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简介

3个月前 作者: 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撰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北史》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下迄隋义宁二年(618年),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应当指出的是,隋代的最初九年即开皇元年至开皇九年(581-589年)的历史,可以作为北朝历史看待;至于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以后的历史,本是统一的封建皇朝的历史,把这一段历史看成北朝史而写入《北史》是不恰当的。当然,也许是作者考虑到编纂上的困难,不得不作这样的安排,但我们今天来看待和叙述北朝史,则不应沿袭《北史》的这个做法。


    《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撰写这两部书,本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未竟的事业。李大师(570-628),字君威,隋唐之际人。他熟悉前代历史,又长于评论当世人物,青年时代就产生了撰写一部编年体南北朝史的志向。但他着手做这件工作时,已是唐朝武德初年了。不久,他因生活条件的变化,又曾一度中辍了这件事。当他再次获得从事于此种撰述机会时,已是武德九年(626年),而他在贞观二年(628年)就去世了。他在临终之前,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父亲的事业和遗恨,深深地影响着李延寿,对他产生了一种感召的力量。李延寿,字遐龄,贞观初年参与《隋书》编撰工作,从这时起,他就决心把南北朝史写出来。以实现父亲的遗愿。李延寿用了十五、六年的时间搜集资料,而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因参与修撰《五代史志》的工作,便得以广泛阅读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朝正史,于是正式开始撰写《南史》《北史》。除八朝正史外,李延寿还参考各种杂史一千余卷,历时十六年,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撰成《南史》、《北史》共一百八十卷。据说唐高宗还为《南史》、《北史》写了一篇序,可惜这篇序文早已失传。


    《南史》、《北史》主要取材于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书。李延寿撰写“二史”的方法是对“八书”进行“抄录”和“连缀”,并“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这是一个改写、补充和删节的过程,并非一般的抄录可比。不过,李大师原来是打算“编年以备南北”,而李延寿却以纪传体撰成《南史》、《北史》,这是后者在“追终先志”过程中的一个变化,无碍于他们共同的目的和旨趣。了解了上面这些基本情况,对于怎样读《南史》《北史》的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


    把《南史》、《北史》作为一定意义上的“通史”来读。


    《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 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作者李延寿,唐初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曾任史官,参与修撰《隋书》、《晋书》,并另外著有《南史》。


    《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


    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炼,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卷一  ··魏本纪第一


    卷二  ··魏本纪第二


    卷三  ··魏本纪第三


    卷四  ··魏本纪第四


    卷五  ··魏本纪第五


    卷六  ··齐本纪上第六


    卷七  ··齐本纪中第七


    卷八  ··齐本纪下第八


    卷九  ··周本纪上第九


    卷十  ··周本纪下第十


    卷十一 ··隋本纪上第十一


    卷十二 ··隋本纪下第十二


    卷十三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卷十四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卷十五 ··列传第三 魏诸宗室


    卷十六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


    卷十七 ··列传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


    卷十八 ··列传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卷十九 ··列传第七 文成五王


    献文六王 孝文六王


    卷二十 ··列传第八


    卷二十一··列传第九


    卷二十二··列传第十


    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


    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八··列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卷四十三··列传三十一


    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卷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卷五十 ··列传第三十八


    卷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 齐宗室诸王上


    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 齐宗室诸王下


    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


    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


    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卷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


    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周宗室


    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周室诸王


    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卷六十 ··列传第四十八


    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卷六十二··列传第五十


    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卷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二


    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


    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


    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五


    卷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卷七十 ··列传第五十八


    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隋宗室诸王


    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卷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


    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


    卷七十五··列传第六十三


    卷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


    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


    卷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卷八十 ··列传第六十八 外戚


    卷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 儒林上


    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 儒林下


    卷八十三··列传第七十一 文苑


    卷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孝行


    卷八十五··列传第七十三 节义


    卷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循吏


    卷八十七··列传第七十五 酷吏


    卷八十八··列传第七十六 隐逸


    卷八十九··列传第七十七 艺术上


    卷九十 ··列传第七十八 艺术下


    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列女


    卷九十二··列传第八十 恩幸


    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僭伪附庸


    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


    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 西域


    卷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 蠕蠕 匈奴


    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突厥 铁勒


    卷一百 ··序传第八十八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