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与儿子书
3个月前 作者: 王守仁
寄正宪①·读书敦行,严守家规 嘉靖六年(1527)
即日舟已过严滩②,足疮尚未愈,然亦渐轻减矣。家中事凡百与魏廷豹③相计议而行。读书敦行,是所至嘱。内外之防,须严门禁。一应宾客来往,及诸童仆出入,悉依所留告示,不得少有更改。四官尤要戒饮博,专心理家事。保一④谨实可托,不得听人哄诱,有所改动。我至前途,更有书报也。
九月廿三日严州⑤舟次,父字付正宪收。老奶奶及二老奶奶处可多多拜上,说一路平安。
【注释】
①正宪(1508-1562),字仲肃,号紫溪。阳明先生继子,叔叔王衮</a>的儿子王守信的第五子,8岁时入继。做过王府典仪。
②严滩:今浙江桐庐县境内。传说东汉隐士严光(前39年-41年,字子陵)曾隐居垂钓于此,故得名。
③魏廷豹:名直,字廷豹,号桂岩,浙江萧山人。虽然年长于阳明先生,却就弟子列。能写诗。明代吴越(含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儿科名医,尤其擅长治痘疹,嘉靖四年(1525)出版儿科专著《博爱心鉴》三卷。嘉靖六年(1527)阳明先生赴任两广前,委托魏廷豹照料两岁的儿子正亿,并兼总管伯府家务。
④保一:又写作“宝一”,即下文中的郑邦瑞,阳明先生二舅的孙子</a>。
⑤严州:今浙江建德市。明代设严州府,府治建德。
【译文】
写信之日船已经过了严滩,脚上的疮还没有痊愈,不过已经好转不少了。家中各项事务都要与魏廷豹商量着办。读圣贤书,真诚地践行圣贤学问,这是我对你最恳切的嘱咐。对内约束家人,对外防范贼人,就要严格把守家门的出入。一切客人的迎来送往,家中小孩子以及仆人的进进出出,都要遵守我留下的告示中的规定,不得有丝毫更改。四弟尤其要严禁赌博和酗酒,要专心管理家事。保一谨慎诚实值得托付,不要听信别人的欺哄诱骗,来改变我留下的规定。我一路向前,沿途还会写信告诉我的情况。
九月二十三日于严州码头,父亲写给正宪收,并向老奶奶和二奶奶禀告,说我一路平安。
【点评】
读书与敦行
此信写于1527年,阳明先生时年56岁,在家乡为父守孝和讲学六年时光后,于这一年五月被朝廷任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以新建伯身份,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四省军务,前往广西平叛。九月初出发,途中写此信。继子正宪时年19岁。阳明先生在多封家书中说</a>到,正宪读书笨,不指望他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来光宗耀祖,那么为什么还督促他读书呢?可见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明理,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了道理,更要落实到做人做事的行为中。
阳明先生信中要求正宪读书敦行,即是要求正宪通过读书来督促自己的行为,做到做人诚恳,做事认真,以身作则,统领好家族众人,看守好伯府门户。
【拓展性知识链接】
不离日用常行内
嘉靖五年(1526),阳明先生有首诗名为《别诸生》: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歧更何语?殷勤莫愧别离筵!
诗中“浑沦无斧凿”指天地未开、阴阳未分时的状态,“先天未画前”指混沌以前的不可言说的那个状态,两句所描述的状态相当于周敦颐</a>(1017-1073,号濂溪)《太极图说</a>》中的无极。“规矩”和“日用”指在日常生活中守规矩,就能恢复到心的本然状态,本然状态就是“至善”,就是“浑沦无斧凿”和“先天未画前”。歧,意为岔路口。
阳明先生早年学道,逢山朝山,遇庙拜庙,热衷于向不食人间烟火的异人问道,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既然是大道,那一定很复杂。12岁时立下了学圣贤做圣贤的志向;17岁在江西南昌,新婚之夜在铁柱宫向道士学养生;18岁在江西上饶拜访大儒娄谅(号一斋),从此相信圣人是学成的;21岁受朱熹</a>格物致知的启发,在北京想从格竹子开始致知,闷着头琢磨了七天,惹上了一身病,于是学圣贤的心凉了;27岁找不到明师,就向一位道士学养生;30岁在九华山一心追求神奇,先后向道士、和尚问道。和尚点化他说:“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31岁在绍兴宛委山阳明洞中打坐静修,之后彻底转入儒家学问。由这个经历看,阳明心学有着禅家和道家的根基,比如一些诗的禅意很明显,但是心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所以心学是儒学。
阳明先生很推崇北宋的周敦颐。周敦颐是理学奠基人之一,曾在江西赣州(北宋时叫虔州)做过通判。阳明先生在赣州时重建了濂溪祠堂(濂溪书院)。正德二年(1507)赴谪途经江西萍乡芦溪拜谒濂溪祠时,作诗《萍乡道中谒濂溪祠》,诗中自称濂溪的私淑弟子。周敦颐提出的太极、无极概念太抽象。怎么体证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呢?乾隆</a></a>皇帝给岳麓书院题写的“学达性天”给出了方法。这个方法又叫“下学上达”。怎么“下学”呢?阳明先生说:“不离日用常行内。”
阳明先生在《答人问道》中写道: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知,却从身外觅神仙。
年轻时追求玄妙,晚年回复到了平实。以下这几封晚年写给儿子的家书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道在日常,不离人伦!
寄正宪·听从长辈教训,做好表率 嘉靖六年(1527)
舟已过临江①,五鼓与叔谦②遇于途次,灯下草此报汝知之。沿途皆平安,咳嗽尚未已,然亦不大作。广中事颇急,只得连夜速进,南赣③亦不能久留矣。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魏廷豹此时想在家,家众悉宜遵廷豹教训,汝宜躬率身先之。书至,汝即可报祖母诸叔。况我沿途平安,凡百想能体悉我意,钤束下人谨守礼法,皆不俟吾喋喋也。廷豹、德洪④、汝中⑤及诸同志亲友,皆可致此意。
【注释】
①临江:今江西樟树市临江镇。明代设临江府。
②叔谦:即张元冲,字叔谦,号浮峰。浙江绍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阳明先生弟子,累官至右副都御史。
③南赣:明代军事管理区,全称南赣汀漳等处地方,辖境含江西赣州、南安,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潮州、惠州,湖广郴州八府一州,衙门设在赣州。阳明先生于正德十一年(1516)至正德十四年(1519)曾任该处巡抚。
④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官至刑部郎中。阳明先生晚年的重要弟子,主持编写了《王阳明</a>年谱》,中年以后专心推广和传播心学。
⑤汝中(1498-1583),名畿,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嘉靖十三年(1534)进士,历官至南京兵部郎中。阳明先生晚年的重要弟子。
【译文】
船过临江后,拂晓时分在途中遇到了叔谦,于是就在灯下匆忙写这封信,告诉你我的行程。一路上平安无事,就是咳嗽还没有彻底好,不过咳嗽已经不厉害了。两广那边事情紧急,我只得夜以继日地快速前进,南赣也不能多停留了。你在家中处理各种事情要遵照我的告诫,分析判断明白后再办。读书明理,遵守礼仪,每天都有进步,这是我对你的期望。魏廷豹这个时候可能在家,家中众人都要听从魏廷豹的教训,你自己首先要带头听从。收到信后,你可以立即禀告你祖母和各位叔叔。况且我一路平安,各项事务我想着你能体会我的意思,管束好下人,让他们遵法纪守礼仪,这也不用我再唠叨了。廷豹、德洪、汝中以及其他各位求学圣贤学问的同志,各亲戚朋友,都可以把这个意思说给他们。
【点评】
守规矩成方圆
信中要求正宪遵守“戒论”,听从伯府总管魏廷豹医生的教导。19岁的年轻人,要统领伯府几十口人,没有经验,怎么办呢?阳明先生出征前专门留有《客座私祝》,要正宪遵守。另外,阳明先生领兵打仗,战前都要制订作战计划,我们猜测,他一定还有更详细的守则留给正宪,比如伯府门禁制度,等。再详细的计划也赶不上变化,遇到具体问题,还可以请教魏廷豹。
这件事对我们年轻人有什么启示呢?我们有些年轻人自制能力不强,不容易禁得住外界的诱惑。怎么办呢?我们也要制定一个计划,或者说是制定一个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这样学习和生活就有了规范,才不至于松懈和浪费青春时光。阳明先生一直强调,做人做学问要立志,立了志,更要守志。制定计划是立志,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可以帮助守志。
守规矩才能成方圆。
【拓展性知识链接】
扶病出征
嘉靖元年(1522)到六年五月,阳明先生在绍兴,先是为父守孝三年,后三年赋闲,这期间一直在讲学。
五月接到朝廷任命,以新建伯爵的身份,起复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江西、湖广和两广四省军队,出征广西田州和思恩。九月出发。
出征时,阳明先生有病。因为有病,在绍兴请了一位医生随行,中途因为水土不服,医生返乡了。在广西的几个月,拖着病体,爬高山,钻老林,又染上了瘴气。
最后这两年,阳明先生是拖着病体出征、剿匪和讲学,并且拖着病体返乡,结果病逝在返乡的途中。
寄正宪·婴儿吃奶、穿衣,不宜过于饱暖①
即日已抵常山两日,明早过玉山矣。……
九月卅日发。
……
聪儿②近来抚育如何?一应襁抱乳哺,不得过于饱暖。……
【注释】
①寄正宪·婴儿吃奶、穿衣,不宜过于保暖:这是两封家书,因为保藏不善,内容大部分遗失了,只留下了片言只语。在《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中,两封家书之间还隔着首句为“舟已过临江”那封。因为太短,本书把两封编在了一起。
②聪儿:即王正亿(1526-1577),字仲时,号龙阳。阳明先生54岁时老年得子,取名正聪 。阳明先生身后,心学遭受到朝廷压制,新建伯爵位被剥夺,家庭受到牵累,为免于迫害,正聪以门婿身份被岳父黄绾</a>收留抚养。为了避讳与嘉靖皇帝朱厚熜</a>的“熜”字同音,黄绾给门婿改名正亿。正亿长大后蒙父荫进入国子监学习,隆庆二年(1568)43岁时袭封新建伯爵位。
【译文】
今天已经是到常山的第二天,明天早晨要过(江西)玉山了。
……
九月三十日发出。
……
聪儿近来的抚育情况如何?无论何时,穿衣、包裹不能过厚,吃奶、饮食不能太饱。
……
【点评】
吃饭穿衣有学问
俗话说:饭吃八分饱,“三高”不来找。衣穿三分寒,脂肪燃烧完。
吃饭穿衣看似简单,我们却很难做到科学,难就难在欲望的节制。现在物质富裕,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饿着,而是撑着。不少病正是撑出来的。
【拓展性知识链接】
良知才是长生不老的
晚年出征两广,因为已经功成学成,声望日隆,沿途求学的学生很多,每到一处驿站,都要开讲致良知学。学生中有问长生不老的。
《年谱》记载:阳明先生过浙江常山时,作《长生》诗一首。《长生》一诗是他晚年的感悟。他感悟到什么呢?几十年追求长生不老,却没有找到肉体的长生不老药。我们看阳明先生的各类信件和奏疏中,经常说到病,脚痛过,牙痛过,咳嗽过,脊背骨痛过,痢疾过,等等。有没有长生不老的东西呢?有呀!就是良知。良知没有生死,没有始终,是永恒的。
寄正宪·家中凡百皆依戒谕而行 嘉靖六年(1527)
初到江西,因闻姚公①已在宾州②进兵,恐我到彼,则三司③及各领兵官未免出来迎接,反致阻挠其事,是以迟迟其行。意欲俟彼成功,然后往彼,公同与之一处。十一月初七,始过梅岭④,乃闻姚公在彼以兵少之故,尚未敢发哨,以是只得昼夜兼程而行。今日已度三水⑤,去梧州⑥已不远,再四五日可到矣。途中皆平安,只是咳嗽尚未全愈,然亦不为大患。书到,可即告祖母汝诸叔知之,皆不必挂念。
家中凡百皆只依我戒谕而行。魏廷豹、钱德洪</a>、王汝中当不负所托,汝宜亲近敬信,如就芝兰可也。廿二叔忠信好学,携汝读书,必能切励。汝不审近日亦有少进益否?聪儿迩来眠食如何?凡百只宜谨听魏廷豹指教,不可轻信奶婆之类,至嘱至嘱!一应租税帐目,自宜上紧,须不俟我丁宁。我今国事在身,岂复能记念家事,汝辈自宜体悉勉励,方是佳子弟尔。十一月望。
【注释】
①姚公:即姚镆,字英之。浙江慈溪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嘉靖四年开始任两广巡抚兼提督军务。在抚定广西卢苏、王受叛乱的行动中,被御史弹劾。朝廷让阳明先生去广西就是为了接替姚镆处置卢苏和王受的叛乱。
②宾州:今广西宾阳县。明代设宾州,治所在今宾州镇。
③三司:明代省级行政机构设立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行政、司法和军事,简称“三司”,三司互不隶属。
④梅岭: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二县市交界处,岭上有梅关,是广东和江西之间的重要关隘。
⑤三水:明嘉靖五年(1526)设三水县,今为广东佛山市三水区。
⑥梧州:今广西梧州。明嘉靖年间两广提督衙门驻地在梧州。
【译文】
刚进入江西境内时,因为听说姚公已经在宾州发兵剿匪,我担心自己到了那里,三司衙门各官以及各领兵官难免要来迎接我,反而耽误他们进兵,所以就放慢了行程。我本意想等他们剿匪胜利后再赶到那里,共同处理善后事宜。十一月初七开始翻越梅岭,这才听说姚公认为那里兵力不足,还没有敢发布进攻命令,因此只得日夜兼程快速前进。今日已经过了广东三水,离广西梧州已经不远了,再走四五天就可以到了。沿途一路平安,只是咳嗽还没有痊愈,不过也不算大麻烦。收到信后,可以立即禀报给祖母和各位叔叔知道,让他们都不要挂念。
家中各项事情都要遵照我的禁戒和教导办理。魏廷豹、钱德洪和王汝中应该不会辜负我的托付,你要像亲近芝草和兰草那样亲近敬爱他们。廿二叔忠诚信实又好学上进,领着你读书,你们一定可以互相切磋勉励。不知道你自己近来有了些进步没有?聪儿最近睡眠和饮食怎么样?聪儿的方方面面事情只能恭敬地听从魏廷豹的指教,不要轻易听信奶妈这类人的话。这是我对你最恳切的嘱咐!所有地租和田赋账目,自己要赶快处理,不要等着我再三地告诫。我现在身负国家大任,哪能再挂念家中事务,你们自己要体会明白,这才是我家好子弟。
十一月十五。
【点评】
唠唠叨叨的是爸妈,诲人不倦的是爹娘
我们阅读了阳明先生给儿子的几封家书后,有个什么感受呢?哈哈,这圣贤教育儿子怎么和我们自己家长一样絮叨呀,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罗哩罗嗦的。一件小事说上百遍,听得我们耳朵起了老茧。可见天下家长都是一样的。我们看,让儿子遵守“戒谕”,好比做父母的天天絮叨“听老师话呀,别打架呀”;让儿子亲近正人君子魏廷豹、钱德洪等人,好比我们父母天天交代“要和谁谁一起玩,千万别和谁谁胡混呀”。
我们想一想,生活不就是由一件件小事聚合成的吗?好的生活习惯和优良品德,不正是由一个个生活细节组成的吗?再说,别人谁有这份闲心天天絮叨我们呀?没爹没娘的孩子可怜巴巴地羡慕这些絮叨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感恩爹娘的诲人不倦呢?
【拓展性知识链接】
成人之美积阴德
题记——《论语</a>》:“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从家书中知道,阳明先生在出征广西的途中故意迟延行程,目的是担心前线的官员为了迎接自己到任,而耽误了平叛工作,同时也希望在自己到任前,前任统帅姚镆能够取得平叛的胜利。这是君子成人之美的用心。
到任后,阳明先生兵不血刃地抚平了这次叛乱。本来已经完成了使命,但是他仁心施仁政,不怕麻烦,利用湘西前来平叛的6000苗兵返乡路过的机会,出其不意,一举剿灭了横行几十年的断藤峡强贼集团;同时,借力使力,利用这次被招安的前叛民的报恩心情,组织3000前叛民,攻其不备,一举剿灭了肆虐一百多年、从不曾被歼灭的八寨强贼集团。百日之内,剿灭两个强贼集团,造福了两地人民。
之后,阳明先生向朝廷大量举荐官员。这也是成人之美。
阳明先生逝世时,亲生儿子才4岁。阳明先生身后,儿子一直受到了心学弟子的照护。这算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吧。
《清史稿</a>·曾国藩</a>传》中,把曾国藩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a>、唐代的裴度和明代的阳明先生。
曾国藩发现和举荐了左宗棠</a>,但是左宗棠后来却与自己的恩人闹起了冲突,以至于八年不通音问。曾国藩大人大量、不计恩怨,不仅把湘军中的精锐部队支援给左宗棠,还积极地为左宗棠西征筹款。这是成人之美。曾国藩身后,左宗棠在挽联中称赞自己的恩公“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并且尽力关照曾家后人曾纪泽</a>、曾纪鸿,以及曾家女婿聂仲芳。这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成人之美的不求回报的回报。
寄正宪·深刻反省如何“致良知” 嘉靖六年(1527)
近两得汝书,知家中大小平安。且汝自言能守吾训戒,不敢违越,果如所言,吾无忧矣。凡百家事及大小童仆,皆须听魏廷豹断决而行。近闻守度颇不遵信,致牴牾廷豹。未论其间是非曲直,只是牴牾廷豹,便已大不是矣。继闻其游荡奢纵如故,想亦终难化导。试问他毕竟如何乃可,宜自思之。
守悌叔书来,云汝欲出应试。但汝本领未备,恐成虚愿。汝近来学业所进吾不知,汝自量度而行,吾不阻汝,亦不强汝也。德洪、汝中及诸直谅高明,凡肯勉汝以德义,规汝以过失者,汝宜时时亲就。汝若能如鱼之于水,不能须臾而离,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家中凡事不暇一一细及,汝果能敬守训戒,吾亦不必一一细及也。余姚诸叔父、昆弟皆以吾言告之。
前月曾遣舍人①任锐寄书,历此时当已发回。若未发回,可将江西巡抚时奏报批行稿簿一册,共计十四本,封固付本舍带来。
我今已至平南②县,此去田州③渐近。田州之事,我承姚公之后,或者可以因人成事。但他处事务似此者尚多,恐一置身其间,一时未易解脱耳。
汝在家凡百务宜守我戒谕,学做好人。德洪、汝中辈须时时亲近,请教求益。聪儿已托魏廷豹时常一看。廷豹忠信君子,当能不负所托。但家众或有桀警不肯遵奉其约束者,汝须相与痛加惩治。我归来日,断不轻恕。汝可早晚常以此意戒饬之。
廿二弟④近来砥砺如何?守度近来修省如何?保一近来管事如何?保三近来改过如何?王祥等早晚照管如何?王祯</a>不远出否?此等事,我方有国事在身,安能分念及此琐琐家务?汝等自宜体我之意,谨守礼法,不致累我怀抱乃可耳。
十二月初五日发。
【注释】
①舍人:明代军队中等候世袭的军官子弟。
②平南:今广西平南县。
③田州:今广西田东县。
④廿二弟:即王正感,乳名二道,字仲诚,王守俭儿子。家族排行第22。
【译文】
最近收到你的两封信,从信中知道家中老少平安。并且你自己说能够遵守我的教训和禁戒,不敢违反禁戒而有所越轨。如果真能像你说的这样,我就没有什么担心的了。家中所有事务、大人小孩以及众仆人,都要听从魏廷豹的决定行事。最近听说守度很不听从,甚至顶撞廷豹。不说他们两人谁对谁错,仅仅顶撞廷豹这一项,就已经是大错了。又听说守度仍像过去一样游手好闲、挥霍无度,看来他是很难引导和教化了。你试着问问他,他究竟想怎么样,让他自己好好想想。
你守悌叔来信说,你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你目前的能力还不够,恐怕这个愿望会落空。我不知道你近来学业进步到哪个程度,你自己要量力而行,我既不阻拦你去考试,也不勉强你去考试。德洪、汝中以及其他正直诚信的高明人士,如果发现你在道德信义方面有了进步愿意勉励你,发现你有了过错愿意劝导你,你就要时常亲近他们。你和他们如果能像鱼时时刻刻离不开水一样,即便赶不上他们也没什么可担忧的了。
我一生讲学,讲的只是“致良知”三个字。仁,是人心;良知中的真诚、友爱、悲悯、同情,就是仁;如果心中没有真诚、友爱、悲悯、
同情,也就没有什么良知可致了。你对照这几句话,要深刻反省自己。家中各项事情没时间一一细说了,如果你能够以恭敬的心遵守我的教训和禁戒,我也没有必要再一一细说了。余姚各位叔父和各位兄弟那里,都要把我这几句话传达给他们。
上上个月曾派一个叫任锐的舍人回家送信,过了这么长时间,家里应该已经打发他返程了。如果还没打发他返程,可把我在江西巡抚任上上奏朝廷的奏疏和批准施行的行文,底稿一册,总共十四本,包装牢固,交给这个舍人带来。
我现在已经到了平南县,这里离田州已经越来越近了。田州事件,我接手姚公来处置,或者可以依靠姚公前期的准备而顺利了结。但是别的地区类似事件还很多,恐怕一旦参与进来后,一时半会儿不大容易脱身。
你在家办理各项事务要遵守我的禁戒和教导,要学做好人。德洪和汝中他们,要时常亲近和请教,会受益不浅的。聪儿已经托付给魏廷豹经常照看。廷豹是个忠诚信实的君子,应该不会辜负我的托付。但是家中众人中或者有人桀骜不驯,不愿意遵奉他的约束,你一定要对这样的人严加惩罚。我回来时对这样的人也绝不会轻饶。你早晚可以把我这个意思告诫他们,并按这个意思整顿他们。
廿二弟最近磨练得怎么样?守度在修身上反省得怎么样?保一最近管事情况怎么样?保三最近错误改正得怎么样?王祥等人早晚事情照管得怎么样?王祯是不是不再跑远路了?这些事,因为我正身负国家重任,哪能再分心这些家务琐事。你们自己要体会我的心意,谨慎遵守礼法,不拖累我操心才行。
十二月初五日发出。
【点评】
苦口婆心在讲学
阳明先生出征前,把家政和幼儿的护理委托给了魏廷豹,把正宪圣贤学问的提升委托给了钱德洪和王汝中。
信中一次提到“守吾训戒”,一次提到“敬守训戒”,一次提到“守我戒谕”一次提到“谨守礼法”,守这些“戒”和“礼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信中说得很明白,要正宪“学做好人”。这些“戒”的内容是什么呢?信中没有明说。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论语》中孔子</a>教颜渊的戒条,这四条戒被称为儒家的“戒律”,即不合乎礼法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此信对于《王阳明全集》,甚至对于阳明心学,对于阳明先生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中的一句话,信中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信中提到一个叫守度的家人,是“守”字辈,后面家书中还有一次提到他,这人不学好,让阳明先生头疼。过去,家族子弟不学好,死后既不能入族谱,又不能被埋入老坟园。
信中提到的王祥,陪阳明先生去过贵州龙场,王祯去北京给阳明先生送过画画用的绢布。
【拓展性知识链接】
身心学问和生命学问
仁,是孔孟之道的核心学问。
宋代程颢</a>在《识仁篇》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浑然与物同体”,就是天人合一。怎么合一呢?阳明先生在《大学</a>问》中解释“大人”的时候说得很清楚。
看“仁”字的结构,从人从二,是两个人,表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用五伦来表示这个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涵盖了所有的人际关系。
《孟子</a>》:“仁,人心也。”“仁者爱人。”由此可知,五伦关系的纽带是一个“爱”字。
1993年在湖北荆州郭店出土的803枚楚简中,发现了67个“仁”字,有三种写法,其中,上身下心的写法出现了55个,上千下心的写法出现了6个,上人下心的写法出现了6个。学者们分析,上身下心的写法,意味着“仁是身心学问”;上人下心的写法,意味着“仁者爱人”;上千下心的写法,意味着“泛爱众”。学者推测,现在的“仁”字中这个“二”,可能是“心”字的简写。三种写法都离不开“心”字,这也正印证了阳明先生说的“圣人之学,心学也”。
阳明先生也常把圣贤学问说成“身心学问”。由“身心学问”,儒家又把圣贤学问说成“生命学问”。
所以,儒学的本质是生命学问。
寄正宪·良知用兵,积善积德 嘉靖七年(1528)
去岁十二月廿六日始抵南宁,因见各夷皆有向化之诚,乃尽散甲兵,示以生路。至正月廿六日,各夷果皆投戈释甲,自缚归降,凡七万余众。地方幸已平定。是皆朝廷好生之德感格上下,神武不杀之威潜孚默运,以能致此。
在我一家则亦祖宗德泽阴庇①,得天杀戮之惨②,以免覆败之患。俟处置略定,便当上疏乞归。相见之期渐可卜矣。家中自老奶奶③以下想皆平安。今闻此信,益可以免劳挂念。
我有地方重寄,岂能复顾家事!弟辈与正宪,只照依我所留戒谕之言,时时与德洪、汝中辈切磋道义,吾复何虑。余姚诸弟侄,书到咸报知之。
【注释】
①阴庇:“上大人书”第五封中用“荫庇”。
②得天杀戮之惨:此话不符合上下句的逻辑,疑为讹误,按逻辑应该是“得无杀戮之惨”。
③老奶奶:即阳明先生继母赵太夫人。老奶奶是以正宪的口吻来称谓。因此,此信被编在《与儿子书》。
【译文】
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才到南宁,因为了解到先前作乱的边民都有归顺的诚心,于是就遣散了围剿的军队,让这些边民看到活命的希望。到了正月二十六,各边民果然都解除了武装,并且自我捆绑,前来投降。来投降的共有七万多人。值得庆幸的是地方已经安定了。这都是朝廷爱惜
生灵的英明感化了天地和边民,朝廷不用刑杀而是通过展示威德不知不觉地降服了各边民,地方因此得以安定。
在我们一家来说,这也是祖宗的恩德在暗中保佑着,能够避免一场惨烈的杀戮,也就避免了一场杀戮给我们家带来倾覆和败亡的祸端。等善后事宜处理稍微停当,我就要上奏朝廷请求放我回家。我们见面的日子很快可以掐指推算了。家里老奶奶以下阖家老少应该平安无事吧。现在知道这个消息后,更可以免除他们的挂念了。
我身负地方重任,哪里能再挂心家务事!几位弟弟和正宪,只要依照我留下的禁戒和教导行事,经常与德洪和汝中他们一起切磋道德义理,我还有什么要担心的呢。余姚各位弟弟和侄儿们,接到信后都要给他们转达到这个意思。
【点评】
正宪遵守父亲的戒谕没有?
此信文字简短,内容简单,无须赘言。
我们看,阳明先生仍在唠叨,要求正宪遵守“戒谕”,要求正宪时时亲近正人君子。那么,正宪遵守这些戒谕没有呢?
写这封信的当年(农历1528年,阳历1529年)阳明先生去世。
1560年,阳明先生的弟子钱德洪陪邹守益</a>(1491-1562)、陈九川(1494-1562)到绍兴兰亭阳明墓祭奠先生,正宪请邹守益和陈九川为珍藏的这些家书题跋。邹守益题跋中首句写道:“是能授简不忘矣!”授简不忘,是个典故。在本书后面《书正宪扇》一文的注释中,典故的名字变成了“伯鲁之简”。这个评价的意思是说,正宪牢记和践行了父亲的“戒谕”。因为阳明先生身后蒙受不白之冤,正宪的生存环境一定会受到影响,弟子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帮助正宪兄弟二人。邹守益在跋中接着写道:正宪能切实践行阳明先生的“戒谕”,让这些一直帮助正宪兄弟二人的心学弟子感受到了安慰,阳明先生在天之灵也会赞许正宪的所作所为。
邹守益的跋等于给正宪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两年后正宪就去世了。
【拓展性知识链接】
神武不杀活命七万
阳明先生受命出征两广,是为了平定田州和思恩的叛乱。圣旨授权他或剿或抚的权力。阳明先生兵不血刃,和平解决了田州和思恩之乱,七万生灵免遭涂炭。依照以前的经验,平叛后,派专员安排这些“新民”的生活,由政府出借或者出贷耕牛和种子,组织恢复生产;重新划分和设置政权组织,重新规划赋役;设置学校,教书化人。
这些“新民”感念不杀之恩,忙完春耕,出动三千精壮,自带干粮和武器,在外围兵力的配合下,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剿灭了八寨(八个大寨)顽匪集团。就是这个“八寨”,明初,韩观领兵六万,围困半年,竟然攻不进去,只好招安了事。成化年间(1465-1487),官兵刚刚攻进去就被打了出来,最后又是招安了事。
和平解决田州和思恩事件后,利用6000湘西苗兵返乡顺路的机会,一举捣毁了贼巢绵延300里的断藤峡强贼集团。天顺年间(1457-1464),韩雍</a>领兵20万,攻破过断藤峡。
良知用兵,神机妙算。
寄正宪·齐小家,治大国 嘉靖七年(1528)
近因地方事已平靖,遂动思归之怀,念及家事,乃有许多不满人意处。守度奢淫如旧,非但不当重托,兼亦自取败坏,戒之戒之!尚期速改可也。宝一勤劳,亦有可取。只是见小欲速,想福分浅薄之故,但能改创亦可。宝三长恶不悛,断已难留,须急急遣回余姚,别求生理;有容留者,即是同恶相济之人,宜并逐之。来贵奸惰略无改悔,终须逐出。来隆、来价不知近来干办何如?须痛自改省,但看同辈中有能真心替我管事者,我亦何尝不知。添福、添定、王三等辈,只是终日营营,不知为谁经理,试自思之!添保尚不改过,归来仍须痛治。只有书童一人实心为家,不顾毁誉利害,真可爱念。使我家有十个书童,我事皆有托矣。来琐亦老实可托,只是太执戆①,又听妇言,不长进。王祥、王祯务要替我尽心管事,但有阙失,皆汝二人之罪。俱要拱听魏先生教戒,不听者责之。
【注释】
①执戆:戆:音gàng,意为傻愣;音zhuàng,意为憨直。
【译文】
最近因为地方已经安定了,于是心里就动了回乡的念头。想到家务事,仍有许多地方令人不满意。守度一如</a>既往地骄奢纵情、荒淫无度,不但不能担当重要任务,这也是他自己要毁了自己。千万要引以为戒!还是期望他快些改邪归正,也还有救。宝(保)一勤劳,也有可取之处,只是见识短浅,急功近利,想来这是他福分浅薄的缘故,如果他能够改变自己,弃旧图新,还是可以的。宝(保)三长期作恶,不肯
改悔,坚决不能再留用了,必须尽快打发他回余姚,让他再找别的吃饭门路;谁再留用他,谁就是与他互相勾结、共同作恶的人,也要一起撵走。来贵奸猾懒惰,没有丝毫悔改的样子,总归是要撵走的。不知道来隆、来价最近办事怎么样?他们也必须彻底地反省改正自己。只要看看他们这些人中有谁替我真心办事,我并不是不知道。添福、添定、王三等人,只是整天瞎忙,根本不知道是在为谁办事,让他们自己思量思量。添保还不改正的话,等我回家仍要狠狠地责罚。只有书童一个人在真心实意地为家里办事,并且毫不理会别人说好说坏,还不计较得失,真令人爱念。假使我家有十个书童这样的人,我们家的事就都有了依靠了。来锁也实诚可靠,只是太憨直,又容易听信家里女人的话,一直没有长进。王祥、王祯一定要替我尽心尽责地办事,只要出了什么漏子,都是你们两人的过错。家中人都要恭听魏先生的教训和禁戒,不听就要责罚。
【点评】
大人物不放过细节
此信主要安排一些家中琐事。
涉及家中的仆人共有13人。这么大的官,刚刚指挥过千军万马,剿灭了广西两个顽固的土匪集团,可以说是放下了西瓜,又来捡芝麻。可见,大人物不仅仅能做大事,还会做小事。对于13个仆人,每人的长处短处,阳明先生一清二楚。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一个单位如果隐藏一个内鬼,那内外勾结的危害就大了。再比如,阳明先生到南赣履任之初,就甄别出了一个巡抚衙门的内鬼,进而掐断了土匪的眼线。
大事都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涓涓溪流汇成大海,千里之堤拒绝蚁穴。
既干大事,又操心小事,累不累呢?本书在“拓展性知识链接”《宁静才能安详》中有介绍,请参阅。
【拓展性知识链接】
“ 妇人之见”是什么见识?
此家书中评价仆人来锁“听妇言,不长进”,给儿子的第四封家书中告诫儿子“不可轻信奶婆之类”。以前社会有“头发长见识短”“妇人之仁”“妇人之见”的歧视性说法。
读书可以明理。但是明代社会妇女基本上不能读书。
再则,女人感性多于理性。
因此,妇人之见就是不明事理、不理性的见识。
寄正宪·立志向上,备觉欣慰 嘉靖七年(1528)
八月廿七日南宁起程,九月初七日已抵广城,病势今亦渐平复,但咳嗽终未能脱体耳。养病本北上已二月余,不久当得报,即逾岭东下,则抵家渐可计日矣。书至即可上白祖母知之。
近闻汝从汝诸叔、诸兄皆在杭城就试。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汝叔、汝兄今年利钝如何?想旬月后此间可以得报,其时吾亦可以发舟矣。因山阴林掌教①归便,冗冗中写此与汝知之。
【注释】
①掌教:明代对县学教谕的雅称。
【译文】
八月二十七日从南宁起程,九月初七已经抵达广州,病情现在也逐渐平稳,只是咳嗽始终没能离身。养病的奏本向北京已经递送了两个多月,不久就会得到回报。一得到批准就立即翻越梅岭东回家乡,到家的日子可以一天天计算了。接到信可以马上禀报祖母知道。
最近听说你与几位叔叔、几位兄长一起到杭州参加乡试。参加科举考试,我哪敢指望你一定取得功名,你能树立上进的志向,就已经让我感到很欣慰了。你叔叔们、兄弟们,他们今年考得怎么样?估计十天半月这里就可以收到消息,到时候我也可以坐船东归了。趁着山阴县学林</a>(斌)掌教回乡的方便,忙中抽空写这封信给你知道。
【点评】
正宪长志气了
此信中说,正宪到杭州参加科举考试。其实,因为阳明先生在南赣剿匪的军功,正宪14岁时已经获得了锦衣卫副千户的身份。阳明先生亲生儿子出生后,正宪辞去了锦衣卫副千户的职衔,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明代,成功的路径狭窄,进身之阶几乎就科举考试一条路。愿意参加科举考试,是一种上进的表现。
【拓展性知识链接】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嘉靖六年九月,阳明先生出征,沿途调研和了解田州和思恩的情况。嘉靖七年正月抵达南宁,和平解决了田州和思恩事件。在处置田州和思恩善后事宜的同时,开始谋划剿匪事宜,四、五、六三个月百日之内,剿灭了八寨和断藤峡两大强贼集团。拖着病体,去田州,到八寨等地调研,安排民生,调整卫所驻防,兴办学校教育,布置乡约自治等等。
暑热和瘴气加重了病情。七月,拖着病体忙于善后事宜。八月离开南宁,九月初七到达广州,十月上奏请求返乡治病。
十一月病逝于江西南安。
寄正宪·同室操戈,最是可恨可痛 嘉靖七年(1528)
我至广城已逾半月,因咳嗽兼水泻,未免再将息旬月,候养病疏命下,即发舟归矣。家事亦不暇言,只要戒饬家人,大小俱要谦谨小心。
余姚八弟等事近日不知如何耳?在京有进本者,议论甚传播,徒取快谗贼之口,此何等时节,而可如此!兄弟子侄中不肯略体息,正所谓操戈入室,助仇为寇者也,可恨可痛!
兼因谢姨夫①回,便草草报平安。书至,即可奉白老奶奶及汝叔辈知之。钱德洪、王汝中及书院②诸同志皆可上覆,德洪、汝中亦须上紧进京,不宜太迟滞。
【注释】
①谢姨夫:应为“谢姨父”。即谢丕(1482-1556),是谢迁</a>的儿子。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榜一甲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夫人与阳明先生夫人是亲姊妹。
②书院:指绍兴阳明书院。嘉靖四年(1525),建于绍兴西郭门内光相桥东。
【译文】
我到广州已经半个多月了,因为咳嗽又加上水泻,免不了要再调养个十天半月,等收到朝廷对我申请养病奏疏的批复后,就可以坐船启程了。家务事也没工夫说,只要告诫和管束好家人,大人小孩都要谦和谨慎。
余姚八弟他们的事情不知道最近怎么样了?北京有人因为他们的事情上了奏本,因此议论纷纷,传播得很厉害。八弟他们这样做,只会让
进谗言的贼人高兴。这是什么时候,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自家兄弟和侄儿不愿意稍微体谅,这简直是拿着我们自己的武器攻击我们自己,这是在帮助仇人欺负我们自己,令人痛恨又痛心呀!
因为趁着谢姨父回乡的方便,匆忙地写这封信报个平安。接到信,立即禀报老奶奶和你叔父们知道。钱德洪、王汝中以及书院各同志那里都要禀报到。德洪、汝中也要赶紧进京(补考殿试),不要因为动身太晚耽误了。
【点评】
官大更要约束家人
此信写于1528年九月,有两点提示:
一、第一段要求家里大人小孩都要谦虚谨慎。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阳明先生伯爵身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四省军务,又兼两广巡抚,爵位高,权力大,当官的朋友多,当官的弟子也多,如果不严格防范于前,大家族中,难保没有人狐假虎威,仗势欺人。
二、防不胜防,余姚八弟还是惹事了。几年前就写信要求三弟约束八弟,还是没有约束住。阳明先生只得背黑锅了。
《年谱》记载,同时写给钱德洪和王畿</a>的两封信中,阳明先生问两位弟子,正宪和守俭、守文有没有经常来探讨学问,并请两位弟子多帮助正宪等人。
【拓展性知识链接】
临终遗言:我心光明
——讲学的一生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阳历已经进入1529年)二十九上午,在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今大余县)青龙铺,在官船船舱内,弥留之际的阳明先生向弟子周积告别道:“我去了!”周积问道:“先生有什么遗言?”阳明先生脸上浮现着淡淡的笑意,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言毕,瞑目而逝。
属龙的人中龙象在青龙铺回归了光明。
阳明先生的一生,以龙场悟道为界,前半生求学修道,后半生讲学行道。求学求的是格物致知,悟通的也是格物致知。在龙场的时候,已经有了良知的意象,还没有形成概念,后来经过千生万死的磨难验证,才提炼成了致良知三个字。格物,就是为善去恶。求学修道,是去心中的恶,是灭心中贼;剿匪平叛,是去人间的恶,是灭山中贼和国中贼。为政一方,立乡约,办社学,济民生,行善政,是为善,是行道;在龙场龙冈书院,在贵阳文明书院,在赣州濂溪书院,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在绍兴阳明书院,在南宁敷文书院,处处讲学,提倡良知,德化天下,是为善,是行道。
阳明先生的讲学生涯开始于34岁。之后在贵州龙场开始办书院讲学,谪官生活结束后,在赴江西庐陵知县任的途中,沿途一直在讲学,之后讲学就成了阳明先生的人生内容,后来在北京、在滁州、在南京、在赣州、在南昌、在南宁,一直不间断。经过南赣剿匪和南昌平叛的验证,良知学说成熟,所以晚年在绍兴的讲学达到了鼎盛,求学弟子来自半个天下,绍兴及附近的寺院住满了各地的学生。在出征两广的途中,每逢驿站,都有当地的读书人聚集求学。
临终前的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江西南安,在南安府做推官的弟子周积进见,病重的阳明先生还不忘礼节的周到,坐起身,一声接一声咳喘着,慢声问道:“最近学问如何呀?”
“此心光明!”阳明先生讲学直到最后一息。
阳明先生的一生都是在讲学,他前半生的经历向学者演示了求学的过程,后半生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讲学。
即便今天,《传习录</a>》仍在讲学,良知仍在随时随地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