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政辑要卷之六

3个月前 作者: 海宁
    恒霍二山


    宪书经</a>费


    书院经费


    书院捐数


    文举中额


    文场经费


    进士旗匾


    举人花红


    会试盘费


    岁进学额


    晋省学租


    圣贤后裔


    圣裔经费


    古圣陵庙


    喇嘛俸银


    赈恤孤贫


    普育二堂


    留养贫民


    满营俸饷


    绿营兵饷


    分季领饷


    北镇本色(并附案)


    ○恒霍二山


    谨按周礼</a>职方氏载九州岛五岳四镇诸名山在扬曰会稽在荆曰衡在雍曰华在豫曰嵩在兖曰岱在青曰沂在并曰恒在幽曰医无闾在冀曰霍谓其能蒸云致雨保障羣生系民望而安地德建庙锡爵所以崇??垔祀答神麻也山西为冀并之域霍山在直隶州霍州境内一名太岳山去州之东南三十里南接赵城北跨灵石东抵沁源横压汾阴远接太行古为冀州镇今为中镇祠在山麓恒山则在大同府属之浑源州境内雄峙巍峻深厚广博子诸峰而隶羣垤其气象实冠并州祠在山麓岁久剥落乾隆</a></a>二十九年七月经前抚和奏动 帑银四千四百余两重加修葺现在庙貌聿新金碧辉煌足昭诚敬矣


    ○宪书经费


    谨按刊颁宪书原属敬授民时之意每年四月间奉 钦天监颁到次年宪书藩司于奉到之日即分交经历或照磨按年轮流刊刷其刊刷之价每年各州县地丁项下额设有时宪书纸价银一千一百四十七两二钱五分九厘七毫续于乾隆二十八九等年裁汰清源平顺二县减去银十八两八钱裁归起运项下又于乾隆三十一年遵旨议定银数以厘为断照例核算成总现共额设银一千一百二十八两四钱六分二厘每年办造时宪书四万九千四百六十二本用司库颁存 钦天监印信钤葢其一切纸张工料遇闰之年准动用银八百九十五两四钱三分六厘无闰之年动用银八百四十八两三钱六分一厘又乾隆三十八年加增蒙古回部需用银三十三两一钱七分六厘四十二年加增金川需用银八十二两九钱四分一厘无闰之年共动用银八百四十八两三钱六分一厘遇闰之年共动用银八百九十五两四钱三分六厘余存银两报 部估拨充饷此每年刊刷通颁宪书之价银也至于民用宪书查乾隆十一年二月前司陶 具奏以山西通省地方辽阔官印宪书势难周遍其民用宪书准每州县各给十本作为书式听匠役坊贾人等就近刊刷仍于面页上额添刻司颁监本字样自行价卖以便民用不必钤葢州县印信以免扰累等因奉旨依议钦此


    ○书院经费


    雍正</a>十一年奉旨恩赏帑金一千两于太原省城建立晋阳书院当将恩赐帑金发汾阳平遥介休三县以一分二厘交当商生息每年得息银一百四十四两以充膏火于乾隆五年在通省各官养廉内公捐银八百两嗣于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内奏定每年额动银一千二十两以充膏火续于二十一年经前抚明 酌定院司道府州县按照养廉再增捐银一千五百两前后两次酌定每年共捐银二千三百两至二十二年因膏火充裕又经司道议详将通省养廉内公捐二千三百两之项减去银一千两每年只捐银一千三百两又于二十八九年清源平顺二县裁汰减去银一十三两三钱八分嗣后因膏火不敷于三十一年增捐银五百两每年院司道府州县养廉公捐银一千七百八十六两三钱二分又于三十九年详议每年增捐银三百两通共捐银二千八十六两三钱二分又查乾隆二十二年前院明 将余剩膏火银五百两发徐沟县当商以一分二厘生息每年得息银七十二两连雍正十一年恩赏帑银二项生息每年共得息银二百一十六两又每年耗羡内动银一千二十两三共每年得经费银三千三百二十二两三钱二分内 帑金膏火生息一百四十四两并耗羡一千二十两共银一千一百六十四两不能全数动给每年止动银一千两零若用数或多致奉 部驳是以此二项内每年酌留银一百余两以上三项经费三千三百二十二两零每年实可用银三千二百余两此现在岁有之经费也今将晋阳书院岁支银数开列于后


    计开


    一晋阳书院士子额定六十名向例每名日给银八分每月给银二两四钱六十名共享银一百四十四两遇闰加一月银一百四十四两共享银一千八百七十二两


    一院长修金四百两节仪三十二两供膳二百八十八两遇闰加一月银二十四两水礼银四两考课饭席银二十四两共银七百四十八两


    一监院官饭食每年六十两遇闰加一月银五两


    一奔走人役工食每年银五十九两九钱零遇闰加一月银四两九钱九分


    一士子考课课查汤饭每年共银三十七两四钱零


    一赞礼生员膏火每年银一百二十两


    一院宪表笺每年约用银二十两


    一佾礼生饭食每年银二十四两


    一蔡公祠祭品银十两


    一辕门廵捕薪水每年银七十二两遇闰加一月银六两


    一奖赏书院诸生人数不等每年约用银一百四十两


    一士子□籍路费人数不等每年约用银三十两


    以上每年共享银三千二百余两在于每年额设经费银内动支此外新请院长程仪路费系量程途远近酌送


    又修理书院房屋之费每年多寡不等向无定额


    ○书院捐数


    一抚部院每年捐银三十两七钱七分 布政司捐银三十九两九钱二分 按察司捐银三十一两六钱五分 冀宁道捐银二十四两八钱一分 雁平道捐银二十四两八钱一分 河东道捐银二十四两八钱一分 归绥道捐银二十四两八钱一分 太原府捐银三十两八钱五分 阳曲县捐银十二两六钱七分 太原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榆次县捐银三十两三钱五分 太谷县捐银二十四两一分 祁县捐银一十九两一分 徐沟县捐银一十六两一钱五分 交城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文水县捐银二十两八钱四分 岢岚州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岚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兴县捐银十五两八钱四分 平阳府捐银二十四两五钱一分 临汾县捐银二十两八钱四分 襄陵县捐银二十六两一钱五分 洪洞县捐银二十四两一分 浮山县捐银一十二两九钱人分 太平县捐银二十四两一分 岳阳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曲沃县捐银二十四两一分 翼城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汾西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吉州捐银一十二两六钱七分 乡宁县捐银一十五两八钱四分 潞安府捐银三十两八钱五分 长治县捐银三十两三钱五分 长子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屯留县捐银一十二两六钱七分 襄垣县捐银二十八两八钱三分 潞城县捐银一十二两九钱八分 黎城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壶关县捐银一十二两九钱八分 汾州府捐银二十四两五钱一分 汾阳县捐银三十两三钱五分 平遥县捐银三十两三钱五分 介休县捐银三十两三钱五分 孝义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临县捐银一十二两六钱七分 石楼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永宁州捐银九两五钱 宁乡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大同府捐银三十两八钱五分 应州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浑源州捐银一十五两八钱四分 大同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怀仁县捐银一十二两六钱七分 山阴县捐银一十二两六钱七分 灵邱县捐银九两五钱 广灵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阳高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天镇县捐银一十九两一分 朔平府捐银二十四两五钱一分 右玉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左云县捐银一十五两八钱四分 平鲁县捐银九两五钱 朔州捐银二十八两八钱三分 马邑县捐银九两五钱 宁武府捐银二十一两三钱四分 宁武县捐银九两五钱 神池县捐银一十五两八钱四分 偏关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五寨县捐银一十二两六钱七分 泽州府捐银一十八两一钱七分 凤台县捐银三十两三钱五分 高平县捐银三十两三钱五分 阳城县捐银一十九两三钱二分 陵川县捐银九两八钱一分 沁水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蒲州府捐银二十四两五钱一分 永济县捐银二十四两一分 临晋县捐银一十五两八钱四分 荣河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猗氏县捐银一十六两一钱五分 万泉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虞乡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辽州捐银一十九两三钱二分 榆社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和顺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沁州捐银一十九两三钱二分 沁源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武乡县捐银一十五两八钱四分 平定州捐银一十九两三钱二分 寿阳县捐银二十八两八钱三分 盂县捐银二十八两八钱三分 乐平县捐银九两五钱 忻州捐银二十四两一分 定襄县捐银一十二两九钱八分 静乐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代州捐银二十四两一分 崞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五台县捐银一十二两九钱八分 繁峙县捐银九两五钱 保德州捐银一十六两一钱五分 河曲县捐银一十五两八钱四分 解州捐银一十七两六钱七分 安邑县捐银三十两三钱五分 夏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平陆县捐银九两五钱 芮城县捐银九两八钱一分 绛州捐银二十四两一分 绛县捐银一十九两三钱二分 稷山县捐银一十九两三钱二分 河津县捐银一十九两三钱二分 闻喜县捐银二十二两四钱九分 垣曲县捐银九两五钱 霍州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赵城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灵石县捐银一十二两六钱七分 隰州捐银一十六两一钱五分 大宁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蒲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永和县捐银六两三钱三分 以上各官每年共捐银一千八十六两三钱二分


    ○文举中额


    山西省每科文闱乡试士子入场者约计四千人额中举人六十名副榜十一名至乾隆三十年九月经前司文 以科场条例内载乡试每正榜中额五名副榜中额一名今山西正额六十名应照例取中十二名以符五正一副之数具详抚宪彰批允咨 部准 礼部覆准山西省每科取中正榜六十名副榜十二名以下科为始永远遵行


    ○文场经费


    山西省每科文闱经费约需数千金今将动支银欵开列于后


    计开


    一每科详请咨 部准动税契盈余银二千一百五十八两六钱七分 又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内开文场各项支用不敷银二千一百两系三年一次按年分计每年酌留银七百两等语查三年共酌留耗羡银二千一百两历科俱系动银一千六百六十余两下余银两事竣归还原额在案 又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内开乡试正副主考每位路费银四百两共银八百两每年酌留耗羡银二百六十六两六钱六分三年共酌留银八百两乡试之年正副主考从京起身在 部领银四百两俟到晋再致送银四百两其在 部支领银两场事竣后委员搭解赴 部还项 又各府厅州县每科公帮科场不敷银二千五百两俟乡试之年贡院委官具领应用内于乾隆二十一年详定捐银一千两乾隆三十年增捐银一千五百两共成二千五百两


    ○进士旗匾


    查晋省进士旗匾等银于每年地丁□下额编旗匾贺仪银二百一十八两八分七厘三年共银六百五十四两二钱六分一厘中式进士每名给银一十两所有各属额编细数开列于后


    计开


    太原府属 阳曲县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两学中式进士旗匾贺仪银一十六两二钱五分 太原县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榆次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太谷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祁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交城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文水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岢岚州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平阳府属 临汾县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襄陵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洪洞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太平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曲沃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翼城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潞安府属 长治县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长子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襄垣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潞城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壶关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汾州府属 汾阳县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孝义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宁乡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宁武府属 五寨县进士旗匾贺仪银一两六钱七分


    泽州府属 凤台县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高平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阳城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陵川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沁水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蒲州府属 永济县进士旗匾贺仪银二十六两 临晋县旗匾贺仪银五两 虞乡县旗匾贺仪银五两 猗氏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万泉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辽州属 本州岛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和顺县旗匾贺仪银二两八钱五分


    沁州属 本州岛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平定州属 本州岛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盂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乐平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忻州属 本州岛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定襄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代州属 本州岛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崞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解州属 本州岛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安邑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夏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平陆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芮城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绛州属 本州岛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稷山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河津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闻喜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霍州属 本州岛进士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赵城县旗匾贺仪银三两三钱三分三厘 以上各属进士额编旗匾贺仪银共二百一十八两八分七厘


    ○举人花红


    查晋省中式文武举人于每年地丁项下额编花红银二百六十一两一钱七分九厘三年共银七百八十三两五钱三分七厘中式举人每名给银七两八钱三分五厘所有各属举人额编花红银两细数开列于后


    计开


    太原府属 阳曲县举人花红银五两武举花红银四两五钱两学中式举人花红银一十六两二钱五分 太原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榆次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太谷县花红银五两 祁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徐沟县属之清源乡花红银五两 文水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岢岚州花红银二两五钱 岚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兴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平阳府属 临汾县举人花红银五两 襄陵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洪洞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太平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曲沃县花红银五两 翼城县花红银五两


    潞安府属 长治县举人花红银五两长子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襄垣县花红银五两 潞城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又平顺乡花红银二两五钱 黎城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壶关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汾州府属 汾阳县举人花红银二两五钱 孝义县花红银一两 临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永宁州花红银二两五钱 宁乡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宁武府属 五寨县举人花红银二两五钱


    泽州府属 凤台县举人花红银七两五钱 高平县花红银五两 阳城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陵川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沁水县花红银五两


    蒲州府属 永济县举人花红银三十两九钱七分五厘武举花红银六两一钱二分 临晋县举人花红银一两六钱六分七厘 荣河县花红银一两五钱 虞乡县花红银一两六钱六分七厘 猗氏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万泉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辽州属 本州岛举人花红银二两五钱 榆社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和顺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沁州属 本州岛举人花红银二两五钱


    平定州属 本州岛举人花红银七两五钱 寿阳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盂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乐平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忻州属 本州岛举人花红银五两 定襄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静乐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代州属 本州岛举人花红银五两 繁峙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崞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保德州属 本州岛举人花红银二两五钱解州属 安邑县举人花红银五两 夏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平陆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芮城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绛州属 本州岛举人花红银五两 稷山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河津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闻喜县花红银二两五钱绛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霍州属 本州岛举人花红银二两五钱 赵城县花红银二两五钱 以上各属举人额编花红银共二百六十一两一钱七分九厘


    ○会试盘费


    查举人会试盘费银两于每年地丁项内额设银一千九百四十四两一钱零例系三年一办共银五千八百三十二两三钱零于雍正十三年奉准 户部咨令将举人会试盘费银两遇会试年分每名先以七两三钱五分动给俟通省会试文武举人定有成数通融合算尽数补给仍将给过姓名银数造册报部查核等因所有各属每年会试盘费额设银两细数开列于后


    计开


    太原府属 阳曲县每年额设银六十一两六钱六分七厘 太原县银二十七两三分三厘 榆次县银四十四两八钱 太谷县银一十一两五钱三分三厘 祁县银二十二两五钱三分三厘徐沟县银五两五钱三分三厘 又清源乡额编银五钱三分三厘 交城县银一十一两三分三厘 文水县银二十两五钱三分三厘 岢岚州银一十一两三分三厘 岚县银一十一两三分三厘 兴县银一十七两三分三厘


    平阳府属 临汾县额设银六十六两一钱六分 又额设本府银一十八两一钱六分 襄陵县银二十五两 洪洞县银四十七两 太平县银二十二两曲沃县银九十九两 翼城县银三十八两五钱 吉州银二两五钱 乡宁县银二两五钱


    潞安府属 长治县额设银六十五两八分三厘 长子县银一十六两五钱 襄垣县银五两五钱 潞城县银五两壶关县银五两五钱


    汾州府属 汾阳县额设银三十三两 平遥县银二十四两 介休县银二十二两 孝义县银二十两六钱六分七厘 宁乡县银二十七两五钱


    宁武府属 宁武县额设银一十两五钱神池县银一十两五钱 偏关县银一十两五钱 五寨县银一十两五钱


    泽州府属 凤台县额设银四十四两 高平县银三十三两 阳城县银四十三两五钱 陵川县银一十五两 沁水县银三十八两五钱


    蒲州府属 永济县额设银一百二十两临晋县银一十五两 虞乡县银一十五两 荣河县银一十两 猗氏县银四十两 万泉县银二两五钱


    辽州属 本州岛额设银一十六两五钱 榆社县银一十一两 和顺县银五两五钱


    沁州属 本州岛额设银二十一两 沁源县银一十一两 武乡县银一十一两


    平定州属 本州岛额设银六十六两五钱三分三厘 寿阳县银一十一两三分三厘 盂县银三十三两五钱三分三厘 乐平县银一十七两三分三厘


    忻州属 本州岛额设银五十二两二钱 静乐县银一十两五钱三分三厘 定襄县银二十六两五钱三分三厘


    代州属 本州岛额设银四十四两三分三厘 五台县银一十五两五钱三分三厘 繁峙县银五两五钱三分三厘崞县银一十六两五钱三分三厘


    保德州属 本州岛额设银一十两五钱三分三厘 河曲县银五两五钱三分三厘


    解州属 本州岛额设银一十五两 安邑县银一百三十二两一钱六分七厘 夏县银一十两 平陆县银一十六两五钱 芮城县银五两五钱


    绛州属 本州岛额设银二十二两 稷山县银二十七两五钱 河津县银二十两 闻喜县银一十一两 绛县银五五两五钱 垣曲县银一十两


    霍州属 本州岛额设银三十三两 赵城县银一十六两五钱 灵石县银二十两一以上各属每年额设会试盘费银共一千九百四十四两一钱零三年一办共银五千八百三十二两三钱零


    ○岁进学额


    查顺治</a>四年经 部议定直隶各省学额顺治十五年题准儒童入学大府取进二十名大州县学取进十五名小学取进八名四名不等又题准岁科并考康熙</a>八年复定岁贡府学一年贡一人州学三年贡二人县学三年贡一人康熙十二年仍行岁科两考文童二次武童一次乾隆十二年钦奉上谕选拔十二年举行一次钦此乾隆二十八九年间裁汰清源平顺二县将县学改为乡学其取进学额仍循其旧又四十四年清查商籍运学减去进额二名所有晋省各府州县学及乡学运学岁进生员共计一千五百三十九名所有各属学额取进名数开列于后


    计开


    太原府属 本府学额进童生十七名 阳曲县二十名 太原县十二名 榆次县二十名 太谷县十二名 祁县十二名 徐沟县十二名 清源乡十二名 交城县十二名 文水县二十名 岢岚州八名 岚县八名 兴县十二名


    平阳府属 本府学额进童生十七名 临汾县二十名 襄陵县二十名 洪洞县二十名 浮山县十二名 太平县二十名 岳阳县八名 曲沃县二十名 翼城县二十名 汾西县八名吉州十二名 乡宁县八名


    潞安府属 本府学额进童生二十名 长治县二十名 长子县十二名 屯留县十二名 襄垣县十二名 潞城县八名 黎城县十二名 壶关县十二名 平顺乡八名


    汾州府属 本府学额进童生二十名 汾阳县二十名 平遥县十五名 介休县二十名 孝义县十二名 临县十五名 石楼县八名 永宁州十二名 宁乡县八名


    大同府属 本府学额进童生十七名 大同县十五名 应州十二名 浑源州十二名 怀仁县八名 山阴县八名 灵邱县八名 广灵县八名 阳高县八名 天镇县八名


    朔平府属 本府学额进童生十五名 右玉县十二名 左云县八名 平鲁县八名 朔州十五名 马邑县八名


    宁武府属 本府学额进童生十五名 宁武县八名 神池县八名 偏关县十五名 五寨县八名


    泽州府属 本府学额进童生十五名 凤台县二十名 高平县二十名 阳城县二十名 陵川县十二名 沁水县十二名


    蒲州府属 本府学额进童生十五名 永济县二十名 临晋县十五名 荣河县十二名 猗氏县二十名 万泉县十二名 虞乡县十名


    辽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十五名 榆社县十二名 和顺县八名


    沁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十五名 沁源县八名 武乡县十二名


    平定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十五名 寿阳县十二名 盂县十五名 乐平县十二名


    忻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二十名 定襄县十二名 静乐县八名


    代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二十名 崞县十五名 繁峙县十二名 五台县十五名


    保德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十二名 河曲县八名


    解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二十名 安邑县二十名 夏县十五名 平陆县十二名 芮城县十二名


    绛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二十名 稷山县十五名 河津县十二名 闻喜县二十名 绛县十五名 垣曲县十二名


    霍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十二名 赵城县十二名 灵石县十五名


    隰州属 本州岛学额进童生十二名 大宁县八名 蒲县八名 永和县八名运司学额进童生十名 以上各属共额进生员一千五百三十九名


    ○晋省学租


    查雍正二年直省册报总计十八省共学田三千八百八十六顷有奇咨查晋省学田共二百七十七顷零山一道岁收租谷一千一百八十九石八斗零杂粟租三十一石一斗零租银二百五十七两零租钱二千二百八十六文租麦一十三石七斗零租米三石一斗今将各属学田细数开列于后


    计开


    太原府属 阳曲县原设学田地七顷一十六亩共征租谷三十五石八斗 太原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八亩九分五厘共征租银八两三钱七分租谷六石三斗五升 榆次县原设学田地一十七顷八十一亩三分八厘共征租谷六十七</a>石六斗二升零 太谷县原设学田地五顷二十五亩五分三厘共征租谷一十七石二斗八升 祁县原设学田地二十六顷一十六亩五分五厘共征租谷五十八石四斗九升零 徐沟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四十六亩六分六厘共征租银八两七钱七分零 文水县原设学田地八十四亩共征租谷一十五石一斗五升 岢岚州原设学田地一顷四十三亩五分共征杂粟租六石六斗租银一两二钱


    平阳府属 临汾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五十四亩一分共征租谷一十石八斗四升零 襄陵县原设学田地一十七亩二分四厘共征租杂粟一十九石六斗五升零折银一十两七钱九厘零 洪洞县原设学田地二十八亩八分五厘共征租夏麦七石七斗五升三合秋谷一十七石五斗一升 太平县原设学田地九十三亩二分八厘共征租银九两三钱二分八厘 曲沃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七十五亩二分九厘共征租银二十两九钱四分 翼城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六十亩共征租谷六石四斗 乡宁县原设学田地七十五亩共征租银二两二钱二分


    潞安府属 长治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一十八亩三分共征租谷五十七石四斗屯留县原设学田地七顷六十九亩三分五厘共征租银二十五两四钱四分八厘 襄垣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一十五亩共征租谷六石八斗 黎城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二十亩共征租谷四十七石六斗八升


    汾州府属 本府儒学原设学田地一顷三十一亩共征租谷二十五石二斗五升 汾阳县原设学田地二顷六十一亩九分八厘共征租秋谷五十四石四斗 平遥县原设学田地二顷六十六亩二分八厘共征租银一两九钱三分五厘租谷二十二石四斗五升零 介休县原设学田地七十二亩五分四厘供征租谷三十二石七斗共折银二十两四钱三分八厘 孝义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二十四亩七分八厘共征租银四两八分 临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六十八亩八分共征租谷一十一石五斗三升折银七两二钱七厘 永宁州原设学田地五十亩五分共征租银三两三钱三分六厘


    大同府属 本府儒学原设学田地四顷八亩共征租谷四十石六斗一升 大同县原设学田地五十亩共征租谷二石 应州原设学田地二十四亩共征租银一两四钱四分共折制钱五百四文折新钱一百六十八文 浑源州原设学田地六十亩共征租银一两一钱五分五厘共折制钱四百四文折新钱一百三十五文 山阴县原设学田地四顷五十亩共征租银七两八钱共折制钱二千七百三十文折新钱九百一十文 灵邱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二十三亩共征租谷一十一石二斗五升 广灵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三十亩共征租谷二十三石 阳高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三十七亩共征租银九两二钱共折制钱三千二百二十文折新钱一千七十三文 天镇县原设学田地六十亩共征租谷一石五斗


    泽州府属 凤台县原设学田地九十四亩共征租银八两九钱八分 高平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一十二亩七分七厘共征租谷四十五石共折银一十一两五钱六分


    蒲州府属 永济县原设学田地七十二顷九亩九分一厘共征租谷三百六十石四斗九升零 临晋县原设学田地九顷二十九亩九分四厘共征租谷四十六石四斗九升七合 虞乡县原设学田地六顷一十九亩九分六厘共征租谷三十石九斗九升八合


    朔平府属 本府儒学原设学田地六顷二十九亩共征租杂粟十二石五斗八升 右玉县原设学田地六顷四亩共征租杂粟一十二石 左云县原设学田地三顷二亩五分共征租谷六石二斗八升五合 朔州原设学田地九顷共征租谷一十二石六斗 马邑县原设学田地三顷四十七亩五分共征租银四两一钱六分四厘


    辽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一顷八十一亩共征租谷八石八斗一升租米三石一斗 和顺县原设学田地五十四亩山一道共征租谷五钱租谷六斗六升零


    平定州属 寿阳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五十一亩共征租谷七十三石八斗二升盂县原设学田地一十八顷六十七亩六厘共征租谷一百一十石六斗五升零


    忻州属 定襄县原设学田地三十三亩三分共征租银四两八钱二分


    代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七顷四十九亩六分一厘共征租谷六两九钱七分八厘共征租谷一石五升 五台县原设学田地二顷四十九亩共征租银九钱九分六厘 崞县原设学田地五十一亩共征租谷三石六斗 繁峙县原设学田地二十五亩三分共征租谷一斗三升一合


    解州属 安邑县原设学田地二顷三亩八厘共征租谷三十六石五斗六升七勺共折银二十二两九钱六厘 夏县原设学田地五十五亩七分三厘共征租谷二十七石八斗六升五合五勺共折银一十六两七钱一分九厘


    绛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四十五亩九分三厘共征租谷二石二斗九升六合四勺折银二两二分 闻喜县原设学田地一顷五十九亩七分共征租夏麦五石七斗四升九合二勺秋谷一十石二斗二升八勺 垣曲县原设学田地二十二亩共征租夏麦二斗六升秋谷三斗七升


    霍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一十一亩三分共征租谷一石一斗三升折银一两一分七厘 赵城县原设学田地四十九亩共征租银三两 灵石县原设学田地二顷八十二亩二分一厘共征租谷六石七斗七升三合折银六两七钱七分三厘


    隰州属 本州岛原设学田地二顷一十亩共征租银四两九钱六厘 蒲县原设学田地一顷共征租谷三石 永和县原设学田地四顷五十四亩共征租银五两六分八厘租谷七石六斗三升二合八勺


    运司儒学原设学田地一顷二十亩共征租银二十三两三钱六分二厘 以上共地二百七十七顷九十八亩三分六厘山一道共征本色租谷一千一百八十九石八斗七升六合四勺杂粟租三十一石一斗八升折色租谷一百六十九石六斗八升六合六勺折银一百一两二钱六分四厘折色租麦三石二斗三升折银二两二钱六分一厘折色租稻一十石五斗九升折银五两八钱二分四厘本色租银一百四十八两四钱四厘以上折银并本色租银通共二百五十七两七钱五分三厘租新钱二千二百八十六文租麦一十三石七斗六升二合二勺租米三石一斗以为各属岁给廪生贫士之用又于乾隆四十年九月十七日奉准 户部咨令将各属学租存剩银两并粮石变价每年于奏销后一并解司报拨充饷


    ○圣贤后裔


    雍正五年六月准 礼部咨议覆山西廵抚伊 疏称雍正三年皇上念关圣福 国庇民为千古正神追封三代俱膺公爵解州及直隶各州县俱制牌位供奉其洛阳守墓之处巳邀特恩设博士一员今该抚请于解梁原籍照先儒朱子后裔江南福建二处设立博士之例于解州添设博士一员以奉祭祀俟命下遵奉等因奉旨依议钦此嗣于雍正五年查明关圣嫡裔关居斌承袭翰林院五经</a>博士雍正九年关运隆承袭乾隆二十三年关金钟承袭又查雍正二年奉准 礼部定例嗣后先圣先贤祠宇遇有设立奉祀生者各省督抚学臣严行查核咨报 礼部核明给与印照方准为奉祀生等因又乾隆三十二年奉准 礼部咨钦奉上谕清查各省先贤先儒奉祀各生当经造册咨准 部覆晋自襄陵平遥介休永济临晋夏县河津等七县共奉祀生十七名嗣后遴选嫡裔顶补额缺即照现定章程咨部给照画一办理又乾隆四十三年奉准礼部咨曲沃县唐晋国公谥文忠裴度后裔裴在文给与印照准充奉祀生各在案今将现在奉祀各生开后


    计开


    襄陵县奉祀生三名


    关天宠于乾隆三十五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关帝庙


    关金铎于乾隆三十六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关帝庙


    高午汉于乾隆八年奉 部给照奉祀


    明高忠节公邦佐专祠


    曲沃县奉祀生一名


    裴在文于乾隆四十三年奉 部给照奉祀


    唐晋国公谥文忠裴度专祠


    平遥县奉祀生一名


    尹清梅于乾隆三十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先贤尹吉甫祠


    介休县奉祀生二名


    文佩于乾隆四十二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先贤文彦博</a>祠


    郭崇德于乾隆三十五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先贤郭有道祠


    永济奉祀生一名


    孟兴瑔于乾隆三十八年奉 部给照奉祀


    亚圣祠


    临晋县奉祀生八名


    孟尚钦于乾隆七年奉 部给照奉祠城村


    孟子</a>庙


    孟衍泽于乾隆七年奉 部给照奉祀城村


    孟子庙


    孟衍龙于乾隆七年奉 部给照奉祀新村


    亚圣祠


    孟毓棠于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给照奉祀新村


    亚圣祠


    孟衍麟于乾隆七年奉 部给照奉祀杜村


    孟子祠


    孟毓泗于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给照奉祀杜村


    孟子祠


    孟兴灏于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给照奉祀新村


    孟母三徙祠


    孟兴澜于乾隆四十一年奉 部给照奉祀新村


    孟母三徙祠


    夏县奉祀生一名


    司马衎于乾隆三十五年奉 部给照奉祀


    司马温国文正公祠


    河津县奉祀生一名


    薛思恩于乾隆四十八年奉 部给照奉祀


    先儒薛文清公祠


    ○圣裔经费


    晋省解州关帝德垂宇宙泽荫解梁今其支派繁衍生计日蹶每于香火器具难尽悫诚山西廵抚海 敬事先圣推及后裔岁捐俸银五百两并谕各属量为酌捐俾岁需有资用垂久远经本司郑禀设公捐帮费议立章程所有原详批案开录于后


    计开


    为遵 谕详议事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二十一日蒙 廵抚部院海 批本司禀捐关帝后裔银二千两内蒙宪台捐银五百两先行给发外其余司道等曁各府州公捐均于养廉内扣收转给禀蒙 批允遵照在案今据解州出具文领交给五经博士关金钟亲赍赴领照数给发外本司敬惟关帝灵昭天下率士尊亲解梁为发祥之地于山河表里之区尤资 福荫今其后裔博士奉祀庙庭克蠲诚敬及支派繁衍红白等事既多竭蹶而于岁需香火器用一切等项恐难兼顾仰荷 宪台洞悉几微首先捐俸惟是此举既行当图久远嗣后逓年遵办永以为例即后之来者未有不乐此美举也谨将每年捐数开折呈详等因奉 此据议公捐银数及扣收司库缘由均属允当仰即移行遵照嗣后本部院衙门应捐银五百两亦即在于每年应得养廉内分作十个月扣存司库同司道府州扣捐银两齐全之日详明批示给发解州承办再此项公捐银两原为关圣庙岁需香灯器具以及博士并在该处守祀各后裔帮补红白事件而设每年如有余剩年终即应分给博士及在彼各后裔添补薪水之需但每年应需用香灯器具及红白各事每款应用银若干两余剩若干作何分拨不致偏枯之处该司即饬解州查明分条悉心妥议章程由司核议详夺以凭批示立案


    廵抚每年捐银五百两


    布政使 每年捐银二百两


    按察使 每年捐银一百两


    盐运使 每年捐银一百两


    冀宁道 每年捐银八十两


    归绥道 每年捐银八十两


    雁平道 每年捐银七十两


    河东道 每年捐银七十两


    太原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平阳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潞安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汾州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大同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泽州府 每年捐银一百两


    解 州 每年捐银一百两


    绛 州 每年捐银一百两


    ○古圣陵庙


    唐尧陵坐落临汾县北桥里设立陵户二名于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内额设陵户每年工食银六两


    女娲氏陵坐落赵城县侯村里设立陵户二名于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内额设陵户每年工食银一十二两


    商汤王陵坐落荣河县百祥村设立陵户二名于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内额设陵户每年工食银一十二两


    关圣庙坐落解州常平村设立庙户二名于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案内额设庙户每年工食银一十二两


    蒲州府南门外旧有


    河渎神祠建自唐开元十五年祠右又有


    西海神祠建自元至元十二年均经列在祀典


    国朝以来历次遣官致祭康熙四十二年奉御书砥柱河津牓悬于河渎庙殿又奉御书源远流长牓悬于海神庙殿后俱勒石建立碑亭二庙自康熙七年及雍正十二年经前抚宪先后酌加修葺历年久远风雨剥蚀渐巳倾圯迨乾隆四十六年七月间黄水漫溢庙被淹浸水退之后更加颓败于乾隆五十年二月内经前抚宪农奏明动用司库存贮榆社县张克睿捐赎银两将二庙估计重修委蒲州府邱之芬率同永济县胡瑀查勘估计共需工料银九千八百九十五两零并委河东道景 覆加履勘造具册结绘图贴说题报兴修在案嗣因前项工程估报之后于五十年七月内黄河涨溢续被水淹较前倍加朽坏宜续估添换委据蒲州府带同原估官永济县胡瑀亲诣查勘确切估计除原估银两外增估银一万一千余两造具清册送司因查前项工程早经题估兴修自应遵照原奏俟修竣据寔造册报销今续估工程此时似难续请动项办理而前项庙工又关系紧要当经详请将添估银两在于通省各府厅州县养廉银内自乾隆五十二年秋季起作为一年公捐办理奉前抚宪勒 批允饬遵在案据该府陆续请领银两将前项工程购备物料兴工修理于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初十日将原估续估工程一并修理完竣经抚宪海 亲临验收并据分案造册送司业于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内分别详请题销


    ○喇嘛俸银


    台山菩萨顶等处喇嘛岁给米豆茶盐等银今查五台山菩萨顶射虎川喇嘛每年俸银并粳粟米豆草束茶面油盐等项共折支银二千一百九十六两九钱二分零遇闰之年支银二千三百九十一两九钱四分零在于五台县地丁银内留支后于乾隆十三年耗羡章程安内不论有闰无闰每年加增俸银八百四十两在于司库本年耗羡银内给领喇嘛自行采买每年由司造册报销


    ○赈恤孤贫


    谨按大清会典内载凡直省府州县设立养济院以处孤贫残疾无依之民每年给发衣食于所在地方存留钱粮内支给等因是以赋役全书内载有孤贫花布棉衣银两又续经前抚杨题请将孤贫口粮于常平仓内支给经 户部议准于康熙二年五月初六日奉旨依议钦此雍正六年九月十八日彰德府通判顾之翰奏请动司库公项修葺养济院奉旨依议钦此雍正十二年十月初四日山东布使郑奏请将孤贫院随时粘补其口粮按季给发病给医药等因奉旨依议钦此乾隆元年四月十九日前抚杨代通判田尔易转奏无告茕民设立养赡并设普济</a>育婴等堂奉旨依议钦此乾隆二年三月十一日奉上谕孤贫加给闰月口粮钦此乾隆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奉上谕训饬臣工孤贫口粮加意经理勿致失所钦此乾隆六年七月初八日浙抚卢奏请实心经理孤贫并定处分以儆怠忽之员奉旨依议钦此乾隆九年五月十四日吏科给事中钟奏流寓孤贫在本籍千里外者一体收养其养济院动公项修葺奉旨依议钦此仰见圣朝矜恤孤贫无微不至而晋省按地额设共计一千三百三十名今将各属数目开列于后


    计开


    太原府属 阳曲县额设孤贫三十九名太原县三十名 榆次县三十四名 太原县三十四名 祁县一十九名 徐沟县三十四名 交城县六名 文水县四名 岢岚州九名 岚县三名兴县十名


    平阳府属 临汾县额设孤贫十名 襄陵县二十二名 洪洞县十三名 浮山县二名 太平县五名 岳阳县四名 曲沃县六十五名 翼城县二十七名 汾西县三名 吉州一名 乡宁县四名


    潞安府属 长治县额设孤贫三十六名 长子县三名 屯留县三名 襄垣县五名 潞城县十二名 黎城县五名 壶关县三名


    汾州府属 汾阳县额设孤贫一十五名 平遥县八十名 介休县八名 孝义县十名 临县十六名 石楼县四名永宁州八名 宁乡县六名


    大同府属 大同县额设孤贫六名 应州十名 浑源州十名 怀仁县六名 山阴县四名 灵邱县五名 广灵县五名 阳高县六名 天镇县六名


    朔平府属 右玉县额设孤贫二十六名左云县一十二名 平鲁县十名 朔州十名 马邑县十名


    宁武府属 宁武县额设孤贫六名 偏关县六名 神池县五名 五寨县五名


    泽州府属 凤台县额设孤贫六名 高平县九名 阳城县三名 陵川县四名 沁水县十名


    蒲州府属 永济县额设孤贫三十名 临晋县四十五名 荣河县十四名 猗氏县十名 万泉县十六名 虞乡县十八名


    辽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六名 榆社县四名 和顺县三名


    沁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二名 沁源县一名 武乡县七名


    平定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十二名 寿阳县四十六名 盂县二十四名 乐平县十二名


    忻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十名 定襄县十一名 静乐县八名


    代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二十七名 五台县八名 繁峙县二十名 崞县一十八名


    保德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二名 河曲县五名


    解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十九名 安邑县九名 夏县三十二名 平陆县二名 芮城县九名


    绛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七名 稷山县十五名 河津县十二名 闻喜县匹十四名 绛县六名 垣曲县五名


    霍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四名 赵城县十一名 灵石县二名


    隰州属 本州岛额设孤贫七名 大宁县二名 蒲县一名 永和县二名 以上通省共额设孤贫一千三百三十名


    ○普育二堂


    谨按大清会典内载雍正二年钦奉上谕京师广宁门外向有普济堂凡老疾无依之人每栖息于此司其事者殊为可嘉又闻广渠门内有育婴堂一区凡孩稚之不能育养者数留于此数十年来成立者颇众夫养少存孤载于月令与扶衰恤老同一善举为世俗之所难朕心嘉悦特赐御书功深保赤匾额并白金千两顺天府府尹等其宣示朕意并倡率资助使之益加鼓励再行文各省督抚转饬有司劝募好善之人于通都大邑人烟稠集之处若可照京师例推而行之其于字弱恤孤之道似有裨益而凡人怵惕恻隐之心可感发而兴起矣钦此晋省旋即建造普育二堂于雍正三年置买地三十二亩五分零乾隆元年前抚杨代通判田尔易条奏反属所设普济堂育婴堂令地方大吏酌款接济以收实效奉旨依议钦此旋于乾隆三年置买地四顷零又乾隆六年漕运总督常奏育婴堂宜择人董理州县率佐二稽查年终册报奉旨依议钦此钦遵各在案嗣因岁久原存地亩渐次侵占租亦逋欠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前抚明 檄饬冀宁道太原府彻底清厘将地亩悉行查出又首倡捐银两酌定堂中孤贫之额常年收养贫民九十名嗣又陆续请加三十名共一百二十名每名每年给米二斗五升煤炭钱夏月三文冬月六文又于冬月另加收养贫民一百名至春融给资遣去至育婴堂向不定额凡将婴孩送来者即行收养普育两堂每月约需用银一千九百余两米五百余石所有存贮经费本银一万四千七百五十两发交太原等县当商以一分及一分二厘行息每年可得息银一千九百八十余两又地租银三十二两零二共每年得租息银二千一十余两又租米八十八石零以上银米足敷贫民每年支用所有普育二堂事宜开列于后


    计开


    一普济堂贫民于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奉前抚明 酌设九十名嗣又陆续请加三十名共一百二十名以为定额至冬月又收养贫民一百名每名夏月给煤炭钱三文日给米八合三勺冬月日给煤炭钱六文日给米八合三勺 每年连冬月收养贫民并杂费及买米约需银一千七百八十余两米四百八十余石


    一育婴堂原设乳妇二十名每名夏月日给煤炭钱三文日给米八合三勺冬月日给煤炭钱六文日给米八合三勺 每年约需银一百七十余两米八十余石 通计普育二堂每年约共需用银一千九百余两米五百余石


    一阳曲县绅士原捐银二千六百两发祁县徐沟孝义当商以一分二厘生息每年得利银三百七十四两四钱 又提汾阳县原捐素积市平银五千两合库平银四千九百五十两发太原榆次太谷祁县文水当商以一分二厘生息每年得利银七百一十二两八钱 又阳曲县绅士原捐买谷五千石因不能收息详允出粜银五千五百余两内发太谷祁县文水长治介休凤台高平当商本银五千五百两以一分生息每年得利银六百六十两 又回赎地价银一千六百两前藩司黄 捐银一百两共银一千七百两发平遥汾阳长子屯留襄垣当商以一分二厘生息每年得利银二百四十四两八钱 又置享堂村地五十亩每年得租银二十五两 又置赵庄屯河滩地一顷三十一亩零每年得租银七两二钱零以上共经费本银一万四千七百五十两共得利银一千九百八十余两又地租银三十二两零二共银二千一十余两


    一阳曲县绅士捐买地四顷余续据租户禀缴原价赎回地二顷二十三亩九分是存地二顷九亩零每年租米六十七石五斗四升零 又拨三给村官地每年杂租一十三石零 又赎布公祠地三十余亩每年租米六石九斗零通计每年共收租米八十八石零以上每年共约收利租银二千一十余两约收米八十八石零足敷普育二堂每年支用之需


    一前院明 清出都司参将衙门外官地一块计十四亩租户王顺运每年收租盐二石分给普育二堂贫民支食其分盐之法经明抚院定有领盐小票式样令普育二堂董事遵办


    一前院明 清出军地留庄等村地五顷零七亩每年额征租银一百三十七两六钱此项地租因历年尽数支给军犯口粮尚有不敷并未归入堂内


    ○留养贫民


    谨按矜恤穷民王政首重我国家恩设普济堂养济院收养茕独至优极渥苐经费有常穷民日众势难偏及当东作方兴与春秋</a>麦禾在野之际或佣工趁食或乞食充口尚可延生一至冬月饥寒交廹加以晋地严冷风雪经旬猝毙路隅者更堪怜悯前于乾隆初年即为冬月初养贫民之举因经费无额章程未定至二十一年前抚明 莅任寔力举行于各属通衢大路五方杂处之所各设立留养局暖炕锅灶煤炭米盐无一不备遴选妥人经理将寔在无依穷民与老弱病躯及过往孤身疾苦之人收养存恤至春融始行遣去存活甚众二十二年复经两司会详请于每年十一月初一日始至次年正月底止其北路关外早寒于每年十月十五日起至次年二月十五日止每大口日给仓升米八合三勺煤炭钱六文十钱以下之小口减半所需经费或有无碍闲款或酌动额定繁费或地方官倡捐养廉或绅士乐输积有成数交商营运置产收租以作每年经费恒规如有余剩留为下年之需倘或不敷官为捐足并将所存额定经费造册详报遇有新旧接手造入交代项下其局内经理之人令地方官敦请缙绅有德望者监视每局酌置粗棉衣裤几十件遇有单寒就食者立时散给至局内收养必须查明寔系无依老弱以及过往孤单贫病者方准入册其或少壮无病尚有依赖无论本地他方一概不准再每局就近延请良医捐备药料以苏病困其病痊欲归者量给路费遣回其因病身故者报官验明捐给棺木有主者关传认领无主者埋于义塜标记乡贯名姓至贫民中遇有妇女者当另行安顿一室以免男女混淆等因在案续于乾隆二十四年复经前司议详以各官捐银五十两以内者为数无多毋庸置议如捐银五十两以上至一百两者记大功一次一百以上至二百两者记大功二次三百两以内者按数逓加绅衿商民捐银十两以上者州县给以花红三十两以上者道府给匾一百两以上者本司给匾二百两以上者详请 院宪给匾其妇女捐银至一百以上者亦请 院宪给匾等因又于二十四年十月经前司议详以遇闰之年节气倍早宜早为举行半月关内关南各州县留养贫民十月十五日起至明岁正月十五日止其北路关外各州县十月初十日起至明岁二月初十日止等因又于乾隆二十五年七月经两司会议以各官捐银五十两以内者为数无多毋庸置议各官捐银五十两以上至一百两者记功一次一百以上至二百两者记功二次二百两以上至三百两者记功三次其在三百两以上至四五百两记大功三次如有捐数较多毋庸逓加绅衿商民捐出银两银不及三十两者州县给以花红三十两五十两以上者应各总制一匾开列捐户姓名悬挂讲约公所以志其善一百两以上者州县按名给匾二百两以上者由知府直隶州给匾三百两以上者由该管道给匾四百两五百两以上者由本司详请 院宪给匾等因俱经转饬各属逓年遵办


    ○满营俸饷


    晋省满营官兵马匹历年裁改不一今照估报乾隆五十二年官兵俸饷册造开列于后


    计开


    太原驻防正厢两蓝旗共官十员兵五百四名增设养育兵四十名又新添马甲六十名步甲四十名马二百五十匹岁该俸饷等银一万八千五百八两二钱粟米一万二千一百三十四石五斗料豆二千二百五十石


    右卫驻防八旗共官十一员兵三百八十名马六百四十五匹岁该俸饷等银二万四千六百三十六两一钱五分八厘粟米五千六百八十九石六斗二升五合料豆二千三十一石七斗五升


    绥远城驻防八旗共官八十四员兵二千七百名马四千四百八十六匹岁该俸饷等银一十七万六千三百五十八两七钱七分七厘栗米四万三百八十一石五斗料豆一万四千四百四十二石三斗


    ○绿营兵饷


    晋省绿营系一标两镇历年裁改添设不一今照估拨乾隆五十二年官兵俸饷数目开列于后


    计开


    抚标左右营共官二十四员兵丁一千五百一十二名马二百六十六匹每岁共该俸饷米草折马干等银三万二千六百七十二两八钱八分四厘米一千五百三十五石九斗料豆一千四百三十六石四斗


    太原镇属共官一百五十五员兵丁八千九百七名马一千三百三十匹每岁共该俸饷米豆草折干银一十七万六千一百八十三两四钱六分一厘米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二石四斗六升六合七勺豆四千六百一十二石四斗七升八勺


    大同镇属共官三百一十九员兵丁一万五千一百一十五名马四千一百二十七匹每岁共该俸饷米草折马干等银三十一万一百六十两六钱七分一厘米四万九千八百八十二石四斗一升七合四勺豆四千五百六十八石四斗


    以上标镇官兵马匹共该支俸饷米豆折干银五十一万九千一十七两一分六厘米六万七千三十石七斗八升四合一勺豆一万六百一十七石二斗七升八勺


    ○分季领饷


    山西各营离省远近不等其抚标左右二营及城守营交城营并驻防满营各兵饷俱系按月赴司支领其余离省近者按一季赴司支领距省远者按两季赴司并领所有远近各营分开于左


    计开


    汾州营 沁州营 权店营 盂寿营 乐平营 靖安营 辽州营 和顺营 忻州营 以上九营离省较近应按一季支领


    太原镇标左右二营 蒲州协 运城营平阳营 吉州营 隰县营 永和营 大宁营 灵石营 黑龙关 石楼营 潞泽营 泽州营 平垣营 西坞岭营 东坞岭营 大同镇中左右前四营 杀虎协左右二营 新平路 得胜路 助马路 灵邱路 浑源营 北楼营 东路营 山阴路 平鲁营 怀仁城 朔平营 宁武营 偏关营 河保营 老营营 靖远营 归化营 绥远营 右卫营 豊川营 以上四十三营离省较远应按两季并领


    ○北镇本色(并附案)


    查康熙三十二年右卫安设满兵将大同镇绿营兵丁本色米一万六千七百五十四石零拨给满营而以折色支给绿营至乾隆二十九年右卫旗兵内拨出一千余名移驻张家口经前抚和奏请将余出米豆拨还大同镇各营以符旧制奉旨俞允所有原奏附录于后


    计开


    山西抚臣和 谨奏为请将旗兵移驻余粮拨还绿营以符旧制仰祈圣鉴事窃照山西右卫驻防满洲官兵经</a>察哈尔都统臣巴尔品于本年奏准移驻直隶张家口前项官兵每年支食本色米豆俱系大朔二府属额征改征供支兹据布政使文绶详称今按移驻张家口官兵数目核计寔余出口粮米一万三千七十一石零余出豆七千四石零又准署大同镇臣巴彦弼咨称大同镇协标营兵丁向系每兵月支米三斗至康熙三十二年右卫安设驻防将绿营所支本色改支折色今右卫移驻张家口余出米粮请拨给绿营以恤兵艰等因臣查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户部原题内称大同绿旗兵丁应停其支给米石俱给折色大同停其所征地丁银两酌量改征本色米石豆草以供旗兵等因续于康熙三十三年经户部议覆改征章程题定每粟米一石扺银一两一钱五分每豆一石扺银九钱七分又查康熙三十一年大同绿营兵饷奏销印册内开康熙三十一年分大同镇各营兵丁月米共支仓斗米一万六千七百五十四石一斗四升三合一勺每豆四斗五升折米三仓斗等因亦在案是大同一带兵粮支食本色确有印册可凭今右卫官兵有余出米豆仰恳皇上天恩俯准将现在余存米一万三千七十一石零再拨豆五千五百二十四石四斗零折扺米三千六百八十二石九斗零二共米及豆折米一万六千七百五十四石零自乾隆三十年为始以之拨还大同镇各营兵丁原食之数并请无论有闰无闰将拨还米豆按照现在各营均匀分拨就近支食毋庸动支运脚恭候圣恩俞允分晰造具细册咨部统于该年兵马奏销案内查核此外尚有余剩豆一千四百七十余石无所需用征收在仓徒滋红腐应请照依定价改征折色以纾民力如此则绿营本色照旧拨还士马既得饱腾而余存粮石改征折色闾阎亦觉宽裕边地兵民共沐皇恩于靡既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圣主睿鉴训示谨奏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奏十二月初八日奉到谕旨有旨谕部钦此又于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内阁奉上谕和其衷奏请将移驻张家口旗兵所遗余粮拨还大同绿旗各营一折此项米豆从前原系绿营支食后因右卫安设驻防是以改支本色今既经移驻余粮自应仍行拨还着照所请将余存之米豆一万六千七百余石自明岁为始无论有闰无闰按照各营兵丁原食之数均匀分拨就近支食至折内所称余剩豆一千四百余石此时既无所需用并着照依定价改征折色以纾民力再从前额征之运脚耗粮二项本以解往右卫交仓而设今拨还绿营既可就近支领所有原征之运脚耗粮概行免其输纳副朕体恤边立?民至意钦此


    晋政辑要卷之六终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