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第十七

3个月前 作者: 吴兢
    本篇导读


    贞观君主以“诚信”来治国。设若君臣之间互相不能以真诚相待,则难以齐心协力治理国政。魏征认为“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太宗以历史为鉴,能任人不疑,群臣亦竭尽忠诚,这就是唐初君臣能成就“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儒家的处世修身准则在“贞观之治”中的具体运用。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1,不的知佞者2,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3,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4,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a>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1 草泽:荒郊野地。这里指民间。


    2 的:确实。


    3 雷霆:形容盛怒时大发脾气。这里是对帝王暴怒的敬称。


    4 政源:国家政令的发出者。语出《韩诗外传</a>》:“君者,民之源也。源清</a>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译文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太宗清除邪佞的臣子。太宗说:“我所任用的人,都以为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邪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臣住在荒野民间,不能确知哪个人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用来试验群臣,假若能不惧怕陛下的雷霆之怒,仍能直言进谏的就是正人贤臣,如果依顺陛下情绪迎合旨意,阿谀奉承的就是奸邪谄佞之臣。”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的清浊,关键在于水源。国君是政令发出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是水,如果国君自己先以诈术骗人,而要求臣子行为忠直,这就好像水源混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a>为人诡诈,所以特别鄙视他的为人,如果我也是这样,还怎么去制定教规和法令呢?”他对上书的人说:“我想让最广泛的信义在全国实行,不想拿欺诈的方法教导社会风俗。你说的办法虽然好,但是我不能采纳。”


    赏析与点评


    “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太宗认为君臣关系除像舟和水外,亦像水的源头和流水一样,政令就是水的源头,百姓就是流水,如果君主做出诈伪的行为,而要求臣下忠诚正直,就好像源头混浊,而希望流水清澈,这样是不合理的,说不过去的。可见,太宗颇能自律,对自身的要求甚高。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1。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2。故孔子</a>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文子</a>曰5:「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则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1 格:正。


    2 斯须:片刻,一会儿。


    3 “君使臣以礼”二句:见《论语</a>·八佾》。为孔子答鲁定公之语。


    4 “自古皆有死”二句:见《论语·颜渊》。为孔子答子贡之语。


    5 文子:姓文,尊称子,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汉书</a>·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a>在其条文下只注明:“老子</a>弟子,与孔子同时。”据史书记载,他曾游学齐国,把道家兼容仁义礼的思想带到齐国,形成了齐国的黄老之学。传世《文子》分十二篇八十八章。在唐代时,文子与老子、庄子</a>并重,天宝元年唐玄宗</a>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为《通玄真经</a>》,与《老子》、《庄子》、《列子</a>》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译文


    贞观十年,魏征上书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一定要依靠德行和礼义;国君所应该坚守的,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树立以后,臣子对国君就没有二心;德行礼义形成后,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正。既然如此,德行、礼义、诚实、信用,就是国家的纲领,贯穿于君臣、父子之中,不可片刻废弃。因此孔子说:‘国君对待臣子要按照礼制,臣子侍奉国君要忠心不二。’他又说:‘自古人生都有一死,如果百姓不讲信用就不能安身立命。’文子也说:‘同样的话语被人信任,那是因为信任建立在话语的前面;同样的法令可以贯彻实行,那是因为有诚信在法令之外。’如果话说出来却不实行,是言而无信;法令制定了却不被服从,是因为没有诚意。不被实行的言语,没有诚意的法令,对国君来说会败坏道德名声,对百姓来说会招致杀身的危险。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有德有才的君子也不会那样做。”


    赏析与点评


    “民无信不立”——是千古名句,出自《论语》。意思是统治者必须取得国民百姓的信任,才能立稳基础,有利于政策的推行。反之,若统治者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不仅妨碍政策的开展,甚至会危害政权的稳定性。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我国古时“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闭
最近阅读