙歌婉转随游舫,灯火参差出远林。佳境佳辰拚一醉,任他杯酒渍衣襟。」
八月,为尚宾老人作《论书</a>法横幅》。
其言曰:「苏学士用宣城诸葛齐锋笔作字,疏疏密密,无不如意,后至惠州儋耳,囊中笔罄,乃用三钱鸡毛笔,心手俱不相应,亦苦矣。余不喜湖毫,多用画家羊毛着色,尤以泰州邓氏羊毫散笔为贵,婉转飞动,乍沉乍浮,无不如意,其亦宣城诸葛之齐锋乎?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 乾隆癸未秋八月,郑板桥书付尚宾老人藏之。」
作《墨竹图横幅》并题识。
题识曰:「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庄尚友次之。禹竹称于上都,渔庄之名遍于湘楚,皆童而习之,老而入妙。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之辍,亦非首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予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
作行书七言联。
联曰:「操存正固称完璞,陶铸含弘若浑金。乾隆癸未,板桥郑燮。」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一七六四 七十二岁
秋杪,于兴化杏花楼作《竹石图轴》并题识,论画竹之法。
题识曰:「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要在会心人得神,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如有灵,亦当为余首肯。甲申秋杪,归自邗江,居杏花楼。对雨独酌,醉后研墨拈管,挥此一幅,留赠主人。板桥。」
作《行书条幅》寄赠友人郭芸亭。
言曰:「春风潍水足相思,宝马雕鞍丽日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乾隆甲申书寄芸亭年学兄。板桥郑燮。」
作《墨竹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露吐雾者,皆隐跃于纸外乎?然纸中如抽碧玉,如削青琅玕,风来戛击之声,铿然而文,铿然而亮,亦足以散怀而破寂。纸中之画,正复清于纸外也。乾隆甲申,七十二老人板桥郑燮写此。」
为茂林作《兰竹石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揭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乾隆甲申为茂林年学兄哂正。板桥郑燮。」
作《墨竹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乾隆甲申。掷去乌纱不做官,归来江上钓鱼竿。问渠钓具从何买,笔底新篁万尺宽。宜纶年学兄正画,板桥郑燮。」
是年,金农去世。
十一月,召令重修《大清一统志》。
乾隆三十年乙酉 一七六五 七十三岁
春,书十一言对联。
联曰:「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乾隆乙酉重,板桥老道人郑燮。」
四月,作《竹石图横幅》,以志晚景自得自乐之情状。
题款曰:「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然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留恋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而游宦四方,或终其身不能到。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敛之则退藏于密,未尝不放之弥囗(六)囗(合)囗(也)。乾隆乙酉清和月,板桥郑燮画。」
五月三日,作《修竹新篁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乾隆乙酉五月三日,板桥郑燮。」
为蔚起作《行书江晴诗扇画》;为永公大和尚作《瘦竹图轴》;为济翁、玉老作《竹石图轴》。
十二月十二日,于兴化溘然长逝,享年七十有三;葬兴化县城东之管阮庄。
是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