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篇
3个月前 作者: 陈恭禄
欧战期内印度之概状|一九一九年之法令|自治运动之背景|甘地之不合作运动|印度问题为世界之问题
方印度内部不安,对外侵略之际,而一九一四年之大战开始于欧洲;英国援助俄法,攻击德奥。初英人惊于德国工商业之发达,而将驾凌其上,内阁监于德皇海军之政策,而欲破坏其海上之霸权,又以德国经营直达小亚细亚之伯达铁路,而将扰及东方,患之,数遣使者商于德皇,解决二国之问题,缔订同盟条约。德皇谓其妨碍海军之发展,弗许;英国政府,无奈,转而亲法。时法久欲报复德国,而患其孤立无援,亲近俄国;凡俄之所要求者,无不许之,然犹患其兵力,不足以拒德也;英法遂日亲近。英更进而联俄,聚其海军于北海之上,以备万一。至是,塞人枪杀奥皇太子,俄而奥塞宣战;奥为德国同盟,而塞人则属于斯拉夫族,俄国助之,且愿引起大战,而攻取君士但丁堡也。其陆军大臣不待俄皇之命,擅发全国动员之令。及其报于柏林,德皇以为对德宣战也,大惊,致哀的美敦书于俄,要求其停止动员,俄国不答,二国宣战,法国继之。时英尚未加入战争,但其海军大臣与法缔定密约,许其防御德舰攻击海岸;会闻德军侵入比境,乃因时机,对德宣战。英既出兵攻德,印度政府受命于英,而亦遣兵助战。
英国之对德作战也,世人不知其久有宣战之决心,而认其保障比利时之中立也;既出兵后,报纸受政府之指导,则皆指摘德国之罪恶,鼓舞人民之勇气,其于印度亦然。印人甘地Gandhi尝谓英国之宣战,乃拯救西方之物质文明,而欧洲武力之解放也。其受教育之青年,以及地主、农、商,莫不助英反德,土邦之王,表其忠心于英,或出兵队,或输卢比。印人之从军者,凡一百四十余万人,或作战于法国,或远征小亚细亚;其在战场者,则同英人立于战壕之中,而勇敢之气,固不下于英军也。当战事正酣之际,欧洲诸国,皆努力于战争,而无余暇顾及工艺,乃吸受货物于外国;印度之输出,遂远超过于输入,而工商各业,受其刺激,人民之生活,因之反易,印度政府出款一万万磅,援助英国,而立法会之议员,并无异论;英国首相爱斯葵Asquith曰:“吾人之于印度,当另眼待之。”印人信其忠勇于英,当得其同情,而许印度自治也。
印度之青年,深受十九世纪国家主义之影响,而谋印度之独立;迨及二十世纪之初年,日本战败强俄,而亚洲之民族,为之伸气。其少数激烈分子,乃以恫吓、暗杀为手段,然徒扰乱治安,而无所成也;其稳健分子,则忠于英皇,而认合作为其自治之途径;且念其努力战争于大不列颠危急之际,而英人自当许其自治也。会英国否决联省之行政会议,稽延政府之改革;于是印人大失所望,稳健分子渐为人民所指摘;其觉悟者,则认英人毫无诚意,而渐趋于激烈;自治运动,因之势盛,而主其事者,则印民大会也。兹略述其历史:
初英人统治印度,实一专制政府也。迨后印人之受教育者渐多,谓其当有参政之权,一八八五年,组织印民大会National Congress。第一届之大会代表,来自孟加拉、孟买、麻打拉萨三大行政区域及联省等地;其人或为律师、教育家,或为商人、田主,所谓代表中等阶级;其中且有少数欧人,表同情于印度利益者也。其议决要案,则要求印度立法会之成立及减少军费等。斯会也,印度政府,虽未公然反对,然亦未尝助之,其政策实立于反对之地位。大会尝请总督为主席,而加尔各答政府,训令总督不得前往。大会成立之初,宣誓忠于英王;其职务则连合印民而为有组织之政治运动,借以表示其意见,而要求改革也。一八八六年,大会开于首都加尔各答,回人谓印人将欲垄断政治,拒绝合作。其所幸者,重要之领袖阿谟得汗Syed Ahmed Khan坚持不可,且曰:“印人回人,自当同一心志,灵魂,苟其合作,则一国之幸福,必大进步。”其受教育,或主张激进之回人,受其影响,加入大会;及第三次开会,回人被举为大会之主席。
自回人印人合作以来,印民大会之势颇振,然其通过之议案,而政府皆置之不问也;代表乃渐改其方针。一九〇六年,大会通过印度自治,抵制外货,改良教育及振兴实业之议案,借以唤起民众,而与政府奋斗。明年,和平分子攻击激烈代表;二派相抗不下,引起暴动,而激烈分子失其势力于印民大会,爱国运动,颇受打击。激烈分子,乃从事于民间宣传,其影响之所及,则反英之思想,深伏于人民脑海之中。一九一五年,印民大会中之和平派之重要领袖,相继病死;其反对派之势复盛,领袖则贝散德夫人Mrs.Beasant也。夫人办理新印度报馆,鼓吹自治,风行一时;明年,被推为大会之主席。当斯时也,印人监于英国无许其自治之诚意,而生怨望,趋于极端;大会之声望大振。一九一七年,印度事务大臣蒙太格Montagu宣布印度政府,多雇印人,及逐渐自治之政策。
英既宣布政策而后,蒙太格乘轮抵印,会同大总督涧明斯福Chelmsford调查印度之政治情形,采访人民之意见,共历年余,草成精详之报告,交与国会。国会作为讨论之根据,一九一九年通过,是为蒙太格、涧明斯福之法令。斯法也,规定今日印度政府之组织,而为印度宪法史上之新纪元</a>。法令分明中央政府省政府之职权。省政府统治之范围,共分为二:一曰保留事务,二曰移交事务。前者专指总督及其行政会直接处置之事务,而后者则归于阁员负责办理也。法令载明盂</a>加拉、麻打拉萨、孟买,联省旁加普、巴哈、澳立赛、中央省、阿萨密八省,采行此制。兹分言印度政府如下:
英王名虽统治印度,而握大权者,则印度事务大臣也。大臣为阁员之一,出席国会,而并对其负责;负责云者,大臣之政策,须得多数议员之赞同,苟或认为不满其意,通过不信任案后,而即辞职之谓也。大臣之职权,推举印度之长官,监督行政官吏,执行最高统治之权,增减府库之收入,及额定官宦之薪金等。其下有会议助之;其法定人数,自八至十二之间,而半数必须服务或住于印度十年。其人皆因英王委任,期共五年;每一星期,则有常会一次;凡关于战争,和平或土邦之重要问题者,事务大臣当得多数会员之同意。大臣及其会议之议员,远住伦敦,而在印度之行政长官,则大总督也。大总督由大臣推荐之后,而经国王委任者也;就其地位而言,则代表英王;就其职权而言,则依据大臣之政策,而治印度。一九一九年之法令,予以否决印度国会通过之议案,或退回原案,而促其审思之权;又得将其解散,及延长其会期;关于执行重要之职权,则有行政会佐之。其会员凡二:一、普通会员,其数凡八,中央政府之各部长也。二、非常会员,陆军司令与秘书也。会议则由大总督主席,议案经其签字,方为有效。
印度政府之组织,其迥异于前者,则国会之成立也。国会分上下二院,上院之议员任期五年,其数不及六十。其中由官吏委任者,不足二十,而三十三人,则规定由民选举。其选民之重要资格,则为财产;其额数颇巨,而有选举权者,于全印人民之中,数实无几。下院之议员,凡一百四十四人;其中一百三人为民选,而四十一人,则由长官遴选;且于四十一人之中,法令载明二十六人,必为官吏,其任期皆为三年,每值国会召集之时,大总督可得自由出席于上下二院,演说一切,并得解散二院,或延长其会期;又得否决其议案。由此言之,国会殊无实权也;其讨论之范围虽广,然大总督认为妨碍印度治安者,则可令其停止。尤有进者,国会既无不信任内阁之权,又无决定预算之权,自难指导政府,而决定政策也。盖政府之计划,非款不行,而各部预算之多寡,常能定其功效焉!一九一九年之法令,固未许印人享受此权也。
省政府之长官,则为总督;总督由事务大臣推荐,而经英王委任,其行政会员,亦由英王委任;但数不得超过四人,此重要之行政长官也。其省议会之组织,议员可分为二:一由长官推举,一由人民公选。一九一九年之法令,规定前者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而后者必须占居百分之七十。其选举之资格,亦以财产为根据;其额数虽少,而大多数印民,已无选举权矣!近者女子亦有投票之权。省议会之召集也,会址、时间,皆由总督决定。其第一届之议长,亦由其委任,议长之任期四年,迨其及期,则议会始得选举,其人并须总督承认。当议会开会之时,总督可得出席演说政策,且于必要之时,并得停止其讨论之议案;且议决预算,其权亦不操诸议会也。然苟比较国会,则省议会之权较重,盖省政府之阁员,就广义言之,当对议会负责也。省政府之下,市乡政府,则仍本于前制,而为自治之区焉。
以上所言之政府,根据于一九一九之法令而组织;印人对于法令,仍怀不满。其原因则非责任内阁,而议会之权太小也。且选民之资格,定于财产,而不问其教育程度。当第一届选举投票之时,选民不能书人姓名,而票上尝有马、牛等物之像,皆所以代表人名,而便于投票者之记识也。夫此未受教育之地主,自易安于现状,而对于政治,无激烈之主张,立法会仅足以副谘询会之名耳。报告书建议土邦之王,应有会议;其意专指其王,遇有重大问题,而可表示其意见于印度政府也。兹并略言土邦之状况,以助读者明了印度之情形。土邦占据印度全境三分之一,人口则当四分之一。其领土之大小不等,而分散于全印,不受外寇之侵扰,凡印度政府、铁路、邮局之利益,皆得享受。其民虽归其王统治,而于商业、旅行,则可自由往来于全印。英国之待土邦也,尊敬其王之权利,但不许其扩张领土,而与他国发生交涉,且遣监督驻于首都。至于境内,必须维持和平而与印度政府合作。当今二十世纪,交通发达,经济之关系日益密切,中央政府之势力,遂得侵入土邦。英之未并其地者,盖宣言在前,而今相处甚安,且无口实也。
一九一九年之法令,借以和缓民情,而印度不安之情状,业已呈于极端,终有甘地不合作之运动,兹分言其重要原因于下:
一、印度大学</a>之教育,殊为发达,尤以孟加拉为最。全印大学,共有十一,包有一百五十专科学校。据学者之统计,孟加拉学生之专心读书于大学者,约十倍于英国Ennd;其受中学教育者,亦多于英国,而求学于英美者犹不计焉。其私立大学,则脱离政府之管理;宗旨则研究印度学艺,而使青年之心理、生活,符合国家原有之精神。其著名者则格刘专科学校Gurnkul College也。方其成立,经费困难,其教授之薪金极微。甚者或无酬劳,然其成效颇著;今则类于此者数增。于是学者深究《吠陀》神典,旁及宗教哲学;及欧洲战起,乃认东方精神文明,远非西方物质文明之所能及。既受教育之青年,鉴于加拿大澳洲等地之自治政府,而殊不愿其国人之统治于“非我族类”之英人也;且其卒业之后,思想纯洁,勇于进取,方拟服务社会,有所建设,乃因工商尚未发达,或无职业,自不免于失望,而努力于政治运动矣!
二、欧战后之经济问题,亦为印度政治不安之动力。先是,政府之收入,则赖田税为大宗;支出则以政费,军费为最多。印度事务大臣、行政会员,及在印英兵之薪金费用,皆由印度支出。印度学者兰益Lajpat Rai尝比较印度、日本、美国官吏之俸金,而指出印度为最高;其结论则谓贫民之担负过重,而救济之方法,则印人当代英人为官吏也。迨至欧战期内,印度之经济状况,大优于先;盖于战前,货物多自英国输入;战时,英国工业停顿,反而吸收外货,印度工业,受其刺激,颇为发达;故政府出款补助帝国,增加军费,募集公债,殊形便利;及至战后,英国工厂,恢复前状,输出之货物,激进于印度,而土货不能与之竞争于市场;于是出品大减,工人失业,政府无所救济。盖印人谓其工业适当幼稚时代,必当增加输入税率,而政府终未采行保护贸易之政策也。政府又因西北边防之计划,不肯减少军费,且加火车票价及食盐等税,以补不足,甘地乃认家庭工业,为其经济自救之路。激烈分子于此无可奈何之际,唯有抵制外货,提倡土布而已。其心中固极不满意于政府也!
三、宗教为印人之第二生命。其信仰有印度教、回教、皆因教、基督教之别;信徒则印度教二万万余人,回教七千万,基督教四百万,皆因教百余万,因其教义礼节之分,互相忌嫉。迨十九世纪之末,曾受教育之印度教徒回教徒,始相让步,以求合作;及欧战时,皆忠于英国,而回人从军者尤多。战后,回人刺激于近东土耳其问题,咸抱不安。盖土耳其王,时为回教教主,回人服从其命,俨若神明。教主亲近德国,后对协约国宣战,及德奥兵败,英美诸国,欲逐土人出于欧洲。土人不服,乃复用兵;希腊出兵攻土,英国助之。印度之回人大惧,乃认英国反对回教,侵夺其教主之领土,而使其不能执行职权也;遣其代表往见大总督,而请其赞助回教徒之要求,又遣代表请愿于印度事务大臣;但其皆无结果。回人转而大怒,其居于信德西北边省之农民,虽极贫乏,而因虔奉宗教,不惜卖其房产,田地,携其家人老少,而去印度,入于回国阿富汗;及抵其境,而多死于饥饿劳碌!想其当时之惨剧,而可知其痛心疾首于英国矣!
印度之背景若是,终有甘地不合作之运动,其导火线,则一九一九年,政府根据谢的兴委员会Sedition Committee之报告,而订法令也。先是,印度青年深受无政府主义之影响,暗杀长官。迨及欧战期内,政府之权大增,因其便于军事行动也;人民之自由,受其限制,而激烈分子,亦颇不易于活动。至是,政府根据于调查暗杀委员会之报告,草定法令,借以箝制言论,并得自由捕人之权。印人闻之,莫不反对;立法会之印人亦然,而政府终不之顾。三月,甘地宣布哈打Hartal。哈打者,停止营业,为人祈祷,借以求其悔改,而表示反对之意也。回人助之,及期,首都特里罢工,罢市,群众间有暴动;军警乃以武力维持治安,枪杀五人。印人谓其由于爱国而死,定期追悼,及期,又有暴动,于是扰乱及于他省,甘地乃说其徒,维持治安,而与政府合作,政府亦殊赖其力焉!旁加普则异于此,其城阿立特Amritsar之残杀,为英属印度史中,未有之惨剧。初,甘地哈打之消息,传至旁加普,阿立特宣布戒严,农民不知政府之命令,集会于花园。将军打尔Dyer闻报,率兵而往,及至,并未发出警告,而下对于群众开枪之令。会众不能出逃,听命于天,而死伤千余,会军士之子弹告罄,乃始回营。报闻,英国上院,且赞美之,印人愤怒,不可稍遏。其后英王宣布打尔处置之失当,而已晚矣!甘地乃认政府容忍若此之罪恶,即为魔鬼之政府!其代表之西方文化,即为魔鬼之文化!苟英人犹不全改其心,而印人与之合作者,即为极大之罪孽!明年,不合作之运动开始于印度,兹略叙述甘地之为人如下:
在伦敦修习法律的甘地
甘地生于一八六八年,其地在孟买之歌甲来得,父为土邦行政长官,母则虔奉印度教义;甘地自幼受其影响,及长,其父遣之至英游学。其母为之立有三誓,一不饮酒,二不剪发,三不近妇人。甘地在英,专攻法律,未尝稍违母训,及回孟买,出席法庭,著有声籍,后往非洲南部,保护印人。初,印人远至非洲,工作甚勤,而其生活简单,渐有积蓄;后至者日多,英人忌之,改订法律,故虐待之。甘地因此而往,及至,与总督相善;其后法令益严,甘地反对,未生效力。会非洲有乱,甘地信其助英,当得英人之同情,而可享受平等之权利,乃率印人以助战。事平,英人终未改其态度;甘地反而受辱,然未稍改其志。既而非洲复乱,甘地练印人以助英;及平,英人益以不平等法律待之。甘地抗言无效,乃率印人罢工游行,为大规模之运动,政府拘而囚之。事闻,印度抗议,英国政府亦不直其属地政府之行为。南非洲之政府,始许让步。当是时也,甘地反抗西方文化之劣点,而益坚其信仰东方文化之心理;其坚忍耐劳,思想纯洁,人格高尚,固世人惊叹而钦服者也!
1909年,甘地在南非
一九一四年,甘地自非洲归国,英人尊为上宾,其工作则努力于社会改革,后亦未尝反对一九一九之法令。及政府采行谢的兴委员会之报告,始认其为暴虐之政策,而宣布哈打,终有旁加普之惨案;又谓回人拥护教主之运动,而为其宗教之觉悟,印人自应助之;一九二〇年,提倡不合作主义。其办法凡八:一、退还英政府所颁发之官衔、爵位。二、文官辞职。三、不读书于政府设立或补助经费之学校。四、抵制法庭,律师停止出席。五、拒绝参加国会之选举。六、抵制外国棉布。七、军警罢工。八、不纳租税(专指田税)。十二月,印民大会召集,甘地时为主席,而各地之代表受其影响,通过其所有之议案。其进行之程序,则先行前六者以促英人悔改,而保留后二条于最后之时期执行。其奉行最力者,首推学生,以致国立学校,阒然无人。官吏,律师且或暂停工作;北方自好之士,亦未参与选举。印度政府因之感受困难,甘地又不稍辞劳苦,四出演说。其要旨则劝说印人拒绝合作也!其意印人既不合作,则英人统治印度之弱点暴于世界,而终可许印度自治。印人之所恃者,非其武力,乃其宗教之觉悟,灵魂之势力Soul Force也!故其主张和平运动,而极反对暴动!其徒偶尔暴动,则甘地绝食,为之祈祷,其期最长者,尝至三星期之久。回教徒之领袖爱理Shankat Ali初为激烈分子,及与甘地合作,而亦改变主张,演说不合作及无抵抗主义焉。斯见甘地影响入人之深矣,群众奉之若神,或视为先知;印人之所以爱戴者,盖其性情温厚,处人谦和,本于至诚之心,富于服务之精神,而勇往直行也。其所倡之主义,英人谓为破坏,但于今日竞争之世界,苟或万众一心,既不合作,而又无所抵抗,自能战胜武力也。学者尝认其为极大贡献焉。
1902年,甘地和妻子
不合作运动之开始,政府以其有无暴动之义意,漠然置之,及其风动全印,孟买之商人,出其运自英国之棉布于海岸,聚之若山,纵火焚之,而不稍惜;世人莫不惊叹甘地运动之为神迹也。政府则以政务,难于进行。一九二一年,不合作之势大盛,工人罢工,或违甘地之训,不免时有暴动,而勇敢之昔刻教徒,且将起而助之。政府患之,始采强制之政策;大总督雷丁Reading新自英国东渡,会商甘地,但无结果;既而英太子游</a>印,借欲和缓群众之反英也,而甘地宣言反对。及其登岸,群众示威,致于流血,死者五十九人,伤者四百人;凡太子所至之地,则宣布哈打,街中或无一人。政府乃益严其处置之手段,而捕其重要之领袖,爱理兄弟及甘地之子与焉。甘地则不稍顾,努力进行,一九二二年,实行其最后之办法,而向孟买之农民,宣传抗纳田税。政府捕之,三月,法庭判决甘地徒刑六年。其受审也,法官亦表同情,但认其违法耳。其受审之程序,证据之确实,虽甘地而亦认其公平焉。一九二四年,甘地患重病于狱中;二月,政府释其出狱就医,既而痊愈,及冬,甘地辞退政治领袖;其不合作之运动,始告终结。
20世纪20年代末,甘地在纺纱
方不合作运动之进行也;一九二〇年,政府举行选举,北方时为甘地势力最盛之地,而参与选举者甚少;南方则无重要之影响,而投票者颇多。一九二一年二月,国会召集,开会于首都特里,康脑德公爵Duke of Connaught代表英王,莅会致辞。议员则因旁加普之惨杀,提出责问;政府承认旁加普戒严法令之失当,而担认死者家族之恤金,其事始已。国会中之困难问题,则预算案也;盖时印度经济状况,不如欧战期内;政府则以边防重要,而反增加军费,议员反对。于是政府报告详情,并许让步,始得安然无事。其第二届及第三届会期,亦与政府合作。一九二三年,下院议员之任期将届,政府另行选举。其为不合作主义之信徒,改变方针,竞争选举之胜争,凡其投票之区,多占胜利。其领袖曰达斯C.R.Das,甘地重要信徒之一也;其党曰自治党Searaj Party。一九二四年春,国会开会,自治党员,仍取不合作主义,否决政府之提案,各省之议会亦然。省政府之阁员,因其议案否决,相继辞职。总督商请自治党之党员组阁,皆不之许;总督遂得使用职权,进行政务,议员无如之何。一九二五年,达斯病死。赖罗Pandit Motl Nehru代为党魁。明年,党员分裂,第三届选举乃稍失势。
自印人回人共同联合以来,始有不合作运动之可能。一九二四年,回人脱离印人,而自组织大会,名曰全印回教徒大会。盖回人居于印度,实占少数,深患印度自治之后,印人掌握政权,而可鱼肉回人也。且其礼节,异于印人,常因一时之误会,发生重大之事变;近数年来,印人回人之争斗而死者,不知凡几,尤以一九二六年大规模之暴动残杀为最惨。考其原因,则杀牛为印度教之大禁;作乐于祈祷之时,则为回教徒之大戒;乃回人好食牛肉,且杀牛为其节期中之大典,印人则于祈祷作乐。彼此殊无谅解之心,往往冲突;冲突之后,积愤日深,互相寻衅。回人乃杀牛于印人居处之所,而印人则作乐于回人祈祷之时,展转报复,纷扰无已。于是爱国运动,颇受打击,深虑之士,固谋二教之信徒,联合以进行也!
印度要求自治,英人其何辞以应耶?曰:“前相乔治Lloyd George尝谓印度有无数之势力;苟英国许其自治,则将分裂,战争,而入于混乱之状。”斯言也,虽似猜测,而英人固深信之。其根据则其人种复杂,容貌,颜色,身材各不相同,而言语又不相通,最近调查,其方言凡一百五十种。其人所信之宗教,有印度教、皆因教、回教、基督教之别,时相倾轧。社会则有数千阶级之分,毫无团结之力,英人指摘印度之青年,谓其努力于政治运动,而未改革阶级制度,提高无阶级人之人格,破除女儿寡妇不得再嫁之恶习,及废去终身欠债婚葬之奢费。此皆不满意于青年,而推论其难于负责,或不免于过甚。英人之欲统治印度,抑别有故焉。一、初印度建筑铁路,缺少资本,英人乃投资于印度,额数颇巨。资本家之心理,既不深信印人,而更不愿其自治也。尤有进者,英国之货物,以销售于印度者为最多,印人主张保护贸易之政策,而非英之资本家之所乐闻也。二、英俄二国之交恶已久,印度边境,邻近俄属中亚细亚。印度政府秉承英国内阁之旨意,专以防俄为事,不惜扩充军备,以加印人之担负。英人之普通心理,盖恐印度自治之后,而共产党之势力侵入也。
然则印度无自治之望乎?曰:否。英国之治印政策,常因环境之变迁而定,今日印度之地位,已迥异于前矣。一九一七年,印度代表始得参与帝国政事。一九二一年,大不列颠召集帝国会议,印度之代表四人出席;其地位与加拿大澳洲相同。自此而后,皆得与会;其代表中之一人,则保留以与土邦之王。至于国际会议,印度代表,亦出席于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内政之足以促进自治者,则军政之改革也。初,印军之将校,多为英人,而印人且无受军事教育之机会;至是,年得派遣十人训练于英国陆军大学。一九二二年,英太子设立军事专科,教育印人,以入大学。其政策则印人可代英人之为将校于印军也。尤有进者,英人初无立法行政之权;现在政府,虽非责任内阁,但其较之于前,已大进步,他日英人终必许其自治也。自治云者,非其脱离英国独立,乃指大总督代表英王,名虽统治印度,而政权归于内阁;阁员为国会中之政党领袖,而对于人民直接选举之国会负责之谓也。学者号音Horne尝谓代表政府,实为英国属地责任内阁必经之阶,而加拿大澳洲,莫不皆然。号音虽为英人,而为祖国辩护,英人政府固主张如此也。一九一九年之法令,试行之期,定为十年。一九二七年,政府推举委员调查印度之情况,以为新宪法之根据,其中并无印人,而识者为之惜焉!印人回人,莫不愤怒;印民大会、全印回教徒大会皆通过反对之议案,其调查之结果尚不可知。要之,印度自治之时间,视其群众之进行何如而已!
于此问题之中,其最难解决者,则印人之要求种族之平等待遇也。印度地在亚洲之南,英国远在欧洲之东,而印度乃统治于相去万里,地隔重洋之英国;自其文化言之,殊少相同之点,而进化颇早之印度,反居于治于人者之阶级;其人深受种族不平等待遇之刺激,心目之中,谓其排挤于劣弱之地位,丧失国家之主权,而乞怜于英国。其上级社会之子弟,远读书于英国学校者,机会权利,多与英人相同,而同学相处,亦无歧视之点;迨其卒业归国,而所处之环境,则迥异矣!其知识才能,高于普通在印之英人,而英人组织之社会,反不许其加入,享受权利;其根本原因,则种族之不同,而歧视之耳!英人自成特殊阶级,鲜与印人交际,其为教师者,除教授学生于课室而外,亦不与之接触,其家庭中之妇女,更无论矣。英人之有儿童者,反而遣之回国就学。印人英人,固二民族,而难免除误会也!尤有进者,印度之人口,数逾三万万,而大多数则以农业为生;其所耕种之地,一岁之收入,不足以维持其相当娱乐之生活。吾师贝德士尝在印度,前告予曰:“穷乡僻壤之农民,每日仅得二餐。”其生活之劣恶,近于我国北部之贫民,凡有改良其生活状况之机会,莫不趋之若鹜,是故英属之海岛及非洲等地,皆有其人。印人本其简单之生活,勤俭之习惯,所至之地,白人往往不能与之竞争,而渐引起种族之恨恶!方其初至也,地未开辟,工作繁多,白人欢迎之往;及其市场发达,遂转恶之,乃拒印人入境,订立法令,虐待其境内之印人而予以难堪。印人谓其同为英国属地之臣民,而属地政府,虐待国内之同胞,认为印度民族之奇辱,示威反对;印民大会之代表,主张尤为激烈,印度政府,亦发抗议书焉。
取消种族不平等之待遇,实亚洲民族之正当要求也!英国深思之士,皆表同情于印度,政府亦不直其属地政府之政策;顾除直辖殖民地而外,无能为力。盖英属地,可分为二:一曰直辖殖民地,二曰自治属地。前者之长官,由英王委任,而其政府之政策,则秉承英国属地大臣之意恉,而并受其指导监督。后者内政之进行,决于民选之国会,而由责任内阁执行,宗国唯有劝导协商而已。是故英属海岛之政府,虐待印人;英国令其修正法律,而即无事。南非洲之自治政府,污辱印度民族,而英国殆无干涉之可能。吾人筹划解决之方法,则当知其症结之所在;今日之世界,以白种之势力为强,其排斥亚洲民族之最力者,首推美国及英属澳洲南非洲等地;其所持之理由,则谓其生活简单,工价低廉,而将破坏其国内工人生活状况也。斯言也,苟以事实证之,殊不尽然!根本原因,则普通白人,信其优秀民族,而常轻视他族,脑海之中,潜伏种族之恨恶也!其解决之办法凡二:一、白人中之领袖,指摘优秀种族之谬见,纠正蒙</a>蔽群众之心理,教育青年世界民族之关系,灌输人类平等之思想,庶能使其国人觉悟,而视四海之内,皆其兄弟,自无排斥所谓劣弱民族矣!二、亚洲之人口多,工商犹未发达,人民因之不能维持其最低娱乐之生活!天下固无广大之余地,而容此无数过剩之人口也!亚洲民族,为其自救之计,则当实行节制生育!(欧美中等阶级久已采行。)庶可减少人口,而促进生活之改良也!要之,种族之平等,乃为今日世界重要问题之一;其性质虽极复杂,而非旦夕之所能成功,然其解决与否,关系于亚洲全体民族之人格!凡我亚洲民族,固当合力进行,以促其圆满解决也!印度现为大不列颠帝国领土之一,其关系尤为密切,英国印度当求先有所解决也!一九二六年,印度南非洲政府,本于亲善协妥之政策,召集会议,明年一月,共同议决印人侨居南非洲之待遇,二月,公布协约。印度政府深为满意,甘地表示同意,而固亚洲民族平等待遇之先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